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监测和干预
2021益生菌对肠道发育的生物调节功能及干预机制范文2
2021益生菌对肠道发育的生物调节功能及干预机制范文 摘要: 肠道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粘膜屏障完整性作为评价肠道发育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和动物的能量稳态和整体生长性能,是决定人和动物生理稳态的根本因素。
而良好的微生物-宿主通讯机制及其共生关系对肠道发育及稳态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参与调控肠道增殖分化,其中益生菌(主要乳酸菌)发挥了极重要的益生作用。
本文详述了肠道组成及发育机制,并从益生菌的自身组分(如菌毛蛋白、细胞壁成分等)、代谢产物(丁酸及其盐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定植状态三个方面对益生菌促进肠道上皮细胞与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粘膜屏障功能、维持肠道良好形态的功能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和完善关于益生菌调控肠道发育的认识。
关键词: 益生菌;肠道发育; 菌毛蛋白; 细胞壁成分; 丁酸盐; 肠道菌群 ; Abstract: Knownas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intestinal development, norm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ntestinal cells and the integrity of mucosal barrier, largely determine energy homeostasis and overall growth performance of humans and animals, so that are considered as fundamental factors to determine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of humans and animals. Good microbial-host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nd their symbiotic relationship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intestinal 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mong which probiotics (mainly lactic acid bacteria)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obiotic role. In order to deepen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biotics regulating intestinal development, intestinal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biotics in promo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and intestinal stem cells, enhancing the function of mucosal barrier, maintaining good intestinal morphology and it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re also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ir own components (such as pili protein, cell wall components, etc.), metabolites(butyric acid andits salts),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colonization status. Keyword: probiotics;intestinal grotht; pilin protein; cell wall components; butyrate; intestinal flora; 人与动物的肠道是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由大量复杂的微生物聚集而成,其中包括大量益生菌(probioticsbacteria)。
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的干 预治 疗 ,当患者 出现症状 时 ,记录患 者 的 I BS症 状
无 菌群失调 者症状发 生率为 4 7 . 9 % ( 3 4 / 7 1 ) ,其 中包括干 预组 中有菌群失调者经干预后转变为无菌群失调者 ; 有菌 群 失调者症状 发生率 明显高于无菌群失调者 ,差异具有统 计学 意义 ( Z : = 1 3 . 8 ,P < 0 . 0 5) ( 见表 2) 。
予 菌群调 节制 剂 一 四联 活菌片 : 思 连康 杭 州龙达新 科生
物 制药有 限公 司产 品 ), 并 继续检 测粪便 菌群 , 当患者 出 现 症 状时 ,记 录患者 的 I BS症 状学 积分 , 对未 再 现症 2 . 3 观察组 有菌群失 调者与 2 组 无菌群 失调者 症状发 生
0 ~ l 8分 。
1 . 2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 S P S S 1 3 . 0 统计 软件进行 统
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 以( x±S D) 及 中位数 ( 四分位数间距 )
表示 ,2组间计量 资料采用 t 检验及秩 和检验 ,计 数资料
的分 析 比较采用 检验 ,P < 0 . 0 5为有统计学意义。
远期 I BS症状 ,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 I BS的关系 。
1 研究对象 与方法
1 . 1 研 究对 象
2 结果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
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物反应器之一,它既是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的重要场所,也是身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关键组成部分。
肠道内共生菌群即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功能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可以对肠道的自我维护、营养素代谢、免疫调控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人类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医学界的关注。
一、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功能人体肠道内共生菌群主要分布于小肠和结肠中,包含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其数量可达到1000亿以上,其质量和数量可以影响人体整体健康状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外生菌感染、抗生素应用后、营养失调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即便是微弱的影响也会产生人体反应。
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食物利用和化学物质的代谢。
比如人体不能消化的多糖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半纤维等)也可以被肠道中的一些特定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糖,这样就增加了各种营养成分进入人体,使人体健康水平更佳。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产生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例如膳食纤维、碳水化物、有机酸等,这些物质既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行为,也可以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防止癌症、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功能的实现。
除了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化学物质的代谢外,人类肠道菌群对自身和身体健康的调控方面还有很多研究。
如在婴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在此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稳定性对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一些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也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变化与身体的各种系统互相影响。
二、肠道菌群调控及其应用前景在人体肠道的调控建设上,许多经典方法(如抗生素、低剂量辐射、饮食调节等)都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的健康和生理效应。
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并不可行,或和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因此科学家和医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
肠道菌群定向调控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DNA结构和生化代谢途径等技术手段,以及基于样品库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或筛选出具有具体菌种、基因、细胞结构等微生物特征的有益细菌,然后通过种植或人工诱导等方法,使其在人体肠道内具有较高的数量和活性。
肠道菌群检测
人体70%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95%以上 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其他免疫、解毒系统,如肝、血液、淋巴
系统等,都需要肠道提供营养来生存
肠道具备独特的吸收、排泄、免疫功能,肠道健康决定人体健康!
