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合集下载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太宗贞观四年(712年),卒于唐宪宗乾元三年(770年),享年59岁。

他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百科全书”。

杜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中期主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晚期则题材更加广泛。

他的创作涉及人生哲学、政治风云、社会百态、自然风光等多个层面。

杜甫的作品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派”的诗歌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自然质朴,本着“明于志,实于事”的原则,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

他善于用具体事例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人感受到他深刻的领悟力和直观的感受力。

例如《赤壁》中写到“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把瀑布的景像显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瀑布的声音与力量。

杜甫的这种自然风格的诗歌语言,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杜甫的诗歌不仅关注了个人情感,更多的是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他尤其关注的是百姓的生活状况,对贫苦农民和流离失所的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他的《客至》就表现了这种关注,例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半壶生酿热,新泉烹碎香。

”这首诗将客旅闯荡之苦,和百姓建设家园之甜,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尊重。

三、富于哲理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作品富于哲理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他卓绝的文字技艺是他思辨、探究丰富的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这些思想和精神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让他的诗歌变得更加深刻而有内涵。

他的《登高》就富含着哲学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例如:“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这首诗以对江南山水的描写来探究人生哲学,借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居高临下所体悟到的人性道理和高尚情操。

2024年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

2024年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

2024年百家讲坛杜甫观后感2024年的百家讲坛上,我有幸欣赏到了一场关于杜甫的讲座。

这是一场极具震撼力的演讲,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____字的观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新的认知和思考。

首先,杜甫的诗歌是如此真实和质朴。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犀利而直接的笔触,将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融为一体,用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的诗歌洋溢着真诚和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和人道主义情怀。

其次,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他的广博学识和对人类文明的关注。

他在他的诗作中提及了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文学典故,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对人类智慧的赞美,表达出他对人类文明的崇高追求和对人类未来的希望。

此外,杜甫的诗歌流露出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渴望。

他以凝练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的向往。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川、江河、花草等自然元素,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和无尽的生命力。

此外,我还对杜甫的坚持和执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杜甫是一个经历了生活困境和苦难的诗人,但他从不放弃对诗歌的追求。

他在逆境中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继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他的坚持和执着,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鼓舞。

最后,杜甫的诗歌还启发了我对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关切和思考,让我深思自己的生活和处世之道。

他的作品告诉我,人生中的苦难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信念,努力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奋斗。

总之,这场百家讲坛上的杜甫讲座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欣赏他的诗歌,我体会到了他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感受到了他的真挚和深沉的情感,也受到了他的坚持和执着的启发。

唐代诗人杜甫的人生态度与文学成就

唐代诗人杜甫的人生态度与文学成就

唐代诗人杜甫的人生态度与文学成就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期,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腐败和战乱,却能以深沉的思考和较高的文学才华,表达出对世事的关注与关怀。

本文将阐述杜甫在人生态度和文学成就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杜甫的人生态度1.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杜甫的作品中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种种苦难和困境,如战乱、饥荒等。

他通过写实主义手法传递给读者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杜甫对民众疾苦持有同情之心,并尝试通过诗歌声援弱者并呼吁社会改变。

2.崇尚志向追求:•尽管受困于多舛之境,杜甫从不放弃自己对美好未来与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把自己看作社会改革者和正直言论家,并希望借助诗歌的力量引发变革。

3.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杜甫虽然多次遭受贫困和逆境的折磨,但他对生活依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通过赏析自然风光、寄情万物,体现出对美的执着追求。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1.创造性题材和表达方式:•杜甫展现了多样化和丰富性的题材选择,从反映社会、表达同情到咏史纪事等都具有独特性。

•他以直接而坦诚的语言传递思想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他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2.批判现实与理想构建平衡:•杜甫在作品中常常包含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并通过理想社会愿景为未来开辟了一条道路。

•他用理论塑造永恒价值观念,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的坚守。

3.深刻反映人性共通与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作品从人性角度出发,探索普遍而深层次的人生哲学问题,引发读者共鸣。

•他强调同理心、关怀与爱,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节,唤醒读者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和追求。

结论杜甫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在唐代诗词史上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他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与关注,同时,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美好未来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以深邃而真挚的笔触展示了人性共通性与人道主义精神,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借鉴的典范之一。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教育知识文库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杨帅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

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

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

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

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

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

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

举例说明杜甫诗中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举例说明杜甫诗中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代表中国诗歌艺术巅峰的“诗圣”。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在杜甫诗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的例子: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很多诗歌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例如,《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

