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世纪哲学(NEW)

合集下载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古哲学”,指的是希腊哲学之后,近代哲学之前,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哲学形态。

由于在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古哲学的早期即教父哲学实际上与希腊哲学的晚期在时间上是重合的。

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中古哲学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古”与一般的世界历史分期不尽相同,它不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其开端,通常要追溯到公元2世纪时的教父哲学。

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腊晚期哲学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己终点的时候,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已经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这块久受希腊理性文化精神浸润的土地上,并且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竞争对手,最终取而代之。

这种新的哲学形态就是基督教哲学。

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

自基督教诞生至今,有无数的基督徒积极地献身于这项事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基督教哲学的连续传统。

但是本书意义上所说的基督教哲学,并不是指基督教哲学的整个传统,而是特指基督教哲学诞生、成长、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并继而衰落的这一段历史。

简单地说,这段历史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罗马时代的教父哲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公元1世纪初,在历史上备受磨难、当时尚处于罗马人统治之下的犹太民族中,出现了一个主要由社会下层人士构成的犹太教小宗派。

他们声称其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期盼已久的救世主基督,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称之为基督教。

他们相信,耶稣死后已复活升天,不久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但这国却不在这世界上。

他们由此放弃了与罗马帝国的积极对抗,从上帝普爱世人的信仰出发,主张爱人如己、甚至爱自己的仇敌,从而打破民族界限,仅仅把信仰作为被上帝拣选的条件。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

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

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

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德国科隆大教堂天主教会“教会”在希腊文化里是召告公民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表决的公民集会。

天主教会是指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天主拣选了以色列民族做他的子民,并且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盟约;“教会”这个名词就被以色列民族引用为“上主的集会”。

集会时,以色列人敬拜上主,聆听上主的诫命。

到了新约初期教会时,基督徒沿用“教会”一词。

天主教会认为以色列民族完成了天主救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天主订立盟约。

而真正新而永久的盟约,是到了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教会不是平常的团体,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中世纪(约476~1453)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欧洲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上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A.奥古斯丁(354~430)中世纪哲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

早年曾信仰摩尼教。

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

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

33岁时皈依了基督教。

396年被提升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

奥古斯丁第一次在哲学上系统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系统。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早期教父哲学:1.奥古斯丁: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1)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将哲学视为能够解答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

但是奥古斯丁却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基督教真正为如何获得幸福提供了唯一正确的途径。

当时的哲学家所追求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的学说只会引起争论,使人远离幸福状态。

并且依靠个人的才华和前人的知识遗产是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幸福的。

相反,基督教把幸福看作是上帝赐予人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只有认真履行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救。

上帝的智慧早已被铭刻在圣经之中。

这样一来,基督教和一般的哲学的区别就不再是宗教和哲学的区别,而是真正的哲学和现世的哲学的区别。

(2)虽然奥古斯丁批判现世哲学,但并未真正否定它的一切价值。

相反,他认为经过改造的现世哲学可以为真正的哲学基督教所用。

因为上帝将智慧恩赐给人类,那些哲学家与信仰一致的学说只是接受了上帝的智慧,并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所以基督徒应该将其从不正当的主人那里拿回来,用以传授福音。

基督徒可以合法的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同时,奥古斯丁也强调现世的哲学必须经过改造才能为基督教所用。

基督徒们不能沉溺于哲学典籍,而是应该潜心研读神圣的经文。

这样,奥古斯丁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和吸收了古代文化遗产以便服务于他的基督教哲学的建构。

2.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通过对知识的确定性从何而来,人为什么有确定性的知识等问题的考察出发,得出了上帝就是真理本身以及真理来源的结论。

他的探究并未直接诉诸教义,而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人的认识性质、过程和标准。

(1)他吸收了柏拉图主义中关于知识与对象等级的观点,认为外在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秩序,而理性就拥有真正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在他看来,指的是确定的真理,包括数学命题、逻辑原则以及人人都追求幸福这样的哲学命题。

(2)那么他接着追问人的理性所拥有的真正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只有三种可能的答案:理性之下,理性之中,理性之上。

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 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欧洲发展起来的
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受到基督教信仰和古典哲学的
影响。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对信仰和理性的结合,以及对神
学和哲学的密切联系。

