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睡眠过度
过度睡眠会怎样
过度睡眠会怎样
一、过度睡眠会怎样二、睡眠不足是什么原因三、睡前做什么运动有助于睡眠
过度睡眠会怎样1、过度睡眠会怎样:提高患抑郁症风险
根据2014年对成年双胞胎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睡眠会增加患抑郁症状的风险。
在这个研究中,每晚只睡七小时到九小时的参与者,只有27%的可能性患抑郁症,而那些睡九个小时以上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达49%。
2、过度睡眠会怎样:导致体重增加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在6年时间里,魁北克省成年人体重和脂肪的增加情况。
他们发现,每晚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的人,比睡七、八个小时人的体重增加更多。
3、过度睡眠会怎样:伤害心脏
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院会议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每晚睡眠超过8小时,会增加罹患心脏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3,000多人的数据后发现,长时间睡眠的人,有两倍患心绞痛的风险,1.1倍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4、睡眠不好如何调理
鲜藕催眠: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
可治血虚失眠。
食法:取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
葵花籽催眠:葵花籽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平肝、养血、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功效。
每晚嗑一把葵花籽,有很好的安眠功效。
失眠与过度觉醒-蒋晓江..
由于大脑皮层的电生 理信号在β波反映了大脑处 理感觉信息的过程,脑电图 功率谱的增加可解释为皮层 的活动过度或者是过度觉醒。
失眠的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和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失眠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心率和心 率变化量、体温、机体代谢率和皮肤电反应上。原发性失 眠患者的心率在白天和夜间都增加,反映了夜间交感神经 兴奋性较高,而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减低。Lack的研究发现, 在环境条件恒定时,年老的失眠症患者在夜间的核心体温 升高了,而白天正常。
失眠的神经生理学
失眠症患者的多重睡眠潜伏期实验 (MSLT)提示他们丝毫没有睡眠丢失的征 象,反而表现的很正常或者延长了白天的觉 醒时间,这说明了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着24 小时的觉醒过度。传统的多导睡眠记录仪的 数据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失 眠主诉,而睡眠脑电图的波谱分析、睡眠期 事件相关电位和CAP方法的应用更有益于过 度觉醒的理解。
失眠与过度觉醒的因果关系
目前许多试验都证明失眠与生理过度觉醒活动相关,但并 不能指出其因果关系。失眠患者伴有烦躁、情绪低落、焦 虑、疲乏等症状,同时有许多生理指标的变化,很难说明 是哪个指标引起了哪种临床表现。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过度觉醒导致了失眠?还是失眠引起过 度觉醒?抑或是二者相互影响?对神经 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资料可能对 过度觉醒的概念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Bonet和Arand有关多重睡眠 潜伏期实验的结果证实了失眠症 患者虽然夜间睡眠受到干扰,但 白天的睡眠潜伏期仍然延长,他 们认为失眠症患者在白天睡眠倾 向与高觉醒水平并存,由此,他 们设想,正是失眠症患者的睡眠 意图构成了过度觉醒的刺激,从 而导致24小时的过度觉醒。
Freedman在脑电图的波谱分析 中发现,β功率谱的增加只出现在 觉醒、1期睡眠和REM睡眠中,在 2-4期睡眠中没有增强。Perlis、 Krystal等在慢性失眠患者与正常 对照组的研究中发现,慢性失眠 患者的REM睡眠和NREM睡眠均 减少,而β和α波功率谱增加,反 映了大脑皮层的活动增加, Buysse的研究发现在女性失眠症 患者中β波功率谱增加尤为明显。
睡眠过度症状起因
睡眠过度症状起因*导读:睡眠过度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睡眠过度症状的疾病有哪些?病因不清,一般认为系间脑病变,特别是丘脑下部病变所致,有人认为这是癔症的一种恶型而不是什么独立的疾病;还有人认为此病和感染有关,属于轻度脑炎;有的人根据病人脑电图异常,则认为是一种癫痫。
根据现代医学对神经生化、病理生理的研究,目前认为嗜睡-贪食综合征是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机能受到感染,外伤以及有先天性缺陷之后,产生了轻度的潜在性病变致使病人到了青春期后,由于机体内环境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而促发了本病的发生。
普遍接受的发病机制认为与间脑,尤其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有关,神经解剖学及病理学研究表明下丘脑是控制睡眠、饮食、性行为、警惕性的中枢,已有综合征的病人发现有下丘脑病理学异常的多例报告。
因而认为综合征是由下丘脑功能障碍导致的睡眠、饮食等行为的不满足感所致。
神经分泌学研究发现在综合征发病期丘脑控制的垂体分泌的激素水平和节律改变,而非发作期正常此异常可能与发作期下丘脑多巴胺功能下降所致,因而提出下丘脑一垂体轴功能紊乱的假说。
另外,间脑的其他部位、丘脑、第三脑室周围组织以及脑干结构等与睡眠觉醒中枢和上行激活系统有关结构的功能低下亦被认为是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
