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政治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隋唐政治制度课件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第四节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 政治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但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重新加强了中央集 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权。在君主专制方面,隋唐进行了制度的创新,两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削弱相权。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经济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宋时期经济繁荣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 文化上:隋唐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理学形成,打 破三教合流局面。 破三教合流局面。隋唐两宋时期中国科技一直保持世 界领先地位。 界领先地位。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1)隋朝灭亡教训 (2)民本思想
2、统治政策: 统治政策: (1)用人 法律:慎用刑法、 (2)法律:慎用刑法、
制定《唐律》 制定《唐律》
要教戒太子诸王》 要教戒太子诸源自》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政治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 纵不合朕心, 纵不合朕心 中枢机构: 一、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为忤。若即嗔责, 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 二、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怀战惧,岂肯更言? 怀战惧,岂肯更言?”—— (一)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 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求谏》 (二)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贞观初放榜日,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 1、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 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 (1)隋朝灭亡教训 喜谓侍臣曰: 出,喜谓侍臣曰:“天下 (2)民本思想 英雄,入吾彀中矣! 英雄,入吾彀中矣!”─ 统治政策: 2、统治政策: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 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1)用人(纳谏,完善科举)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二——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是其繁荣盛世的关键之一。
在历史上,唐朝被誉为“盛世”、“画瓷盘一把铜,政纲新十一条”的代表,其中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治国方略隋朝的衰落导致了唐朝的出现。
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并不是一个有着丰富执政经验的统治者,在他的大臣的帮助下,一步步实现了唐朝的建立。
在早期,唐朝的政治制度借鉴了隋朝的制度,并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和完善。
李渊认为:“前代轻重节度,各有不同,吾将行东周之政,设三公九卿而已。
”这也预示着唐朝将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
唐朝最大的改革是行政制度的鼻祖——州、县制度,该制度在中央政府的总控下,将地方的行政权限逐渐下放,从而增加了地方的管理效率和地方行政的自主权。
该制度,也赋予了地方官员更多的权益,同时也为唐朝的纳服提供了可能。
州和县的划分主要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和财政状况进行调整,提高了行政办公的效率。
唐朝的官制唐朝的官制为三品制度,官员分为三品:一品、二品和三品。
一品官员主要担任中央机构、皇室园林和严重违反律法的监察机构;二品官员主要管理地方和中央机构的重要职务并对考试进行监督;三品官员则主要负责地方官员的晋升和考核工作。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宰相和枢密阁等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的决策和运筹。
这些官员的地位和职能,使唐朝的政治制度空前完善和健全。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最为人熟知的依然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也是唐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据传说唐太宗使用了该制度,并被后世推广和发扬。
科举制共分为三个部分:进士、举人和秀才。
进士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华族人士,符合条件的人才能进入进士科,并参加童男子科,考试成绩优秀者可成为进士。
在唐朝,进士被视为最高级别的官员,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地位。
唐代进士中,有一些人在之后的政治生涯中成为关键人物,如杨炯,魏徵和颜师古等。
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并成为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_______的政策
⑴设_______,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2、概况: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
⑴来访人员频繁
⑵外来_______传入
⑶_______取经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3)民族政策: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的事例如:____________。
唐初概况:____________,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贞观年间,为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____________,武则天时期又设置了____________,管理西域事务,它们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机关。保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______和齐王______,迫使李渊让位。
(2)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
1、
2、
3、
4、
5、
【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______、社会______、经济______、文化______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3、影响
⑴_______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⑶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5)贞观后期的变化
质量反
馈资源
【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请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考点4: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的革新(一)中央官制...
