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合集下载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使药:无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应该是可以的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麻黄温辛苦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甘草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附子热苦辛有毒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长..这个药;热性大;有毒;能走表入里;祛表证虚寒中风伤寒..既能能降逆止咳;又可化凝聚之寒邪;温通力量大还能活血回阳救逆;可以续绝阳;是一个对治寒饮的霸道药..为北方玄武类主药..附子在经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很多重症沉疴都离不了他但由于附子的毒性;很多人又不敢去用既使用;也是量少或是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等关于附子炮制的问题;历代比较乱从古至今炮制方法多大四十余种如蜂蜜煮制;甘草煮制;生姜煮制;黑豆;防风煮制;童便浸或是煮等等这些方法现在用得很少但这些方法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伴制的药都能解附子毒..可以做为附子中毒后的解药李可老先生喜欢加大量附子中加入黑豆或是防风;也是这道理而现代的附子炮制方法都是有问题的拿临床用得多的黑顺片与白附片的炮制来说吧注意;这里说的是白附片;不是白附子;有些人把白附片与白附子搞混淆了..白附子是天南星科的..都得用胆巴浸泡5天以上;然后再煮;去皮;切片再蒸..白附片是等到蒸完后晒干;再用硫薰;这样就会变白而黑附片则是从胆巴池中捞上来后再切片;清水漂后再用调色液浸泡;调色液是何物;我也不清楚但可以用红糖;调成浓茶色;就成了我们现在药房看到的黑顺片..那么通过以上的一些所谓的流程;说是去附子的毒性;实则附子的有效治疗成份已经所剩无几..且很多时候还有可能导致胆巴的中毒胆巴又名卤碱、卤水、盐卤;是制盐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附属品其主要成份是氯化镁;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钾和一些其他金属离子胆巴能凝固蛋白质;也能用来点豆腐..这东西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而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如果过量口服可能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症状甚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有时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患者出现不适;往往医生会认为附子量用大了原因..其实很有可能是胆巴中毒反应..我曾经用过出过两例用白附片出现类似中毒反应的;一位是用了15克;一位是20克用15克的这位反应很大;呕吐;腹泻;手脚发麻;短暂休克..后来到医院住了几天才稳定所以近两年都不敢用了..反倒是用生附子没出过这些反应..今年10月份我给一位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的妻子治疗月经病;当时开的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我用的自己炮的附子;开了十天的量;我这里代煎的;吃着很舒服后来药喝完了;问我能不能在自己医院抓药自己熬;我说可以他们医院是黑顺片;我开的剂量十五克..病人吃了很不舒服;恶心;腹泻;腹胀;且味道和我煎的药明显不同后来我让其停药;再重新到我这里抓药自己煎..就没反应了..我们再回到原方;这里的附子用的是炮附子;量为一枚;一枚生附子大概15克左右由于伤寒论里面的炮制法我们无法去考证从“炮”这个字的意思来理解说文解字载:“炮;毛炙肉也..”段玉裁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不管如何解释;都在提示我们;“炮”得用火去烤或是火煨也在告诉我们;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高温来破坏掉所以我们汉传多主张用生附子;久煎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从5克起量..这个还是很安全的..当然;有人一定要去用炮附子;怕生附子不安全怎么办个人的经验是;用生附片自己炮制;我一般是用粗砂炒生附片;先把砂子炒热;然后放入生附片;炒到附子表面微黄;断开后中间微微带些黄就行这样的话;一般1千克干燥的生附片约能炒成900克左右的炮附片当然;我们用生附子的话;用5克的量也比15克炮附子要强所以如果方子用生附子;那这个方子的君药就会发生改变;原则上得以生附子为君药..且这个治疗效果更强..我平时两种都用;对于一些年老的;或是自己要求带回家煎的;不是以痹痛为主症的;我多是用炮附子如果病证严重;要求救急;比如说四逆证;疼痛严重的虚寒性腹痛;严重的风湿痹痛;痛风等;我还是用生附子这是个人经验;给大家做个参考..另外就是附子配伍的问题尤其很多中医受十八反十九畏的影响严重所以一些病案中;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些质疑比如附子乌头与半夏配伍;附子乌头与天花粉瓜蒌根配伍其实有关十八反十九畏的问题;这些都是后世搞出来的;理论来源我们也没法去考证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千金方;包括后世的一些方子等都给我们做了示范比如附子粳米汤里就有半夏;神丹丸里有半夏与附子;乌头配伍栝蒌瞿麦丸中附子与天花粉配伍;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配伍以及后世的海藻玉壶汤中的海藻与甘草配伍等等这些也充分的证明十八反十九畏不正确性或是不绝对性..接下来我们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涉及的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宋301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少阴病少阴病虽然是阴之表证;但他还有本证;而表证又有少阴中风与少阴伤寒之分就如同太阳病;也有本证与中风;伤寒之分一样少阴病的本证多为四逆汤方证..而少阴中风是以桂枝加附子汤证为主..这个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首先我们来看下少阴病的提纲;也就是少阴伤寒;中风;本证都应该出现的病状..少阴之为病;脉微;但欲寐也..宋281既然是伤寒;那就应该有和伤寒一类的症状出现;就像太阳伤寒一样伤寒论前面的条文有这第一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里“无热”当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热;只是说相对三阳证的发热来说;是不明显的所以少阴伤寒的症状大致会出现:如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喷嚏流涕;无汗而喘等麻黄汤类症状;再加上脉微细;但欲寐..发热可能有;但相对太阳伤寒来讲不明显但身痛怕冷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另外少阴伤寒有可能出现一个特殊的症状要值得注意咽痛这个咽痛比太阳或是阳病的咽痛可能更厉害;甚至咽口水都难受这是由于寒邪客于咽喉这个部位所致上一轮我们学习杂类方的时候;讲到的桔梗汤;甘草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都是治疗少阴咽痛的方子条文皆以“少阴病”开头;大家可以课后再复习一下..这些都是临床很常用到的毕竟;少阴病是以真阳不足;津液相对亏虚所以条文后特意交代“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这里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少阴病得病时间短;还没传变或是没有合并其他证所以这里强调一个发病时间不长不能发汗太过;否则会伤津液;而传变到阳明所以麻黄这里只用了二两;用量取降之意;不能发汗太过不用桂枝;借用了附子这味玄武药;来祛寒止痛;并给下焦的这点真阳添加点能量来使得下焦水饮得以温化;津液得以上承与布散再配以炙甘草来滋后源;使发汗而不伤津液这也是伤寒论方子中注重“保津液;固卫气”的一种体现我们接着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其方意基本相似但症状上更严重;尤其是周身怕冷;疼痛;或是流涕等症状他去了一味补津液的炙甘草;加了一味降逆祛寒止痛的细辛其实临床上面完全没有必要去了炙甘草甘草固卫气;补津液;在这里用着更好所以直接加一味细辛更适合这个方子我们就不再解析了如果用炮附子;我们君药还是用麻黄;臣药就是细辛与炮附子如果用生附子;我们就把生附子做为君药;麻黄与细辛为臣..