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docx

合集下载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种类
中药种类繁多,包括草药、中药 材、中药饮片等。不同种类的中 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差异。
中药的化学成分
活性成分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 础,如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 ,不同中药的活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不 同。
相互作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包括协同、拮抗等,影响药理作用 的发挥。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吸收相互作用
某些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可能 影响对方的吸收,如中药中的鞣 质可能与西药中的蛋白质结合,
降低其吸收率。
代谢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在肝脏中的代谢途径 可能相互干扰,导致药物代谢速 度改变,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时间和疗效。
排泄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可能影响肾 脏排泄功能,改变药物在体内的 排泄速度,从而影响药物浓度和
不同人群中的药理效应和毒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对中
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03
个体差异对药理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差异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对中药的药理反应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下 降,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可能发生改变,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 间延长,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性别
疗效。
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影响
竞争性作用:药物间可能竞 争性地结合同一受体或酶, 改变原有药物的作用强度和 效果。
协同效应:某些药物间可能 产生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于 同一生理环节,增强疗效。
拮抗效应:药物间可能产生 拮抗效应,相互抵消或减弱 对方的药理作用,降低疗效 。
综上所述,药物间相互作用 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 因素之一。在临床用药过程 中,应充分考虑药物间相互 作用的可能性,避免不合理 的药物组合,以确保中药的 安全有效应用。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浓度
中药的浓度也会影响药理作用。高浓度的中药可能具有更强 的药理作用和更快的起效时间,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的风险。因此,在选择中药的浓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效果 、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
中药的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也会影响其药理作用。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释放度和吸收率,从而影 响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时间。例如,汤剂通常具有较快的吸收率和较短的起效时间,而丸剂则具有较慢的吸收率和 较长的起效时间。
05
加工炮制因素
中药炮制方法与作用
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不同方法对 中药的药理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炮制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影响 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增强药效
中药炮制可以去除杂质,提高中药的纯度和药效,从而增强其疗 效。
改变药效
04
配伍因素
中药配伍原则与禁忌
要点一
相辅相成
中药配伍需遵循相辅相成的原则,即利用不同药物的性质 和功效,通过合理的配伍达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的目的 。例如,在补益药中常将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 功效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疗效。
要点二
相反相畏
中药配伍也存在相反相畏的禁忌,即某些药物搭配后可能 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例如,有些药物含有皂甙、 生物碱等成分,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 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
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
药理作用叠加
中药与西药的药理作用叠加时,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 用。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拮抗作用则可能减弱疗效或 增加不良反应。例如,某些中药与抗凝药物合用时,可 能增强抗凝作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
此外在环境包括医务人员在内 1。居所 2。温度 室温、气温 3。时辰节律 4。疾病诊断、诊治、治疗实施 5。人道主义 6。药物使用 剂量、配伍等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抗药性 先天(遗传)、 后天(获得性)
*
二、炮制
1。降低或消除中药毒副作用 2。增强药物疗效,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3。有助于药物储存,保持药效稳定 4。促使化学成分发生转变,有可能产生新 的化学成分。
三、制剂
1。剂型 膏、丹、丸、散;近代 剂型 2。制剂工艺 生物利用度 3。药物煎煮方法
第二节 机体因素
1。年龄、性别 2。机体一般状况 3。机体病理状态 4。心理状态 5。营养膳食 6。遗传因素 7。个体差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王树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药理教研室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病原微生物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一、药材 1。品种 多药一名;一药多名 2。产地 自然环境条件(土壤、气候、日 照、雨量、病原微生物等);道地药材; 有效成分含量差异 3。采摘 4。储存 湿度、温度、日照、虫蛀、霉菌、 时间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时间 中药贮藏条件 温度 湿度
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
短时
低温
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宜在 干燥
通风 避免日照
条件下贮藏,有 效成分保持高。
药物因素→炮制
炮制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质和量从而 影响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1.降低毒性 例如:附子、半夏 2.增加药效 3.加强突出某一作用
药物因素→剂量
1.剂量 ① 一般说有效成分在血中浓度的高 低取决于剂量大小。每种药物有最佳临 床用量,称为常用量。 ② 剂量大小影响药效。
药物因素-煎煮方法和条件
① 火候和时间: 解表药:火力要强,时间要短。补 益药:火力要温和,时间要长。 ② 先煎后下: 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用药目的,如龙 骨、牡蛎宜先煎,大黄、薄荷应后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 方法不同,有效成分溶出量不同,作用不同,如用三 种不同方法煎煮大承气汤: 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溶 出量最多。 混煎法:四味药同时煎——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溶出 量最少。 后下法:在药渣中后下大黄——煎液中大黄酸及总蒽醌 溶出量居中。 泻下 药理作用 肠蠕动增加 经典法煎剂是最强的。 肠内推进加速
【复习自测】
思考题 1.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中药配伍的目的是什么? 3.中药七情中,何者是“协同”?何者 属“拮抗”?何者“减毒”?何者为配 伍禁忌?七情的概念是什么?
课题设计
如何利用中药药理学方法探讨某一个中药 临床用药问题?请自行选择药物,并设 计实验方法。
贮藏条件
药物因素2
4.贮藏条件 5.炮制 6.剂型和制剂 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 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 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 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8.配伍和禁忌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确切、药效持久等诸多优势,因此,被廣泛的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并且效果尤为显著。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云认识、研究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但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例如枳实注射给药有升压作用;小檗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葛根有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扩血管作用,以上作用都是现代药理研究的显著成果,对于扩展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由于药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以至于影响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地理因素、地质因素、气温因素、温度因素等等都属于环境因素的范围之内。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不断的轮回,药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药理的效应会产生周期性的改变,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产生周期性改变。

