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人教版本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2020届高考人教版本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4小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

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 .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 .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 .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低生育率陷阱是指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总和生育率为1.5,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由于价值观的转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生育率会继续不断下降,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出生人口和生育率统计图”。

完成下列各题。

2.我国的生育率现状将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有( ) A . 社会抚养压力减轻 B . 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C .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D . 就业压力增大3.下图是“我国某省自1949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对图中人口自然增长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Ⅲ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Ⅲ阶段人口数量B . Ⅲ阶段人口数量持续下降C . Ⅲ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老龄化D . 各阶段均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下列各题。

4.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 . 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C . 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 .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下列各题。

5.关于外来常住人口的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 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B . 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C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D .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行,这是我国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如图是云南省元阳县麻栗寨河沿岸水稻梯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该地发展水稻种植业,主要是改造了()A: 光照B: 热量C: 土壤D: 地形(2)有关该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受市场的规模影响大B: 商品率高C: 机械化水平较低D: 属于现代混合农业(3)该农业生产最容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 土壤盐碱化B: 荒漠化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水土流失【答案】DCD【解答】(1)种植业适宜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发展,图中的水稻梯田景观,改造了地形条件,使土地便于耕作,D对。

修建梯田,不能改造热量、土壤、种子,ABC错。

故选D。

(2)由题可知,梯田农业种植面积小,农田分散规模小,难以机械种植,机械化水平低,精耕细作,但产量低,商品率低,故ABD错误。

故选C。

(3)A.在降水多的地区不会发生土壤盐碱化问题,故A错误;B.南方山区水土流失,可能导致岩石裸露,出现石漠化现象,不是荒漠化,故B错误;C.读图,该农业生产会破坏植被,但改造过程中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种植了其它作物,不是单一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不一定减少,故C错误;D.图示区域位于云南,降水多。

在坡地修建梯田,容易破坏植被,在坡度大的地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第2题.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是全球著名的张裂区之一。

下图为贝加尔湖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的变化趋势是()A: 变宽变浅B: 变宽变深C: 变窄变浅D: 变窄变深(2)图示河流中,含沙量最小的是()A: 甲河B: 乙河C: 丙河D: 丁河(3)夏季,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 增温增湿B: 增温减湿C: 降温增湿D: 降温减湿【答案】BDC【解答】(1)从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全球著名的张裂区之一,说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的变化趋势是变宽变深,B对。

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提分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提分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七章人口的改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章末单元提分练卷第26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

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10年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的最主要缘由是( )A.降低就业年龄B.激励妇女就业C.人口迁移D.诞生率稳定2.10年来,该国人口( )A.快速增长B.缓慢增长C.零增长D.负增长3.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改变的最主要缘由是( )A.老龄化严峻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D.诞生率过低答案1.C 2.D 3.D解析第1题,15~29岁年龄段为主要劳动力。

该国为发达国家,应当是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补充劳动力。

C项正确。

第2题,该发达国家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不变,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上升,老龄化严峻,人口应呈现负增长。

D项正确。

第3题,据图可推想0~14岁人口削减,诞生率下降,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

D项正确。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

据此完成第4~5题。

4.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A.地理位置居中B.人口基数稳定C.经济实力雄厚D.交通网络发达5.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答案4.A 5.D解析第4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缘由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

第5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改变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加,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2021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最新研究说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外表枯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外表,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想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答复1~2 题。

1.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D.距日距离较远2.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1.解析第1题,当前火星外表枯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气温低、枯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D正确。

第 2 题,可以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

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

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 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处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

读图完成3~4 题。

某行星冲日图某行星凌日图3.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A.木星与土星B.金星与火星C.金星与木星D.火星与土星4.以下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C.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D.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3.解析第3题,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可知,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与火星。

第 4 题,根据题意可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太阳和地球轨道之间,即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测评6《人口的变化》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测评6《人口的变化》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量测评6《人口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江苏苏州高三期中)下图为某市2011~2015年户籍人口变化统计图。

图中含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比重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最可能代表( )A.出生率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D.老年人口比重2.若不考虑人口迁移情况,该市( )A.2012年后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C.目前社会和家庭养老负担较重 D.环境人口容量受政策影响逐渐增大(2019·西安八校联考)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

