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摘要: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体的主体意识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为政以德;仁政德治;哲学思想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汉书·艺文志》),“略于天道,详于人道”[1](P26),注重人的心性修养和社会群体的礼乐教化,提倡“德治”、“仁政”,认为“为政在人”、“为政以德”,倡导以道德的方式解决人际和社会政治问题,从而形成独具仁政德治特色的政治哲学思想。

对此,学界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专题性探讨①,却少有较全面的论述,故本文尝试对此做整体性的梳理和解读,展开对其所蕴含的丰富合理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的诠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身为政,政者正也先秦儒家强调修身,认为修身是和睦家庭成员关系的必备条件,是立身处世参与社会管理的前提基础;认为为政在人,提倡为政以德;认为为政者的道德素质关系政治得失成败、国家兴衰治乱。

如《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2](P3)即是说,“大学”就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P4)如《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P29)孔子把修齐治平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目标,非常注重修身与治国关系的探讨。

如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给予三问三答,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这三答都冠以“修己”。

然而,怎样修己?达到怎样的人格标准和人生目标?对此,孔子提出了“仁”这一哲学性质的范畴,视“仁”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修己为政的最高理想境界。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多种思想流派。

这些思想家对于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和理论。

以下将对先秦各家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主张“仁爱”和“中庸”,主张尊孝、尊师重道、忍人以及民主、平等的思想,认为通过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关爱他人,强调伦理与道德的规范,对于中国社会及其教育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在哲学上强调非行动、无为而治、自然而道。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内在的真理,主张追求“道”的境界,通过无为而治、无欲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在。

与儒家的“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相比,道家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强调在无为中寻找真理和智慧。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以利论,主张以兼爱为核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平,同时强调以利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比,更加强调实际利益的追求,认为兼爱是为了达到最大的利益。

墨家对儒家的“仁爱”提出了批判,但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相对较小。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制和权力的建立与规范。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认为通过法制的建立可以减少人情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并达到公正和有效的治理。

在中国历史上,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推崇和实践,对中国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名家思想以名家为代表,主张辩证思维和论证的重要性。

名家思想主张通过辩证的思考和论证,来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争议,并追求真理和智慧。

名家强调知识、学问和理论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先秦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方面都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道家思想强调自由和无为,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以利为纲;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权力的规范;名家思想强调辩证思维和知识论证。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儒家学派在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为最重要的责任,富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富民”思想:
1. 重视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民众社会地位的关键,政府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尊重农业:儒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儒家主张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避免对人民过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4. 保护财产权益:儒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防止任意侵犯或剥夺财产。

5. 推行仁政:儒家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政府官员应以仁爱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为民众谋福利。

6. 鼓励商业发展:儒家注重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可以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推动商业繁荣,并为商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上就是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国哲学及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对他们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评述。

首先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孝、忠等。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强调父子、君臣、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结构。

其次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概念。

老子强调遵循自然法则,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控制。

他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平静,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传统。

再次是庄子的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强调自由、无为、自然、寓言和相对主义。

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他对世界的观察带有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洞察力。

庄子提出了“人有我无”、“万物归一”等重要观念,主张追求虚无与自由,超越身外之事,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然。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是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摒弃战争和压迫,推崇和平与公正。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要求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艰难时期。

墨子还注重实践和实验,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工器思想和名义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张关注社会公益,追求实证和实用,对中国哲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是荀子的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思想