由于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发现,提出的其他机制假说有原发性皮质功调节紊乱,额叶一丘脑环路功能障碍,边缘系统的功能障碍等。
目前此综合征具体病因不明,大体可分为特发性的、器质性的和精神性的,根据文献报道,以下因素可能是其病因或促发因素。
感染和第一次提出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感染和炎症。
几乎的综合征第一次发病前都有轻微的病毒感染,但以后的发作均不同于病毒性感染疾病。
另外在综合征病人死后的尸检中发现下丘脑和第三脑室底的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第三脑室扩大等,提示中脑一下丘脑一边缘系统的炎症困。
尽管如此,很少有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病毒感染可能与其他因素一样促发此病。
亦可能综合征多有流感样症状,而误认为是前驱病毒感染。
警惕!睡眠过量会睡出大胖子
警惕!睡眠过量会睡出大胖子*导读:睡眠不足最常见的问题便是每天早晨醒来都感到头昏眼花,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告诉我们,睡眠不足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但是睡眠过多也一样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所以要有个度。
*睡眠过多也会引发各类问题*一、过度睡眠睡出大胖子有人把每天的时间划成三八,即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其他个人活动安排八小时。
专家说,一般人们也常常把八小时充足睡眠挂在嘴边。
为什么提倡八小时而不提倡十小时呢?这都是有科学根据的。
睡眠时间不能少也不能多。
专家介绍,临床证明过多休息对人体并不好,人体是有生物钟的,人体机能在一定时间内需要放松休息,但其他时间则需要活动。
而睡觉时间过长则明显减少了身体运动,长期如此还可能引起糖尿病、肥胖等症状。
所以很多胖子在减肥的时候要注意下睡眠时间。
*二、睡懒觉让人越睡越疲惫据介绍,人的生活规律与体内激素分泌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及作息有规律的人,下丘及脑垂体分泌的许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对较高,而夜晚至黎明相对较低。
如果平日生活较规律,逢节假日贪睡,就可能扰乱体内生物钟的时序,使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波动,结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间激素水平下不来,使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使人夜间久久不能入睡,白天情绪不宁,疲惫不堪。
这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体,诱发多种疾病,所以必须注意睡眠时间的均衡,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赖床的人会因肌肉组织错过了活动良机,动与静不平衡,起床后时常会感到腿软、腰骶不适、肢体无力。
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还以为是没睡好,打算第二天再睡懒觉,形成恶性循环。
有运动学专家作过对比,迟起床的青少年,其肌张力每每低于一般人,即赖床者的肌肉爆发力不足,动作反应迟缓。
专家这样认为。
*三、睡得太多胃病找上门专家认为,过度睡眠还容易引发胃病。
经临床证实,当人们经过一个晚上,腹中空空,已出现明显的饥饿感,胃肠道准备接纳、消化食物,分泌各种消化液。
这时如赖床不起,势必打乱胃肠功能的规律,时间一长,胃肠黏膜将遭到损害,容易诱发胃炎、溃疡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失眠的过度觉醒机制心理生理因素与脑电特征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脑电特征
02
二、失眠的过度觉醒 机制
04 四、结论
目录
05 五、治疗策略
07 参考内容
06 六、展望
一、引言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在睡眠过程中难以入睡、保持睡眠或睡 眠质量下降。这种状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理生理因素、环境压力、生 活习惯等。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失眠的过度觉醒机制心理生理因素与 脑电特征。
3、不良的睡眠习惯:如夜间使用电子设备、饮食不当、生活节奏不规律等, 都可能破坏正常的睡眠模式,引发过度觉醒。
三、脑电特征
脑电活动是评估失眠的重要指标之一。失眠患者的脑电活动表现出较高的觉 醒水平,特别是在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之间。以下是一 些与失眠相关的脑电特征:
1、alpha波:在清醒状态下,失眠患者的大脑会产生较多的alpha波,这表 明大脑处于高度觉醒状态。
五、治疗策略
针对失眠的过度觉醒机制心理生理因素与脑电特征,以下治疗策略可能有助 于改善失眠:
1、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 虑,降低觉醒程度,从而改善失眠。
2、生理调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夜间使用电子设备、适当锻炼等 有助于调节生理节律,降低过度觉醒程度。
近年来,关于慢性失眠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一项研究发现, 慢性失眠患者的神经元损伤可能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另外,睡眠环路异常也 在慢性失眠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睡眠环路包括下丘脑、脑干和大脑皮层等区 域,这些区域发生异常时,会导致睡眠节律紊乱。此外,有研究者发现,慢性失 眠患者存在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的情况,这表明炎症反应也参与了慢性失眠的发生 发展。
睡眠认知的基本知识
睡眠认知的基本知识睡眠障碍的症状有哪些?睡眠障碍常见症状:失眠、入睡困难、夜惊、睡眠过度、不良睡眠卫生、夜间磨牙、幻觉、梦行症、睡眠麻痹、睡眠呼吸暂停、入睡障碍性失眠、猝倒等。
睡眠障碍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失眠症:或称之为入睡和保持睡眠的障碍。