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来处方我们重点看看细辛这个药细辛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细辛;味辛;发散;性温;祛寒;能发散寒邪专对治在表的寒邪;散寒而通闭还能降逆而止咳对于虚寒气逆;水饮所致的咳喘;常常要用到细辛且常与干姜;五味子配伍用比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都用到了这个经典配伍小前胡汤条后的或然症提到了“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其实对于有小前胡汤证伴有水饮上逆的咳嗽;加个细辛更合适细辛这个药;时方医生很怕用;打我从学中药开始;老师们;书本上都在告诉你“细辛不过钱”所以我刚临床;也是如此后来当真正了解经方后;才知道这是个误传只能说很多中医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经方“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其实前人说得很清楚;是单用细辛末不得过钱..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50%、黄樟醚10%及榄香素等;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遇到高温后;很快就挥发了;所以要解决细辛毒性;主要在于煎煮的时间要长;我们一般主张煎一个小时以上;量大的话;最好是敞开盖煎煮有关细辛这味药;河北名老中医刘沛然先生对其很有研究他写了一本疑难病证倚细辛的书;对细辛的考证与临床用药心得写得比较详细;其书中用量一般在15到120克之间大家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一下这本书另外;细辛的的品种早些年有些乱我早年进过所谓的南细辛是全草后来考证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南细辛;实则不是细辛我们湖南这边比较多见;称之为“马蹄香”学名叫杜衡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这说明从古之至今就有人误把杜衡当成细辛用的..这个我们临床用药或是进货时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正品的细辛有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种北细辛主产于东北;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前二者习称辽细辛..通常以东北产者质优;华细辛以陕西省华阴产者佳还有一个小知识;在这里也提一下我们现在临床西药中有个细辛脑的注射液可以止咳平喘很多人认为是从细辛中提取来的其实是从石菖蒲中提取的石菖蒲中主要含其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与α-细辛醚;前者主要是针对心血管平滑肌;后者主要针对支气管平滑肌..石菖蒲中的提取的α-细辛醚就是西药的细辛脑注射液..这个我们临床知道也是有好处的;免得闹出笑话来..有关细辛这个药就讲得些多了我们回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张方子由于加了一个细辛的药症除了治疗少阴伤寒的其他症状外;更能治虚寒所致的咳喘再来看看其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宋301“少阴病始得之”;这个“始得之”是说刚刚得的这个少阴病还不是十分典型典型的少阴病;要恶寒很重;四肢逆冷且多不会发热后面说“反发热”;这个发热不会太高;不会像太阳伤寒一样因为是刚得病;还不是很虚;所以卫气还有些抗病能力;这个发热因为是比较偏虚弱的阳气被寒邪困在肌表;做出的一个发应这个“脉沉者”;脉出现了沉;当沉弱而迟说明里不足;没有抗邪的力量了;提示几天之内;刚入表的寒邪可能会迅速内传麻黄;解表;开腠理;发汗驱寒细辛来解决这个寒饮所致的周身疼痛同时;少阴病本来就真阳不足;用附子来助阳;去蒸化寒饮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拟补了少阴病表证的一条条文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若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出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名中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文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这两张方子的一些症治概要六纲:少阴伤寒五证:滞病机:真阳不足合并外感伤寒..症状:少阴伤寒诸症: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等有关这两张方子;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休息两分钟后我们来分享两个病案倪X华女50岁因右侧腰;臀部疼痛三月余;于2016年3月20日由其媳妇带来就诊..患者曾有腰椎间盘突出;时发腰疼痛..去年年底在家里搬装有谷物的麻袋时;被麻袋压到了腰部;后出现右侧腰部;臀部疼痛加剧..2015年10月曾因头痛;头晕;胸胁不适;处以小前胡汤加味;现头痛;头晕很少发作..平素晕车严重..刻诊:中等身材;皮肤稍黑;来时精神不振自诉晕车导致不适;恶寒怕冷;汗出不明显;饮食尚可..无恶心呕吐;不口干口苦..右侧腰部;及臀部疼痛;走路时加剧;严重时不能直腰;腰部怕冷;局部有压痛点;并伴有小退后外侧麻木不适..偶有小腿痉挛..偶有心烦;但夜间睡眠可;月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不定时..小便清长;夜尿一到两次;大便1-2日一次;软便;易解..舌质淡红;苔白稍厚;两侧略有齿痕..双脉微细无力..从症状上来看;阳明病不是太典型..可以说除了一个偶心烦;其余都是一派虚寒之象所以我们可以确认是个三阴的病;没有三阳证的参与;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属厥阴的病那么就是一个少阴病或是说少阴太阴合病从舌象上看;还是有水饮参与的;且水饮也不轻;晕车严重六纲:少阴太阴合病五证:滞;饮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杜仲;牛膝;甘草..麻黄30克牛膝60克炮附片砂炒20克杜仲60克炙甘草30克辽细辛30克7副水煎60分钟一日一剂;分三次服这个病案有很多人的思路都是跟上来了..有人提到加活血药;因为有个外伤史;所以这个以是可以的..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活血方子..辛温发散的药;多能活血..看看附子的药症: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细辛;别录中能治疗血不行牛膝能逐血气所以全方没有特意加活血药;经方贵在经简..杜仲;牛膝这两个药;治疗腰腿痛;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量一定要大..这个药性平;不燥;能补虚劳七付药后没来复诊大概八月份;患者后打电话来;喝了七剂药以后;基本上就不痛了;由于路程太远;就没来复诊但前几天下地去干了几天农活;又感觉有些痛了..他说拿我的方子到当好药店;诊所去抓;都说药量太重;抓不了..还给大家来一个马X英女35岁患者因右侧智齿炎疼痛剧烈2天于2016年3月11日下午7时许来诊..因处于哺乳期;不敢服西药;服用金银花颗粒无缓解..刻诊:精神疲倦;畏恶寒;稍有身痛不适;白天汗出不明显;夜间睡后醒来自觉头部与颈部有汗..右侧面颊部肿胀不红;口不能张全;口腔颊粘膜充血不明显;右下智齿牙龈红肿;触之痛甚..口不渴;近来由于哺乳期饮食油腻;味口不太好加之张嘴不利;饮食较少..小便色不黄;大便两日一次;稍硬..舌质淡红;苔黄略厚..脉沉细欠力..一般牙痛这病;最好还是找牙医;就算是经方;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到最后还得找牙医按少阴阳明合病的思路都应该会有效果这里我就不分析了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石膏;前胡;银花;炙甘草也取大黄附子汤意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信前胡30克炮附片砂炒15克生石膏40克山银花30克炙甘草20克大黄10克中药共取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3月22日下午其老公来说让我抓两付上次的牙痛药;言上次服一次就没那么痛了;两付药喝完就肿消痛止..解释了半天说如果智齿发炎最后还是找牙医治疗..上次药有用;不能说这次又能用上次一样的药..但他老公还是执意要用中药治疗..便让他回家把人带过来看..病人过后;说不是以前那个智齿痛;是左侧的下磨牙痛;检查一看;第二磨牙有个小洞洞跟他说要她去找牙医上药补上就没事了..但患者还是怕对哺乳有影响;还是执意中药治疗..刻诊:牙痛;无明显畏寒发热;口微渴;饮食味口佳;舌质红;苔黄腻;小便稍黄;大便1-2日一次;易出..脉沉细欠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前胡;石膏;甘草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生石膏80克炮附片砂炒15克信前胡80克炙甘草20克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此次疗效未回访;因为牙痛这个病;我不主张中医治疗;尤其是牙齿还有窟窿的;用药也只是临时办法..这里记录出来给大家一个治疗思路..。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

