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通过使用各种影像设备,如X光、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波等,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

它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和非破坏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1. X光:X光技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

它通过使用X射线穿过人体,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X光可以用于检查骨骼结构、肺部和胸部疾病的诊断。

然而,X光无法提供关于软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

2.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的影像技术。

通过在不同角度上扫描身体部位,C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器官、骨骼和血管等结构的详细信息。

它在肿瘤的诊断和手术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损耗的无辐射影像技术,可以产生人体内部详细的解剖结构图像。

MRI可以提供关于器官、血管和软组织的丰富信息,对于诊断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骨骼疾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4.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使用高频声波产生人体内部图像的影像技术。

超声波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心脏病学和肝脏疾病等诊断领域。

它可以提供实时图像,并且不会产生辐射。

超声波在手术指导和组织活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核医学:核医学是一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药物,并通过摄取这些药物来检测人体内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影像技术。

它通常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核医学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

6. 心电图:心电图是用于记录和显示心脏电活动的图像技术。

它通过将多个电极连接到患者的胸部、四肢和颈部,测量和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

心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

1、痉挛性切迹:是胃溃疡引起的功能性改变,表现为胃壁上的凹陷,小弯龛影,在大弯的相对处出现深的痉挛切迹,胃窦痉挛和幽门痉挛也很常见。

2、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病便,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

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液发的质子未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这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

流空的血管腔专显影。

3、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须要一定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信号或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对比,称流空效应。

4、X线密度和物质密度概念指X线图像上所示影像的蛋白。

物质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影像上呈白影,反之物质密度低、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少,影像上呈黑影。

X线密度除与物质密度有关外,还与厚度有关,但主要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5、物质密度:指人体组织中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

6、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核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胸隙,使之产生对比的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7、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直接引入:直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周围间隙,包括:1、口服法,如食管与胃肠负餐检查;2、灌注法:如钡灌肠;3、穿刺注入法: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等。

8、间接引入: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包括吸收性与排泄性两类,如淋巴管造影、静脉肾盂造影等。

9、早期胃癌:癌仅限粘膜及粘膜下层,无论大小及范围,有无转移。

10、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1、贲门量:在双对比时,贲门正面观的表现,成量芝状,代表贲门正常,中央是贲门,周围向其聚拢的粘膜。

12、假肿瘤征:狭窄性肠梗阻,周围有许多肠管胀气,扫结的肠管闭祥内积液,软血在周围充气的肠管的衬托下,形成块影。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三基题集医学影像科技术名词解释

三基题集医学影像科技术名词解释

1、射线对比度:射线本身是一束无信息的能源,当它透过人体时,射线被部分吸收和散射,高吸收区域透过的射线与低吸收区域透过的射线形成强度分布的差别,这种透过人体组织后形成的射线强度分布上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2、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3、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

左侧远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4、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6、透光率: 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7、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8、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9、栅比: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10、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11、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12、球管热容量: 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13、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14、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领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15、 CT 值: 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16、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 信号。

17、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18、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驰豫,是自旋-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19、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20、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缘不规则的局部向外凸的龛影
15、充盈缺损: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它是因管壁局限性肿块突入腔内所致
16、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象,在X线胸片及CT片上,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17、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三者共同形成哑玲状表现
4、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
5、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
6、空腔: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
2、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
3、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空效应”
21、肾自截:肾结核时,全肾钙化,导致整个肾脏失去功能
22、PACS: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即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和软件系统
2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2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18、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也可为星状阴影,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所致
19、法洛四联征: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光、CT扫描、核磁共振等,将人体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 X光X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阴影图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X光主要用于检查骨骼和某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如骨折和肺部感染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横断面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图像,并可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肿瘤、血管疾病和脑部损伤等。

4.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高分辨率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检测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得图像信息,可以用于检查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异常情况,如脑部疾病、关节损伤和肌肉疾病等。

5. 超声波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人体组织产生回声图像。

超声波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产科、心脏和器官的检查,可以检测胎儿发育情况、心脏功能和腹部肿块等。

6. 核素扫描核素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来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的影像学技术。

在核素扫描中,患者会被给予服用或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然后使用专用的探测器来检测放射性信号,以获得图像信息。

7. 磁共振造影磁共振造影(MRA)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察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常使用对血液有强磁性的药物作为造影剂,以增强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血管的情况。