肠道的健康和老化的速度,取决于肠道菌群的平衡度!
肠道菌群与菌群失衡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达千种、数量达亿万级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 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按一定的比例组合,互相制约、 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生态平衡 有害菌占优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菌群平衡被打破 有害菌产生吲哚、胺类、氨、硫化氢等毒素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 形成消化系统炎症 增加肝脏负担,引发皮肤暗黄、口臭、便秘等 长期积累形成消化系统溃疡、息肉 损害心脏、肾脏等,引发糖尿病、血液病等 消化系统癌症,如:大肠癌
大便硬,伴有厌食偏食。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项目 (样本为粪便 定量)
样本为粪便 检测原理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
提取粪便中的DNA,使用国际标准illumina的MiSeq和Hiseq测序系统 对样本DNA中细菌的16S核糖体RNA基因进行测序 16S rDNA是细菌基因组上编码核糖体小亚基中16S rRNA的DNA序列,具有高度 进化保守性和特异性,存在于所有细菌染色体基因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 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
按要求吹1号采集袋
勿倒吸气
立刻
服用底物乳果糖
间隔15/30分钟
按要求吹2号采集袋
间隔15/30分钟
检测用时< = 5分钟
一口气吹到底
勿换气
按要求吹3号采集袋
间隔15/30分钟
<=18岁间隔15分钟
肠道菌群的析测方法
肠道菌群的析测方法
肠道菌群的分析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16S rRNA测序:通过测序菌群样本中的16S rRNA基因,可以研究不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宏观的信息,但无法获得菌群的功能信息。
2. 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肠道菌群中所有基因的测序,可以获得详细的菌群组成和功能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不仅是菌群成员,还有它们的代谢路径、毒性等功能特征。
3. PCR技术:通过特定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菌群或特定基因。
4. 转录组测序:通过测序菌群中的RNA,可以研究菌群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揭示菌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功能和代谢调控。
5. 扩增子测序: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如V1-V3或V3-V4区段),然后通过测序分析,可以获得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
医学检验中的肠道菌群异常指标解析
医学检验中的肠道菌群异常指标解析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可以影响消化吸收、免疫系统、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
然而,当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评估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医学检验中有一些常见的指标可以用来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1. 菌群丰富度指标菌群丰富度指标是用来评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程度的。
常见的丰富度指标包括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测量肠道菌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和丰度,从而反映菌群的多样性。
当这些指标值较低时,可能表示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不足,需要进一步关注。
2. 指示菌群失调的标志物菌群失调可以导致具体菌种的增多或减少,这些菌种的异常可能与特定疾病的发生相关。
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指示菌群失调的标志物包括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这些菌种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肠道菌群发生了异常变化,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3. 菌群代谢产物指标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检测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帮助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s)是菌群代谢产物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SCFAs包括丙酸、乙酸和丁酸等。
这些有机酸对维持肠道黏膜健康、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病原微生物有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可以判断肠道菌群是否异常。
4.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提到的指标外,医学检验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可以用来解析肠道菌群的异常情况。
例如,肠道菌群的抗生素敏感性指标可以评估特定菌种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肠道黏膜屏障指标可以检测肠道屏障功能的健康状况,评估是否存在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菌群异常指标的解析应该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成,来了解个体肠道健康状况和潜在疾病风险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一般的肠道菌群基因检测的方法和流程:
1. 样本采集:通常使用粪便样本进行肠道菌群基因检测。
患者需要按照指示将粪便样本收集在特定的容器中,并在采集后尽快送达检测实验室。
2. DNA 提取:实验室工作人员会从粪便样本中提取肠道微生物的DNA。
3. 基因测序或基因分型:通过对DNA 进行测序或基因分型,确定肠道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
4. 数据分析:将测序或基因分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出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并计算它们的相对丰度。
5. 报告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一份肠道菌群基因检测报告。