例如,在对雷公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过程中,在夜间20点到次日早上8点之间进行用药,试验动物的死亡率最低,而在中午12点进行药物实验,试验动物的死亡率最高;不同的时间段给予试验动物喂天麻素,试验动物体内生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凌晨2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生物利用率相当,低血药浓度低下,在早晨8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血药达到峰值最慢,药效相当差,在夜间20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作用最为明显、吸收快、见效快。

由此可见,时间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有着决定性影响。

因此,在对药物进行研究时,应提高对试验时间的选择,才能够将中药药理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所生长出来的药物,在药理作用方面也不相同。

不同区域内的患者,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在服用相同药物以后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居住环境下的温度、湿度、阳光等各项因素都不相同,会导致患者在服药以后的外部特征出现不同的征兆,同时,不同环境下的水质与空气质量等因素也不相同,会导致患者的体制或者其他因素受到影响。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汇报人:
中药材质量 中药成分与药理作用 中药配伍与药理作用 中药剂量与药理作用 中药用药时机与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方法
中药材质量
产地与环境
中药材产地:不同产地的中药材质 量不同
生长周期:中药材的生长周期对其 质量有重要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水质等对 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物吸收:不 同体质的患者 对药物的吸收
能力不同
药物代谢:不 同体质的患者 对药物的代谢
能力不同
药物排泄:不 同体质的患者 对药物的排泄
能力不同
药物相互作用: 不同体质的患 者对药物的相
互作用不同
药物毒性:不 同体质的患者 对药物的毒性
反应不同
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 中药药理作用不同,如老 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敏感
中药用药时机与药理作用
疾病阶段与药理作用
疾病初期:药物主要起到缓解症状、 控制病情的作用
疾病后期:药物主要起到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的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疾病中期:药物主要起到改善病情、 促进康复的作用
疾病恢复期:药物主要起到调理身 体、恢复健康的作用
患者体质与药理作用
患者体质差异: 不同患者的体 质不同,对药 物的反应也不
季节变化对中药药 理作用的影响
具体例子:冬虫夏 草在冬季和夏季的 药理作用不同
时辰因素对中药药 理作用的影响
具体例子:早晨和 晚上服用中药的效 果不同
中药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方法
实验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的选择:根据中药药理 作用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 的动物模型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分析

