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学设计 苏教版

《柳叶儿》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指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3、品味文章中“苦”“乐”,帮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中一些“苦中带涩”的语句,正确理解童年时代的苦和乐。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生活,说说自己的幸福快乐体现在哪些地方?(可形成板书)(丰富的食物,丰富的生活,父母的宠爱,生活的轻松等等。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苦恼。
3、检查预习。
一、就题设问,明确学习内容。
是呀,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
但时代不同,个人的处境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柳叶儿》,感受作者苦中带涩的别样的童年。
齐读文题,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设问。
(可形成板书)1、作者为什么要写“柳叶儿”?2、文章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些事?3、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4、“柳叶儿”做题目有什么用意?(猜猜看,有什么作用?)5、“柳叶儿”能吃吗?今天还有人吃吗?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解决就题设问所提的问题。
1、为什么要写“柳叶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大家又抢柳叶儿、多亏了那些树叶、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引导学生说全)齐读第3、4、14段。
(指导:要读出感恩之情,几个“吃光了”要重读,感受物质的严重匮乏,“靠着”一词重读,蕴含无尽的感激。
)2、作者对“柳叶儿”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有着特殊的感情,感恩感激。
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引导品读1、2段和15段)关注“又是”、动作描写、对比手法,表现我对柳叶儿的关切之情。
提醒学生注意“抽芽”“打着卷”“慢慢舒展”,可见作者观察之细,也突出了柳叶儿的柔嫩。
(形成板书:爱柳叶儿、赞柳叶儿)味道如何?(苦中带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点明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柳叶儿》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乐”“苦中带涩”的丰富内涵;2、体会文中描写以及语句饱含的感情;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乐”“苦”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文中语句饱含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候课:柳叶儿图片,音乐。
二、导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对于柳,人们或是吟诗,或是作画,或是感叹它的多情,或是赞赏它的多姿。
可,对于作家宋学孟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何等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柳叶儿》。
【投影】(板书:柳叶儿、宋学孟)三、背景介绍:要想理解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中的“我”所处的时代背景:【投影】(沉重的语气)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新中国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经历了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大饥荒。
中国科学院****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我从网上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什么叫颗粒无收?什么叫饥不择食?什么叫衣衫褴褛?什么叫皮包骨头?什么叫苦涩的童年?而文中的“我”那时多大?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当时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呢?我建议同学们这样来走进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的童年世界。
【投影】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寻读课文,品味一个“苦”字;回味课文,感悟一个“情”字;四、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课文第6节中这样写到“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板书:最乐)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用心爱心专心方式快速朗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一个“乐”字。
【投影】建议你这样去体会“乐”:那岁月,有一种“快乐”叫逞能(或:景美;或饱食),看……(用文中关键的字词或句子)1、预设:我在爬树时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柳叶儿》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出节奏、感情。说出喜欢的原因。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最喜欢文中的……,因为它……我觉得文中的……词用得好,好在……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
/2、“吃柳叶时,哪些描写浸透着苦涩?”
