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边城之美
赏《边城》之美_写景作文1100字
赏《边城》之美_写景作文1100字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具有诗般的意境美,胜似世外桃源。
故事模糊的年代加之处于隔世绝俗的边远地区,在时间、空间上都给人“远”的感觉,增添了梦幻的意境。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清澈见底的河流,傍山依水的小城,极富民族风情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幅极富诗意的美丽画卷,让人陶醉。
鸟儿也充满了灵气:“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边城的人民更是充满了人性美,他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他们是美的化身。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字里行间老船夫的恪尽职守一览无余。
而主人公翠翠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这会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啊?勤劳、朴实、美丽、乖巧,让人无法不爱怜。
《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这是我从小就听说过的,我一直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去世界各地环游。
但是现在我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在暑假里,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感触颇多。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中篇小说。
沈从文先生以他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边城小镇的民风民俗,借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故事写出了她的纯朴,以及当地人的善良。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生动的乡土风情。
因此,《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边城》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翠翠,她美丽清纯,和爷爷相依为命靠摆渡为生。
年少的她情窦初开,与傩送一见钟情。
但与此同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和弟弟约定,谁能唱歌赢得翠翠欢心谁就娶翠翠。
但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就外出闯滩,成全弟弟。
谁料到,天保外出遇险而死。
傩送觉得哥哥的死与自己有关,就抛下翠翠远走他乡。
而翠翠的爷爷,因为翠翠的婚事操劳,在风雨中去世,留下翠翠孤苦伶仃。
小说的最后“这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认为,《边城》中的人性美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
边城中的人淳朴善良,是“没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和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
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
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
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浅析《边城》之美
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姓名:专业:年级:层次:学习中心:完成时间:浅析《边城》之美——关于《边城》的读书报告在湘西风光秀丽的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和孙女翠翠。
他们纯朴善良。
情窦初开的翠翠遇见了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一见钟情。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翠翠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归来。
沈从文的《边城》开始并不受一些作家和文艺批评家认可,认为他脱离了阶级属性,逃避现实和社会一些尖锐问题,游离于社会背景之外。
后来经过研究,一些文艺批评家开始认识到《边城》的价值,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健康,优美的不悖乎人性的表达方式”,然而笔者经研究认为《边城》中最美之处在于有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人性美的核心,除了歌颂人性美之外还有自然美和风俗美的描写也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
作者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相结合,通过二两代人的爱情则将边城的风俗人情及独特的异质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边城》中独特的风俗美,自然美,人性自由之美的观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一《边城》中的风俗美在朱栋霖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称“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很多文艺评论家都认为《边城》是一幅画,具有“绘画美”而笔者认为,《边城》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还有“音乐美”。
所谓的“音乐美”不是指节奏的平仄,音节的押韵,重章叠唱,而是指“歌声”,没有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这一情节就不会有《边城》,而没有军人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的诞生,没有傩送的“歌声”就不会有翠翠凄美曲折的爱情。
我看《边城》的美
我看《边城》的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外桃源般的边城小镇与世无争,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孕育了镇上淳朴的民风,向人们展示了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边城之美在于山,在于水,更在于那种尘世难觅的人性。
边城之美,美在人物。
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呢?翠翠、大老、二老就是这里人的典型。
淳朴,善良,勤劳。