追求真理的精神: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反映出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例如,《登高》一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言自明。

坚强不屈的意志: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意志。

例如,《兵车行》一诗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诗中反映出杜甫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气。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精神品质的光辉。

他深深地关心着国家和人民,勇于面对现实中的不公和困难,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人道主义立场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写作特点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通常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2.叙事和议论风格:杜甫的诗歌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

有学者认为,他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受到了《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3.仁政思想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以及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4.人道主义精神:有观点认为,杜甫的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总体来说,杜甫的诗歌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疾苦,又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精炼的艺术技巧。

唐朝文学家杜甫的人生价值观

唐朝文学家杜甫的人生价值观

唐朝文学家杜甫的人生价值观唐朝文学家杜甫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关于生命、人性和人生的深思。

杜甫的人生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担责和奋斗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我担责和奋斗的概念,他经历过许多不愉快和艰苦的经历,并在其中获得启发,这些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他的诗中,杜甫经常提到自己的痛苦和孤独,但是他从不自怨自艾,他明白人生之路永远都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相反,他总是试图在这些灾难中寻找希望,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改变。

2.情感力量杜甫非常注重情感的力量,他的许多诗作表达着他对弱者和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注。

这个主题在他的诗歌中尤为突出。

杜甫的作品中,有许多描绘了平民百姓生活的片段,他对工人、农民、乞丐以及其他不幸者的描绘非常真切。

他通过他的诗歌,呼吁人们应该有同情心,应该关注那些经常被忽视或被同情的人。

3.环境保护杜甫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他的许多诗歌都是以自然和环境为主题。

他喜欢在自然中漫步,并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杜甫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他描绘了美丽的河流、广阔的田野,以及恢弘的山脉。

他并不只是描述自然,而是力图通过诗作来祈求和维护美丽的自然环境。

4.人道主义杜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平等,认为大家之间应该互相关怀、支持和帮助。

在他的诗歌中,杜甫描绘了人们之间的爱和感情,他表达了他对人类和平与团结的主张。

他强调人性的高贵和价值,并希望人们能够努力去实现理想的世界。

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出了其人格上的思考和考虑。

他的思想可以总结为自我担责、情感力量、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

杜甫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们的帮助和启示不仅在古代,今天同样还有意义并值得我们之后去学习,尊重和发扬。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论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文豪、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中充斥着深沉的人道主义思想。

杜甫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象征性的写作之中,他以“平常心”写出了许多富有同情和慈悲心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在他的诗作之中,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同情和关爱。

比如,杜甫写到:“叹息作风流,人道洪荒”(《忧国》),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流行习俗的不满和反对,强调人们要保持人道的成分。

杜甫又写到:“关山度若风,荆榛如雨”(《三月三日》),这句话本质上歌颂了那些勇敢的官兵,他呼唤着民众要正确的看待和尊重这些为国出力的人。

可以看到,杜甫在其诗歌中不断唤醒人们对人道主义的重视和实践,倡导大家要用关爱来书写世界,这也是杜甫诗作中独树一帜的地方。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深刻而独到的洞察力,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体察使他的诗情深沉,感人至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现实题材和事件,使人们可以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杜甫不仅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那么,杜甫的诗风是怎样的呢?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感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富含人道主义和思想性,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思考,深深影响了后人。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民族浮沉的深刻感慨,表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感知。

其次,杜甫的诗歌善于抒发情感,充满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感慨。

他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灾难和战争的景象,惨淡而凄惨。

对于战争、流亡等与生活有关的状况,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洞察生命的压迫和人心的苦痛。

这种善于抒发情感的技巧使他的诗歌更加细腻动人,让人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再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充满着情感和思考。

他描述了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和万物之神,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认知和感悟。

他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感性联结在一起,以简洁而缜密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受,营造出了一种无限温馨的人文氛围。

最后,杜甫的诗歌没有流于空洞的感受、虚幻的形式或静态的抒发。

相反,他的诗歌充分反映出其时代的内外环境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领着后人面对生命和时代的挑战。

总之,杜甫的诗风是充满感慨、抒发情感、自然赞美、现实体察,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

他的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面对世界复杂而无常的现实,保持着人类的良知与理解,发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对登高中的人道主义关注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对登高中的人道主义关注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对登高中的人道主义关注人类关注他人的命运是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关怀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是一位以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和深情细腻的田园诗闻名于世的文学巨匠。