报告通常会显示肠道中各种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指标。
6. 医生解读和建议:医生会根据检测报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干预措施。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肠道菌群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人体的代谢、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的改进,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探索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对于揭示其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展开对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的概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肠道菌群的概念和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肠道菌群研究的思路,并介绍设计方法以实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将着重介绍肠道菌群概况调查方法,包括样本收集与处理方法、DNA 提取与测序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第四部分将讨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功能评估方法,如多样性指数计算、功能预测与代谢通路分析等;并给出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肠道菌群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各种调查和评估方法的介绍使读者能够系统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已有研究进展和成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肠道菌群的重要性和其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并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2. 肠道菌群研究思路与设计方法概述2.1 肠道菌群概念及重要性介绍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免疫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情绪等方面。
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作用
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体,它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采用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对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和分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粪便检测分析仪器的原理、应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一、粪便检测分析仪器的原理粪便检测分析仪器是一种高科技的仪器设备,通过多种先进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技术,可以从粪便中获取有关肠道菌群的重要信息。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1.16S rRNA测序技术:该技术利用粪便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可以鉴定和定量粪便中的菌种组成和丰度。
2.扩增子测序技术:该技术通过扩增特定的目标基因序列,如16S rRNA和ITS 序列,再进行测序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功能。
3.质谱技术:通过质谱仪器对粪便中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肠道菌群的代谢状态和功能。
4.流式细胞术: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粪便中的细菌进行分类和计数,可以得到粪便中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分布。
二、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1.菌群定量和组成分析:通过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计量肠道菌群中的各种细菌,包括益生菌、致病菌等。
同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个体、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了解菌群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人体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
2.菌群多样性分析:粪便检测分析仪器能够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深入了解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
这对于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肠道疾病以及与肠道菌群有关的其他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3.菌群功能分析:通过粪便检测分析仪器,可以分析菌群代谢产物,了解菌群在人体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功能变化,如能量代谢、物质转化等。
这对于肠道功能的研究、对肠道功能紊乱的诊断和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4.粪便移植治疗:粪便移植治疗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肠道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维持身体健康、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检测和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肠道菌群测定要求严格,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对肠道菌群测定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收集合适的样本。
目前常用的样本包括粪便和肠粘膜组织。
粪便样本是最常见的一种,采集简便、无创伤且具有代表性。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应该避免污染和混入其他杂质,要使用无菌器皿收集并尽快送检。
肠粘膜组织样本需要通过内窥镜等设备进行采集,操作过程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样本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高通量测序仪等先进设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快速测定和分析。