-1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 ol.(7) No.1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分析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周二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2-0130-02【摘要】对中药药理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机体因素以及药物因素。

本文详细的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我国现代医疗科学研究中药药理提供科学高效的价值意义,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环境因素;机体因素;药物因素【Abstract】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rganic factors, drug factors. It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ith the value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Chinese medicine f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y.【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rganic factors; Drug factor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2.065研究机体和药物之间规律和相互产生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的学科就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3影响因素.

中药药理学3影响因素.

l 致敏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 l 耐 受 性:机体对药物反应性 l 耐 药 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
药物的敏感性
机体因素
7. GENETIC FACTOR(遗传因素)
遗传是药物反应的决定因 素,可影响PK、PD
个体差异
机体因素
• 种族差异。如麻黄碱扩瞳,白种 人作用明显,而黑种人作用不明显。
• 特异质个体:遗传酶缺陷,高敏、 耐受。快代谢型、慢代谢型。
• 4、提高稳定性:如胰岛素脂质体、疫苗等可提 高主药的稳定性。
煎煮
• 合煎与分煎后再混合或超微颗粒按方剂 配伍泡服,都有影响。 生脉散:合煎后产生一种有效成分5-羟 甲基糠醛,是抗心肌缺血的有效成分之一。
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 恶、相反。(七情)
•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协同增效。 黄连与连翘;麻黄配桂枝;当归配川芎。
l 有效达30%以上。如疼痛、咳嗽、 焦虑、紧张、感冒等明显。心绞痛 和高血压的控制有效。
l 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关
l 有先入为主的特点。
• 新药评价时,临床研究为区别安慰 剂的效果,阴性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对 照。但不能用于急重病人。
• 安慰剂:内为乳糖或淀粉,外型同 受试药物。无药理活性。
机体因素
6. VARIATION IN RESPONSE TO DRUGS (药物反应变异)
炮制:增效如醋制延胡索,减毒如水煮 乌头、砂烫马钱子、姜半夏等。加强或突 出某一作用如制大黄、制首乌。“杀酶保 苷”(黄芩、杏仁等)。
制剂:工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煎煮 的时间、火候、加水量、次数、先煎与后 下、合煎等。药厂大规模生产不存在上述 问题,严格按岗位操作规程要求执行 (GMP),目的就是减少工艺过程中带来的 影响。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涉及到药物本身的属性、患者个体差异、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效果和疗效。

药物本身的属性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这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

患者个体差异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患者在生理状况、病理状态、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相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不同的药理效果。

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也会对中药的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不当可能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毒副作用,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实现个体化治疗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个体化治疗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从而实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 正文2.1 药物本身的属性药物本身的属性对中药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是决定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对药理效果会产生明显影响。

药物的性质如温热寒凉等属性也会决定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方式及效果。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参数也会影响药理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药理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削弱,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在中药治疗中,合理选择药物组合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也直接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合理的采集、加工和贮藏可以确保药物的活性成分不受损失,进而保证药物的药理效果。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05
配伍和剂量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中药的配伍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相须配伍
利用不同药物的相互协同作用,增强药效,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剂量过大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作用过于强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如附子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
剂量不足
剂量不足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要多次使用才能累积药效,如小剂量使用人参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中药材的产地和采收因素对药理作用的综合影响不容忽视。产地环境的差异会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采收季节和采收方法的变化也会影响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
产地和采收因素相互作用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药效和安全性,必须严格控制中药材的产地和采收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确保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纯度和安全性等方面达到标准,以保证中药药理作用的稳定和一致性。
煎煮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不当的煎煮方法可能导致有害物质的产生,如蒽醌类成分煎煮过度可能转化为有害物质。
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个体差异
煎煮和服用方法的个体差异可能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如部分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煎法和服法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综合影响
07
研究展望
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
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
炮制和储藏因素之间可能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例如,储藏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可能影响炮制后中药的有效成分稳定性。
炮制和储藏因素相互作用
为了确保中药药理作用的稳定,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严格炮制和储藏条件的控制,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理作用。
质量控制
炮制和储藏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综合影响
煎煮次数
煎煮次数越多,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率越高,但可能影响药液稳定性。