8. 数字化断层摄影数字化断层摄影(DSA)是一种将X射线图像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处理血管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DSA可以用于观察血管的狭窄、扩张和阻塞等情况,以辅助血管介入手术的规划和执行。

9. 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化合物来观察人体组织代谢活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扫描常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和心脏血流等。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就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得本领,X线得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得密度与厚度相关。

穿透性就是X线成像得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就是进行透视检查得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得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得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就是X线摄影得基础、4。

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

造影检查:用人工得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得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得形态与功能得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得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就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得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就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得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与碘制剂9。

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得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

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得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得部位而达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得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2。

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得投影、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得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得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得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得标称值、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得连线、5。

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得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得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得连线。

8。

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得连线、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得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得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得线、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得距离。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X射线:一种电磁辐射,用于医学影像学中,通过对人体的X射线透视或摄影来获取影像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

2\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多个X射线投射角度的扫描,结合计算机处理重建图像,以获得更详细的横断面图像。

3\MRI(磁共振成像):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图像,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

MRI适用于对软组织和脑部疾病的诊断。

4\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测量活动细胞的代谢水平,以获取图像。

PET主要用于检测癌症和脑功能异常。

5\磁共振造影(MRI):通过在MRI扫描中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增强磁共振图像的对比度,帮助诊断。

6\X射线造影:通过在X射线检查中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以增强X射线图像的对比度,帮助诊断。

7\超声波(超声):一种使用高频声波来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超声波适用于观察胎儿发育、引导手术操作以及检测血液流动等。

8\核磁共振(NMR):一种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来获取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核磁共振适用于检测脑部疾病、肌肉骨骼损伤等。

9\放射学:研究使用放射线等辐射来诊断疾病的科学和技术。

10\放射科医生:使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专业医生。

11\放射剂量:患者接受放射线检查所受到的辐射量。

放射剂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

12\DICOM(数字成像和通信医疗):医学图像和相关信息的标准格式,用于图像的传输和存储。

13\PACS(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一种医学影像学系统,用于存储、传输和查看医学影像。

附件:附件1:X射线图像示例\jpg附件2:MRI扫描结果\xlsx附件3:PET扫描报告\pdf法律名词及注释:1\侵权: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知识产权侵权、人身权益侵权等。

2\保密协议:双方约定的保密事项和保密义务的确认。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是指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特征的图像,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名词解释:1. X射线(X-ray):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之一,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产生影像,用于诊断骨骼和肺部疾病,如骨折、肺炎等。

2.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通过旋转的X射线和计算机分析,得到横截面的图像。

C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器官的详细信息,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如肿瘤、脑卒中等。

3.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 主要用于观察软组织器官,如脑部、脊髓、关节等,对于发现肿瘤、异常结构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4. 超声波检查(Ultrasonography):利用超声波的特性对人体进行检查和诊断。

超声波可以观察血流、脏器结构以及腹部肿块等,常用于产前检查、心脏和肝脏疾病的诊断。

5. 造影剂(Contrast Agent):一种通过注射或口服方式,用于增加影像对比度的物质。

造影剂可以帮助描绘血管、脏器或肿瘤等结构,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6. 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利用放射线杀死或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通过定向放射线照射,可摧毁癌细胞并减小肿瘤体积,常用于肿瘤的治疗。

7. 电脑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和解读,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CAD系统可提供自动化的病变检测和分析,提高诊断精确性和效率。

8. 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应用机械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振动,观察组织的弹性性质,常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9. 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一种用于乳房筛查和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影像学技术。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1. 均质影像均质影像是指图像中各个部分的密度或信号强度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或不均匀性的影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均质影像通常用于评估器官的大小、形状以及病变的分布是否均匀。

2. 强化剂强化剂是指在医学影像学中用于增强图像质量的物质。

常用的强化剂包括碘剂和钡剂,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被患者摄入或注射,从而使器官或组织在影像中更加清晰可见。

3. CT扫描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来断层图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影像,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

4. MRI扫描MRI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图像,用于检查和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对于诊断各种病理情况非常有价值。

5. 造影剂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或摄入体内,使器官或组织在医学影像中更加清晰可见的物质。

常见的造影剂包括碘剂、钡剂和磁共振造影剂。

它们可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病变。

6.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同位素。

在医学影像学中,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在患者体内标记特定的分子或组织,从而观察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并用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

