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bb32b7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9.png)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技术:1.空白测试:空白测试可以评估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等技术指标,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进行空白测试时,需要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的前处理方法,并且要使用与待测样品相同体积的试剂或空白样品进行测试。
通过比较空白测试结果和已知值,可以评估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重复测试:重复测试也称为平行样测试,是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的两次或多次测试。
通过重复测试,可以监测样品制备均匀性、检测设备或仪器的稳定性、测试方法的精密度、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平行样间的分析间隔等。
在进行重复测试时,需要确保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的一致性,以避免误差和偏差。
3.人员比对:人员比对是比对项目尽可能检测环节复杂一些,尤其是手动操作步骤多一些。
通过比较不同检测人员之间的操作结果,可以评估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的可靠性。
在进行人员比对时,需要确保每个检测人员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的一致性,以避免误差和偏差。
4.仪器设备比对:仪器设备比对是用标准物质监控仪器状态的控制、样品检测过程的控制等。
通过比较不同仪器设备之间的测试结果,可以评估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进行仪器设备比对时,需要确保每个仪器设备的状态和测试方法的相同,以避免误差和偏差。
5.方法比对:方法比对是用标准物质监控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人员比对以及实验室间比对等。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测试结果,可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方法比对时,需要确保每个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的一致性,以避免误差和偏差。
总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保证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质量和可靠性。
化学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指南
![化学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c2047d6ee06eff9aff807c2.png)
CNAS-GLXX化学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指南——控制图的应用(征求意见稿)Guidance on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n Chemical Analysis Laboratory——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Chart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旨在指导化学分析实验室如何根据CNAS-CL01:2006和CNAS-CL10:2012的相关要求在内部质量控制中运用控制图技术。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第5.9条规定: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
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
这种监控应有计划并加以评审,可包括……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CNAS-CL10:201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第5.9 a)条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和实施充分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计划应包括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控制样品的分析,计划中还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频率、规定限值和超出规定限值时采取的措施……适用时,实验室应使用控制图监控实验室能力。
质量控制图和警戒限应基于统计原理。
实验室也应观察和分析控制图显示的异常趋势,必要时采取处理措施。
本文件主要参照北欧创新中心的技术报告[1]、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技术报告[2]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技术规范[3]编制。
目录1适用范围 (3)2术语和定义 (3)3控制图的原理 (4)4控制图的类型 (5)4.1X-图 (5)4.2R-图 (6)5控制样品的类型 (6)5.1第一类: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 (6)5.2第二类:标准溶液、室内样品或室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M) (6)5.3第三类:空白样品 (7)5.4第四类:待测(常规)样品 (7)6控制限 (7)6.1X-图的控制限和中位线 (7)6.2R-图或r%-图的控制限和中位线 (8)6.3建立控制限的建议 (8)7控制分析的频度 (9)8控制数据的解释及失控的处置 (9)8.1控制数据的解释 (10)8.2失控的处置 (10)9控制数据的长期评估 (11)9.1评审当前的分析质量 (11)9.2评估控制限的频度 (11)9.3改变控制限 (11)10参考文献 (12)附录A 公式 (13)附录B 表 (15)附录C 示例 (18)化学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指南——控制图的应用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化学分析实验室运用控制图技术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活动。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f6d5bb2daef5ef7ba0d3cba.png)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包括采用标准物质监控、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设备比对、留样复测,空白测试、重复测试、回收率试验、校准曲线的核查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等。
1 标准物质监控1.1质控过程通常的做法是实验室直接用合适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作为监控样品,定期或不定期将监控样品以比对样或密码样的形式,与样品检测以相同的流程和方法同时进行,检测室完成后上报检测结果给相关质量控制人员,也可由检测人员自行安排在样品检测时同时插人标准物质,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适用范围一般可用于:仪器状态的控制、样品检测过程的控制、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以及实验室间比对等。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靠性高,但成本高。
2人员比对2.1质控过程由实验室内部的检测人员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同一样品,使用同一方法,在相同的检测仪器上完成检测任务,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检测人员操作能力的可比性和稳定性。
实验室进行人员比对,比对项目尽可能检测环节复杂一些,尤其是手动操作步骤多一些。
检测人员之间的操作要相互独立,避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在监督频次上对新上岗人员的监督高于正常在岗人员,且在组织人员比对时最好始终以本实验室经验丰富和能力稳定的检测人员所报结果为参考值。
2.2适用范围实验室内部组织的人员比对,主要目的是评价检测人员是否具备上岗或换岗的能力和资格,因此,主要用于考核新进人员、新培训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和监督在岗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两个方面。
3方法比对3.1质控过程方法比对是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指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同一项目,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其可比性,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
