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儿童中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六节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所谓“个性”即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

它主要包括: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成分,影响心理活动进行的方向。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另外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以上各成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有稳定的,有倾向性和独特的特点,才组成个性。

人不仅具有个性,还具有社会性。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幼儿期)的开始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儿童由生物人变为成社会人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包括家庭气氛,家庭教育,家庭结构等)及幼儿园(包括同伴,老师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幼儿是在家庭与幼儿园里,在与父母及其他成员,小伙伴及老师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其个性与社会性的。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在普通心理学中,我们学过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之所在。

人的意识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的意识主要表现为用词的形式巩固在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第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人的意识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

由意识的第三个特点,我们知道意识不仅使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能认识主观世界。

例如:人不仅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且知道为什么喜或怒,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自我”既是反映者,又是被反映者。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一章练习题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 )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 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 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ee ”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 年龄段或11-22 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 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 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 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

5.认知发展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6.社会性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三)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 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4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儿童归属感的培养应结合多种方式和途径,专门的活动与渗透性的活动相结合,社会、情感领域的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结合。

()A.正确B.错误2.在幼儿园中,保育员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他的情感态度对其有着重要影响。

()A.正确B.错误3.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A.正确B.错误4.()是儿童社会化及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A.幼儿园教育B.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C.家庭教育D.同伴交往关系5.我国学者指出,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A.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B.儿童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C.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D.儿童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E.儿童会使用第三人称来代表他人6.幼儿对社会规范的学习是一个内部活动向外部活动转化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

() A.正确B.错误7.下列关于儿童行为的表述,()是正确的。

A.女孩参加社交活动多于男孩B.男孩比女孩对人更感兴趣C.女孩对物体和事物更感兴趣D.女孩之间的合作性的活动较男孩多E.男孩喜欢找比自己年龄小的玩伴F.女孩对比自己年幼的儿童会表示关心和帮助8.()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感情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A.同理心B.关心C.爱心D.同情心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B.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C.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D.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10.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教育方法:()A.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B.增强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C.教会学前儿童助人的行为方式D.为学前儿童提供助人为乐的好榜样E.让儿童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11.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是()。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1.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 )。

A.十九世纪末期 B.中世纪以前C.上世纪六十年代 D.中世纪2.“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再给我一个特殊的世界,让我在这个世界中养育他们。

我敢保证,在这十二个婴儿当中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天份如何、嗜好如何、倾向如何、能力如何、其祖先的种族如何,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巨子,或者乞丐或盗贼”。

这是( )代表性观点。

A.华生 B.弗洛伊德C.皮亚杰 D.高尔顿3.个体间的气质差异有其生物学基础,受遗传因素影响____,表现出。

( )A.较大相对的稳定性 B.较大不稳定性C.较小相对的稳定性 D.较小不稳定性4.( )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

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

A.被动的互动 B.唤起性的互动C.主动性的互动 D.无选择的互动5.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 )。

A.复制 B.修复C.髓鞘化 D.分化6.视觉悬崖是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婴儿( )发展的经典实验设计。

A.视觉 B.听觉C.深度知觉 D.感觉7.成人:浩浩,你长得这么胖、这么可爱,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浩浩(4岁):我是吃妈妈的牛奶长大的。

浩浩的反应说明了幼儿词汇发展过程中( )。

A.词汇量的变化 B.自我中心的特点C.词义的过度扩张 D.词义的过渡缩小8.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

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奶”代表着“我要喝奶”,因此我们称之为“( )”。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的发展PPT课件