材料3:(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 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之人。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 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人之。 ──《新唐书· 杨炎传》 材料4: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 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 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4.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 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 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 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 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回答:①材料1和材料3的征税标准是什么?为何出现这一变化?从 材料1中能找出什么依据?②指出材料2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 其目的和效果。③材料1中“庸”和材料3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 用?④材料4和材料1有何关系?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9.①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 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 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1中规定世业回归私人所有,从 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②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而“老”的年龄提前。减轻赋 役,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 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④授田者要服兵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避免武将专权 割据。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2
“凡江准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 多居其间。”
—— 杜 牧 《 上 李 太 尉 论 江 赋 书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2.唐朝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离;商业活动 受到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 易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 展。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 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深度探究】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隋、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两税法。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役
粟二 石
帛三匹、 絮二斤、 丝一斤
兵役、杂役、杂徭等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庸
粟二 石
绢二丈,绵三两
岁役二旬;纳绢代役, 日三尺。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
(1)背景:
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
既不会“飞”,也不是“钱”。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三)商业
3.市的发展 ①发展:唐代的“草市”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 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②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区域设立市;
市与坊严格分离; 官府设立市令或者市长,对市场交易 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卷86
历史笔记——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一、阶段特征(一)、具体表现: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完善。
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对外关系: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频繁盛况。
5、文化:灿烂辉煌,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二)、同时期的世界欧洲处于黑暗的封建社会,出现了横跨欧亚的阿拉伯帝国。
二、政治(一)、朝代的更替1、隋①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② 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民族融合。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③ 618年隋灭亡2、唐① 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② 626年,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本着民本的思想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但百姓还不是富足安康,封建的治世、盛世是相对的,即使是在治世、盛世,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仍未改变,劳动人民仍是终年劳作,治世、盛世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上的。
主要政绩:⑴政治:Ⅰ知人善认,虚怀纳谏。
Ⅱ在随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制度。
⑵经济: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见面租税,兴修水利Ⅱ戒奢从简。
力倡节间。
(体现了道教“无为”思想)⑶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③ 609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遗风贞观遗风,当时武则天以巨大的魄力削弱贵族势力,提拔重用了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扩大了统治基础。
她喜欢任用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当时的名相狄仁杰,张柬之,后来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都是经她提拔的。
她一再鼓励农业生产,州县荒地开垦并户有余粮的,州县长官可得升迁。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讲练复习知识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讲练复习知识主题线索:一、隋唐国家局面统一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最后一个政权陈,重新统一南北。
2、你发现了吗?隋朝与历史上的秦朝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你能试着比较一下隋朝和秦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吗?【点拨】寻找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统一,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推行的措施、发生的重大事件、灭亡等方面入手加以比较。
【答案】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朝代。
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朝和秦朝都创立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制度,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等;隋朝和秦朝都有伟大工程的建设,如秦朝的万里长城的修建,隋朝的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和秦朝都是短命王朝,都由于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之后都继承了强盛的朝代,如西汉和唐朝。
二、隋唐政治统治清明隋唐盛世局面的开创与下列皇帝励精图治的清明统治是分不开的。
⑴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人口大幅度增加,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
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他还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同时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⑶贞观遗风: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或具有“贞观遗风”。
⑷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3
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设_中__书__省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 部;凡参加___政__事__堂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标准 血缘、姻亲
才能 品德 门第 才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0
雁塔题名
【解读】 雁塔题名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 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 代称进士及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6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7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宽度 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24
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最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ppt
府兵制与募兵制比较表:
区别 士兵 性质
府兵制 兵农合一 士兵自备 兵将分离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募兵制 职业士兵 国家供给 隶属关系 易形成将拥兵自重局面
器粮 来源
兵将 关系 影响
四、租庸调制
