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医疗质量形成要素及其三级结构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
7.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
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
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6。
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7。
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
7.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医疗质量形成要素及其三级结构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医疗质量形成要素及其三级结构(转)医疗质量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又有一定规律。
医疗质量的形成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称之为“三级质量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遵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过程及规律,按层次实施对构成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结构质量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末,终末质量是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综合结果,而终末质量又对结构和环节质量起反馈作用。
(一)结构质量结构质量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如果离开扎实的基础医疗质量谈医疗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医疗质量要素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要素组成,是最基本要素。
目前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各个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使得医疗质量要素更加符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例如,医疗质量10要素。
即①医院编制规模;②人员结构,包括人员资历、能力、梯次、知名度与人员素质;③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及其贯彻执行情况;④资源,包括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技术状态和与物资供应(药品、器材等);⑤医院文化、思想作风和医德医风教育;⑥医院地理位置交通情况;⑦医院绿化环境与医院建筑合理程度;⑧医院信息化建设;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理念;⑩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1.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
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人员管理包括:①数量要充足,结构要合理: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功能任务,在人员数量上一定要配够。
根据医院的功能、性质、任务等不同,各类医学专业人员之间都要按一定的结构比例配备。
例如:医院的总人数与床位数、医学专业人数与保障专业人数、医生与护士、司药与技师以及高中初职称的比例。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质量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展开讨论,从其概念、架构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概念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是指建立在医疗机构内部的一套质量管理制度,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为目标,实现医疗过程中全面管理的一种方法。
该体系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架构、科学的数据分析等手段,促进医疗机构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方式来确保医疗质量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二、架构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职责等内容,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2. 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医疗机构贯彻实施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机构,其成员包括医院领导、主任医师、护理主任等,负责决策和指导医疗质量相关工作。
3. 质量评估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评估与监测机制,对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监测,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存在的风险,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来为决策提供依据。
4. 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通过开展医疗技术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等措施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三、实施过程1. 确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医疗机构领导层应认识到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其置于医疗服务的核心位置,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和使命。
2.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确保管理工作符合制度要求。
3. 技术支持与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 实施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控制,确保各个环节符合标准和规范,通过内部审计等手段,检查和评估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5. 反馈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报告等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评估,从而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事故的屡屡发生,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进行介绍。
一、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基于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程序,全面管理和提升医疗机构的质量水平。
它包括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管理,涵盖了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医疗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到医疗服务的提供和监督,力求保证医疗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1. 客户导向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过程管理原则: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程序,有效管理和控制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
3. 持续改进原则:不断追求卓越,通过持续改进来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4. 系统化管理原则:将医疗质量管理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层面进行全面管理。
5. 团队协作原则:强调医务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团队。
三、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1. 制定质量政策和目标: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合的质量管理政策和目标。
2. 制定流程和程序: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服务的稳定和可靠性。
3. 人员培训和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日常管理。
4. 建立检测和监控机制:建立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医疗质量的安全性。
5. 收集反馈和评估数据:建立反馈和评估机制,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反馈,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1.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程序,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2. 提高医疗安全性: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和纠正措施,能够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和管理,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意识,增强他们对医疗质量的重视。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科学、严谨、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从组织、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优化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学发展与患者需求的匹配。