乱 。如《 大学》 开篇就说 : “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在 止 于至善 。 ” 朱 熹认 为 “ 大学 者 , 大 人 之 学也。 ” _ 2 J ( 即是 说 , “ 大学” 就是 关 于 修 身 齐 家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 : 孔祥安 , 男, 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 , 副研究 员, 主要从事儒家伦理研究 。
①关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 : 陈来的《 论道 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 学的特质》 , 《 天津社会科学) 2 o l o年第 1 期; 袁 立莉的《 论儒 家德治思 想的哲学基础 》 , 《 学术交流1 2 0 1 0 年第 9 期; 皮伟兵的《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的人性 预设 》 , 《 云梦学刊1 2 0 0 7
价值 。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为政 以德 ; 仁政德治 ; 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i B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7 2 3 X( 2 0 1 3) 0 2— 0 0 0 1— 0 5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 家“ 祖述尧舜 , 宪章 文武 ” ( 《 汉书 ・ 艺文 志》 ) , “ 略于天道 , 详 于人 道” ¨ J ( ’ , 注重人 的心性修 养 和社 会 群 体 的礼 乐
摘要 : 孔、 孟、 苟代表 的先秦儒家 , 力倡修身为政 、 民为邦本 、 选贤使能 、 富民强国 、 礼主刑辅等方 面为主要 内容 的政 治哲学思想 。 自 汉武帝 以后 , 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中国封 建社 会政体 的主体 意识和人们社会 生活的主导思 想, 深 刻影 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其 所蕴含 的丰富合理 内涵和博 大精深 的理论体 系, 至今仍有超 越时空 的

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家思想。

但它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过也是一家之言而已。

要正确理解儒家,就要客观的去看待他的创始人孔子。

还有儒学的发扬者,孟子与荀子。

一说到儒家,就必然联系到孔孟2人,所以我就来详细分析他们2人。

读诸子思想,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传承的思想所等同。

大家都知道,自然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创始人的思想与继承者之间,他们关系,只是类同。

也就是说继承者认同部分思想而已。

而且不同的继承者由于时代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照搬复制。

先来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圣人吗?这个世界有圣人吗?如果是儒家的圣人观,答案是肯定的,没有!那么我们先来看儒家心里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圣人:道德高尚到极点,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

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人,这已经不是“人”,而是人们幻想中的“神”。

作为人都是有瑕疵的,有私欲的。

那么为什么历来都要宣扬孔子是“圣人”呢?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儒家必须要打造出一个“神”,然后儒家作为追随者,自然成了“神”的代言人。

一切与他们意志不相符的事物或者言论。

都可以用“道德”来定你的罪。

这跟西方的黑暗时期是完全一致的。

反对教会的人,就是反对神的人,是魔鬼,要消灭掉。

而很多的人都依附于教会下为所欲为。

孔子只是一位“好心办坏事”的有志之士,孔子的确是看见天下百姓因诸侯争霸,贵族欺压而苦难,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药方。

先来看两点,孔子的个人品德与他的救世药方!孔子的个人品德:孔子因其出身并不富贵,他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为他自身的刻苦和好学,所以他懂得很多的生活技能,也有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一面的愤慨。

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态,他创办了儒家,开始教学,希望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去救世。

孔子强调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自身坐起,教别人礼仪,那么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所以孔子身体力行的做榜样,是令人钦佩的。

孔子的品格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继承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比如对救世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敬佩的品格。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

先秦各家思想总结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多个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纵横家等思想流派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各家思想进行总结评述,以及对其影响的评价。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仁义道德、治国安邦。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此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合理组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好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尊师重教、传承传统。

这种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具有了稳定、和谐的特点。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个体自由、自然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

他们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干预事物自身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道。

庄子提出了“庄生智慧之语”的观念,认为“至人无我”。

道家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使中国文化展现出了自由、超脱的特点,也对个人修养和人类处世哲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认为兼爱是社会和harmony的基础。

墨子的思想主张为“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提倡兼爱。

他主张用“爱”代替“仁”,将爱扩展到全人类。

墨子的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主张严厉的法律制度和强权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束缚人的行为。

他们主张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为刑罚和赏罚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权威的有效手段。

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名家思想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主张君主的德行和贤能。

名家思想认为社会需要聚焦于君主的品德和能力,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思想改造来培养人民,倡导君主要以德行影响人民。

名家思想主张君主统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也对中国历代的君权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引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德观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儒家道德观也逐渐被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先秦儒家道德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展开探讨,深入分析其现实意义和实践效果。

一、儒家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忠、孝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做到以仁为本。

而儒家道德观强调的礼、义、智、忠、孝等价值观,都是为了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儒家道德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道德观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

通过儒家经典的阅读和解读,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也倡导全面立德、全面育人,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通过儒家思想的课程设置和讨论,高校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儒家道德观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标相一致。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激发其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和愿望。

