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3月、9月)。

2、灭菌剂、消毒剂及灭菌物品、消毒物品染菌量的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剂及灭菌物品每月进行细菌监测,使用中消毒剂及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

3、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及透析液内毒素的检测频次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透析液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一次。

透析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每台透析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

4、消毒内镜、灭菌内镜监测频次消毒内镜每季度进行细菌监测,灭菌内镜每月进行细菌监测。

5、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监测频次(1)洁净手术室及洁净部门:每月监测一次,不同级别手术间每月至少监测一间,每年每个房间至少监测一次。

(2)非洁净手术室(眼科、美容科)、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重症加强治疗室、消毒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腔镜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每季度监测一次,加床超过20℅以上应当月进行监测。

每季度监测的外科系列(3、6、9、12月)内科系列(2、5、8、11月)门诊、医技、社区、后勤(1、4、7、10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感染防控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隐患,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1. 监测对象:包括医院各个科室、部门和场所,如病房、门诊、手术室、ICU、消毒供应室、食堂、卫生间等。

2. 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紫外线灯管强度等。

三、监测方法和频率1.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进行采样,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2. 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拭子法进行采样,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3. 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签法或拭子法进行采样,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4. 消毒液监测:采用比色法或PH试纸进行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5. 无菌物品监测:采用灭菌剂试验纸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6.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采用紫外线强度计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四、监测结果判定和处理1. 监测结果判定: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判定。

合格的指标为:空气质量菌落总数≤500CFU/m³,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菌落总数≤10CFU/cm²,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无菌物品合格率≥95%,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²。

2. 监测结果处理:对于不合格的监测项目,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直至合格。

同时,对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

五、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1. 监测数据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控的薄弱环节,为制定和改进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2. 定期将监测数据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与去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评估感染防控工作的效果。

3. 根据监测数据,开展针对性的感染防控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简介该方案旨在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的最新监测方法和策略。

通过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监测目标和指标1. 空气质量监测:- 定期采集医院各区域的空气样本,测试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浓度。

- 根据卫生学标准,设定合理的空气质量指标,包括总菌落数、致病菌浓度等。

2. 水质监测:- 对医院内的水源、水处理设施和供水系统进行定期的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的检测。

- 确保水质符合卫生学要求,特别是手术室、产房等关键区域的供水质量。

3. 表面和设备监测:- 对医院内各种表面、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度检测,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检测。

- 设定合理的清洁度指标,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4. 医护人员卫生检查:-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包括皮肤、手部卫生等。

- 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监测流程和频率1. 制定监测计划:- 根据医院规模和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区域和监测频率等。

2. 采样和检测:- 按照监测计划,定期采集样本并送至合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 采用标准化的采样方法和检测技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结果分析和处理:- 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分析,识别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建立监测结果的数据库,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和比较研究,改进防控策略。

控制措施和改进策略1. 根据监测结果,针对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增加清洁频率、改进消毒方法等。

2. 加强培训和宣教,提高医护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3. 定期评估和更新防控策略,结合科学研究和国家标准,持续改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结论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的最新监测方案旨在保障医院内的卫生状况,降低感染风险。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控制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

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1.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医院内各类环境,如病房、手术室、洗手间、走廊等。

2. 监测指标- 空气质量监测: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等指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内水源的微生物和化学指标,确保水质安全。

- 表面卫生监测:监测各类表面的清洁程度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表面卫生符合要求。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情况,确保废物处理符合规范。

3. 监测方法- 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空气采样器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和细菌数量,采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监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

- 水质监测:采用采样瓶和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水质中的微生物数量,采用水质检测仪器检测水质中的化学物质。

- 表面卫生监测:采用接触培养法或刷子擦拭法采集表面样本,使用培养基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数量。

-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通过监测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的分类和标识情况、收集频率以及处理方式等来评估医疗废物处理的合规性。

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环境的重要性和易受污染程度确定。

对于重要且易受污染的环境,监测频率应更加频繁。

5. 监测结果管理与分析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对于异常结果,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监测结果应定期进行汇总和报告,以便评估医院环境卫生状况的长期趋势和改善情况。

6. 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可用于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并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作为医院环境卫生的重要指标,用于医院的质量评价和宣传。

以上是医院感染防控环境卫生学最新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通过严格执行监测方案,医院可以有效地保障环境卫生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

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最新版1.简介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环境的卫生与安全,减少医疗机构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个系统化的监测流程和方法,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医疗机构的感染环境。