1、含义: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 的谷物;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 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曲辕犁模型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①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青北 白两大制瓷体系。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非,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官 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廷赋 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①“三教合一”潮流 ①曲辕犁发明、筒车出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 ①中央实行三省 现、均田制一度盛行, 域; 六部制:三省互 使农业经济繁荣; ②雕版印刷术、火药 相牵制,分工明 ②江南进一步开发,经 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 确,既提高了办 济重心开始南移。缂丝 表的天文成就,使唐 事效率,又加强 技术推动了丝织业发展; 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了皇权,中央集 ③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 ③书法艺术达到新高 权制度逐步完善。 产部门,瓷器成为必备 峰:狂放不羁的草书、 ②但安史之乱后 生活用品并远销欧洲。 注重法度的楷书;绘 出现藩镇割据局 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 画艺术:以吴道子为 面,中央集权遭 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 代表创制法度,展现 削弱。 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 易场“市”; ③采用科举制 ⑤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象; ④唐诗进入黄金时期; 的封建选官制度。 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 ⑤通俗文学体裁—— 动。 “传奇”出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
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
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
。(4)演变过程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 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 【答案试解】 D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4、隋唐政权的更迭: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 民族关系
咸海
回纥
外兴安岭与库页岛 靺鞨
突厥
唐
大海
吐
蕃
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和疆域图
南诏
南海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朝
581
618
907
阶段特征:
时期 起止时间和朝代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581-618-907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 清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对外交往频繁
各朝代的历史时代特征
各朝代的历史时代特征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夏、商、西周(1)政治: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统治。
(2)经济:①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制(井田制)。
) ②手工业、商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丝织技艺发展迅速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西周时期工商业为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春秋战国(东周)(1)政治: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士人阶层兴起。
(2)经济:①农业: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租佃关系产生。
②手工业: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官商垄断被打破,出现私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3)文化:①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③文学: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④科技:天文学、数学、医学成就显著。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1)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列割据,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秦朝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分封,行郡县,秦律、选官制度,崇尚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经济:(1)①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秦朝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其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隋唐时期的贞观政治与外交
隋唐时期的贞观政治与外交隋唐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与外交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贞观政治与外交上,隋唐政权建立了高效的机构和制度,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一、政治:贞观政治的兴盛在隋唐时期,政府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机构,其中最显著的是贞观政治。
贞观政治是指隋炀帝杨广及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
贞观政治注重严明的法律纪律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为后来的政治发展树立了榜样。
首先,贞观政治强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在隋唐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包括刑法、民法和宪法等,保护了人民的权益并维护了社会秩序。
李世民在位期间还大力推行了“赦令”,宽大待人,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贞观政治倡导高效的行政管理。
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士人,推动了国家的文化繁荣。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并实行严密的监察体制,保证了官员廉洁、职责到位。
最后,贞观政治主张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注重社会和谐,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有效,注重公平公正。
这种相辅相成的思想理念,在贞观政治中得到了体现和实践。
二、外交:隋唐时期的辉煌隋唐时期的外交政策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其外交手段和取得的成果都令人叹为观止。
在贞观政治的推动下,隋唐政权开展了积极而广泛的对外交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成果。
首先,隋唐政权通过外交手段确立了友好邦交。
唐太宗实行了开疆扩土的外交政策,与各个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例如,唐朝与吐谷浑、吐蕃等西部边疆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和和平。
其次,隋唐政权与邻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与交流。
唐朝在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改善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和商贸的交流。
这种开放的外交政策对于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隋唐政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繁荣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
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繁荣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分别展开阐述。
一、隋唐政治繁荣隋朝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并大力强化了行政机构和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乱后,统一的政权重建了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驱逐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土著政权和征服了高昌。
此外隋朝在交通管制、法律监督和重视官僚考核制度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尽管隋朝短命,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程度和历史地位不容低估。
盛唐时期,政治手段更加巧妙,经济政策也更加灵活,产生了不少重大的、富于创意的改革。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不仅为禹贡制度的制定、熟识用人的能力,以及对胡人的高超治理政策,威胁到秦岭的王处存之廉洁政治等文化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严格考试和选拔制度,这样任人唯贤能,强化了“文而不武”的思想,逐渐取代武力取得政治地位。
这还囊括了其他重要的制度,如农桑、金融、竞技游戏和文明礼仪方面的政策创新。
二、隋唐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经济时期之一,经济制度的发展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留下了很宝贵的遗产。
隋朝时期,历代政治危机带来的动荡和统治阶级的欲望共同促进了土地、资本、工业生产力的集中,推动了中国早期封建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型。
隋朝禹贡制度的未能运用,使统治者对国家财产进行充分利用和规划,不久就通过设立商贸、修路、划分土地等一系列措施调节了国家财政。
这些恢复了中原经济。
据历史记载,隋后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渡江桥数、驿道衙门、市场都得以建立并得到实际运营,加上散户和商人向西方和东南亚输出不少商品,因而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隋唐之交,商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得尤其迅速,如长安的手工业集中区、成都中南部地区的纺织业和蜀锦业等,可视为都市经济,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 千九百十八里。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1.中后期的边患与巩固边防—将领权 力增大(原因) 2.安史之乱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借平叛 壮大自己(原因) 3.唐朝后期地方藩镇割据中央腐败不 能制(表现) 4.唐朝灭亡军阀纷纷建立自己国家— 五代十国(结局或影响)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思想文化)