在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在欧洲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督教神学家如奥古斯丁、阿奎那和安瑟尔姆等人对中世纪哲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试图将古典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相结合,探讨上帝、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逻各斯学派和实在论等
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另一方面,中世纪哲学也受到了古典哲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新发现和研究,他的逻辑、形而上学和
自然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对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被基督教哲学家重新诠释和应用于神学领域,形成了新的哲
学体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哲学被视为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现代哲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哲学为人类思想史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世纪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基督教信仰、古典哲学传统和中世纪社会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这里将唯物主义分为四种类型:
1、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霍布斯第一个系统
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
变化和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
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被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4、朴素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总是把某种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的物质基础。

(西方哲学史课件)6.中世纪哲学,阿奎那

(西方哲学史课件)6.中世纪哲学,阿奎那

政治哲学:自然法的观念
• 四种法的类型: 永恒法:上帝为宇宙制订的秩序 神圣法:适用于宗教和教会问题 自然法:铭刻于人类心灵中,是人类的“规则与尺度” 人定法:服务于人类共同体,应当效仿自然法。
• 自然法是运用于人类的永恒法则。上帝给人类以自由, 人们有服从和不服从自然法则的自由,对自然法则的 服从是“对上帝永恒法则的理性参与”。
神学伦理学
• 德性分为实践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 前二者统属于自然的、世俗的道德,后者属于超自然 的、神学的道德。
• 实践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相结合就 能使人达到德性的 完善,获得审慎、节制、刚毅和正义的美德。
• 要达到至善的目的,还必须要有属于神学道德的神性 的德性。这种神性的德性就是对上 帝的热爱、信仰和 服从,它不能靠理性能力获得,而必须依靠上帝的启 示和恩典。
人性与人类的知识
• 人是灵魂(形式)和肉体(质料)的结合。灵魂是非物质 的精神实体,是人的本质形式,是人的理智和意志的 来源。正是因为灵魂的作用,人的智力可以理解普遍 的意义并凭意志作自由决定 。
• 真正的知识是概念知识,概念以感官知觉为基础,始 于观察和经验。人的活动分为三类:为维持生命和繁 衍的活动、感觉与对外界的感情反应活动、理智和意 志的活动。感觉又分视觉、听觉等五种“外在的感觉” 和对外物整体的概念、记忆、联想、分辨事物等四种 “内在的感觉” 。
中是假的。
阿奎那的形而上学:温和实在论
• 温和唯名论(概念论):阿贝拉尔 共相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只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实在性 之外;但共相表现了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共 相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 温和实在论:阿奎那 共相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有三种存在方式:共相作为 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共相 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 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它 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主线: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一、教父哲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用信仰排斥理性,强调信仰与理性的对立。

希腊教父:信仰高于理性,肯定希腊哲学。

拉丁教父:以信仰排斥理性,成为教父哲学的主流。

德尔图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教父哲学的三大主要问题: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上帝论:三位一体基督论:神人二性说人性论:原罪与救赎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无中生有原罪与自由意志二、经院哲学1、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信仰寻求理解,强调理性与信仰的同一性。

2、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大前提:最完美的东西应该包含存在,•小前提:上帝是一个最完美的东西,•结论:所以,上帝存在。

3、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宇宙论证明与目的论证明•第一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受动-推动系列推出一个世界的第一推动者。

•第二个证明是从经验的因果系列推出一个“第一因”。

•第三个证明是从偶然-必然系列推出一个绝对必然性的存在。

•第四个证明是从一个完美系列推出一个最完美的存在。

•第五个是从人造物都有目的性出发,推论出自然物也充满了目的性,从而证明一个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的存在。

4、唯名论与唯实论•唯名论:认为共相、一般仅仅是名称,在个别事物之外没有共相、一般存在,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

•唯实论:认为越普遍的东西越实在,共相、一般在个别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极端唯名论:认为一般没有任何实在性,只是个名称。

(罗色林)•极端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和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安瑟伦)•温和唯名论:认为一般虽然不能离开个别独立存在,但也不只是名称,一般是客观的。

