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以化学、生物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学科着眼于疾病分子营养学、食品安全学及临床营养学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重点开展营养素、非营养性生物活性物质对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痕量、超痕量检测及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三、研究方向
1. 营养与疾病: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营养素及非营养素功能成分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防的关系。
2.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建立和开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分析技术。
3. 临床营养:重点开展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5.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 2.0学分
外语(英语)72学时 3.0学分
2、必选课至少2门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疾病的分子营养学18学时 1.0学分
现代食品卫生学进展(拟开设)18学时 1.0学分
分子流行病学18学时 1.0学分
现场调查技术18学时 1.0学分
3、选修课不做要求
六、实践培养
1.教学实践要求:本专业来源的博士研究生应承担4~6学时的公共课或专业课的讲授任务或带一轮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累计时间不少于10学时。非本专业来源的博士研究生须参加一届本科生本专业教学,担任一组实习课和2学时培养性理论授课,参加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累计时间不少于10学时。导师要加强教学指导和检查性听课,保证教学质量,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评议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和硕士生培养。
2.科研实践要求:
(1)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0次校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并主讲3次学术报告。鼓励和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和专业访学。
(2)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实验室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5年。掌握实验室常规实验技能及与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能按预期完成全部实验设计内容。
七、学位论文工作
见总则。
八、发表论文要求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同前,略。
三、研究方向
1. 营养与疾病: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营养素及非营养素功能成分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防的关系。
2.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中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建立和开发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分析技术。
3. 临床营养:重点开展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临床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研究。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课程学习
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7.0学分
外语(英语)90学时 4.0 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 1.0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 2.0学分
2、必选课至少4门至少7.0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65学时 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36学时 2.0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疾病的分子营养学18学时 1.0学分
现代食品卫生学进展(拟开设)18学时 1.0学分
分子流行病学18学时 1.0学分
现场调查技术18学时 1.0学分
3、选修课 4.0学分
选修课为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硕士生所选修的课程,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生具体情况在培养计划中注明。
六、实践培养
1.教学实践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参与承担带一轮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累计时间至少10学时。
2.科研实践要求:
(1)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文献阅读量由导师视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2)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在学系内每月举行1次。通过研究生相互之间的研讨和交流,切实提高科研能力。
(3)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相关的学术活动。
(4)硕士生既要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本专业的系统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要进行较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践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七、学位论文工作
见总则。
八、发表论文要求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与要求
见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