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
一、引言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格局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增强本国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求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邓宁(1981)在“国际投资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即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OLI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IDP理论)[1]。该理论从整个国家的高度出发,探讨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并且得出结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就这一发展规律,从跨国投资的实践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IDP理论采用了人均国名生产总值指标将一国可能经历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应用。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
表 1 对外投资四个阶段
2.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特征和比较优势
(1)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关于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国际学术界已提出多种理论,其中以邓宁(1981)和刘易斯的理论最具代表性。邓宁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四种:寻求资源、寻找市场、提高效率、全球战略[2]。前两种是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初期的主要动因,后两种多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公司的投资动机。刘易斯则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经营的六个动机: 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寻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本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 企业主为亲朋好友寻找职业, 在海外培训人才等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外扩张的动因[3]。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为了克服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 [4]。这一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强调间接要素对当代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直接诱发要素,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国,也可存在于东道国。如果投资国拥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可以诱发其对外直接投资,将该要素转移出去。反之,如果投资国没有直接诱发要素的优势,而东道国却有这种要素优势,那么投资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东道国的这种要素。
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他诱发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等。第二,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东道国政局稳定;吸引外资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涉外法规健全等。第三,全球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等。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间接诱发要素包括经济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以及宏观经济对国际直接投资起着重要作用。诚然,在一般情况下,直接诱发要素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诱发因素,但是,单纯的直接诱发要素不可能全面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尤其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在资本、技术等直接诱发要素方面往往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诱发要素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发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Wells,1983)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5],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第一,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求。第二,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第三,拥有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由小规模技术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外学者拉奥在1983年出版的《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6]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该理论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但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地方化或当地化,形成一些独特优势,借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展层次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与产品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应当地或同类发展层次国家市场需求,从而会形成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来自技术和产品的当地化。通过技术当地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要素的生产条件,而通过产品的当地化,则可以开发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
该理论对于分析第三世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什么,而且更强调了形成竞争优势所特有的企业创新活动。与威尔斯相比,拉奥更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应是一味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应是对技术的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