杜甫的诗歌中常融入了对社会问题和民生困境的关怀与思考,这种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对登高中的人道主义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社会关怀主要体现在他描绘的社会景观和对人民疾苦的感受上。

他的《战城南》一诗中写到了长安城外战乱带来的恐慌和人民的流离失所。

诗中的细节描写和真切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这段历史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杜甫同样关注农民的生活困境,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农村贫困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他内心的苦闷与触动。

通过人物形象的展现,杜甫传递了他对社会贫困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此外,杜甫对民众命运的关注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他的诗集中,有大量描写难民、贫困百姓的诗作,比如《病将发时》、《悲化城西李十二失所》等。

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人们生活在战乱和天灾之下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杜甫对这些人们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人类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并积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的人道主义主张。

登高是杜甫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他的登高诗中融入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困扰的思考。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咏史抒怀的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在诗中展示了对天下荒凉和国家政治腐败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困境的关切。

这种关怀和思考,使得杜甫的登高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注。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自己的诗歌承载了对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关怀和思考,激发了后来许多作家和诗人对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的关注。

他的“百代苦乐今如昔,一生登休望后期”这句诗更是被后人流传颂扬,成为了对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

总之,杜甫的社会关怀与民生意识对登高中的人道主义关注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唐代,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学巨匠。

其中,杜甫是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坚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独具特色,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风貌。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议论和批判色彩为主,他对政治腐败、灾难、人民的苦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带有浓厚的道德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

例如在《丽人行》中,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换来十年功成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一段文字放在今天已经不太适合,但在当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志向感和豪迈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相比于唐代其他的诗人,杜甫的诗歌不太追求艳丽的夸饰和出奇不意的修辞,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沉重的现实和充实的人性。

他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负责人心怀忧患,而且还对百姓的疾苦产生了同情和关心。

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岁井寒尽不知时。

仰观宿鹭飞稀处,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样的诗篇,无疑是把当时军士的艰苦辛酸称述得淋漓尽致。

二、杜甫的社会背景杜甫诞生在唐代的安禄山之乱后,那个时期的战乱和动荡给他的成长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他先后经历过战乱和困顿,而且自幼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所以蕴涵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唐代中叶,国势日益衰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纵横捭阖,苛捐杂税,强取豪夺,剥削百姓。

经济的滑坡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危机的加剧,对整个唐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民众的沉重压迫也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中。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抒情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了人们日常所受的挣扎和折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

大诗人杜甫的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甫的诗集已经传世千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对杜甫文学艺术及其影响力进行探析。

一、杜甫的文学艺术杜甫的诗以写实主义为主,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抒情色彩。

他的诗重视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弱者的关注和同情。

例如,他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虽然表现了帝国衰落的景象,但他关切的是老百姓所受的苦难和景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是非常接地气的。

另外,杜甫的抒情诗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登高》、“赤壁”等名篇,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深刻的艺术感悟,这些诗作以其宏大的气魄、富有感情的描写、含蓄的思辨等,为杜甫赢得了无数的后人敬仰之情。

二、杜甫的影响力杜甫诗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首先在唐代时期,由于其诗歌风格独特,已经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受到了不少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例如,唐代文学家李白曾称赞“诗人未必多于杜甫”,表明杜甫的诗歌已经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在宋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被进一步推广和加强。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经说过:“天下诗案,唐人居多,而唐中杜甫最消魂”,由此可见杜甫诗歌对于宋代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成为了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杜甫的影响力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像明代文学家杨慎、清代文学家纪昀等都十分钦佩杜甫的诗歌,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写实主义的文学风格、浓郁的抒情色彩密不可分。

最后,在现代文学中,杜甫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

大量的现代文艺作品中充满了对杜甫文学创作的借鉴和致敬,这其中包括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各地的诗歌、小说、话剧等。

比如钱钟书在他的小说《围城》中就大量地引用了杜甫的诗歌和情节,通过对杜甫文学的深度思考,构筑出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总之,杜甫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和深沉的人生思考赢得了数百年的尊重和敬仰。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简介作品诗词有哪些特点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大开山者”,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以批判时弊、抒发人生苦闷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创作思想以及诗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当时的成都府,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举家迁居长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

后来,他先后在成都、洛阳、长安等地谋生,期间遭遇家庭不幸、流亡、逃荒等种种不幸,并多次遭受官府的迫害。

在艰苦的生活中,杜甫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他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痛苦,力图通过自己的诗歌为民献策,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创作思想杜甫秉承了唐代诗歌中讴歌时代的良好传统,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是他创作的核心。