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头痛连脑者。

(《医贯》)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张氏医通》)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

(《证治准绳》)3. 失音。

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

(《经方应用》)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癃闭。

(《新中医》1977;增2:7)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

(《经方实验录》)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

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

(《古方临床之运用》)10.治乳腺炎。

(《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学习经方的体会—从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论经方加减,制方宜因证而异。

学习经方的体会—从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论经方加减,制方宜因证而异。

学习经方的体会—从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论经方加减,制方宜因证而异。

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工作室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学术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有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甘草麻黄汤加温阳强壮驱寒的附子而成,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入阴证者。

因少阴病宜微发汗,所以方中麻黄只取其原来剂量的一半。

这样配伍制方意在温阳益气,发微汗以解表。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单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神疲无力,脉微细者。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是单纯的少阴病方证。

从《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足以说明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疗少阴病的,还说明少阴病是表阴证,只能用强壮发汗法,并且只能微发汗。

从少阴病的得病时间来看,一定要抓住时机治疗,否则很快就会传里。

病案举例1:孙某某,男,43岁,教师。

2019年1月19日初诊。

乏力,无精神2天,怕冷,手足逆冷,恶寒无汗,头痛,咽痛,口中和,纳差,喜热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微细。

辨证:少阴病。

方证: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

方药:麻黄(打碎,先煎,去沫)10炮附子10炙甘草10川芎6桔梗10三剂,水煎服。

上药服一煎,微汗出,证缓解。

余药中加党参10白术10当归10,药尽病愈。

临床中不分老幼,见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即可随证治之,必能痊愈。

麻黄附子汤方即在麻黄附子甘草汤基础之上增量麻黄而成。

少阴病见浮肿明显,用本方重在发散水气,所以麻黄用量须大,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专治少阴病微发汗而设,麻黄用量须小。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名家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1.少阴病为先证,退热重脉,主要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引起。

2.少阴病,两三天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微出汗。

有两三天没有内部证据,所以出汗很少。

[构图]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细辛6克麻黄6克,附子6克,炙甘草6克,甘草6克[煎煮法]在水中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大约600毫升,然后分三次加热:早上、下午和晚上。

[功效和适应症]寒邪直中低阴,内外俱寒。

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无汗和脉沉。

[禁忌]1.口干,口苦,想喝酒,喜欢冷,避免它。

2.那些出汗的人应该避免。

[类别]桂枝加附子汤:均为治疗太阳少阴同一病的方剂。

根据不同情况,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而桂枝加附子汤的特点是表里两虚,故一方无汗,一方自汗。

[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1.治疗头痛和脑部疾病。

(《医贯》)2.突发性哑巴、咽喉痛异常、猝死、或咳而不咳、或无痰、或清涎溢液、脉更深更紧、或数病不连贯,均属重感冒侵肾。

黄马伏羲唐鑫文志。

(《张氏医通》)2.治疗肾性咳嗽,引起腰酸背痛,甚至咳嗽流涎;它也用于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大脑和牙齿疼痛。

应该紧急治疗,但如果治疗缓慢就不要了。

(《证治准绳》)3.声音。

外感寒邪,初感寒热咽痛,随后声音嘶哑失音,咽部微红无肿胀,舌质淡,脉沉细,两剂即愈。

(《经方应用》)4.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晕厥、疲劳、畏寒、健忘和脉搏延迟。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5.垂体微腺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侏儒症;脑垂体萎缩综合征。

