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液形成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b56c524afe04a1b171debd.png)
尿液形成的过程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尿液形成的过程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生成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三个基本步骤。
(一)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的过程。
滤液除含极少量蛋白质外,其余各种成分的浓度、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血浆接近。
而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不能滤入肾小囊囊腔,仍存留于血液中。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小管上皮细胞,重新进入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由于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的结构各有特点,故重吸收的能力差异很大。
近端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原尿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端小管被吸收。
此外,原尿中大部分水和电解质及部分尿素、尿酸等,也在该段被重吸收。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称分泌与排泄过程。
主要包括泌H+、泌K+、泌NH3.还可将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如肌酐、对氨基马尿酸等排入管腔。
此外,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等,也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
以上这些物质的排泄大多在近端小管进行。
尿液的形成的过程及说明图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成分都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虑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原尿中的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一些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尿液形成的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17496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0.png)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主要讲述了肾单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尿液排出的意义等内容,着重描述尿液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健康成长”做了铺垫。
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血液循环系统。
各系统均会产生废物,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
从经验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学生对于该生理现象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却不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3.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课间总喜欢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里?追问学生:尿来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进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肾脏的组成单位首先,我将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问学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会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ffcd4dc8d15abe23482f4d58.png)
• 髓袢升支粗段:Na+:2Cl-:K+同向转运模式继发性 主动重吸收NaCl。
速尿、利尿酸作用机制: 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 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 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干扰尿 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2%的NaCl
据水盐平衡进行调节:
Na – 醛固酮;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三) (二) 肾小球 –(血浆胶体 + 囊内压) = 有效 → GFR → 尿量 滤过压 Cap.血压 渗透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渗压下降
如:结石、肿瘤致尿路梗阻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水通道
水通道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有重吸收的能力,但以近端小 管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成分可见P本102) 2.有限性: 当小管液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超过上 皮细胞对其重吸收的极限时,则不能被全部重吸收。
例如: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 重吸收达到极限,血糖浓度若再升高,葡萄糖不能 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88~9.99mmol/L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 是前半段; 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模型23 水盐平衡调节问题的分析-备战高考生物之模型解题法(解析版)
![模型23 水盐平衡调节问题的分析-备战高考生物之模型解题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862da2360cba1aa911da6a.png)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模型23 水盐平衡调节问题的分析
1.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时间漂浮在海面的待救者体内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 .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明显减少
C .下丘脑损伤会影响水盐平衡调节,但不会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D .夏季的中午,在户外工作的人体内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
C
2.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的部分调节过程。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离不开______________调节。
(2)下丘脑的“刺激”来自细胞外液中__________的变化。
“刺激”增强时,人会出现_________感觉,尿
量也将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各部分中,中枢位于___________,膀胱属于_______________。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6141cb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a.png)
尿液的形成过程尿液是体内新陈代谢产物经过肾脏处理后排出体外的液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液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步骤: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第一步是肾小球滤过。
人体内的血液通过肾小球,进入被称为肾小球滤液的结构。
肾小球由凝聚体和毛细血管组成,毛细血管外层为凝聚体,内层则是有孔的毛细血管壁。
血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时,一部分的液体和溶质从毛细血管内部经过毛细血管壁的孔洞漏出,形成了滤液。
滤液包含了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小分子透过性的有机溶质和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这些溶质的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孔洞进行滤过。
第二步是肾小管的重吸收。
滤液经过肾小球滤液后,进入肾小管系统。
肾小管是一种细长的管状结构,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
在肾小管中,滤液与周围的组织液和血液发生交换。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大部分的水、有机溶质和所需要的离子被重新吸收到周围组织和血液中,确保身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这里的重吸收主要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通道和载体进行的。
重吸收的量会随着身体的需要而变化,确保维持身体内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第三步是肾小管的分泌。
在肾小管分泌过程中,一些溶质从周围组织和血液中分泌到尿液中。
这些溶质可能是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例如尿酸,也可能是外源性药物、毒素等。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等机制将这些溶质转运到尿液中,使其最终被排出体外。
在形成尿液的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例如,在体内水分过多时,尿液的体积会增加,确保体内水分平衡;而在体内水分不足时,尿液体积会减少,以避免进一步脱水。
体内的荷尔蒙和神经调节机制也会对尿液形成过程进行调控。