他的诗歌着重反映人民的疾苦,凸显社会问题,关注民生,批判腐败现象。

杜甫所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巨著,更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其创作思想深刻,富有启发性,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真实性强杜甫的诗歌真实感极强,他的作品不急于追逐外在的美丽,而是通过直接、真实的表达,去揭露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接抒发了他的奔波辛酸和莫名忧愁,该诗说:“兴来爱不住,长风万里挥清秋”。

实际上,这种诗的用意,就是要揭示人生苦短,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机缘,不断努力追求幸福。

2.人道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以人性为本,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照顾、关爱,要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全社会要爱惜人民生命、尊重人民权利,使社会变得和谐。

如《登高》诗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作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渗透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

3.深刻的批判精神杜甫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他善于深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丑恶。

杜甫人物短评200字

杜甫人物短评200字

杜甫人物短评200字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痛苦表达了深切的思考和同情。

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作以真实感人、直抒胸臆的风格著称。

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战争残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他擅长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常常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对生活的感悟。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他通过对农民、贫穷士人和战争中的受难者等群体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刻关怀和同情。

他的诗中充满了悲壮和激情,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无奈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杜甫的诗作被誉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痛苦的关切。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启示。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展示了人类命运的无奈和社会现实的
残酷,但也蕴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杜甫的古体诗

杜甫的古体诗

杜甫的古体诗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中期著名的古体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以揭示社会不公、抒发人民疾苦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

以下是杜甫的古体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杜甫的古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杜甫的古体诗以写人民疾苦、抒发社会不公为主要题材。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杜甫通过亲身经历写出了遭遇战乱逃亡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他对兄弟团聚的渴望;而《登高》则以巍峨的山峰和辽阔的河山来反映他内心的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还写过很多叙事性诗歌,如《宾客入京》、《戏赠崔守拙》等,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

第二,杜甫的古体诗深刻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困境,并以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之情来进行抨击和揭示。

例如《月夜》中,他写出了战乱之下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绝句》中他写出了自己亲眼目睹贫民吃草根煮汤的情景。

他的诗作表达出对社会阶级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边疆战事和战乱的反思。

第三,杜甫的古体诗以真实细腻的描写著称,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作常常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用凉爽的秋风和流动的河水来寄托他对国家的振兴和民众的幸福的美好愿景。

第四,杜甫的古体诗语言优美,押韵工整,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他的古体诗词句简练,用词含蓄,表达含义深远。

他的诗作往往采用七言、五言绝句等形式,律动饱满,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例如《望岳》中,他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历史名山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之,杜甫的古体诗作以真实细腻的描写、广泛多样的题材、深刻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优美的语言和形式等特点而著称。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

杜甫诗风特点

杜甫诗风特点

杜甫诗风特点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他的诗风独特,充满力量和深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的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关注社会动态,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兴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关注。

例如,《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作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以深沉的情感和激烈的语言展现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精神。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诗中,使作品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兄弟离散和家国之痛的思念之情。

再次,杜甫的诗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疾苦和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同情。

他通过描绘生活的细节,展示了人们的智慧、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黄河落白云,北风吹白草。

所思见古人,独醉乘太皞。

”通过对茅屋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称赞和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表达,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风独特,充满力量和深情,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题材,内容丰富,充满激情和力量,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民和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

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

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

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

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

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惟妙惟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

《无家别》中,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

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中,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

这表面上的年历做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3.杜诗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表达了空前的高度,为后世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之路。

<一>关注民生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伤。

<二>忠君,爱国,爱民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虽然也写了“唐**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单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

<三>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整个社会历史风貌。

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2.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

杜诗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

《兵车行》中诗人对统治者开边政策的否定和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完全寄寓在咸阳桥边送别征人,“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青海边古战场新鬼烦冤旧鬼哭的描述之中。

又如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把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的国事虚化为一年一度的春景,诗人角景生情,感慨了万端。

<四>杜甫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继承了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并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杜甫继承了古体诗创作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摆脱了乐府古词的拘束。

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典型事件的场景,描写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刻画人物的心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溶抒情于叙事中等。

二、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1.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众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但是,像杜甫这样,从身受感同,是时代造成的。

就杜甫的经历而言,是他的不幸,就他的文学成就来看,则不失为大幸。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种由己推人的悲悯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诗人此时,寄居成都草堂。

这是他饱经成乱,历经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

茅屋实为一象征意向,他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他抵抗不过苦风凄雨的侵扰。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