(《当代医家论经方》)7.阳虚和潴留。

(《新中医》 1977;添加2: 7)8.手足厥,但失眠,都是阴寒的症状。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宜,尤其适用于水肿。

(《经方实验录》)9.附子和细辛都是温、兴奋药,能增强细胞功能,提高体温,有镇痛作用。

用于感冒、老年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痰咳咳喘、恶风寒、身体疼痛或体弱者头痛。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效与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它由麻黄、细辛、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很强的药效和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作用。

麻黄汤中的麻黄草有发汗作用,可以通过扩张毛孔、促进汗腺分泌,使全身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汗液的排泄,促进体内寒邪的排除。

而细辛具有温通经络、散寒解表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从而帮助体温升高,抵御寒邪的侵袭。

附子则具有温阳祛寒作用,能够温经散寒,疏通经脉,促进体内阴阳平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次,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脏腑运动,从而能够使痰液排出。

麻黄、细辛中含有辛温的成分,能够温通气管,扩张支气管,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从而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同时,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附子有温中散寒、祛痰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作,促进痰液的消化和排除。

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解毒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麻黄、细辛都具有辛温的性质,能够发汗解毒,促进毒素的排除。

特别是当人体受到外界寒邪的侵袭时,会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而麻黄细辛附子汤则能够通过发汗作用,加快寒邪的排出,从而起到解毒的作用。

此外,麻黄细辛附子汤还具有扩张血管、解痉作用。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局部循环,增加氧供,缓解疼痛。

细辛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能够舒缓痉挛的肌肉,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麻黄细辛附子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祛邪、止咳化痰、解毒、扩张血管、解痉等多个功效与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治疗感冒、流感、肺炎等寒邪入侵所引起的疾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药物辛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使用时需遵医嘱,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慎用。

另外,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炙甘草6g 制附子6g上3味,以水14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味,煮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功效]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主治}主证: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不厚,脉沉细。

副证:或身面水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细。

(临证加减)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之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寒重热轻;精神萎靡,见但欲寐,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暗淡憔悴无华,舌质淡润;脉象沉细,或浮而不任重按,或两尺独弱。

此外,精神不适,累或寒而病者,亦可诊为本方证。

[江西中医药,1980,f4,;z刀2.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昏,头痛,昏厥,乏力,怕冷等症,舌质淡红或淡胖,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迟或沉迟而细.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基础,随证加减。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c5,:3z]3。

本方加黑豆、车前子,治阴水(水肿)4。

本方合五苓散治肾性水肿。

5.本方合真武汤治阳虚水肿。

6.本方加黄精治少阴阳虚多寐(假寐)7.本方合苓桂术甘汤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8.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台乌药治遗尿。

、麻黄升麻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7.5g 升麻当归各4g 知母黄芩葳蕤(玉竹)各2g 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各lg上l4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去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

(功效)解表散郁,清上温下,滋阴养血。

(主治)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无汗,手足厥逆,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临证加减]1.本方加厚朴、浮小麦、附子、夜交藤、元参治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

本方干姜易炮姜炭、天冬易麦冬治久泻。

3.本方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治咳吐脓血。

4.本方加金银花、板蓝根治猩红热。

5.张仲景用麻黄八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麻黄配伍方法非常精妙,兹作归纳如下。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辛温气厚,开腠理发汗,善解卫气之郁;桂枝辛温气薄,解肌和营,能透营分之邪;二者合用,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可使汗从玄府出,邪随汗外出。

经方应用之麻黄附子甘草汤医案

经方应用之麻黄附子甘草汤医案

经方应用之麻黄附子甘草汤医案导读本条证候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脉症合参,“二三日无里证”是本证的辨证关键。

因少阴寒化阳虚为本,病亦有自表起者,但少阴表证发热多轻浅,病程多较短,邪迅即传里,出现典型的少阴里虚寒证。

病至二三日,未出现厥逆、呕吐、下利清谷等虚寒证,说明本证阳虚不甚。

治以“微发汗”,提示本证少阴阳虚兼表,证情轻缓。

“无里证”不仅是本证的辨证要点,同样也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要点,如两证已出现典型的里虚寒证,则当先回阳救逆,而非温经发汗、表里同治之所宜。

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泽,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减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此证表邪更轻,里虚程度不甚,故不用细辛外通内助,而加炙甘草之甘缓以达微汗而不伤正气之目的。

临证要点主症:发热不甚,无汗恶寒,头身痛,神疲乏力,脉沉。

病势较轻。

病机:少阴阳虚兼表,证轻势缓。

治法:温里阳而微汗解表。

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医案举例01少阴伤寒(1)某男,30岁。

1989年5月30日晚感周身不适,乏力,发热,体温38.9℃,自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稍降。

次日来医院就医时晕厥数次,血压:(71~90)/(49~60)mmHg。

脉搏:38次/分。

白细胞:5.3×10^9L。

心电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暴发型)”,急诊收住院。

入院后,给予能量合剂、大剂量青霉素和激素治疗,地塞米松日用量达20mg。

经治数日,病情无明显改善。

6月5日邀中医会诊,见患者精神萎靡,面色晦暗,但欲寐,现无发热,但觉周身酸重乏力,夜间盗汗,脉细而迟(脉搏46次/分),舌暗苔白。

辨为外邪直中少阴。

因病已数日,故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烈,而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缓:麻黄6g,附子10g,甘草10g。

2剂。

服药后周身潮润微汗,体畅安眠,惟觉乏力气短,嗜眠,脉细而缓(脉搏50次/分);尽剂后精神好转,盗汗已除,嗜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已无房室传导阻滞,脉搏恢复至60次/分,苔白厚。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现代剂量参考《胡希恕医学全集》。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去节(6g)细辛二两(6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0g)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去节(6g)甘草二两,炙(6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0g)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两条一起看,都是论太少两感证治,严重程度不同。