还需要使用高纯度的试剂和消毒液,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避免外源污染对结果的干扰。
肠道菌群测定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在获得测序结果后,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比对不同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可以了解其差异和特点,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应该注意对数据结果的解读和验证,避免出现误判或错误诊断。
肠道菌群测定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在进行样本采集和实验操作时,应该尊重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保护其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应该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和监管要求,确保实验过程的合法性和透明度,保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肠道菌群测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检测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和规范。
只有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肠道菌群测定的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肠道菌群对养生和疾病的影响研究
肠道菌群对养生和疾病的影响研究肠道菌群是指在人体肠道内生存并形成复杂菌群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状态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调节肠道消化吸收、免疫调节、药物代谢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并介绍现有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
一、肠道菌群与健康保健1.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稳定性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肠道菌群所包含的物种数量和比例,而稳定性指菌群成员之间相对不变的比例和数量。
研究发现,丰富、多样和稳定的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2.肠道菌群与消化吸收肠道菌群可参与胆汁酸代谢、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个方面,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具体来说,肠道菌群能分解和转化食物中不能被人类消化的部分,产生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界面的完整性,减少肠道对敏感毒素的吸收,降低肠道炎症反应的风险。
3.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能够影响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与免疫细胞通讯,调节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缺乏肠道菌群存在的宿主会出现明显的免疫缺陷,如抗体反应能力下降、T细胞免疫反应受损等。
二、肠道菌群和疾病1.肠道菌群与肥胖多项研究表明,肥胖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且肥胖者可出现菌群失调、多样性和稳定性下降等症状。
肠道菌群通过两个主要途径影响肥胖:能量平衡调节和脂质代谢调节。
2.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肠炎、狼疮等多种类型,其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都较低。
3.肠道菌群与抑郁症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存在相关性。
肠道菌群失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并导致类似抑郁症的行为和情感异常。
改善肠道菌群的方法可降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交大教授赵立平:成功减肥20公斤在于肠道菌群改变!
交大教授赵立平:成功减肥20公斤在于肠道菌群改变!赵立平是国内肠道微生物与疾病研究的专家,这是他在一次演讲中,对于肠道菌群对人体影响的详细阐述。
肠道菌群决定了人体的健康、是否有慢性疾病。
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随便服用那些所谓的,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制剂。
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节肠道菌群。
现在市面上并没有所谓的帮助减肥的微生物制剂并且,除非是在正规的医院里,也不要随意听信什么菌群移植。
同时,具备这一资质的医院全国非常之少。
现在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当一对夫妇准备生孩子的时候你们要做很多决定。
我现在代表大树细菌给你们提出一个请求,就是当决定要不要剖腹产、要不要吃母乳、有时候孩子得了病要不要抗生素、怎么用抗生素的时候,请千千万万考虑一下大树细菌的需要。
大家好,我是赵立平,我是研究肠道菌群的。
这是2005年和2010年我的两张照片。
大家可能会问,你干了什么,把自己减了20公斤。
我可以告诉你,是因为我改变了我自己的肠道菌群。
你看,有一些有害菌数量下降,而一些有益菌,比如说这样一种能够产生丁酸盐的抗炎的细菌,从一开始用测序的方法检测不出来,到最后变成整个菌群的14.5%的量。
你可能会说,赵教授恐怕是你先减了肥,然后这些细菌才变的,不是这些细菌变了让你减肥了吧。
的的确确,肠道菌群的研究没有那么直截了当,因为它很复杂,我们要从因果关系入手,拿到大量的科学证据。
最早提出来说肠道菌群可以引起衰老和慢性病这个观点的,是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
他认为肠道里边的一些有害菌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可能会推动或者引发一些慢性病,加快衰老。
中医也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叫做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那就意味着,如果肠道里边一些有害菌过度生长的话,它们通过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生理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可能真的能够推动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是2012年我们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我们在一个175公斤重的年轻人的肠道里发现一种叫阴沟肠杆菌的致病菌,占到了总量的35%。