2.监测对象本方案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室、病房、洗手间、诊疗区域以及使用感染性物质的其他区域。

3.监测指标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主要涵盖以下指标:3.1 空气质量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各区域的空气样本,通过测定大气碳氧化物浓度、微生物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指标来评估空气质量。

3.2 表面清洁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各表面的样本,通过测定微生物总数、特定细菌、病毒等指标来评估表面的清洁情况。

3.3 水质监测采集医疗机构内水源的样本,通过测定水源中的细菌、病毒、化学物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估水质情况。

4.监测流程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的监测流程如下:4.1 制定监测计划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区域、指标以及监测频率等。

4.2 采集样本按照监测计划,对医疗机构内的空气、表面和水源等进行采样,并确保采样的方法和样本的保存符合相关规范。

4.3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往合格的实验室进行分析,以获取相关指标的数据。

4.4 数据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对监测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与评估,判断医疗机构环境的卫生情况。

4.5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数据分析与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

5.监测报告医疗机构应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机构。

监测报告应包含监测指标的数据结果、评估结论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6.更新与修订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期更新与修订,以适应医疗机构环境监测的新要求和实践。

7.结论医疗机构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是保障医疗机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措施。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消毒灭菌是保障环境卫生的重要手段,对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消毒灭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环境的质量,因此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学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目的本工作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措施,确保环境卫生的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稳定和有效。

三、监测内容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各种消毒灭菌剂,如含氯漂白粉、紫外线灯、消毒剂等。

2.监测项目(1)浓度监测:监测消毒剂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2)杀菌效果监测:监测消毒剂对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杀灭效果。

(3)时间监测:监测消毒剂的作用时间,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

4.监测方法(1)浓度监测:采用比色法、浓缩法等方法检测消毒剂的浓度。

(2)杀菌效果监测:采用培养法、过滤法等方法检测不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消毒剂作用下的存活情况。

(3)时间监测: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监测周期监测周期根据场所的不同和卫生情况的需要,可以每天、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1.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和浓度,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稳定和有效。

2.对于使用不当或无法起到消毒灭菌效果的消毒剂,需要及时更换。

3.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消毒灭菌操作规范且安全。

4.对于消毒灭菌效果不好或者存在其他问题的场所,需要及时进行整改。

五、考核方法将消毒灭菌效果作为环境卫生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加强反馈和解决问题的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六、总结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环境卫生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工作方案提出各种监测方法和周期,并强调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于确保环境卫生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患者群体的免疫功能普遍较低,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规范的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体系,以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二、监测范围和内容1. 监测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包括门诊、住院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室、实验室等。

2. 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无菌物品、紫外线灯管等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三、监测方法和频次1.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沉降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在采样前,清洁并消毒采样区域,然后将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定时间,培养后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空气中细菌的数量。

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擦拭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使用无菌棉签和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将棉签放入培养皿中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物体表面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3.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采用涂抹法,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在医务人员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后,取一定量的消毒剂涂抹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手卫生状况。

4. 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从各科室使用中的消毒剂中取样,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5. 无菌物品消毒效果监测: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从各科室的无菌物品中随机取样,进行培养,计算菌落形成单位数量,以评估无菌物品的消毒效果。

6. 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

使用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仪测试紫外线灯管的强度,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四、数据分析和处理1. 监测数据由院感科负责收集和整理,建立监测数据库。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拟定了以下环境卫生学检测计划:
一、水质检测
1. 水源地的水质,重点检测指标包括:值、浊度、氨氮、总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每月采样检测1次。

2. 供水管网的水质,重点检测指标包括:余氯、总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每周采样检测1次。

3. 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消毒系统、净水系统的运行参数。

每日检查1次。

二、空气质量监测
1. 重点区域的
2.5、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指标,每月监测1次。

2. 工业企业排放的烟尘、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气体等指标,每季度监测1次。

3. 重污染天气时,增加监测频次。

三、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1. 学校、医院、饭店等重点单位的餐饮卫生,每月检查1次。

检查项
目包括:从业人员健康、餐具消毒、食材保存等。

2. 市场销售的肉禽蛋奶制品,每周随机抽样检查1次。

检查项目包括:生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追查来源,并采取控制措施。

我们将严格按照计划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危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方案一、前言环境卫生学监测是现代卫生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更是关键。

消毒灭菌是防止病原体传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监测其效果对于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方案,以提高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公众健康。

