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讲 古代选官制度

第八讲 古代选官制度
5.魏晋南北朝:九含品义中:正依制据门第高低下
来品评人才,选拔官吏。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 东汉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 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原因: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东汉国家行政 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2)标准:初以才能与家世并重,后以家世唯一
2、从士官制到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3、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 的一大贡献
4、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5、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 拔人才。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2、促使社会阶层转化,加速社会流动,具有合理性内 核和价值理念
3、把选拔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 强了中央集权 4、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5、世界影响很大,被其他国家采用,西方国家吸收 改造成近现代的文官制度
科举制的评价
后期:消极为主
1、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压 制科学进步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进士及第只取得做官资格,并不能直接 做官,要通过吏部的身、言、书、判考 试。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考生来源:一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二是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在州县 官府报考,经考试合格到京城参加考试,称 为乡贡
(3)影响:初期能选拔人才,是对察举制的继 承和发展;后来注重门第,很难选拔人才,加 剧士族和庶族间的等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课件4: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4: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地方各级主要官员将本人考察或民间公认的
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的形
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
c.过程:
察访
荐用
考试
任用
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主要包括德行、学
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举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人才的
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北宋各路监察区示意图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官制度 1.元——科举制的破坏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 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 举出身比例不高。
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 称“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 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 的传承发展。
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
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
往事》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
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
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
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
典》
➢ 积极:将选举权收归 中央,有利于巩固中 央集权,为隋唐科举 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元代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 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明清
御史台 模式
都察院 模式
明清时期,监察机构增多,标志着监案 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 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
明:中央监察机关除了都察院以外,还设置有独立监察权的六科 给事中。(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22
2.考试的程序
• 乡试(县、州试) 、省试(尚书省礼部试) 、吏部 复试。
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 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
PPT学习交流
17
• 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
• 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 监督和防弊措施。
• 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 夺其平。
• 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 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
• 一、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由“中正”官负责 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该制 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
• 1.设置中正官
• 2.品第人物
•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
PPT学习交流
15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 两汉的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臣欲奉诏 奔驰,则刘病日笃;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过程: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地方舆论被世族垄断后,依赖乡里清议的察举制 弊端暴露,选举不实,同时,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 乱,人员流动大,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仍频,虽然制定了 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郡、王国
郡国汇总 制成计簿
户口垦田 钱谷入出 盗贼多少
县、侯国二、ຫໍສະໝຸດ 国古代官员的考核3、隋唐:
考核部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尚书省的吏部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遣使巡查州县
品德才能 评定分三等九级,以此 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家世
标准
特权
单一化 垄断化
(5)评价: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成为维护门阀士族利益的工具;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6、隋唐: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1)背景: 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
②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 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 ,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 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唐代考核官吏在 品德和才能方面的标准
“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 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 匪懈。 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 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 ,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16张PPT

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16张PPT
⑶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 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建立监司, 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 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元: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监察机关御史台改 成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 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 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 军功只适合战争状态,也无法 代表执政能力。
4.汉朝:察举制
察举制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它的
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与荐举相比有二大变化:一、察举权力掌握在皇帝和长官手中;二有固定时
间、区域和名额;适应了汉代大一统局面。
过程:
考察
荐用
常科
察孝廉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 廉勤政。
岁举,有

人数规定、 具体标准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1.秦汉时期的考核:上计制
⑴每年末,各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盗贼情况汇集郡国,制成计簿给中央。 ⑵御史审核以防造假。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 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 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 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
材料: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 科 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举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 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 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 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 “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 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这些都严 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 原因: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②社会危机的出现;③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④豪强地主的发展和世 家大族(士族)的崛起;⑤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三、官员监察制度
⑴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 慑作用 隋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 唐 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 时 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 期 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 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 “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上)。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 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 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

03
科举考试制度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 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 的。它包括了明经、进士、九经、五经、 开元礼、明法、武举等科目,其中进士科 和明经科最为重要。考试内主要围绕儒 家经典和时务策展开,强调对经典的理解 和应用,而非单纯的记忆。考试合格后, 考生可以获得进阶官员行列的资格,接受 高级官员的培养和选拔。
2. 官员福利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官员福利制度由君主下令设定。经过几千年演变,最终,在宋朝和明清时期, 官员福利制度形成了以养廉银制度为主,多项辅助制度并存,养廉银为核心,具有官员 等级与品阶统一,荫子、荫孙,任职待遇统一、不需考虑任职地点等特色。
3. 官员俸禄与福利制度的调整
官员俸禄与福利制度的调整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与管理的重要方面。俸禄是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数额与品级、职务有关。古代官员俸禄形式多 样,包括实物、货币、土地等。随着朝代更迭和 经济发展,俸禄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唐代 实行职田制,给官员分配土地;明代实行月俸制, 按月发放货币;清代则实行养廉银制度,提高俸 禄并加强监管。此外,古代官员福利制度也得到 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如医疗、养老、退休等方面。 这些调整有助于激励官员勤政爱民,提高行政效 率。
应的俸禄和赏赐。
03
爵位,又称封爵,是朝廷授予官员的荣誉称号,根据官 员的功绩和资历,分封不同的爵位。爵位不仅代表了官
员的地位和荣誉,还与官员的职位等级有着密切的联系。
04
职位等级制度,即官阶制度,是古代官员职位的分级管 理制度。按照职位等级制度,每个官员都有自己的职位
等级,朝廷会根据官员的等级授予相应的职务。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评价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 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阅读 关于九品 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 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 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 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 也。
官员管理
1.考核
①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②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③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 定官员升降。 ④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监察
①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②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 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 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③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 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
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C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链接 高考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
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 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意义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 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两宋时期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婚 姻不问阀阅”,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唐]《神童诗》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史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
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科举制以考试取人,相对公平公正,被西方文官考试制所借鉴
史料4: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
考课制度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 察和大计,分别考 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篇
名词解释:上计制
战国秦汉时期地方 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 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 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 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 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 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 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 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 到年终,国君根据右券 亲自考核,根据考核结 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 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 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九品中正制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 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 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科国举科制举制度起源考》