翠翠,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着温柔清秀的外表,但内心其实是炙热多情的。
一个对爱情刚刚萌懂的思春少女,爱上了二老,但又因为自己的羞涩与善良,却难以让她付诸行动。
有一点点青涩,却真实地展现了处于这一时期少女的天真善良和温柔清纯。
对于爷爷给翠翠讲述的她父母当年委美的爱情,让翠翠不禁想到自己的爱情。
梦到摘到了以前摘不到的虎耳草,明确了自己内心对二老的感情。
但似乎她父母当年的悲剧,也暗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让人不免有一点伤感。
爷爷,前半生有着悲惨的经历,女儿生下翠翠后喝了一口河里的凉水便死去了,只留下翠翠与他做伴。
他以渡船为生,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毕竟有翠翠,生后也还算开心。
但翠翠长大后,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整日操劳,想到自己以后将会离开人世,不免会有几分伤感与不舍。
最后还是因为操劳翠翠与二老的事情,忧郁而死。
他对翠翠,有着没有经过修饰的,质朴的亲情,却并不真正理解翠翠。
翠翠最珍爱的爷爷,却最终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
大老与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都愿意为了翠翠放弃碾坊而去选择渡船。
两人都对翠翠这样的一往情深,所以决定走马路决斗。
但又因为哥哥是先走了车路,不肯先开口唱歌。
所以弟弟便唱了起来,哥哥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便想成全弟弟与翠翠。
哥哥最后却死于下驶,而弟弟却因自己迟迟得不到回应、大哥的死以及自己与“碾坊”的婚事而选择了离开。
从中透出即使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也脱离不了世俗的一种无奈。
边城之美,美在最后略带感伤的悲剧结尾,傩送并没有直接向翠翠表达过他的爱意,但是仍期望与他同样懵懂的翠翠给他一个答复;而翠翠的祖父,正如傩送所说的做人太过曲折,不痛快,总是在暗示。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
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
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
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
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
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边城》之美
柔似 水 , 一样 的纯 洁无瑕 , 一样 的健康 自然 ; 没 其在 物 欲横 流 的 当今 时 代 . 治 已失 去 了 曾经 的 政
有一点矫情 。 没有一 丝邪念 。总之 , 不管是 亲情 伟力 , 儒学也离开 了昔 日的宝座 , 而神学玄之又
还 是 爱 情 .故 事 中洋 溢 着 的 全 然 是 一 种 人 性 人 玄。 不如把人类之爱作 为一种信仰吧 , 这种优美 、
有多种形式 : 幸福的 , 苦难 的 ; 尚的, 高 卑下的; 优 和傩 送 二 老 同时 爱 上 了翠 翠 . 兄 弟 俩 没 有 “ 但 决
雅 的 , 烈 的 。人 生 形 式 的 不 一代 表 了人 与所 处 斗 ” 更 没 有 “ 手相 送 ” 而 是 公平 竞 争 。当然 , 酷 , 拱 。 最
结的是对这 个女孩美好命运 的规划 .以及全力 文化 、 黄河文化 为主流 的中国文化深深失望的基 的呵护与深爱。故事中浓墨重彩 的部分 。 是三个 础 上 。 行 的另 一 种 文 化 寻 觅 。 是 另 一 种 充 满 进 那 这种文明形态和 年轻人心底那人各 一份的纯真爱情 。翠 翠梦里 生命力的文明形态和生存方式。 采摘 的大把 虎耳草 , 天保 的车 马两路 。 送的美 生存方式 比衰朽 的主流文化更加人性 、人道 。 傩 也 妙歌声 , 三个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一样 的温 更加温暖、 是 和谐。” 是啊 。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 尤
《边城》之美赏析
《边城》之美赏析初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会觉得这是一个温馨、安逸的美丽乡村。
但细读起来,却会觉得这也许就是当时的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有山川的秀丽美好,也有淳朴的善良和真挚的爱情。
他给予读者一种回归自然,亲近人性本真的美妙享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抒情的乡土气息,优美精湛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浪花。
与《萧萧》、《八骏图》、《阿黑小史》等同为代表作。
它被人称之为一篇“优美得令人感到哀愁”的“田园牧歌”。
沈从文的作品所展现的那份对人性美与自然美执著追求的独特性,既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依恋,又体现了他所代表的那一类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旨趣。
湘西人民淳朴善良,民风强悍。
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美。
杨老头和老船夫的年龄虽不小,但眼睛仍炯炯有神;翠翠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傩送敢爱敢恨,倔强坚定;天保善良忠厚,重情重义;顺顺憨厚老实,吃苦耐劳;而二老还在那样古老的日子里,赶着渡船,带着“顺顺的一只狗,两只渡船和一只老船夫”,迎着清风明月,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
“四”是四川的重要农产品,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人也很富足,更因为沈从文描写的只是湘西的一个小地方,作者主观情感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所以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淳朴的人情风俗,如看见年长的爷爷不论什么时候去人家家里都不用提东西,喜欢什么拿了就走。
在热闹非凡的集市上,讨价还价也显示出他们有节制的朴素的心态。
比如:翠翠要买那唱歌的人手上的一个泥人儿,那老汉硬是不肯,并从嘴里掏出钱来,翠翠却把钱又还了回去。
并从兜里摸出个圆团,递给老人:“谢谢你,不用还钱了!”这些小事,显示出了乡村人们那种可贵的朴素的善良本性。
我们都在渴望能够回归大自然,让心灵得到平静,忘记浮躁的尘世,回归宁静。
《边城》是让人净化心灵,思考人生,呼唤真善美的一本书。
《边城》使我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寻找真正的人性和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寻找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边城》之美_读后感
《边城》之美初看《边城》,只是因为心血来潮,然,不知不觉,竟深深沉浸其中,被翠翠的纯真、爷爷的朴讷、城中乡民的淳朴、以及那字里行间所带给我的宁静深深吸引。
整个下午,我陶醉于《边城》之美,难以自拔。