菜糊糊粥”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苦涩。“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可见,柳叶不经一番精心处理是难以下咽的。那些“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等侧面描写又使大家感到了饥荒之严重。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见教参)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在饥荒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2作者围绕“柳叶儿”的那几个方面来讲 的?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从开头的悬念和结尾对比的手法里,体会到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认识到一“嚼”一“品”中透出的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的不只是柳叶,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内涵。到此,全文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就水到渠成般地被“攥”了出来,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今天,人们也吃野菜,请你以谈吃树叶、野菜为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2、有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讨论补充
记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

柳叶儿教学目标: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2、赏析文中的生动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1、导入:同学们,此刻虽是寒冬,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确是这样,就像此时的小小柳枝,也能让我们想像到柳絮飘飞的明媚春色。
文人骚客常以柳作为表情达意的媒介,唐人贺知章曾撰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能回忆出写柳的诗句吗?(学生说诗)诗人眼中的柳,又多情,又多姿;那么在作家宋学孟的眼里,它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品尝柳叶的苦涩的滋味。
2、读题:同学们,课题中的柳叶儿,该如何读,指导发音:儿话音,同时引发思考:为什么儿化,不直接写成柳叶?(倍感亲切,可见作者对柳叶有种特别的情感。
)3、揭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生字新词并识记;(2)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2、交流:(1)生字识记、检查;(过字词关)a、正确拼读:b、能说说特别关注的地方吗?多音字:嚼蒙字形:涩攥(2)交流课文内容:(过内容关)a、谈文章内容:b、说课文思路:围绕课题“柳叶儿”而写,它是本文的线索。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三、再读课文,反馈交流;1、阅读要求:(过问题关)深入阅读课文,学会质疑,提出一到两个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展示:小组推荐问题,组长板书问题。
3、师生交流问题:本节课共同探究这两个问题:(1)、说说作者笔下的柳叶儿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柳叶儿是‘我’的救命恩人,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
为什么柳叶会救人的命?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的?——重点品味三个“吃光”。
补充背景:1958—1961三年自然灾害(2)、这些事在作者的童年时代被认为是乐事还是苦事?明确:其乐无穷:一“乐”上树爬高,满足表现欲;二“乐”抢柳叶儿,满足竞争欲;三“乐”是吃柳叶,满足口之欲。
《柳叶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入研究,文学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学生一些字词和诗词歌赋,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为例,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文学教育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寓意,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增进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寓意。
2.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柳叶儿》中的意图和寓意。
2.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式教学。
老师通过介绍小说的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
2. 报告性阅读。
老师派学生在课前阅读小说,并让学生撰写小说的读后感。
3. 课堂讨论。
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读后感和自身所获得的文学素养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思考。
4. 写作指导。
老师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意图。
2. 小说《柳叶儿》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3. 基于小说《柳叶儿》的写作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阅读、观察、讨论、交流等方面。
2. 书面作业。
学生需要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写作一篇小论文,包括对小说的评述和个人思考。
3. 全校参加的文学阅读比赛。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文学素养和知识,进行文学阅读比赛,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本篇文章通过教案教学设计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设计,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
(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柳叶儿》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反思教学实践
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学科知识更新和拓展途径
阅读学科专业书籍
定期阅读学科领域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 究成果。
参加学科研讨会和培训
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03
分享教育技术经验
与同事分享自己在使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THANKS
谢谢
要点一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要点二
依据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童 年时代在饥荒岁月中与柳叶儿相关的几件事,表现了生活 的苦涩与艰辛,抒发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因此,在教 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讨论,深入体会文章蕴含 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同时,通过情境 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人物 形象。
05
CHAPTER
资源整合与拓展延伸
校内资源利用和共享策略
1 2 3