温故知新: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代 西周至春秋
选官制度 世官制
选拔标准 血缘
春秋战国至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史料2: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
战时,乱汉环末境以使来得,乡战里乱清频议仍,无社法会如动常荡进不行安,,察百举姓 背井离乡,“人制士失流去移实,施考的详基无础地”,难以掌握
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藏PPT
元朝:因袭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而且创设了“考功历”,使考核制度更加完 善。
考功历:无论大小官吏各给印刷纸一卷,卷 首写明姓名、出身。调任时由上级长官注明 任职年月,记载任期内的功过行状,最后填 写“考功历”的有关官员还须结保具状,以 免敷衍塞责或营私舞弊。吏部以“考功历” 为依据,考定优劣,决定任免。

典藏PPT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 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 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 要举行复试。

典藏PPT
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 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 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 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 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 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 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 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
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 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 年。

典藏PPT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 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 使”,探采名花。
典藏PPT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官吏的 选拔与任用

典藏PPT
一、历代选官制度及标准
1、先秦时期乡举里选
《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 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 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典藏PPT
《礼记·王制》提到“乡论秀士”
周时就在“庠”、“序”等地方学校中 养士
优者送进“国学”,再选其“贤”者授 予一定的官职,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 称。

典藏PPT
清代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 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国 子监的,称为优贡。
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保 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副贡
魏晋南北朝时期,考核对象从地方官扩大到 中央百官 ,晋武帝将三年改为每年年终考核, 第六年大考核,以决定升迁降黜。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一 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始勤匪懈 ;此外,还详尽规定了考核百 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即“二十七最”

典藏PPT
宋代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仅规定三年 一次“磨勘”,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发 生差错就加升迁。各级官吏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典藏PPT
生员分为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
由公家发给粮食; 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不给
粮食); 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典藏PPT
(考试内容为八股文)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又称为大比 。又称为秋闱 。乡试取中 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典藏PPT
明代考核制度更趋完善。 分三等: “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
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 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 后退。” 清代沿用明代的“京察”、“大计”制 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考后注 定评语,呈报吏部。吏部详加审查,对 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 “议叙”的办法有二:一是加级,一是 记录在案,以备提拔重用。
《礼记·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
典藏PPT
2、汉代的察举征辟
所谓“察举”,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 如丞相、侯、刺史、郡守等,将经过考 察的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经过朝廷考 核后授予不同的官职。

典藏PPT
所谓“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 吏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高 级官吏把有声望、有才干的人推 荐给朝廷,由朝廷聘任为官的称 为“征”,由地方高级官吏将人 才聘为自己幕僚属官的称为 “辟”。

典藏PPT
茂才和孝廉:西汉以举贤良为盛, 东汉以举孝廉为盛
东汉桓帝灵帝以后,“举秀才,不 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典藏PPT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即将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 下等九个等级。在各州、郡、县设“中 正”,由中正官负责对当地人物进行考 察,评定出品级的高低,供朝廷授官。

典藏PPT
三、我国官吏的休假、退休制度
1、休假 周代人们把祭神日作为娱乐庆贺的日子,每
年分两次祭神:一次为春祭,即在仲春(二 月)的头一天举行,由春官占卜此年庄稼能 否有好收成;一次为秋祭,即在秋收之后, 庆贺经过一年的劳动而获得丰收。届时“里 人尽出”,椎牛宰羊,祭罢饮食宴乐,手舞 足蹈,这一天官府内都不办理公事,可以说 是我国古代官吏最早的• 休假日。

典藏PPT
二、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
从战国起,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 秦代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
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 ;“五失”: 夸以迣(lie,阻拦、阻止意) 、贵以泰、擅 裚( ji,既声)割( ge)、犯上弗知害、贱 士而贵货贝

典藏PPT
两汉:以“上计”为主。有循序而升的“平 升”,有越等而升的“巨升”
后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典藏PPT
4、隋唐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
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 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典藏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典藏PPT
唐代还有所谓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 的考试,选拔特殊人才(面向所有人),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 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 进士科。

典藏PPT
5、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 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 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 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