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原理 ]氨基酸薄层层析属于吸附层析,主要根据各种氨基酸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的一种方法。
将硅胶(吸附剂—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玻璃片上,并将氨基酸样品点于吸附剂上。
在密闭容器中,由于吸附剂的毛细管作用使展开剂上行将样品展开。
被分离的氨基酸因结构不同,在吸附剂上的吸附亲和力也不同。
吸附力大的就容易被吸附剂吸附,而较难被溶剂所冲洗(即解吸);吸附力小的就容易被溶剂携带至较远的距离。
氨基酸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反复多次的进行吸附和解吸附,从而使不同的氨基酸达到分离的目的。
[试剂 ](一)硅胶G(二) 0.2%羧甲基纤维素钠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1g 溶于蒸馏水100 ml中,在沸水浴中煮沸至无气泡,冷却,置冰箱储存,临用前稀释至0.2%。
(二)氨基酸溶液制备下列各氨基酸的异丙醇(90%)溶液各10ml。
1. 0.01mol/L 精氨酸精氨酸15.9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2. 0.01mol/L甘氨酸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3. 0.01mol/L酪氨酸酪氨酸18.1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将上述溶液各取出1ml ,混合均匀作为氨基酸混合溶液。
(三)展开剂按4:1:1体积比例混合正丁醇,冰乙酸及水。
临用时配置。
(四) 0.5%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0.5g溶于无水丙酮100ml 中。
[ 主要器材 ](一)玻璃板(4× 10cm)(二)层析缸。
(三)喷雾器。
(四)长颈漏斗。
(五)玻璃毛细管。
(六)恒温干燥箱。
[ 操作步骤 ](一)薄板的制备1.称取硅胶G 0.5g 放入研钵中,加 1.5ml0.2% 羧甲基纤维素钠,研磨成均匀的稀糊状。
2.将上述糊状物倾倒在4× 10cm 的玻璃片(图11)上,使之均匀地布满于玻片,将玻片轻轻地晃动,使硅胶 G 均匀分布,表面平坦,光滑,无水层及气泡,然后水平放置在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TLC)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TLC)【实验原理】聚酰胺薄膜层析是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层析方法,特别适用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析。
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强、操作方便快捷等特点。
聚酰胺是一类化学纤维素原料,即锦纶(尼龙)。
由乙二酸和乙二胺聚合而成的,称锦纶66。
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的酰胺基团,故称聚酰胺。
聚酰胺薄膜是在涤纶片基上涂上一层锦纶制成的。
聚酰胺对许多极性物质有吸附作用,这是由于聚酰胺的-C=O和 -NH- 能与被分离物质的一定基团形成H键。
如酚类(黄酮类、鞣质)和酸类(氨基酸、核苷酸)能以其羟基与酰胺键的羰基形成H键。
在层析过程中,当样品随流动相通过聚酰胺薄膜时,由于聚酰胺与各极性分子产生H键吸附能力的强弱不同,从而可将样品中各成分分离。
物质分离后,层析点在图谱上的位置,即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Rf来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每个物质都有特定的Rf值,因此,用Rf可鉴定不同的物质。
无色物质的层析图谱可用光谱法(紫外照射)或显色法鉴定。
氨基酸层析图谱常用茚三酮作显色剂。
本实验利用单向上行层析法鉴定氨基酸。
【实验试剂和器材】(一) 试剂1. 氨基酸标准液(10mg/ml):三种氨基酸是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分别配成上述浓度的溶液。
2. 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mg/ml)3. 展层剂: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13: 3: 3(V/ V)4. 0.1%茚三酮-正丁醇液。
(二) 器材聚酰胺薄膜,毛细管,层析装置,电吹风机,喷雾器,塑料手套等。
【实验方法】(一) 薄膜的剪裁取薄膜(7cm×10cm)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隔1厘米作一记号为点样处(外侧两点距边缘2c m)。
(二) 点样氨基酸的点样量以5ul为宜。
点样时,用毛细管吸取氨基酸样品,与薄膜垂直方向轻轻碰点样处,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2mm。
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点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
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基于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酸碱性和极性的差异。
以下是常用的氨基酸分离方法:
1. 薄层层析法:将氨基酸溶液均匀涂布在薄层层析板上,通过上机进行高效层析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氨基酸在薄层上的迁移距离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2.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带电的树脂固定相对氨基酸进行分离。
树脂可以选择正离子交换树脂或阴离子交换树脂,根据氨基酸的酸碱性质进行选择。
