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教学与班级教学的融合
融合教育教育教学案例
融合教育教育教学案例一、案例一: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某地区的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共同开展融合教育。
两所学校共同制定课程计划,确保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
普通学校的学生通过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同情心,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来发展他们的潜能。
二、案例二:个别化教育计划某班级有一位特殊需要的学生,老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给予额外的支持和辅导,这位学生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其他学生也通过帮助和理解这位同学,增强了同理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案例三: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某校的融合教育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多元发展。
学校将不同学科的老师组合在一起,共同设计和教授一些跨学科的课程。
例如,一位历史老师、一位艺术老师和一位语文老师合作教授一节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艺术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四:技术支持的融合教育某校利用技术手段支持融合教育,例如使用在线学习平台、交互式软件和视频会议等工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样的技术融合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同时,技术支持的融合教育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五、案例五:全纳式的融合教育某校实施全纳式的融合教育,即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教育。
学校不因学生的特殊需要或差异而将其分到特殊的班级或学校。
全纳式教育旨在促进所有学生的平等和公正,并通过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教学策略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全纳式教育还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支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案例六:多专业的融合教育团队某校组建了一个多专业的融合教育团队,包括教师、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自闭症孩子融合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自闭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发育障碍,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闭症儿童由于社交、沟通和兴趣等方面的障碍,往往难以适应普通学校教育。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和生活。
本文以某市一所小学为例,探讨自闭症孩子融合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杰,男,10岁,患有自闭症。
从小杰开始上学以来,他的父母一直关注他的教育问题。
由于小杰的社交能力较弱,沟通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小杰的父母希望通过融合教育,让小杰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校融合教育实施情况1. 教师培训为了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学校对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自闭症儿童的特点、教育方法、沟通技巧等。
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掌握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2. 个性化教学方案针对小杰的特点,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方案包括:(1)小杰的座位安排:将小杰安排在教室的前排,以便教师能够随时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2)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小杰的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他的生活经验。
(3)教学方法的改进: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小杰的学习兴趣。
3. 社交技能训练学校为小杰提供了社交技能训练的机会。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杰提高社交能力。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小杰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沟通小杰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三、案例实施效果(一)小杰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通过融合教育,小杰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二)小杰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在社交技能训练和教师的帮助下,小杰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能够主动与同学交流,参与集体活动,并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三)小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小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的融合教育管理策略
特殊儿童在幼儿园的融合教育管理策略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自闭症等。
幼儿园是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并采用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和融入。
融合教育管理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特殊儿童在幼儿园融入教育,落实个别化教育计划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融合教育管理策略:1. 提供包容性环境:幼儿园应提供一个包容性的环境,包括友善、温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让特殊儿童感受到被接纳和被尊重。
教师应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照顾,为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支持和帮助。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幼儿园应针对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明确目标和方法。
教师要详细了解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化的教学活动和辅助技术。
3. 优化师资力量: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了解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和教育方法,能够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为特殊儿童提供有效的教学。
4. 提供适应性学习材料和教具:针对特殊儿童的具体教学需求,幼儿园应提供适应性学习材料和教具,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参与学习和活动。
对于视力障碍的儿童,可以提供盲文教材和盲文乐器;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提供手语和辅助听觉设备。
5. 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和合作。
家长应主动向园方提供特殊儿童的相关信息,并与教师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幼儿园要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支持,与家长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成长。
6. 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幼儿园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和游戏,创造出适应不同特殊儿童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
对于自闭症儿童,可以设置安静的休息区和专门的感统活动室。
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管理策略涉及到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支持、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师资力量的提升、学习材料和教具的适应性配置、家园合作的加强以及有针对性的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的策略,只是教学方法比教学策略更具操作性。