这是最为普遍的睡眠障碍。
失眠症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都有慢性睡眠障碍和白天倦怠的情况。
(2)①入睡障碍性失眠,指入睡困难。
②保持睡眠障碍性失眠,以频繁的夜间惊醒为特征。
③终末性失眠,指清晨早醒,而且不能再度入睡。
这些类型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出现,但在环境允许睡眠的情况下出现通宵失眠者较少。
(2)过度嗜睡性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发作性睡病。
其典型症状是:睡眠发作;猝倒;睡眠麻痹或称睡瘫;入睡前幻觉。
过度嗜睡性障碍的另一常见类型是睡眠呼吸暂停。
患者在熟睡中反复出现呼吸停顿,全身动弹不了,并突然惊醒以恢复呼吸,这种现象俗称“鬼压床”。
此类睡眠障碍的特征是患者早晨醒来感到精神不振和昏昏欲睡。
亦可视其为入睡或保持睡眠的障碍。
(3)睡眠-觉醒时间程序的障碍:包括高速飞行时引起的暂时性生理节奏紊乱和上班时间更改引起的暂时性睡眠障碍。
一种较为持久的症状是睡眠相延迟综合征,即长期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入睡。
具有此种症状的人,在不需要严格遵守时间程序时,如周末或假日中却能安睡。
看来睡眠的起始和长度受种属特异性生物节律的影响,当这些节律不同步时,便出现睡眠障碍。
(4)深眠状态:指一些出现在慢波睡眠即大多在睡眠Ⅲ、Ⅳ期间的临床表现,但其睡眠过程本身并无异常。
其中之一是梦游症,多见于儿童及成人的癔症者。
睡眠障碍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以下这些:晚餐吃得少一点,适量选择低脂易消化但含有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类、鸡肉或是瘦肉。
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麦子等谷物),有发挥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者尤为有益。
对工作需要非进夜宵不可的人群,应选择清淡、多水分和易消化的食物。
18点晚餐、22点睡觉是最科学的餐饮作息方式。
《睡眠医学》全套课件 第五讲-睡眠过度
2021/1/9
发作性睡病患儿与抑郁情绪(补充)
• 发作性睡病NRL患儿由于每天不能清醒,而失去 健康儿童的乐趣,从而影响其认知功能;
• 也由于患儿常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无法控制的睡 眠和猝倒发作,易受到嘲笑和奚落,出现抑郁 情绪、自我封闭、不愿上学、什么都不想玩;
– (2)病人应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多 参加文体活动,干些有兴趣的工作,尽量避免从事 单调的活动。
– (3)最好不要独自远行,更不能从事驾驶车辆、 管理各种信号及其他责任重大的工作,以免发生意 外事故。
2021/1/9
治疗(二)药物治疗
– (1)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利他林等 – (2)抗抑郁剂
辅助检查: 1、脑电图 2、脑脊液细胞检查 3、CT和脑活检 4、多导睡眠图
⑴睡眠潜伏期短于10分钟 ⑵REM睡眠潜伏期短于20分钟 ⑶MSLT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5分钟 ⑷出现2次或者2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2021/1/9
HLA 分型
很多文献报道发作性睡病同人类白 细胞抗原(HLA)相关。HLA区域位于 6号染色体,包括编码细胞表面糖蛋白 的基因,其功能为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 。HLA抗原在细胞表达、结构和功能上 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2021/1/9
案例二
患者,男,15岁。一年前无明显疲劳或紧张 后出现睡眠增多,终日精神不振,嗜睡,课 间、走路亦有打盹。但睡眠浅、易被唤醒, 伴睡眠幻觉。无猝倒及睡眠瘫痪等。症状持 续约一周。就诊一月前始又出现类似症状。 但期间饮食起居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发现。脑CT正常。脑电图示慢波稍增多。
睡眠质量的影响知识讲座
睡眠质量的影响知识讲座概述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质量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知识讲座将介绍睡眠质量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晚餐过量或过度饮食均可能对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对睡眠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
3. 心理和情绪:焦虑、压力、抑郁等心理状态会使人难以入睡和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
4. 身体健康问题:疾病、疼痛、呼吸问题等身体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影响睡眠质量的后果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1. 身体健康问题: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2. 心理健康问题: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3. 认知能力下降:睡眠不足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影响研究和工作效率。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要改善睡眠质量,可以考虑以下建议和方法:1. 建立良好的睡眠惯:设定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惯。
2.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暗度、适宜的温度,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