《边城》是一个弥漫着淡淡哀愁与浓浓诗意的故事。
从故事的一开始,朴实平淡的描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我仿佛置身于那渡船上,看到爷爷把钱还给过渡人时那“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的神态;听到翠翠的竖笛与爷爷的歌声相和,感受到那在歌声的映衬下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静的氛围……忍不住去想,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于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理,我继续着这场文化之旅。
不知不觉,心情已随着那故事的发展而起伏,仿佛已没有了自己,没有了现实,只剩下了那小城,剩下了城中的人们。
比如从小没了父母,独自被摆渡的爷爷养大的翠翠。
双亲的缺失并没有让这个女孩变得孤僻,反而“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自然既长养她。
”使这个女孩儿“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一只小兽”,“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聪明孝顺的她会在祖父疲倦睡着时,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单纯美好的她会与黄狗一同“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会“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比如性情耿直,独自将翠翠“近乎奇迹”地养大的老船夫。
知足朴实,从不收过渡人的钱,即便给了也一定追上去还,或是用那钱买了上等烟草,慷慨赠与过渡的人们。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且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这正是我最喜欢这位老船夫的一点,他的责任感与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
也正因如此,当读到爷爷的离开时,我难以抑制住我的泪水,不仅仅是因为翠翠从此一人的孤单,也是为这样一份精神的逝去。
再比如共为兄弟的天保和傩送。
兄弟一场,却同时爱上了翠翠,不禁让人感叹一声造化弄人,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毕竟翠翠是那样的美好。
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通用23篇)
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通用23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篇1静夜,空气中泛着点点凉意。
灯光下,翻看《边城》,我慢慢地品读起来。
曾经,看过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品,有的辛辣犀利,有的幽默风趣,还有许多极尽华丽的词藻……已经记不得有多久不曾这样眼前一亮,身心舒畅得仿佛沐浴了一场和煦的春风。
《边城》,并不是那种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作品。
它的文风十分质朴、爽朗,窥见不到多大的起起伏伏,却在平实之中承载着由表及里、真真切切、动人心扉的美。
边城的美,不浮夸,不造作,纯朴自然,有种洗净心灵的力量。
边城美,美在民风。
端午时节,边城热热闹闹,健壮的小伙子们比着赛龙舟,捉鸭子,家家和美。
在那个充斥着不幸挣扎的年代里,略微闭塞的边城反倒成了“世外桃源”,人们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和和睦睦。
在边城人的生活里,无不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
边城的人们,不一定富足无忧,可性子中的简单知足,使他们懂生活,会生活。
一群可爱和乐的人们住在边城,又怎么会不美呢?边城美,更美在人情。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萌生在青山绿水之间。
结缘于拌嘴的两人,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朦胧纯洁的爱恋,实在令人怦然心动。
而爷爷与乡邻互帮互助、饮酒言欢的淳朴友情,与翠翠相伴、互相扶持的深厚亲情都令人动容。
在如今这个追名逐利、过于浮躁的社会里,也许大多数人都戴着一副面具,伪装自己,实在让人不禁唏嘘慨叹:生活条件好了,可人情淡了,人与人之间越走越远了……而在那小小的边城,却始终演绎着温暖人心的故事。
细读许久,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脑海中回荡着沈从文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解读《边城》的“三美”
解读《边城》的“三美”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要体悟三个方面的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一、自然美《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赏心悦目。
如作品里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意境,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
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
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
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且作者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
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
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二、风情美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
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
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
”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奇。
”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佬”出场。
某个夜,“二佬”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
《边城》之美
