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丛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民俗事象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活生生的民俗事件的抽象,是研究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文化现象。民俗整体研究注重具有生活气息的民俗事件,不像民俗事象研究仅限于文化现象的描述,而忽略了活生生的民俗事实,强调了我们现世的民俗学研究应该更多注重于民俗整体研究。结合我们的生活现状来看,如今的社会和个体其实陷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不能再以一种简单直白的论调来看待民俗事项,我们需要做到联系整体环境下的研究。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民俗学研究,现实社会下的每一门学问都应该保持这种整体研究的视角,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到某些细枝末节。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另一个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作者观点。就是在这本书中,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枯竭的对象资源。作者极大的扩大了“民俗”的范围,在完整和统一之下,这种范围的扩大显示出了合理和可能,高丙中老师在这里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借以说明“民俗”的范围不应该只是在传统认识的“乡民的古俗”。而应该是指人们经验到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民俗正是每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作为非专家的普通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生活世界就是民俗的世界,这样就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统一在一个领域内,同时使得民俗的研究与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这样就加强了民俗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阅读《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过程中,在书中作者有提及一些概念、理论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模式,作者的这些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下的内容,现在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我也有上网搜索过这些概念体系,有学者认为这些从时间和形态上和功能方面设立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对于缺乏概念体系的民俗学理论的补充,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些概念体系、理论持另一种评价,认为作者在书中的这些概念设立得较为仓促和简单,需要更多的完备才能具备参照意义。我是个门外汉,阅读完这本书自我感觉高丙中教授给出了很多学术上的建设性意义,又或者我可能需要学习更多的民俗学知识,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清这些概念体系和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出于个人习惯,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考虑作者写书的构建模式。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一是作者的思考是建立在民俗学前辈研究者成果的吸收借鉴上,在书中分别列举国内外以及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民俗”观点,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二是作者自觉吸收了其它学科的有益成果,合理的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从而使得思路更加开阔、问题更加清晰、论述更加明确。这些对于作者的创新发展的民俗学概念体系有很大助力,让这些理论的提出未显出苍白和局促,反而游刃有余还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多为以后的个人写作做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