溶液中的氨基酸通过与固定相发生离子交换,从而实现分离。
3. 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将氨基酸蒸发后送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在固定相和载气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氨基酸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将氨基酸在流动相中进行分离。
根据氨基酸与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通过调节流动相组成及流速,实现氨基酸的分离。
综上所述,氨基酸的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实现分离。
试验10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
2. 展层 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层剂约1.5cm深, 加盖平衡30min。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 层剂中,加盖密闭展层。当展层剂前沿 到达薄层板的2/3高度时,取出薄层板, 在玻板背面划下展层剂前沿位置,用电 吹风(热风)将薄层板吹干(最好对玻 板背面吹)。 3. 显色 用喉头喷雾器向薄层板上均匀喷洒 0.5% 茚三酮丙酮溶液,热风吹干至各层 析斑点显现。
实验10 氨基酸的薄层层 析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用层析技术分离不同物质的原理
2.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是将吸附剂(或称固相支持物,如硅胶G、硅藻土、 氧化铝、氧化镁、纤维素粉等)均匀地铺在玻璃板 上使其成薄层。将待分析的样品点加到薄层板的一 端,然后把该端浸入适宜的展层剂(如苯酚-水、正 丁醇-冰醋酸-水等)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层。
四、结果与计算
展层剂前沿 ● ● ● 展 层 方 向 ● ● 亮氨酸 甘氨酸 赖氨酸 原点
氨基酸薄层层析示意图
Rf值=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 距离(cm) 原点到展层剂前沿的距 离(cm)
五、注意事项
制备的薄层板应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无气 泡; 点样各原点分布均匀,各点直径不超过 2mm; 薄层板置层析缸中时各点样原点切勿浸入 展层剂中。
由于各种氨基酸结构和性质的不同, 其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各异带至较 远的距离。这样,氨基酸在吸附剂和展层 剂之间反复多次的被吸附与解吸附,使不 同的氨基酸得以分离,并通过茚三酮反应 显色作鉴别。
三、操作部分
1. 点样 取内径约0.5mm管口平整的毛细玻管 3支,分别吸取甘氨酸、亮氨酸及混合氨 基酸液(含甘氨酸、赖氨酸、亮氨酸), 在距薄层板底端2.5cm处、间距1cm宽的 位置上轻触点样,点样处干后在原点样处 重复点加1~2次。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范本模板】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XX学号: XXXXXXXXXXXXXX专业年级: XXXXXXXXXXXXXXX 组别:第X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日期XXXX—XX-XX 实验地点第X实验室合作者XXXX 指导老师XXX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实验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 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技术的一种。
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如玻璃板、塑料片、金属片等)上,形成薄层(常用厚度为0。
25毫米左右)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 一般是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来)硅胶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硅胶吸附薄层层析的特点:②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②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此,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③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110℃,不能过高.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3、混合氨基酸被分离后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位置用相对迁移率—R f值(rate of flow)来表示。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了解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以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为固定相,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
