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d073d0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f.png)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 大开方便之门:出自《左传》。
当时齐国的国君桓公年老体衰,不能自己开门,于是大臣管仲就开了城门,因此这个成语表示事先做好准备,方便接待。
2. 背井离乡:出自《左传》。
战国时期,晋国攻破了郑国,郑武公带领百姓背井离乡逃亡,成为了流亡者,因此这个成语表示离开家乡。
3. 相辅相成:出自《史记》。
战国时期邹衍在法家学派中提出“明主一人不能图,圣王众人相辅相成”的观点,即各个方面的事物互相补充、相互依靠,相得益彰。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期,宋国的宰相曹参画了一张很完整的蛇,但国君喻其画得不好,又加了几笔,结果把画蛇搞砸了,因此这个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5. 背对背、一寸光阴一寸金、悬梁刺股:这三个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背对背比喻互相猜疑、防范;一寸光阴一寸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悬梁刺股用形容立志努力的精神。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89ed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b.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3c5fa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1.png)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一:奉公守法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春秋战国历史成语典故篇二:痛心疾首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
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
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
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
同时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
”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f39e69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f.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1.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之一,源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取乐而做出荒唐的事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
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采取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魏国对赵国的围攻。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根本问题。
3.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苦中不忘初心,发愤图强。
4. 七擒七放七擒七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策略上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中捉放多次,使对方无法反抗。
5.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实现国家统一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胸怀宽广、志在四方,不拘泥于小节。
6.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 赵括代廉赵括代廉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故事。
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8. 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他为了救援赵国,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打败秦军。
这个故事赞扬了信陵君的义举和勇气。
9. 负荆请罪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
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色,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大将廉颇。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的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8a6df7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d.png)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一: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二: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邹忌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邹忌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60de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6.png)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e2619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7d.png)
25个春秋战国典故导读 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后来,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后来,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获得霸权时得到了管仲的帮助。
在齐桓公继承王位之前,这个人曾担任齐桓公政敌的助手,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并向齐桓公射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相传在推行霸业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遣使节询问九鼎的重要性。
丁象征王权,得之,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d7813a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f.png)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