方法比对的考核对象为检测方法,主要目的是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比对时,通常以标准方法所得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值,用其他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之进行对比,方法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应该符合评价要求,否则,即证明非标方法是不适用的,或者需要进一步修改、优化。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指南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87a061ace2f0066f433223f.png)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指南(讨论稿3)Guideline for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Laboratory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Draft 3)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二零零一年三月)目次1前言1.1 范围1.2 术语1.3 室内质控的目的2 开展室内质控前的准备工作2.1 人员培训2.2 操作文件的建立2.3 仪器的校准和保养2.4 质控品的选择2.5 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3 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3.1功效函数图法3.2 简易质控法3.3 操作过程规范(OPSpecs)图法3.4 确定质控品浓度水平4 室内质控的实际操作4.1设定靶值4.2设定控制限4.3 特殊情况的处理4.4更换质控品4.5绘制质控图及记录质控结果4.6质控规则的应用4.7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5 室内质控数据管理5.1每月室内质控数据处理5.2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5.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5.4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6 参考文献附录1. 美国CLIA'88能力比对检验的分析质量要求附录2. 临床化学质控血清一般技术要求附录3. 常用质控规则及意义附录4. 用功效函数图对质量控制方法的设计实例附录5. 简易质控法应用实例附录6. 应用OPSpecs图设计室内质控方法的原理附录7.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统计质控计算机模拟软件(QCCS)附录8.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统计质控规则设计、评价和应用软件(QC Easy)1 前言临床实验室要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室内质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控制着自吸取样本至获得测定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测定过程,是保证高质量操作的必要措施,所有临床实验室的向患者提供报告的所有定量测定项目必须开展室内质控。
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
![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1fd68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f.png)
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标题: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一、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1.1 确立质量控制目标:明确实验室工作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建立符合实验室特点和实验需求的质量控制目标。
1.2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符合实验室特点和实验要求的质量控制方案。
1.3 建立质量控制文件:编制实验室质量控制手册,明确实验室工作的流程、标准和要求,确保实验室工作按照规范进行。
二、质量控制的实施2.1 人员培训: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质量意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设备维护: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实验结果误差。
2.3 样品管理:建立完善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准确标识和保存,避免样品混淆和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的监督和评估3.1 定期内审:定期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工作按照规范进行。
3.2 外部评估: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外部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提高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3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实验方法和流程,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4.1 制度更新:定期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根据实验室的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2 经验总结:定期总结实验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并改进,提高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3 持续培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质量意识,保持实验室工作的高效和准确。
试验室质量控制计划 (2)
![试验室质量控制计划 (2)](https://img.taocdn.com/s3/m/cf9e68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7.png)
试验室质量控制计划一、引言试验室质量控制计划是为了确保试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而制定的一套管理措施。
本计划旨在规范试验室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试验室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工作,并持续改进试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背景试验室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负责对产品、材料或者样品进行各种测试和分析。
试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评估和决策,因此质量控制是试验室工作的重要方面。
三、质量控制目标1. 确保试验室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和一致。
2. 提高试验室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3. 遵守国际标准和相关法规要求。
4. 持续改进试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质量控制策略1. 人员培训:确保试验室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以保持其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2. 设备校准和维护:定期对试验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样品管理:建立完善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追溯性。
4. 测试方法和程序:采用标准的测试方法和程序,确保测试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5. 质量记录和报告: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报告制度,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报告。
6.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与其他试验室进行比对和交流,提高试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质量控制流程1. 样品接收与登记:试验室接收样品后,进行登记并分配惟一编号,确保样品的追溯性。