7. B超检查B超检查(ultrasonography)利用超声波产生图像,用于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B超检查无辐射,安全性高,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消化内科、心脏内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8. 摄影位置摄影位置是指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患者体位和影像设备相对位置的描述。

不同的摄影位置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和准确地诊断疾病。

9. 标准放射影像标准放射影像是指通过传统的射线成像技术(如X射线摄影)或各种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如CT扫描、MRI扫描等)获取的影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ACT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利用X 射线及计算机技术体内组织构造的三维图像。

CT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中,测量组织密度及衰减系数的数值。

DSA: 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通过注射造影剂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ECG: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

MRI: 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通过利用强磁场和无损伤的无线电波来体内组织断面图像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通过测量脑血流、脑代谢、药物分布等生理功能,对脑部进行检查的一种成像方法。

BB超: 超声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产生回声,通过接收和处理回声信号产生图像,用于检查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CCTA: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通过在CT扫描中注射造影剂,对血管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DDR: 数码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射线摄影转化为数字图像的一种射线影像学技术。

EEBCT: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利用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进行解剖学图像的三维重建。

IMRI造影: 磁共振成像增强技术,通过注射磁共振造影剂,提高MRI对病变的诊断能力。

NNMR: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利用磁共振现象对物质进行成像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TTC-99m: 技安(技术安定)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放射性核素医学影像学检查中。

TCT: 细胞学及病理学的涂片检查。

TCD: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颅内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一种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像素:衣服CT图像是有许多矩阵排列的小单元组成,这些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成为。

体素: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驰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受接受,空间编码和图像重组等处理过程,产生MR图像。

CT值: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表现为相应像素的CT值,单位为亨氏单位。

T1:纵向驰豫有0恢复到原来63%时所需的时间。

T2:横向驰豫有最大衰减到原来值的37%所需的时间。

CR:X线平片数字化比较成熟的技术,不以X线胶片作为记录和显示信息的载体,而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DR:在X线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使模拟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模数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形成数字化矩阵图像。

PACS:以高速计算机设备及海量存储介质为基础,以高速传输网络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终端,管理并提供、传输、显示原始的数字化图像和相关信息,具有查找快速准确、图像质量无失真、影像资料可共享等特点DAS:以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常规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是数字X线成像技术之一。

螺旋CT:螺旋CT扫描是,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同时X线球管连续旋转曝光,采集的扫描数据分布在一个连续的螺旋型空间中。

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学导引或监视下利用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等资料以明确诊断Mass effec t常因肿瘤,出血所致的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脑池扩大,脑沟狭窄,闭塞,脑体积增大。

脑膜尾征:肿瘤与硬脑膜广基相连,增强扫描肿块临近的增厚硬脑膜呈狭窄状强化,随着远离肿瘤而逐渐变细,即。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S
1.闪烁探测器(Scintillation Detector):一种利用闪烁材料检测和测量放射线活动的探测器。
T
1.肺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பைடு நூலகம்uter.ded Diagnosis,CAD):利用计算机自动辅助医生进行肺部病变诊断的技术。
2.透视器(Fluoroscopy):通过连续实时观察X射线图像的技术,用于检查和操作导管等。
F
1.肺通气灌注扫描(Lung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通过注射示踪剂,观察肺部通气和灌注情况的核医学影像学技术。
M
1.乳腺钼靶(mammography):一种通过X射线对乳腺进行检查的影像学技术,可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如乳腺癌。
2.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和分析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B
1.B超(B.mode Ultrasonography):超声波显像仪的一种模式,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观察和诊断,常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和胆囊检查等。
C
1.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获取人体各部位的详细内部结构图像,常用于检查脑、脊柱、关节等。
D
1.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化射线摄影,一种利用数字式平板探测器将射线图像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
2.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采用CT技术观察和分析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检查动脉狭窄、血栓等。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总论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3、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4、CT: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5、DSA: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胳和软组织的减技术骨、关节系统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1克骨内的钙盐含量正常。

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在长骨松质内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密质骨表现分层,变薄现象在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2、骨质破坏:destructionofbone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

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早期在哈氏管周围,X线表现破坏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3、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其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可见到各种变形,及假骨折线等征象4、关节破坏:destructionofjoint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的骨破坏和缺损5、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