二、工作流程1.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物品的不同特点,制定消毒灭菌监测计划。

要慎重考虑可污染物(如手术器械、婴儿玩具等)和不易清洁物品(如空调过滤器、床垫等)的消毒灭菌,同时对于特定区域和高风险人群要加强消毒灭菌监测。

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监测周期、监测点位、监测方法以及监测人员等各项细节。

2. 确定监测参数:监测参数主要包括温度、时间、浓度、消毒灭菌剂选择等。

要明确各参数的要求,如最低温度、最短时间、最低浓度等,以便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同时要选择适合监测参数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3. 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时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对于现场监测,要保证操作规范,消毒灭菌剂使用正确,并且保障测量设备准确可靠。

监测过程中要遵循好记录,如监测点位、监测时间、消毒灭菌剂名称、消毒灭菌实验室分析结果等。

4. 分析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可以了解消毒灭菌效果,找出潜在问题。

监测后可以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消毒灭菌工作,并且应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防控措施,切实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效果。

分析监测结果后应及时进行反馈,告知有关部门、个人和公众,使其了解检测结果并适时调整卫生习惯和消毒习惯。

5. 建立消毒登记台账:建立全面、准确的消毒登记台账。

消毒登记台账是用于记录每一个监测点的消毒灭菌效果的,要全部审核合格后才能记录登记。

由于登记台账必须进行数次确认,确保消毒灭菌结束后清洗等步骤已经顺利完成,对于双管齐下的冷灭菌法消毒,必须在常温常压下保存至少48小时方可启用。

消毒登记台账是反映监测效果最为真实的数据来源,也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因此要保证登记记录准确无误。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在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很多细菌具有高度耐药性,可以通过各种环境媒介物侵入病人体内,引起感染。

通过监测可及时发现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判断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

特别是发生感染流行时,通过环境监测,可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医院日常需开展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用品、使用中的消毒剂、内窥镜、透析水及反渗水等。

各科室采样频次根据细菌室环境卫生监测安排拟定,原则上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普通科室每季度安排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1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1.1 监测方法1.1.1 物理监测法:压力蒸汽灭菌监测(预真空)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0C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1.1.2 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入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1.3 生物监测法: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类化学指示物。

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2 灭菌方式监测频次1.2.1 每锅每次必做:物理监测(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监测);化学监测(随锅放置化学测试包-内放有指示卡(通常为辅料包)或爬行卡(通常器械包)。

1.2.2 每锅每周:生物监测(随锅放置综合挑战包一内有爬行卡和生物试剂(小长试管))。

1.2.3 植入物:每锅每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及放置5类爬行卡。

1.2.4 预真空(含口腔科小型预真空):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024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操作规程

024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操作规程

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SOP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操作规程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环境类别 范 围标 准空气 cfu/m 3 物体表面 Cfu/cm 2 医护人员手 cfu/cm 2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普通病房、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室、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200≤5≤5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500 ≤10 ≤10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 或100cm 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 或100cm 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4、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 ;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5、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污物处理卫生标准: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操作规程文件版本:3.0编写者:魏响宇 审核者:杜兴权 复审计划:使用者提出异议,或更换仪器和方法 文件编号:EMYJ-WS-SOP-024发布日期:2017.04.06. 实施日期:2017.04.06. 文件分发部门:检验科主任、各实验室组长 本文件保管者:检验科马勇、各实验室组长批准人:。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要求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计划及要求一、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监测要求(一)空气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编号)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臵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室、手术室及产房(层流净化室间按洁净分级每月每个级别至少抽检一个室间)、防保科(接种室)、舱及救护车。

(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注明抽检室间)监测室间:治疗室、换药室、检查室、重病室、抢救室、处臵室、注射室、输液室、抽血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无菌物品室、五官科(口腔)、供应室、内镜室、检验科储血冰柜、手术室及产房层流空气室间回风口、入风口网的物体表面、各科重点室间的空调网格及空气消毒机网格(每季度一次)。

(三)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科室每月取样,不能固定监测对象)监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产房)、骨科、儿科、五官科、口腔、手术室、供应室、门急诊、内镜室、检验科、防保科。

(四)医务人员咽试子培养(新生儿、爱婴区(妇产科)、每月取样2人,不能固定监测对象,医护工勤人员均要,每年至少轮抽一次)。

(五)使用中消毒液细菌培养(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含氯消毒剂的监测)(注明名称、生产批号和开启时间)。