14神州文学《边城》之“美”李瑞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具美感的湘西小镇,本文将从作者对小镇茶峒自然山水、风俗人情的描写,以及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和沈从文自己的理想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寻《边城》多角度多层次的“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爱情悲剧《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俗人情,借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给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一、山水之美在《边城》中,作者用极为优美流畅的语言文字多次描绘了小镇茶峒清新秀丽、恬静幽美的自然风光。
小说一开篇就说“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上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作者用极简单朴素的语言就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简单美好的农村小画。
再如“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将农村的月夜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二、风俗之美作者在文中提到“边城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
”对端午节,沈从文着墨最多,文中共四次提到“端午日”。
边城位置偏僻,人们平常很少有机会赶赴热闹场面。
而在端午节这天,男女老少纷纷去河边看划龙舟、捉鸭子。
在这样的风俗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情愫暗生便有了一个合适而自然的时间和场所。
所以,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情感纠葛始终与端午节相连,而且也却与湘西端年节“划龙船”“捉鸭子”这两项传统的节庆活动有关。
对于中秋节,文中将其与月下唱歌联系起来——“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亮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天保与傩送为翠翠唱歌,也要挑“有月亮天气”,给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气息。
《边城》之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
《边城》之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边城》之美,不独在湘西风光、民俗人情,更主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
人生。
有多种形式:幸福的,苦难的;高尚的,卑下的;优雅的,酷烈的。
人生形式的不一代表了人与所处世界关系之种种,而《边城》呈现给人们的,正如作者沈从文所说。
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这幅人生画面的背景是美丽的湘西风情。
清澈的小溪。
古朴的渡船,鸣叫的雀儿,还有暮色笼罩下的石头、草木、甲虫。
所有这些,无不散发着湘西泥土特有的清香。
爷爷粗犷的嗓门,翠翠无邪的笑。
大老天保的豪爽。
二老傩送的善良,船总顺顺的仗义疏财。
都活画出边城民俗的淳朴。
总之。
这是一帧散发着自然之美的大布景。
当然,《边城》之美。
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故事里,体现在故事中“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哀乐中的一个“爱”字。
先是爷爷和他一手带大的“孤雏”翠翠之间的爱。
翠翠对爷爷深深的依恋。
在爷爷身边的酣眠,听爷爷唱歌,都有一种悠悠的甜美。
另一方面。
翠翠是爷爷唯一的系牵,老人日思夜想的全是翠翠的美好未来,那些欲言又止、含含糊糊的对话里,那些“荒唐”的梦里,凝结的是对这个女孩美好命运的规划,以及全力的呵护与深爱。
故事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三个年轻人心底那人各一份的纯真爱情。
翠翠梦里采摘的大把虎耳草,天保的车马两路,傩送的美妙歌声,是三个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一样的温柔似水。
一样的纯洁无瑕,一样的健康自然;没有一点矫情,没有一丝邪念。
总之,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故事中洋溢着的全然是一种人性人情之美,美在健康。
美在自然,美在纯洁与良善,美在真实与合理。
所谓美在真实与合理,就如作者所说,“是一种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大老天保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但兄弟俩没有“决斗”,更没有“拱手相送”,而是公平竞争。
当然,最后总有一个注定要失败,这就是大老天保。
他在心灰意冷中走上外出闯滩的路,不幸遇难。
船总顺顺虽异常豪爽豁达,但面对这件事,他心中也不免生就一个“疙瘩”——接受不了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
边城之美
愿美永存
谢谢
或许,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间-------照我 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 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 下去的。或许,为先生写点悼念的话,只能 写三个字。 ——美永存
感悟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 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 动。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 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住 在我的心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 先生的深沉担忧,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 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 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因此,边城以 等待做结局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 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
我眼中的《边城》
皆真 皆善 率真 和谐 美丽 温馨 快乐 纯朴 乡土气息 `
皆美 朴实 平静 纯洁 惬意 真实 自然
最初读到沈从文的《边城》时, 一直画面感极强。特别是那个 河滩,翠翠爷爷拉渡的那个渡 口
我脑中的边城
我心中的边城
她既有“爱”与“美” 的支点,又有股独 特的气质杠杆, 撬起我的心灵。 她是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 牧歌,她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她让我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 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 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 形式。