3. 放松身心: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冥想、泡热水澡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4. 饮食控制:避免过度饱餐和饮食过于刺激的食物和饮品,如咖啡、茶、巧克力等。
5. 规律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适量的运动。
6. 寻求医学帮助:如果长期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寻求帮助。
结论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注意生活惯、环境因素、心理和情绪以及身体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睡眠质量。
希望这次睡眠质量的影响知识讲座能够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并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调整睡眠惯,提高睡眠质量。
健康睡眠知识讲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睡眠的生理机制与重要性
深入讲解了睡眠的生理过程、不同睡眠阶段的特点以及睡眠对身体健康
的重要性。
02
睡眠障碍的种类与成因
详细介绍了失眠、嗜睡、睡眠呼吸暂停等常见睡眠障碍的种类、成因及
危害。
03
健康睡眠的促进方法
从睡眠环境、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实用的健康睡眠
健康睡眠知识讲座
目录
• 睡眠的重要性与基本知识 • 健康睡眠环境与习惯养成 • 饮食与运动对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 心理因素与情绪管理在促进良好睡眠中扮
演角色 •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睡眠的重要性与基本知识
睡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促进身体修复和再生
富含镁的食物
02
如深绿色蔬菜、坚果、全麦食品等,镁具有放松肌肉和神经的
作用,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富含褪黑素的食物
03
如樱桃、燕麦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生物钟,改善睡
眠质量。
避免影响睡眠质量的饮食习惯
1 2
避免过度饱腹
晚餐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睡 眠。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咖啡、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及酒精都 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质量。
3
避免睡前过度饮水
睡前过度饮水容易导致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连续性。
适当运动对提升睡眠质量的好处
消耗多余能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减轻身体疲劳感,有助于 改善睡眠质量。
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废物排出,有利于身体健康和 良好睡眠。
失眠与过度觉醒-蒋晓江..
在模拟失眠的动物模型(利用雄性大鼠的气味导致失眠) 上可观察到与失眠患者相同的脑代谢异常,失眠大鼠在睡眠 及清醒状态下其生理活动均增加,且此状态可通过损伤其边 缘系统及觉醒系统得到改善。另一个实验对正常人群的睡眠 进行观察,在睡眠实验室中进行第一晚睡眠监测后,睡眠差 的患者较睡眠正常者心率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 神经活动减弱。
内分泌指标
大多实验研究发现失眠患者较正常睡眠者皮质醇分泌增多 ,夜间褪黑素分泌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但有一 些实验得到相反的结论。
体温
多个实验发现失眠患者的体温较正常睡眠者明显升高,而 在一个持续测量肛温的试验中发现失眠患者在夜间觉醒时 体温较正常睡眠者增高,而在其睡眠状态下体温改变不明 显。
失眠的神经生理学
失眠症患者的多重睡眠潜伏期实验 (MSLT)提示他们丝毫没有睡眠丢失的征 象,反而表现的很正常或者延长了白天的觉 醒时间,这说明了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着24 小时的觉醒过度。传统的多导睡眠记录仪的 数据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失 眠主诉,而睡眠脑电图的波谱分析、睡眠期 事件相关电位和CAP方法的应用更有益于过 度觉醒的理解。
失眠与过度觉醒的因果关系
目前许多试验都证明失眠与生理过度觉醒活动相关,但并 不能指出其因果关系。失眠患者伴有烦躁、情绪低落、焦 虑、疲乏等症状,同时有许多生理指标的变化,很难说明 是哪个指标引起了哪种临床表现。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过度觉醒导致了失眠?还是失眠引起过 度觉醒?抑或是二者相互影响?对神经 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资料可能对 过度觉醒的概念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内科本文由长胜科技提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群更易产生来自于皮层躯体和认知三个不同层面的过度觉醒hyperarousal状态这种过度觉醒状态可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包括入睡潜伏期延长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睡眠比例减少觉醒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效率下降等从而产生脑电波频率增快的皮层过度觉醒
失眠PPT课件