综上所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通过这些步骤,体内代谢产物、废物和水分被处理成为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尿的生成实验报告
![尿的生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9b4c70f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f.png)
尿的生成实验报告尿的生成实验报告引言: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一部分,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尿液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人体尿液的生成过程,了解尿液的组成和形成机制。
实验材料: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等。
2. 实验试剂:葡萄糖、尿素、氨水、盐酸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试管架摆放好并准备好试管。
2. 将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中,代表人体消化吸收后的血液中的葡萄糖。
3. 加入适量的尿素溶液,代表人体代谢产生的尿素。
4. 滴加少量的氨水,模拟肾脏对尿液的调节作用。
5. 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尿液的酸碱度。
6. 轻轻摇晃试管,使各种溶液充分混合。
实验结果:经过混合后,试管中的溶液呈现黄色,具有特殊的氨味。
这是由于尿素分解产生氨气的缘故。
同时,溶液呈现微酸性,这是由于盐酸的加入导致的。
实验讨论:尿液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肾脏、肝脏和消化系统等多个器官的协同作用。
首先,人体消化吸收的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后,产生能量和废物。
其中,废物中的尿素经过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作用,进一步浓缩形成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肾脏起到了重要的排泄和调节作用。
尿液的组成非常复杂,除了水分外,还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盐。
有机物包括尿素、尿酸、酮体等,而无机盐主要有钠、钾、氯等。
这些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可通过尿液的检测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实验中加入的氨水模拟了肾脏对尿液的调节作用。
肾脏通过对尿液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调节尿液的成分和体积,保持体内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而加入的盐酸则调节了尿液的酸碱度,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尿液的生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运动、药物等。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可以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有助于身体废物的排泄。
而某些药物则可能影响肾脏的功能,导致尿液成分的异常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模拟了尿液的生成过程,了解了尿液的组成和形成机制。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e5f75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7.png)
11.2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2.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重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11章第2节第二课时,在第1节学习了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明确了尿液能排出大部分水、大部分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在第2节第一课时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尿液的形成过程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讲解时要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结合模型和生活中的实例,并科学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如“尿形成示意图”、“肾透析——血液透析装置”等,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时是第2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尿的形成和排出。
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获得了“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的概念,同时知道了“肾脏是由多个肾单位组成的,肾单位包含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知识较抽象,需要借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尿的形成与排出》(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尿的形成过程一、肾单位结构简图二、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1.血液由和血浆组成,血浆中主要含有、、、和等物质。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和外,血浆中的一部分、、、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全部、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任务二】概述尿的形成过程——习题检测三、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表格中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取自肾脏的不同部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9133632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4.png)
4.1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人体产生的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废物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2.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能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请问尿液排出体外的正确途径是()A.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B.尿道→输尿管→膀胱→肾脏→体外C.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体外3.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人体排泄的是()A.泪腺分泌泪液B.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C.汗液由皮肤排出D.唾液腺分泌唾液4.某人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发现有红细胞、蛋白质,此人身体病变的部位可能是()A.肾盂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5.肾单位是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如图为肾单位模式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流经⑤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B.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进入③肾小囊中,形成原尿C.④肾小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网,便于重吸收作用D.血液流经⑦后尿素含量降低6.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为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其原因是()A.大部分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呼气排出B.大部分水通过汗液排出C.大部分水通过粪便排出D.大部分水在肾小管处重吸收回血液7.如表为某健康人体三种液体成分的比较(单位:克/100毫升),分析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本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无机盐①00 1.80.72②微量0.10.03 1.1③80.10.030.72A.①来自肾小管末端B.②是血浆C.③来自肾小囊D.以上都对8.人类不能通过下面哪个途径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A.排尿B.出汗C.呼出气体D.排出粪便9.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A.尿素增加,二氧化碳减少B.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增加C.尿素增加,二氧化碳增加D.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减少10.如表是某医院化验室对几个尿液样本的化验数据(单位:g/ml),其中正常尿液的样品是()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红细胞样本A9600.06 1.5 1.800样本B960.320 1.5 1.800样本C9600 1.5 1.800 A.样本A B.样本B C.样本C D.都不是二.填空题(共2小题)11.肾脏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包括、和.12.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68d64691a0116c175f0e482c.png)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从功能上看,哪个器官是 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肾脏!
肾脏 (形成尿液)
输尿管 (输送尿液)
泌 尿 系 (暂时贮存尿液) 膀胱 统 尿道 (排出尿液)
认识肾脏
肾脏外观
剖开的肾脏
肾脏解剖结构图
肾动脉
血液怎样进出肾?
