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教学设计_模板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西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理解绿色在西湖景观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1.2 技能目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西湖的基本情况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课文《西湖的绿》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和独特。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西湖的绿色景观特点,探讨绿色发展对西湖的重要性。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西湖的绿色之美,提高环保意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西湖的绿色发展理念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西湖的绿色景观。
3.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西湖的绿色景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绿色发展对西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西湖的热爱。
4.2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西湖的绿》,引导学生了解西湖的绿色景观特点和绿色发展理念。
4.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观察西湖的绿色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西湖的美丽。
4.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绿色发展对西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5 总结提高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绿色发展对西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章: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西湖的绿色景观的作文。
2. 绘制一幅西湖美景图画,展示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环保行为,总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发展。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西湖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观察、表达能力的提升。
6.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6.3 评价内容作业完成质量、课堂互动积极性、环保观念的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等。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精选5篇)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精选5篇)《西湖的“绿”》篇1第八册教学设计二例)设计理念《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
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
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
教学设计3:西湖的绿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苍翠蜿蜒古怪鲜嫩心旷神怡漫步蓬勃布局幽静亭亭玉立二、形近字组词倾()炯()栀()潋()访()顷()迥()桅()敛()防()般()溅()堤()股()浅()提()三、填空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与()相比,“()。
”四、阅读欣赏读下面两首诗,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题临安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林升苏轼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西湖歌舞几时休?白雨跳珠乱入船。
暖风熏得游人醉,卷地风来忽吹散,直把杭州作汴州。
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湖的绿教案设计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湖的绿》,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绿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景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西湖绿的赞美之情。
2. 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描述景物。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湖的绿》及相关图片。
2. 学生写作素材及参考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初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精讲细读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2 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体会其作用。
3.3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现场练笔。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 课堂小结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
2. 搜集更多关于西湖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底蕴。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八、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2. 学生作业评价:包括作文质量、搜集资料能力等。
3. 家长评价:了解家长对孩子在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需在1课时内完成,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十、教学资源:1. 课文《西湖的绿》及相关图片。
2. 学生写作素材及参考范文。
3. 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西湖的资料。
4. 家长参与,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活动1.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前往西湖,亲身感受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西湖的绿教案设计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引发学生对西湖的绿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西湖的绿的美丽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西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激发兴趣。
第二章:西湖的绿色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湖的绿色发展历程和成就。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西湖的绿色发展历程:从过去的污染问题到现在的治理成果。
分析西湖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介绍西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西湖绿色发展对城市的影响,提出建议。
第三章:绿色的西湖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湖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西湖的生态环境特点:水体、湿地、植被等。
探讨西湖的生物多样性:鱼类、鸟类、植物等。
3.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西湖的生态环境,记录不同的生物种类。
游戏互动:通过生态知识问答游戏,增加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
第四章:绿色的西湖旅游资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湖的旅游资源和发展。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西湖的旅游资源:景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
分析西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4.3 教学方法:视频观看:播放西湖旅游资源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游客、导游、环保志愿者等),讨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五章:绿色的西湖未来规划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湖未来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5.2 教学内容:介绍西湖未来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探讨西湖未来规划的意义和对城市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提供西湖未来规划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4 西湖的绿》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4 西湖的绿》教案
4 西湖的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积累优美词句。
3、列举写西湖的诗文进行比较。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反思
一、揭题导入。
1、这单元我们学习
了许多写名胜古迹
的文章,大家回忆看
有哪几篇?
2、这几篇分别抓住
景物的什么特点来
写的呢?
3、今天我们要学的
课文是:西湖的“绿”
想想它是抓住什么
赤写的呢?