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完成3~4题。

3.人口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A.①地区B.②地区C.③地区D.④地区4.人口增长类型与③地区相似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印度 C.德国 D.中国(2019·山东济宁期中)榨菜、方便面、火腿肠是流动人口最为常见的消费品。

下图为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数据。

据此回答5~6题。

5.该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6.该数据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①缓解西南地区土地压力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④缓解西南地区人口老龄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019·吉林省吉林市模拟)“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8.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惠民政策 B.家庭原因C.自然空巢 D.个人原因(2019·安徽马鞍山高三期末)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2000~2015年年均人口增减量变化情况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关键能力
能力 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分析
(2015·北京)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 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 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 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破坏 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空出现臭氧空洞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世界:西欧、北
酸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 美、日本;中国:
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南方地区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
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
考纲呈现
考情统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
1. 人 地 关 系
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布差
思 想 的 历 史 2015·课 标 全 国 异,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
演变
Ⅱ·T37(3)、(4) 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2.人类所面 乌梁素海水污染 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环境问
环境污染 (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 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 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 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 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 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
临 的 主 要 环 的原因及措施 题,通过原因分析探究环境问

新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演练卷3附答案详析

新人教版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演练卷3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演练卷3(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福建福清华侨中学期中)下图示意在降雨强度与坡度均相同的条件下,五种不同初始干密度(g/cm3)土壤模型坡面径流的平均流速随时间的变化。

干密度与孔隙率呈负相关。

据此完成1~2题。

1.坡面径流流速()A.与土壤干密度呈负相关B.与土壤孔隙率呈正相关C.随干密度增大更稳定D.随时间推移而持续增大2.坡面径流历时10分钟内的流速变化是因为()A.下渗水量减少B.降水强度增大C.土壤孔隙变大D.土壤冲刷加剧(2019·长郡中学调研)尖岭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东南侧,两侧均被低山束缚,海岸线向外海呈“喇叭”形状,海滩前缘是珊瑚礁和基岩平台,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到达海岸的波浪较小,海滩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当海浪越过滩脊后,会在陆地一侧形成颗粒较细的堆积物,称之为冲越扇。

读图,完成3~4题。

3.冲越扇形成的原动力为()A.潮汐涨落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D.台风4.沉积砂层与下面的砂壤层相比()A.颗粒更细B.层理明显C.分选性更差D.肥力更高(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等高距均为20米,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河流岸边A处的居民观察日出最佳的时间(地方时)可能为()A.3月21日6时左右B.6月22日5时左右C.9月23日5时左右D.12月22日6时左右6.图示河段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含沙量大B.春季有凌汛现象C.流量年际变化大D.全年流量比较稳定(2019·皖中名校联盟联考)读我国某冻土层变化示意图,完成7~9题。

7.据图可知()A.气温最低时冻土层厚度最大B.3~7月份冻土层厚度变化不大C.3月份该地地温开始回升D.冻土层的消融从近地面开始8.图示变化直接导致该地岩层()A.风化作用加强B.侵蚀作用加强C.搬运作用加强D.堆积作用加强9.图中积雪()A.起保温作用,促进冻土层融化B.反射太阳辐射,促进冻土层形成C.冬半年积累,3月份最多D.厚度有季节变化,与冻土厚度正相关(2019·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模拟)下图是某岩层顶部埋藏深度(与地表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考点0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考点0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精讲及配套习题考点0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考点热度★★★☆☆1.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①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②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③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地形部位一般图用“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如C处虚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如B处虚线)为河流的集水线,且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2.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考向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和基本地形类型的判断1.判断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如下图所示:2.判断基本地形类型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A.山脊B.陡崖C.断块山脉D.峡谷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①崩塌堆积物②突出小基岩③河中的沙洲④低矮的山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D 2.A【解析】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D正确。

2.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

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正确。

考向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和数值判断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100 m。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文地理学案(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文地理学案(全书完整版)