(阿伯拉尔)•温和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寓于、后于个别而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堂 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
神。
▪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
▪ 思想体系: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 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
主义的色彩;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 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 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 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
立了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 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ppt
9
经院哲学
▪ 经院哲学是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的,是西欧封建社 会的官方哲学 ,其内部存在着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 论。
▪ 唯实论代表经院哲学的正统派,它认为一般概念先 于个别事物,个别事物由一般概念所派生;代表人 物:安瑟尔谟
▪ 唯名论则是其反对派,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 的存在,一般概念不过是表示一类个别事物的名称 或符号。代表人物:洛色林和阿伯拉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 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 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 系。
▪ 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 《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
《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
编辑ppt
12
托马斯·阿奎纳主张
▪ 托马斯·阿奎那从变化的现实世界出发,把亚里士多德提出 的“第一动因”与基督教信仰中的神结合,运用亚里士多德 的潜能与现实的思想来分析存在,认为在非存在与现实存在 之间,潜能是未确定的存在,还未曾具有形式,是未实现的 存在。
▪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 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 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 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 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 源头
编辑ppt
7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中世纪主要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约翰〃邓斯〃司各脱
(John Duns Scotus,约 1265-1308 )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 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 1214年~1292年。 神学家、唯名论者 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伟大 曾经大胆地提出了物质具有 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很多, 思维能力的推测。他认为, 著名的有《大著作》等。 上帝是万能的,它完全可以 赋予物质思维的能力。
经院哲学的衰落
约翰.邓斯·司各特认为神的意志绝对自由,人的有限理性不可能理解神。 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导致对神学的怀疑,威廉(奥康的 )主张一切知 识以事实为标准,宗教信仰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理性探究的对象。承认不 可能靠理性维护宗教信仰。 这时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发生了变化,哲学讨论的问题转向神与世界和人 的关系:神的一体三位之间关系,人的灵魂的功能,神恩的地位及其与 人的善行、自由意志的关系,神是否预知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等。这反 映出人们在神学体系中力求扩大人的地位的思想。在基督教内,传统神 学与教会权威的没落还体现为思辨神秘主义的兴起。 14世纪初,德国多米尼克会修道僧弗赖堡的犹崔奇从新柏拉图哲学出发, 称人的灵魂中心直接受神光照,是神圣的安息之所,为其后的思辨神秘 主义奠定了基础。
主要著作:《忏悔录》、 《论三位一体》、《上帝之 城》、《论自由意志》、 《论美与适合》
奥古斯丁
奥 古 斯 丁 教 堂
思想体系: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 主义的色彩;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 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 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 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 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化。
奥 古 斯 丁
托马斯〃阿奎纳
制作人:yh
论中世纪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
总论 发展背景 发展历程 结语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在中世纪,哲学往往被视为解决神学 问题的工具,或者通往最终的神学知 识的一个阶段。 传统的中世纪哲学的基本内容一般是 从5世纪的奥古斯丁或罗马帝国的衰落 (476年)开始,直到14世纪经院哲学 在奥卡姆那里的分裂和没落。
一、雅典和耶路撒冷:西方智慧的 源头
西方思想的两个基本 的源头就是希腊哲学 和基督教信仰。 追溯基督教信仰及思 想的根源来自于西方 智慧的一大源头:希 伯来文明。
三、救世主弥赛亚
四、奥古斯丁
公元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出生在北非 的塔加斯特城(现在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 拉斯)。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父亲是 罗马官员,本不是基督徒,也在临终前不久 受洗入教。奥古斯丁7岁开始接受教育,他 在少年时期就显露了非凡的才华,获得了有 关拉丁文学的渊博知识。 19岁时开始信仰摩尼教。但在随后的9年中, 由于摩尼教不能解决他的一些疑难问题,逐 渐对摩尼教失去了兴趣。然后学习了怀疑主 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深受新柏拉图主 义的影响。
四、奥古斯丁
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上帝创世说”、“原 罪说”、“救赎说”、“三位一体说”等基 督教的基本教义,使信仰与理性完美结合了 起来。 奥古斯丁既是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使基督 教学说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保持了核心的地 位;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使希腊哲学的某些 方面传入中世纪的欧洲,使古希腊罗马哲学 获得了新的形式。 著名的著作《上帝之城》
二、创世纪
《旧约·创世纪》开 始,是西方思想的 真正源头之一,它 奠定了西方人理解 上帝、世界或自然、 人性的基础,因此 它深深扎根于西方 的思想传统之中。 “起初, 走向堕落 该隐杀兄 诺亚方舟 巴别塔 亚伯拉罕的献祭
三、救世主弥赛亚 救世主弥赛亚
圣经记载,耶稣基督不仅是一个人, 也是一个神,他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 是上帝命令下凡拯救犹太人的救世主 弥赛亚。“耶稣”这个名字是“救世 主”的意思。“基督”是耶稣的正式 称号。“基督”是从希腊字Christos来 的,希伯来语的意思就是弥赛亚。 “耶稣基督”这个复合称号,就是 “救世主弥赛亚”。

