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中划线词:鄙()其()恃()以()去()是故()2.选择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C.甚矣,汝之不惠D.辍耕之垄上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①②4.短文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了的道理。
5.谈谈该文给你的启示。
(二)呆若木鸡《庄子》纪渻(shěng)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①。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影(还是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②,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6解释文中划线词:为()已()疾()几()走()7.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①②8渻子驯养斗鸡的过程未写出来,这是为什么?9.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试写两个:(三)苏武牧羊班固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②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③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④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Jiā)王弋射海上。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岳阳楼记训练一:一词多义(文言词汇选择题) 备⎩⎨⎧ 前人之述备.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薄⎩⎨⎧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号⎩⎨⎧阴风怒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极⎩⎨⎧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夫大国.,难测也惊⎩⎨⎧ 波澜不惊.与蒙论议,大惊.曰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日出而林霏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阴⎩⎨⎧朝晖夕阴.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乃⎩⎨⎧乃.重修岳阳楼 去后乃.至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 则.有去国怀乡而⎩⎨⎧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训练二: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文言断句题)1.嗟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2.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 悲 居 庙 堂 之 高 则 忧 其 民 处 江 湖 之 远 则 忧 其 君训练三:意思理解(1)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文中的“览物之情”既指“满目萧然”的悲情,又指“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表达作者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对自己是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对滕子京有慰勉和规箴之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2024·山东·中考真题)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资料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⑵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注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初三期末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共5篇, 再附送5篇)一、商於子家贫商於子①家贫, 无犊以耕, 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 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④先生过而尤⑤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 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 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 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 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 子乃反怒而弗答, 何也?”商於子曰:“诗不云乎:乃造⑥其曹⑦, 执豕于牢⑧。
言将以为殽⑨。
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⑩必以牛, 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
不以牛, 虽不得田,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 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⑪者也。
”(选自明•宋濂《文宪集》, 有删改)【注】①商於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e):车辕前端驾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尤:抱怨, 指责。
⑥造:到。
⑦曹:群, 这里指猪群。
⑧牢:关养牲畜的圈。
⑨殽(yáo):通“肴”, 鱼、肉一类的荤菜。
⑩服田:用牛、马驾车耕田。
⑪激:情绪激烈、偏激。
1.解释词语。
(4分)①宁毋先生过而尤之过: ②子乃反怒而弗答弗:③终日不能破一畦终日: ④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顾: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今子以予颠之倒之, 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3.君主若想实现国家大治, 从文中可获得哪些治国方法?(3分)答案:(1)①使……听到;②间或, 偶然;③经过;④竟然, 却。
(2)您认为我颠倒是非, 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3)选贤举能, 任用贤良。
文段借古喻今, 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 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译文:商于子家很贫穷, 又没有牛耕田, 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求学励志篇一)
考场号: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求学励志篇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为学之要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①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②,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③。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④,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棁(zhuō):梁上短柱。
②迂诞:迂阔荒诞,不合事理。
③鸱枭( chī xiāo):猫头鹰,古人视之为恶鸟。
④华: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军国经纶.. (2)恶.之如鸱枭 (3)如此以学自损. (4)以补.不足也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2分)见 人 读 数 十 卷 书 便 自 高 大 凌 忽 长 者 轻 慢 同 列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4.选段中作者认为的学习的价值有哪些?(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①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②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也,吾材之敏,倍③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舌代耕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①,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②,或题于扉屏③,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④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⑤也。
”注释:①无嗣:无子。
嗣,子孙后代。
①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①扉屏:门扇屏风。
①闾里:里巷。
①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惠.过人(惠:贤惠)B.未尝..有教者入门(未尝:从来没有)C.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安:怎么)D.赠献者积粟.盈仓(粟:粮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闻邻中读书,日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2)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3.贾逵能学有所成,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二)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者最胜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④。
