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思考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为例

一、必修Ⅰ内容特点

必修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必修Ⅰ侧重于自然地理知识,其核心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必修Ⅱ和必修Ⅲ及选修地理的知识储备,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必修Ⅰ知识规律性很强,学习应充分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物质运动过程等基础知识。以自然地理要素的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内容,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

1.初高中衔接,“零起点”教学:高一新生认知水平较低,空间想象力差,知识面窄,初中地理基础较差,此时学习自然地理确实有一定困难。因此,高一地理学习应弥补相关的基础知识,拓展积累相关基础知识(如:经纬线、地图三要素、等值线图的判读、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全球海陆分布、气候类型、时间计算等等),降低教学起点,特别是“地球运动”部分,采用小专题的形式(运动基本特征、昼夜更替与晨昏圈、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与计算等)放慢速度,分散难点,慢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地理概念教学: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关键词有:宇宙间、物质。宇宙间强调的是独立性,不能依附于某一星体上,对地球来说,就是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天体必需是物质,物质可大可小,但不能是现象,如流星体与流星现象就有差别。

3.地理原理教学: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体系。如大气受热过程:讲清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规律、大气上界、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作

用(反射、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等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同

时可运用该原理解释很多地理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日最高温出现在午

后两点、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阴雨夜晚较暖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

生命的保护伞、全球变暖等。

4.物质运动过程教学:讲清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图片、视频展示过程更利于学生理解。(要制做课件)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球运动等

三、地理学科能力培养

对高一教学来说,重要的是吃透基础知识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引导。基础知识是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载体,正确的方法指导则是能力快速提升的保证。课本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新材料与新情境,是很好的学习材料,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型课堂向“能力立意”型课堂转变,才会使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由“记忆知识”型向“分析能力”型转变,从而形成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1.重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训练,能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关键词、关键句),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从题目设问中获取信息等,并且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讲清讲透主干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构建答题思维模板。如河流知识体系:

河流补给——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流量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水位高低(汛期、枯水期)、含沙量大小、冰期长短、水能资源等;水系特征——河网疏密、水系形状、落差情况、河道宽窄、曲直状况;水利资源——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水产、旅游等;河流灾害——洪涝、凌汛、断流、污染等;河流对地形影响——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形对河流影响——流向、落差、水系形状、含沙量等

3.积累地理语言,强调严谨的逻辑关系表述。“语言不准确,会而不得分”,是近几年高考中常出现的问题,如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37(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阅卷标准:生存空间小,得分;生活空间小,不得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和准确的逻辑关系分析描述地理事象。

①积累地理语言: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荒漠带等。

②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地质构造与地质作用等。

③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作答习惯。如点评学生的展示时,有意识的评价语言;整理试题答案时,尽力简洁准确;阅卷时,严格要求,语言不规范不得分、逻辑不严谨不得分等。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方向,以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情境材料,立足于纵向思维,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设问,重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坚持以“问题导学”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把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用好课本的探究、活动及问题研究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总结归纳答案并展示,教师不断纠正、拓展,这样的课堂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训练学生提

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处理信息、准确表述结论等能力,一举多得,从而形成学生的学科能力。

例:人教版必修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材料一:阅读课本案例2

材料二: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

古长城以南,

太行山以西,历史上这里曾经存在过大面积的森

林和草原,在森

林最茂盛时期,绝大部分的山间原野到处郁郁葱

黄土高原景观图(局部)

葱,绿荫冉冉。

材料三:现在的黄土高原景观图(局部)

思考: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2)以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统

一演化过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使黄河下游发生哪些变化?

(4))请另举一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前三项能力的综合应用,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分析材料,找出关键信息,自主组织答案并展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这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