”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舍本逐末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
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
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
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
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
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c52e2eba216147916112863.png)
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ff153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7.png)
(完整版)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462c5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1.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后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对人让步或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楚庄王(或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问他为何如此,庄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他果然整顿朝政,使国家强盛起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果然化险为夷。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
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两人从此和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496ae3b4a7302768e993992.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唇亡齿寒春秋战国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乐极生悲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24bc4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b.png)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典故。
一、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李代桃僵”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鲁国的故事。
相传,鲁国有一个李姓大夫,他与一个叫桃姜的妇人私通,被人发现后,为了躲避责罚,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被桃姜养育。
后来,他儿子成为一个勇敢有为的人,导致鲁国得以安定,因此人们形容李姓大夫以李姓替代桃姜,从而形成了“李代桃僵”的成语。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勇敢正直的人可以在困境中逢凶化吉。
二、囫囵吞枣(hú lúntūn zǎo)“囫囵吞枣”的典故出自《列子·天瑞》篇。
故事是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列御寇的人,他曾在深山里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向他讲述了天瑞的预言,告诉他在天瑞发生后,一定要囫囵吞枣,才能获得好运。
于是,列御寇回到家乡后,果然遇到了天瑞,他照老人的嘱咐,将很多枣子整个地吞下去。
结果,他获得了齐国的官职和财富。
这个成语意味着不假思索地接受,毫不分析地去行动,也可用于形容迅速解决问题或接受信息的能力。
三、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画蛇添足”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相传,楚国有一位画师,他的画技非常出色,画蛇尤其厉害。
一天,他接到一个人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
画师本来就擅长画蛇,但他想要在画中增加一些独特的东西,于是他在蛇的身上画了一双脚。
然而,这使得原本完美的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成语意味着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多此一举,或者在完美的事物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东西。
四、吴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吴牛喘月”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4f852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3.png)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6b1ac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9cc24a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d.png)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还是军营中的运筹帷幄,或是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下面是中国春秋战国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
![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6b9380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a.png)
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汉语成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结晶,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平仄格式可以了解成语的语言特点,挖掘蕴含其中的婚恋文化,使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成语的文化魅力。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篇一:抱薪救火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
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
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