探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探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探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作者:古可珍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2期对于患者服用中药而言。

一定要重视中药的药理作用,每个患者与每个患者患病的情况不同,所以采用的药物也就不同,且中药自身的因素也决定着它在不同境况下的效果和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要深究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把每一种中药的药性、特点及作用都要清楚的明白,这样才能把中药的药效发挥到极致。

当下已经有很多中医药专家人士非常重视中药药理的作用并展开详细研究。

本文就详细的叙述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四个方面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

1 中药药理作用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在当下研究中药药理学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有效性而言,我们主要探究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中药药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相互关系、中药药性与能量代谢的相互关系、中药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中药药性与抗菌、抗癌和改善微循环等相关作用。

对于安全性而言,我们主要探究中药的配伍以及用药的禁忌。

中药的配伍就是说各种中药搭配在一起是否会产生副作用,对人的身体是否产生害处,使中药的功效是受到抑制,例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副作用。

用药禁忌则是说由于患病者自身原因对药物过敏、或者女性怀孕期间等等影响,对于一些药物是不能够服用的,要禁止用药。

2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2.1 药物因素2.1.1 中药的种类中药自我国古代就开始用于治病救人,且我国中药学历史悠久,有很多古代医学专业人士著有许多中药典籍,典籍中也佐证了我国中药的种类十分繁多。

在这些医学典籍中一些药物的记载通过临床的试验证明是错误的,对于这些记载的中药药材必须经过专业的医学人士加以甄别。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典籍记载的中药种类也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可能同一种中药,但由于地域的原因,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2.1.2 中药的产地我国中药种类十分繁杂且数量众多,我国的中药大多是植物药,植物就会受到地域方面的气候环境的影响,像当地的土壤、降水、日照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药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都会产⽣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多数是中国⾃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作,是⼗分重要的。

例如,⽬前全国⽤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中药⼤青叶,各地⽤的药材⼜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青等,药⽤部分也有⽤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部分为植物药,⾃然⽣长环境具有⼀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壤、⽔质、⽓候、⾬量等⾃然条件都能影响药⽤植物⽣长、开花、结果等⼀系列⽣态过程,特别是⼟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则质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使药理作⽤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的野⼭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本的园参,不但含⼈参总皂甙的量不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样。

⼜如⼈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法,以⼈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或全草都有⼀定的⽣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药部位⽽有不同。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宜多用,剂量相应减少。
? 性别:月经期间避免或少用峻泻药,活血化
瘀药。 ? 情志精神状况:
? 遗传:高效性,耐受性。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二点 五分。
⒉病理因素
肝肾功能下降 →药物代谢排泄率下降 →蓄 积可能性升高。
机能状况不同 →对药物反应性不同。
? 当归对松弛状态子宫呈收缩,对痉挛状况 子宫呈舒张。 ? 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对
用,则使单味黑附片对离体蛙心的兴奋作用消失。 半夏和附子合用,实验表明可使小鼠心电图出
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发生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二点 五分。
在十九畏的资料中
除了硫磺配朴硝、牙硝配三棱各占 l/2 外,水
银配砒霜、狼毒配密陀僧、巴豆配牵牛、丁香配
郁金、川乌与草乌配犀角(或水牛角)、肉桂配 赤石脂及人参配五灵脂均未见毒性增强。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ED50
含量
正品
杂品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二点 五分。
⑵产地
金银花 -绿原酸 河南 -4% 山东-7.5% 非道地产:小于 3%
道地药材或定点产药材(云南三七、宁夏 枸杞、四川黄连、贝母、山西党参)。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二点 五分。
最佳采收时间 :
?人参: 8月 (1月采7%;8月采 22.6 %) ?青蒿: 8月 ?臭梧桐: 5月
(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开花前>开花后)
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茯苓全年刨,九月中 旬采菊花,十月上山采连翘。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殊”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二点 五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
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
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
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
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行认
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 20 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
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
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
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
而实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
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
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