(6)推荐的失眠药物治疗策略(⑤一⑧可视为序贯方案) • ①失眠伴发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伴发疾病 • ②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 ③药物治疗开始后应监测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长期、难治性失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 ④如具备条件,应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I级推荐) • ⑤慢性失眠首选短效BZRAs,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Ⅱ级推荐) • ⑥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BZRAs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Ⅱ级推荐) • ⑦添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尤其适用于伴随焦 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Ⅱ级推荐) • ⑧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与抗抑郁剂联合应用(Ⅱ级推荐);
内科学_各论_症状:睡眠过度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睡眠过度>>>
病因: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可以引起上行网状激活 系统的功能低下而引起嗜唾。
月经报道的女性病例中,许多与月经 周期有关,提示与月经期激素和内分泌改 变有关。自身免疫因素有人认为此综合征 病人的连锁分析提示有自身免疫的因素参 与,其他的情况如脱水、饮酒、劳累等均 可成为其病因或促发因素。
内科学症状部分:睡眠过度>>>
病因:
前此综合征具体病因不明,大体可分为特 发性的、器质性的和精神性的,根据文献 报道,以下因素可能是其病因或促发因素。
感染和第一次提出综合征的病因可能 是感染和炎症。几乎的综合征第一次发病 前都有轻微的病毒感染,但以后的发作均 不同于病毒性感染疾病。另外在综合征病 人死后的尸检中发现下丘脑
内科学症状部分:睡眠过度>>>
病因:
多例报道了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下丘脑 是容易继发外伤后血和梗塞的部位,过去 曾认为脑震荡等头部继发间脑功能紊乱等 脑机能改变,但近年认为脑外伤往往可引 起间脑牵拉、扭转形成器质性损害。丘脑、 下丘脑和垂体占位肿瘤、出血梗死综合征 病人的病理学发现有丘脑梗死,垂体肿瘤 仁、下丘脑形态学异常。精神
内科学症状部分:睡眠过度>>>
病因:
性的中枢,已有综合征的病人发现有下丘 脑病理学异常的多例报告。因而认为综合 征是由下丘脑功能障碍导致的睡眠、饮食 等行为的不满足感所致。神经分泌学研究 发现在综合征发病期丘脑控制的垂体分泌 的激素水平和节律改变,而非发作期正常 此异常可能与发作期下丘脑多巴胺功能下 降所致,因而提出下丘脑一垂体
入睡幻觉约占该病的25,以视听
内科学症状部分:睡眠过度>>>
中枢性睡眠过度专家讲座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14页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15页
嗜睡发作诊疗测验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16页
大部分嗜睡症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5分钟。 对于嗜睡症诊疗,MSLT并不是非常灵敏,也并不完 全准确。Aldrich和他同伴回顾了病人MSLT结果用来 评定困倦程度。在一些情况下,对于没有猝倒现象 嗜睡症患者诊疗需要重复进行MSLT。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24页
在一个研究中,43%儿童已经出现这种疾病发作现 象。在猝倒过程中,最经常伤到部位是膝盖、额头 和下巴。再次是眼睑、手臂、躯干。更为罕见是, 视力含糊、说话含糊不清或不规则呼吸也会出现。 据报道“嗜睡症脸相”是两眼微闭,下巴无力(嘴微 张)。在一些儿童猝倒发作中,显著感情触发器或 许并不显著。儿童肥胖发展与嗜睡症发作相关联这 是常见(到达25%)而且会出现夜间饮食症候群。 美国睡眠医学会认为哌醋甲酯和莫达非尼对于治疗 6到15岁儿童中枢性过眠症候群是相对安全。
症状对病人组成了严重问题。对于治疗猝倒有用药
品也能抑制嗜睡症其它相关症状,如:睡眠麻痹、
入睡前幻觉/觉醒前幻觉。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是用来治疗猝倒第一组药品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s)在治疗猝倒时
也是有效,如:氟西汀。这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
制剂SSRIs(氟西汀)是用在经典抗抑郁药剂量中,其影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25页
躯体情况造成发作性睡病 (NDMC)是一组也被称为继发性嗜睡症。病人一定会反 应有白天嗜睡症状。这种疾病一定伴伴随能引发嗜睡 症(N+C或者N-C)疾病,或者在MSLT上显示符合嗜 睡症标准症状。
中枢性睡眠过度
第26页
与NDMC相关疾病---分离性猝倒和HDMC 除了先天性嗜睡症之外,猝倒和其它症状极少一起发 生。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诊疗为NDMC。在其它情况 下,极难诊疗白天嗜睡是否出现(如:在智力显著缺 损时候)。分离性猝倒是指在猝倒发生时不伴随白天 嗜睡症状。在普瑞德威利症候群(PWS)、尼曼匹 克症 、科-洛综合征和麦比乌斯综合症已经报道有猝 倒现象。这些病人智力已经变得迟钝或者显著神经功 效缺损,这与先天性嗜睡症患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枢性睡眠过度
研究现状与进展
诊断标准的建立
中枢性睡眠过度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已经建 立了一定的诊断标准,包括睡眠时间过长、睡眠状态难以 唤醒、睡眠中存在呼吸障碍等。
病因研究
中枢性睡眠过度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遗传、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未来需要进一 步深入探讨。
治疗方法探索
05
病例分享
病例一:病因与治疗方案
病因
患者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损,导致睡眠-觉醒周期 紊乱,引发中枢性睡眠过度。