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篇二:人心如面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
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
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春秋战国成语的典故篇三:按兵不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
2023年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2023年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cba623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5.png)
2023年春秋战国成语故事2023年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f461e09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a.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典故和成语,其中一些至今仍为人们所熟知和常用。
这些典故和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风貌,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成语,探讨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一、穷寇莫追(出自《左传》)故事发生在齐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齐国有个叫姜尚的人,他曾经是个犯法的罪犯,为了逃避追捕,他假扮成一个乞丐,躲藏在道路旁边的树丛中。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孟尝君路过这里,看到姜尚非常瘦弱,便赐给他一块面饼。
面饼很小,对于姜尚来说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于是他决定不吃这块面饼,而是将它藏在树丛中,以备不时之需。
姜尚储蓄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做了许多生意。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姜尚现在已经发了财,非常想要见一见他,并聘请他做官。
姜尚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因为他担心过去的身份将被揭发,于是他决定逃亡他乡。
在途中,姜尚的车马被卡在了泥潭中无法动弹,他往前急驰,但车辆却越陷越深。
这时,他听到了孟尝君追来的车马的声音,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追赶来的孟尝君,并引用了成语“穷寇莫追”,便立即放松了心情,停下来等待孟尝君的到来。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穷寇莫追”指的是处在困境中的罪犯或敌人,不值得再去追捕或追击。
成语的含义是,对于已经陷入困境、已经受到惩罚或已经失败的人,无需再去追击或施加更多的惩罚。
这个成语在现代口语中经常用来形容对方已经很失败或很惨,不必再让他难堪。
二、相煎何急(出自《左传》)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鲁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鲁国国君公输般正在训练自己的军队,为了检验士兵的忠诚和胆识,他让一只羊和一只虎被同时放入火炉中。
士兵们看到这个情景时都异常焦急,纷纷表示要去救羊。
唯独一个叫曹刿的士兵,他对公输般说:“相煎何急?”。
他的意思是,对两只动物来说,结果都是同样的死亡,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考验士兵?公输般听了曹刿的话,深感他的聪明和睿智,于是他训练士兵时便改为其他方式,不再使用这种残忍的方法来考验他们的忠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系列)千金一笑近来将多年的旧书又翻了出来,其中明人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注意,自己本来就是很喜欢看些历代轶事的人,于是便捧起了这本《东周列国志》再次研读起来。
还别说,这一看还真让我重温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闲暇之余书录于此,与君共勉。
所谓东周列国志,其书名已开宗明义,就是讲的东周时期的系列故事,当然就得从东周开始时说起了。
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不会毫无缘由,大都因前朝君王有失民之事,失民心者当然会失国,周朝也不例外。
西周自武王立国至平王迁都洛邑算是划上了句号,自此历史进入了最动荡的东周时期。
虽然史学家以历王迁都做为东周的开始,但实际上西周的灭亡还是缘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传至历王时便已不得民心,历王被杀。
虽然宣王有短暂中兴之意,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宣王死后,周朝又迎来一位昏君——幽王。
幽王虽即王位,但却不理朝政,他最大的爱好便是网罗天下的美女于后宫以供享乐。
皇天不负有心人,幽王四年(公元前777年),幽王终于得到了令他可以付诸一切的女人——褒姒。
这褒姒何许人也,能令幽王如此心动呢?传说夏桀时期,一天早朝时突然飞来了两条巨龙盘于殿内,边流口水边说:“吾乃褒地二君也!”桀王非常害怕,便想杀了两条龙。
但使人一算,杀之不吉利,便想赶走了之,再算仍是不吉利。
于是一大臣出班奏报:据说龙之精华均在口水之中,不如收集起来加以收藏。
又算一卦这回大吉。
于是桀王命人取金盘收集龙之口水,放入金匣之中藏入金库。
于是两条巨龙升空而去。
斗转星移,转眼间来到周幽王的皇爷爷历王时代。
一天历王忽见金库内一金匣光芒四射,忙命库官验看。
库官取匣细看,其上记载详细,便向历王俱奏。
历王好奇,命打开金匣。
库官将金盘呈于历王时,历王却失手将金盘打碎,龙水立时化为一鼋跑了。
此时洽有一十三岁的宫女路过,踩到鼋之足迹,顿觉腹中异动,便有了身孕。
历王因宫女无夫而孕非常生气,将此宫女打入冷宫。
时间转瞬又过了四十年,宣王时此怀孕四十年之宫女突然产下一女婴,王后认为怀胎四十年才产,必为妖人,于是命将其扔于河中。
但女婴却三天不沉,后被一带罪之逃犯所救,逃至褒地抚养。
十几年后,此女竟出落得如仙人一般。
幽王初期,因一褒姓大臣犯颜直谏而获罪于幽王,被囚三年多了。
其子洪德听说幽王除美女外并无其他喜好,为救其父便遍访民间美女,终得褒地美女名姒献于幽王,幽王大喜,便赦免了洪德之父。
这幽王对褒姒真是一见倾心,也是这褒姒媚主功夫了得,没几年便让幽王废后而立已,且所生之子伯服也深得幽王喜爱,欲废太子宜臼而改立伯服。
可见幽王还真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主。
虽然这褒姒深得幽王宠爱,但也许深藏胎中四十处之故,褒姒却从来不笑,用现代话讲就是一十足的冷美人!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可谓费尽心血,有一事可见一斑:幽王曾问褒姒最喜欢什么,褒姒想了半天也无所喜,只说好象喜欢听织锦撕裂之声。
于是幽王便命库官每日取最好织锦,令力大之宫女在褒姒面前撕扯。
可那褒姒虽然心有愉悦,却仍无一笑。
幽王无奈,遍令全国:有能令爱妃褒姒一笑者,赏金千斤!众赏之下必有能人,国中有一奸臣虢石父献上一计:“先王时国都常受到犬戎等胡人袭击,为了能快速集结部队保卫国都,先王在骊山之上修建了二十座烽火台,如果敌人来犯,先王即命点燃烽火,附近各路诸侯会以最快的速度带兵来救。
现在大王为博王后一笑,何不于夜间燃起烽火,各诸侯见到烽火必然领兵前来,可来却无敌,只能撤回。