(人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套)人文地理学案第一节城市和城市化一、城市化1.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等级在提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3.城市发展的推拉力因素: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4.城市化的影响(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①景观的改变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c.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d.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②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a.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b.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c.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d.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e.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城市环境问题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 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②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变了地方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化风貌破坏等)二、城市化的进程:全球性城市化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化水平高低主要是以城市人口比重为衡量的: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体现: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郊区城市化: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郊区城市化原因]:①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②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意义]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再城市化:人口重新实现内迁.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城市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处于后期阶段,(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 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1.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某城市图表资料―→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城市化对地表径流影响示意图(1)城市建设前,地表以自然环境为主,植被覆盖率高,土层深厚而疏松,空气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丰富,40%的降水被蒸发到大气中,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调节气温的变化幅度;50%的降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对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起到稳定作用;只有10%的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不仅减弱了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减小河流的含沙量.(2)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科技文化等发展不利影响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二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有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形态、特征及位置对比如下: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CBD的特点: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三种功能区的比较:(理解)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特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人口数量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在市中心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也有向郊区交通运输便捷处移动的痕迹,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所占比例大.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常见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最主要);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的差异)(理解记忆)表现: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即付租意愿).而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地租有高有低.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1)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从市中心开始向外,地租不断地降低.各功能区的用地要求不同(如下表),付租的意愿也不相同.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OA段地价最高,为商业区;AB段地价次之,为住宅区;BC段地价最低,为工业区.受市中心距离远近地租的模型呈现出同心圆的结构.(2)交通条件越便捷,地租越高.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②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2)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三、知识扩展:(一)地租曲线判读时应掌握“三读”:1.读极值:即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市中心多为地租最大值,远郊多为地租最小值.2.读疏密:一般来说越靠近市中心,等值线越密集,变化越大;远离市中心,等值线稀疏,变化越小.3.读凹凸:①如果只考虑与市中心的距离,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数值由内向外递减;②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向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二)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判别1、商业区的布局:商业区面积较小,但要求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大量的消费群体,因此是分布在区域的中心,多条交通线路交汇点.2、住宅区的布局:考试有两种考法,一是比较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分布的位置. 高级住宅分布在城市边缘(接近郊外),常与文化区、旅游区相连. 低级住宅布置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连. 二是工业区与住宅区选择布局的比较,与风向联系,要布局在城市的上风地带,空气比较清新,污染小.3、工业区的布局:首先应该明确工业的特点判断是属于何种污染类型.(1)水污染类型的工业:化工厂、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2)大气污染类型的工业:钢铁厂、火电厂、水泥厂①在常年盛行一种风向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图1). 如欧洲西部的常年吹盛行西风.②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避开对吹的地区,布局与季风方向互相垂直的郊外(图2). 如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季风.③多风向时:工业区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图3,工业应该布局在C.该类型题多通过风频玫瑰图来判断.4、绿化带的布局:绿化带应布局于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隔离工业区对住宅区的环境污染.(三)风向玫瑰图(风频玫瑰图是一个地区多年的风向频率的统计图)判断风向:边上各点到中心点的长度即表示风频的大小,长度越长,风频越高.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一般布局原则具体要求或污染类型举例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尽可垃圾污染、大气污染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第三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世界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依据:城市人口规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以下)、小城市(50万以下). 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这些地区中部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集中,也属于城市的范畴.依据:城区常住人口(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2、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能够为其本身及周围地区提供服务.服务范围:城市接受的服务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差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3、城市等级及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1)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要)(上海、广州)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资源能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其服务范围扩大.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2)丰富的资源(大庆、攀枝花)(3)发达的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4)人口条件:人口稀少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人口稠密地区,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城市区位选择分析模板】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大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同一体系下小城市的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6、中心地理论(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解)(1)形成前提:人口分布均匀、交通条件一样的平原上(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嵌套的特点:a.城市的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低一级城市位于高一级城市的正六边形的顶点上;b.高级城市数目少,低级城市数目多;c.同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互相独立、不重叠,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低一级城市服务范围的三倍.7、中心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中心地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商业网点的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在实际生活中,(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类似正六边形的图形;(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3)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小有变化;(4)中心地不一定在其服务范围的正中心第三章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和布局一、交通线区位分析的技巧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1)宏观选线方面.①考虑工程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2)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③方便快捷、少占耕地(架高桥)、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具体分析】①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关系的微观区位:多从城市的边缘通过,以维护城市的环境为目的,减轻城区的压力.②港口的微观区位.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水深、背风、避浪的海湾,与陆上其他交通干线联系方便的地方.③航空港的微观区位.地势——较高;坡度适当、排水通畅;地质——地基稳定;距城市距离——较远(地价、烟雾、干扰);有快速干道与之相连.气候——低云雾、少暴雨、小风速、能见度高;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地形——开阔、平坦.④汽车站的微观区位.位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线或其他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3)线的评价应从交通线起止点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条件来分析评价. 从自然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分析. 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 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④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二、交通运输点区位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等,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交通运输点类型不同,但是它们的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如下表所示:【知识拓展】交通运输点(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分析角度(1)主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自然条件看,要考虑地形、水文等;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要考虑经济腹地、城市依托等.(2)从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入手:陆域条件包括陆地上的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等;水域条件则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等.具体答题模板:三、某地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可从经济、政治、社会、战略等方面分析.①强化区域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③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④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⑥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交通通达度,占领市场⑦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⑧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⑨扩大贸易往来,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双边贸易人口、城市和交通三者的相互影响【一、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1.人口增长模式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和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较快,为城市化提供丰富的人口资源;而三低型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抑制了城市化的速度.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对城市化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反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地区,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在相同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4.人口素质对城市化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高,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发展.5.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其中城市中的建筑,包括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二、交通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2)对农业的影响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3)对工业的影响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 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5)对商业的影响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 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6)对旅游业的影响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7)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区域城市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方面会促进区域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区进一步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会推动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一节人口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分为由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及该地区人口迁移数量构成.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作为人口增减变化的衡量指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是在增加的,反之则是人口在减少.在不同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是不同的,我们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衡量人口的变化特点. 其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构成.二、人口增长模式1.分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的下降,实现最终转变是出生率的下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较高.2.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方式:(1)根据数值:出生率(低——2.5%——高);死亡率(低——1.5%——高);自然增长率(低——1%——高)(2)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落后的原始部落.中国、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也进入了现代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提前进入了现代型.一般宗教影响下的国家或地区是较难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为宗教为了扩展影响力,一般不会限制生育,例如印度.三、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1)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2)原因: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中国地理 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人口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中国地理  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和人口

