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及输血反应的护理
输液及输血反应处理制度
输液及输血反应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医院输液和输血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输液及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输液和输血操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二章输液反应处理第三条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但不限于过敏反应、血液反应、感染反应等。
第四条患者输液前,医护人员应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历和过敏史,特别关注过敏体质患者,规避可能的不良反应。
第五条患者显现输液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刻停止输液,将输液速度降低或中断,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动。
第六条医护人员应立刻进行急救处理,包含但不限于就医评估,紧密察看患者病情变动,必需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
第七条输液反应发生后,医护人员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输液反应表现、抢救措施等内容,并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第八条医院将定期开展输液反应的教育培训和讨论,提高医护人员的识别和处理输液反应的本领。
第三章输血反应处理第九条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但不限于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反应等。
第十条患者输血前,医护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一条患者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症状变动,特别关注过敏体质患者和高危患者,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第十二条患者显现输血反应时,医护人员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动,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急救药物、调整输液速度等。
第十三条发生输血反应后,医护人员应填写《输血反应报告表》,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输血反应表现、急救措施等内容,并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医院将定期组织输血反应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本领和技术水平。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对于未依照本制度规定处理输液及输血反应的人员,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对于因未按本制度规定处理输液及输血反应造成患者损害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多项护理问题,包括输血反应、输血后护理等。
本文将对输血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皮疹、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中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对于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包括:1)及时中止输血;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氧疗;3)予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等。
输血后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
护理人员应确保受血者休息充分,避免剧烈活动。
受血者应多饮水,以促进尿量增加,有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药物代谢产物。
经过输血后,护理人员还应检查受血者的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值,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果出现输血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输血操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在输血前,应核对输血信息,包括输血者的基本信息和输血品种、血型等。
同时,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漏液和空气。
输血时,应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定期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输血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是一篇探讨输血过程中护理问题的文章。
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掌握输血反应的护理措施、输血后的护理以及规范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保障受血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表格)
常见输血反应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处理措施发热反应1、多由致热源引起;2、多次输血发生免疫反应;3、输血时未严格无菌,造成污染1、输血中或输血后1-2h内;2、发冷寒战,继之高热,可达38-41℃,伴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3、一般不伴有BP↓;4、发热持续时间不等,缓解后T降至正常。
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2、严格无菌1、反应轻:减慢速度;2、反应重: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通知医生;3、必要时遵医嘱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4、将输血器、剩余血、贮血袋一并送检。
过敏反应1、患者为过敏体质;2、输入的血液中有致敏物质;3、多次输血产生过敏性抗体;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
1、多发生于后期或即将结束时;2、轻度: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3、中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于颜面部,眼睑、口唇、喉水肿;4、重度:过敏性休克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2、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3、供血者采血前4h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宜清淡饮食或饮糖水;4、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予抗过敏药物1、轻度:减慢速度,予抗过敏药物;2、中重度: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皮下注射1:1000adr0.5-1ml、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3、呼吸困难者予吸氧;4、喉头水肿予气管切开;5、循环衰竭予抗休克治疗;6、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溶血反应血管内输入异型或变质血液1、轻重不一,三个阶段;2、①阻塞部分小血管: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3、②凝集的RBC溶解:黄疸、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BP↓;4、④肾小管阻塞,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管型尿、蛋白尿、高钾血症、酸中毒,严重者死亡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2、输血前认真核对;3、严格遵守血液保存规则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2.吸氧,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升压药或其他药;3.将剩余血、患者血标本、尿标本送检;4.双侧腰部封闭,热敷肾区;5.碱化尿液;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7.抗休克治疗;8.心理护理血管外Rh系统内抗体引起1、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发生;2、轻度发热伴乏力、胆红素升高查明原因,避免再次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处理措施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循环负荷过重1、速度过快;2、原有心肺功能不良1、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粉红色泡沫痰;2、满肺湿罗音,心率快、律不齐严密观察,控制液速、量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紧急处理;2、端坐位,双腿下垂,安慰患者;3、高流量吸氧,6-8L/min,20-30%乙醇湿化;4、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5、必要时四肢轮扎;6、静脉放血200-300ml出血倾向1、长期反复输血;2、超过患者原血液总量;3、输入库存血1、皮肤黏膜淤斑;2、穿刺部位大块淤血;3、手术伤口渗血1、短时间输入大量库存血时,密切观察意识、BP、P、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2、严格掌握输血量;3、补充某些凝血因子枸橼酸钠中毒大量输血时枸橼酸钠大量进入体内,患者肝功受损时其排出受阻,与游离钙结合1、手足抽搐,BP↓;2、心率缓慢,Q-T间期延长,甚至心搏骤停每输库存血1000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低血钙其他: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体温过低、通过输血传染各种疾病等严格把握采血、贮血、输血操作各个环节是预防输血反应的关键。
输血反应及处理
六、出血倾向
1、原因 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库 存血中血小板破坏较多,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 2、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瘀斑,穿刺部位淤血,术后伤口渗血。 3、预防和处理
(1)短时间输入大量库存血时,与密切观察意识、 血压、脉搏,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遵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 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三、溶血反应