血液在流经肾脏 的前后会发生什 么变化?
血中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 水分、无机盐、尿素等代谢 废物减少。
人体如何排出这些废物?
一、人体的废物及排出
主要成分 主要器官
二氧化碳
肺
多余的水 皮肤 无机盐 肾
呼气 排泄 出汗
(细胞内产 生的废物)
排尿
(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排尿!)
尿素 大肠、肛门 粪便
排便
排遗
(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
引路提纲:
结合教材学习以下两方面知识:
• 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由此可见 泌尿系统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 2、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肾小球具有 过滤 作用,过滤到肾小球的液体称 葡萄糖 、 无机盐 和尿素等。 为原尿,其成分为水、 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其中血细胞和大 分子蛋白质不能过滤到肾小囊)
6.肾小管具有 重吸收 作用, 能吸收原尿中 全部的葡萄糖 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
7.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 、 尿素 等形成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比原尿少了许多。
输尿管 肾脏
中形成的,经过
中暂时贮存,最后经 尿道 排
练一练
1.正常人的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C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尿素 D.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2.正常人的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一定没有( A.无机盐 B.尿素 C.葡萄糖 D.大分子蛋白质
尿的形成与排出
![尿的形成与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652165df01f69e31433294d0.png)
三. 尿液的排出途径
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 2.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L。
(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
二.肾脏的结构
肾脏: 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 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肾Biblioteka 囊)皮质 髓质 (肾小管) 肾盂
三. 尿液的形成过程
血液
肾小球
(滤过作用)
150L
原尿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1.5L
尿液
(肾小囊)
尿液的形成过程: 血液流经肾脏,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只有一种排出途径的是:二氧化碳 有三种排出途径的是: 水
4.排泄的意义:① 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②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平衡; ③ 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④ 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第11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尿的形成与排出
知识回顾:
1.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 2.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有哪些? 3.什么是排泄?什么是排遗? 4.排泄的意义?
2.排泄的途径:① 呼吸系统(呼吸): 二氧化碳、水 ② 皮肤(排汗): 水、无机盐、尿素 ③ 泌尿系统(排尿): 水、无机盐、尿素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b4c47e9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8.png)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八年级上册尿液形成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尿液形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c792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3.png)
八年级上册尿液形成知识点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一种重要排泄物,它通过肾脏等器官形成后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在学习人体生物时,尿液形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尿液形成的过程尿液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尿液分泌三个过程。
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末梢处,由于血压的推动,血液中的水分和一些小分子物质(如尿素、尿酸、葡萄糖等)从血液中被压滤出来形成原始尿。
肾小管重吸收:原始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量的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碳酸氢根等)被肾小管细胞吸收回到血液中,有害物质(如尿酸、有毒药物等)则被排除。
尿液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离子、氢离子、药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等进行分泌。
最终形成的尿液通过尿管排出体外。
2. 尿液的成分尿液是由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组成的,它的成分包括水分、尿素、尿酸、氨、钾离子、磷酸盐、钠离子、氯离子等。
每天人体进入的水分和通过尿液排出的水分基本相等,这样就保持了体内水分的平衡,同时通过排泄废物保持了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3. 尿液形成的影响因素尿液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身体内外环境变化。
饮食影响:饮食中水和盐的摄入量直接影响尿液的生成量和成分。
大量喝水会使尿液生成量增加,同时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饮料会刺激肾脏分泌,抑制肾小管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影响尿液成分。
体液平衡影响:通过运动、出汗、吐泻等多种途径,人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含量发生变化。
若水分摄入不足,容易导致尿液浓缩,影响尿液生成和排出。
药物影响:不良的药物使用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如使用利尿剂和药物滥用会增加尿液生成量;抗生素和某些维生素等药物摄入过多会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4. 尿液监测的应用尿液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管理中,包括对尿蛋白、葡萄糖、血红蛋白、白细胞等各项指标的检测。