中国地理位置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疆域、邻国、省级行政区的基本情况,
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及成因。

学习内容: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北、东半球以及中国的四至点
特殊经纬线: 90°E、110°E、120°E:、40°N、33°N—34°N、30°N、北回归线、20°N
(2)海陆位置
亚东、太平西隐含处世界最大大陆,最大海洋
(3)相对位置
陆海邻国众多----要会填图
对中国位置的评价
2、疆域陆地=960万平米千米,有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
(1)陆界2万多KM 邻国14个
(2)海疆
3、行政区划省、县、乡(镇)
省级: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1)形象记忆省区轮廓
(2)特殊走向和位置记忆省区
(3)以一省为中心,记忆相邻省区
(4)按方位记忆
(5)沿一些线穿过的省区记忆
(6)5个自治区
行政区划演变——历史地理
典型例题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答下题。

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B.5°C.8°
D.10°。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行星地球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行星地球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层结构及各圈常结合宇宙探测、人类对太阳辐射能的开发利用或太阳辐射相关等值线,考查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航天基地的区位选择、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考查错误!1. 宇宙的两大特征(1)物质性——宇宙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等天体组成,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1________和□2________。

(2)运动性——天体□3________、□4________构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如下图所示:2. 地球——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普通性太阳系模式图①主要成员:由里到外分别排列。

⎩⎨⎧类地行星:□7 、□8 、□9 、□10 巨行星:□11 、□12 远日行星:□13 、□14②运动特性⎩⎨⎧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15 自西向东□16 近圆 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17 共面 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光照,有利于生命的产生与发展。

②适宜的□18________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19________的存在。

命题角度一地外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经典例题](2019·山西省重点学校联考)据腾讯新闻2017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回答(1)~(2)题。

(1)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 )A. 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 日温度的两极化现象D. 距日距离较远(2)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思维建模]1. 材料分析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全国全部高考专题地理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 地势平坦B: 气候适宜C: 临近市场D: 资金雄厚(2)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A: 夏季降水增多B: 夏季气温降低C: 冬季降水增多D: 冬季气温升高(3)④区域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 温室气体减少B: 森林覆盖率减小C: 入湖泥沙量降低D: 草原生产量降低【答案】CAB【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

故选C。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为北美洲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水蒸发增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使该地降水增加,有利于夏季农作物生长,A正确;因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故冬季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生长没有影响,C、D错误;夏季气温降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B错误。