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子敬最小。
①谢公:即谢安。
东晋著名政治家。
①寒温:寒喧。
①“吉人”句:语出《周易》。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兄弟三人俱.诣谢公俱:一起B.多论.俗事论:议论C.向三贤孰.愈孰:哪个D.推此知.之知:知识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1)分解
D项中“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十七分。
9.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见之谓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10.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会儿,钱凤进来了,命人退避商量大事,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就谈背叛 朝廷的计划。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王羲之醒来后,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了,于是佯装流口 水弄脏自己的脸和被子,假装睡得很沉。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
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
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
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
军队软弱了;解庄某跻件在事(我的国困)难境,内不做在了于盗认贼识但别是人官吏,们而不在能于阻认止识,自这己是。政治混乱。大王
(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 像眼睛(一样)。”楚庄王就停止了(攻打越国的事宜)。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
答)
答案: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_____________的品质。
第12讲:文言文阅读(一)寓言类阅读-讲义(教师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行,找到最佳方法)课后作业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12分)书斗鱼予客建业①,见有畜波斯鱼者。
其大如指,鬐鬣具五彩②,两腮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
人以二缶畜之③,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
乃贮水大缶,合之。
各扬鬐鬣,相鼓视。
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
久之,忽作秋隼击④,水泙然鸣,溅珠上人衣。
连数合,复分。
当分,如矢激弦,绝不可遏。
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
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
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云。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
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参考译文:我外出来到南京,见有养波斯鱼的人。
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
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人们便)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
人们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
(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趁着怒气,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
(对峙)很久,猛然如同秋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
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
当接战时,如同弦上发出的箭,绝对无法遏止。
后来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
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
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
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
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但是我所叹息的又难道只是鱼吗?【注释】①客建业:旅居南京。
②鬐鬣(qíliè):腹鳍和背鳍。
③缶:这里泛指缸。
④秋隼(sǔn):秋天的猎鹰。
⑤冥顽不灵:糊涂顽固不开窍。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
(4分)(1)鬐鬣具五彩()(2)连数合,复分()2.下列不能体现波斯鱼善斗的一项是__________(3分)A 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B 忽作秋隼击,水泙然鸣C 当分,如矢激弦,绝不可遏D 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3.本文先描述了斗鱼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继而生动刻画了两鱼相斗的情景,意在讽刺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语文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河曲智叟无以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作业课件 期末专题复习九 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显示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带领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封爵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总共,共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 都相同的一项是( B )
(四)(2020·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 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齑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 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 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 腊。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 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和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虽然想要学习,但是恐怕 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 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 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 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明亮。 点亮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1)(写人叙事类)课件(共35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
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
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
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方法指引 【借助工具书】效:①模仿,仿效;②献 ,呈现;③效果,功效。
【课内迁移】“如苞何足言耶?”中的“ 足”,根据《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 道也”的“足”,可理解为“值得”。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1)
年逾六十
逾:(2)
【成语推断】“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 中的“厚”,可以根据成语“深情厚谊” 中的“厚”推断为“交情深厚”。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弭:①末端用骨 做装饰的弓;②消除,停止;③安抚,安定。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劝京决策 南归
南:(1)
甚备 备:(2)
讲求弭盗之 术
弭:(3)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答案:2.(1)向南 (2)完备,详尽 (3)消除,停止 3.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①愬(sù):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jué):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④刍:草。
1.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3分)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课外文言文(一)-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专题复习