氨基酸薄层层析法主要是将混合的氨基酸样品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上沿着其表面作为移动相的有机溶剂慢慢地溶解,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会因吸附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上的程度不同而在其中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Rf(相对移动率)值不同,是区分不同氨基酸的一种物理性质。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色谱前行距离÷色谱柱高度。
实验操作:1、制备薄层层析板。
将硅胶胶涂在薄层层析板上,晾干后烘箱烘干。
2、制备样品。
将6种不同氨基酸分别以氨基酸质量浓度相等的方式混合制成样品,并分别标记。
3、将样品分别滴在薄层层析板上,注意每滴之间需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并在板子内侧写上标记。
4、放入有机溶剂。
将有机溶剂铺在盛有一点水的薄层层析槽中,使得铺上的有机溶剂厚度大约为硅胶层的三分之一。
5、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放在槽中,让它与槽中的有机溶剂接触,但不要使样品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6、密闭容器,放置在不受光照的地方,等待样品进行分离。
7、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们晾干并用紫外灯照亮,用标尺测出不同色序分离的距离并计算它们的Rf值。
实验结果:对应不同氨基酸的Rf值,可以得出该试验的结果。
结果应与理论值相近,判断是否失真并计算误差。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适用于从实验中得到定性和定量信息。
由于薄层层析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它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实验4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将固定相在固体上铺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层析展开时间短、灵敏度高、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卫生、化学工业、农业生产和食品等领域,对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也已广泛应用。
薄层层析时一般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
本实验应用硅胶作为固相支持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合剂,以正丁醇、冰醋酸及水的混合液为展开剂,测定混合氨基酸中各分离斑点的R f值(R f值详见第一篇第三章第五节),以分离和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发生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基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基茚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二、实验材料(一)样品1.氨基酸标准溶液:(1)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3)0.01mol/L甘氨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混合氨基酸溶液:将0.01mol/L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按等体积制成混合溶液。
(二)试剂1.硅胶G(C.P.)2.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备用。
3.展开溶剂:按80:10:10比例(V/V)混合正丁醇、冰醋酸及蒸馏水,临用前配制。
4.0.1%茚三酮溶液:取茚三酮(A.R.)0.1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原理]氨基酸薄层层析属于吸附层析,主要根据各种氨基酸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的一种方法。
将硅胶(吸附剂—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均匀地铺在玻璃片上,并将氨基酸样品点于吸附剂上。
在密闭容器中,由于吸附剂的毛细管作用使展开剂上行将样品展开。
被分离的氨基酸因结构不同,在吸附剂上的吸附亲和力也不同。
吸附力大的就容易被吸附剂吸附,而较难被溶剂所冲洗(即解吸);吸附力小的就容易被溶剂携带至较远的距离。
氨基酸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反复多次的进行吸附和解吸附,从而使不同的氨基酸达到分离的目的。
[试剂](一)硅胶G(二)0.2%羧甲基纤维素钠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1g溶于蒸馏水100 ml中,在沸水浴中煮沸至无气泡,冷却,置冰箱储存,临用前稀释至0.2%。
(二)氨基酸溶液制备下列各氨基酸的异丙醇(90%)溶液各10ml。
1.0.01mol/L精氨酸精氨酸15.9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2.0.01mol/L甘氨酸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3.0.01mol/L酪氨酸酪氨酸18.1mg溶于90%异丙醇10ml中。
将上述溶液各取出1ml,混合均匀作为氨基酸混合溶液。
(三)展开剂按4:1:1体积比例混合正丁醇,冰乙酸及水。
临用时配置。
(四)0.5%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0.5g溶于无水丙酮100ml中。
[主要器材](一)玻璃板(4×10cm)(二)层析缸。
(三)喷雾器。
(四)长颈漏斗。
(五)玻璃毛细管。
(六)恒温干燥箱。
[操作步骤](一)薄板的制备1.称取硅胶G 0.5g放入研钵中,加1.5ml0.2%羧甲基纤维素钠,研磨成均匀的稀糊状。