故选A。

(3)④区域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小,B正确;吸收温室气体能力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増加,A错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量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该地草场面积扩大,草原生产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第2题.位于川西的墨石公园拥有长达数公里的线状石林景观,该地区的石林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不同,由砂岩在地壳内部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随断裂隆升出露地表。

有专家指出,墨石公园景观的维持面临潜在的风险。

下图示意墨石公园的线状石林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常见的喀斯特石林相比,墨石公园的石林()A: 受流水溶蚀作用更强B: 受风力侵蚀作用更强C: 形成受到变质作用影响D: 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影响(2)墨石公园面临的潜在风险最可能是()A: 泥石流B: 地震C: 冻土融解D: 洪水【答案】CB【解答】(1)常见喀斯特石林的形态受到流水溶蚀的影响,而墨石公园的石林由砂岩经过强烈的定向压力磨碎并重新胶结形成,说明岩石受到超高压的作用,这是变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 经纬网和地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 经纬网和地图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考点1 经纬网和地图(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阿拉斯加某冰川示意图,回答1~2题。

1.[考向距离的计算]图中冰川南北端的直线距离最接近( )A.2 km B.4 km C.6 km D.8 km答案 C解析纬度相差1°经线长约111 km。

读图可知,图示冰川南北跨约3′。

其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约(3/60)×111=5.555 km,最接近6 km,故选C项。

2.[考向方向的判断]图中P处冰川移动的方向大致为(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答案 A解析根据等高线,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河谷地形。

图示冰川主要分布在谷地;图中P 处冰川大致与等高线垂直,向海拔较低处移动,P处等高线向东北方向突出,根据所给经纬网确定是向西南方向滑动,故选A项。

“马拉巴尔”2018年度军事演习于6月7日至16日在关岛海域举行。

关岛是美国的海外领土,首府阿加尼亚。

下图为关岛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考向计算距离]关岛南北长约( )A.40千米 B.48千米C.55千米 D.60千米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关岛南北跨约25′即0.42°。

纬度相差1°,经线长约111千米,因而关岛南北长约47千米,选项中最接近的是48千米,故B项正确。

4.[考向地理位置的判断]关于该岛地理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西太平洋②低纬度③南半球④东九区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读图,根据经度可知,关岛位于西太平洋,地处东十区;据纬度可知,关岛位于低纬度,地处北半球。

故A项正确。

5.[考向判断方向]阿加尼亚位于华盛顿(39°N,77°W)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阿加尼亚的地理坐标约为(13°N,145°E)。

两地同在北半球,阿加尼亚纬度数值小,位置偏南;两地分属东西经,经度之和大于180°,故关岛位置偏西。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四《区域地理》检测题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四《区域地理》检测题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四《区域地理》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所在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2.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暴雪B.烈风C.酷寒D.冰原下图是世界四条著名河流河口附近地区图。

读图回答3~5题。

3.乙河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不能说明此现象成因的是( )A.地势落差大,河水落差大,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B.流经低平的盆地,利于河水流动中泥沙沉积C.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D.流域面积小,流量小,河流携带泥沙能力有限4.图示四个区域,为重要乳畜业分布区的是( )A.甲、乙 B.乙、丙C.甲、丙 D.丙、丁5.四图中河流都参与海陆间的水循环,图中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与西风带关系密切的是( )A.甲B.乙C.丙D.丁(2019·北京海淀高三期末)西班牙东南部M地区(图1)是西班牙土地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改造土壤(图2)、建造大面积日光温室等措施发展农业,使其成为欧洲其他地方蔬菜和瓜果的主要生产基地,有欧洲“菜篮子”之称。

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M地农业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层沙土可增大气温日较差,提高农作物品质B.细颗粒黏土通气透水性好,利于作物根系发育C.冬季日光温室可改善温度条件,抵御严寒霜冻D.夏季日光温室可加强日照条件,提高生产潜力7.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M地可采取的适宜措施是( )A.开垦荒山,扩大种植面积 B.加大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C.利用航空运输提高运输效率D.发展菜、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2019·黑龙江大庆高一月考)气候相似原理是指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需严格按照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性来进行的原理。

根据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选取美国1961~199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美国与上海的气候差异,划分美国植物引入上海的引种适宜度,将引入上海的美国园林植物种源地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如下图)。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8湖北荆州一模)生育旺盛年龄一般为20~34岁。