这里介绍的教学方法,较之以往学生班额数较多的“大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充分地运用。
(一)、分组教学法根据学生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同质或异质编组。
同质,有利教师重点辅导,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异质,有利于同学相互帮助,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可在教案的制定上体现出不同分组和不同要求的特点。
1、了解学生,按教学需要进行编组。
2、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分组要求。
3、同质分组是动态变化的。
要看情况变化而随时调整分组。
(二)、个别指导法教师深入小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关注和帮助有困难、不常举手和不愿表演的学生,或对学有余力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操作要点:1、了解学生装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
2、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3、不仅要关注智力顺素,还要关注非智力因素。
(三)、五官体验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和说一说等,调动学生装的五官来体验,从而产生欲望,培养经验。
操作要点:1、根据支教材需要和教学实际设计体验内容,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具和学具。
2、让学生从自己的五官体验中或得感受,领会教学内容,并得到更为深刻的印象。
(四)、游戏教学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综合能力。
操作要点:1、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设计游戏内容,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游戏器具。
2、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课前准备3、完成一个教学程序后,及时给与评价。
不仅评价获得的知识,还要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
(五)、尝试教学法积极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经研基础上进行尝试,进行推断,升华为间接经验。
操作要点:1、按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尝试,特别是尝试的铺天垫性问题,要确倒好处,能起到从推断升华为间接经验的作用。
2、教学时,先让学生尝试,再有教师指导,获得新知,尝试时要给予中下学生必要的帮助。
国家开放大学《特殊教育概论》最新题库
国家开放大学《特殊教育概论》最新题库问答题1、补偿式课程调整模式补偿式课程又称为功能性课程,针对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程度较重的学生,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主要为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休闲生活等领域。
2、发展潜力“发展潜力”指结合评估诊断的结果以及教师、家长的期望综合得出的长期目标。
3、分科教学活动分科教学活动是指应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课程进行教学的活动。
4、辅助式课程调整模式辅助式课程是指原有课程架构不变,给予一般性课程运作的辅助系统,着重从学习策略上予以协助。
5、个别化教学课程运作形式个别化教学课程运作形式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引下的集体差异教学、个别补救教学康复与社区家庭支持的运作模式。
6家庭社区教学活动家庭社区教学活动是指在学生的家庭和社区中进行的环境生态教学活动。
7、矫正式课程调整模式轿正式课程是指在原有课程架构之下,为落后程度较小的学生提供的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上更为细化,并有更多的练习,随班就读教师较为容易开展这类课程。
8、教育诊断评估教育诊断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测量到的数值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9、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0、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一种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班级就读的安置方式,一个普通班级中一般安置2~3个障碍儿童就读10、融合教育课程融合教育课程是指在普通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使用的课程11、特教学校特教学校是一种将特殊儿童集中起来办成一所学校的安置形式。
12、特教学校教育特教学校教育是指让特定类别的残障儿童在专门建立的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简称特教学校)接受的教育。
13、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14、特殊教育安置的动态性安置原则动态性安置的原则是指安置形式随着个案的需要和阶段性问题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15、特殊教育安置的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安置时要综合考虑个体的障碍情况,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几个维度。
浅谈培智教育学校中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浅谈培智教育学校中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
我们的教育应该围绕儿童,以儿童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
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使特殊儿童健康成长,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个别化教学,使学校、教材、教师都适应儿童的教育需要。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班级所有的学生,采用的是集体教学,特殊儿童没有自然地融入集体教育,特殊儿童的主体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从特殊学校的特殊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发展特殊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特殊学生需要协助才能发展,学生需要的帮助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是言语方面的,有的是体力方面,有的是交往方面,有的是情感方面的......。
为了保证学生能获得适当的协助,对每一个学生要建立个别教学计划,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
我们学校有学生70名多,智力程度不一,其中智力残疾学生占多数,大部分在中、高年级;肢体残疾占少数,分布在不同年级;而自闭症的儿童也占一部分,大部分在低年级。
在采用班组集体授课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授课方式只照顾到中间的一部分学生。
而忽略了两头的学生需要,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知识需求,尤其是面对低、重度的学生,教材和方法都不适合,经常使这些学生处于陪读的位置,发展不大。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我们逐步实施个别化教学形式。
为此,我选取了IQ10以上——50以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将以本班的学生李某某(IQ30)为例,来介绍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具体步骤。
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分为五个步骤:搜集信息、分析确定、制定计划、实施、评估。
第一步搜集信息:搜集信息,这是一项基础工作,工作量大,如果获取各种数据资料的信息来源愈多,量就愈大,那信息就越充分,就越真实可靠,那个别化教学的成功率就高。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下的随班就读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发展“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
在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国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争取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让他们能融合到普通儿童的生活、学习中去。
由此,差异教学等随班就读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和应用,并不断发展、更新,以求更有效地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
关键字:融合随班就读质量课程建设差异教学一、“融合”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逐渐变得科学和客观,对残疾人的态度也渐渐过渡到平等对待。
虽然现在单独为残疾人开办的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健全,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在使残疾儿童社会化等方面却有一些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