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 四夷自服”
表现(措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 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 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 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 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 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 页
隋唐时期的政治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历程 • 隋— • 唐— • 五代十国与少数民族政权崛起— • 北宋与辽、西夏和金并立— • 南宋与金、蒙古的对立— • 元朝
唐至元时期政权的沿革
唐朝
五 代 十 国
北宋
南 宋
元朝
随手一练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特征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的 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 建 ,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3.评价:是封建 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 的局面;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 ;
2.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太宗曰:“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 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 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宽仁慎刑(政治)
《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
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 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 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死刑复审权)
惊世骇俗的“四百刑徒来归狱”
3.休养生息的政策。 表现 均田制、 轻徭薄赋、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 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 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 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 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 异常融洽。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 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 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 母。”《资治通鉴》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1、“战而后和”。
4、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政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如长孙无忌和魏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 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三省 • 中书省负责 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门下省负责 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 回; • 尚书省负责 国家的重要政令。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 • 六部为 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 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主管户 口、赋税等; • 主管国 家礼仪制度; 主管军政; • 主管刑法; 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隋唐统一—
• 两宋多元并立(分裂与民族融 合) • 元朝重新统一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3、设置羁縻府州,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安西都护 府) 4、采取和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朝人戈直编集的《贞观政要集论》一书 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唐太宗的话:“夫太宗之 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
帝(炎黄)三王(尧舜禹)之事矣
材料: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 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 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 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 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 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 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材料: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 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 ‚……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 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 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 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 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影响 •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 中央的统治力量; • (2)削弱了 ,加强了 ; • (3)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 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 制度。
•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 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 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 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 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重要举措是 ( ) • A.废分封,置郡县 •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 C.废丞相,设内阁 • D.确立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相权分散,决策科学 • 互相牵制,科学分工 • 效率提高,各尽其用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 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 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 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权决策机制
藩镇割据
•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 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 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 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 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 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 ———《新唐书》卷五○《兵志》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既有其土地,又有 其人民,又有其甲 兵,又有其财赋” 的地方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思顺 哥舒翰 突厥 突骑施 安禄山 粟特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高丽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 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599—649年)
1、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626)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 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 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 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 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 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 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 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 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决无而仅有者也。”
概括指出材料中对唐太宗两方面的 评价,分别说明这两方面评价所依据的 历史事实。你如何看待戈直评价人物的 方法?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在修身和齐家方面存在着不足。 史实依据:玄武门之变。(4分,如回答没有处理好 自己身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亦可酌情得分)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明君。史实 依据: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重用魏征等;强调 “存百姓”(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用法务 在宽简。(6分,观点2分,史实2点即可4分) 戈直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看法是正确的。 (2分)
• 1.创立与发展 • 2.内涵与特征 • 3.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