第六讲:中世纪

第六讲:中世纪

Lecture Six: Middle Ages6.1. Brief Introduction to Middle Ages (5-15 century)The Middle Ages of Western Europe are commonly dated from the end of Western Roman Empire (476 A.D.) in the fifth century until the Renaissance in the 15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does not have the term to match the similar period, but we usually refer to this from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475 B.C.—221B.C.) ,beginning of the feudalist society to the early years of 20th century, the last feudal dynasty.As is well-known universally as the Dark Ages ___ a dark period of time, notorious for autocracy, conquest, conspiracy, violence and slow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both China and the West.In the West, Roman Empire ‗s disruption was contributed to the barbaric intrusion and settlement, which almost put an end to the total collapse of European culture. The feudal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appeared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A new social order emerged,in which all members of society were tied to one another through mutual obligations. The basis for the new culture that accompanied this social system was a mixture of Germanic, Christian, and Roman traditions. Chivalry system (骑士制度) also came into being in the Middle Ages of Europe, which was reinforced in the course of European feudalization.The feudal system in Western European states was featured by the feoffer system(采邑制). Either the emperor, or a king, or a duke washonored as the highest ruler, the rest of the chief aristocrats were made to pledge loyalty to him in exchange for feoffer., falling into as such the vassals(诸侯) to the highest ruler. This is the complete feudal hierarchy in Western Europe.Early Germanic kings tried to bring stability to their lands with the use of written law codes. Kings also encouraged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that flourished with their patronage and participation.In Anglo-Saxon England, the blending of customary law with the other traditions planted the seeds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On the continent, under Frankish rulers, this blending of tradition was most successful. The reign of Charlemagne (查理曼/查理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742-814)or the Great Barbaric Charlemagn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bringing European culture during his reign i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jurisdic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s such, he addressed respectfully as the Father of Europe. Around 800 A.D. The Frankish King, brave and battlewise, (法兰克国王), later was crowned by The Pope(罗马教皇) whose reign lasted 44 years, during which he launched 55 wars against the Lombard(伦巴德人), the Saracen(撒拉森人)and Saxon(萨克森人). By the time he ascended to the throng, the Frankish Kingdom covered most parts of what is today France, Belgium, Switzerland, Netherlands and Germany, but at its heyday with the expanded territory to most parts of Europe. He is said tohave taken up th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gel to protect Christendom.) saw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at gave his dynasty great legitimacy. This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newly consolidated and centralized kingdoms was short-lived by the invasions of new peoples in the 10th century.In the High Middle Ages(中世纪中期), after the year of 1000, advance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led to :(1).population growth(2).cities growth⑶.fortified houses the nobility constructed across Europe and resisted the centralizing tendency of kings.⑷.flowering of the intellectual life.⑸.the expansion of the church‘s strength, exercising authority over secular matters featured by Theocracy.⑹resistance to this interference led to criticism of the church.⑺. The growing threat of the Muslin Empire led to a call for the crusadesto the church, and many Europeans traveled to faraway lands in defense of Christianity.In fac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Middle Ages (5--11century) of Western Europe, Christian activitie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Western European culture. Christianity is one of the leading successors of classical cultures. Objectively speaking it promoted the renaissance of WesternEuropean culture, paved the way of the education in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and spurre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uropean peoples.6.2. The Influence on Europe and the World.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orn in Modern Europe exercised great impact on the world. The then Ideas of human rights, democracy, legal system, republic, and science, etc, were universal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people and brought new orientation for the entire world.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covery tied the East and West to an integrated world and made it easier for the global development. Modern European civilization derived from the Middle Ages actually was on the basis of the ruins of Roman Empire. The Germanic kings established an unique series of systems that mingled Germanic elements and Roman elements,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feudal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as a whole.6.3. Representative Chinese Philosophies and Their Figures6.3.1. Fan Zhen(范缜450—515 A.D.南北朝时代)Born into a humble and poor family in Henan(范缜,字子真,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境内人).A famous materialist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atheist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6.3.1.1. His Philosophical ideas(1). Opposing to the indestructibility of god.Actually he opposed the destructibility that Buddhism had broughtabout to the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fact that emperors and aristocrats cherished personal faith in Buddhism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2).Refutation of “The Six Divisions in the Wheel of Karma”The then prime minister Xiao Ziliang(萧子良)questioned Fan Zhen:―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回答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入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