2021/8/2
15
第15页/共159页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人格的变化是以弗洛伊德的潜伏期为基础的。虽然弗洛伊 德理论不再被广泛地接受,但具有积极经验的儿童会带着平静的自信,即弗洛伊 德所谓的潜伏特性,进入学龄期。他们的能量从假装游戏重新回到现实成就上来。
2021/8/2
2021/8/2
17
第17页/共159页
勤奋感
• 埃里克森所谓的勤奋感综合了儿童中期的几种发展成就:积极而现实的自我概念,完成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感,更多的道德责任感,与同龄伙伴的合作。
2021/8/2
18
第18页/共159页
发展任务
•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2021/8/2
19
• 同一性混乱
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 我同一感。
青少年出现暂时的混乱可能是正常的。
2021/8/2
28
第28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作一些试验。通过亲身的体验,摒弃不合适的,发现适 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1/8/2
6
第6页/共159页
培养措施
• 应使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节律和规律,要让儿童 产生期望并使期望得以实现。即父母养育方式的 一贯性、可靠性和可预见性对于儿童形成基本的 信任感很重要。
• 不仅要重视育儿的技术,更要重视育儿时亲子关 系的性质。信任是双向的,要使婴儿信任父母, 父母必须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方式于自己的 儿童是有益的”。婴儿对于母亲有一种特殊的身 体上的移情。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 焦虑;反之,也是如此。总之,父母对儿童、对

上海松江区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编制考试幼儿教师模拟测试题

上海松江区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编制考试幼儿教师模拟测试题

上海松江区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编制考试幼儿教师模拟测试题一、单选题1.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答案::B解析::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中公专家点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生要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2.3岁男孩开始出现频繁呛咳后发生面部青紫,首先要考虑()。

A.急性肺炎B.粟粒性肺结核C.气管异物D.药物中毒得分评卷人答案::C解析::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或其深部时,可以引起患儿呛咳、面部青紫、呼吸困难。

解答题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动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必须教会幼儿:(1)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确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或有疑问的问题;(2)分析A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做猜想和假设;(3)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4)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

解答题简述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进行幼小衔接工作;(4)加强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解答题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应按照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学生问题。

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发展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有所理解,为后续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三、先行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程难点: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研究设计及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3)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发展心理学的进展;(2) 教学难点: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种系心理的发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2)教学难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1.教学内容(1)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2)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3)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4)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5)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发展心理学 答案

发展心理学 答案

《发展心理学》单项选择题1、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 )。

(0.5 分) D.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2、埃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

(0.5 分) B.心理社会危机3、大多数运动员在( )达到职业生涯的巅峰。

(0.5 分) C.成年早期4、( )最早对生命全程发展进行了研究。

(0.5 分) B.荣格5、华生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 )。

(0.5 分) C.环境决定论6、根据塞尔曼友谊发展的观点,6~12岁的儿童处于友谊发展的( )。

A.双向帮助阶段7、“最近发展区”是由( )提出的。

(0.5 分) C.维果斯基8、( )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0.5 分) C.霍尔9、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是( )。

(0.5 分) A.横断研究10、成年早期的个体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 )。

(0.5 分) D.亲密对疏离阶段11、根据皮亚杰的理论,3~6岁的儿童处于思维发展的( )。

(0.5 分) B1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观点,儿童中期的个体处于( )(0.5 分)B.勤奋对自卑的阶段13、( )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量表。

(0.5 分) D.比纳14、世界上第一部儿童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为( )。

(0.5 分) A.《儿童心理》15、同时选择三个不同的年级,利用三年时间进行纵向追踪,完成对一至五年级儿童的数概念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设计属于( )。

(0.5 分) B.聚合交叉设计16、( )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0.5 分) C.冯特多项选择题17、发育期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1 分)A.生理变化可能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B.生理变化可能通过影响自我意向而影响行为C.生理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外貌进而影响同伴的反应18、托马斯、切斯等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 )三种。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在小学教资笔试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析,这块知识点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今天本店铺就带大家看看这个理论。

埃里克森指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8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

在这8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这一任务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每一任务又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处于两个端点之间,而健康的人格倾向于积极的一端。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提出了“同一性渐成说”,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影响人格发展的8个不同的年龄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第一阶段是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出生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护理者对其进行悉心的呵护。