下图为某国2018年生育旺盛年龄人口数量与不同年龄段(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值变化曲线。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是()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2.若图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适宜措施是()A.合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B.鼓励生育,接纳移民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老龄化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为现代型。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排除A项。

该国是发展中国家,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排除B项。

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大,劳动力不足,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

(2018江西赣州上学期期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表所示。

读表,完成3~5题。

0~14岁比重15~64岁比重65岁以上比重全国-6.29% 4.38% 1.91%甲省区-7.28% 6.58%0.7%(注: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3.根据该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A.人口增长加快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D.劳动力仍较充足4.甲省()A.人口进入零增长B.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D.抚养比上升5.甲省区最可能是()A.贵州B.广东C.甘肃D.四川答案3.D 4.B 5.B解析第3题,表中数据反映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率下降(0~14岁比重下降)、15~64岁(主要劳动力)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2讲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讲义:必修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2讲含答案

第2讲 等高线地形图考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_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和乙点的相对高度是1_000米。

2.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3.不同地形类型的等高线特征类型 主要特征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

山脉处等高线多呈带状延伸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边缘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盆地 周高中低,内部地势起伏较小,边缘地势陡峭峡谷两侧高,中部低,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峡谷两侧等高线呈对称分布4.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和等高线特征。

A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B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C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D .陡崖,不同的等高线重合。

E .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F .洼地,等高线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地理实践力 比较甲、乙两处坡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 甲处坡度小,原因是等高线较稀疏;乙处坡度大,原因是等高线较密集。

5.坡的类型(1)均匀坡⎩⎪⎨⎪⎧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2)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如甲、乙图所示。

(3)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如丙、丁图所示。

6.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ΔH =H 高-H 低 (n -1)d <ΔH <(n +1)d注:n 为两点间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

(2)陡崖的相关计算 H 大≤H 顶<H 大+dH 小-d<H底≤H小(n-1)d≤ΔH<(n+1)d注:H大和H小分别为重合等高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和流域综合开发(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区域生态建设与流域综合开发一、选择题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黑河流域乃至河西走廊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问题,相关部门调查了该地区恢复利用(利用与管理)、恢复保护(隔离保护管理)和自然恢复三种典型恢复方式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下图为自然湿地(作为参考湿地)和三种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调查结果。

据此回答1~3题。

1.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 )A.能够满足水源需求B.生态环境较好C.群落抗干扰能力强D.物种丰富2.恢复保护方式物种丰富度最低,原因是( )A.土壤水分差B.缺乏优势物种C.受干扰程度低D.植被稀疏3.根据三种不同恢复方式对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的综合分析,以下做法对湿地恢复能够达到较好效果的是( )A.建立栅栏隔离保护B.建设旅游景点,并进行浇灌、栽种等管理方式C.人为不参与管理的自然恢复D.禁止大型动物踩踏、干扰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黑河中游湿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限制性因素。

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方式有利于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方式能够满足水源需求。

故选A。

第2题,物种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之一,它主要是测量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种数目以表示生物的丰富程度。

据材料“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可知,恢复保护即隔离保护管理,因隔离所以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物种丰富度最低。

故选C。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恢复利用即利用与管理方式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因此应利用和管理湿地。

故选B。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级阶梯B.东部季风区C.内流区D.东部经济地带5.有关精准扶贫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D.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答案 4.B 5.D解析第4题,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读图,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只有大别山区和罗霄山区两个主战场位于第三级阶梯,A错;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只有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三个主战场位于非季风区,B对;我国季风气候区主要是外流区,非季风气候区多为内流区,C错;我国东部经济带包括了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图中扶贫攻坚主战场仅燕山-太行山区战场的部分地区属于河北,其他战场均为中部经济带或西部经济带,D错。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附答案专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一)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参考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气候温暖时期,树木生长快,年轮间距宽;气候寒冷时期,树木生长慢,年轮间距窄。

第2题,M时期为寒冷时期,冰川广布,海平面下降。

A、B、C选项均为温暖时期的自然现象。

(二)[2019·安徽联考]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

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 ℃,年降水量为448 mm,且变化明显。

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1--2题。

1、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2、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