中世纪哲学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的特点

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世纪哲学的特点。

一、宗教与哲学的融合中世纪哲学是在宗教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信仰在中世纪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哲学家们将哲学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将哲学视为一种信仰的证明和表达方式。

他们认为,哲学是关于宇宙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真理的探究,而宗教则是人类对这种真理的信仰和追求。

因此,中世纪哲学家们致力于探究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以此来证明和表达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认同。

二、形而上学的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哲学中,形而上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和结构,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世纪哲学家们认为,宇宙是由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所支配的,这种存在被称为“神”或“上帝”。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存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这种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存在的超越。

因此,形而上学在中世纪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世纪哲学家们探究宇宙和人类存在的主要途径。

三、理性和信仰的交织在中世纪哲学中,理性和信仰是交织在一起的。

中世纪哲学家们认为,哲学和宗教信仰都是基于理性的,但它们又有所不同。

哲学是通过理性探究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以此来证明和表达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认同;而宗教信仰则是基于对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如神)的信仰,以此来引导人类的生活和实践。

因此,在中世纪哲学中,理性和信仰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世纪哲学的基础。

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在中世纪哲学中,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世纪哲学家们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但人类的认识又超越了感觉和经验的范围。

因此,他们试图探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来源,以及如何获得正确认识的方法和途径。

此外,他们还试图探究如何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以此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难题。

中世纪 讲稿

中世纪  讲稿

一、基督教哲学概况中世纪哲学同历史上的中世纪(6-16)不太一样:这里是哲学史的分法,1500年。

基督教哲学:基尔松首次用之来称呼中世纪时期的哲学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2~5世纪的教父哲学,5世纪为其鼎盛时期。

希腊教父、拉丁教父。

代表人物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

第二种形态是9~15世纪的经院哲学,13世纪为其繁荣时期。

以托马斯主义为主导思想。

第三种形态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经院哲学,即新托马斯主义。

代表人物有利奥十三世、曼尔西埃、格拉布曼、J.马里旦、.H.吉尔松、Y.西蒙、G.A.韦特尔、波亨斯基等。

广义上说有基督教的内在构成意义上的哲学都是基督教哲学。

通俗说,基督教构成某种哲学的要素。

这里发生着哲学与宗教的相遇:改变哲学,也改变宗教。

哲学与宗教:理性(反思和概念)和信仰(启示和直觉、体悟)哪些改变?超验性、内在性、自由、超自然主义观念基督教哲学的诞生:自身理论建设,对哲学的追求,伦理学中的神和安宁,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与其它宗教的论争。

来源:希腊哲学:理性、必然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主义。

犹太教,圣经。

特点:一神论与绝对性,原罪与意志自由;复活与历史原则(尘世与天国:经验与先天)二、德尔图良东汉曹丕称帝时代。

也出生在北非。

德尔图良所使用的神学方法,主要以写作思辩性的基督教神学与反对异端的著作为主。

有人称德尔图良是“希腊最后一位护教士”,亦有人说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德尔图良对于三位一体与基督的神人二性这两个教义的阐明,为后来东方与西方两个教会的正统教义奠定了基础。