2.将上述糊状物倾倒在4×10cm的玻璃片(图11)上,使之均匀地布满于玻片,将玻片轻轻地晃动,使硅胶G均匀分布,表面平坦,光滑,无水层及气泡,然后水平放置在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1.薄板上硅胶干后,放入105℃的恒温干燥箱内活化,半小时后取出,晾凉备用。
试验一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
试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注:每组带一个小格尺,一支铅笔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2、学习氨基酸薄板层析的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又称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上,形成薄层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
例如:以纤维素作为支持物,将其均匀的涂布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然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即纤维素薄层层析。
纤维素是一种惰性支持物,它与水有较强的亲和力而与有机溶剂亲和力较弱。
层析时吸着在纤维素上的水是固定相,有机溶剂是流动相,当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即可被分开。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实验材料:绿豆芽、黄豆芽或萌发小麦种子2、主要仪器:玻璃板5cm×15cm;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器;研钵;吸管5mL;洗耳球;量筒10mL(或25 mL);10mL塑料离心管;电吹风或烘干箱;电子天平;离心机四、实验试剂1、硅胶板2、层析溶剂系统:正丁醇(分析纯):冰醋酸(分析纯):水=4:1:1(V/V)。
上述溶剂需在临用时配制。
每组配25~30mL。
层析缸内平衡几分钟。
3、显色剂:0.1%茚三酮-丙酮溶液。
4、若干种氨基酸混合标准液:天冬、亮、苯丙、脯氨酸等各取5mg,溶于1mL 0.01mol/L 盐酸溶液中,每种氨基酸浓度为5mg/mL。
五、实验步骤1、氨基酸的提取:取已萌发好的小麦种子2g左右(或绿豆芽下胚轴2g),放入研钵中,加入95%乙醇4mL及少量的石英砂,研成匀浆后,倒入离心管中3000r.min-1离心15min,上清液为氨基酸提取液,用滴管小心吸入点样瓶备用。
2、点样:用刀片将薄层板上薄层的左右两边各让出0.5cm,防止边缘效应。
在纤维素薄板上距一端1.5cm处,用铅笔轻轻划出点样记号。
点样间距合适(1.3cm左右)。
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记号处点样,即分次滴加在薄板原点处,样品斑点直径控制在2mm左右。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组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格式要求:正文请统一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数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
需强调的地方请用蓝颜色标出。
不得出现多行、多页空白现象。
一、实验目的1、掌握薄层层析法的一般原理。
2、掌握氨基酸薄层层析法的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如何根据移动速率(Rf 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即氨基酸混合液)。
二、实验原理1、薄层层析原理: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同,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不同的氨基酸样品在固定相上的移动速度也不同,可以彼此分离,以此分离鉴别不同氨基酸。
2、氨基酸显色反应原理: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及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及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三、材料与方法:以流程图示意Rf 值=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1、材料:层析板、尺子、铅笔、烧杯、玻璃棒、量筒、毛细管、层析缸、药匙、烘箱、氨基酸标准溶液(0.01mol/L丙氨酸、0.01mol/L精氨酸、0.01mol/L甘氨酸)、混合氨基酸溶液、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硅胶、展开-显色剂(正丁醇、乙酸、茚三酮溶液)2表格 1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步骤四、结果与讨论:①结果:实验数据、现象、图谱;②讨论:以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并得出结论。