2. 样品准备:根据测试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处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 测试操作:按照标准的测试方法和程序进行测试操作,确保测试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4. 数据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质量记录和报告: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质量记录中,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报告。
6. 质量评审和改进:定期进行质量评审,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持续改进试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7affb403a76e58fafab00321.png)
国内统一刊号CN31-1424/TB 2017/3 总第259期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姜艳 /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0 引言实验室质量控制是对于检测活动相关的全部过程的控制。
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实验室质量控制进行分类,包括有其他实验室参与的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和仅由本实验室自己组织实施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两部分。
还可分为环境质量控制、设备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以及结果质量控制(样品检测过程质量控制)等。
本文仅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不涉及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由于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如人员、设施与环境条件、方法、设备、样品、测量溯源性等,理想情况下若能控制上述影响因素即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然而现实情况是,任何因素的控制都可能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极其重要。
分析、预判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检测事故发生,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
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是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准确、可靠。
建立和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可以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同时可有效开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价工作。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所有检测标准、技术及方法。
实验室按照内部质量控制计划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目的是要把检测结果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内,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 检测人员的内部质量控制CANS CL01: 2006(ISO/IEC17025: 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中第5.2款规定: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或校准、评估结果、签署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人员的能力。
2.1 人员要求检测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实验室检测人员的质量控制是内部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b2aad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3.png)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浮现问题的征兆或者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者预防措施,避免或者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
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不少实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非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
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这样非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浮现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对每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波动范围,通过检测查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制定相应措施进而消除异常原因。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4ecd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d.png)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确保实验室准确、可靠和安全数据的关键因素。
这不仅涉及到实验室的日常运作,还关乎实验室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探讨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原则、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它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可以降低误差,提高数据质量,为科研、临床或工业等领域提供准确依据。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素1、人员培训和管理实验室人员是实验室运作的核心。
他们的技能、经验和培训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室应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2、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的状态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检查、保养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此外,对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护也应进行详细记录。
3、实验材料管理实验材料的质量是实验结果的基础。
实验室应严格控制实验材料的采购、储存和使用,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对实验材料的消耗和废弃也应进行详细记录。
4、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过程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和误差。
5、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实验结果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数据的存储和共享也应进行详细记录和管理。
三、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法1、制定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实验室应制定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包括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材料管理、实验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质量管理计划。
CNAS-GL05-2017实验室内部研制质量控制样品的指南
![CNAS-GL05-2017实验室内部研制质量控制样品的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3a8dbb8284ac850ad02428c.png)
发布日期:2017 年 3 月 1 日
实施日期:2017 年 3 月 1 日
CNAS-GL05:2017
第 3 页 共 48 页
引
言