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干预策略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biota)是指人体肠道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一、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1. 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细菌和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刺激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性反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 氨基酸代谢:某些菌株在肠道内可通过氨基酸代谢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一氧化氮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血管张力的调节。
3. 脂质代谢:肠道菌群可影响脂质的代谢吸收,有助于维持血脂稳定。
而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相关。
4. 氧化应激:某些肠道菌群具有抗氧化性,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
氧化应激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5. 谷胆素代谢:肠道菌群受到抗生素的干扰可能影响谷胆素的代谢。
谷胆素是一种调节胆固醇代谢的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
二、肠道菌群干预策略1. 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是指能够产生益生物质的菌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益生元指可作为肠道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如果寡糖、低聚果糖等。
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2. 膳食调整:均衡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提供菌群所需的营养物质。
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
3. 抗生素合理应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医嘱,按照正确剂量和时间进行服用,并根据需要进行益生菌的补充。
肠道菌群实验设计
肠道菌群实验设计摘要: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实验设计将利用小鼠模型,通过不同干预手段(抗生素、益生菌、饮食等)来探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宿主的影响,以期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肠道菌群,小鼠模型,抗生素,益生菌,饮食,变化,影响引言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菌群对宿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肠道菌群的失衡往往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肠道炎症、代谢性疾病等。
因此,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热门的研究课题。
为了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我们计划利用小鼠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干预手段(抗生素、益生菌、饮食等)来探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宿主的影响,以期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实验设计1. 实验动物本实验将采用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雄性和雌性小鼠各一半,年龄8-10周,体重20-25g。
小鼠将在动物实验中心的特定病原体自由环境中饲养,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分组时需保证各组小鼠的年龄、性别和体重分布均匀。
2. 实验分组本实验将设计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
实验组分别为:- 抗生素组:小鼠饮用含抗生素的饮用水,用于模拟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
- 益生菌组:小鼠通过灌胃给予益生菌,用于探究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饮食组:将小鼠分别饲养在高脂饮食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条件下,以模拟不同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对照组:小鼠饮用普通饮用水,饲养在标准饲料的条件下,作为对照组。
每个实验组的小鼠将在实验开始前进行无菌消毒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鼻饲引起的肠道感染问题与干预
鼻饲引起的肠道感染问题与干预鼻饲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在许多情况下被用于提供营养支持或者给予药物治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鼻饲也可能导致肠道感染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鼻饲引起肠道感染的原因和干预措施。
一、鼻饲引起肠道感染的原因1. 导管相关感染:鼻饲导管进入鼻腔后,可在经过口咽部时带来细菌,从而导致感染。
此外,导管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和黏膜的破损,更容易引起感染。
2. 不洁操作:在进行鼻饲操作时,如果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不达标,或者使用的器械未经严格消毒,均可能引入致病微生物,从而造成肠道感染。
3. 膳食问题:鼻饲的营养液供给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过高或不足的营养成分均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增加感染的风险。
4. 抗生素使用:鼻饲患者可能因其他原因需要使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滥用或不当使用很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感染的发生率。
二、干预措施1. 导管护理:对于鼻饲导管的护理十分重要。
在进行操纵前,医护人员应做好手部卫生,并使用消毒液消毒导管。
同时,还需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长时间停留在体内导致感染的风险。
2. 严格消毒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鼻饲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使用器械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引入致病微生物。
3. 个体化营养供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合适的营养液配方,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均衡,减少肠道感染的风险。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鼻饲患者的抗生素使用要慎重。