三、实践效果和现实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社会挑战和问题时能够有所作为。

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4.法家“以法治国”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 以法为主,法、术、
势相结合。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 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二)秦汉以后—学派融合与儒学改造
汉代: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隋唐:佛学的传入与改造 宋明:程朱理学对儒家学说的改造
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1.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孔子: “为国以礼”(礼治); “为政以德”(德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1.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孟子: 主张“以德行仁”的“王
道”,反对“以力假仁”的 “霸道”。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 之服孔子也。”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2.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 “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而无欲而民自朴。”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2.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先秦—思想奠基与百家争鸣
3.墨家“兼爱兴利”的政治思想
(三)近代—西学东渐与学派相争
严复的西学译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当代价值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通过负责任的教育,以“以德治国”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这里,笔者将从内容、特征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讨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首先,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德行”和“讲学”两个方面,即“以德治国”和“教学相长”。

儒家把以德治国视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倡导学习“节义”“无忿无悔”,即把“仁”、“礼”、“义”、“和”等改善民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素养作为治国理念的核心,以增强民生福祉。

此外,儒家教育思想还强调“教学相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征其次,儒家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以孝悌心为中心。

儒家教育思想以“孝悌心”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以孝道培养孩子,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有孝心、有悌心、有智慧的人。

(2)重视道德教育。

儒家强调以“道德”为治国依据,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核心,强调必须教育孩子有中庸之道、节义之心。

(3)重视文化教育。

儒家强调以文化教育为基础教育,以“读书以礼”为理念,以“四书五经”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文学、礼乐、乐府等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学识,全面提高他们文化素养。

(4)强调实践教育。

儒家强调以实践教育为指导教育,强调要教育孩子有勤奋、有创新能力,把实践教育作为提高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三、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最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积极价值参考。

(1)以“以德治国”理念为指导,倡导把以“道德”为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的中心,使每个人认识到责任和义务,把道德作为一种选择,进而改变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以德治国”的理想。

(2)以“以人为本”为指导,重视学生本身的特性和兴趣,充分尊重知识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发和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推动人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试析先秦儒家“贤人政治”思想

试析先秦儒家“贤人政治”思想

核心 的思想学派 . 子的“ 、 由孔 礼 仁结合 ” 到孟子 的“ 仁政” 思 不 伤于本 , 言足法天下而不伤于身 , 富有天下而无怨财 , 布施
正君而国定矣 。( 孟子 ・ ”《 离娄上 》 也就是说 “ 仁者宜在高 ) 惟
位” 《 ( 孟子・离娄上 》)只有符合 了“ 的行为标准的人 , , 仁” 才
治体 系, 其最终的 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 的君主专制。“ 贤人政治” 思想的提 出有其一定的历史原 因, 当时是顺应 了 在
时代 的发 展 . 并对 历 史的 前 进 起 到 了推 动 的作 用 。
关键词 : 贤人政治 ; 家; 儒 天命论 ; 治 人 中图分类号 :2 2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2 0 3 — 3 10 — 4 7 2 1 1— 10 0 1
人 。 ” ’
是后世所归纳的“ 人治” 思想 。 当然这里的“ 人治” 同于西方 不 哲学所 提出的“ 人治 ” 的思想 。 二 、 贤人政治”的逻辑分层 “
从这段话 中 .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孔子对“ ” 人 的赞誉 和依赖 , 而他认为可 以“ 为政 ” 人” 的“ 不是普通人 , 而是像尧 、 舜、 、 、 、 禹 汤 文 武一样 的大人物 , 他说 :大哉 尧之为君也 , “ 巍 巍乎惟天为大 , 惟尧则之。 荡荡乎 . 民无能名焉 。 ( 论语 ・ ”《 泰
专制 , 这与其 时代 的局 限性有关。但是在 当时是顺应 了时代
的发展 , 并对历史的前进起到 了推动的作用的。虽然儒家提 为“ 贤人” 可 以有 资格 “ ” , 治 天下 , 成为“ 王者之人 ” 《 ( 荀子 ・ 倡的是天下大一统 的君主专制 , 但是先秦儒家对“ 君主” 的标 君道 》 。 ) 准作 了严格 的界定 , 也就是说 , 只有 品行 达到 了一定标准 的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000字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1000字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进行新评。