1、学生认真听并回
答:(趵突泉、长城、
江南春)
3、趵突泉是抓
住……
4齐读课题。
是抓住西湖的
“绿”来写的。
帮助回
忆课文,并
引出新的课
文,及教学
本课的主要
方法。
学生兴趣也浓。
语文 -西湖的“绿”_四年级语文教案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上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选择自己下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的好。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三、自主选择,研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2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3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及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披文入境的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西湖的绿》的主题和内容;2.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西湖的绿》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和文化背景;3. 讨论西湖的环境保护意义和文化价值。
1.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西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3. 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西湖的绿》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和文化背景;3. 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西湖的绿》;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如绿水的描绘、植物的生长等;3.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西湖的历史、传说和诗词等;4.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2.3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回答相关问题;2.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环境保护意识培养3.1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3.2 教学步骤1. 引入西湖的环境保护意义,如水体保护、生态保护等;2. 分析人类活动对西湖环境的影响,如旅游开发、污水排放等;3. 讨论如何保护和改善西湖的环境,如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等;4.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如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等。
3.3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2. 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计划的可行性。
第四章:文化素养提升4.1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2. 引导学生了解西湖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
《西湖的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湖的自然风光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西湖绿的赞美之情。
2.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景。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对西湖绿的赞美之情。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 合作探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分享各自的见解。
5. 实践演练: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所学方法描绘一处自然景色。
6.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西湖美景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课文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写作训练和作品展示。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体会到作者对西湖绿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能运用所学方法描绘自然景色,语法、用词是否准确。
3.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发表见解、与他人合作。
九、课后作业1. 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图片,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环境。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西湖的绿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新课: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
当年,白居易修筑了白堤,留下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苏东坡修筑了苏堤,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2、朗读体会:齐读第1、5自然段,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
思考:游览了哪些地方?而后讨论明确。
1.赏析第2~4自然段:a)第2、3、4自然段,各着重描写了西湖的哪一处的“绿”?b)灵隐山的“绿”:逼人的.气势。
道旁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发黑发蓝扑眼而来:峰下小径布满绿到……冷泉亭遍体生凉亭旁碧澄澄飞珠滚玉细细体味,而后遐想片刻,齐声朗读。
第3句,总写灵隐之绿逼人的气势;第4~8句,具体写灵隐深浓逼人的绿;第1、2 句呢、是单写灵隐之绿吗?不,是总写游湖,“领略了一个'绿'字”,是第二部分的总领。
c)灵隐之绿,深浓,气势逼人,苏堤之绿呢?第1句,总写西湖之绿各有不同的意趣。
第2句,概括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绿的意趣。
“幽”,幽深,千回百折,曲径通幽,颇具水帘洞、瑶琳仙境之神韵;“野”,浪漫奔放,无拘无束,是奔驰草原的野马,是疯疯巅巅的村姑,随心所欲,令人神思飞扬!“闲”,悠闲,是林中泉水,叮叮咚咚,是漫步湖边绿草地的淑女,信步所至,如行云流水。
哪苏堤之绿呢?漫步烟、微雨走着走着莽莽苍苍绿茸茸、绿荫荫(色彩)耕牛、牧人、树木、云霞(形状)走近看时青苔青绿山水画(布局)坚忍不拔(印象)烟雨迷蒙,绿意悠悠,“如在画中”,是披着轻纱的少女,还是香烟缭绕的仙姑?令人心动,令人回味,真是意趣盎然!这段,写出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三篇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三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三篇篇一:《绿》教学设计《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学设想:我决定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范例,借助这一名篇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训练学生'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
并把这篇文章放置到整个散文单元教学中去考虑,舍去旁枝,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紧扣文章语言点,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某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过渡: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四年级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四年级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绿”的特点。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蜿蜒”“蓬勃”“心旷神怡”等,积累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仿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西湖“绿”的句子,感受西湖的美景。
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绿”的细腻感受,理解“绿”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绿”。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西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西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湖的美丽。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西湖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西湖的“绿”。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的绿的文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和写法。
(3)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围绕“绿”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3、精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绿(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西湖“绿”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西湖“绿”的什么特点。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拨,如:“雨中的灵隐寺,绿得发黑,绿得发蓝。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这句话写出了灵隐寺的绿深沉浓郁;“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写出了不同地方的绿有着不同的韵味。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方案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备课桌上,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关于《西湖的绿》的教学设计方案。
西湖的绿,那是一种怎样的绿呢?我眼前浮现出碧波荡漾的湖面,垂柳依依,仿佛置身于那片绿色的海洋中。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西湖的绿》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湖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描绘西湖美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中描述西湖美景的词汇和句型。
2.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西湖美景。
2.如何让学生理解西湖的美不仅仅是自然美,还包括人文美。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课文《西湖的绿》。
3.西湖美景图片。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西湖的印象。
b.学生分享自己对西湖的了解。
2.课文阅读a.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分析a.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课文主题。
4.情境体验a.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游览西湖,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描绘美景。
b.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
5.拓展延伸a.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西湖的人文美,了解西湖的历史和文化。
b.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西湖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结合起来,为西湖的发展提出建议。
b.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西湖的短文。
2.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西湖的美。
同时,通过情境体验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作业布置上,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西湖的绿教案设计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湖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西湖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绿色植被。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湖的位置、形成历史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西湖绿色植被的种类、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西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湖的特点和价值。
2. 学生分享对西湖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程的主题:西湖的绿。