因他首先发现理性有极限,人在冲破这个极限的时候,就应该有信仰做指南,发展人生的未来,他以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观之外,还有理性,在理性之上,还有信仰,人的感观所不能达到的极限,由理性可以补足,在理性所不能达到的极限,便由信仰可以补足。

当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约书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称基督教的经典为《新约》。

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约》一千八百多处,有消极反对当时的异端又有“护教学”,积极的为教会的学说辩护,将自己的信仰用希腊哲学,罗马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1.信仰与理性的对立: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共同之处。

最新中世纪哲学简介

最新中世纪哲学简介
17
• 其它也包含幾個例子: 1. 有關於實體與形式究竟是一還是多的問題,也就是有關於心靈與身體
的同一性的問題。 2. 有關於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問題。 3. 有關於惡的問題。 4. 有關於普遍名詞的意義與指涉的問題。 5. 有關於真理的本體論問題。 • 整體而言,中世紀哲學是哲學發展的一部份,承接了古代哲學的問題,
• 今天對於我們現代哲學家而言,懷疑是否有獨立於心靈以 外的知識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假設,但這也是中世紀哲學 家所企圖回答的問題之一,因此中世紀哲學家與現代哲學 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15
• 第三,認為中世紀哲學家把心思都花在極 度細微而技術性的問題的觀點雖然並沒有 錯誤,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 一點。讓我們看看今天的哲學界,依舊是 一種學術遊戲,由教授以極為細緻的語言 探討繁複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對中 世紀哲學進行這種過度學理化的批判,其 實是沒有根據的。
•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這段時間內所發展出的基督教哲學包含了許 多非基督教以及先於基督教的哲學與方法。我們甚至可以說,基 督教哲學就是古代哲學的延伸。正是如此,除了自然神學之外, 所有中世紀哲學的主要理念都來自於西元前五世紀發源自雅典的 希臘哲學家,尤其重要的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20
B.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分離與相似
• 這些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只是把中世紀 哲學長期為人詬病的地方放大處理,其實我們能 夠回答這些問題如下:
10
E.中世紀哲學的深層思考與價值
• 首先我們必須說,所有的哲學思想必然受到它歷 史及其他非哲學因素影響,例如在現代的哲學思 想就受到科學發展的影響,這種現象正如同中世 紀的哲學發展受到宗教的影響一樣。
• 這表示說,「為真」的認定,必然包含信念,而 非全然依附在理性論證之上。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
欧洲5~15世纪的哲学
01 图书目录
03 三大时期
目录
02 发展过程
基本信息
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此时期,西方文明的三大来源——希腊的理性主义、罗马的法制和 希伯来的宗教精神,通过基督教的哲学和神学,被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明传统。中世纪哲学对于现代人理解西方 文明传统的起源和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继奥古斯丁之后,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翻译、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成为连结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 学的“桥梁”。他针对古代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认为共相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 共相本身却不是物质性的。波爱修之后300年间,古典文化没落,仅有人作了若干保存古典文化的编纂工作。直 到9世纪,爱尔兰哲学家J.S.爱留根纳才再次探索哲学问题。他运用新柏拉图学派哲学阐述基督教信仰,但对西 欧哲学思想未产生重要影响。9世纪末以后,西欧不断遭受马札尔人、萨拉森人、北方维金人袭击,查理曼帝国瓦 解,文化学术停滞衰微达一世纪之久。
中期
自11世纪开始
理性思辨兴起,基督教神学的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教会学院的学者们以理性形式为教义作出各种 证明和解释,产生了以抽象思辨和烦琐论证为特征的经院哲学。11世纪中叶,法兰西都尔教堂学校校长贝伦迦尔 以辩证方法,论证教会圣餐仪式中的饼、葡萄酒并未因神甫祈祷而变成基督身体、血液,圣餐只不过具有象征意 义。他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共相不过是名词,这种理论后来被称为唯名论。贝伦迦尔虽遭教会谴责,但 继起的一批游方学者却到处讲学,用辩证方法向基督教传统信条挑战。11世纪末,法兰西神甫罗瑟林提出,只有 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真实的,“一般”只是代表许多事物的名词,不是客观实体。安瑟伦则指控罗瑟林否认三位 一体的神,他认为观念就证明存在,人既具有神的观念,就证明神在现实中存在。这种以观念为实体的理论被称 为实在论。他还用同样方法论证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母童贞、原罪等信仰,全面发展了实在论。 12世纪上半叶,罗瑟林的弟子P.阿伯拉尔依据亚里士多德哲学,认为共相不是实体,而是用以判断种、属内同类 事物的共性的词语。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在11世纪末叶至12世纪中叶之间达到高潮。它促进了理性思辨的发展, 并为其后哲学从神学中逐步分离作了思想准备。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下)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下)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下)中世纪哲学(下)晚期中世纪哲学14~15世纪中,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