基于不同目的测量实验室需要使用不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M) ,那么,针对特 定目的确保使用最适宜的 RM 非常重要。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特性量值及 其不确定度由计量学上有效程序确定,主要用于方法确认和提供计量上的校准溯源 性。 制备计量质量控制(控制测量质量,而不是产品质量)RM 非常重要,为证明一 个特定(或部分)测量系统处于统计控制中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样的材料不要求测量 值具有计量程序上的有效性,并且可由实验室自己(如,由熟悉工作的实验室人员) 制备,即可满足特定的质量控制要求。 “足够”均匀和稳定的 RM 对于计量质量控制目的是必要的,比如,证明测量系 统处于统计控制下能提供期望的可信结果,而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在此无足轻重。不同 行业使用不同的术语描述这一材料(例如:室内 RM、质量控制物质、核查样品等) 。 在本指南中,使用术语“质量控制样品(QCM) ” 。 译者注:质量控制样品(QCM)有时也简称为质控样或质控品。 通常 CRM 由确定的 RM 生产者生产并在市场上可以获得,而实验室经常自行制备 QCM 以满足实验室内部使用。通常,QCM 仅针对有限的范围内(特定特性值)进行测 定,供特定的实验室使用。 以下情形下需要研制质量控制样品: ——需要一个尽可能接近日常样品的 RM 用于质量控制; ——需要一个适用于日常的 RM 来补充 CRM; ——没有合适的 CRM; ——无需使用 CRM 的所有特性(即溯源性和规定特性值的不确定度)的场合。 由于 QCM 是 RM,因此,其生产需满足 ISO 指南 34。然而,如果实验室制备的样 品仅限室内所使用,可放松某些要求(例如:运输稳定性) 。QCM 的制备与 CRM 相关, 制备 QCM 也可参考 ISO 指南 34 和 35。适用时,本文件将直接引用这些文件中的相关 部分。 许多需要 QCM 的实验室旨在把准备材料的时间和付出最小化。 由于可利用大量的 分析数据,许多实验室使用真实的产品作为样品。本文件的附录给出了许多案例用来 说明这些数据如何处理以确定 QCM 的适用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61d6664cfc789eb172dc869.png)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包括采用标准物质监控、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设备比对、留样复测,空白测试、重复测试、回收率试验、校准曲线的核查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等。
1标准物质监控1、1、质控过程通常的做法就是实验室直接用合适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作为监控样品,定期或不定期将监控样品以比对样或密码样的形式,与样品检测以相同的流程与方法同时进行,检测室完成后上报检测结果给相关质量控制人员,也可由检测人员自行安排在样品检测时同时插人标准物质,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适用范围一般可用于:仪器状态的控制、样品检测过程的控制、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以及实验室间比对等。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可靠性高,但成本高。
2人员比对2、1、质控过程由实验室内部的检测人员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同一样品,使用同一方法,在相同的检测仪器上完成检测任务,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检测人员操作能力的可比性与稳定性。
实验室进行人员比对,比对项目尽可能检测环节复杂一些,尤其就是手动操作步骤多一些。
检测人员之间的操作要相互独立,避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在监督频次上对新上岗人员的监督高于正常在岗人员,且在组织人员比对时最好始终以本实验室经验丰富与能力稳定的检测人员所报结果为参考值。
2、2、适用范围实验室内部组织的人员比对,主要目的就是评价检测人员就是否具备上岗或换岗的能力与资格,因此,主要用于考核新进人员、新培训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与监督在岗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两个方面。
3方法比对3、1质控过程方法比对就是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指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同一项目,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其可比性,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
方法比对的考核对象为检测方法,主要目的就是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就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比对时,通常以标准方法所得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值,用其她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之进行对比,方法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应该符合评价要求,否则,即证明非标方法就是不适用的,或者需要进一步修改、优化。
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757a3d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a.png)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3.1 质量控制图3.1.8 质量控制图的作用质量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检查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利用质量控制图建立可靠的数据置信限:一组数据的控制图不能真正反映出测量系统的精度,由此而建立的置信限也不能算十分可靠,但是随着测定次数的增加,通常把以前的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合并后再作新的控制图,依次进行下去,平均值变化不大,标准偏差S变小,即警戒限和控制限逐渐变窄,这样确定的置信限,才是测量系统长期的测量情况和特性的反映,所以才比较可靠。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3.4 留样再测某一样品的检测完成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对该样品的相同参数进行复测,将两次或两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由质量监督员以密码样或复测样的方式不定期安排检测室进行复测。评价:平行样相对误差(%)=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3.5 内部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
3.2 有证标准物质3.2.2 有证标准物质结果评价用准确度来表示,重复分析标准物质,测定的含量(经回收率校正后)平均值与真值的偏差指导范围如下
真实浓度(μg/kg)
≤1
范 围(R)-50%—+20%
>1-10
-30%—+10%
>10
-20%—+10%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3.3 回收试验定义 :回收指样品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待测物,后将其与样品同时测定,进行对照试验,观察加入的待测物的质量能否定量回收作用 :了解测定中是否存在干扰因素,用加标回的方法,判断所选用的测定方法能否用于该样品的测定。通常标准物质的加入量与待测物质浓度水平相等或接近为宜,若待测物质浓度较高,则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宜超过方法线性范围上限的90%,若其浓度小于检测限,可按测定下限加标。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8797eb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4.png)
#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实验是获取准确、可靠结果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科研人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
本文将介绍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设定实验目标和研究问题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科研人员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
明确了目标和问题后,才能确定实验设计和所需的实验材料、设备等。
步骤二:制定实验方案和操作规程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规程。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设计、样本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等内容。
操作规程应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操作方法和仪器使用等细节,确保实验可重复、可验证。
步骤三: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设备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实验材料应具有一致性、纯度高,并且符合实验设计的要求。
设备要可靠、精确,并且符合实验的需要。
步骤四: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时间控制、样本携带和处理等因素。
