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

合集下载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赏析唐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诗的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归期的不确定。

这里的“君”,指的是诗人的妻子。

诗人用这种方式,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2.诗的中间部分:“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场景,展现了离别之际的凄凉氛围。

在这个雨夜里,诗人独自一人,感受着离别的痛苦。

同时,“涨秋池”也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如同这秋雨一般,愈发浓烈。

3.诗的结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他想象着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情景,期待着在那个时刻,两人能一起回忆这个离别的夜晚。

这里的“何当”和“却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思念、回忆等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的巴山夜雨场景,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份凄凉的氛围,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先来看“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

诗人开篇便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询问,而自己却无法给出确切的归期。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惆怅的基调。

“未有期”三个字,简短却有力,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面对亲人的期盼时,那一脸的无奈和愧疚。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

在巴山的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池塘里的水也因雨水而不断上涨。

这里的“涨”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雨水的充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在不断地积聚。

秋夜的雨,总是带着几分凄凉,而身处异乡的诗人,面对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更是被无限放大。

接下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想象着有一天能够与亲人重逢,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共剪西窗烛”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密,与此时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进一步的想象。

当重逢之时,再回首今日在巴山的雨夜中所经历的一切,那些孤独、思念和忧愁,都将成为彼此倾诉的话题。

这一句不仅呼应了前文的“巴山夜雨”,也使得整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悠远。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构思巧妙,时空交错。

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通过今昔对比,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既营造了一种连贯的氛围,又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这雨夜中的情思。

在情感表达方面,《夜雨寄北》含蓄而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哀怨,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雨夜的描写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夜雨寄北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题目:《夜雨寄北》2、作者:李商隐3、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翻译要点5、赏析角度二、原文翻译11 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翻译为: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111 此句开篇即直抒胸臆,通过夫妻之间的问答,展现了归期的不确定性,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羁旅之愁。

12 “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121 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实景,秋雨连绵,池水上涨,烘托出孤寂凄凉的氛围。

13 “何当共剪西窗烛”翻译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131 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未来相聚的温馨场景,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14 “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为:那时再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41 这一句回扣前文的“巴山夜雨”,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深沉绵邈。

三、诗歌赏析21 情感表达211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多种情感交织,令人动容。

212 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展现了其高超的抒情技巧。

22 意境营造221 诗中通过“巴山夜雨”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222 同时,“西窗烛”的想象又为诗歌增添了温馨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3 结构巧妙231 诗歌采用了回环往复的结构,从眼前的实景到未来的想象,再回到眼前的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动人。

232 首尾呼应,“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4 语言特色241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242 用词精准,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秋雨之盛,池水之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总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巧妙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喜爱。

【古诗词】夜雨寄北翻译赏析及注释

【古诗词】夜雨寄北翻译赏析及注释

【古诗词】夜雨寄北翻译赏析及注释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
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
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
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
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
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
“一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情感深邃的夜雨思愁诗《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

这首诗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复信,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之苦。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2、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

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作品原文: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字词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译文一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译文二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6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1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__(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

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

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

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

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

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__年弃置身”。

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

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

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

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

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

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与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先来看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就给人一种无奈之感。

爱人询问诗人的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这种不确定性和无法掌控的感觉,通过简单的七个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君问”表明了远方的牵挂,“未有期”则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和苦衷。

在这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对着远方的爱人,满心愧疚又满怀愁绪的模样。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将笔触转向了眼前的景色。

诗人身处巴山,夜晚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也因为雨水的不断注入而上涨。

这里的“夜雨”不仅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如这雨水般连绵不断。

而“涨秋池”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绪的积累和蔓延。

秋,本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伤感的季节,再加上这不停的夜雨和上涨的池水,更增添了几分萧瑟和哀愁。

“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凄苦景象一下子飞到了未来的美好憧憬中。

他想象着什么时候能够与爱人相聚,一起在西窗下剪着烛花,温馨而又亲密。

这里的“何当”二字,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团聚的急切向往。

同时,“共剪西窗烛”这个画面温馨而美好,与前面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想象着相聚时与爱人回忆起如今在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这一句不仅巧妙地将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了一起,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这段经历的珍视。

尽管此刻身处困境,但他相信,未来与爱人分享这段经历时,会别有一番滋味。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时空交错的手法,将眼前的实景与未来的想象相结合,把诗人对爱人的思念、对归期的迷茫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欢迎阅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篇1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作者: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释: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含义:《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出了作者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一: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二: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词语解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却话:回溯。

赏析一:《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诗词赏析《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情感表达《夜雨寄北》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充满了思念与期盼。

诗人通过写给远方的亲人的回信,表达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无奈与“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孤寂相互呼应,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浓郁。

同时,诗人又借雨中涨满秋池的景象,暗示出内心的期盼与等待。

这种情感表达既深沉又细腻,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二、意象运用《夜雨寄北》中的意象运用独具特色。

诗人巧妙地运用“夜雨”、“秋池”、“巴山”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个充满秋意的意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凄凉,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等待。

此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虚幻意象,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使诗歌意蕴深远。

三、语言特点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夜雨寄北》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用词简练、质朴自然、节奏明快。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和对仗等手法,使得整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

四、结构安排《夜雨寄北》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

整首诗由四句组成,前三句写景叙事,后一句直抒胸臆,既体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又表达了期盼重逢的美好愿望。

诗中时空交错,现实与想象相互交织,使得诗歌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同时,“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为整首诗的主题句,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综上所述,《夜雨寄北》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夜雨寄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赏析】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及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先是原文及其注释,然后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君:诗人对朋友的称呼,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指读者。

