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_韩愈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_韩愈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马说全文阅读:出处或: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全文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马说对照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原文】马说王令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
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
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
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译文】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
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端庄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
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
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
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责备他道:“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回答说:“不是。
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先生说了:“唉!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
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
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的人们面前惭愧什么。
”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品原文:马说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
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词句注释: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9、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从正面提出问题。
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文言文《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的原文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马说》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马说》原文和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和翻译注释《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作品鉴赏《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马说》全文翻译
《马说》全文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常有。
】【因此,即使是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里也?
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鞭打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还记的你在学校学过的文言文《马说》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马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zhǐ):同“只”,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将。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文言文《马说》的译文原文
文言文《马说》的译文原文原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作品鉴赏《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
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古诗马说翻译赏析
古诗马说翻译赏析《马说》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韩愈。
其全文古诗如下:【前言】《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马说》是中国古代一篇名言佳句的选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马的诸多说法和评价,此文献载于《孟子·公孙丑上》。
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
下面,我们将为读者带来《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译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原文马之初生,乍能乳也;马之初死,乍能行也。
以其初生之不及乳也,以其初死之未得行也,皆以其母之力也。
夫物或生死安能树之!故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马跃于檐上,死于地而无音则之。
三军可使有其志,而不能使其死也。
是故将之所为上,民之所为下也。
夫以一梁为柱,以千斤为石,民不重也;以一人为师,以千人为众,民不众也。
故不以力胜物,故能处上;不以多胜少,故能有功;是以圣人贵不贵,大不大,众不众,神不神,而民重之至于天,此之谓以明治人,以晦易之。
注释译文马出生后刚刚能吸奶;马刚刚死亡时也刚刚能行动,都依靠母亲的力量。
因此,物品的生死之恩皆由其类群性决定,而人们的地位区分则建立于人群中。
马跃上檐,跌落在地上,但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就像三军之中,将领可以让士兵跟从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让他们在战斗中随意献身。
因此,将领的地位高于平民,平民的地位低于将领。
举个例子:如果以一根木梁为柱子,如果用千斤(重量单位)的石头来作为支撑,人就不觉得那个柱子特别重;同理,如果用一个人作为老师,为千人讲授知识,人也不觉得那个老师特别累。
因此,我们不能仅靠力量去战胜万物,而是应该用以明理来领导人们,以晦暗来加深隔阂。
结论《马说》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文学箴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意味。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获取启示。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赏析“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作者韩愈所处的中唐正是朋党纷争,世人倾轧之时,他本人屡遭排挤和贬斥。
他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可以算是一匹“千里马”,。
那时社会状况却是“世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他才发出了“士之处此世,而忘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的感叹。
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去赏识他,于是他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没错,世上不会缺少人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当时统治者却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描述他的悲惨境遇。
“祗辱”“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作者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的厌恶。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原文及翻译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马说作者: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只
(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着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着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
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
(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
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
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
19 才: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
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
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
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
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着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
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