一、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政思想强调的是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认为仁者才能成为一位好的政治领袖。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强调君主的权利是由人民赋予的,并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同时,孟子还强调必须有仁者来负责治理国家,并支持民众的福祉。

这种仁政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二、人性观念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人性观念。

儒家学派认为,人性天然善良,且是社会性的。

因此,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能够引导人们发挥积极的社会性,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人性天然善良的观念也导致了儒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因为儒家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职责参与政治事务。

三、礼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礼制思想,认为礼仪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标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的礼制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礼乐社会的形成,其影响深远。

四、教化思想教化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培养出优秀的领袖和良好的社会成员。

因此,儒家主张教育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还从注重家庭教育开始,将教化思想融入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中,从而其教化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主张以仁为本,追求以公正为基础、以礼为约束的儒家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

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
第三,以礼作为言行标准。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 为客观准那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另外,要求人们的思想或 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不 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四,把正名作为礼治的起点。齐景公问政,孔子答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路?〕在游卫时,子 路问他:“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道: “必也正名乎!〞子路对此有些疑惑,批评老师的主张 有些迂腐,孔子那么斥责子路不明事理,进而指出: “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 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那么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 孔子注重人事,把社会与人作为认识 和研究的对象。其政治思想重心也正 是立意于重整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
• 从周与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
• 鲁为周文化中心的旧国。鲁“犹秉周礼〞 〔闵公元年传〕,“周礼尽在鲁矣。〞 〔昭公二年〕孔子对周代的礼乐文明或典 章制度推崇备至,曾说:“吾说夏礼,杞 〔qi〕缺乏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 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 从周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孔子由此而 主张以礼治国。
第三章、先秦儒家的伦理 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
• 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 使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孔子以礼仁为中心
的政治思想 • 使学生深入理解孔子以及?大学?、?中庸?
中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想
一、孔子其人及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479年。
• 孔子继承并开展了西周以礼治国的传统 , 认为:
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中国文学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中国文学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先秦儒家重义轻利思想评析

先秦儒家重义轻利思想评析

先秦儒家重义轻利思想评析
一、秦儒家理念
秦儒家的理念是由秦朝的统一带来的。

此时,秦国的文化大融合,受到了诸多思想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传统的儒家学派。

从儒家经典《大学》中,可以看到深刻的影响,秦儒家把重义轻利作为一个重要道德体系。

二、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是指把做到正义比追求利益更重要,把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比追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重义上说就是要求人们用“义”来衡量行为是否正确,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使社会进步,避免争斗与冲突。

轻利上说即不受利益驱使,让社会的正义超越追求利益,杜绝无良的利欲。

因此,秦儒家以“重义轻利”为重心,以便使社会运行得更调和。

三、秦儒家的价值取向
秦儒家把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放在重要的地位,主张以义为本,重义轻利。

他们给出的权衡标准对社会秩序有明显的要求。

它要求一切行动都以表达义观为主,实现社会公正;其次要求把实施义观与社会利益均衡,避免单一实施义观而忽略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各种资源能够良性发展和配置。

四、秦儒家的影响
秦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思想流派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在当时及以后的社会影响重大,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历史发展犹如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文明的深入发展,而且也塑造了中国道德观念和裁判思想。

汉萌等作家也深受周易秦儒家理念的指导,一再向人们劝谕“重义轻利”。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國古代以孔孟為宗師﹑主張以仁義道德治國的學派。

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王道衰﹐禮義廢﹐政權失﹐國異政﹐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套以仁學禮治為基本精神的救時治國方案。

在先秦﹐仁學禮治為基本精神的救時治國方案。

在先秦﹐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是諸子百家學說之一﹐漢以漢以後則上升為統治階級提倡的官學。