治疗方案
采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治疗包括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抗抑郁药,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行为疗法 和睡眠习惯调整。
病例二:治疗效果与随访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睡眠状况 得到明显改善,白天精神状态良好, 生活质量提高。
情绪异常
中枢性睡眠过度患者可能 会出现情绪异常的现象, 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 等症状。
行为异常
中枢性睡眠过度患者可能 会出现行为异常的现象, 表现为夜尿频繁、夜游等 症状。
睡眠结构改变
睡眠周期紊乱
中枢性睡眠过度患者的睡眠周期 可能发生紊乱,表现为早睡、晚 睡、失眠等症状。
睡眠质量下降
中枢性睡眠过度患者的睡眠质量 可能下降,表现为多梦、易醒等 症状。
辅助检查
睡眠监测
通过多导睡眠监测仪等设备监测 患者的睡眠状况,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脑 部结构是否异常。
血液检查
检查血常规、生化等指标,排除其 他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04
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中枢性睡眠过度,药物治疗通常 作为辅助手段,如使用抗抑郁药、抗 癫痫药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并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
睡前避免过度用脑的注意事项
睡前避免过度用脑的注意事项睡眠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功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而过度用脑在睡前则可能导致失眠、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睡前避免过度用脑的注意事项。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睡眠的建议。
1.规律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非常重要。
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身体适应一定的睡眠时机。
遵守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身体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因为过度用脑导致的失眠问题。
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在睡前数小时且临近就寝时间时,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和刺激性物质的食物和饮料。
例如咖啡、茶、可乐和巧克力等,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刺激你的神经系统,使你难以入睡。
3.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和电视等,会散发出蓝光。
而这种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负责调节我们的睡眠。
因此,在睡前一两个小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或者使用滤光眼镜来减少对眼睛的刺激。
4.放松的活动在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可以帮助你的大脑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入休息的状态。
例如阅读一本轻松的书籍、听放松音乐、泡个热水澡或者做些轻柔的伸展运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为睡眠做好准备。
5.减少思绪活动睡前过度用脑往往与思绪活动过于频繁有关。
为了避免思绪过于活跃导致难以入睡,可以尝试写日记或者做一些冥想的练习。
将你的想法和担忧写下来,可以帮助你释放内心的压力,让你更容易放松并入睡。
6.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你的睡眠环境舒适,这对于优质的睡眠至关重要。
保持室温适宜、保持安静、确保床上用品干净舒适等都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如果需要,你可以尝试使用眼罩、耳塞或者白噪音机来帮助你进入梦乡。
睡前避免过度用脑是保证良好睡眠的重要一环。
通过遵守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减少电子设备使用、进行放松活动、减少思绪活动和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我们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充满精力地迎接新的一天。
睡眠过度诊断详述
睡眠过度诊断详述*导读:睡眠过度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典型睡眠发作的病史是特征性的,应查询有无四联症的其他症状.根据病史,再加上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通常可以证实诊断.少数病人只有睡眠发作一种症状,也可能缺乏典型的REM睡眠的早期出现。
病人在发作期出现轻度脑电异常时还需与癫痫、脑炎、脑肿瘤等鉴别。
此外,在发作期也还需要与自发性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发作性睡病,周期性精神病等相鉴别。
因为KLS极其罕见,故在睡眠障碍国际分类诊断标准(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ICSD)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均未单独分类,而归入复发性嗜睡症的一类疾病中。
在ICSD中,复发性嗜睡症的症状学标准为:嗜睡、不可遏止的进食和一些异常行为(主要是过度的性冲动)。
在上述3项症状学标准中,不可遏止的进食和异常行为并未视为诊断的必要条件;认知和心境障碍则是附属症状。