对婴儿而言,健康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

如果成人没有给予婴儿这种能够满足其安全感的基本需要,婴儿出生后没能获得很好的照顾,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为其人格的正常发展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二)自主感对羞怯感第二阶段是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婴儿在开始直立行走以后(约1岁),各种活动技能迅速增长。

婴儿开始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处处想为自己的行为做主,如自己吃饭、自己取东西等。

尽管这一时期儿童大量的行为会被成人阻止,但成人须给儿童一定的自主,让其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而不应嫌麻烦而完全阻止或替代儿童,更不能强迫或羞辱儿童,只有这样儿童早期人格发展中的自主感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第三阶段是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出现了思想上的“主动”,要求根据自己的目的去行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 +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60分)阶段测验一题目1概念题01.学前儿童心理学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概念题02.发展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剃头生、发展的特点和纪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剃头展的特点和纪律。

题目3概念题03.个案研究法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阐发其心理特性,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题目诊断与有用的干预行动。

题目4概念题04.跨文化研究法答:跨文明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明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明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明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概念题05.纵向研究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概念题06.横向研究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尝试,以探究心剃头展的纪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观察研究答:观察进修是指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可以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进修、无尝试进修。

题目8概念题08.替代强化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题目9概念题09.认知结构或图式答:有构造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历、办理题目。

题目10概念题10.同化与顺应答:同化是指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

免费师范生硕士第一学期作业《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答: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

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

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

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

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

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

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

3.认知发展答: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假想观众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主要考察形式是单选题,同时也能做为简答等主观题考察。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各个阶段的心理冲突,并且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儿童中后期社会性性别的发展

儿童中后期社会性性别的发展
儿童中后期社会性性别的发展
路静 应用心理硕士
1
主要内容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儿童性别概念形成和儿童性别的 发展 三、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四、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2
一、基本概念

生物性别,也称性(SEX),是指染色 体的差异、荷尔蒙分泌的差异、内外 生殖器的差别而来的生物性不同,生 理上的男性与女性(MALE/FEMALE)。
31
(三)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女孩参加社交方面的活动比男孩多,男孩 对物体和事物更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 更感兴趣。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女孩的攻击 主要是谩骂,而男孩更多的是拳脚。 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多于男孩。 女孩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同伴玩,并 表示其关心和帮助。男孩倾向于跟年龄比 他大的男孩合作,男孩对同伴的苦恼或不 舒服有点漠)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 1. 语言 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 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但在言语理解 、言语推理甚至在词汇方面就比男孩差( Carai,Scheinfeld,1968)。 2. 感知 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至少从青春期起是这样 。10岁起,男孩的视-空能力开始超过女孩,包括 在二维或三维空间操作客体,看地图和瞄准目标 等活动。但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
32
谢谢!
33
15

伊顿(Eaton,1981)等人研究发现,儿童 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 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的性别恒常 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线 路发展。
16

皮姆(Bem,1989)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来 研究性别同一性的发展。 首先给3-5岁的幼儿看一张裸体幼男和裸体 幼女的照片,了解幼儿对性器官的认识情 况;而后,给幼儿看刚才照片上的幼男和 幼女穿了衣服的照片。有的照片上的幼儿 穿了与性别相符的衣服,有的则是穿了相 反性别的衣服。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2020云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E.F.埃里克森构造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由于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又不得不受社会要求的限制,因而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定的困难,埃里克森将这种困难称为发展危机,发展危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各不相同。

他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个体在每个阶段的矛盾和危机若能获得积极解决,人格就会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否则就会人格不健全。

这一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以理解性的识记为主,主要考察的是每一阶段与所遇到的危机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前五阶段属于接受教育阶段,且是考察的重点,因此本文只介绍前五阶段。

1.婴儿期婴儿期(0~2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和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或照料者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会影响婴儿及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因为婴儿对父母信任或不信任的态度会迁移到其他人。