(三)预防和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严格 执行“三查八对”和血液保存制度; 2、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保留血标本 和剩余血送检; 3、给予氧气吸入,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遵医嘱用升 压药或其他药物。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 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双肾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肾,解除肾小 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 和尿闭者按急性肾衰处理; 6、有休克症状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和护理,控制感染, 必要时用换血疗法。
三、溶血反应
(一)定义: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 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最严重的输血反应。 (二)原因 1、输入异型血;2、输入变质血,输入前红细胞已溶解,如血 液存储过久;3、输血前将血液加热或剧烈震荡,血液受细菌污 染;4、血液中加入药物,使红细胞大量破坏。 (三)临床表现 1、第一阶段:由于红细胞凝聚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引起头 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症状;2、第二阶段: 由于凝聚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的红细胞散步到血浆中,可 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 下降;3、第三阶段:大量红细胞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到酸 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肾小管堵塞;同时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 物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使肾小管堵 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发生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流程【目的】及时发现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评估】输液、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主诉,生命体征变化,判断是否发生输液、输血反应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关措施。
【操作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或输血。
2、即报告医生及配合处理。
3、如出现输液反应:①即认真查对药液。
②用无菌巾包裹余液、输液管、头皮针即送细菌室(连验单)。
如细菌室下班,则交门诊检验室。
③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
④即报护长。
24小时内报科护长,月底交报表到护理部。
⑤填写输液反应登记表三份,一份交科部,一份交院感,一份留病区。
表内应填写:药液名称,注射器、针头、药液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批号、培养结果。
4、如出现输血反应:①即重新查对血型,电话报血库。
②用无菌巾包裹余血、输血器、针头等送血库。
③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
④报告制度与输液反应相同。
【注意事项】1、如停止输液或输血时,应及时更换输液器。
2、有跟踪记录病人的病情及措施是否有效。
3、注意安抚病人的情绪。
【评价】1、发现及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2、对病人影响减少到最低。
发生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发生输液或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或输血即报告医生及配合处理用无菌巾包裹余液、输液管、头皮针即送细菌室(连验单)如细菌室下班,则交门诊检验室填写输液反应登记表三份,一份交科部,一份交院感办,一份留病区,表内应填写:药液名称,注射器、针头、药液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批号、培养结果。
即报告护士长,晚上报护理二线24小时内报科护长月底交报表到护理部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用无菌巾包裹余血、输血器、针头等送血库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输血反应即重新查对血型,电话报告血库报告制度及登记制度与输液反应相同输液反应即认真查对药液。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人卫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会引起输血反应,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全命。
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各种输血反应。
(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
1.原因(1)由致热原引起,如血液、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
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护理(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①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②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通知医生;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臻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④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一并送检。
(二)过敏反应1.原因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
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使机体致敏。
(2)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采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进食了可致敏的食物。
(3)多次输血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输血发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其程度轻重不一,通常与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
静脉输血及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
静脉输血及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静脉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经过静脉输送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或纠正机体的功能障碍。
然而,在静脉输血过程中,也会有患者出现输血反应,轻者可导致症状不适,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与实施静脉输血及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静脉输血应急预案1.人员配备:静脉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接受过相关的培训。
常规情况下,静脉输血由合格的护士或医生执行。
其中,输血注射护士需要熟悉输血操作规程,掌握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急救措施。
2.设备准备:a.静脉输血所需的血液和输血袋,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和无污染。
b.输血室内应安放好必要的应急设备,例如各类药品、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
c.在输血室内设置急救箱,内备有氧气、止血带、呼吸道导管、呼吸囊、抢救药物等。
3.输血安全:a.核对患者的身份、输血单、血液类型和血液制品,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操作。
b.在输血前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完整记录,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如血压、体温、脉搏等。
c.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必要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d.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记录相关信息,如输血量、时间、输血速度等。
4.输血反应的处理:a.注意观察患者输血后的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停止输血操作,并与医生及时沟通。
b.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抗过敏药物治疗;对于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抗休克和溶血治疗。
c.在处理输血反应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并及时进行抢救措施。
二、静脉输血及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示例)I.异物反应1.停止输血,并立即通知医生。
2.桌上已出至输血袋中输药时,应将新鲜输血袋的抽水管固定,弃用受污染的注射器,并更换新注射器。
3.检查新鲜输血袋,确认没有异物后,可以重新输血。
II.并发症1.过敏反应:a.皮肤瘙痒、皮疹、发热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可以有效地补充血液,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患者有时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特定事件或情况制定的详细行动计划,旨在提前准备,迅速反应,以保护人员的安全和顺利完成任务。
在输血过程中,应急预案是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反应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以下是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
一、建立工作小组在医院的输血科建立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理小组,成员包括血液科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