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检测试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①,张文节荐之于朝廷,适值帝御试进士②,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
”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宴饮。
时侍从文馆士大夫皆至市楼酒肆游息作乐。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上谕群臣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上益.嘉其诚实。
【注释】①晏无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
②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直以贫无可为之具直:(2)上益.嘉其诚实益:2.将文中画线有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评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景公筑路寝①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②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
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
”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
昔.者楚灵王作顷宫③,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
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
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
”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④而去之。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删改)【注释】①路寝:台名。
②长庲(lái):台名。
③顷宫:占地一顷的大宫殿。
④斩板:指斩断绳子,撤除夹板,表示停止工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昔.者楚灵王作顷宫昔:(2)而不睹.长庲之乐也睹: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割席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①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捉:拿起。
②轩冕:大夫以上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
这里指达官贵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又尝同席读书尝:②有乘轩冕过门者者:(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阅读本文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卮②酒。
舍人③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④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祭祀。
②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④引:引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足:②乃左手持卮持:(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并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①而守株②,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注】①耒(lěi):古代耕地用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②株:露出地面的树根,这里指树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而:(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守株待兔”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请根据文段内容说说这个成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名校中考语文:专题二课外文言文段篇阅读(一)练习课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同州事物固 系 本来 . ②厉色 形言 脸色,表情 . ③比 四五十案 等到 . ④词彩弥 精 更加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裴琰之)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 ②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裴琰之出来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 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 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他命令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 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 勉强去做了。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 致汇报案情(即可), 他倚着柱子处理。 词意奔放, 文笔华美, 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落下。州府的官员都 赶来了,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课外文言文段篇阅读(一)
1.(2015· 金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 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 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 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
② ①
并加礼辟 ,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 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⑥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 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 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 辞。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之 词 翰 若 此 何 忍 藏 锋 成 鄙 夫 之 过。 答案: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是后汉 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这里。他家门前 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他家境 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 共有一千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荀巨伯》回答1~6题(10分)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攻郡。
友人与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疾,不忍委②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③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④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贼:指少数民族入侵的军队。
②委:丢弃。
③辈:指同一类的人。
④班:返回。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 .值胡贼攻郡 值:赶上,遇上B .子令吾去 去:离去C .败义以求生 败:失败D .而敢独止 止:停,留下来 2.对句中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败义以求生 以:连词,相当于“来” B .贼既至 既:副词,相当于“已” C .而敢独止 而:连词,相当于“却”D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以:介词,相当于“凭”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4.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吾)远来相视 B .(我)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C .(却)而入有义之国 D .(贼)遂班军而还5.对故事中的荀巨伯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B .注重友情 舍己为人 C .关心友人 热爱国家 D .讲究义气 主持正义6.反复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60字左右)(4分)(二)阅读课外文言文《陈元方舌辩袁公》回答7~12题(23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⑴久而益敬( ) ⑵尝为邺令( ) ⑶正行此事( ) ⑷孤法卿父( ) 8.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⑵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⑶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10.结合选文,简答问题。