一、概述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是指医疗机构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标准,采取逐级建立、逐层审核、逐级监控的方式,实现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和系统完备,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它包括三级,即管理体系文件层、管理体系运作层、管理体系监控层,具体包括以下三级:1.管理体系文件层: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确保现有的方针、政策、制度、标准等管理体系文件符合国家标准,且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2.管理体系运作层:依据医疗机构的服务、制度、流程和技术特点,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具体实践与运作,包括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目标、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评价等。
3.管理体系监控层:通过内部审核、第三方审核等方法,对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连续有效运行。
二、功能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义医疗质量目标和标准:医疗机构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是要制定和定义医疗质量目标和标准,制订质量管理方针和制度,以此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确定质量管理职责: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医疗机构需要统筹规划,将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以便实现质量目标。
3.优化管理流程:针对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优化的管理流程,包括内部审核、第三方审核、纠正预防、跟踪控制、问题整改等,以此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4.建立质量考评体系:通过建立质量考评体系,从质量管理的效果、效率、投入、操作、成果等方面,对质量工作进行系统评估和考核。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
7.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
7.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医疗质量管理培训资料
医疗质量管理培训资料与发展医院质量管理的结构包括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流程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
其中,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质量管理的基础,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等。
质量管理流程是指医院内各项工作流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入院、诊疗、护理、药品使用、手术等环节。
质量管理人才队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等。
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从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向广义的医院质量管理转变,从单纯的质量控制向全面的质量管理转变,从医疗工作的终末质量评价向医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改进转变。
改写建议: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它是医疗管理的核心。
医院质量管理培训包含医院质量管理的概述、发展、理论、常用工具、提高、发展趋势等方面。
质量是生存之本,生存是发展之根,这是医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医疗质量是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它对员工素质的依赖性很高。
医院质量管理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其中广义的医院质量管理是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并包含各项工作质量的系统管理。
医院质量管理的结构包括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流程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
医院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从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向广义的医院质量管理转变,从单纯的质量控制向全面的质量管理转变,从医疗工作的终末质量评价向医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改进转变。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表现出特殊的职业敏感心理和职业保护心理,例如回避医疗质量问题、掩盖质量缺陷、抵制质量管理以及采取辩护性诊疗措施等。
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医疗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病人对医疗质量问题也有着敏感的心理,他们可能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导致新的医源性疾病。
医院质量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生物医学技术质量控制、医疗质量因素、物资设备和管理因素等方面。
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整个医院质量管理的复杂性。
同时,医院的质量管理还需要员工高度自觉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精选文档】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
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7。
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构成要素
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构成要素医疗服务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产品或服务所固有的一组符合现实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认为质量是适用性(fitness for use),即产品或服务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实际上,“符合性”或“适用性”是个相当宽泛而复杂的概念,要实现有效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有必要对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
医疗服务与有形产品和一般服务不同,具有其独特性。
第一,服务的共性特点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的特殊性,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服务的提供和消费具有同步性,而且医疗服务对象个性化程度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难以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医疗服务质量。
第二,医疗服务专业性强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具主导的特点,一般医疗服务消费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对医疗服务的产出质量很难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
因此,医疗服务质量与有形产品以及一般服务的质量,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0TA(office:0f techrmlogy assessmerLt)1988年提出“医疗服务质量是指利用医学即知识和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医疗服务过程增加患者期望结果和减少非期望结果的程度。
”I)ona~,edia n认为医疗服务质量“是利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期望目标(恢复患者身心健康和令人满意)的能力。
”美国国家医学会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定义是“在目前的专业技术水平下,对个人和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时,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理想的健康产出的程度。
”上述这些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都反映了医疗服务质量概念的关键,即医疗服务从“提供者导向”向“服务对象导向”的转变。
由于医疗服务技术含量较高,医疗服务的技术因素常常被极大地放大,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化关怀却被相当程度地忽略了。
实际上,现代医学正从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着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
医疗服务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这一个指标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技术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
医疗质量管三级管理体系
九原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一、指导思想(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医疗质量量管三级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院长任主任,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