病机: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

发热是太阳表证,脉沉是少阴里阳虚。

从太阳病角度看,太阳表证见到少阴脉,从少阴病角度说,以发热为反。

如果是太少两感发病的第一天,少阴阳气虚微,可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双解。

如果迁延了一段时间,恐怕少阴阳气更虚,不任发汗,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

如果上两方都用了,病情仍然没有缓解,就是里气虚弱,不能发汗了,就要用四逆汤直接救里,之后才能考虑解表。

治疗思路:表里同治,温经发表。

方药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发散太阳在表之邪。

附子温少阴在里之阳。

麻黄,附子相配伍,温经通脉,助阳发表。

细辛辛温拔出寒邪。

三药合用,内温少阴的里阳,外发太阳表邪,助正而祛邪,温经中解表,在解表中温阳。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加炙甘草组成。

炙甘草的作用有三:一是甘缓之性缓麻黄发汗之力,以求微微得汗而解;二是配附子辛甘化阳,顾护少阴阳气;三是补中焦,助汗液之源。

鉴别: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导读:怎样治疗少阴兼太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少阴兼太阳证的治疗,要根据少阴阳虚的程度,确定表里先后的治则。

若以阳虚为急,虽有表证亦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阳气恢复后方可解表。

否则即有亡阳之变;若少阴阳虚不甚严重,先温里则助其邪,先解表则伤其阳,当采取温经散邪、表里同治之法。

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

(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

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又是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化裁】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禁忌】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文献】1. 方论钱潢《伤寒溯源集》卷9:“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

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

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方药歌诀】麻黄附子甘草汤,温补阳气能解表,太阳伤寒阳虚证,心肾水气亦能调。

【学用导读】张仲景设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主治表里兼证,但在临床中合理运用本方则能主治阳虚证。

如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心动过缓属心阳虚证,方中用甘草要大于麻黄,或加益气助阳药,则能使麻黄发散通阳而不损伤阳气。

【医案助读】心动过缓胡某,女,65岁。

在10年前因心悸,胸闷,气短而作心电图检查,脉搏52次/分钟,诊断为心动过缓,近因心悸,胸闷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胸中畏寒,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迟弱。

辨为心阳虚弱证,给予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麻黄6g,炙甘草6g,附子5g,龙骨12g,牡蛎12g,红参10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胸中畏寒好转,心悸减轻,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脉搏65次/分钟,诸证悉除。

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点拨:根据胸中畏寒辨为阳虚,又因心悸,胸闷,脉迟弱辨为心阳虚,再根据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药作用特点与主治病证,以此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补心阳,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红参益心气,安心神。

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益气安神。

【中医辨证】太阳伤寒证与阳气不足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心悸,或胸满,或腰酸腿软,或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既是主治太阳伤寒证与心肾阳气不足证相兼的基础方,又是治疗心肾阳虚水气证(身重而少气,心烦,心悸,甚则身躁,不得卧,或喘,或阴肿,舌淡苔薄白,脉沉或脉迟)的基础方,并能主治心阳虚证。

病变证机:风寒乘机侵袭太阳营卫,心肾阳气不足而寒气内生,以此而演变为卫闭营郁,心肾阳虚,或水气内生的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发热,恶寒,心悸,无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心动过缓,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运动神经疾病,还是治疗妇科、男科疾病等,都必须符合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

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甘草麻黄汤加附子而成,附子温阳强壮祛寒,加入甘草麻黄汤中,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方中麻黄只取原量之半,是因少阴病宜微发汗之故。

本方温阳益气发微汗,能改变神疲无力状态,故为温阳强壮解表,是单纯少阴病的治剂。

【歌诀】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少阴表证方。

麻黄量小附子温,微汗解表神能强。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解读〗少阴病,这里当指病人具有“脉微细,但欲寐”症状。

本条又强调:初得二三日的时期内,在没有传里并发太阴病的里证时,则呈现典型的少阴病,即在表的虚寒阴证,治疗宜用麻黄附子甘草微发汗以解表。

应当指出,本方证是单纯的少阴病证。

此所谓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而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可见此二三日时纯属表证甚明。

二三日后传里,而始有里证,但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属里。

这里首先弄清少阴病提纲。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少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者。

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表现为少阴病。

但也见于青壮年(禀性阴寒之体也)。

如治验:许某,男性,47岁,病历号3752,1978年5月4日初诊。

右侧头痛2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

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予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麻黄10克,炮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2天,精神如常。

2.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驱散体内寒气

麻黄附子甘草汤驱散体内寒气

麻黄附子甘草汤驱散体内寒气
这是一种由麻黄、甘草还有附子煎煮而成的一种中药药汤。

汤中的麻黄有着驱散体内的的寒气,让它以汗的形式逼出来。

而甘草和附子就有着清热解毒的一些功效。

将麻黄、附子和甘草煎服成一种中药,中药不含不热,还可以驱散患者体内的寒气,对人体是有很大的好处。

如果因为风寒咳嗽的话也是可以服用这个汤药的,分量要掌握好。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去节) 、甘草6克(炙) 、附子3克(炮)。

【用法】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2.临床应用编辑伤寒少阴病: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

按其脉,微细无力。

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

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

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

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

当与原方加减。

(图片)。

伤寒论第三百零二条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老年感冒之我见

伤寒论第三百零二条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老年感冒之我见

伤寒论第三百零二条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老年感冒之我见
原创微笑的胖虎微笑的胖虎今天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的三百零二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 9、蒸附子 15、炙甘草 25。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主证是:“遗尿肾寒龟头凉,老年起夜并感冒。


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扶阳解表母方,纵然麻黄附子细辛汤更为强劲,但后者无法覆火,火力不足,难以持久。

麻黄附子甘草汤就像农村封炉过夜,虽不明烈,但能久存,待燃明日。

正因如此,类比起夜,对症治之。

年老如火炉将灭,唯有封炉覆火,方能持久续命。

“少阴病”,循喉咙,夹舌本,舌淡白,环跳跳,龟头凉。

“得之二三日”,数字游戏而已,亦可附会成,得之已久。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之所以微发汗,是为荡除寒邪,其实越流离,患者自我感觉腰越不怕冷,“微”者,有度而已。