他们应该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输血反应的症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并熟悉相应的设备和药物。
二、及时识别输血反应症状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过敏史和输血相关的病史。
在输血过程中,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呼吸急促、发热、寒战、胸闷、恶心和呕吐等。
三、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有输血反应的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并记录停血的时间和量。
在停止输血的同时,应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以备应急时注射抗过敏药物或其他药物使用。
四、保持患者稳定停止输血后,将患者放置在平卧位,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防止患者发生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五、及时处理并记录反应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症状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血液科医生,并根据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给予抗过敏药物、输注生理盐水等。
同时,要详细记录患者的输血反应症状、处理措施和效果,以备后续分析和改进。
六、处理后的监测和随访对于经过紧急处理的患者,应进行密切监护,并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对于严重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并进行专业治疗。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及时处理和应对输血反应,制定本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二、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
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可给予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保留血袋:将剩余血袋及输血器保留,以便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
5.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6.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7.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8.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9.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血:发现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5.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6.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7.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8.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和输血已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静脉输液输血也可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1. 静脉注射位疼痛静脉注射位疼痛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针刺疼痛或者局部瘙痒。
若疼痛不严重,可以继续观察,若疼痛较明显,则需要停止输液,换其他输液位置。
可以在注射部位按摩或者热敷,缓解疼痛。
2. 类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是由于输液液体的药物成分或体内细胞的灰尘、过敏原等物质在患者体内引发的不良反应。
患者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如果发生类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
严重的反应需要立即送往医院。
3. 感染静脉输液是打开体内的一扇门,使细菌得以进入体内,因此输液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并确保使用无菌器材。
如果出现发热、畏寒、乏力等症状,可能是输液感染,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4. 液体负荷过多在治疗大量出血、创伤、感染等疾病时,需要给患者进行大量的输液,如果输液过多,会导致液体负荷过多,引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静脉压力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减缓输液速度并在必要时应用利尿剂。
静脉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1. 血病毒感染静脉输血时,使用未经筛选的血液可能携带有乙肝、丙肝等血液病毒,如果输血患者未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感染病毒。
所以,临床工作者应使用经过严格筛选的安全血液进行输血。
如果患者感觉到轻微的发热、全身不适等不适症状,需要随时观察和注意。
2. 过敏反应在进行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轻微的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严重的反应则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等。
如发生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
3. 贫血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贫血,原因是输血量不足或输血后造血不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检验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检验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输液和输血护理规范
输液和输血护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院输液和输血护理质量,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输液和输血护理的科室和人员。
第三条输液和输血护理应遵从“安全第一、质量为本、规范操作、细致服务”的原则。
第二章输液护理第四条输液护理前,护士应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家族病史等,并与医生进行沟通,确认输液方案。
第五条输液前,护士应认真检查输液设备是否完好,包含输液瓶、注射器、输液管等,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第六条输液前,应将输液瓶上的药物标签与医嘱进行核对,确保患者输液的药物和剂量准确无误。
第七条输液时,护士应采用无菌技术,先进行手消毒,再进行皮肤消毒,并依照规定的方法插入针头,确保穿刺部位干净无菌。
第八条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定期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含体温、脉搏、血压等),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第九条输液护理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是否显现不适症状和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条输液结束后,护士应认真检查患者的输液情况,包含输液量、输液速度以及是否存在渗漏等情况,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第十一条输液管、注射器等医疗废弃物应依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严禁随便丢弃。
第三章输血护理第十二条输血护理前,护士应核对输血血液和患者姓名、住院号等相关信息,并与医生进行沟通,确认输血方案。
第十三条输血前,护士应认真检查输血设备是否完好,包含输血包、输血管等,发现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第十四条输血前,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含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
第十五条输血时,护士应严格依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保持输血设备的无菌状态,并采取相应的防止输血反应的措施。
第十六条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定期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如显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认真检查患者的输血情况,包含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情况,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及输血反应的护理
血液制品的种类
(1) 全血:新鲜血、库存血。
(2) 成分血:血浆、红细胞(浓缩红、洗涤红、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浓缩悬液、血小板浓缩悬液、各种凝血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3) 其他血液制品: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制剂。
血液的保存
保存要求:防止凝固、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延长体外的寿命、保证功能。
加入抗凝剂、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等。
保存期,温度:全血和红细胞:4±2℃35天;血小板特制袋内22±2℃并不断振荡,5天;新鲜冰冻血浆-20℃1年。
我国发明血液长期保存新技术
红细胞的存活率是血液保存期的衡量指标。
深低温-80℃或液氨能将细胞保存数十年,费用昂贵,主要用来保存脐带血。
冷冻干燥低温真空干燥,将细胞内外水分抽走。
干4℃或室温此种方法不需要大型设备,贮存方便、成本低、易运输、复水迅速,成为深低温保存之后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
输血前的准备
概念:交叉相容配血实验
直接交叉相容配血实验:受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结果绝对不可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间接交叉相容配血实验:供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检查输入血液的血浆中有无能破换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备血:血标本、填好输血申请单一起送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取血:“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