1、结果:①实验数据:表格 2 制作层析板的试剂及用量表格 3 各氨基酸色斑中心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及展层剂前沿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记录表格 4 结果记录 ② 现象:图一制板图二层析图三显色(从左到右分别为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混合氨基酸)表格 5 实验现象2、讨论:①由表格4可知,混合点1Rf值与精氨酸相近,混合点2Rf值与甘氨酸相近,混合点3Rf值与丙氨酸相近。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生化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年级: 2013级临床医学(妇幼医学)组别:第二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名称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日期2014-10-13 实验地点第二实验室合作者指导老师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一)实验目的利用薄层层析法测定混合氨基酸中各分离斑点的Rf值,以分离和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二)实验原理①薄层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由于吸附剂(本实验采用硅胶)对各种氨基酸的吸附能力不一样,而且不同氨基酸在展开剂中的溶解速度以及在薄板上移动速度也不相同,所以利用此法可将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吸附在薄板的不同位置上,达到分离的效果。
②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可与氨基酸发生显色反应,使氨基酸斑点呈现紫色,使我们可以测定氨基酸Rf值。
③通过所测得混合氨基酸各成分的Rf值与单种氨基酸Rf值的对比来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三)实验材料实验样品:①丙氨酸②精氨酸③甘氨酸④混合氨基酸主要试剂:①硅胶粉②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 ③展层-显色剂仪器及器材:天平、小烧杯、小勺子、移液管、玻璃板、铅笔、尺子(四)实验步骤:实验流程图操作步骤①用天平称取3.0g 硅胶于小烧杯中,另用移液管取8ml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硅胶混合,搅拌均匀成糊状。
②把做好的糊状物均匀涂在一块干净的玻璃板上,晾干备用。
③取另一块已经做好的展板,在距其底边2cm 处的水平线上均匀确定4个点并用铅笔标记。
用毛细吸管分别吸取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混合氨基酸依次点在4个点上。
④待样品干了之后就放进展层-显色液中进行层析分离氨基酸。
⑤待层析液上升到超过展板长度三分之二时取出,用铅笔画出溶剂前缘后交由老师统一帮我们烘干。
⑥烘干后取回展板,测定各斑点中心到样品原点中心的距离(a )以及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的距离(h )。
⑦数据记录、计算Rf=a/h ×100%123平均a值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h)Rf值注意事项:①点样斑点直径大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来说样品斑点直径不应超过2mm,否则易造成相互交叉或拖尾。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薄层层析法实验报告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特别是通过一种叫薄层层析法的实验。
你可能会想,这玩意儿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不仅在实验室里大显身手,还能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基本构件——氨基酸。
就像是咱们的身体要有砖头才能建房子,氨基酸就是咱们身体的“砖头”!这次实验就像一场侦探游戏,我们要通过一些小技巧,把氨基酸找出来,真是让人兴奋。
2. 实验准备2.1 材料首先,咱们得准备一些材料。
我们需要一片薄层层析板,它就像咱们的舞台,氨基酸在上面展现风采。
还有些溶剂,通常是醇和水的混合物,像是给我们的“演员”们准备的背景音乐。
然后,当然少不了氨基酸的样品,可能是牛奶、蛋白质粉什么的,没错,这些都是天然的氨基酸来源。
2.2 设备接下来是设备。
我们得有一个显微镜,得让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还有一个小瓶子,用来装溶剂;最后,一些基本的实验器材,比如量筒、烧杯等。
这些东西就像是咱们的“战斗装备”,没有它们可不行哦!3. 实验步骤3.1 制备层析板好了,实验要开始啦!首先,我们得把薄层层析板裁剪成适合的大小,就像是准备一块巧克力蛋糕,切得太大了吃不下,切得太小了也不够分。
然后,用铅笔在板上划出一条线,别用墨水哦,毕竟咱们不想让它变得花里胡哨。
3.2 点样和展开接下来,就是点样啦。
我们用微量吸管把氨基酸样品一滴滴地放在铅笔线的上面,就像撒盐一样,讲究均匀。
点完样后,把层析板放到盛有溶剂的小瓶里,溶剂开始往上爬,就像是在攀登高峰。
等到溶剂爬到顶端,咱们就可以拿出来了。
3.3 观察和记录现在最期待的时刻来了!我们把层析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哇塞!这些氨基酸就像是舞台上的明星,一个个跳出来,各自展示自己的风采。
不同的氨基酸在层析板上会跑到不同的位置,真是好不热闹!我们赶紧记录下每个氨基酸的位置,简直像是在写一本明星榜单。
4. 结果分析4.1 数据整理看完之后,我们就得整理数据。
根据氨基酸在层析板上的位置,计算它们的Rf值,简单说就是它们“跑”的远近。
实验11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鉴定
实验11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鉴定一实验目的1.理解薄层层析原理,2.掌握薄层层析技术,3.学会氨基酸的较为精确的定性。
二实验原理1 层析技术,亦称色谱技术,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
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如溶解度、吸附能力、分子形状和大小、分子极性),使各组分在两个相中的分布不同,其中一个相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