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抗生素。
5. 监测肠道菌群:在鼻饲治疗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肠道菌群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干预措施。
6. 教育患者及家属:对于鼻饲患者及其家属,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重点强调手部卫生的重要性,引导正确的导管护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等。
总结:鼻饲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为许多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了帮助。
然而,鼻饲也可能引起肠道感染的问题。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对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了解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大肠菌群在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营养吸收、免疫调节、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对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常用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16S rRNA 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拟南芥芯片技术等。
其中,16S rRNA 基因测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定出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通过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对特定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定量的技术。
该方法能够直接在样本中观察到目标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用于对微生物的定量和形态特征进行研究。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扩增和荧光探针检测的方法,可以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拟南芥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芯片上固定的核酸探针对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该技术可以同时对多个微生物进行检测,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适用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总的来说,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样本特性、实验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肠道菌群研究方案设计汇总
肠道菌群研究方案设计汇总肠道菌群研究方案设计汇总研究菌群与疾病,从整体上看,无外乎三种模式:关联关系探究、因果关系探究和应用菌群干预疾病的研究。
其实这三点即独立也相互关联。
一、疾病与菌群关联关系类研究①特征菌群类研究此类研究目的主要是客观地描述人体菌群组成的特征,解释某种疾病或现象与其共生菌群的关系。
研究思路:此类研究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设立疾病组和健康组,通过大样本量对比研究,确定特定人群的特征微生物组成。
目前此类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很多,几乎各种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都有涉及,如今想发高分文章,选题角度一定要新颖,而且一般需要的样本量较大,最好能再结合代谢组学等其他组学做多组学关联分析,在找到差异菌群的同时,对差异的代谢通路进行关联分析,这样文章相对比较容易上档次。
②菌群影响因素类研究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很多: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生活环境等都是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原因。
例如:对新生婴儿菌群组成影响因素的研究,比如分娩方式、孕期饮食、喂养方式(母乳、提前添加辅食、配方奶粉)、早产儿等,研究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因素,对后续指导和维护婴儿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二、疾病与菌群因果关系类研究①细菌功能验证及疾病机理研究潜在致病菌或有益菌的功能验证及疾病机理研究思路:1.确定一种或几种目标菌,利用动物实验对该菌进行验证,通过分析临床理化指标,探讨该菌与疾病的关系。
2.收集处理后动物模型粪便样本,测序,探讨该菌如何影响肠道菌群致病或改善疾病;3.结合临床指标、理化结果、微生物结果,综合分析作用机制。
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菌群相关性研究研究思路:三、菌群干预类研究肠道菌群研究常用的干预手段:研究思路:1.研究治疗手段(不同药物干预、同药物不同剂量干预、干预不同天数、益生菌、粪菌移植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理化指标等)。
基于临床指标判断治疗效果。
2.比较疾病组、疾病干预组、及健康对照组微生物组成的差异3.验证治疗手段是否是通过改变菌群后治疗效果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其实现在研究肠道菌群的方法无外乎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学测序+代谢组学,可以说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做法了。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密切相关,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来探究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影响。
孟德尔随机化是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过程。
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研究者会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特定的肠道菌群调节措施,另一组则不进行干预,作为对照组。