明显狭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

纤维性强直X线表现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并且无骨小梁贯穿,但临床功能丧失6、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死骨的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7、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怎么写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怎么写

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医学影像技术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理学学士。
内容介绍
如下: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影像诊断 学和介入医学为手段,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常见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有CT、B超、X光片、 核磁共振、多普勒彩超等,常见的治疗技术有肿瘤放射治疗。 医学影像技术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 《摄影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部分高校按以下 专业技术专业的认识怎 么写
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 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名词解释: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 术与处理过程。它包含以下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医学成像系统(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医学图像处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前者是指图像行成的过程,包括对 成像机理、成像设备、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后者是指对已经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 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来不够清晰的图像复原,或者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征信息,或者是对 图像做模式分类等等。
医学影像技术是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线、电磁场等)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将人体内部组织器官 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以影像方式表现出来,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的 一门科学。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利用不同的成像方法如X射线、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1. X射线:X射线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和厚度来产生影像。

在X射线影像中,骨骼和金属物质会出现白色,而柔软组织则呈现灰色。

2. 超声:超声是一种使用声波来生成影像的成像技术。

通过向人体内部发送高频声波,然后根据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程度来生成图像。

超声在产科、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3. 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通过测量人体内水分子的反应,MRI可以提供对软组织的非常详细的图像。

MRI对骨骼影像的效果也较好。

4.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横截面图像。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结构。

5. 核医学:核医学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跟踪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进入人体,然后使用特殊的摄像机来记录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从而生成核医学影像。

6. 影像分析:影像分析是对医学影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过程。

这包括测量、计算、对比等操作,以帮助医生对图像进行解读和诊断。

7. 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是通过将二维医学影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方法。

这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复杂的解剖结构。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方便的诊断手段。

它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按拼音排序)ACT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利用X射线及计算机技术体内组织构造的三维图像。

CT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中,测量组织密度及衰减系数的数值。

DSA: 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通过注射造影剂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ECG: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

MRI: 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通过利用强磁场和无损伤的无线电波来体内组织断面图像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扫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通过测量脑血流、脑代谢、药物分布等生理功能,对脑部进行检查的一种成像方法。

BB超: 超声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产生回声,通过接收和处理回声信号产生图像,用于检查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CCTA: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通过在CT扫描中注射造影剂,对血管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DDR: 数码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射线摄影转化为数字图像的一种射线影像学技术。

EEBCT: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利用电子束产生的X射线进行解剖学图像的三维重建。

IMRI造影: 磁共振成像增强技术,通过注射磁共振造影剂,提高MRI对病变的诊断能力。

NNMR: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利用磁共振现象对物质进行成像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TTC-99m: 技安(技术安定)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放射性核素医学影像学检查中。

TCT: 细胞学及病理学的涂片检查。

TCD: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颅内血流速度和脑血流量的一种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学名词解释X线⽚的密度:胶⽚中的感光乳剂在光作⽤下致⿊的程度称为照⽚密度。

密度分辨率(CT):低对⽐度的情况下,图像对两种组织间最⼩密度差别的分辨能⼒。

空间分辨率:⾼对⽐度的情况下,密度分辨率⼤于10%时图像对组织结构空间⼤⼩的鉴别能⼒。

康普顿效应:⼊射光⼦与原⼦外层轨道电⼦相互作⽤,光⼦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电⼦获得能量后摆脱原⼦核的束缚,从原⼦中射出,⽽⼊射光⼦损失⼀部分能量后改变了频率和⽅向后散射了出去,这种过程称为康普顿效应。

X线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于X线传播⽅向的单位⾯积上通过的光⼦数⽬和能量总和。

IP板:是CR关键元件,是信息记录,实现模数转换的载体,代替传统的屏-⽚系统。

滤线栅的栅⽐:铅条⾼度和铅条之间间隔的⽐值,值越⼤,吸收散射线越好。

静脉肾盂造影(IVP):静脉注射造影剂,经过肾脏排泄⾄尿路使其显影,病⼈痛苦⼩,适合结⽯,结核,肿瘤,先天性畸形等。

mask像(DSA):不含对⽐剂的,在打⼊对⽐剂之前的摄⽚。

重复时间(TR):从第⼀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个周期同样激励脉冲出现经历的时间。