“以二三日无证”,无证是无发热之证也,若有表寒之证,亦可为之。

椒茴麻黄附子炙甘草汤的组成是:“川椒 30、小茴香 30、麻黄 9、蒸附子 15、炙甘草 25。


此汤比麻黄附子甘草汤,温振下焦的力量更强,对老年性起夜,对妇女性怕冷少腹痛经更为合拍。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万迎来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总页数】2页(P180-181)
【作者】万迎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J], 吴宁光
2.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治验举隅 [J], 弋国红
3.王玉玺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荨麻疹临证举隅 [J], 赵有利;杨素清
4.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验案举隅 [J], 金钊
5.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区别之我见 [J], 王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汗也。

【诠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是指无厥逆下利之危证,表明里寒不甚,阳虚不重,有酿外汗出之力,故当微发其汗,与甘草麻黄汤加附子温阳散寒,易甘草者,甘以缓之,平其麻黄发汗之峻也。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甘草2两(炙),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服法与禁忌】上药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诠释】少阴病原本不发热,今发热者,故加一个“反”字,乃异常之变耳。

少阴病阳虚里寒,当四肢逆冷,今发热恶寒者,是少阴病兼有太阳表邪是为两感,表里同病也。

脉沉者,是少阴里寒之本脉,即使感受寒邪,脉亦不应浮,故治宜制附子内温少阴经脉,麻黄、细辛外解太阳表寒。

本条少阴病发热,与阴盛格阳的发热不同,本条发热是全身发热,伴见恶寒无汗表证,而阴盛格阳之发热,虽有面赤烦热,但手足厥逆,畏寒路卧,同时见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里寒证,以此为辨。

典型案例:1:宋孝志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牙痛医案经验。

某男,40余岁。

牙龈肿,齿动摇,经牙科要求拔牙。

医师谓诸牙皆动摇,龈又肿甚,劝其先服中药而来求方。

诊其脉细涩,舌淡苔薄白,大便难,曾服滋阴降火之剂不解。

此乃肾虚犯寒,阴虚于下,格阳于上,法当温散。

处方:玄参12g,麻黄(捣成绒)、川附子各9g,细辛6g。

1剂。

水煎分温二服。

药后痛定肿消,以后迄今未再犯。

按语:牙痛病因复杂,古人谓:“外感风寒或口吸寒冷致痛者为外因;实热虚火,骨蒸气郁,湿热虫蛀者为内因;硬物所伤、打击所致者为不内外因。

”上龈乃足阳明胃经之脉所贯络,下龈为手阳明大肠之脉所贯络,又牙齿为骨所络,髓之所养,其痛有喜寒喜热之不同,其治有从标从本之异法,并不是都用大黄而有效。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原文】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伤寒论》(302)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组成与用法】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扶阳微汗解表。

【医案】痛经初诊:2005年12月27日。

陈某,18岁,未婚。

自初潮起至今痛经3年未愈就诊。

经潮第1、2天下腹痛甚,并呈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食物,四肢逆冷,出冷汗,下腹喜温喜按,有便意。

曾服用止痛片治疗。

平素月经提前一周来潮,经量正常,经色鲜红,夹血块,6~7天净,经前小腹和腰坠胀,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痤疮多。

末次月经12月4日来潮。

从12月13日起服用清经散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

现为经前一周许。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痛经。

(2)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散寒,和营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炙麻黄6g 淡附片6g 炙甘草6g 桂枝9g 炒白芍6g 生姜5片大枣6个益母草30g 鹿衔草20g 九香虫10g 延胡索10g,6剂。

二诊:2006年1月3日。

月经12月31日来潮,以往痛经时出现的一切症状均消失,经量中等,有小血块,今经量已少。

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味,21剂。

二诊:2006年1月23日。

经期将近,舌脉如上。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合桂枝加桂汤加味。

中药守12月27日方,7剂。

三诊:2006年2月6日。

月经1月28日来潮,无痛经。

【按语】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的方剂;《金匮要略》以此方治疗阳气虚而有水邪。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伤寒》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金匮》【组成】甘草麻黄附子【说明】1、里寒不是很盛的时候才可以用。

【应用集锦】1、皮肤划痕试验是西医用来检查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说明交感神经兴奋性低。

在治皮肤病时,只要有划痕性,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因为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水平低下,所以肾上腺素是一个免疫抑制剂,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皮肤病,如冷性荨麻疹。

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治疗皮肤病。

2、少阴病:(1)二三日背恶寒者,肾火衰败也,必温补以益阳;灸。

(2)反发热者,肾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3)口燥咽干者,肾火上走空窍,急下之以存津液。

大承气汤。

(4)心中烦不得卧者,肾火上攻于心也,当滋阴以凉心肾,黄连阿胶汤。

【比较集锦】1、始得少阴病,必见沉脉之明证。

初非见沉脉者,但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见沉脉者,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也。

2、沉脉是附子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发热去甘草加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3、(1)麻黄附子甘草汤:太少两感,脉沉,没有发热。

(2)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脉沉,发热,细辛是少阴病专用的解热剂。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

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歌】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荄,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麻黄附子甘草汤,中医经典方剂名,出自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固本通阳的功效,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方二。

(302)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解】这条经文含糊其辞,似有脱简,如是则通: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咽痛而咳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吐利厥等)证,故微发汗也。

因此,素体阳虚津亏之人,感寒之后,毛窍闭塞肺气不宣而咳,阳虚趁表之郁而外越于口咽,津液亏虚咽喉被灼而疼痛。

方中之炙甘草改称生甘草更为妥当。

【方义】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补中之方。

【功效】温肾、扶阳、解表。

【主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

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

【适应证候】恶寒微热,四肢不温,脉沉。

(302)【药品】麻黄30克炙甘草30克炮附子15克【煎服法】上3味,以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放入其它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服200毫升,1日3次温服。

【用药大意】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按: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

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还须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防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

体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防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理阴煎或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兼感寒邪之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甘草,加细辛而成。