由于罗马教会的衰微、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重经验事实的本来面目逐步被认识,人们厌弃教会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于是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日益脱离神学。

在这个时期以前,12世纪的阿拉伯著名哲学家伊本·路西德已提出了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思想。

他崇敬亚里士多德,甚至具有比亚里士多德更多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提倡“二重真理”说,否认真主干预世界,主张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

13世纪,伊本·路西德的学说盛行,形成了所谓“阿威罗伊主义”的思潮,其最大代表是在巴黎大学任教的布拉邦的西格尔。

此外,在这个时期中,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也重新盛行,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

这个时期的唯名论代表人物是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神秘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神学家M.J.埃克哈特(1260~1327)。

◇16世纪插图,描绘法国巴黎索邦神学院学生上课的场景。

巴黎大学创立于9世纪,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其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

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并称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唯名论代表人物R.培根(约1214~1294)中世纪后期哲学家。

出生于英格兰一富裕家庭。

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受教育,后来在巴黎大学教书。

他虽然从事神学和哲学的研究,但却更喜爱自然科学,是一位学识广博、富有创造性的学者。

晚年时参加了方济各修会。

由于他反对正统的经院哲学,修会的首脑曾禁止他刊印著作,可是培根没有屈服,依然著书立说,反对教会的绝对权威,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