回波时间(TE):从第⼀个RF激励脉冲开始到采集回拨信号之间的时间。

反转时间(TI):指施加180度反转脉冲使磁化⽮量反转到负Z轴⽅向到施加90度激励脉冲中间的时间段。

减影:通过计算机把⾎管影像上的⾻与软组织影像消除⽽凸出⾎管的技术。

注射流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对⽐剂的量。

T1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短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1特征的图像。

T2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长TR长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映组织T2特征的图像。

质⼦密度加权像:SE序列中,通过采⽤长TR短TE的办法得到的重在反应组织质⼦密度特征的图像。

纵向弛豫:⾼能态⾃旋将能量传到周围环境中的过程。

横向弛豫:⾃旋质⼦⾃⾝产⽣的磁场相互⼲扰导致的彼此相位⼀致性丧失。

静态显像:显像剂在脏器组织和病灶达到分布平衡时的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13. 焦-物距: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14.物-片距:被照体到胶片(探测器)距离。

第三篇数字X线成像技术1.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的反应另一种范畴。

2.数字图像:成像采用结构逼进法,影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系列亮度值是离散的,每个像点都具有确定的数值,这种影像就是数字图像。

3.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横行和纵列的数字方阵。

矩阵越大,图像越清晰,分辨力越强。

4.像素:是在矩阵中被分割的小单元。

5.图像的数字化:是将模拟图像分解为一个矩阵的各个像素,测量每个像素的衰减值,并把得到的衰减值转变为数字,再把每个像点的坐标位置和衰减值输入计算机。

6.采集矩阵:是数字曝光摄影时所选择的矩阵,是每幅画面观察野所包含的像素数目。

7.重建时间:指阵列处理器用原始数据重建成显示数据矩阵所需要的时间。

8.噪声:是指不同频率和不同程度的声音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数字X线成像中的定义:影像上观察到的亮度水平的随机波动。

9.信噪比(SNR):信噪比是信号与噪声的比。

信噪比是评价电子设备灵敏度的一项技术指标。

即有用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之比。

10.窗宽(WW):窗宽表示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窗宽越大,图像层次越丰富;窗宽越小图像层次就越少,对比度越大。

11.窗位(WL):是指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板:是CR成像系统的关键原件,是实现模拟影像转换为数字信息载体。

由表面保护层、PSL荧光层、基板层、背面保护层组成。

13.光激励发光(PSL):潜影经过激光扫描进行读取,IP被激励后以紫外线形式释放出储存的能量,这种现象叫光激励发光(PSL)。

14.谐调处理:也叫层次处理,处理影像的对比,调整符合诊断的层次,调节整体密度。

如:胸部摄影:肺、纵隔。

15.空间频率处理:通过频率响应的调节,改变影像的锐利度。

边缘增强技术、改变显示矩阵。

16.动态范围控制:在协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前自动进行,是一种在单幅影像显示时提供宽诊断范围的影像增强的新型影像处理算法。

★胸部、四肢:即直接数字X线摄影,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的双能减影术:又称两次曝光法,即以X线管输出不同能量(KVP)对被摄物体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两次曝光,获得两幅图像或数据,进行图像减影或数据分离整合,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DR胸部像3幅图像。

第四篇CT成像技术1.密度分辨力:指在低对比度情况下,图像对两种组织之间最小密度的分辨能力,常以百分数表示。

如%,5mm,。

2.时间分辨力:对于静止器官的成像,时间分辨力是指影像设备单位时间内采集图像的帧数,它与每帧图像的采集时间、重建时间、螺距以及连续成像能力有关。

对于运动器官的成像,时间分辨力还指扫描野内用于图像重建所需要扫描数据的最短采集时间。

3.空间分辨力: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密度分辨力大于10%时,图像对组织结构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

以LP/cm表示。

值:CT值是重建图像中像素对X线吸收系数的换算值,单位为亨氏单位(HU)。

5.部分容积效应:又称体积平均值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组织的CT值。

6.周围间隙现象:同一平面上相邻结构边缘分辨不清。

7.伪影: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称为伪影,产生原因较多。

8.普通扫描(平扫):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

可采用横断面扫描和冠状面扫描,可以是逐层扫描或螺旋扫描。

9.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的CT扫描,可以采用逐层扫描或螺旋扫描。

10.实时增强监测技术:亦称自动跟踪法,指增强扫描时利用专用软件对靶血管的CT值进行实时监测,根据靶血管(靶器官)兴趣区(ROI)CT值的变动,自动(或手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11.造影扫描: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直接或间接注入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的方法。