早在1967年丹麦的班克·米尔克森就提出了“残疾者、智力落后者等应与普通市民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使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接近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
”1968年2月,瑞典学者本格特·尼尔耶把“正常化”的概念加以概括,提出了“保证智力落后者尽可能使他们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成为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这种思想以“正常化”这个术语得到了快速传播。
于是就有了“融合”这个概念。
1975年又有的学者提出了回归主流。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和应用。
1993年初,大洋州的一位学者又把“包容”介绍到中国,当时把Inclusion译为“全纳”。
从此,在中国很多人以“全纳”为国际上的新观点而广泛使用。
今天,我们几经能比前人更客观、更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有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对残疾儿童多数特殊教育工作者已形成一个重要共识:残疾儿童,他们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儿童,因此,他们有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人的社会性,有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生理基础。
所以,我们不应当把他们从儿童这个个体中单独抽离出来,我们也不能剥夺他们与其他儿童一起经历生活、学习,感受这个世界的权利。
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个别化教育实践
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个别化教育是指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幼儿个体化的发展需求。
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个别化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个别化教育实践。
首先,个别化教育实践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优势和困难等。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每个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其次,个别化教育实践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
幼儿在学习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和偏好,有的幼儿更喜欢听讲解,有的则更喜欢亲身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学习资源和活动,例如通过讲故事、游戏、实践等,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此外,个别化教育实践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幼儿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幼儿性格外向,容易与他人交流,而有的幼儿则比较内向,对陌生人保持警惕。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团体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同时,教师还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个别化教育实践需要与家长的密切合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上,家长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意见。
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育。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个别化教育实践是非常关键的。
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时,教师需要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他们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并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
通过这样的努力,幼儿园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融合教育班级管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融合教育班级管理作者姓名:李婷婷学号:20120503559专业:特殊教育(动作与语言康复)摘要我国的融合教育尚在初始成长阶段,面对分配、安置于班上的盲、聋、智障学生,以及原来就处于班级中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病弱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资优等儿童予以更有意识的专业化关注,是目前我国启动的融合教育班级需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融合教育管理目的在于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共享、共欣赏、共进步的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团队,为特殊学生创建无障碍生活、学习、活动环境。
融合教育班级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包括教师、家长、普通学生、特殊学生的成长。
本文主要介绍了融合教育的历史背景,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的要素及主要内容。
关键字:融合教育班级气氛教师能力目录摘要 (3)前言 (5)1、融合教育 (6)1.1融合教育的定义 (6)2.1融合教育的发展背景 (7)3.1融合教育的要素 (7)2.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8)2.1班级组成的要素 (8)2.2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的目的 (9)2.3融合教育班的特征 (9)2.4理想中的融合班团体 (11)2.5影响班级管理的因素 (12)3.班级管理的原则 (13)3.1安全 (13)3.2形成良好班风 (13)3.3学生自动自制的参与性 (13)3.4强化正向行为 (13)3.5定期评量 (14)参考文献 (14)前言当融合教育的概念极力推广,合并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所碰到的困难与压力是非常大的。
例如:普校老师、领导对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及教育能力不足;普校老师处理特殊学生的意愿与能力问题;教育评价缺少随班就读持续发展的规定性指标等问题;如何协调管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如何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一个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如何让参与融合教育的每一个人的成长等。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随班就读学生是指那些在普通班级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达到班级教学要求或需要额外支持的学生。
这些学生可能有学习障碍、行为问题、语言障碍等,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和个别化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并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特殊需求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学生的评估,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其次,在设计个别化教学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比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对于行为问题学生,可以采取行为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时,需要与学生和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和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
同时,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情况,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评估和调整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测验、学业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在评估的基础上,可以继续优化和完善个别化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总的来说,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与学生和家长紧密合作、定期评估与调整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小学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总结
小学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总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学期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因材施教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都由差生来完成。