秋雨荡荡,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突发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度日,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

转瞬间他或许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

因而,他愿意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做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

对生命的关怀,是杜甫一生都不曾忘记的。

杜甫自己的忧生不用说,那是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安史之乱,战争的无情,夺走了人们的生命,杜甫为之深**伤悼,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表示自己的关切。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征夫》)“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复愁十二首》其三)“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

”(《北风》)“战血留依旧,军声动至今。

”(《风疯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他反对君王用人民的生命去开拓疆土。

“边庚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他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

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

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双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

杜甫一生很少过上安定的日子,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不幸的人,并尽其可能的予以最大的帮助。

《又呈吴郎》最能体现这种这种情怀;帮助朋友和相识的人是容易的,但要帮助不相识的尤其不同阶层的人就不太容易。

帮助别人度过暂时的苦难也容易,要帮助无力摆脱贫困者则很难,一个不饿饭的人,任西邻扑枣,本来是容易的,但不容易的是,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希望别人继续这样做,更不容易的是,当别人冷漠此事时,他还要提醒别人注意。

实际上,当杜甫第一次任西邻扑枣时,他就自觉地肩负起了一种责任,要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救助这位寡妇。

这种自觉的责任感正是检验一切社会良知的标准。

尽可能的帮助别人,是杜甫的一贯本色。

大到谏诤皇帝,推荐人才(推荐岑参)—这是他在朝廷短时期内留下的“政绩”,小到“枣树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还东屯》),小则小矣,却并非好施小慧,而是毫发见真情,体现了诗人相濡以沫,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性格。

杜甫是慷慨的,《甘林》诗写道:“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

”当邻居因赋敛过重而缺粮,他毫不犹豫把收获的粮食分给他们。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杜甫的忠君与爱国爱民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无法分开,他的忠君思想,是勿用讳言的事实。

但杜甫的忠君是谏诤而非服从。

杜甫既当面谏诤皇帝,又无论何时何地的对政治弊端进行批评。

杜甫不服从性是明显的。

但是杜甫又有“任怨”的一面。

杜甫对唐玄宗怀有尊敬,感恩之情。

《官定后戏赠》中,可以看出他对唐玄宗怀有知遇之恩的感激。

他感谢玄宗,是玄宗赞许过他的才华,当杜甫献上《三大礼赋》之后,被玄宗封待制集贤院。

虽然,“待制”一直未能等到一官半职,但这件事已经本身使杜甫感到终身荣耀:“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彩动人主.....”(《莫相疑行》)。

“彩色昔曾干气象”(《秋兴八昔》),“气冲星象表,词感帝尊”(《奉留增集贤院崔于二学士》),都是直到他晚年仍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光荣史。

杜甫对肃宗的态度较为复杂。

杜甫历尽苦难,放弃与家人的团聚,投奔中央信政权,途中被叛军抓获,押解长安。

他逃离敌占区,此行让人后怕。

在《喜达行在所三首》多出描写危险的经历和大难不死的庆幸:“眼穿当落月,心死著寒灰”;“所亲惊老瘦,辛苦贱中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喜心翻倒级,鸣咽泪沾巾”;“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最后,终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此举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肃宗的拥戴。

可见杜甫对这位乱世当中即位的新君给予了多大的厚望。

此时的杜甫,作为皇帝的近臣,又是专职的谏官,要对中兴的到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惜肃宗并不是他所希望的尧舜之君。

在这一职上,杜甫体会到谏官一职形同虚设,所以写下了著名的《北征》。

诗中对肃宗的感情十分复杂。

《北征》中杜甫认为,“杨贵妃被缢杀马嵬坡”的惊心动魄是事情是一件好事。

联系上下文,可以判断出,杜甫对此件事情是持有肯定态度的,是维护玄宗美善的形象的。

杜甫的态度也在此事上突出的表现出来。

当他为皇帝回护时,他只能说是杨氏兄妹作恶多端,陈玄礼等将士荡析同恶,玄宗主席哈她们是应天之举。

但他从人道的角度来反思杨贵妃的命运时,有洒出同情之泪。

从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杜甫的任怨—美善在上,怨仇在下,安乐在上,忧戚在臣,在特定的时期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个特定的时期,就是民族之亡,国家分裂的动乱时期。

此时,他希望维护君王的形象,也从这里找到证据。

东坡说《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

“君臣大体”,就是任怨之意。

代宗新立,使杜甫看到一丝希望。

但代宗在杜甫心中,也仅仅是一个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