所用对比剂多数为阳性对比剂,也可使用中性及阴性对比剂。

造影扫描分为血管性造影扫描和非血管性造影扫描两大类。

12.血管性CT造影扫描:是指经介入选择性显示某器官或组织的动脉或静脉血管的CT扫描技术。

13.非血管性CT造影扫描:是指经穿刺或自然通道等引入对比剂,对器官组织进行非血管性造影,然后进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

灌注成像(CTP):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层面或器官进行持续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或器官每一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然后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彩色灌注图像,借助特殊软件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血管成像技术(CTA):指经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达到峰值时进行螺旋扫描采集容积数据,利用CT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组出靶血管的3D图像。

导向穿刺活检:是以CT图像作为导向工具进行介入诊断和治疗。

17.低剂量螺旋CT:指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降低X线曝光参数,允许适度噪声,尽量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的螺旋CT扫描技术。

18.能谱CT成像:利用X线的能量谱进行的CT成像。

第五篇DSA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只保留血管影像;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血管病变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真实的立体图像。

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最可靠的影像技术,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2. 蒙片:与普通平片图像完全相同,而密度相反的图像,也即正像,同透视像,通常为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可以为造影序列中任一帧图像,可以是动态蒙片。

mask片即蒙片。

3.能量减影:也称双能减影,边缘减影。

即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如70kV和130kV取得两帧图,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由于两帧图像是利用两种不同的能量摄制的,所以称为能量减影。

临床较少应用。

4.时间减影:时间减影是DSA的常用方式。

在注入的对比剂进入兴趣区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mask像储存起来,并与时间顺序出现的含有造影剂的充盈像一一地进行相减。

这样,两帧间相同的影像部分被消除了,而造影剂通过血管引起高密度的部分被突出地显示出来。

因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故称时间减影。

5.混合减影: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物理变量,先作能量减影再作时间减影。

6.再蒙片:重新确定mask像,针对不自主运动7.补偿滤过:在X线管与患者之间放入附加衰减材料,提供均匀的X 线衰减。

8.移动伪影:因移动使减影对配准不良在影像上形成的伪影。

9.饱和伪影:当视野内某些部位对射线衰减极小时,使局部视频信号饱和,形成均匀亮度的无信号区,妨碍与之重叠的有用结构的观察。

第六篇MR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梯度系统:是指与梯度磁场有关的梯度线圈及电路单元。

它利用梯度线圈产生相对主磁场来说较微弱的随空间位置线性变化的磁场,并叠加在主磁场上。

其功能是对MR信号进行空间编码,以确定成像层面的位置和厚度。

3.自旋(spin):微观粒子(电子、质子和中子)绕其特定轴旋转的特性。

自旋产生环形电流,形成磁场;原子核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从而具有磁矩。

4.自旋磁矩:在有自旋特性的原子核周围存在的这个微观磁场是磁偶极子,就是所谓的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5.磁化:处在静磁场中的人体内具有自旋能力的原子核,在静磁场方向上产生磁矩即被磁化。

6.拉莫尔进动:当原子核围绕自己的轴作自旋运动时,外加磁场又会产生一个旋力臂作用于自旋质子的磁矩上,使得质子旋进于一个锥形的磁矩轴上,称为拉莫尔进动。

7. 磁共振现象:给处于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施加一个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射频系统对平衡态的自选系统做功,使其吸收能量,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得能量后将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称为磁共振现象。

8.弛豫过程:当停止射频脉冲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吸收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这个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

9.纵向弛豫:又称自旋-晶格弛豫或T1弛豫,是指90°射频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逐渐恢复至平衡态的过程。

T1是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0.横向弛豫: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或T2弛豫,是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

是由共振质子之间能量相互交换所引起相位的变化。

T2是指射频脉冲停止后,横向磁化矢量衰减至其最大值的37%所经历的时间。

空间(Kspace):空间频率K所对应的频率空间,它是一个抽象的频率空间。

任何一个具有三维或二维空间频率的波信号都可以在K空间内找到一个对应的“存放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