其中戊二醛每月取样。

(六)内窥镜细菌培养(内镜室及手术室取样,每月一次)包括:胃镜、肠镜、纤支喉镜、鼻咽喉镜、腹腔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宫腔镜以及使用中浸泡内镜的戊二醛。

注明内镜的编号,要求每季度各型号的内镜均有一次采样监测。

(七)消毒物品(科室取样、每季一次)包括: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等,注明消毒时间。

(八)低温灭菌器生物监测(手术室、供应室负责、每周一次)。

(九)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生物监测(供应室负责、每炉次)。

(十)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供应室负责、每周一次,有植入型器械每炉次监测)送检科室:供应室、手术室。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方法采样和检查原则℃~0;若样品保存于1 、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h 。

℃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4当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医院感染事件与灭菌物不推荐医院常规开展灭菌物品的无菌检查,2 、涉及疑似进行相应物品的无菌检查。

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品有关时,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物体表面等微生物污染情况和医疗器材清、可使用经验证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进行环境、3洁度的监督筛查;也可用于医院清洗效果检查和清洗程序的评价和验证。

一、空气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采样时间1、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Ⅱ、Ⅲ、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 、检测方法《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Ⅰ类环境可选择平板暴露法和空气采样器法,参照GB50333空气采样器法可选择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或其他经验证的空气采样器。

要求进行检测。

范》高度,按采样器使用说明书操作,每次采样时间1.5m检测时将采样器置于室内中央0.8m~增设一个采样点。

10m2者,每增加10m2不应超过30min。

房间大于点,内、外3≤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Ⅱ、Ⅲ、Ⅳ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室内面积1m4角的布点部位应距墙壁角及中央4 5 点,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采样时~1.5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Ⅲ、Ⅳ类环境暴露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 )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5min ,计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性微生物。

℃恒温箱培养48h1将送检平皿置36℃±、结果计算3·暴露时间)。

1 平板暴露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皿(cfu/m3)= 1000 空气采样器法计算公式:空气中菌落总数L/min min)?采样时间()?采样速率()采样器各平皿菌落数之和(cfu......... (A.1)1二、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1、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

2017年最新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2017年最新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连续改善依据《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其它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相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依据我院实际制订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提升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全院关键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监测。

三、监测要求各科室负责采样前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汇报,院感科负责制订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立即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汇报,院感科和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方法,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1、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频次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每三个月进行监测。

(必需时合适增加频次)项目包含: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物品监测频次每个月监测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番循环(或必需时)监测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个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三个月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1、紫外线灯管强度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监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它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1)卫生手清毒,监测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是指针对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测的一套规定和措施。

其目的是评估和监测环境卫生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 监测目标和指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和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音等。

2. 监测点设置: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确保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卫生情况。

3. 监测频次:规定监测的时间间隔和频次,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方法和技术:确定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取样方法、分析方法等。

5. 数据管理和统计:规定监测数据的管理和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监测结果评价和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定期向相关单位和公众发布监测报告。

7. 监测机构和人员:确定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包括培训要求、职业道德要求等。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二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二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第一章介绍1.1 背景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预防和控制环境中的疾病和污染物,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环境卫生水平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而建立的制度。

1.2 目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评估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监测对象2.1 污染物监测污染物监测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主要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指标,如颗粒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以评估环境卫生风险。

2.2 病原体监测病原体监测是为了控制和预防环境传染病的传播而进行的监测活动。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水体中的水源性病原体,土壤中的蛔虫等寄生虫等。

第三章监测方法3.1 采样方法采样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要环节,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质量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采样方法有现场采样、室内采样、复合采样等。

3.2 检测方法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

物理检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的测量;化学检测主要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的测定;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等。

3.3 数据分析方法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模拟、GIS空间分析等。

第四章监测评估4.1 环境卫生风险评估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结合相关的环境健康标准和指标,进行环境卫生风险评估。

包括对环境中污染物和病原体的浓度、暴露途径、暴露时间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卫生风险的大小。

4.2 健康影响评估根据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的结果,进一步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慢性病发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监测管理5.1 监测方案制定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前,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确保我院的消毒设备正常运作、消毒药剂有效、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效果达标,以及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我们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监测目的是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要立即整改,以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科室的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监测要求方面,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输血科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

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
微生物的检测。

其他监测方面,每个科室对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等每季度进行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监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每个季度中间那个月的中旬,具体时间由院感科与微生物实验室商榷后通知临床科室。

通过这样的监测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医院的环境卫生,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

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

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

(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日
第二次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