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

第2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地形变是由于地质作用,地表产生变形的现象。

地形变速率是每年地表变形的幅度。

读我国区域地形变速率(mm/a)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地地形变速率的主导因素是 ( )A.流水侵蚀B.板块运动C.火山喷发D.风力沉积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乙地 ( )A.属于盆地地形B.岩层坚硬C.地表起伏大D.植被覆盖率高解析:1选B,2选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地形呈上升趋势,结合其所在位置可以判断其位于板块交界处,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导致该地地势抬升。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为虚线,且数值较大,则可以判断该地地面沉降较为明显,对于该地来说,岩层坚硬和植被覆盖率高会使得地表不易被侵蚀,而从图上信息看,地形无从判断;地表起伏大使得流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导致地面沉降。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B.2C.3D.4解析:3选B,4选B。

第3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

第4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2。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回答5--6题。

5.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6.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5选C,6选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条古海岸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人教版高考地理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人教版地理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临太平洋,西接欧洲B、南濒印度洋,北临北冰洋C、东临太平洋,西靠欧洲D、南临印度洋,北接欧洲2、以下关于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B、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西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东北部C、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D、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东北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3、下列关于河流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上游通常侵蚀作用强烈,常见V形谷;B、河流中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常见三角洲;C、河流下游流速快,常形成瀑布;D、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强烈。

4、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导致所有地区的农业产量增加;B、降水模式的变化不会影响农作物种植;C、气温升高可能使一些地区作物生长季节延长,但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D、海平面上升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

5、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约4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是:A. 黄土高原B. 云贵高原C. 四川盆地D. 青藏高原6、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冬季盛行西北风,降水稀少B. 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丰富C. 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D. 季风气候区域分布广泛,但影响不大7、关于我国河流特征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A. 长江因其水量大,被称为“黄金水道”B.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C. 珠江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D. 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8、下列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水资源分布均匀,南北差异不大B. 耕地资源丰富,且分布均衡C. 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地区分布不平衡D.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较高9、在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是()A. 城市绿化B. 沙漠化C. 长江断流D. 互联网普及 10、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黑龙江流域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B. 西南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特点是雨热同季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D. 西北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11、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C.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 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12、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主要功能包括:A. 发电与灌溉B. 防洪与供水C. 航运与旅游D. 拦沙与养殖13、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无关?A. 昼夜更替B. 海洋潮汐C. 四季更替D. 时差产生14、以下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 位于西半球,南半球C. 位于东半球,南半球D. 位于西半球,北半球15、下列关于中国地形特征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含答案解析)
第二讲地图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平顶山模拟)土地下陷速度是指土层平均每年下陷的深度,下图是某城市土地下陷速度等值线图。

据此回答1~2题。

1.若将该图比例尺扩大到原图的4倍,同时保持实际范围不变,则( ) A.新图比例尺为1∶800 000
B.同一地点,土地下陷速度变大
C.新图面积变为原图面积的16倍
D.相邻两条等值线间差值比原图扩大
2.甲区域的面积接近( )
A.1平方千米B.2平方千米
C.4平方千米D.8平方千米
解析:1.C 2.C [第1题,若将该图比例尺扩大到原图的4倍,新图的长和宽都变为原来的4倍,因而面积变为原来的16倍。

第2题,结合图例可知图中甲区域的面积与一个边长为2千米的正方形面积相近,由此甲区域的面积接近4平方千米。

]
(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图为山东省沂源县西南某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
意图。

图中的东周河因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上源。

读图,完成3~4题。

3.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
A.AB段B.BC段
C.CE段D.EF段
4.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 )
A.BC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慢
B.FG河段宽谷内水流变细小
C.CD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
D.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增多
解析:3.C 4.B [第3题,河流袭夺前,沂河上源向东北方向流向大张庄。

袭夺发生后,东周河地势低于沂河上源(A至E段),则CE段河水流向东周河;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东周河流向西南;则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E段,注意AB段、BC段没有改变流向;图示EF段没有水流,成了分水岭。

第4题,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FG河段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因FG径流量减小,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减少。

因流速受地势落差影响,则BC 河段水流速度不受影响;CD河段汇入了BC段水量,河流径流量增加。

] (2019·河南濮阳模拟)湖岸是指湖盆边缘与四周陆地相邻的地区,湖岸线是湖水面与湖岸的交线。

读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和湖岸线变化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湖岸坡度最大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位于分水岭
B.甲处能欣赏到瀑布景观
C.夏季湖水补给河水
D.图中最高处海拔为550~600米
解析:5.D 6.A [第5题,图示④处丰水期湖岸线与枯水期湖岸线距离最近,则坡度最大。