起源和發展 儒的起源很早﹐儒的起源很早﹐儒者作為殷﹑儒者作為殷﹑儒者作為殷﹑周王朝的官吏﹐周王朝的官吏﹐周王朝的官吏﹐從事教育和相禮從事教育和相禮活動。

春秋時期社會大動盪﹐活動。

春秋時期社會大動盪﹐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儒者失去原來地位﹐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在民間以相禮為業﹐其中的佼其中的佼佼者佼者孔丘孔丘吸取殷﹑吸取殷﹑周文化財富﹐周文化財富﹐周文化財富﹐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提出系統的理論體系﹐創立儒家學派﹐創立儒家學派﹐創立儒家學派﹐為先秦儒為先秦儒學發展的第一時期。

孔丘死後﹐“儒分為八”﹐戰國前期﹐﹐戰國前期﹐孟軻孟軻較多地繼承孔學原義﹐批判義﹐批判墨家墨家﹑楊朱以及法家諸學說﹐以求光大儒學﹐為先秦儒學的第二時期。

戰國末年﹐戰國末年﹐荀況荀況以仲尼﹑子弓的繼承者自任﹐立足儒家﹐在批判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道﹑墨﹑名﹑法思想﹐開後期儒家之先河﹐是先秦儒學第三時期。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還有顏回﹑曾參﹑子思﹑子路等人。

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史料有﹕《論語》﹑《孟子》﹑《荀子》﹑《詩經》﹑《尚書》﹑《周禮》﹑《儀禮》﹑《孝經》﹑《周易》和《春秋》等。

先秦以後﹐儒家為適應各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

漢代漢代董仲舒董仲舒以儒學為主﹐兼吸取陰陽﹑道﹑法諸家學說﹐使儒學神學化﹔魏晉何晏﹑王弼諸人援道入儒﹐使儒學玄學化﹔宋明時期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人又把儒﹑道﹑佛結合起來﹐把儒學哲理化。

先秦儒家君主论探析

先秦儒家君主论探析

先秦儒家君主论探析
秦朝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社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君主论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性质最突出的表现,其中秦朝儒家君主论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秦朝儒家君主论的思想源于儒家,是儒家文化在实践中的体现,主要由秦朝儒家从《春秋》中获取,重视君主崇尚统筹兼顾,以谋和为本,强调道德政治权威,从而扩大了政治实践界限。

1、法治的重要性:秦朝儒家君主论强调法治,坚持君主服从法律,实现人民服从法治,详尽落实文书制度,将国家纪律和机构规定写下来,从而减少国家干涉民间活动,保护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

2、仁政的崇尚:秦朝儒家君主论也强调仁政,尊崇君主的仁智,以谋和为本,改善人民的福利,减轻官吏的苛政,减轻人民的负担,恢复经济文化的平衡发展,使社会更加安定稳定。

3、恪守道德:秦朝儒家君主论强调道德,敦促君主恪守廉洁,不贪污、不受贿、履职尽责,实践其仁义,努力增加受众的经济财富、以及学习仁政文化等,使君主既可以展示仁政,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明双百千年发展历程。

综上所述,秦朝儒家君主论对今日中国政治思想、性质有着重大影响,既突出了以法治为特点,关注仁政,崇尚谋和,意识到道德及其重要性。

在君主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秦朝儒家文化的传统,也可以增进我们对今日政治体系的认识。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

先秦的思想文化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孕育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先秦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儒家关注人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专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爱、忠诚、礼貌、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国家才能有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放弃规范和行为准则,追求自然,反对人为的权力干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将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看作是人为的束缚,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墨家学派则强调兼爱和平等的伦理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兼爱和不求回报的精神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互帮互助和平等的相处,才能达到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时期也产生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说。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之外,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等。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韩非子是此派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关注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和社会道德的实际效果。

法家学派则强调法治和权力的合法性,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规范社会,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

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伦理道德方面,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丰富的思考和探索。

除了儒家的仁爱、忠诚、孝道等观念之外,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社会关系的理念。

道家强调的无为和追求自然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伦理建构。

关于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并将其应用到政治治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

"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

"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

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

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

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

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

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

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

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

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作"是孔子自己的着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主要特点表现为: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予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做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

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

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

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

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

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

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

"(《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

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

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

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

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

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

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

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

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

爱有差等。

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

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

"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

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

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

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

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