通过准确控制实验条件,可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步骤五: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科研人员在科学实验中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应遵循统一的方法和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科学结论。
步骤六:实验结果的验证和效果评估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实验后,需要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和效果评估。
通过复现实验并比对结果,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效果的稳定性、精确度和可重复性等。
步骤七: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最后,科研人员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撰写过程中应遵循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确保实验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科研人员进行科学实验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是确保实验结果可靠的关键步骤。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fc6c8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9.png)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一、引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实验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方法,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提供实用的指南。
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旨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再现性和可信赖性。
它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样品采集、仪器校准、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报告等。
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避免错误的结果对客户和实验室带来负面影响。
三、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1.样品管理样品是实验室检测的基础。
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样品管理程序,包括样品的采集、标识、处理和存储等。
同时,应定期对样品进行检查和维护,以防止样品变质或被污染。
2.仪器校准与维护实验室应定期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这包括对仪器设备的精度、分辨率和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实验室要求。
同时,应按照制造商的建议对仪器进行定期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试剂配制与质量控制试剂的纯度和质量对检测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实验室应选择符合要求的试剂,并对试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检查试剂的纯度、浓度和有效期,以及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剂配制。
同时,应对试剂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质量稳定。
4.实验操作规范与标准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并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同时,应定期对实验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纠正存在的问题。
5.数据分析与报告数据分析与报告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审核制度,对实验数据进行严格把关。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新方法与技术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新方法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5010a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9.png)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新方法与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验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质量控制成为实验室运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实验室质控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
一、自动化质控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实验室质控更加便捷、高效。
自动化质控系统可以通过连接仪器和计算机,实现对样本的自动化处理、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该系统还可以定期自动生成质控报告,帮助实验室监测和分析各项实验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
二、分子质控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渐兴起,分子质控方法成为实验室质控的新趋势。
常规质控方法主要关注生物化学指标,而分子质控方法则注重基因、DNA等分子水平的质量控制。
通过使用分子标记物和PCR等技术,实验室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外部质量评估计划是临床实验室质控中的重要环节。
参与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可以帮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评价和认可。
实验室可以通过参与这些计划,及时了解自身的质量控制水平,并在发现问题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外部质量评估计划还可以提供标准样品和质控指标,帮助实验室进行准确的校准和比对。
四、数据分析与挖掘在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中,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比较有限。
而在新的方法和技术中,这一环节变得愈发重要。
实验室可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和算法,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异常。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实验室可以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或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培训与教育实验室质量控制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还需要专业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团队。
实验室应该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与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员工了解最新的质控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水平和质量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质量控制工作中。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20bb2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9.png)
实验室是专门从事检验测试工作的实体,其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检测报告。
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所以必须有一个质量控制过程,必须明确质量控制各阶段可能影响检测报告的各项因素。