2 固定相:可以是固体物质(如吸附剂,凝胶,离子交换剂等),也可以是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硅胶或纤维素上的溶液)3 流动相: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待分离的物质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液体、气体或超临界体等,都称为流动相。
柱层析中一般称为洗脱剂,薄层层析时称为展层剂。
4 层析技术利用分离混合物一些结构类似、理化性质也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应用化学方法分离很困难,但应用色谱法分离,有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鉴定化合物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中都呈现一定的移值),动距离,称比移值( Rf所以利用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薄板层析:通常将吸附剂(载体)铺在光洁的表面上(如玻璃板、金属或塑料等),形成均匀的薄层。
然后以流动相展开,样品中的组分不断地被吸附剂(固定相)吸附,又被流动相溶解(解吸)而向前移动。
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流动相有不同的解吸能力,因此,在流动相向前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组分移动的距离不同,因而得到分离。
5 薄层层析特点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展开耗时短,一般20-30min即可上行十几厘米。
斑点扩散少,检出灵敏度高。
薄层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注意
Hale Waihona Puke 1.甲酸有腐蚀性,操作中注意安全。
2.实验结束后,展层剂应统一回收。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仪器及工具:层析缸、硅胶板、电吹风 、喷雾器、橡皮手套、直尺、铅笔、毛细管等。
2.试剂:标准氨基酸溶液、未知氨基酸样品、茚三酮显色剂、展层剂(正丁醇:甲酸:水=15:3:2)。
四、实验步骤
影响Rf值的因素很多,如:①展层剂的组分和性质②支持介质的性质和质量③支持介质的活度④薄层的厚度⑤展层方式⑥展层剂中所含杂质⑦展层的距离⑧样品量⑨展层温度,故Rf值不能像一个化合物的熔点、沸点那样确定,因此不能仅根据Rf值来鉴定样品的未知组分。一般采用在同一薄板上,用已知标准品作对照,如果样品组分与对照品的Rf值一致,那么还需要再用几个薄层层析法进一步确证。实践中,也可以把样品与对照品混合点样,然后进行薄层层析。如果在几个不同类型的薄层层析中,两者都不发生分离,则可证明这两个化合物是相同的。
本实验利用吸附薄层层析法分离分析氨基酸。因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极性有差异,故样液中不同组分与吸附剂(氧化铝、硅胶、纤维素粉等)和展层剂的亲和力就有差别,从而导致各组分在薄板上的移动距离不同。展层的过程即样品各组分得到分离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吸附,解析,再吸附,再解析的连续过程。
观察层析结果时,假如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可直接观察斑点。如本身无色,可用显色剂进行显色。本实验采用茚三酮作为显色剂。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吸附薄层层析法分离分析氨基酸
二、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法是一种检验微量物质的快速而准确的分析分离手段。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吸附、分配、离子交换等作用。当样品组分在薄板上进行分离时,这几种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究竟以那种作用为主,须视情况而定。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氨基酸分子的性质和结构以及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行为,从而对不同氨基酸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一种基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差异迁移速度实现物质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在薄层层析实验中,流动相是由非极性溶剂和极性溶剂构成的混合溶剂,可根据需求进行调节。
而固定相则是在硅胶或氧化铝等固定载体上涂覆的有机胺化合物,它们在溶剂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与待分析物产生相互作用。
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层析板:将薄层层析板放置在玻璃底板上。
2. 制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氨基酸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
3. 预处理薄层层析板:将薄层层析板在敞口的风干橱中预处理,以去除潮湿。
4. 在薄层层析板上涂样品:用微量移液管将样品溶液均匀地涂抹在薄层层析板的一端,并在每个样品处留下10mm的空白。
5. 将薄层层析板放入层析槽:a. 准备好层析槽,倒入适量的移动相溶剂,使其深度约为1cm。
b. 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缓缓插入层析槽中,使其一端浸入流动相溶剂中。
6. 进行薄层层析:a. 待流动相溶剂上升到近薄层层析板的一端时,立即取出薄层层析板并立刻标记流动相上升高度。
b. 等待几分钟,直至流动相溶剂上升到另一端时,再次取出薄层层析板并标记流动相上升高度。