图书馆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引导学生借阅 与《柳叶儿》相关的背景资料、文学作品等,丰 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多媒体教室
借助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播放与《柳叶儿》相关 的视频、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作品 背景和人物形象。
教师团队合作
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研讨《柳叶 儿》的教学策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外资源获取途径推荐
公共图书馆
引导学生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借阅相关书籍,拓宽阅 读视野。
网络资源
苏教版《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柳叶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柳叶儿》。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柳叶儿》。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柳叶儿》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景观,引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2)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柳叶儿》。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感受人物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柳叶儿》。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大自然景观。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大自然的启示》、《环保的力量》等,以拓宽视野,增强对环保的认识。
苏教版《柳叶儿》教案

苏教版《柳叶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柳叶儿》的基本情节,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柳叶儿》,感受语言的美。
1.2.2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解读课文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1.2 对课文情节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2.2.1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2.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1.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2.2 黑板:用于板书生字词和重点解析。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柳叶儿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4.3 生字词学习教授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解读课文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写一写自己对柳叶儿的看法。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复述和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态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柳树的文章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6.2 教学延伸讨论环保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认知目标: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力目标: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
2、难点: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到了,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赞美它的多情,又是赞美它的多姿,然而,作家宋学孟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来嚼一嚼,他说“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记忆与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文章《柳叶儿》。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读准字音。
一边读一边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段序,2、结合学案,先圈出文章的生字词,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一)字词1、结合学案,完成字词积累。
师:同学们,有没有哪个字词是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忙解决。
如果没有,那老师就开考考你们。
捋、涩、逞能(读音)、蒙蒙亮(读音)、攥2、齐读字词。
师:我们一起将字词读两遍。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在饥荒的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人们用吃柳叶儿的办法渡过灾荒。
(三)文章具体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师:那请问文章都具体回忆了那几件事情呢?此题根据上题回答而定。
明确:爬柳树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板书)(四)这篇文章围绕着柳叶儿来描写,可见文章的线索就是——柳叶儿。
三、品味探究过渡:作者在一开篇就提到了柳叶儿,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1~3自然段)为什么每当柳叶儿抽芽的季节,“我”总忍不住伸手去摘一片?为什么明知道那是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我”还是要品尝一番呢?(因为柳叶救过我的命)。
苏教版初一下册第10课《柳叶儿》个性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一下册第10课《柳叶儿》个性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中的生字词,品味纯朴自然、内涵丰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色,学会由浅入深得明白得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乐”与“苦中带涩”的情感内涵,从而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内容,揭示主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柳叶儿的深厚而专门的感情,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会由浅入深逐层剖析主题。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互动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开始我们新课文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考考大伙儿,下面进入古诗文对答环节,看谁对的又快又准确。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同学们回答的真是又快又好,细心的同学确信发觉了,这些名句中都含有“柳”这一意象。
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柳是如何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是啊,平凡的柳树给我们留下的是多么唯美的印像啊,但是,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的感受与我们大伙儿都不同,他说“柳是我的救命恩人”。