比如,书上有原答案的问题。
稍微难的问题也先让他们说然后再由其他人补充。
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2、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
3、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三、因时施教教育行为应当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施行.班主任应经常注意学生思想发展和变化动态,只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使问题最好在萌芽状态下得以解决.但有时也要善于耐心地等待时机,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操之过急.有一学生趁我出差时欺负小同学,我回到学校已了解到他的这一情况,而他也暗地观察我的态度,甚至怀着侥幸心理.但我并没有立即找他谈话,还显得不知其事,使他觉得捉摸不透,坐立不安.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天,他有了反省时间,并对自己旷课深感内疚.原先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我抓住时机,突然找他谈话,使他很快就低头认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掌握教育时机并不意味着总是消极等待天赐良机,时机也可以促成或创造.有时固然需要“水到渠成”,有时则可以“开渠引水”四、因境施教常言道:“出门观天色,进门观气色”.这句话说明进了一个特定场所,要观察这一场合的情境,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在这种场合是否适宜.同样,老师更需要有这种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使工作得心应手.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劳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把握好教育良机,巧妙地进行教育活动,一定能收到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贯彻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
特殊需要儿童的普通班级融合教学方案
特殊需要儿童的普通班级融合教学方案引言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在智力、情感、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发展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儿童。
为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融入普通教育环境,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特殊需要儿童的普通班级融合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 提供适应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环境。
2. 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
3. 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促进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教学策略1. 个别化教学:根据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等。
2. 合作学习:鼓励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等方式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3. 情感支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多元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观察记录、口头表达、书面作业等,全面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5. 家校合作:与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分享学习成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
2. 专业辅助工具: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辅助工具,如视觉辅助工具、听觉辅助工具等。
3. 学习材料:为特殊需要儿童准备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学习材料,包括教科书、绘本、教具等。
教学评估1. 定期评估:每学期末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
2. 反馈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提供反馈,并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结束语特殊需要儿童的普通班级融合教学方案旨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个别化的教育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通过合作学习、情感支持和家校合作等策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
特教生“随班就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特教生“随班就读”的有效教学策略特教生“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教育教室中,特殊教育学生被纳入普通教育的学习环境中与其他普通学生一同学习。
为了使特教生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教学策略:1. 个别化教学:针对特教生的个别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
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评估,了解其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从而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随班就读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2. 合作学习:特教生参与到普通教育班级中后,可以与其他普通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特教生可以借鉴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也可以促进特教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特教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多元化教学资源:在随班就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特教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 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特教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特教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5. 提供支持与帮助:特教生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帮助。
特教教师可以与普通教师合作,共同制定特教生的学习计划和辅助教学措施,提供特殊需求学生的一对一辅导和指导。
6. 家校合作:特教生的学习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教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了解特教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
特教生“随班就读”的有效教学策略包括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多元化教学资源、引导式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以及家校合作等。
通过采取这些策略,特教生可以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
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
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
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
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
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
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
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学生的多元需求。
融合教育背景下个别化教学
