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3、鉴赏“颜渊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现力:4、从这段对话中,分析孔子、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易误读字踰矩( ) 诲.( ) 曲肱.( ) 戚.戚( )二.通假宇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三、名句背默1.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外在的饮食和居住安定,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教诲子路要有认真求学态度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两句,写君子和小人行为品性的差异。
4.《论语》中孔子提出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学习境界的名句是,。
5、《论语》中,两句,反映出孔子不受不义之财的义利观。
6.孔子认为达到“仁”需要做到“四非”,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五、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点拨】: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Word文档
语文学科导教案主备教师:周旭审查教师:刘艳、教研组长:课题《论语》十则课标要求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异诗文80 篇学习内容这篇课文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要求全篇背诵,内容较简析为简易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学情剖析文的学习方法和翻译方法还没有完整掌握,还要进行不停地锻炼。
认识文言文的一般知识,能掌握要点字词知识目标的读音含义和“而、为”两个虚词的一般学用法。
习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目能力目标培育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的能力。
标感情、态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文化底度与价值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方法。
观要点理解掌握要点词语的读音含义,正确朗诵背诵理解课文难点累积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真理,知识导航1、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是朗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利;二是专心领悟课文的意思,不依赖译文;三是自己着手,累积词语。
2、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利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畅。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切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料原文词义。
意译有必定的灵巧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地点能够变化,句式也能够变化。
意译的利处是文意连接,译文切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畅、流利、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可以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详细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凡是古今意义同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胸怀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不必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方“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论语》十则 导学案 (2)
论语十则学案自学——质疑——解疑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反省自己。
自学方法1、结合工具书了解孔子及《论语》。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自测——互查——互教1、生字词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惘﹙﹚殆﹙﹚诲女﹙﹚不亦重﹙﹚乎2、填空。
孔子,名﹙﹚,字﹙﹚,﹙﹚时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3、翻译下列加点的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愠:温故而知新温故:4、把“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成现代汉语:展示——反馈——导学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逐句逐段翻译十则。
3、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为如下几点:⑴学习方法:⑵学习态度:⑶思想修养:4、出自本文的成语:自测——反馈——点拨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是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3、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子曰:“道听而途说,得之弃也”。
﹙﹚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自测——反馈——点拨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⑴朋:⑵愠:⑶忠:⑷惘:⑸齐:⑹弘毅:⑺施:2、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⑴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⑶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⑷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⑸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鼓励人们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3、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分类。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一、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学习过程:二.预习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是知( )也(三)、翻译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三.学习研讨(相信自己,我能行!)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
简介文言文翻译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论语》十则导学案《论语》十则导学案一、认识先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重点字词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论语》导学案 (教师用案)
《论语》导学案(教师用案)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一)教材助读一、学习概述(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相关知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课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
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
乎? 传不习乎?”
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教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看法,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领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此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增补资料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青的时候便精晓“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 多岁就已经很有学识,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争,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可以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 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获得了成功,鲁国的民风很快大有改良,这是孔子政治上最愉悦的一段期间,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后懒惰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慢待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漫游列国。
14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件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首创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 20 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无特其余意思。
2.背景资料春秋期间,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劳)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拘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讨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停,动乱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目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突显出来,许多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医生掌握,公族、卿医生和国君之间矛盾尖利,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高二选修《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1、理解重点词语: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论语 >十则》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
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
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
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
50岁那年(前 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 14年,终不见用。
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1.作家作品(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
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
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
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
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
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1.识字注音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曲肱.而枕()戚.戚()2.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古今异义(1)敝之而无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1)就有道而正.焉()(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知者动.()(5)饭.疏食、饮水()(6)克己复.礼为仁()(7)戒之在得.()5.特殊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导学问题1.基本理解:○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
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
“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
“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
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精品文档. 孔子主张“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2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孔子这种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相一致。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
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
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五、练习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五十而知天命C.可谓好学也已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解析C项,“已”通“矣”。
A、B、D三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 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
解析B项,“无施劳”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意思。
施,表白。
答案 B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请事斯语矣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答案 D解析A项,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B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C项,安、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好学也已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解析C项,“一日”古义为“一旦”,表假设;今义是“一天”。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助词,表陈述语气。
A项,兼词,“于是、于之”;B项,代词,“它”;D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C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月出于东山之上D.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A项为判断句。
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7.默写出下列名句。
(4分)(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治长”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闻子之志愿:希望。
B.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C.回虽不敏敏:敏锐。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既:已经。
解析C项,“敏”应为“聪敏,聪明”。
答案 C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敝之而无憾②少之时,血气未定B.①天下归仁焉②就有道而正焉C.①请问其目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D.①敝之而无憾②不义而富且贵解析A项,①代词,指“车马衣轻裘”;②助词,的。
B项,都是语气助词;C项,都是代词;D项,都表示转折关系。
精品文档答案 A10.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
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 C11.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解析C项,理解错误,“‘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的“一日”不是“瞬间”的意思,而是假设关系的连词,“一旦”。
答案 C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都是文言实词,注意“敝”“安”“信”“怀”“敏”“事”“斯”等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