从而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以使其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a)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b)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实验或能力验证计划;c)使用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等进行复现性检测;d)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e)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f)其他有效的技术核查方法。
监控检测、校准的有效性,保证检测结果可靠。
实验室硬件设施、包括场地、使用材料、建筑要求等要按相关实验室标准执行。
实验室内部技术质量控制:也就是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控制,具体方法有:由检测人员对标准物质(样品)盲样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比较,以验证检测测量能力。
某一样品的检测完成后,再用相同的方法对该样品的相同参数进行复测,将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由不同的检测人员对某一样品进行相同方法的检测,将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同一样品的某些参数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参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亦可作为判断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方式之一,若相关参数检测结果相互矛盾,应查找原因,对有疑问的项目进行复测,使相关参数间的关系趋于合理。
第二步在实验室硬件软件的质控下,要做好实验室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1)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标准溶液、对照品)对检测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对标准物质严格进行选择、采购、验收、标识、保存、使用、维护、校准。
(2)采购标准物质必须确保选购有充分质量保证的供应商。
如果供应商无独立质量保证、我们又对其质量无法实施检查或验证、不能证实其质量符合要求的,不得采购。
(3)标准物质存储:标准物质需要在特殊条件下存储,需要配置必要的设施时,标准物质的存放环境、存放条件应符合规定要求和安全要求,并对标准物质存放场所做出明显标志。
实验室常见质量控制实施方法
![实验室常见质量控制实施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afb255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7.png)
实验室常见质量控制实施方法一.质量控制方式及计划制定、实施1.主要质量控制方式1)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能力验证、测量审核。
2)内部质量控制:a)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对比检测。
b)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对比检测。
c)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对比检测。
d)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溶液的配置。
e)用标液对仪器测试过程中进行质控。
2.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和实施1)实验室应在每年年底建立次年的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能力验证、测量审核和实验室内部比对(如: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留样再测),计划中还应包括判定准则和出现可疑情况时应采取的措施,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得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2)技术负责人指定资深人员负责编写质量控制计划,技术负责人对计划进行审核并负责组织监督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3)技术负责人对质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对上述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审。
4)质量监督员监督检测人员完成上级下达的样品考核任务和比对、能力验证试验,督促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要求,审核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结果。
5)检测人员:完成质控活动中应承担的检测工作,认真填写检测原始记录。
二.质量控制方式及实施程序1.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验证、测量审核1)实验室认可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或下达的各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检测任务。
对此类任务应积极参加。
2)实验室间比对的执行实验室自行组织的与外部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试验,由技术负责人根据本实验室的能力和外部实验室做同样参数的检测项目比对,尽可能选择相同的检测方法进行。
3)项目的选择要保证3年内参与的能力验证覆盖实验室所有认可项目。
实验室自行组织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客户投诉项目;—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无法溯源的仪器设备检测的项目;—使用非标准检测方法的项目;—其它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有必要的检测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指南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包括采用标准物质监控、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设备比对、留样复测,空白测试、重复测试、回收率试验、校准曲线的核查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等。
1标准物质监控
1.1、质控过程
通常的做法是实验室直接用合适的有证标准物质或内部标准样品作为监控样品,定期或不定期将监控样品以比对样或密码样的形式,与样品检测以相同的流程和方法同时进行,检测室完成后上报检测结果给相关质量控制人员,也可由检测人员自行安排在样品检测时同时插人标准物质,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适用范围
一般可用于:仪器状态的控制、样品检测过程的控制、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以及实验室间比对等。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靠性高,但成本高。
2人员比对
2.1、质控过程
由实验室内部的检测人员在合理的时间段内,对同一样品,使用同一方法,在相同的检测仪器上完成检测任务,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检测人员操作能力的可比性和稳定性。
实验室进行人员比对,比对项目尽可能检测环节复杂一些,尤其是手动操作步骤多一些。
检测人员之间的操作要相互独立,避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在监督频次上对新上岗人员的监督高于正常在岗人员,且在组织人员比对时最好始终以本实验室经验丰富和能力稳定的检测人员所报结果为参考值。
2.2、适用范围
实验室内部组织的人员比对,主要目的是评价检测人员是否具备上岗或换岗的能力和资格,因此,主要用于考核新进人员、新培训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和监督在岗人员的检测技术能力两个方面。
3方法比对
3.1质控过程
方法比对是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指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样品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同一项目,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其可比性,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
方法比对的考核对象为检测方法,主要目的是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比对时,通常以标准方法所得检测结果作为参考值,用其他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之进行对比,方法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应该符合评价要求,否则,即证明非标方法是不适用的,或者需要进一步修改、优化。
3.2、适用范围
方法比对主要用于考察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存在的系统误差,监控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其次也用于对实验室涉及的非标方法的确认。
整体的检测方法一般包括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方法,只要前处理方法不同,不管仪器方法是否相同,都归类为方法比对。