(4分) ⑴“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⑵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1.从文段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袁公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用词语简单概括。
(4分)⑴陈元方: ⑵袁公:1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你觉得做人的原则应是怎样,请你简单谈谈。
(4)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回答13~18题(18分)王右军与谢太傅①共登冶城②。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③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④,手足胼胝⑤。
文王旰食⑥,日不暇给⑦。
今四邻多垒⑧,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⑨,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适。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谢太傅:谢安。
②冶城: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
③高世:超脱世俗。
④勤王:勤劳地处理国家事物。
⑤胼胝:茧子。
⑥旰食:晚食。
⑦给:足。
⑧四邻多垒: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
⑨废务:不理国家的事务。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答................题...............密..............封...............线................⑴宜人人自效:⑵非当今所适:14.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15.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时的停顿位置。
(2分)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16.王羲之在谈论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这与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有什么联?(4分)17.你已经学习了中国历史,秦二世灭亡是因为商鞅变法吗?(4分)18.王羲之和夏安对事物的看法相同吗?王羲之的观点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4分)(四)阅读课外文言文《白孝德阵斩刘龙仙》回答19~23题(22分)史思明①引兵攻河间②,使骁将刘龙仙诣③城下挑战。
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鬃上,谩骂光弼。
光弼④顾谓诸将曰:“谁能取彼者?”白孝德请行。
……龙仙见其独来,甚易⑤之,谩骂如初。
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龙仙曰:“谁也?”曰:“我,白孝德也。
”龙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运矛跃马搏之。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追及,斩首,携之以归。
贼众大骇。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史思明:唐玄宗时和安禄山一起叛乱的头领。
②河间: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③诣:到。
④光弼:李光弼,唐朝名将。
⑤易:小看。
19.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①谩( )骂②瞋( )目③狗彘( ) ④大骇( )20.解释加点的词。
(6分)①恃( )勇②运( )矛③顾( )谓诸将④环( )走堤上⑤矢( )不及发⑥追及( ) 21.下面句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
(4分)①甚易之()②携之以归()22.“也”往往表示判断。
请找出文中两个带“也”的判断句。
(2分)①②23.翻译。
(6分)①谁能取彼者?②是何狗彘!③孝德瞋目谓曰:“贼识我乎?”(五)阅读课外文言文《王蓝田性急》回答24~28题(15分)王蓝田①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扔下地以屐齿碾之。
又不得。
嗔②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王右军③闻而大笑曰:“使安期④有此性,犹当无一豪⑤可论,况蓝田邪?”(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袭封蓝田侯。
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
②嗔:生气。
③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
曾任右军将军。
④安期:王述父王承的字。
王承曾任东海内史、从事中郎。
⑤豪:通“毫”。
当时士族名士尤重从容不迫,故王羲之对王述性急有此贬评。
24.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⑴以箸( )刺之不得⑵嗔( )甚⑶以屐齿碾( )之25.“复于地取内口中”一句中“内”通字,意思是。
(2分)2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27.生活中你做过像王蓝田一样的事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28.《世说新语》是一部怎样的书?(4分)(六)阅读课外文言文《学无早晚》回答29~33题(12分)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
一人鸡鸣而驾,马瘠①车敝②。
憩于涂③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
一人日中而驾,良马车駃④,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
(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注释】①瘠:音jí,瘦弱。
②敝:破旧。
③涂:通“途”。
④駃:通“快”。
2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但:适:穷:质:30.对“始勤终随”解释正确地一项是()(1分)A.刚刚勤奋接着又随随便便B.起初很勤奋后来就随便了C.开始时很勤奋最后却又很松懈D.刚刚勤奋随便就松懈了31.“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1分)A.二人B.良马车C.鸡鸣而驾者D.日中而驾者32.翻译“作辍,其勤惰也”一句。
(2分)3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4分).............答................题...............密..............封...............线...............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㈠、⒈C(败坏,毁坏)⒉D(D中是介词,相当于“用”)⒊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
⒋C(并没有省略转折词语,省略的是“我辈”)⒌B⒍荀巨伯看望有病的朋友时正赶上敌寇攻城,于是不顾自己性命安全留下来陪朋友,这种精神震慑了敌寇,敌人撤退,全郡都得到了平安。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堤来看望患病的朋友,正赶上少数民族的军队进攻这个郡。
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死定了!您应该离开。
”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看您,您让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哪里是我荀巨伯干的!”敌人进城,对荀巨伯说:“我们大军来到,全郡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单独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取朋友的生命。
”敌人互相商量说:“我们这些都是无义之人,竟然进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撤退返回,全郡人都得到保全。
㈡、⒎⑴更加⑵曾经⑶实践、实行⑷效法、效仿⒏D⒐⑴对于强悍的人,用道德感化他们;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
⑵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⑶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⒑⑴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⑵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⒒⑴明白事理,不甘示弱。
⑵倚老卖老,不可一世。
⒓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迷信权威,不拜倒在权威脚下,要自信自强。
【参考译文】陈元方(年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㈢、⒔⑴效力,效劳。
⑵合宜,适合。
⒕夏禹勤劳地处理国事,手脚都长出了茧子。
⒖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⒗王羲之主张勤奋,不喜欢空谈,比较务实。
王羲之勤奋务实的思想,是他日后勤奋努力成为书法家的基础。
⒘不是。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使它能统一中国。
而秦二世的灭亡,是残酷欺压人民导致农民起义的结果。
(言之成理即可)⒙不同。
王羲之反对空谈,而谢安对空谈不以为然。
王羲之的观点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勤奋努力不去空谈的主张。
【参考译文】王右军和谢太傅一同登上冶城,谢太傅悠闲地出神遐想,颇有超脱世俗的志趣。
王右军对谢太傅说:“夏禹勤劳国事,手脚都长满了茧子。
周文王总是过时用饭,天天忙着,没有一点空闲。
现在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出力。
如果一味空谈,荒废政务,讲究浮文,妨碍国事,恐怕不是今天所适宜的吧!”谢太傅答道:“秦国任用商鞅,结果到秦二世就灭亡了,难道是清谈所造成的祸害吗?”㈣、⒚①màn ②chēn ③zhì④hài⒛①依仗②挥舞③转过头看④绕⑤箭⑥赶上21.①他,指白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