职责分述如下: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1. 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质量管理网络,实施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2.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日常监控的工作方法。
3. 加强医院服务质量日常监控、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判定指标完成情况、提出改革措施。
4.监督医务人员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治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对各科室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5.组织做好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统计工作。
6.建立健全指导性文件、运行性文件和见证文件,积累文件资料,完善基础工作。
实施质量否决和奖励。
7.做好各项质量目标诊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2、质控办职责(1)、医务科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医院质量管理结构
医院质量管理结构一、基础质量管理根据多那比第安提出的医疗质量的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内涵,全面医疗质量管理包括结构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
结构质量也称基础质量。
基础医疗质量之所以称之为基础,是因为作为医疗质量这个结构中的根本,它是组成医疗质量的基本成分,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只有夯实了基础医疗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可见,基础医疗质量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基础医疗质量水平决定着整体医疗质量的高低。
基础医疗质量是由各个基础医疗质量要素形成的。
一方面,哪一种质量要素都不可少;另一方面,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也要合理。
所谓基础医疗质量的形成,其实就是各种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对各种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合理安排与利用。
基础医疗质量要素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时间和环境六个基本要素组成。
(一)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的首要因素。
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性别、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二)技术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
医疗技术一般是指医学理论、临床技能和专科诊治技术水平,但这里的“医疗技术”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术,还包括在医疗活动中使用的其他所有技术。
各种技术均有其质量指标来评价工作的优劣程度,而某种技术工作的优劣程度就是技术质量。
技术质量的评价包括:①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③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的评审情况;④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高技术质量则是在医疗技术上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医疗效果。
(三)物资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医院物资、药品器材的供应,设备的完好和先进程度是医疗质量的保证基础。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消耗性物资和生活物资以外,在医院里还使用着大量的医用物资,如药品、试剂、消毒物品等。
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结构
医疗质量管理三级结构
1.基础质量管理
即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物资和信息五个方面。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五个方面的质量管理内容,如:设备质量管理从采购到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方面均需进行。
基础质量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奖惩来进行。
2. 环节质量管理
即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包括: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
广义的环节质量管理还包括从机关到科室,从技术服务到生活服务各部门,从医疗到科研教学、思想政治、后勤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管理。
它体现了医院质量的形成是各方面工作综合作用的结果。
目前,环节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性环节和重点对象。
包括:三级检诊、会诊、查房、大手术、急危重病人抢救、疑难病人会诊、病历书写、新技术应用、医疗安全以及容易出问题的工作人员和特殊操作等。
对重点环节和对象可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也可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一般环节质量管理,常采用现场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终末质量管理
主要是以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
通过这样的事后检查,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反馈控制医疗过程,促进医疗
质量循环上升。
目前,常用的评价终末质量指标有:入院及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治疗结果(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院内感染率、有无并发症等。
医疗质量管理的三级结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最终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医疗质量形成要素及其三级结构(转)医疗质量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又有一定规律。
医疗质量的形成过程,由三个层次构成,称之为“三级质量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这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遵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过程及规律,按层次实施对构成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结构质量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末,终末质量是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综合结果,而终末质量又对结构和环节质量起反馈作用。
(一)结构质量结构质量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如果离开扎实的基础医疗质量谈医疗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医疗质量要素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要素组成,是最基本要素。
目前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各个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使得医疗质量要素更加符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例如,医疗质量10要素即①医院编制规模;②人员结构,包括人员资历、能力、梯次、知名度与人员素质;③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及其贯彻执行情况;④资源,包括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技术状态和与物资供应(药品、器材等);⑤医院文化、思想作风和医德医风教育;⑥医院地理位置交通情况;⑦医院绿化环境与医院建筑合理程度;⑧医院信息化建设;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理念;⑩医院卫生经济管理。
1.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
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人员管理包括:①数量要充足,结构要合理: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功能任务,在人员数量上一定要配够。
根据医院的功能、性质、任务等不同,各类医学专业人员之间都要按一定的结构比例配备。
例如:医院的总人数与床位数、医学专业人数与保障专业人数、医生与护士、司药与技师以及高中初职称的比例。
②重视医学专业人员,但不可忽视保障人员:医、药、护、技等医学专业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参加者,对医疗质量具有直接决定作用,而医疗保障人员包括医疗活动的生活服务人员,保障医疗服务的水、电、暖、气、衣、食、住、行等,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影响往往很大,不可忽视这支队伍的建设。
2.技术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
医疗服务的实质是“人”运用“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
因此,在这里的“人” 不只是医学专业人员,包括参与医疗活动的所有人员,“病人”不只是生了病的人,包括以保健为目的的所有人,医疗技术一般是指医学理论、医疗技能和专科技术水平,但这里的“医疗技术”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术,还包括在医疗活动中使用的所有技术。