融合教育背景下个别化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生理和心理残疾的孩子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但是因为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些学生,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他们更多的是随班就读,但是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获得应有的关注。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个别化教育和分层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爱心,推动一些特殊孩子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他们融入到普通班级中,教师应当运用特殊的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融合教育的宗旨是推动特殊学生融入到普通班级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独特环境和特殊方法的推动下获得知识和能力,让课堂教育多样化,丰富化,这样的学习可以让特殊学生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能够正常地与人交流,能够感受到正常的学习节奏,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发展会更加顺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1. 融合教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融合教育中的融合主要指将特殊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和普通的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这些学生的特殊性来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推动这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在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实施主体,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有应对特殊事件的能力和意识,这样的专业化发展会有效推动特殊孩子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如何,我们要,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尤其是特殊学生的教学,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特殊性,教师要尤其关注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突出他们的主体需求。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和其他人员一起组成适应融合教育的教育小组,以提供更多的教学服务,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通常这样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
在具体实施融合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特殊学生的教学时,要将这些孩子跟正常的学生区分开来,要为这些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用适应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前进。
《有效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推动普特融合的学习心得
《有效开展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推动普特融合的学习心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但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统一、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等教育现实却往往让教育只能面对“大多数”,而忽视了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
这部分学生因为其特殊性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提出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转化“特殊儿童”,使教育的关注点面向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特殊儿童”其实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但凡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违反了教师所限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行为异于班中大多数乖巧的孩子,就被看成是“特殊儿童”。
一般有这样一些类型:课堂上好动、不静心,思维专注的时间较短,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效率,影响教师上课情绪;较易亢奋,在群体中往往会作出幅度较大、异于常人且不易控制的行为,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极有自己的主见,常常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且不易说服等。
教师所认为的“特殊儿童”是否是特殊儿童,究竟什么样的儿童才能称为特殊儿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
可以依医学的观点,从病因分析上来确定谁是特殊儿童;可以依机体上或心理上的特质来区分谁是特殊儿童。
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
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
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
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在教育上为了明确地确定谁是“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有必要完整地、精确地把握特殊儿童的概念。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幼儿园融合教育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融合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幼儿园融合教育水平,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特制定本制度。
二、融合教育目标1. 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使其在普通幼儿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提高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3. 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在园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康复需求。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幼儿园融合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
2. 设立融合教育资源教室,配备专职或兼职资源教师,负责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工作。
3. 各班级设立融合教育教师,负责残疾儿童在班级内的教育、生活指导。
四、融合教育资源1. 教学资源:根据残疾儿童的特点,配备适合其学习的教材、教具、教学软件等。
2. 康复资源:提供必要的康复设施、设备,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3. 支持服务:为残疾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家长培训、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支持服务。
五、融合教育实施1. 教学安排:融合教育资源教师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与班级教师共同实施。
2. 教学内容: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儿童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残疾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六、教师培训1.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融合教育能力。
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融合教育经验和做法。
3.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七、家园合作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残疾儿童的家庭情况,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2. 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支持。
3. 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融合教育活动,促进家园共育。
八、监督管理1. 幼儿园融合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对融合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建立健全融合教育档案,对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康复情况进行记录和跟踪。
融合教育干预措施
融合教育干预措施引言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教育学生和一般教育学生一起纳入同一所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为了确保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获得与一般教育学生相同的学习机会和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融合教育干预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环境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融合教育干预措施,并探讨它们在提高特殊教育学生学习成果和融入主流教育社区中的作用。