c. 将取出的薄层层析板放置在紫外灯下,观察出现的色斑和Rf值。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每个氨基酸的Rf值,并与已知氨基酸的Rf值进行对比鉴定。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不同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Rf值及其与已知氨基酸的对比鉴定结果。
根据Rf值的大小可初步判断不同氨基酸的亲和性和迁移率情况,从而对不同氨基酸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初步掌握了薄层层析用于氨基酸鉴定的技巧。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对不同氨基酸的性质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实验一氨基酸的薄层层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硅胶G薄层层析的基本技术;2.了解薄层层析的一般原理以及层析技术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是将固相支持物(或称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板上使之成为薄层板,将待分析的样品点到薄层板的一端,然后将薄层板浸入适宜的展开剂中,在密闭的层析缸中展层。
由于各种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分子极性、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亲和力等)的不同,使其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各异。
当展开剂在薄层板中移动时,点在薄板上样品的组分就不同程度地随着展开剂的推动而移动,使各种氨基酸得以分离。
薄层层析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分离效果好、显色容易,被广泛应用于氨基酸、多肽、核苷酸、脂质、糖类、生物碱等多种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仪器玻璃板、毛细管、层析缸、电吹风、喷雾器、烘箱等。
2.试剂(1)硅胶G;(2)粘合剂:0.5%的柠檬酸与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煮沸至无气泡,冷却,静置分层后备用;(3)氨基酸溶液:0.5%的脯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以及四者混合溶液;(4)展开剂:正丁醇:冰乙酸:水=3:1:1(体积比);(5)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四、操作步骤1.薄层板的制备称取3g硅胶G,放入研钵中加粘合剂6mL研磨,待成糊状后,迅速均匀地倒在已备好的干燥洁净的玻璃板上,手持玻璃板在桌子上轻轻振动。
使糊状硅胶G铺匀,室温下风干,使用前置105℃烘箱中活化30min,切断电源,待玻璃板面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取出。
2.点样在距薄板底边2cm水平线上均匀确定5个点。
用毛细管分别吸取氨基酸溶液,轻轻接触薄层表面,每次加样后原点扩散直径不超过3mm。
3.展层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开剂1cm厚,加盖平衡0.5h。
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开剂,展开剂液面应低于点样线。
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
当展开剂上升4cm 时,停止展层,取出薄板,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用热风吹干。
4.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茚三酮显色剂,在85°C烘箱烘干,即可显出层析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4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
一、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是一种将固定相在固体上铺成薄层进行层析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层析展开时间短、灵敏度高、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卫生、化学工业、农业生产和食品等领域,对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也已广泛应用。
薄层层析时一般将固体吸附剂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作为固定相。
当液相(展开溶剂)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即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分分离开。
本实验应用硅胶作为固相支持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合剂,以正丁醇、冰醋酸及水的混合液为展开剂,测定混合氨基酸中各分离斑点的R f值(R f值详见第一篇第三章第五节),以分离和鉴别混合氨基酸的成分。
氨基酸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水化茚三酮,它与氨基酸发生羧基反应生成还原茚三酮、氨基醛,与此同时,还原茚三酮又与氨基茚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二、实验材料
(一)样品
1.氨基酸标准溶液:
(1)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3)0.01mol/L甘氨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混合氨基酸溶液:将0.01mol/L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按等体积制成混合溶液。
(二)试剂
1.硅胶G(C.P.)