“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的种类和质量。
取血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不能加温,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引起反应,在室温下放15-20min后再输入。
输血前须与另一名护士再次核对确定无误方可输入
输血反应及处理
概念: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大类。
一.溶血性反应
(一)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 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
(二)过敏反应
(三)细菌污染反应
(四)大量快速输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一.溶血性反应:它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
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 一) 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溶血。
症状
开始阶段:红细胞凝集,阻塞部分小血管,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中间阶段;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黄疸、血红蛋白尿(酱油色),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最后阶段;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原因:
①供、受血者血型不合
②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
③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
防治方法
(1)认真做好血型签定、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要求。
(2)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
(3)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4)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地塞米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5)保护肾脏。
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记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观察尿色。
(6)密切观、血压、尿量,出现尿少、尿闭者,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治肾衰竭和DIC ,必要时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
( 二) 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又称迟发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黄疸、
网织红细胞升高等。
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
处理基本同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当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2)病人原有疾病,输血后血液循环改善,导致病灶毒素扩散而发生发热反应。
(3)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一种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这两种不完全抗体易引起发热反应。
(4)快速输入低温的库存血。
2.症状
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有发冷或寒战,继而发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3.防治方法
(1)除去致热原严格清洁和消毒采血、输血用具。
(2)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
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
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病人为过敏体质,平时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过敏机体的组织细胞(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献血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3)多次输血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这种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
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为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如眼睑、口唇高度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3.防治方法
(1)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可在输血前给予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预防反应。
(2)不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
(3)献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吃富含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可饮糖水或用少量清淡饮食,以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质。
(4)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暂停输血,根据医嘱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1ml。
(5)抗过敏治疗,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
(6)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
(7)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
(三)细菌污染反应
1.原因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采血或输血全过程
2.症状反应的程度,随细菌种类、毒性、输入量和受血者机体抵抗力不同而异。
毒性小的细菌如输入量不多,病人可不发生反应或只发生发热反应,如输入的细菌量多、毒性大,即可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气促、紫绀等,也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症状或发生中毒性休克。
3.防治方法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病情采取必要急救措施,并迅速检查原因,以供抢救措施之参考。
(2)将未输完的库血和病人的血标本送化验室,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4)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
(5)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6)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四)大量快速输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1.心脏负荷过重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病人,如心脏病人、老年或小儿输血量过多或速度过快,都可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其临床表现,早期自觉胸部紧迫感,呼吸增快,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脉搏增快,血压下降,以致出现紫绀、肺水肿,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按肺水肿处理。
2.出血倾向
因大量失血者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输血,当输血量相当于病人的一个血容量时,则同时有大量的枸橼酸钠输入体内,以致来不及氧化,即与血液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
加之库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均减低,凝血因子不足,均可导致出血。
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血。
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针对原因予以相应处理。
大量输血时应间隔输入一个单位新鲜血液,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可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3.枸橼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钾
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酸氢钠,故缓慢输入不致引起中毒,但大量输入时,枸橼酸钠可与钙结合,导致血钙下降而抑制循环,出现脉压小、血压下降及低血钙所致的手足抽搐,所以每输1000ml血时,常规给钙剂1g预防发生高血钾。
4.酸碱失衡
需大量输血者常有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大量输血可加重酸血症,可考虑每输血500ml 加入5%碳酸氢钠35-70ml .
5.体温过低
大量输入冷藏的库血,使病人体温迅速下降,而发生心室纤颤(特别在低钙高钾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故大量输血前将库血在室温下放置片刻,使其自然升温;一般主张温度20℃左右再行输入。
(五)其它
如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氨中毒、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血小板无效输注等也应注意防止。
远期观察是必要的,有因输血而传染乙型肝炎、疟疾等疾病,如发现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治疗。
因此必须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供血。
此外,患有丝虫病、黑热病、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也可通过输血传播,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