不而温馨的“边城” 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 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 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 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 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 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 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 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 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 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 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 奸邪之徒所致。
边城之美读后感
边城之美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大理古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边境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感人至深。
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女孙少安和少年顾漫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种种坎坷和考验,最终在悲剧中得到了升华。
小说通过这个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爱情、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将大理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和人物内心世界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起伏,也能领略到大理的山清水秀、古朴风情。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真实感人,读者仿佛置身于大理古城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美好。
除了描写细腻外,小说中还融入了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者透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爱情的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性的脆弱,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小说的感人之处,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总之,《边城》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它所感动,被它所启发。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这部小说,就像置身于大理古城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美好。
《边城》--边城之美 赏析课件
边民纯朴的风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情
风景美 风俗美 人性美 人情美
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 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 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风景优美 风俗纯正 民风淳朴
纯爱
环境污染 文化流失 人情淡漠
孤独、背叛、金 钱、自私、冷漠、 伤害、死亡、暴 力。。。。。。
现代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
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 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 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 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 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 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 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 内阁总理“湖南神童” 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 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
边 城 之 沈 美 从
文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 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 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 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 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 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 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 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 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 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 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 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 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 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特点: 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 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等待祖父
边城之美作文
边城之美作文边城,一个清新质朴的名字;边城,一座浸在水中的小城。
也似乎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们性子大都如水般柔软,模样大都如水般灵秀,景色也似水一样润人心脾。
《边城》的美,在于如水般澄澈质朴的人性。
翠翠在端午独自回家看到醉倒的另一老人后,便化解了与爷爷间的误会。
爷爷得知翠翠对傩送的心意后,便不再强求她与天宝的婚事。
傩送请翠翠上楼等祖父时单纯的心思。
爷爷送人过河从不收钱。
卖肉从不许店家多给。
过河人塞了钱就走,而祖父总要追去还钱。
顺顺自愿放弃赛舟,捉鸭,让儿子们各显身手的舐犊情深。
兄弟二人得知对方对翠翠的心意后,并未不和,也未争吵打架,只是共同为翠翠唱歌的兄弟情深。
顺顺虽老却不忘下水救人的责任心与对生命的尊重。
翠翠与黄狗间的默契与相守。
爷爷与翠翠用红枣化解矛盾的人心质朴。
爷爷从不吝惜酒钱,让来人尽管喝酒的慷慨大方。
爷爷曾因翠翠的犹豫说:“这可与我们茶峒人平时的品格不相称。
”茶峒人的品格便是直爽、单纯、朴实、慷慨、热情和平等,这些品格是小城的灵魂,是它淳厚的血液,是支撑它生命的力量。
温软、平静、热闹的民俗是边城美丽的霓裳。
端午赛舟时的锣鼓声、水声、呼喊声、风声、欢笑声、划水声,声声引人入胜;端午画王字,穿新衣,捉鸭子,泅水的汉子、岸上的看客,无不引起人们热闹,欣喜的心情。
与此同时,顺顺送鸭,爷爷不受渡船的钱,卖肉人多给爷爷好肉,爷爷推搡,不愿叫人赔了血汗钱,无不给人心中平添一份安宁也欣慰。
地位高于船家的天宝一家,并不嫌恶翠翠低微的身世,且镇上人并不将地位看得太重,有两情相悦就被家人允准婚事的习俗。
不论是节日习俗还是民风民俗,这小城都给人以世外桃源的自由安乐的清朗之气,既热闹又静逸,既温和又有规矩。
这便是它如潺潺溪流一般静好的风俗。
《边城》更美在作者的只言片语间,美在人们的举手投足间。
翠翠常会因黄狗的顽皮而恼怒于它,但在言语之间,她只是说:“狗,狗,你不许这样子!”看似娇嗔又柔弱的'责怪,实则因为她与黄狗间有深厚的友情与极好的默契。
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一、沈从文及《边城》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中国著名作家,一生都坚持着“美即生命”的信仰,沈从文本人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他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最原始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件极为别致的也非常之了不起的艺术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以及“田园诗的杰作”。
《边城》沈从文写于1934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一个情节极为简单却又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善”的不凑巧,平实的“善”的悲剧,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和人事纠葛,而是力图围绕这个三角恋爱故事,讴歌赞美边城人民的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以及人情爱,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美与爱,重塑民族性格的一个审美理想。
小说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的抒情乡土小说。
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一曲细致悠婉的乡村牧歌。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二、风景美(一)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边城》里作者使用大段的文字描绘了湘西茶峒的美好风光,深情的讲述了那山、那水和那人。
“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而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
”只是非常简单的两句话就抓住了山水的灵性,以水作为背景,勾勒出了小镇的布局,城墙让茶峒人民远离社会的纷争,保持着真善美;依水让湘西茶峒的人民有着水一样活泼有活力而又真性情。
也就是这条清澈能够见底的河流,哺育了几千茶峒的民众,在这毫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凭一把力气一点智慧在山里出没水里浮沉”,“人人古道热肠,勇敢上进,敬神守法”。
论《边城》之美
论《边城》之美云南省石林县一中韩吉芬内容提要:有人说《边城》中所有的人(包括有钱人)的一举一动都透示着一种可爱的人性美。
通过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分析小说中描绘的湘西茶峒边城山水和民风,以及小说中老船夫(爷爷)、翠翠、傩送兄弟二人的人物形象,探寻其中透露出的淳朴清新的自然美和善良、正直、真诚的人性美。
发现作者以山水自然之美、民风之美为爷爷、翠翠、傩送、二老兄弟的淳朴的人性之美做铺垫,让山水之美、民风之美孕育出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让这几种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流露出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的自然本性的遮蔽与失落的失望和讽刺,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人自然本性善良、真正、真诚重建的渴望。
关键词:自然之美、民风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正文: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重要而瞩目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他是一个传奇,本身就是故事,因其出生湘西,且在湘西长时间生活,湘西的风土人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湘西色彩浓重且极赋诗意的小说,而《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一篇。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他怀着“乡下人”的期许创造了自然、健康、和谐的湘西世界,构筑了具有牧歌情调的健全生命形态。
在《边城》中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让情节,景色相互交融。
描绘出自然与人性,都表现了同一个诉求,那就是美。
这两种美虽然有差异,但却相互渗透融合,浑然天成。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
在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山青水绿、美不胜收,在淳朴的自然风光教化下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近七十,仍很健壮,孙女豆蔻年华,情窦初开。
