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意和分析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意、分析思想感情
方法:①注意把握每段首尾句中的关键词
②注意问题的定位:答案就近原则,需要概括总结
一、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
(一)“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
➢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对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说
(二)“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
➢文章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中心意思一般在概括文章或段落后才能得出,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出。

(三)内容要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主要有
➢论点及分论点
➢论点的若干论据
➢现象背后的本质
➢产生现象的原因
➢发展导致的结果
➢分析得出的结论
(四)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
➢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
➢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
(五)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考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上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2、空间转换广3、事件牵涉多4、表达方式活。

“神不散”指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1. 散文阅读的特点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2. 散文的分类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抒情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相关题型】
(一)直接归纳文章内容
此类题目通常是指定文章中的某个自然段或者是某个部分,要求考生归纳其主要内容。

高三语文一模卷《召唤文化的符号》
4.请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3分)
参考答案:舒文治的批评视野广阔(1分),其阐释的方法多样(1分),阐释的效果灵动而有效(1分)。

(二)着眼全篇,分点概括和归纳文章内容
此类题目需要两步思路:第一步为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二步为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点(提问点往往和文章主旨有关)进行概括和归纳
高考真题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参考答案: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

(三)综合性考察学生的阅读思路
此类题目,在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于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高三语文一模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4分)
参考答案:(4分)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应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1分)。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分析了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存在的问题(1分),而后有针对性地陈述文学应表现“中国体验”的理由(1分),先驳后立,对比鲜明(1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类题目主要集中在散文阅读中
一模《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第⑤段中,“我”所包的车总被司机“理直气壮地载人载物”,我却感到“高兴”。

你怎么理解?(3分)
10.(4分)突出了“神木”兼具“死之深沉和生之愉悦”的特征(1分);引发了生命是有尊严的思考,不能因为于人有利或无利而褫夺其生死之权利;感悟到历经沧桑后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3分,1点2分)。

二、典型例题
【秋考】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
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分析】首先,第一句就把本段的关键词和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好了,关键词是文献综述,所涉及的范围是国内学术界。

接下来是作者对关键词现状的描述,从首句可以看出,文献综述在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令人堪忧,既是不重视,自然就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此外,仍然要关注分值,分值两分,按点答分。

详细分析句群间的关系,就能比较轻松地概括出段落大意,因此这种题目并不难做。

【参考答案】(2分)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答对1点给1分)
【秋考】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
..”,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
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

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

“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

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

“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

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

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

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

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分)
答案(2分)评分量表:
【一模】
金字塔感言
(法国)夏多勃里昂
①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缘见到了。

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

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

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

实则尚隔八十余里。

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
塔群。

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

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绿芜与黄沙相为映衬:棕榈树,无花果树,圆穹顶,开罗的清真寺与宣礼;远处塞高拉村的梯形金字塔;滔滔河水,源源而来。

凡此种种,构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画面。

“世人不管多努力,”鲍舒哀说,“万事到头终归空。

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竟是一无用处的坟墩头!且不说造金字塔的法老,未必有权葬进去享用其寝殿。