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
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
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时采收。

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
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槐花在花
蕾时芦丁含量,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
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油含量大。

古人采全凭
,《本草集注》序:“凡采月⋯⋯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春初
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力淳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流于下⋯⋯”《本
草蒙筌》:“ 已熟,味;叶采新,力倍。

”以臭梧桐的降血作用例,在
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物的降作用,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作用减弱。

再以人参例,季化园参根中皂和糖分含量有著影响,故采收在
6~9 月,而不在冬季。

C.用部位的影响
不同的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理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比研究了各地所白参、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含量,有大
差异。

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麻黄中含量少,而根
中不含生物碱。

D.藏条件的影响
《本草蒙筌》:“凡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蛀
霉垢朽,不免殃。

” 藏不当,要霉、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
理作用和医量。

所以要适宜的堆放所,加管理工作,注意特殊
材的保管(如重材、芳香性及胶材等),要定期,防治虫害。

藏不当,也可使含油的材氧化、分解或自然(如樟、冰片、麝香)
而使效降低。

有的成分会因存放,而被所分解等。

考大网站整理
E.炮制的影响:
炮制前后,材的成分和量会有所化,理作用和床效可因之不同。

《本草蒙筌》
曾从床指出:“酒制升提;姜制散;入走而;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枯生血;蜜制甘益元⋯⋯。


中炮制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理作用:
①减毒,去毒。

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生半夏胃粘膜有大的
刺激作用,故致呕吐;姜半夏却示吐作用。

据研究从生半夏的 95%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 2 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而成的,其元有烈刺激性;制半夏吐成分据称葡糖酸的衍生物及一种水溶性,没有刺激性。

中含碱,心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性,浸漂、煎煮而使碱
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中的心成分消旋去甲碱耐,故仍可保留其心成分。

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胶破坏,故炒杜仲煎降低血生者。

又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煎中溶出的生物碱含量增加,故痛作用加。

③改变药材成分的组成,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炮
制后的制大黄却出现较强抗菌作用。

因生大黄的致泻成分以结合状态的蒽醌衍生物
为主(如番泻甙 A、B、C、D),而游离状态的仅占一小部分,游离蒽醌(如大黄
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不具致泻作用,是抗菌成分。

何首乌
中也会结合性蒽醌衍生物,炮粉后可促使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

再以人参为例,一般生晒参不具有的成分,经制成红参后,其单体有所变化,且产生白参所没有
的人参炔三醇等五种特殊成分,而人参皂甙Rh2,据称对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④改进切制工艺,增加药效。

药材炮制加工过程,可影响其内在成分,直接
关系到其药理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如远志传统加工方法要“去心” ,但带心的全远志,毒性及溶血作用较去心远志为小,而镇静作用略强,故远志可以不去心。

又钩
藤原来只用其钩,耗时费力,现在证明其带钩的茎也有作用。

F.剂型和制剂的影响
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
吸收和血液浓度,直接关系到药理作用的强弱。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如枳实或者
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出现强大的升压
作用。

《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合药分剂法则” ,对药衡、切制要求、剂型、制药方法,直至用蜡用蜜等,都有一定规定。

现代制药,要求更高,同一中药或复方,即
使剂量相等,剂型相同,但卧于各药厂生产制剂的工艺不同,疗效和毒性也往往
有所区别。

甚至同厂不同批号的产品,也不尽相同。

为了保证不伺批号不同药厂
的同名产品有相同的疗效,应当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

目前制剂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或各省市卫生局批准的药品标准执行。

对指导中成药制剂和统一产品的规格,起到良好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