祖孙二人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邂逅,从此一段唯美的爱情在美丽的湘西边城种下情苗,张开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可爱的人,凤凰《边城》是一坛老酒,需慢啜细品……在这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关自然,有关人性,有关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边城之美读《边城》是一种享受。
《边城》的文字如水般灵动鲜活,处处是湿润柔和的湘西景色和淳朴赤诚的风土人情,无时无刻不闪耀着无法企及的美感。
《边城》的人性是美的。
最美在与生命,生命之中最美的又是人。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生活在如乌托邦般的理想世界里,人的品性无疑是最纯洁无暇的。
《边城》中的人,有着最纯净的心灵,小至船夫大至为官者,都用着极为真诚质朴的态度待人处事。
开篇就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坚守岗位,淡泊荣利的老船夫形象,不仅渡船不收受钱财,还送茶送烟,大方好客,喜交朋结友。
而女主人公翠翠,一出场就以灵巧的姿态深入人心,“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亮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没有半点机心,乐观豁达,待人和善,恍如一潭纯净透明的湖水,不容一丝的亵渎。
在文中哪怕是娼妓,亦是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人,难怪故事中说道:“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正因为这种慷慨无私的品性,造就了当代社会少见的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卖肉老板会选取最好的肉并故意给多分量,摆渡者会专门打听药方用茶缸给过渡人煎药治病,淳朴的民风演绎出了最珍贵的茶峒品德。
《边城》的风景是美的。
茶峒,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耸立着长年青翠的高山,流淌着豆绿色的清澈河水,白塔、溪流、鸟叫、虫鸣点缀着柔软的四季,就是这样一个如桃花源般美好的地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是如此美景,勾画出了湘西人的性情与品质,延绵着透明如水的故事与传说。
文中没有一处景物是突兀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仿佛早已与故事融为一体。
老船夫逝世前夜狂风暴雨忽至,“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它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之美,也预示着大事件的发生与悲剧的到来。
而翠翠在为爷爷守夜时,抬头望见“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湘西夜晚的静谧之美跃然纸上,同时也把翠翠内心那种绝望的平静感渗透进了读者的心灵中去。
端午佳节,擂鼓打锣赛船,自由泅水捉鸭,锣鼓声与呐喊声把一种单纯的快乐慢慢地融入水边山间。
美景伴着深情,如何不触动人心?《边城》的故事是美的。
翠翠父母的爱情,给故事埋下了悲伤的基调,“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句未在书中得到实现。
正如老船夫所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为翠翠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好归宿。
老船夫看上忠厚稳重的大老天保,但翠翠却与船总顺顺家的二老傩送一见钟情,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孩,纯朴的性格让他们进行了最纯朴的比试---唱歌,自叹不如的天保最后黯然退出,毅然远离却不幸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中。
天保的死令傩送和顺顺对老船夫有所误解,傩送最后远走桃源,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而孤独的翠翠再也没有听到梦中使她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的美妙歌声。
这座边城,也就成为了翠翠的精神枷锁,永远在溪边等待着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悲剧总是唯美而耐人寻味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更增加了这个如水般柔弱的故事的美感,这是一种残缺遗憾的美,一种可惜可叹的美。
边城,这个让我魂牵梦遗的乌托邦,它用最质朴的人性、最宁静的美景,记载了一个关于爱与守候的故事,“爱”与“义”赋予了这里难能可贵的纯净与永不磨灭的真情。
“美即生命”这一理念在《边城》中有着恰如其分的说明,正是它永远涌动的字里行间的美,让我情愿深深地扎根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中。
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美丽的哀愁》——品读《边城》的无奈与悲伤读过沈从文写的作品,难免不会不被他文字中的朴素与内涵的超俗所吸引。
当说到他作品创作的题材,吴立昌如此说过,“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文体的创作是‘磨盘’,‘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
”①而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从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来看,《边城》都应是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在面对众说纷纭的“民族文学”问题“农民”文学问题时,一向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写下了《边城》这一短篇小说,故他言《边城》是在偶然中诞生的,在此他渴望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②《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
美丽的湘西边境,山清水秀,坐落着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在这个地方,人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一样的生活,正如文中所述,“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他们与世无争,简单却快乐地活在这片土地。
这里有一个老船夫,带着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组成了一个家庭。
这个孤雏是老船夫的外孙女,女孩的母亲十七年前殉情后就留下了这可怜女孩,与老船夫相依为命,一晃眼这女孩已十五岁了。