(1)技术质量:是指某种技术工作的优劣程度。
各种技术均有其质量指标来评价工作的优劣程度。
技术质量是在医疗技术上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医疗效果。
技术质量的评价:①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③新技术、新疗法、新药物的评审情况;④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2)技术要靠学习、实践和训练:不论是医疗专业技术、管理专业技术,还是保障专业技术,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都是靠学习实践和训练获得的。
①学习专业技术:对于专业理论上的知识,主要是靠学习。
例如:医学专业理论的进展、学科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及其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必须通过学习去掌握、去更新。
②总结专业经验:高超的技术除了学习训练外,还要通过总结经验。
不总结经验,专业技术就不会提高,不善于总结经验,专业技术提高的也不会快。
尤其是医院管理技术,如果不善于总结,仅靠学习和训练是不会有提高的。
③以医疗专业技术为主导:无论在什么时候,医疗专业技术都是形成医疗质量专业技术中的主导技术。
如果医疗专业技术水平很低,也必然地影响到医疗质量。
④注重保障专业技术:尽管保障专业并不直接参加医疗活动。
在医疗活动中位于从属地位,但是保障专业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三基”训练是医院人才培养和提高技术的一项长远的任务:“三基”是《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岀的。
“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
只有切实抓好“三基”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才能有广阔的适应能力,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①基础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论证了的系统知识,为人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
临床医学基本理论是指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②基础知识是指某一学科中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所构成的系统知识。
临床医疗基本知识是指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知识,如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
③基本技能是为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
临床医疗基本技能是指诊断治疗的操作技能和思维判断能力。
前者如各种注射、穿刺技术基础;后者指对病人的诊治过程,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通过反复思考、分析、归纳,拟订岀完整的诊断治疗计划等。
(4)医院管理技术:医院管理对医疗质量的作用非常重要。
医疗活动必须在医院管理的控制下运行,没有医院管理活动的医疗是不可能的,医疗质量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医院管理技术对于医疗质量管理影响很大,管理技术水平高,医疗质量肯定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岀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的管理理论、观点、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使医院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尤其是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更加使医院管理方法步入现代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轨道,对医疗质量管理更加全面。
3.物资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如果没有物资这个物质基础,要提高基础医疗质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医院是看得见摸得着、客观存在的由物质构成的有形体。
医院物资、药品器材的供应、设备的完好和先进程度是医疗质量的保证基础。
物资的医疗质量效益主要靠物资管理。
物资对于基础医疗质量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并不是说有了物资、使用了物资,基础医疗质量就提高了。
相反,有了物资不用,或只用不管,仍然是不会产生多大效益的。
因此,管理好物资才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重点。
(1)设备的购置:一定要符合医院实际,切不可脱离医院的实际。
医用物资的价格相差很大,小到几分钱的针头,大到上千万元的仪器。
医院在引进时,一定要考虑到花费应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
根据医院的任务、功能、技术发展特点和当地卫生资源分布情况,积极引进和发展新技术设备,并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换代。
设备建设也要从区域规划的全局岀发,防止资源浪费。
(2)加强设备管理:要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
要把设备使用率不仅要看作是对卫生资源的利用,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的一个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物资合理使用,如果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使用的药物使用了,但可能影响到医院长远的医疗质量效益。
4.药品物资指药品、试剂、消毒物品、消耗性物资、生活物资等方面医疗所需药品物资,供应要齐全、及时和质优。
它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必须抓好药品物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完善药品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药品物资质量,杜绝假冒伪劣药物品。
合理用药,保障医疗需求。
5.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
就是指医疗工作必须严格地执行各级各类的规章制度,按章办事。
没有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就无法形成;有了规章制度而不去执行,医疗质量同样不能保证。
(1)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工作:医院的工作,不论是直接参加医疗服务还是间接参与医疗服务,都需要有一整套工作制度。
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医院的各项工作就进行不下去。
一个病人从在门诊到病房住院,对一个疾病从检查诊断到治疗护理,都要有一套规章制度,就是由于有一整套的工作规范,才使得病人的住院诊疗有了保证。
(2)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医疗服务是一项很严密的工作,对于每一个参与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都应该有相应的任务分工和责任要求,以使每个工作人员任其职、尽其责,共同完成医疗服务工作。
否则,医疗服务就处于无政府状态。
(3)用规章制度规范质量评价:医疗质量的高低,是通过对疾病的诊疗来形成,通过对各种服务效果的评价来体现。
因此,必须有一套评价标准。
如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的评价标准,既是评价质量的指标,又是医疗质量管理准则。
6.时间时间又称时限,实施任何医疗过程,都必须注意及时性、适时性和准时性,医疗质量必须有时间观念,重视时间对基础医疗质量的影响。
(1)时间能影响医疗质量:换言之医疗质量的高低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在一般的疾病诊疗中,时间对于质量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
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急症抢救时,时间又显得非常重要,往往只是几分甚至数秒,病人的转归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这两种结果,就是两种医疗质量。
此时,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时间就是质量,争取时间就是提高质量。
(2)工作效率: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浪费时间就是降低工作效率,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就是降低了医疗质量。
因为,充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质量五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靠、相互制约的,必须通过有效地组织管理,把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
一是要素要齐全,缺一不可。
在医疗质量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但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要素的综合作用。
因为,这些要素在医疗质量中所占的“分量”虽然各不相同,但离了哪一种都不行。
例如,只有人、物、技术要素,没有规章制度也是不行。
人没有规章制度,在医疗活动中就没有“规矩”,各类工作人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没有制度的约束,工作中就会造成脱节和混乱,差错事故接踵而来,医疗质量就不可能高。
二是结构要合理,比例要适当。
所谓各质量要素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配套”,也就是各基础医疗质量要素的最佳组合。
(二)环节质量环节质量指医疗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质量,又称为过程质量。
在医疗工作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医疗质量就产生于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之中,环节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质量,对环节质量的控制,亦称为环节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