病程标准为:不少于3d的持续嗜睡和每年缓解2次以上。
KLS首先要与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复发性嗜睡相鉴别。
器质性复发性嗜睡症可出现于第三脑室肿瘤、脑炎和脑外伤等;这些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即可鉴别。
1例多发性硬化病的患者在疾病早期也表现出了与KLS相类似的症状。
KLS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精神障碍,如: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癔症的分离症状等。
由于KLS的间歇性病程和对心境稳定剂的良好反应,故最常误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
但是,如果在诊治过程中注意到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其无法解释的嗜睡和行为障碍,即可清晰鉴别。
诊断目前对该病的诊断尚无客观检查依据,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仆的诊断标准①一种发作性睡眠、饮食和行为障碍②发作期表现为明显的嗜睡和睡眠时间延长、进食量增加③不固定的人格改变,可表现为易激惹性,幻觉和抑郁等④发作持续几天到几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而脑电图、多导睡眠描记法和睡眠潜伏试验有助于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症状
• 除了过度睡眠外,60%~80%的发作性睡病患 者
夜间睡眠易被频繁的无法解释的觉醒打断,并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 患者诉说失眠,睡眠不深,头疼,肌肉疼痛, 还会出现耳鸣,心悸,全身无力,抑郁,焦虑 等等
发作性睡病患儿与抑郁情绪(补充)
• 发作性睡病NRL患儿由于每天不能清醒,而失去 健康儿童的乐趣,从而影响其认知功能;
• 也由于患儿常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无法控制的睡 眠和猝倒发作,易受到嘲笑和奚落,出现抑郁 情绪、自我封闭、不愿上学、什么都不想玩;
• 感觉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胸闷气促、食欲 减退,甚至行动迟缓、行为退缩。患儿的社会交 往受到限制,易出现自卑心理和性格改变,影响 身心健康。
• 所以结合SDS评定能及早反映NRL患儿的抑郁情 绪
和认知状况,以便进行抗抑郁和认知治疗,对 NRL患儿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1、脑电图 2、脑脊液细胞检查 3、CT和脑活检 4、多导睡眠图
⑴睡眠潜伏期短于10分钟 ⑵REM睡眠潜伏期短于20分钟 ⑶MSLT证实平均睡眠潜伏期少于5分钟 ⑷出现2次或者2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物
醒作用
改善白天过度 睡眠
左旋多巴
单胺氧化酶 通过抑制REM睡眠 改善多种症状 苯乙肼、司来
抑制剂
而起到治疗作用
吉兰
• 治疗可选用:
– 苯丙胺10~20mg – 利他林5~10mg – 哌苯甲醇2mg – 苯甲酸钠咖啡因1~3g,2~3次/d。
• 猝倒者可选用:
– 丙咪嗪20~50mg – 氯酯醒0.2~0.4g,2~3/d治疗。
白天过度睡眠:
白天不能克制的睡意和睡眠发作,在阅读、看电视、 骑车或驾车、听课、吃饭 或行走时均可现, 一段小睡 (常10-30分钟)可使精神振作。
猝倒发作
常由于强烈情感刺激诱发,表现躯体 肌张力突然丧失但意识清楚,无记忆 障碍,不影响呼吸,恢复完全,通常 发作持续数秒,亦可持续数十分钟而 进入明显的睡眠发作。
• 98%的白种人发作性睡病患者同HLADR2 和DQ1相关。发作性睡病同同人类白细胞 抗原(HLA) DR2、DQ1及其亚型DR15 和DQ6
强烈相关,可能存在疾病的基因底物。
诊断标准
诊断至少应包括以下第2、3项或第1、4、5、7项 • (1)主诉过度睡眠或突然肌无力; • (2)日间反复发作不可克制的瞌睡或睡眠,至少
案例一
患者,女,9岁。半年前不明原因出现 睡眠增多,多于日间发作,每次持续数 分钟至数小时,睡意不能克制。近来出 现大笑后双腿无力,瘫软,不能行走, 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神经系统查体未见 异常。颅脑MRI示无异常。
案例二
患者,男,15岁。一年前无明显疲劳或紧张 后出现睡眠增多,终日精神不振,嗜睡,课 间、走路亦有打盹。但睡眠浅、易被唤醒, 伴睡眠幻觉。无猝倒及睡眠瘫痪等。症状持 续约一周。就诊一月前始又出现类似症状。 但期间饮食起居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 发现。脑CT正常。脑电图示慢波稍增多。
下午4时后尽量不服上述药物 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
治疗(三)支持性心理治疗
– 向患儿家长、老师及本人解释该病的性质,协助其 合理安排时间,允许其上课时小睡片刻。避免参加 各种危险活动。
– 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忧 郁、悲伤,但也不宜过于兴奋。因为兴奋失度可 诱发猝倒发作。
– 一般预后尚好,通常持续多年后可缓解。疾病本 身不直接引起严重后果,但由于发作性嗜睡可影 响学习和工作。
– (3)最好不要独自远行,更不能从事驾驶车辆、 管理各种信号及其他责任重大的工作,以免发生意 外事故。
治疗(二)药物治疗
– (1)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利他林等 – (2)抗抑郁剂
• 三环类抗抑郁剂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3)作用于多巴胺受体的药物 – (4)镇静催眠药物
案例四
• 患者,女性,17岁,高中2年级学生。主因“不可 抑制地犯困3年半”于2006年1月3日就诊。
• 患者于2002年6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课睡觉,每 节课均发生,以早晨第1、2节最重,多持续10分 钟左右,醒后自觉头脑清醒,但数十分钟后可再度 入睡。经常为此被老师罚站,甚至在罚站过程中也 能入睡。晚间放学回家后需马上睡眠半个小时后才 能做家庭作业,但经常在写作业时睡着。最严重的 一次是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过程中睡着而影响成绩 。起初家长以为其课业负担太重,后来发现周末睡 十几个小时后仍出现白天犯困。另外,患者自发病 后即出现夜间多梦,以噩梦为主,有时白天短暂睡 眠过程中也会做梦。经常大喊大叫,在夜间惊醒。