在肾脏疾病、糖尿病、肝病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尿液检测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尿是怎么形成的
![尿是怎么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030cab1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d.png)
尿是怎么形成的人体尿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身体内部的血液代谢、滤过和收集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中参与的器官和元素非常复杂。
本文将就尿液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血液在肾脏的滤过血液流经肾脏内的肾小管时会发生滤过的现象,它会将肾小管中的体液滤出许多成分,如水、盐、蛋白质等。
在此过程中,肾小管内膜上还有尿液受体(uromodulin),如果它们与滤过出来的物质发生反应,就形成新的物质,比如尿酸、氯离子等,从而组成尿液。
二、肾小球收集尿液肾小管的滤过完成后,尿液就会集中于肾小球。
肾小球内有多种(disintegrin)激酶,可以将尿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细小的分子,然后吸收进入肾小球,使得尿液增强了活性,其他未分解的尿液物质则留在肾小球体外,从而有利于尿液的收集。
三、尿液体液传输到膀胱当肾小球收集完尿液时,尿液会经由肾管传输到膀胱,从而形成人体尿液。
在此过程中,肾小管的内膜层会出现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的反应,将尿液传入膀胱,从而形成整个尿液的结构。
四、膀胱膨胀,造成大小尿感觉膀胱在收集完肾小球所有的尿液后,开始不断膨胀,使收集完尿液的膀胱满溢,产生了一种“排尿感”,体内就会发出呼吸和排尿的信号,让你有排尿的愿望。
这时,你的大脑也会判断出传出的信号,从而产生控制排尿的动作,实现大小尿感觉。
五、排尿结束,回到血液循环体内的尿液完成排泄后,尿液会经由尿道返回肾脏,参与人体机体内血液的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排尿过程。
总结:以上就是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全部过程,它包括血液在肾脏中的滤过、肾小球收集尿液、尿液体液传输到膀胱、膀胱膨胀以及排尿回到血液的循环。
我们不仅需要注意保护肾脏,同时还需要保护其他参与尿液形成的器官,以维持一个健康的机体。
2019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尿的形成和排出
![2019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尿的形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5a4f9cd7770bf78a6529549d.png)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肾1.(2019·开封)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 B C D二、尿液的形成(一)形成过程1.(2019·广西玉林)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常见症状有多食、多饮、多尿及身体消瘦等。
出现“糖尿”与肾脏的哪个功能有关()A.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D.肾小管的过滤作用2.(2019·云南)人体泌尿系统中有重(重新)吸收作用的结构是()A.输尿管B.肾小管C.肾小球D.肾小囊3.(2019·湖南邵阳)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中①、③表示的结构和生理作用分别是()A.静脉、过滤作用 B.动脉、过滤作用C.静脉、重吸收作用D.动脉、重吸收作用4. (2019·贵州六盘水)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有尿液产生,起过滤作用和起重吸收作用的是()A.肾小管肾小球 B.毛细血管肾小管 C.肾小球肾小管 D .肾小囊肾小管5.(2019·新疆)正常人体中,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全部吸收的物质是()A.尿酸B.尿素C.葡萄糖D.无机盐6.(2019·湖南长沙)以下生理过程能使原尿中的葡萄糖重新返回血液的是()A.排汗B.重吸收作用C.过滤作用D.呼气7.(2019·广西北部)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可以通过小肠和大肠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B.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分子蛋白质被重新吸收C.呼吸运动实现了肺内的气体交换D.唾液和胃液都能分解蛋白质8.(2019·陕西)右图是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肾单位由①②③组成B.②中的液体称为尿液C.③具有重吸收作用D.正常情况下,②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9.(2019·济宁)肾就像精密的过滤器,健康人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同时产生尿液。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f2235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e.png)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是人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将余气、废物和过剩液体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以下是排尿的主要原理和过程介绍:
1. 肾脏过滤:排尿的第一步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血液筛选出废物、余气和过剩液体,形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尿素、尿酸、水、无机盐等废物物质。
2. 尿液聚集:尿液生成后,会进入肾小管系统,并通过肾单位中的集合管聚集。
集合管中的尿液会逐渐增加体积,形成由肾盂引流的尿液。
3. 膀胱贮存:尿液经尿管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排尿过程中的临时贮存器官。
膀胱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可以根据尿液的体积进行膨胀和收缩。
当膀胱内有尿液时,膀胱壁的平滑肌会产生收缩,产生排尿的欲望。
4. 尿液排泄:当膀胱内的尿液体积达到一定程度,人体感到尿液的到来,并有排尿的欲望。
这时,人体会通过控制括约肌的收缩来打开尿道括约肌,尿液会从尿道排泄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排尿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复杂调节相互作用完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通过控制体内的尿液产生和肌肉运动来实现正常的排尿。
人体的尿液是怎么形成的?
![人体的尿液是怎么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2ffc05d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a.png)
人体的尿液是怎么形成的?