1278年被投入教会监狱,在狱中达14年之久,出狱后不久便去世了。

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光学、天文学及其他科学。

强调实验科学对哲学的重要性,培根曾举例说:一个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火,只有当他把手或者其他可燃的东西放到火中去,通过实验马上可证实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教父哲学。以希腊哲学功底,确立基督 教教义、信条。
第二阶段: 经院哲学。理性精神,信仰首位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二、教父哲学
理性和信仰
1.希腊教父(理性精神, logs 中心主义)
(1)早期为基督教合理性辩护,《米兰赦令》后, 批判异端思想,确立正统教义。
“无中生有” “道成肉身”。 “你一言而万物资始,你是用 你的 ‘道’—言语—创造万有。” ——奥古斯丁
(2)上帝造的物在本质上是善的,而不可能是恶的东西。 问题:创世之前,上帝在哪里?是为奥秘,不可诘致,只能信
仰。
(三)被造的世界
2.种质(The Seminal Principles)
在创世活动中,上帝已经把种质(rationes semi-nales)植 于物质之中,因而也就把所有会出现的物种的潜能安放 在了自然之中。这些种质是事物的胚芽,它们是看不见 的,但具有作为原因的力量。因而所有的物种都携有一 种看不见的和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它们成为它 们现在尚不是的东西。
(二)上 帝
上帝就是永恒的真理本身。 上帝的本质即知识、智慧、善和力量的统一。 上帝是纯粹的、完满的、最高的存在, “并不存在 于空间的区间或范围之中”,同样也“不存在于时间 的区间或范围之中”,亦即上帝是“永恒的”。 对上帝知之最多的人可以最为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真实 本性,特别是人的本性和人的命运。
——德尔图良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3. (早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的确立 (1)上帝论 德尔图良:“三位一体” (2)基督论——基督的神人两性 (3)人性的问题——“原罪”与 “救赎”
三、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早期问题:何处才能找到理智的确定性 核心问题:“罪(恶)的来源”
基本观点:所有关于一切问题的知 识,除了运用哲学的视角之外,必 须顾及到《圣经》的启示真理。
没有信仰和理性的结合,就无法设想真正的哲 学。神学和哲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
(一)人类知识
2.克服怀疑论
揭示出人的理性确实拥有关于各种事物的确定 性,尤其是人的理性对矛盾律的认识是绝对确定 的。 “我在怀疑”。如果我怀疑,我必存在。
奥古斯丁主要是为了描述我们是如何获得有 关事物的知识的。
(一)人类知识
(三)被造的世界
上帝是思想和感情最合适的对象,而物质世界不可能 给我们真正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宁静。 世.界是上帝的创造。在他的《忏悔录》中,奥古斯 丁说,无论我们朝哪儿看,万物都在说,“我们没有 创造自身,是永生的他(He)创造了我们。”
(三)被造的世界
1.从无中创世
(1)世界是上帝自由行为的产物。他从无中创造出构成 世界的万物。因而,万物的存在都归因于上帝。
第六章 中世纪哲学
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
希腊文明与希伯莱-基督教文明 “雅典”与“耶路撒冷”
第六章 中世纪哲学
一、概论 二、教父哲学 三、经院哲学 四、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一、概论
哲学主题: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基本前提:
信仰首位,哲学不独立,依附于神学,为神学服务 两个阶段:
(早期:使徒阶段<亲耳聆听过教诲,福音书,思想 潜藏,渗透 在故事中>如:保罗,约翰等人)
查斯丁首次提出“基督教哲学”,并将其作为希腊 哲学的目标,藉以调和希腊理性与基督教信仰。
(2)希腊哲学呼唤基督精神 logs就是耶稣
通过自由意志的活动,上帝发射出逻各斯。逻各斯 来自上帝,有如光发自太阳一样。光发自太阳而不离 开太阳,神圣的理性发出时,也不离开上帝。上帝自 身产生理性,而不失去理性。逻各斯同其创造者共在 ,同其所由产生的泉源共存。与此同时,逻各斯被设 想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上帝在本质上同一而不是在 数目上同一,它和上帝永远在一起,是第二个上帝。 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人,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 ,是“有血肉的逻各斯”。圣灵也渊源于上帝,这发 源于上帝而作预言的神灵被设想为实体。
(一)人类知识
4.光照说——认识论(心灵如何获得 关于真理的知识)
“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 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 眼睛才有所见,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 能有所认识。所以,只有那些信仰上帝、热爱上 帝的人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把这些真 理集中起来,最后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对比柏拉图真理之光)
圣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
三、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对柏拉图主义者的学说烂熟于心, 一旦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任何和信仰相一致的 东西时,他就予以采纳,而凡是他发现与信仰 相反之处,就予以修正。” ——阿奎那
(一)人类知识
1.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理性
信仰先于理性。信仰照耀着理性,没有信仰就 没有理解。 “信仰寻求理解”
3.知识与感觉
知识不是回忆活动,而使灵魂自身的活动。 人类在感觉活动中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象,身 体感觉的对象和心灵的对象。运用身体的眼睛人们 可以看见事物,而运用心灵我们可以把握永恒的真 理。感觉器官难以有可靠的知识。不依赖感官而沉 思永恒的真理时,知识会更加可靠。 知识的最高层次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虽然所有的物种都是一次创造的,但是它们并不以充 分成形的状态同时存在,它们依照时间点的顺序依次 实现它们的每一个潜能。
(四)道德哲学
奥古斯丁依托他关于人的知识的本性、上帝的本性,以 及创世的理论的主要观点,他集中探讨了人的道德结构 的问题。 奥古斯丁主张,真正的幸福要求我们越出自然之外, 达到超自然的东西。 人追求幸福,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的不完满性和有 限性的必然结果。人只有在上帝之中才能找到幸福, 这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上帝使得我们只能在上 帝中找到幸福。
——梯利《西方哲学史》155
二、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和信仰的的态度
2.拉丁教父:以信仰排除理性,强烈反logs、 反理性、超理性
“正因为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我们的理性像器皿,上帝就像汪洋大海。理性器皿理性 太狭窄,无法容纳汪洋大海一般宽阔 的基督教真理。” 雅典和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关系?”—理性无法理解上帝 的无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