通过对两组参与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出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菌群组成、菌群多样性以及菌群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肠道菌群对人体消化、免疫、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某些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降低肥胖和炎症风险。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一些菌群的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某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还可以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由于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个体的菌群调节措施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并根据个体的菌群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可以实现个体化的健康管理。
当然,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菌群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饮食、生活方式、基因等,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上的校正以避免结果的偏倚。
其次,菌群的研究还面临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如菌群的检测和分析技术尚不完善,菌群功能的解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探究肠道菌群对人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法–
5.统计学处理方法
•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的 症状学积分和Bristol积分进行统计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D;判断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基本复合正态分布则 用t检验进行比较,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 患者在症状学上和大便性状的变化上有无差异。从而判断 肠道菌群的监测与干预是否对IBS患者的症状学产生影响。 进一步细化的统计学分析,将症状学中的各个症状 的症状学中的某个或某些产生影响的情况。并对菌群失调 的情况和菌群调节的情况是否和IBS患者症状学的变化进 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观察肠道菌群的监测与干预是否对 IBS患者的症状学改变具有预防作用(负相关)。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1治疗组:入选后初始治疗,给于综合治疗(包括菌群 调节制剂),并定期2~4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对存在菌 群失调的患者进行菌群调节干预,并继续检测粪便菌群,了 解菌群失调在IBS发病中是病因还是继发改变,并了解在未 出现IBS的症状患者中出现菌群失调及时给于干预能否减 少和预防IBS相关症状的发生以及程度。定期记录患者的 IBS症状及程度分级,无症状亦做无症状记录,有症状随 时作记录。并在观察期内所发生的可能引起IBS症状的事 件和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事件亦做相应的记录并表明时间。 • 4.2对照组:初始治疗,给于综合治疗,但不包括菌群调 节制剂;并定期2~4周检测粪便菌群情况,对存在菌群失 调而无症状者只进行观察随访而不进行菌群调节的干预治 疗,观察在随后的时间内是否会出现IBS的相关症状。对 于出现症状的患者只进行不包括菌群调节的综合治疗。其 他的记录内容与治疗组相同。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3 菌群调节方案:选择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做为菌 群调节制剂:思连康是一种四联活菌,主要成分为双歧杆 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其中各菌种 均不低于0.5×106 CFU,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不属于肠道正 常菌群成员,在肠道中定植48h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它消 耗肠道内氧气,为其余3种细菌在肠道内定植创造厌氧环 境,双歧杆菌、乳杆菌及粪肠球菌是人类肠道内主要益生 菌,它们可以为机体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通过分 解蛋白质为氨基酸,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分解糖为乳酸, 有助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双歧杆菌及乳杆菌 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肠道中对病 原微生物产生营养竞争、黏附竞争及生物化学抑制作用, 其代谢产物乙酸和乳酸能降低肠道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 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促进 肠道正常菌群恢复,减少刺激性气体及毒性代谢物的产生, 从而有恢复正常胃肠运动及减少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L/O/G/O
肠道菌群监测和干预 对IBS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张学娜
IBS简介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全球人群中有lO%~20%的成人和青少年具有符 合IBS的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由于遗传和心理因 素的作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易感性,出现胃肠 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和黏膜免疫的变化, 患者表现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 3 伴排便频率改变及粪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常反复 发生,经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有症状重叠。IBS 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大量的医疗费用。
IBS简介
• IBS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个 体都可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肠道感染因素,导 致胃肠动力改变、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相互作用的紊 乱、自主神经和激素的变化等。伴有精神障碍(如恐慌、 焦虑、创伤后应激紊乱等)、睡眠障碍和心理应对障碍的 患者,应激性生活事件常可导致症状的加重,但目前对心 理因素与IBS之间的确切联系还不十分清楚,我们尝试对 IBS患者进行简单的认知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饮食调整、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显著的症状, 但对于IBS患者临床易变的特征与中枢和肠神经系统问复 杂的关系,药物只能改善部分症状。 • IBS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需反复药物 治疗。