这是如何一回事?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僻字画下来.捋luō飕sōu攥zuàn2.复述本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如何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在饥饿的年代里,我与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人们用吃柳叶儿的方法度过灾荒的故事3. 作者围绕“柳叶儿”的哪几个方面展开叙述?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三.深入明白得课文,探究问题学生朗读恋柳叶儿部分1.柳叶儿好吃吗?它是什么味道的。
苏教初中语文七下《10柳叶儿》word教案 (9)

《柳叶儿》【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兀wù地:突然。
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涩sè逞ch ěng能:显示自己的能干甩shuǎ i 飕飕sō u 攥zu àn握捋luō剁duò勺sh áo 赞赏:赞美、赏识。
二、相关背景:本文描写了童年时候,在那严重的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篇叙事散文写的是童年的趣事,但写的是童年以为是“趣”,但现在回忆起来是“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的事。
课文以“嚼”柳叶儿开头,“嚼”柳叶儿收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抒写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第二部分:(3~14),回忆小时候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
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3~8)对柳叶儿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层:(9~11)具体描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
第三层:(12~13)吃柳叶儿的乐趣。
第四层:(14)抒发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15)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写作方法生动的描写。
饱含感情的语言。
语言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
如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品尝柳叶儿的描写,就给人以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
再如写爬到最高的树枝上弹来摆去的得意之态,去抢柳叶儿的晨景,日出的绚丽景色,吃柳叶儿菜包子的贪婪,都写的极其生动,使人如见其人,其景。
“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贯穿全文,都包含在语言中,这种童年的“乐”是艰苦生活磨练出的“火花”。
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力的顽强而且更是一种不屈强而且更是一种不屈的乐观生活态度。
四、重难点导析1、“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我”和“人们”对柳叶儿的感情不同,“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10柳叶儿》word教案 (3)

《柳叶儿》★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 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3.学习文章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精彩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1. 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2.学习文章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精彩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精彩语句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现在可以说是阳春三月,春回江南,人民公园、迎宾公园的河边已是杨柳依依,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不禁让我们想起贺知章对她的咏叹,大家齐背《咏柳》。
的确,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
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而当代作家宋学孟在他的叙事散文《柳叶儿》中却说“我总忍不住要摘下一片嚼一嚼”他在咀嚼什么呢?让我们摘下一片《柳叶儿》,一起来尝尝是什么滋味。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二、简介背景。
要想知道宋学孟在咀嚼什么,我们先要来了解一段历史。
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
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
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
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教案10、柳叶儿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备课人:张宝红知识与能力:1、借助课本或字典,词典识记掌握有关生字词。
2、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3、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预习导航——课堂展示——质疑解惑——拓展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理解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
2、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1、感悟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动的描写。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无法想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状况,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的情况。
教学设想:本文所写的事件是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太难理解,所以学新课前,先让学生了解三年自然灾害的有关情况,如:听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或上网查相关的资料。
会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老师也搜集有关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展示内容安排:感知内容,理清结构,体味感情,明确主旨,赏析语言,总结写作方法。
最后拓展提升。
一、预习导航:(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或晚上预习)1、熟读课文,自主掌握生字,词语。
(2分钟时间后,每组的3号在黑板上自主默写,每组2号检查,其余的同学对调检查。
)(利用早自习时间)2、了解写作背景。
(借助资料书和课下注释了解。
预习中完成。
)3、本文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往事?(方法提示:抓住人物、时间、事件来概括。
)4、理清文章的结构。
提示:(先概括每段的段意,再分层,后列结构示意图。