作用机制
适应症 代表药物
中枢神经兴 对网状激活系统产
奋剂
生激活作用,发挥
强兴奋效果
对治疗过度睡 意和睡眠发作 有效
苯丙胺、利他 林、匹莫林、 莫达菲尼
抗抑郁剂
通过抑制REM睡眠 而起到治疗作用
低剂量可明显 三环类抗抑郁
改善患者的猝 剂、5-羟色胺
倒发作
再摄取抑制剂
作用于多巴 左旋多巴作用于D1
胺受体的药 、D2受体,产生唤
病因和病理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①目前明确98%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携带HLADR2/DQw1基因(普通人群则少于60%)
②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兄弟姐妹罹患此病的可能性 增加60倍
有学者发现,极少数发作性睡病患者可见间脑, 下丘脑,脑干病变。
发病机制(一)
• 病理学基础导致觉醒、NREM睡眠、REM睡眠3种 状态的界限调控削弱
第五讲 睡眠过度
何金彩 教授/主任医师 温州医学院心理学系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一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NRL) 二 反复发作性睡病 三 特发性过度睡眠 四 创伤后过度睡眠
发作性睡病(过度睡眠,异常动眼睡眠)
发作性睡病是指于白 天出现不可克制的发作性 短暂性睡眠,临床常伴有 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和入 睡前幻觉。
65%~70%发作性睡病的患者 可见猝倒发作,为发作性睡病 的特征表现之一,于白天过度 睡眠症状出现的同时或者迟至 1~30年后发生。
睡眠麻痹(见于15%~34%的发作性睡病
患者)
是发作性睡病患者 从REM睡眠中(通常 是从梦中)醒来时发生 的一过性的全身不能活 动或不能讲话,仅呼吸 和眼球运动不受控制。 (俗称:鬼压床)
3. 癫痫发作
发作性睡病患者可出现自动行为和遗忘,易 被误诊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复杂部分性癫痫 发作不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及猝倒发作 等症状,而且发作性睡病的自动行为多为患 者熟知的日常活动,更具有目的指向,脑电 图结果有助于鉴别。猝倒发作有时易与癫痫 失张力或肌阵挛发作混淆,此时的脑电图结 果更有鉴别意义。
• PC区REM睡眠→on神经元激活→入睡前幻觉 • 猫vlPAG REM睡眠→off神经元损伤→增加黑暗时期
REMS发作次数
发病机制(二)
• 多巴胺代谢异常:发作性睡病与脑内特异区 域内多巴胺受体的上调机制有关
• 5-羟色胺的作用:
• 遗传学说:
– 本病与DQB1等位基因HLA-DQB1*0102密切 相关。
2. 特发性过度睡眠
特发性过度睡眠常部分缺乏REM睡眠相关性表现,如猝 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前幻觉和多次小睡潜伏期测定所 见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睡眠始发的REM睡眠等特征。 此外,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
• 入睡持续时间比较长, • 日夜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 • 睡眠程度也比较深, • 觉醒困难, • 醒后无清晰感。
4. 其他疾病
反复发作性日间瞌睡或间隙性入睡而无猝 倒发作,还可见于很多疾病,如意识模糊性 觉醒、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睡眠不足综合 征、反复发作性过度睡眠、长睡眠者的慢性 睡眠剥夺和抑郁症。
治疗(一)一般治疗
– (1)此类病人不宜从事高空、水下、驾驶和高压 电器等危险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 (2)病人应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多 参加文体活动,干些有兴趣的工作,尽量避免从事 单调的活动。
案例三
患者,女,32岁。反复发作短暂日间睡眠5~6年 ,伴晨醒后睡眠瘫痪,常在闹钟及环境响动中恢复 。症状时轻时重。发作重时伴情绪抑郁。睡眠尤以 午后多。神经系统查体基本正常。颅脑CT及MRI 均未见异常。以上3例患者均无脑外伤、脑炎、癫 痫等病史,亦无类似疾病家族史。经给予苯丙胺 10~20mg、丙咪嗪25mg 1天3次,百优解 20mg 1天1次等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
(三)鉴别诊断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特发性过度睡眠 • 癫痫发作 • 其他疾病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发作性睡病白 天都存在警觉性低的现象,但发作性睡病患 者在短暂打盹后,会变得清晰,而阻塞性睡 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打盹后,病情会加重 。此外,猝倒发作也仅见于发作性睡病。
– 98%的睡病患者携带HLA基因(普通人群< 60%)
流行病学
• 发作性睡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03%~ 0.16%(犹太人略低) • 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3~72)均可发病,但是 常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早期,以15~25岁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家族成员起病年龄类似,无性 别差异,该病在经历一段相对短暂的进展期, 会趋于稳定,但极少完全缓解,但不影响寿命
• 发作性睡病患者24h总睡眠时间与常人相似,但对 REM睡眠和NREM睡眠的起止调控发生障碍——夜 间睡眠片段化,白天觉醒状态下突然出现的睡眠发 作
• 患者可见明确的睡眠阶段分离——患者做梦和麻痹 可在觉醒状态下单独出现(正常人仅见于REM睡眠 期)
发作性睡病机理
• orexin神经元缺失→觉醒减弱(嗜睡)LPT区REM睡眠 →off神经元抑制、SLD区REM睡眠→on神经元激活→ 致猝倒或睡眠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