人类的尿液是由血液中的废物催化后而产生的,它在人体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那么,它出现之前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聊
聊人体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一、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保证生命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它呈现出一个稳定的双向
供应圈。
首先,血液从右心室进入右心室,然后进入动脉系统,最后
到达微小动脉,以及同细胞之间的交流通道;接着,血液从血管出发,回到左心室,再进入肺动脉,重新从右心室开始新一次的血液循环。
二、尿液形成过程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中的水分和其他有机物质被肾脏小体过滤,
从而形成尿液。
其中,水分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纤维素袋中的肾小球
系统,以体积大小的方式,被过滤到肾小管,然后再被排到膀胱,最
后从膀胱中排出。
三、尿液的作用
尿液经过由肾脏形成而成,它不仅有排除体内毒素残留物的作用,还
可以维持酸碱平衡,恢复体内失血到正常状态,以及维持血液中的成
分平衡。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人体尿液是由血液循环及肾脏小管肾小球系统催化后形成的,它有着多重作用,为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课件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课件2022-2023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30795f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7.png)
第四章 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
复习提高
分布:皮质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分布:皮质和髓质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复习提高
肾 小 体
课本67页
1 入球小动脉 2 出球小动脉
3 肾小球(实质:毛细血管球)
4 肾小囊壁 5 肾小囊腔
肾小囊
复习提高
C.调节水和无机盐含量
D.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巩固检测
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
主要原因是( C )
A.膀胱贮存了大量的尿液 B.肾小囊的重吸收作用 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8.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C )
1 原尿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 壁的滤过作用
5 静脉血
3 尿液
尿液的形成
结合教材68页第一段思考: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哪些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物质没有滤过?
血液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 一部分水
• 无机盐 • 葡萄糖 • 尿素
大分
血
子蛋
细
白质
胞
↘原尿
尿液的形成
肾盂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泌尿系统卫生
1.每天应该喝适量的水。 2.一旦有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3.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走进生活
血液透析
小结
巩固检测
1.肾单位的组成不包括 ( A )
A 出球小动脉 B肾小球 C肾小管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https://img.taocdn.com/s3/m/3bdc724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f.png)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产生的。
人体内的水和其他废物被过滤并分离掉,形成了尿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并排出身体之外。
每天,平均有180升的血液经过肾脏,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液体会被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脏主要由一个称为肾小球的结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过滤器,可以过滤和分离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物质。
在肾小球中,许多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动脉中拦截,然后将过滤出来的废物传递给管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肾小管。
肾小管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身体重新吸收一些重要的物质,例如水和电解质。
尿液的形成在经过肾小管之后,过滤出来的废物会汇聚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残留和其他废物。
这些物质经过了肾小管的过滤和吸收,直到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被三个过程所影响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过滤是肾小球过滤血液,分离废物和其他物质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重新吸收身体需要的物质。
分泌是指肾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身体需要进行排除的物质。
尿液的排出形成尿液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从肾脏流向输尿管,输尿管将其送至膀胱。
当膀胱内充满了尿液时,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让身体知道需要排出尿液。
此时膀胱会逐渐收缩,将尿液排放到尿道中,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健康的尿液健康的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液体,有一种轻微的味道,但味道不强烈。
尿液的颜色和味道受到饮食、心理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人体内尿液的pH值通常保持在4.5至8.0之间,呈微酸性或微碱性。
尿液中的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蛋白质的存在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良,而红细胞或细菌的存在可能表明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小结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学生活动的说明(200)字
学生通过了解田世国为母捐肾的故事,提出所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学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再围绕肾脏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内部结构组成的学习,把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及肾单位理解清楚。
学生分析观察和分析血浆、原尿及尿液的成分,计算尿液和原尿在数据的区别,提出问题,在观察动画分析原因,并理解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
学生观察尿的排出动画,说出尿的排出过程,结合生活实际及尿的排出过程的示意图来理解大脑对排尿的控制关系。
最后,学生拓展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设计的创新说明
1、改进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渗透学习方法培养。
在探究活动中,
老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在老师的
引导下,学会观察,帮助学生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
解决问题。
体现了生物教学的探究式理念。
2、在教具的选择上:A 采用实物演示观察,弥补了实物和图形上区别,
加强了直观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
B 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以动态的形式摆在学生面
前,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C 自制教具,对学生对肾单位的理解起
到了重要作用,为尿的形成做好了基础。
3、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知道学习生物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
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第七章生物的排泄
第二节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二、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尿液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