2.儿童期儿童期(2~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耻与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

该阶段儿童开始具有基本的能力,如爬、走、推、拉及语言活动。

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独立探索愿望,儿童就会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溺爱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学龄初期学龄初期(4~7岁)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形成 (一)依恋:形成社会联结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

根据英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

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个体最能够提供给他们安全的保障。

(二)婴儿的互动:发展关系依恋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发展出多重的依恋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主要依恋的特定个体可能会发生改变。

这些依恋上的差异强调了这个事实:即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在婴儿期,而且贯穿我们的一生。

婴儿的依恋发展不仅仅代表对其周围人们行为的反应。

相反,存在一个交互式社会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婴儿的行为使得父母及其他照看着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反过来,照看者的行为又会引发孩子的反应,然后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下去。

最终,父母和儿童的所有行动和反应导致了依恋的增加,当婴儿和照看者沟通彼此的需要并相互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联结便得到了锻造和强化。

下图表示婴儿—照看者互动的序列。

安全依恋型 回避依恋型 混乱依恋型依恋类型矛盾依恋型(三)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间的互动婴儿对同伴的出现有着积极的反应,这是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最初形式。

婴儿的社会交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生命的最初的几个月开始,当他们看着同伴时会微笑、大笑,并且发出声音。

比起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他们对其他婴儿的注意也要多过镜子中的自己。

比起不认识的同伴,他们表现出对熟悉同伴的偏好。

婴儿的社会交往水平一般随着年龄而上升。

9-12个月大的婴儿相互呈现和接受玩具。

他们也会玩一些社交游戏,如躲猫猫或追逐赛。

这是他们未来进行社会交换的基础。

随后,他们开始彼此模仿。

这样的模仿提供了社交的功能,而且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工具。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含答案《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三、判断:(√)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儿童中期,同伴之间的友谊的重要性仍然不 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
友谊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William Damon
• 阶段1(学前):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把那些和自己相 似的人、与他们分享玩具的人、一起玩游戏的人当成 朋友。不太会考虑他人的个人品质。
• 阶段2(儿童中期):基于信任的友谊 ,该阶段的友 谊的核心是相互信任
儿童中期的自我
• 长期拥有低自尊对儿童的危害 可能让儿童陷入一种逐渐无法摆脱失败的
恶性循环之中。例如,一个孩子的自尊一直很 低,目前正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由于自尊很 低,他预期自己会考砸,所以就会非常焦虑, 过分的焦虑使得他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有效的 学习。进而,他可能会觉得既然考不好 又何 必要学,于是决定不再努力。
友谊性质的性别差异
• 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有更大的交友圈,他们更 喜欢很多人一起玩耍;男孩子的地位等级也很 明显,他们会努力维持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 男孩的游戏更容易火药味。
• 儿童中期的女孩子往往有一两个地位差不多的 好朋友,而不是拥有一个广阔的朋友圈子;她 们更喜欢在同等地位水平上维持友谊;通常通 过妥协解决冲突。
是按照一些假定的标准进行考虑,作出的推断 也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擅长和不擅长。而到了小 学阶段,开始用社会比较的方法,通过与他人 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Weiss , Ebbeck , & Horn , 1997) • 社会比较是指期望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能力、特长和看法。
儿童中期的自我
相反,还有一些经常表现出一系列消极行 为的学生,如攻击、破坏行为和制造麻烦。他 们也可能很受欢迎,可能因为他们敢于挑战权 威、勇于打破规则而被认为很酷。
儿童中期的性别隔离
• 性别隔离:小学阶段儿童对异性的回避非常明 显。性别隔离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具 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 原因:在非工业社会里,性别隔离可能是由于 儿童所参与的活动类型导致的结果。例如,许 多文化社会规定男孩只能做一类事,而女孩只 能做另一类。不过,这不能完全解释性别隔离 现象,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同一学校参 与大部分相同的活动,他们仍然倾向于回避异 性同伴。