2.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羧甲基纤维素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备用。
3.展开溶剂:按80:10:10比例(V/V)混合正丁醇、冰醋酸及蒸馏水,临用前配制。
4.0.1%茚三酮溶液:取茚三酮(A.R.)0.1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5.展层-显色剂:按照10:1比例(V/V)混匀展开剂和0.1%茚三酮溶液。
(三)仪器及器材
1.层析板(6×15cm);
2.小烧杯;
3.量筒(10mL);
4.小尺子;
5.吹风机;
6.毛细玻璃管;
7.层析缸;
8.烘箱。
三、实验步骤
(一)实验流程
(二)操作步骤
1.制板
↓(1)调浆:称取硅胶3g,加0.5%的羧甲
基纤维素钠8ml,调成均匀的糊状。
(2)涂布:取洁净的干燥玻璃板a均匀涂
a. 玻璃板要清洁平整,无油污。
b. 粘在玻璃板侧面边上的硅胶
粉应去掉,否则在层析时会有较
层b。
(3)干燥:将玻璃板水平放置,室温下放置0.5h,自然凉干。
(4)活化:70℃c烘干60分钟。
强的边缘效应。
c. 应逐步加温,温度过高易导致涂层裂开。
2.点样
↓(1)标记:用铅笔距底边2cm水平线上
均匀确定4个点并做好标记。
每个样品间
相距1cm。
(2)点样:用毛细管分别吸取丙氨酸、
精氨酸、甘氨酸及混合氨基酸溶液,轻轻
接触薄层表面点样。
加样原点扩散直径不
超过2mm。
点样后用电吹风a轻轻吹干,
必要时重复加样b。
a. 用冷风吹干,避免破坏氨基酸。
最好从玻板背面吹。
b. 重复点样时必须等第一点样品
干后再点第二点。
3.层析
↓将薄层板点样端浸入展层-显色剂,展层-
显色剂液面应低于点样线a。
盖好层析缸
盖b,上行展层。
当展层剂前沿离薄板顶
端2cm时,停止展层,取出薄板,用铅
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
a. 样点不能浸入到溶液中。
b. 将层析缸盖涂上凡士林,防止
层析液挥发。
图9-8 薄层层析装置
4.显色用热风吹干或在90℃下烘干30min,即可显出各层斑点。
(三)注意事项
1.吸附剂
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如氧化铝和硅胶的颗粒大小一般以通过200目左右筛孔为宜,如果颗粒太大,展开时溶剂推进速度太快,分离效果不好。
反之,颗粒太小,展开时太慢,斑点易拖尾,分离效果不好。
2.点样
点样的次数依照样品溶液的浓度而定,样品量太少时,有的成分不易显示,样品量太多时易造成斑点过大,互相交叉或拖尾,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点样后的斑点直径一般为0.2cm。
3.避免污染
整个层析过程中,避免用手接触层析板,必要时戴上手套。
四、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层析结果:
图9-9 氨基酸薄层层析结果图
2.数据记录
按照下表记录各氨基酸色斑中心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a)及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b)
各斑点
色斑中心至样品原
点中心距离(a)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b)
丙氨酸
甘氨酸
精氨酸
混合点1
混合点2
混合点3 平均a值
溶剂前缘至样品原点中心距离(b )
3.结果计算与记录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距离
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
f R
各斑点 R f 值 氨基酸名称
丙氨酸 — 甘氨酸 — 精氨酸 — 混合点1 混合点2 混合点3
4.常见问题及处理
问 题
解 析
(1) 斑点拖尾,不集中
硅胶颗粒太小;层析液因为挥发浓度降低。
(2) 斑点未显色
茚三酮因存放时间长失效;显色时未用热风吹干,或
者烤箱温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