第二章:绿意盎然的湖边植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西湖湖边常见的绿色植被。
2. 让学生了解这些植被的特点及其对西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湖湖边常见的植被种类,如杨柳、荷花、芦苇等。
2. 分析这些植被的生长特点、生态功能及其对西湖水质、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西湖湖边植被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植被。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植被的特点及其与西湖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教师总结并强调植被对西湖的重要性。
第三章:绿波荡漾的湖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湖水体的绿色来源。
2. 引导学生关注湖水绿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湖水体的绿色来源,如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
2. 分析湖水绿色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如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西湖水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湖水的绿色。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湖水绿色的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师总结并强调湖水绿色对生态的重要性。
第四章:绿色的生态旅游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湖绿色生态旅游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湖绿色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分析绿色旅游对西湖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如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植被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西湖绿色生态旅游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绿色旅游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对绿色旅游的认识和体验。
《西湖的绿》教案(通用3篇)
《西湖的绿》教案(通用3篇)《西湖的绿》篇1篇一设计理念:读赏结合,引导学生品味西湖“绿”的丰富多彩,通过读读﹑划划﹑想想﹑画画﹑说说等活动研读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会写法,领略西湖的美丽。
设计特色:以“导游写解说词”为手段,通过准备和表述导游解说词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了解西湖“绿”的特点,感受西湖的魅力。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学会本课大部分生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杭州西湖吗?对西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西湖的资料信息)2、愿意作为一名导游带领大家去西湖游玩一番吗?那就让我们为导游准备一份解说词,让我们去看看这人间天堂——美丽的西湖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展示,整体感知。
过渡: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你愿意更胜一筹吗?1、师生共赏西湖美景。
(课件展示初夏西湖录像片段)2、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西湖的“绿”。
(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同时在课题中“绿”的下面板书▲)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为了能把导游的解说词写得更完美,只凭感觉不行,我们要认真研究手中的课文资料。
1、教师范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西湖的“绿”)2、明确学习任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反复读读记记3、学生按自然段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西湖的绿教案设计
西湖的绿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西湖的绿》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西湖绿色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西湖的绿》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西湖的美景。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西湖的绿》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的意思和书写。
4. 理解课文学生讲述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课文《西湖的绿》的感悟。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朗读与表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尝试仿写,以“的绿”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抄写生字词、预习下节课文等。
8. 板书设计教师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课文《西湖的绿》的主题和要点。
9. 教学反思10.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课文,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表现。
4. 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和保护意识。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等奖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等奖《《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理念《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
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
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
西湖的绿-冯利俊 【完整版】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摘录好词好句子.2,游览学校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学生刚刚接触这类课程,对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不足需要引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小组内讨论,组内
探究,并展示汇报。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小组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想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
教学设计模板:(模板中的蓝色文字可去掉)
教学俊
工作单位:
晋华宫三小
学科年级:
三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_模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
(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1、标出自然段序号;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重点讨论第2题。
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
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
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指名读;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七、板书设计:教案示例二西湖的“绿”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
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
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重点讨论第2题。
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
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
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教案点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该教学设计很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很有帮助。
探究活动“北京的绿”探究目的:学习《西湖的“绿”》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地处北方的北京,怎样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让人看到满眼的绿。
探究方法:1、学生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2、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设计方案及理由。
一、自读要求1.了解有关极光的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自读重点1.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科普故事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自读难点如何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四、教学设想: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
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
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五、自读准备学生课前通读课文,预习有关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摇曳不定萦绕机理瞥遁辞六、自读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课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办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
头顶上是阴晴雷电,脚底下有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
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
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
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学朋友。
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
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
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
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
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井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
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
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
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
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
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
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
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
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
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
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
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
文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顺序如下: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4.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
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③点。
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
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
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③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③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
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
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
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