各路诸侯以实战之情驱兵前来,再因无敌情而退,此大场面王后从未见过,定会一笑!”幽王初时还有顾忌,转念一想,此时并无兵乱,即召一回诸侯也无妨,即便诸侯相怪,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便是付出再大也值!大义灭亲说东周是个历史上最动荡的朝代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权林立、政出多门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另外还有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导致杀兄弑父、血亲乱伦之事时有发生。
本来骨肉相残的事情历来是被人所不齿的,但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发生在东周时期的一桩父子相残的故事却被历代史学家所赞誉,被称为大义灭亲!这就是石碏(音却)杀子的故事。
人言虎毒还不食其子,这石碏何许人也,忍心杀子还能留名青史呢?石碏是东周初期一个诸侯小国卫国的的大夫。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庄公,庄公的王后是齐国的公主叫庄姜,据史料记载,这庄姜生得貌美如花,但却无子嗣,便收养了庄公另一位妃子戴妫的儿子姬完为子,被庄公立为太子。
这庄姜不但长相完美,还是个善解人意的王后,不时给庄公献上宫女供其享乐,这其中一宫女便又为庄公生了个公子叫州吁。
也许这州吁生得勇武,其深得庄公喜爱,庄公对州吁无论何事几乎有求必应,可谓溺爱至极。
于是这石碏便加以劝谏:“大王有几位公子,对谁喜爱自是您的事情。
但您终会将国事委于一人,如果大王喜欢州吁,尽可以立其为太子,否则应该对其严加约束,使其知人臣礼数。
不然大王千秋之后定会给后世之君留下祸患无穷。
”也许这庄公心中有数,并没有听从石碏的建议,虽然溺爱州吁如故,却仍立完为太子。
由于父皇的溺爱,这州吁行事便非常嚣张。
其时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甚密,往往助纣为虐,鱼肉百姓。
石碏严厉管教甚至鞭刑加之均无济于事,后来石厚干脆住到了州吁的家里从此不归。
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
桓公即位不久,在石厚的帮助下,州吁果然发动叛乱,杀死桓公自立为王,封石厚为上大夫主政卫国。
其时石碏早已归隐。
毕竟国家得来有些不合法,虽然州吁采取了一些诸如发动战争以转移国内视线的办法,但其政权仍不稳固,于是想起了石碏老先生,便想请其出山辅政,可石碏并不应允,于是石厚自以为是其子而回家问计于石碏。
谁知这石老先生却与自己的儿子耍起了阴谋。
当石厚归家求教如何才能使政权稳固时,石碏说:“虽然现在周室衰落,但毕竟还是天子,如果能让周天子册封州吁为卫公,天下谁还能不服呢?”石厚有些为难:“现在王室多事之秋,若冒然前往必会引起天子猜疑,怎么还会加封我们呢?”石碏笑了笑:“孩儿你还是有些嫩哪,你不知道现在陈侯深得天子宠幸吗?如果你与卫君亲入陈国求陈侯相通,天子会不应承?”石厚果然上当,认为此计甚好。
于是与州吁一起趋车向陈而去。
却说那石碏,眼见自己计谋得逞,立即血书于陈侯,尽述州吁杀兄夺国之丑事,且言子石厚亦狼狈为奸之徒,恳求陈侯看在共事周王的面子上,务必诛杀此二贼以为冤死之卫桓公报仇!石碏怕陈侯不应,于是行贿自己的好友陈大夫子针,使其美言于陈侯。
果然待州吁石厚至陈,陈侯立即将二人拿下,分别羁押于两处,并使人告于石碏,请其自行处置。
石碏一听二人被执,立即出山。
一面迎归公子晋归国为君,一面与群臣商议如何处置州、石二贼。
群臣皆言州吁杀兄篡位,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石厚必竟只是个帮凶,与情与理均可从轻处罚。
石碏一听火了:“诸公如此说法岂不是想陷我于不义?州吁虽坏,可如果没有石厚前窜后跳,州吁也断不敢发动政变。
石厚罪该万死,如何可以轻判呢?诸公如果怀疑我的真心,我请求亲自到卫国处斩逆子石厚!”听到这里众大臣才知道石碏心意已决,于是不再劝说,使一大臣及石碏家奴分赴两处将二人斩首。
对于这件史实,后人多有褒扬,认为石碏不徇私枉法,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断头台,此乃大义灭亲之举!经多世弘扬,石碏之名愈响。
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石碏虽因法杀子,谁知道他当时就没有任何私心?一个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爱的人还能真心爱别人吗?子不教乃父之过也,何忍儿子因已而亡却毫不动情?历代盗墓需二人合伙者均为父子,其中有一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每逢需要进入墓室者皆为子,而父在外。
为什么呢?就因为天下只有子不孝而无父不仁之说。
可石碏的作法却让国人的世界观有了改变,尽管正面意义稍多,但也为很多后世无耻之徒找到了谋逆的借口,如世民杀兄而有大唐、则天诛子而君天下、雍正死弟而固权威,哪一个不是打着大义灭亲之大旗?一个不起眼的卫国之不起眼的大夫办了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当时杀亲夺权之事比比皆是),竟然能在古老的中国一再相传,并将这件事传得近乎于神话,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光荣呢还是中国人的悲哀!瓜期不待诚信乃立身之本,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关于诚信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志士均是宁失其身也不失其信。
然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那就是因为失信于人而被病诟者,甚至有人因为言而无信而召至杀身之祸!春秋前期的诸侯王齐襄公便是因此命丧黄泉。
历史上的齐襄公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说别的可能诸君印象不深,但说一事便可知此君为人实不能简单以昏君之一词概括之。
这襄公原是齐僖公之太子名曰诸儿,本事不知如何,但长得却是非常英俊。
可能也是将门出虎子,侯门凤凰多吧,僖公不但生得英俊的太子,而且还有一双美若天仙的公主,长曰宣姜,次曰文姜。
这二女虽然貌美,但品行却差多了,宣姜嫁于卫宣公,最后弄得卫国君子死亡;文姜嫁于鲁桓公,最终也致桓公客死他乡。
宣姜之事暂且不说,单说这文姜。
话说诸儿只长文姜二岁,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免不了相互玩耍嘻闹,也是彼时礼教不严,加之这二人天性淫邪,二人又都是俊男美女,便想互均有苟且之意,只因宫内人多嘴杂而恨不能成双配对。
尽管不是一母所生,毕竟也是同父兄妹,故直至文姜出嫁,也未有机会行苟且之事,二人不免各自叹息。
文姜出嫁之时,诸儿执意代父送嫁,但僖公没有同意,因僖公对此早有察觉。
一次僖公至文姜处见诸儿也在此,便痛斥诸儿:“你们虽然是兄妹,但男女毕竟有别,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应该注意些影响,以后再要问候妹妹,让宫女代替便是,你不要再亲自来了!”随后为诸儿相继娶了鲁、莒之女为妻,这诸儿从此规矩了一些。
听说文姜要远嫁鲁国,诸儿淫心又动,便私信给文姜,恰文姜亦有此意,二人便有了日后苟且之默契。
没几天僖公去世,诸儿继位,是为襄公。
恰逢鲁桓公要到齐国出访,文姜便要求桓公带上自己一同省亲,鲁侯惧内,便答应了。
这时一大臣谏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女子出嫁即归夫家,父母在可以省亲,但现在王后父母俱亡,再带之省亲于礼不合”也是这桓公当死,因惧内已答应了文姜,便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
襄公一听说文姜要来,真是喜出望外,多年的盼望总算要有了结果!于是推掉所有政事,大宴桓公夫妇,宴后文姜以进宫看望多年的宫中姐妹为名随襄公入宫而去。
襄公、文姜兄妹早谋私通,皆因有人管教无从下手,这下没了约束,相见之后似干柴烈火一触即燃,多年淫思一朝得逞怎能轻易息火?二人体肤相融甚是快意,不知觉日上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