因为住处两山翠色逼人的竹篁,老船夫便为这可怜的遗孤拾取了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文章讲述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相爱却无法结为连理的爱情悲剧,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美好理想,同时也表现了其作品一贯有的“人性美”。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种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③如果说《边城》是作者心中的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那么翠翠便是其作品中人性美的化身。
翠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有着姣好的面容,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她在风中长大,在优美的自然中成长成美丽的精灵。
然而一切美好的事物总会受到命运的嫉妒。
当翠翠与船总的二儿子傩送相爱,却因为同样心属她的大儿子天保的意外离世造成与傩送的种种误解,无奈傩送离开了茶峒、离开了翠翠。
最终,女孩只能在无止尽的等待中等着爱人的回归,“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翠翠在没有结果的等待中等待着一个未知的未来。
没有结局的适时结尾,作者将这种凄美表现的恰如其分,“等待”是最幸福却也是最漫长的未知,这也演绎着湘西农村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只能听命上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
美丽与哀愁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美丽的哀愁这正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沈从文说过“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也是边城经典不衰的原因。
沈从文写《边城》的美丽是直截了当的,先不说其他,就单说这小城镇的安静和平,山水景秀,宛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然而这里却有着欢快的端午节,宜动宜静,绽放着小城独一无二的生机与古朴美,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再说当地的淳朴风俗,翠翠的美好、爷爷的刚直,人民的古朴善良,以至于就连是妓女也那么那么浑厚、那么重感情,与城市生活中消失已久的“人性”形成对比。
边城是作者笔下构建的一个理想乌托邦,充满着人性的美丽,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神往。
我们徜徉于《边城》中这个远离城嚣、静谧安详的桃源世界,触目皆是祥和的美丽,我们感受着一切美好的人事物,殊不知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无法言尽的爱怜与悲悯,而这种哀愁才是这篇小说的关键。
“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④沈从文在《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中提到,“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
”⑤的确,沈从文在《边城》中以“微笑”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国度,一切都那么安详、那么美好,却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悲伤的情愫。
他的悲哀没有大起大落的眼泪或是撕心裂肺的嘶吼,即便是大老天保的死,还是爷爷的死,作者都只是用短短几句一笔带过,平淡的离世,减少了死亡的恐怖,却将一切的悲伤都压抑着,逼得人喘不过气。
一切都以沉默的方式在诉说,这其中蕴含的哀愁需要读者细细的品味。
故而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⑥说得出的痛就不算是真的痛,说不出的痛才是痛到了内心,深入到了骨髓。
而作者痛的究竟是什么?是因为故事的悲伤而心痛,抑或是因为生命的不完美而心痛?也许只是因为现实不如梦想的美好,只是因为心中理想被破坏而忧伤。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能让你流泪的往往不是大起大落的伤悲,而是那些美好的理想硬生生被击碎后的哀悯。
《边城》就是如此美丽,才会如此忧愁。
小说贯穿着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纵然是悲剧的结尾,过程却是美得动人。
先是翠翠母亲的爱情,她和一个军人相恋并怀了孕,一个因为不能违背军人的责任,一个因为离不开年迈孤独的父亲,于是选择双双殉情,给翠翠留下了一个美丽却凄凉的出生。
而当故事发生在翠翠身上时,老船夫凭借着直觉似乎预见了她和她母亲一样的命运,翠翠在碧溪岨的码头等待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乡村人民闭塞传统思想的哀悯,他们对于一切人事都遵循着听天由命的传统思想,就如老船夫看来,翠翠父母的悲剧是“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
而翠翠的爱情终究也逃不了宿命的安排,纵然他们都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纵然他们都不违背于内心的情感忠于所爱,但只因为他们不懂争取、一味的顺从,最终不能结为连理,只能擦肩而过。
听说,没有结果的故事最美,但美丽却总是伴随着哀愁。
故而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
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⑦其中隐约透露出沈从文面对历史大潮裹挟下的湘西世界所抱有的一种伤感、困惑和无奈。
小说结尾写到那座作为边城象征的白塔在雷雨之夜轰然倒塌的情景,白塔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在作者眼里,白塔也是湘西美好世界的象征。
塔的倒掉寓意着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湘西山村与作者年少时记忆中的那个湘西世界渐行渐远,同时也预示着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作者将遥远的边城里发生的故事写得如此平淡,以致使他内心的隐痛几乎被淹没在环境的牧歌情调里,从容的叙述几乎使人难以觉察到作者心底的深长叹息。
他用优美自然的湖光山色掩饰着田园牧歌式即将消逝的哀愁与悲悯,用茶峒淳朴的风俗掩饰着对于希腊小庙所供奉的“人性”的丧失的担忧,即便这样,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仍然使我们在感受爱与美的同时,也体会到痛苦与不幸。
沈从文反感现代商业文明对于乡村的侵蚀和腐败,赞颂乡土自然和人性同时批判城市的病态,《边城》就是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却也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神话的终结表达了忧伤与哀悯。
美丽总是伴随着哀愁,正如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故事最忧伤却也最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