甘草有缓急迫作用而对逐饮不利,细辛驱寒逐饮,故本方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里有寒饮而不急迫者。

【歌诀】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

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解读〗少阴病是阴寒表证,应以无热为常。

始得之病在表,脉也不应沉,今既发热而脉又沉,故谓反发热。

沉脉是寒饮在里的反应,脉沉者,这也是外邪内饮之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属少阴病无汗的治剂,若自汗出者,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读者可前后互参。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阴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本方证在临床最为多见,不论是感冒,还是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炎等病,常可现本方证,亦可治疗哮喘(本方功能甚多,整理者常用治阳虚型高血压、自汗、咽肿痛、牙痛、过敏性鼻炎等,皆有捷效。

阳虚舌<可搜索“半百知医中医科普之九--简明舌象分类”>者皆可用之,勿问何病)如治验:唐某,女性,40岁,病历号81486,1980年1月19日初诊。

1979年3月出现哮喘,经中西药治疗不缓解。

前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38剂不效。

近症: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脉沉弦细,苔白根腻。

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大豆等8种物质过敏,血流变学检查,全血比黏度6.25mPas,血浆比黏度1.98,全血还原黏度11.17,红细胞电泳16.70/s,血细胞比容47%;免疫球蛋白检查:IgG 1.24g/L,IgA 1.10g/L,IgM1.38g/L,血乙酰胆碱44.9μg%。

名医李建民:“张仲景用附子”之附子配麻黄

名医李建民:“张仲景用附子”之附子配麻黄

名医李建民:“张仲景用附子”之附子配麻黄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主任李建民教授,是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公益微课的主讲大师。

李建民教授遍读医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并且从不吝啬的将自己的学习思考与临床实践所得分享给数万中医学子一起学习。

而学子们对于李教授的传授也深表感激,对于李教授的临床实战内容期待万分,而李建民教授也从未让中医学子们失望过。

7月25日晚19:30,是第五期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公益微课的第一节课,李建民教授为数万名中医学子讲授了《临证阐微:解析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备受好评。

本文为课程节选:附子配麻黄之温阳解表法。

温阳解表法附子配麻黄,主要用于少阴病感外邪,阳虚外感寒邪之际。

配伍分析:麻黄解除在表之寒邪;炮附子温补少阴之肾阳;细辛上连太阴之肺经,下通于少阴之脏,以解太阳之表寒,散少阴之阴邪。

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两方区别:少阴外感的急症、重症,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外感的轻症、慢证,选麻黄附子甘草汤。

在临床上如何辨别少阴外感:第一,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或发热重恶寒轻都可以在临床上见到。

第二,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身痛,痛至骨节。

第三,恶寒、口中和、其背恶寒者。

这是临床上的基本表现。

临床上,辨识少阴症最关键的问题?仲景用附子,舌质舌苔的变化是关键: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偏暗的、水滑苔。

脉沉迟、尺部重按无力。

也可以在少阴提纲证脉微细的基础上兼有浮脉。

剂量组成:麻黄六克,附子九克,细辛三克,甘草六克。

原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我们都知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是不能发热的。

少阴病本不易发热,今反有发热,脉沉者。

说明表邪明显,是少阴阳虚外感寒邪。

《金匮要略》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原文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为经虚邪少阳虚之侯,不能发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使药:无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

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应该是可以的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宜杏子汤。

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

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麻黄温辛苦《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甘草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

附子热苦辛有毒《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长。

这个药,热性大,有毒,能走表入里,祛表证虚寒中风伤寒。

既能能降逆止咳,又可化凝聚之寒邪,温通力量大还能活血回阳救逆,可以续绝阳,是一个对治寒饮的霸道药。

为北方玄武类主药。

附子在经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很多重症沉疴都离不了他但由于附子的毒性,很多人又不敢去用既使用,也是量少或是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等关于附子炮制的问题,历代比较乱从古至今炮制方法多大四十余种如蜂蜜煮制,甘草煮制,生姜煮制,黑豆,防风煮制,童便浸或是煮等等这些方法现在用得很少但这些方法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伴制的药都能解附子毒。

可以做为附子中毒后的解药李可老先生喜欢加大量附子中加入黑豆或是防风,也是这道理而现代的附子炮制方法都是有问题的拿临床用得多的黑顺片与白附片的炮制来说吧注意,这里说的是白附片,不是白附子,有些人把白附片与白附子搞混淆了。

白附子是天南星科的。

都得用胆巴浸泡5天以上,然后再煮,去皮,切片再蒸。

白附片是等到蒸完后晒干,再用硫薰,这样就会变白而黑附片则是从胆巴池中捞上来后再切片,清水漂后再用调色液浸泡,调色液是何物,我也不清楚但可以用红糖,调成浓茶色,就成了我们现在药房看到的黑顺片。

那么通过以上的一些所谓的流程,说是去附子的毒性,实则附子的有效治疗成份已经所剩无几。

且很多时候还有可能导致胆巴的中毒胆巴又名卤碱、卤水、盐卤,是制盐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附属品其主要成份是氯化镁,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钾和一些其他金属离子胆巴能凝固蛋白质,也能用来点豆腐。

这东西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而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如果过量口服可能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症状甚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有时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患者出现不适,往往医生会认为附子量用大了原因。

其实很有可能是胆巴中毒反应。

我曾经用过出过两例用白附片出现类似中毒反应的,一位是用了15克,一位是20克用15克的这位反应很大,呕吐,腹泻,手脚发麻,短暂休克。

后来到医院住了几天才稳定所以近两年都不敢用了。

反倒是用生附子没出过这些反应。

今年10月份我给一位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的妻子治疗月经病,当时开的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我用的自己炮的附子,开了十天的量,我这里代煎的,吃着很舒服后来药喝完了,问我能不能在自己医院抓药自己熬,我说可以他们医院是黑顺片,我开的剂量十五克。