第6题,由图示等高线数值,可判断乙处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凸出,说明乙处为山脊位置,则该处是两侧河流的分水岭。

甲位于陡崖下面,此区域内无瀑布,则不能看到瀑布;不能判断该地湖泊丰水期是夏季还是冬季,则湖水与河水补给的季节分布不能确定;图示最高处位于西北部,最高约为600~650米。

]
(2019·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下图为湖北某地等高线分布图,图中最高峰海拔为1 527米,等高距相同。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M、N两地的高差最大为( )
A.29米B.39米
C.99米D.89米
8.山区道路受地形影响,随意超车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自M地开车至N地,最适合超车的位置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7.B 8.D [第7题,依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图示东南低、西北高,据图中1 500米等高线及最高峰海拔可判断等高距为10米。

结合M处河流流向,可判断M处地势低于甲地,则可判断M高度为:1 470米<M<1 480米,N处的高度为:1 440米<N<1 450米,即M、N两地的高差范围是20~40米,故最大高差接近40米。

第8题,甲处即将翻越鞍部,乙处即将由缓坡进入陡坡,丙处为急弯,均不易发现对面来车;丁处等高线稀疏而地形开阔,同时前后视线良好,且已过急弯,便于加速,适合超车。

]
我国西南地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野外科考。

读图,回答第9题。

9.图中最大高差可能为( )
A.299米B.399米
C.499米D.599米
解析:B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最高处位于B点附近,最大值介于2 000~2 100米;最小值在1 700米等高线之内,因图中1 700米等高线处是两条河流的终点,说明1 700米等高线之内为水域,故图中最小值为1 700米;则高差为300~400米,故最大高差接近400米,即399米。

]
(2019·临沂模拟)下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丙地位于(40°N,117°E)。

读图,回答10~11题。

10.若游客沿景观步道从丁处开始浏览,可能看到的景观有( )
A.甲处的旅游景点B.位于乙处的寺庙
C.步道两侧枫叶正红D.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1.若在如图所示山区修建公路,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避开滑坡、泥石流多发区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多跨越河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0.C 11.B [第10题,丁与甲、乙之间有一个山脊阻挡视线,故从丁处无法看到甲、乙两处;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为北京北部山地,该地没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秋季时可见到火红的枫叶。

第11题,修建公路应尽可能少的跨越河流,以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

]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19·福建三明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模拟)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图中河流在等高线400~600米的流向是________。

(2分)
(2)若从图中甲村修建一条普通公路到乙村,①②③④中哪条更好?为什么?(6分)
(3)若在图中修建水渠引水至金矿,M、N两条哪条更好?为什么?(6分)
(4)图中从甲、乙两村沿④路线徒步爬到山顶哪个更省力?为什么?(8分)
解析:第(1)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河流在400~600米的流向是自西南流向东北。

第(2)题,从甲村到乙村的普通公路要考虑安全,同时要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四线路中,②跨越等高线少,坡度缓,比较安全,且穿越河流少,需建设桥梁少,建设成本低。

第(3)题,修建水渠往金矿引水,如果能够自流则引水效果更好一些,M、N中,N线路能使河水自流到金矿。

第(4)题,从甲、乙两村沿④路线徒步爬到山顶,甲村线路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坡陡路难行;乙村线路穿越等高线少,相对高度小;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爬行较为省力。

答案:(1)自西南流向东北
(2)②。

原因:坡度缓;过河少,修桥少。

(3)N。

原因:河水可以自流到金矿。

(4)乙村。

原因:等高线少,相对高度小;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13.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

(4分)
(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4分)
(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BC、CD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

(8分)
(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CD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

(8分)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角度分析。

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5 m,该线路穿过了3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
大接近4个等高距的高差。

第(3)题,若由A到D骑行,则AB、CD两段为上行路段,BC为平行路段,故BC最省力。

第(4)题,甲处与CD之间无障碍阻挡视线,而乙处与CD之间有山峰阻挡视线,故甲处更合适。

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

(2)10~20 m
(3)BC段BC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

(4)甲处因为从甲处到CD段无山峰、山脊、凸坡,视线无遮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