②然而,我得承认,瞥眼看到金字塔之际,心头陡兴一股赞佩之情。

出自人类之手的最伟大的建筑物,却是一座坟!哲人思虑及此,不免浩叹一声,或揶揄一笑,这我知道。

但是,为何把齐阿普斯金字塔,仅仅看成是一堆巨石加一副枯骨?造这样一座坟,不是有感于生死无常,而是出于求不死永生的本能。

陵墓如界石,不是宣告有涯之生的终结,而是标志无穷运命的肇始,犹乎建于永恒疆域上的一座通往不朽之门。

狄奥多罗斯曾说:“埃及人把人生一世看作须臾一瞬,无甚紧要;相反,对身后令人怀念的功德,却极为关注。

所以,他们把生者的宅第以作过客的逆旅,而把进焉不复出的坟墓,称为永久的归宿。

故此,埃及古王对起造宫殿神情淡漠,却殚精竭虑于营建坟墓。


③凡是建筑,今人都求其有一种实在的用处,殊不知对普通百姓而言,精神作用的品格更高。

古之当权者,正着眼于此。

参谒陵墓,难道不能有以教人?一代帝王愿藉此把教喻垂之久远,何用埋怨?!宏伟的建筑,足以使整个人类社会引以为荣。

有些殿堂,把对一个民族的缅怀延续得比其存在本身还长,与在废弃的荒地上繁衍生息的后人共时同代,除非不介意于一族一姓之是否彪炳史册,否则,就不要去腹诽心谤。

至于其形式,是古罗马剧场,还是埃及金字塔,出入不大。

对一个不复存在的民族,遗存的一切俱是坟墓。

一代伟人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府邪,比死后的坟墓,更其虚空。

陵墓至少有用于其骸骨,而巍巍宫室,焉能保存其昔日的欢情于万一?
④极而言之,小小一方墓穴,不论对谁,亦已足矣。

如马锡安·莫雷所说,六尺之上,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绰绰乎有余。

在树荫下,与在圣彼得大堂的穹顶下,同样是赞颂上帝;住在茅草棚,与身居卢浮宫,也一样过日子。

这种论调的偏颇之处,是把一类事混同于另一类事。

再者,一个根本不知艺术为何物的民族,比之于留下辉煌的天才痕迹的民族,未必活得更为欢快。

早先说牧人生活得无忧无虑,在林间悠哉游哉,世人现已不信。

因为知道,朴质如牧民,为杀食邻人的羊,会不惜大动干戈。

他们栖身之处,墙上既不会攀满悦目的蔓藤,洞里也不会飘浮芬芳的花香,而往往浓烟呛人,给发酵的奶酸气憋得透不过气来。

从诗或哲学的角度看,一个弱小种族,尤其还处于半开化状态时,似更能体味各种生趣;但无情的历史,却使他们吃尽别人的苦头。

⑤有些人之所以声嘶力竭反对荣名,不正是对名声有点爱慕?在我,决不会把建造一座偌大金字塔的国王看作神经失常,相反,倒会视若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

以筑造陵墓来战胜时间,让后人习尚,律法……世世代代站在灵柩前为之心折。

如此念头,不可能出诸凡庸的心灵。

如果说,这是骄狂,那至少是一种好大喜功的骄狂。

要说虚荣,建造像金字塔这种能存迹三四千年的虚荣,千载之下,自可算作一桩功业!
9.第二段中的“浩叹一声”和“揶揄一笑”表达了哲人们()的思想感情?(4分)
分析:这个题目虽然只是摘取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词语提问,但是在思考和作答时需要统筹前后文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情感带能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叹:对如此伟大建筑却是一座无用的坟的惋惜;
揶揄:对帝王不明生死无常、万事成空之理的嘲讽。

三、方法点拨
(一)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或者针对全篇材料。

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运用如下方法:
1.“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2.“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3.“由此及彼”,即整体透视法。

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残害甚至曲解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这时就必须综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4.“区别文体”,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

注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意。

5.“紧扣题目”,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

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二)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

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思想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

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3.“区别文体”,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思想,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借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章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

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

4.“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通过这样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三)散文的一般阅读步骤
散文是整个语文高考中最难把握的一个模块,首先就因为散文“难读”。

而散文的难读,主要在于它的“形散”。

散文的“形散”简单来讲,就表现在内容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思维的跳跃性上。

前面讲过,非文学类文本逻辑性较强,段和段之间关系紧密;散文中某些段落的关系当然也是如此,但从整体上来看,散文的层次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断裂”造成阅读上的困难。

那么,散文该如何阅读呢?
首先:读标题,关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其次:抓两头,看关联词,找关键句等等。

散文常常是卒章显志,最后几段要重点关注。

然后:把握一些散文常表现的文章主旨和情感:故乡类:热爱故乡、思念故乡、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命运的担忧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名人类:敬仰、赞美、怀念、对他人命运的遗憾……
名胜类:悠久历史的赞叹、现实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感叹、未来命运的担忧或憧憬……
最后:结合散文的分类,也能有效把握散文的文章思路和情感倾向
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通过事件的叙述来刻画人物形象,并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写景抒情类散文,一般来讲,其中也有叙述的成分,通过叙述来交代作者的游踪;写景为抒情,状物为抒情或表达某种心志。

议论哲理类散文并不是纯粹的议论文,而是由文化现象(人物)、生活经历或是自然现象引起的一些哲理性的思考。

阅读散文的时候,想着以上三种散文的特征,是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