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课型新授课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以加强说服力的写

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分析鉴赏本文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积累本文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教学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出自谁之口?(生答)很好,荀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向我们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态度。学习能够提高人们的修养和学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自学还是跟老师学习?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从师学习。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

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的第193页。

二、作者介绍与解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大之衰。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动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古文。

师问:我们还学过哪些他的作品?

生答:《师说》、《马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说”体文。包括我们初中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

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疏通

2、请学生齐读全文,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的人们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句子回答。

明确:韩愈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当时的人们“则耻师焉”。

四、文本精读

(一)研读第一段

1、范读(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一段)

2、理解本段的古今异义词。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以:古义:用来...的凭借。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目的的连词。

3、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增加力度。

4、那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明确:传道受业解惑也。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5、那么人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从师理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针砭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积极的。

五、小结

在本段中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泽师的一个标准,得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

六、作业

背诵第一段。

对比从师态度结果作者态度

古圣人--今

从师--耻师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众人

对子--对己择师--耻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笑之---不耻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士大夫--百

工之人

4、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

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试背诵第二段

(二)研读第三段

1、扫清字词障碍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本文论点?

明确: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3、举孔子的例子有何好处?

明确:一石三鸟,典型精当。首先阐明从师的意义;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与“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有且从师而问焉”等相呼应。

4、试背诵第三段。

(三)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要称赞李蟠?

明确: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称赞李蟠倡导从师。

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利的照应了开头,围绕了开头。

2、虽然说文章是写给李蟠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么?他还写给谁看?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两种人:

A.写给当时那种不愿意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B.120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学生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三、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什么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明确: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究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四、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纳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

五、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1、整句散句结合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六、小结

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1200年前,韩愈向我们阐释了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应该接过韩愈手中的接力棒,把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步棋切实走好,为传承知识营造一个和谐有致的良好氛围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最后齐读整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