可有创意的表达,如图文并茂式、框架式、用字构筑式……)5、在抢柳叶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怎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6、除了字面上面的感情,你还能品出别的滋味来吗?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7、总结文章的中心。
8、品味本文的语言。
(抓住写景的句子,描写人物的句子,运用修辞的句子来分析。
至少找三处来赏析。
)9、本文的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10、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10、积累写“柳”的诗句。
(准备擂台赛。
)11、你如何看待今天的人们吃野菜这一现象?12、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可以用采访的形式,小品的形式,写感悟等等)二、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伴随着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遥远的过去,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图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年自然灾害的图片。
)在那青黄不接的春三月,饥肠辘辘的人们是怎样度过无米下锅的日子?(请学生自由谈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早已融入宋学理生命之中的柳叶情节。
2、交流预习笔记。
小组合作解疑,教师巡视课堂,根据预习情况,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展示内容,小组优化展示方案。
3、展示要求:展示要突出“新”“活”“实”“美”的特点。
4、感知内容(1)朗读展示。
(形式灵活,可以是单独朗诵,也可以小组集体朗诵,还可以自由结合朗诵。
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配图片。
)建议:1、2、6、15段愿意展示读的同学合读。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回忆“我”八岁那年爬高抢柳叶,吃柳叶的往事。
5、理清结构(可以课前写在黑板上,建议有创意的设计。
组长要带动组员全员参与设计和讲解。
)讲解要求:1、思路清晰。
2、吐字清楚。
3、声音宏亮。
4、仪态大方。
例如:嚼柳叶(1--------2段)柳叶儿抢柳叶、吃柳叶(3--------14段)嚼(颂)柳叶(15段)小结:本文回忆了“我”八岁那年爬高抢柳叶,吃柳叶的往事。
课文的1、2段写“我”对柳叶的特殊感情(嚼柳叶).3---14段写爬高抢柳叶,吃柳叶的往事。
15段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抒写对柳叶的特殊感情。
(颂柳叶或嚼柳叶)6、体味情感过渡:在抢柳叶,吃柳叶的日子里“我的”心情怎样?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
明确:“乐”。
(课文的第6段:“那些日子全家最乐的是我。
”)过渡:哪些地方看出“我”是“乐”的?为什么?(1)一个组展示“乐”的感情.(学生以自创的任何形式展示。
展示要求同上。
)教师准备知识点:6段“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8段爬高乐、逞能显本领之乐。
9段抢柳叶乐、11、12段吃柳叶乐。
过渡:回忆往事的时候,除了“乐”之外,你还能从字里行间品出别的滋味吗?提示: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一个组展示“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
(展示要求同上)教师知识点准备:9、10段抢柳叶去得早。
“天蒙蒙亮”。
跑得远。
近处的以被人抢光了。
说明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10段“我走过去仰头看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树高难爬,爬树时滋味不好受。
12段做柳叶的工序多,暗示柳叶难吃。
13段“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温饱不能解决。
13段“于是我……淌出来。
”廋得可怜。
平时未吃饱。
过渡:因为当时的“我”小,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和全家所面临的处境,所以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现在的“我”看到柳叶有一种什么感情?(3)一组展示“我”对柳叶的特殊感情。
教师知识准备:1、15段与众不同的特殊感情。
师追问:为什么?明确:从3段和14段中看出“柳叶救过我的命。
”过渡:了解到文中“我”的往事,你想到什么?各抒己见,不用举手,站起来就可发言。
7、、明确主旨小结全文的中心。
不忘过去的艰难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渡:小小的柳叶让我们感知过去生活的艰难,今日生活的幸福。
而这靠的是感染力极强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8、写法鉴赏(1)品味语言赏析中好的语句要求有感情地读。
形式多样。
(全员参与,教师运用多媒体中超级链接,根据学生的赏析出示不同的画面。
)如:8段“我就两脚一甩……溜下树。
”生动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再现我的爬树本领高和逞能心理满足的心理。
13段“于是我拚了命……透明。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的乐。
也从侧面写出了日子的艰难。
请学生反复读好的句子,并留一分钟时间快速记忆一处语句。
(2)写法借鉴。
(全员参与,无须举手,站起即可展示。
)如:2、15段运用对比。
开头和结尾呼应。
用“柳叶儿”贯穿全文。
……小结:1、本文运用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形容词。
2、生动形象的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首尾相呼应。
5、对比手法的运用。
6一线串珠的写法。
三、质疑解惑9、学完本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自主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教师知识准备:为什么“我”看到太阳时联想到“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明确: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
随时都会想到“吃”的。
10、学习心得。
(自由展示,形式多样。
)(可从文本学习如:语言、结构、选材、……方面来谈,也可从学习过程方面来谈。
)四、拓展提升从下面三个题中任选一道展示。
(多媒体出示习题)1、“柳”的诗句。
(擂台赛)(在一分钟内看哪个小组写得多)2、你如何看待今天人们吃野菜的现象?3、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可以用采访的形式,小品的形式,写感悟等等)教师把好关,1题写“柳”的诗句,字不能错。
2题野菜是绿色食品,有保健作用,药用价值,营养价值。
今天吃野菜是换口味,是人们生活水平高的体现。
今天吃野菜是中老年人追忆难忘岁月的表现。
是教育下一代人的好做法。
言之有理多可以。
3题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不违背原则就行。
举例在后。
结束语:不忘过去的艰难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曲《好日子》送给大家。
播放《好日子》视频。
(会唱的一起放声高歌。
)五、总结学生表现:各组相互公布本节课各组的发言情况。
选出最佳创意奖得主2人。
朗诵秀2人。
组织奖2人。
合作最愉快的小组3组。
表演秀1人。
六、课后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课前必须做好三年自然灾害时人们生活状况的知识准备。
这是学好本课的前提。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课堂上一定给学生提供和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
要读的充分。
3、心有多大,课堂的舞台就有多大。
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会很高,课堂上的展示真可谓精彩纷呈,尤其是学生模仿赵本山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更是赢得满堂彩。
真令人心花怒放。
4、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不必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