1.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融合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干预措施。
它通过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个别化教学可以包括分组教学、一对一辅导、调整教学材料等多种形式,旨在让特殊教育学生在与一般教育学生一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个别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
教师需要与特殊教育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要持续地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个别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另一种融合教育干预措施。
它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倡导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特殊教育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与一般教育学生一起学习,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
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和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指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协作,特殊教育学生可以与一般教育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讨论和分享思路。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解决难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馈。
3. 辅助技术支持辅助技术是指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帮助特殊教育学生克服学习和交流上的困难。
在融合教育中,辅助技术支持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常见的辅助技术支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语音合成器、屏幕阅读器、电子学习工具等。
这些技术工具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学生阅读、写作、听力和交流等方面的困难。
浅谈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与融合教育
浅谈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与融合教育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教育,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分支正在以一个新兴教育产业的速度在发展,在科技的发展和短视频的盛行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到了特殊教育,越来越多有着特殊障碍的人受到特殊教育以此正常的生活,特殊教育的含义逐渐变得越来越深刻,涉及和影响的人越来越多。
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阐述自己对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理解,并非分析胳臂化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现状,从而探索如何做到个别化教育和融合化教育,以及在这些教育实施之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下一步应该做一些什么。
关键词: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融合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关心特殊教育”,这既体现了国家对特殊群体教育的关注,也表明了特殊教育的艰难,我们都知道,特殊教育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会比普通学生更加的艰难。
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能力也没有普通学生高,毕竟每个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进行个别化教育是提高特殊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二在一个班级里,班级和集体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中也是特殊教育中的重点。
一、个别化教育、融合教育的意义1、因材施教和在集体中教育相融合在引言中其实已经阐述过特殊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特殊学生的不同类型并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以及真正做到让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而融合教育是在个别化教育进行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让学生从个人走向集体,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未来正常生活。
2、社会和学习的双成长特殊教育的实质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对身心有残缺的学生进行治愈和引导,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力量和生命的强大,个别教育和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两个方面,最终目的都是有利于特殊教育的对象的社会和学习的共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个别化教学的关键
罗琳(金华市启明学校,321000)
摘要:自理能力个体生活适应的最基本能力,而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发展较同龄正常儿童落落后。
因此,越来越多培智学校开始设置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
目前,对智障学生自理能力的教学主要采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但是一些学校的个别化教学脱离了班级整体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个别教学,降低了对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训练效果。
本研究即对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为智障儿童的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自理能力个别化教学以班级教学为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个体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个体照料自身生活、学习和保持生活环境整洁的劳动(陈洁,2003)。
生活自理能力是生活适应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个体最明显的社会行为之一。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大多数人尤其是中重度障
碍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落后于同龄普通人群,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往带来了困难和障碍(许艳秋,2006)。
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培智学校开始开发和实行以发展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和教材,实施一种功能性的实用生活教育。
以往培智学校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采取班级整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常识、健康教育、劳动技能等课程向儿童宣传关于卫生、劳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等课程训练智障儿童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种教学和训练使得一部分儿童掌握了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和技能,但由于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班级体整体训练的方式只能面向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不利于每个个体的发展(王艳杰,2006)。
为解决班级授课带来的问题,一些教师尝试采用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训练,但这种分层的方法仍然面向一个层次的学生,而非针对个体,因此这种方法的训练效果仍然不理想。
随着特殊教育家倡导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也由于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个体差异逐渐增大,一些研究者(谭艳,2002;张友根,2004)开始提出和采用个别化教学方法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教学。