但是,如果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相同,仅是检测仪器设备不同,一般将其归类为仪器比对。
4仪器比对
4.1、质控过程
仪器比对是指同一检测人员运用不同仪器设备(包括仪器种类相同或不同等),对相同的样品使用相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比较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判定仪器性能的可比性。
仪器比对的考核对象为检测仪器,主要目的是评价不同检测仪器的性能差异(如灵敏度、精密度、抗干扰能力等)、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所选择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应该能够适合和充分体现参加比对的仪器的性能。
4.2、适用范围
仪器比对通常用于实验室对新增或维修后仪器设备的性能情况进行的核查控制,也可用于评估仪器设备之间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程度。
进行仪器比对,尤其要注意保持比对过程中除仪器之外其他所有环节条件的一致性,以确保结果差异对仪器性能的充分响应。
5留样复测
5.1、质控过程
留样复测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或合理的时间间隔内),再次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通过比较前后两次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来判断检测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验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若2次检测结果符合评价要求,则说明实验室该项目的检测能力持续有效;若不符合,应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追溯前期的检测结果。
事实上,留样复测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实验室内部比对,即不同时间的比对。
留样复测应注意所用样品的性能指标的稳定性,即应有充分的数据显示或经专家评估,表明留存的样品赋值稳定。
5.2、适用范围
留样复测作为内部质量控制手段,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水平检测数据的样品或阳性样品、待检测项目相对比较稳定的样品以及当需要对留存样品特性的监控、检测结果
的再现性进行验证等。
采取留样复测有利于监控该项目检测结果的持续稳定性及观察其发展趋势;也可促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
但要注意到留样复测只能对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进行控制,不能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6空白测试
6.1、质控过程
空白测试又称空白试验,是在不加待测样品(特殊情况下可采用不含待测组分,但有与样品基本一致基体的空白样品代替)的情况下,用与测定待测样品相同的方法、步骤进行定量分析,获得分析结果的过程。
空白试验测得的结果称为空白试验值,简称空白值。
空白值一般反映测试系统的本底,包括测试仪器的噪声、试剂中的杂质、环境及操作过程中的沾污等因素对样品产生的综合影响,它直接关系到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从样品的分析结果中扣除。
通过这种扣除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试剂不纯或试剂干扰等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6.2、适用范围
实验室通过做空白测试,一方面可以有效评价并校正由试剂、实验用水、器皿以及环境因素带人的杂质所引起的误差;另一方面在保证对空白值进行有效监控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不同分析方法和检测人员之间的差异情况。
此外,做空白测试,还能够准确评估该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等技术指标。
7重复测试
7.1、质控过程
重复测试即重复性试验,也称为平行样测试,指的是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的两次或多次测试。
重复性条件指的是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检测人员使用相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检测的测试条件。
7.2适用范围
重复测试可以广泛地用于实验室对样品制备均匀性、检测设备或仪器的稳定性、测试方法的精密度、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平行样间的分析间隔等进行监测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待测组分含量水平的不同,检测过程中对测试精密度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会有很大不同。
8回收率试验
8.1、质控过程
回收率试验也称“加标回收率试验”,通常是将已知质量或浓度的被测物质添加到被测样品中作为测定对象,用给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所得的结果与已知质量或浓度进行比较,计算被测物质分析结果增量占添加的已知量的百分比等一系列操作。
该计算的百分比即称该方法对该物质的“加标回收率”,简称“回收率”。
通常情况下,回收率越接近100%,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可以用回收率的大小来评价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8.2、适用范围
回收率试验具有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能综合反映多种因素引起的误差,在检测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适用范围包括:各类化学分析中,如各类产品和材料中低含量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项目检测结果控制、化学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可靠性的验证、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或仪器测定的有效性等。
9校准曲线的核查
9.1、过程概述
校准曲线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检测仪器相应值或指示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使用标准溶液按照正常样品检测程序作简化或完全相同的分析处理,而绘制得到的校准曲线则相应称为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
为确保校准曲线始终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核查。
对精密度的核查,通常在校准曲线上取低、中、高3个浓度点进行验证。
对准确度的核查,通常采用加标回收率试验的方法进行控制。
9.2、适用范围
校准曲线法是实验室仪器分析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通常待测样品组分浓度波动较大,且样品批量较大。
而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校准曲线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会受到实验室的检测条件、检测仪器的响应性能、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定期的核查一方面可以验证仪器的响应性能、检测人员的操作规范稳定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得到绘制曲线时所用标准溶液的稳定性核查信息。
10质量控制图
10.1、质控过程
为控制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通常需要在检测过程中,持续地使用监控样品进行检测控制。
对积累的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平均值,极差,标准差等统计量,按照质量控制图的制作程序,确定中心线,上、下控制限,以及上、下辅助线和上、下警戒线,从而绘制出分析用控制图。
通过分析用控制图,判断测量过程处于稳定或控制状态后,就可以将分析用控制图转换为控制用控制图,并将日常测定的控制数据描点上去,判断是否存在系统变异或趋势。
10.2、适用范围
质量控制图适用于如下范围:
①当希望对过程输出的变化范围进行预测时;
②当判断一个过程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时;
③当分析过程变异来源是随机性还是非随机性时;
④当决定怎样完成一个质量改进项目时一防止特殊问题的出现,或对过程进行基础性的改变;
⑤当希望控制当前过程,问题出现时能察觉并对其采取补救措施时。
11总结
质量控制图无疑是质量控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的结论评价是依托于其他质控样品的检测数据而存在的,是通过对质控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
因此,相比其他质量控制方法而言,它更倾向于作为一种评价质量控制数据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余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还是有所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