研究方法--1.入选标准
• 罗马III标准确定诊断的IBS-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和对照组。 • 1.1诊断标准:根据问卷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即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 个月至少有三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或)不适,并具有下列2项或2 项以上: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伴排便频率的改变。③伴粪便性状的 改变。患者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内出现症状,并在最近3个月内持续 存在,在观察期间痛疼和(或)不适症状的频率至少一周2天。 • 1.2分型标准:根据粪便的性状分为以下亚型:①IBS便秘型(IBS- 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5 %。②IBS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5%,硬便 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③混合型IBS(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 比例兰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排便比例225%。④不确定型 IBS(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 1.3入选条件:①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并按照 大便性状分型确定为腹泻型。②行结肠镜、消化道钡餐、钡灌肠检查 排除肿瘤、炎性肠病、先天性肠道闭锁、肠道狭窄或其他器质性疾病。
研究背景
• 本设计通过研究观察提前干预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否可以预 防和减轻可能随之而来的IBS的症状。从而证实菌群失调 与IBS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病因因 素还是IBS继发的结果。 •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也必将是一个 长期不断反复探索的过程。非常有必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前 瞻性研究,探讨有效、可行、方便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背景
• 研究表明:曲美布汀(马来酸三甲氧苯丁氨酯)为外周性脑 腓肽类似物,是一种胃肠运动调节剂,用于IBS等肠功能 紊乱疾病的治疗,可有效地缓解腹泻、便秘、腹痛及腹胀 等临床症状。 • 近期研究发现益生菌等微生态制剂的初步试验结果令人鼓 舞,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 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目前已用于很多疾病的 治疗。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有益 于宿主的肠道维持正常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节免 疫、对抗肠道内异常侵入的细菌、从淀粉/非淀粉类多聚 糖生成短链脂肪酸等方面来实现。
研究方法--
2.排除标准
*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或有肠道器质性疾 病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 ②怀孕期或哺乳期患者,有腹部手术史者或其他 无法充分合作者。 * ③观察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影响症状学的不能排 除的器质性病变。
研究方法--
3.菌群检测
* 肠道菌群的检测只采用比较方便和实用的粪便涂 片格兰氏染色按比例分类法。本方法费用低廉, 可满足判断肠道菌群失调的需要和指导临床治疗, 也便于患者定期复查和检测。
研究背景
* 近年来,国外有数项临床试验报道口服乳酸杆菌、大肠埃 希菌或多种活菌组成的微生态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IBS患 者腹痛、腹胀等各项症状。
• 最近学者模仿人类感染后IBS的自然发病过程,建立急性 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后的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对多维乳酸 菌(肠球菌+_枯草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观察,发现益 生菌对稳定免疫调节性T细胞、恢复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 作用,提示在急性感染后应用益生菌可预防IBS的发生。 肠球菌对致病菌抑制作用强,繁殖迅速,枯草杆菌可产生 多种消化酶、明胶等,促进消化吸收,并能产生溶菌酶和 80余种抗菌化合物,抑制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属等有害菌,从而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调整肠道 菌群,缓解菌群失调或肠道环境紊乱引起的腹泻及便秘等, 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拟进行的研究
• 主要是通过定期检测达到罗马Ⅲ入选标准的IBS-D(腹泻 型)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检测只采用比较方便和 实用的粪便涂片格兰氏染色法。 • 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组)或不干预(对照组),干预组 中检测到肠道菌群失调不管其有没有出现IBS症状都要给 于肠道菌群的调节制剂。从而观察提前干预肠道菌群的失 调是否可以预防和减轻可能随之而来的IBS的症状。从而 证实菌群失调与IBS之间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肠道菌群 失调是病因因素还是IBS继发的结果。而对照组仅对其进 行肠道菌群的定期检测和不包括肠道菌群调节剂在内的综 合治疗,已作为治疗组的症状学对照。观察时间暂定为 6~12个月;样本量预计观察100例患者。
研究方法--
4.治疗方案
• 4.4综合治疗方案:曲美布汀(援生力维)0.1 tid; 蒙脱石 散 1包 bid; 曲美布汀(马来酸三甲氧苯丁氨酯):曲美布汀 为外周性脑腓肽类似物,作用于外周阿片肽受体,也通过 非纳洛酮性途径发挥作用,是一种胃肠运动调节剂。援生 力维:为国产曲美布汀制剂,每次lOOmg,每日3次口服。 蒙脱石属于八面体结构,吸附收敛能力强,具有吸附毒素, 减少排便次数和一定的黏膜保护作用。尽量避免使用抗生 素及大蒜素等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药物, 如果因IBS外的 原因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要做好记录,观察其对肠道菌 群和IBS症状的影响。 • 如果患者需要抗抑郁和抗焦虑治疗亦需要做相应的记录。 我们将进行SAS和SDS初步筛查,并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会 诊治疗。如果两组中抗抑郁和抗焦虑治疗的患者不具有可 比性这作为补充排除标准。
L/O/G/O
介绍完毕 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