病人吃了很不舒服,恶心,腹泻,腹胀,且味道和我煎的药明显不同后来我让其停药,再重新到我这里抓药自己煎。

就没反应了。

我们再回到原方,这里的附子用的是炮附子,量为一枚,一枚生附子大概15克左右由于《伤寒论》里面的炮制法我们无法去考证从“炮”这个字的意思来理解《说文解字》载:“炮,毛炙肉也。

”段玉裁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不管如何解释,都在提示我们,“炮”得用火去烤或是火煨也在告诉我们,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高温来破坏掉所以我们汉传多主张用生附子,久煎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

从5克起量。

这个还是很安全的。

当然,有人一定要去用炮附子,怕生附子不安全怎么办个人的经验是,用生附片自己炮制,我一般是用粗砂炒生附片,先把砂子炒热,然后放入生附片,炒到附子表面微黄,断开后中间微微带些黄就行这样的话,一般1千克干燥的生附片约能炒成900克左右的炮附片当然,我们用生附子的话,用5克的量也比15克炮附子要强所以如果方子用生附子,那这个方子的君药就会发生改变,原则上得以生附子为君药。

且这个治疗效果更强。

我平时两种都用,对于一些年老的,或是自己要求带回家煎的,不是以痹痛为主症的,我多是用炮附子如果病证严重,要求救急,比如说四逆证,疼痛严重的虚寒性腹痛,严重的风湿痹痛,痛风等,我还是用生附子这是个人经验,给大家做个参考。

另外就是附子配伍的问题尤其很多中医受十八反十九畏的影响严重所以一些病案中,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些质疑比如附子(乌头)与半夏配伍,附子(乌头)与天花粉(瓜蒌根)配伍其实有关十八反十九畏的问题,这些都是后世搞出来的,理论来源我们也没法去考证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千金方》,包括后世的一些方子等都给我们做了示范比如附子粳米汤里就有半夏,神丹丸里有半夏与附子,乌头配伍栝蒌瞿麦丸中附子与天花粉配伍,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配伍以及后世的海藻玉壶汤中的海藻与甘草配伍等等这些也充分的证明十八反十九畏不正确性或是不绝对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涉及的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宋301)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少阴病少阴病虽然是阴之表证,但他还有本证,而表证又有少阴中风与少阴伤寒之分就如同太阳病,也有本证与中风,伤寒之分一样少阴病的本证多为四逆汤方证。

而少阴中风是以桂枝加附子汤证为主。

这个就不在这里详述了。

首先我们来看下少阴病的提纲,也就是少阴伤寒,中风,本证都应该出现的病状。

少阴之为病,脉微,但欲寐也。

(宋281)既然是伤寒,那就应该有和伤寒一类的症状出现,就像太阳伤寒一样《伤寒论》前面的条文有这第一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里“无热”当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热,只是说相对三阳证的发热来说,是不明显的所以少阴伤寒的症状大致会出现:如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喷嚏流涕,无汗而喘等麻黄汤类症状,再加上脉微细,但欲寐。

发热可能有,但相对太阳伤寒来讲不明显但身痛怕冷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另外少阴伤寒有可能出现一个特殊的症状要值得注意咽痛这个咽痛比太阳或是阳病的咽痛可能更厉害,甚至咽口水都难受这是由于寒邪客于咽喉这个部位所致上一轮我们学习杂类方的时候,讲到的桔梗汤,甘草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都是治疗少阴咽痛的方子条文皆以“少阴病”开头,大家可以课后再复习一下。

这些都是临床很常用到的毕竟,少阴病是以真阳不足,津液相对亏虚所以条文后特意交代“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这里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少阴病得病时间短,还没传变或是没有合并其他证所以这里强调一个发病时间不长不能发汗太过,否则会伤津液,而传变到阳明所以麻黄这里只用了二两,用量取降之意,不能发汗太过不用桂枝,借用了附子这味玄武药,来祛寒止痛,并给下焦的这点真阳添加点能量来使得下焦水饮得以温化,津液得以上承与布散再配以炙甘草来滋后源,使发汗而不伤津液这也是《伤寒论》方子中注重“保津液,固卫气”的一种体现我们接着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方子,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其方意基本相似但症状上更严重,尤其是周身怕冷,疼痛,或是流涕等症状他去了一味补津液的炙甘草,加了一味降逆祛寒止痛的细辛其实临床上面完全没有必要去了炙甘草甘草固卫气,补津液,在这里用着更好所以直接加一味细辛更适合这个方子我们就不再解析了如果用炮附子,我们君药还是用麻黄,臣药就是细辛与炮附子如果用生附子,我们就把生附子做为君药,麻黄与细辛为臣。

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来处方我们重点看看细辛这个药细辛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胆,通精气。

生华阴。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细辛,味辛,发散;性温,祛寒,能发散寒邪专对治在表的寒邪,散寒而通闭还能降逆而止咳对于虚寒气逆,水饮所致的咳喘,常常要用到细辛且常与干姜,五味子配伍用比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都用到了这个经典配伍小前胡汤条后的或然症提到了“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其实对于有小前胡汤证伴有水饮上逆的咳嗽,加个细辛更合适细辛这个药,时方医生很怕用,打我从学中药开始,老师们,书本上都在告诉你“细辛不过钱”所以我刚临床,也是如此后来当真正了解经方后,才知道这是个误传只能说很多中医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经方“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

其实前人说得很清楚,是单用细辛末不得过钱。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50%)、黄樟醚(10%)及榄香素等,有毒成分为黄樟醚。

黄樟醚遇到高温后,很快就挥发了,所以要解决细辛毒性,主要在于煎煮的时间要长,我们一般主张煎一个小时以上,量大的话,最好是敞开盖煎煮有关细辛这味药,河北名老中医刘沛然先生对其很有研究他写了一本《疑难病证倚细辛》的书,对细辛的考证与临床用药心得写得比较详细,其书中用量一般在15到120克之间大家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一下这本书另外,细辛的的品种早些年有些乱我早年进过所谓的南细辛是全草后来考证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南细辛,实则不是细辛我们湖南这边比较多见,称之为“马蹄香”学名叫杜衡《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