目前,这种教学在特殊教育领域应用广泛,但很多学校在制定、实施个别化教学过程中存在脱离班级整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例如,许多特殊教师和学校在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时,较多考虑到某个个体的发展,较少考虑班级整体发展情况,这造成了个别化教学仅应用于少数教师重点关注的学生身上,而其他儿童,仍然接受班级集体教学的的形式,还有一些学校(李萍、姜丽萍、符丽燕、张琴辉,2007)将那些具有明显障碍的学生单独进行训练,这伤害了一些学生自尊和自信,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
因此本研究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个别化教学为切入点,对如何以班级为背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智障学校个别化教学提供建议。
一、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特点是实施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的前提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大多数智障学生都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由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大力推进,还有一部分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培智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包括一部分轻度智障儿童,还包括很多中度、重度智障儿童,另外,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自闭症、脑瘫学校,这类型的儿童也多就读于培智学校,由于每位学生之间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存在着差异,他们的自理能力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班级集体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对每位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也难以做到,因此,必须以班级整体为基础,在考虑班级整体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
(二)培智学校师资状况是实施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的现实基础
目前,培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缺乏。
许多学校常识、劳动技能、实践等课程的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等教师兼任。
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学校难以对每个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同时,教师兼任同一班级多门课程一方面使得教师更加了解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在不同课程中实施个别化教学,这为融合在班级整体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了条件。
(三)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具有积极影响
实施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种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
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参与者仅有一个学生和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个别化教学中,学生仍在班级中学习,课堂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讨论和帮助,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
其次,这种个别化教学有利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紧凑、完整。
一些学校实施个别化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安置在课堂中,在某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而多数时间仍进行整体教学,这种个别化教学流于形式,而且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而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则考虑每个学生特点,在整堂课中,设置各种环节,促进个体和整体共同发展。
鉴于此,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础,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培智学校的班额较小决定了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智障学生差异较大,因此,目前培智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12名左右,一些班级的人数甚至不足10个。
班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师便可能在每堂课中考虑每位学生的发展水平、特殊需求、兴趣爱好等,在教学中为每位同学选择学习材料与内容、设计活动和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培智学校的班额较小为在班级整体教学基础下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培智学校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决定了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每位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会比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班级集体教学耗费更多教学时间。
目前,很多培智学校将发展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作为其教学、课程的核心。
他们设置了更多与生活自理发展直接相关的课程,例如,实践课、常识课、健康教育课、劳动技能课等,还对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中穿插了生活适应、自理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发展自理能力的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课程节数也较多。
这些发展趋势和现象让教师可以花费更多时间对不同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和操作
在以班级整体教学为基础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既为每个个体安排相应任务,又要保持教学的有序、完整。
例如,在训练儿童用餐能力的教学中,为A、B学生分别布置端饭菜的任务,而此时其他同学也需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相应任务,例如C学生擦座椅、D准备碗筷、E 准备盛饭,F准备盛菜等,用餐后,A、B收拾餐具,C清理桌椅,E打扫房间,F洗碗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在旁指导、调整、提供帮助等,促进
教学的进行。
其次,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合作。
由于师资的缺乏,目前,很多培智学校每门课程只有一名教师进行教学,教师独自一人完成每一堂课,并且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这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实施带来较大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发展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与合作。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等特征将学生分组或在每堂课中选择组长等协助教师管理学生、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以便更好完成教学。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穿衣服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已经会穿衣服的学生先穿好自己的衣服,再帮助能力差的同学穿;班级中有脑瘫儿童无法系扣子,就让他们将衣服套在身上,然后由已穿好的同学帮他系扣子等。
最后,教学目标、任务的设置应细致、准确。
在为每位儿童设置活动、游戏和作业时,应结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发展障碍等细致的进行。
例如,在进行穿衣服的教学中,对于某个个体,试图在一次课程中教会穿衣服非常困难,因此,在课程中,教师必须将穿衣服这件任务再进行细分,例如,脱大衣、脱T 恤、穿T恤、穿大衣(不扣扣子)、拉拉链、扣扣子等各个环节,并根据每个个体的发展确定个体的子任务等。
参考文献
1许艳秋.关于培智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构想.阜特教研,2006,11:41-43 2王艳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初探.中国特殊教育,2006,8:26-29
3徐明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取自于中国北方特殊教育网,2004,6,17 4 李萍,姜丽萍,符丽燕,张琴辉. 智力障碍者家庭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11:70-72
5 戴玉敏.如何叙写IEP目标.向阳儿童发展中心12期培训资料,2007,4
6张海燕,张卫东.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能力的培养. 中国特殊教育,2005,9: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