• 你认为哪个心理学理论流派更能解释上述现象?
让儿童更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提高儿童的社 会问题解决能力 • 鼓励社会交互,想办法让儿童参加集体活动。 • 教授儿童倾听技能,给他们演示如何仔细倾听 并正确回应。 • 教儿童觉察他人用非言语方式表达的情绪和情 感。让他们知道除了注意话语的含义之外,还 应该注意他人的非言语行为 • 教授学生交谈技能,让他们知道提问和自我袒 露的重要性。 • 不要让儿童公开选择小组或团队。相反,随机 分配儿童:这样能够保证各组之间能力的均匀 分配,避免出现最后只剩下某个儿童未被选择 的尴尬情形。
• 阶段3(青春期):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通过相互倾 诉,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建立友谊。
• 可见,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经历了从分享愉快的活动、 到考虑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特质、再到亲密和忠诚的 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体认知的发展、对自我理解 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受欢迎的儿童
受欢迎的儿童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和 积极的行为,如友善、宽容与合作,他们通常 具有幽默感,也能欣赏他人的幽默,他们更容 易理解他人。
其他类型的养育风格对于自尊没有太多的积极影 响。高惩罚和高控制的父母只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 息,你们是不值得信赖的,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信息将削弱儿童的能力感。而溺爱型的父母对孩 子的表现总是不加区分的给与赞扬和强化,从而形成 孩子错误的自尊感,最终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Damon,1995).
儿童中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中期的同伴关系与友谊
儿童中期的自我
1、儿童中期自我理解的特点 • 开始更多从内部心理特质来描述自己。 • 出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开始发现自
己可能擅长某些事情而不擅长另一些事 情。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了解自己的方法——社会比较 • 学前儿童在理解和评价自己能力的时候,常常
儿童中期的友谊
• 友谊在儿童中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时期,儿 童开始对朋友的重要性更为敏感,建立和维持 友谊成为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 友谊为儿童提供有关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 增长儿童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的智力;提供情感 支持从而使儿童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拥有朋友 使儿童不太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 怎样看待家长对重点学校的追捧? • 向下社会比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自尊受到威胁
的时候,儿童会选择向下社会比较,即和那些明显差 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Aspinwall&Taylor,1993) • 向下社会比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教学水平较低的小学 里,某些学生的学业自尊水平要比来自教学水平很高 的小学里非常有能力的学生更强。 • 教学水平低的小学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不怎么样, 所以比较后的感觉相对要好。所以,在为孩子申请学 校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
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不论是课堂内 外。同样,采用多种评价指标,让每个学生都 有成功的机会,也是避免儿童自卑和习得性无 助的有效手段与策略。
•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 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父母可以通过提高孩子
的自尊来打破这回总失败的循环。最好的办法是采权 威性的教养风格。
权威性的父母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情感支持,对孩 子的行为设定清晰的限制。
最后,高焦虑和不努力当然导致了他所预 期的结果,失败恰好验证了他的预期,也强化 了他的低自尊,使得失败的恶性循环持续下去。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如何提高儿童的自尊? 小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勤奋与自卑阶段。
这里的勤奋包括了孩子用手工作的各种愿望和 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事物是如何做成 的以及有什么用处变得非常有兴趣。如果孩子 们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去做事,他们就会认为这 些事情只有成年人才能够完成。
儿童中期的自我
• 儿童中期的自尊 • 自尊是指个体在整体上和特定方面对自我的积极和消
极的评价,相比自我概念,自尊有着更多的情绪导向。 • 儿童中期自尊的变化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总体自尊在儿童中期会有所提高,大 概到12岁又略有下降。对这种下降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但主要的一个原因似乎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升学通常发 生在这个年龄段。研究表明,儿童在小学毕业升往初 中时,表现出自尊的下降,随后又逐渐回升(Eccles et al.,1989;Twenge&Campbell,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