巴山:指四川的蜀山。

秋池:四川盆地有水田,秋季雨水多时会涨满池塘。

共剪:共同剪烛,指共度夜宵。

西窗:指家中的窗户,这里也可理解为指赏月之地。

赏析: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写道:朋友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回答说还没有确定的时间。

接着他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形容四川的夜雨,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氛围。

巴山与夜雨的结合,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离别之行。

接下来,他表达了与朋友共度夜宵的心愿,希望有一天能够一同欣赏月亮。

最后,他借巴山夜雨的意象,表达出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现场写景”手法,形容了四川地区秋天的夜雨情景,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凄凉,诗人将自己心情的阴郁和离愁与外在的环境揉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无奈和抑郁的感受。

这种结合了内心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描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张力和审美效果。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清秀。

以总分法为结构,前两句刻画了诗人对回归时间的不确定,以及四川夜雨的情景;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共度夜宵的期待和真挚的思念之情。

通过四句简洁的文字,把复杂的感情和景物形象浓缩在其中,给人带来了沉郁和凄婉之感。

总的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情感深沉的抒情诗。

通过描绘四川夜雨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离别的心情以及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形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李商隐的独特才华和艺术风格,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1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夜雨寄北·李商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夜雨寄北·李商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夜雨寄北·李商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夜雨寄北》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一说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一说是友人。

3、问:询问。

4、归期:回归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

未,没。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巴蜀之地)7、夜雨:晚上下雨。

8、涨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

涨,水位升高。

9、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10、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西窗,西窗之下。

这里指亲友聚谈指所。

烛:烛花。

11、却:副词。

还,再,且。

表示小小的转折。

12、话:谈论。

13、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译二】: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

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赏析夜雨寄北古诗原文赏析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⑴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⑵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去的日期,可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期告诉你。

“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友人盼归,诗人思归,彼此思念的心情是相同的。

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都蕴含在这“未有期”三字之中。

“巴山夜雨涨秋池”,忽然宕开,描写景色:巴地深秋季节,夜雨声声,连绵不断,涨满秋池;而诗人呢,旅舍独居,孤灯听雨,面对来信,长夜难眠……诗人没有直说愁苦之情,而是把这种情熨帖地融入这幅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同那绵绵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诗人抒发羁旅之愁、思归之苦,把无形的情化为具体形象,寄赠友人,深切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结合叙心愁
——夜雨寄北赏析
江伦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处巴山蜀地,时值秋天,加之夜雨不断,心中的孤寂油然而生,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更是愁肠万断,无可奈何。

因时因地而感,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思念之作。

我们知道,秦岭和大巴山是我国南北的分水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都城长安和巴山蜀地的交流。

在那时,两地来往,艰难异常。

诗人想念着家中的亲人,不能立刻相见,再加上官务缠身,不得脱,心中苦恼,不言而喻。

《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及时如此。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亦或是收到了礼物家人的来信,心中家人有了渴盼之心,问他什么时候归家,就有《君子于役》中主人公思念戍边服役的丈夫情形:“君子于役,何至哉”的发问和思念,所以才有了“问归期”之事。

亦或是诗人静坐夜晚,自我思念着对方在思念着自己,盼着自己早日归去。

虚实结合,,内心复杂,兼而有之。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归期几许。

无可奈何,愁绪满心间。


回去,思念着家人,自问也好,她问也罢,思念、归家之愁就像涟漪在胸中荡起。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脚下,秋意正浓,夜雨飘洒,池水尽涨。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啊,本来心中愁,偏偏又逢秋;本已路途遥远,情思两地,偏又夜雨绵绵。

天宫不作美,偏偏作弄人,恨从中来,愁更边上生。

路途阻断,归期遥遥,与前句扣应,巧妙作答意相连,境相随,意境浑然天成。

秋天夜雨,可能确是秋雨不断,引人发愁。

也可能是诗人的意象而已,并非真是秋雨连连,池水尽涨,而是诗人用这样的时令、这样的场景铺垫渲染。

愁苦是实,秋雨是虚。

虚实结合,完美无瑕,让人感受真切。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窗前对坐,帐下叙聊。

“何当”映衬着“未有期”,“共剪西窗烛”成了诗人的计划和理想。

然而那窗前对坐、帐下叙聊温馨场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连跪起痘不得而知。

只是此时的一种向往和期盼,寄予自己和对方彼此心灵的慰藉。

现实的期盼和虚幻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更加抒写了心中的无赖与苦楚。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再次以巴山夜雨结尾,不仅首尾呼应,更是紧紧抓住“夜雨”这一意象,抓住了巴山这一地点。

窗前对坐,帐下叙聊,聊什么呢?诗人在愁苦中不断的设想,就聊巴山夜雨时的情形。

此时是雨淅淅、愁绵绵、肠万断。

一但相聚,彼此倾倒思念的愁苦,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心中的一切,甚至紧紧拥抱,泪而无语,泣不成声,“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读到此处,我们也心为所动,酸楚异常。

诗人把一切都安排那么现实,有跃然纸上之感,可是一切又都是遥不可及、飘渺虚无之态。

虚实之间,艺术的巧妙加工和结合,为志的流露,情的表达找到了最佳载体和抒发方式。

虚实结合叙心愁——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一大艺术特色,细读之、慢品之,愁生之,心感之。

诗人的情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正是诗人艺术技巧和诗歌艺术特色巨大魅力的真实再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