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 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 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 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 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 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 、全球城市区域。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城市多为自发生长,少有按规划建造。围绕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 构,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10 世纪以后,逐步发展自治城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重要场 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如佛罗伦萨两度突破城墙。
P-区域总人口
▲城镇化进程分为的四个基本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通勤距离 100km (4)再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价值。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拉力,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郊区吸引、容量限制 7)城乡规划调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即: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 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以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①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规划期限?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③中国知名古城的建筑格局(周王城、元大都、唐长城、曹魏邺城)④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组团(人口规模、道路宽度情况、公共设施服务半径)⑤管线系统铺设原则(重力管和压力管、大径管和小径管、临时管和永久管、新建管和已建管)⑥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⑦居住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区别与作用)⑧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⑩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11“一书两证”12可持续发展(提出日期、发源和内容)1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14城市性质城市职能15城市用地评定、城市用地分类、评定成果16城市的主要功能17现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18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内容、核心)19城市道路分类20城市道路综合系统21城市用地坡度标准22影响城市间距的因素23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气候改良24城市用地指标25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26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评定27热岛效应28城市化水平29城市规划区30干道密度网31CBD32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33自然环境条件34可持续发展35田园城市36城市化(定义、阶段的划分、诺瑟姆曲线)37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38《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39CIMA、田园城市、功能分区、新城、卫星城理论、可持续发展、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带型城市、工业城市40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层面规划41城市规划(定义和具体流程)42各种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3城市规划的编制(定义、阶段、内容、要求)44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核心、内部个体的联系)45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规划46城市规划(基本职能、定义)47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一化二系三结构”?48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平衡49城市用的的划分5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51城市各类设施的位置选择(客站、航空港、港口、仓库)52居住用地(选择原则、构成、分布形成)53人居环境54公共设施规划布置原则和要求55市中心交通组织状况优化的措施56生态城市、园林城市57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程序、规划成果及审批制度)58结构规划和概念规划59城市综合交通(定义、内容、组成)60城市分类61公路交通(类型、布置形式)62城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63城市规模64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65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的区位“门槛”66城市道路系统、各种道路线(红线、黄线、紫线、蓝线)、建筑红线、干道网密度、道路线密度67道路(分类、横断面)68城市总体布局(概念、任务、内容、基本原则)69分区规划70雷德朋原则71城市气候7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任务和地位73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和意义74中心城市75。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第一章1.原始群落从事劳动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是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2.商业和手工业从劳动中分离出来,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3.各国对现代城市的定义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时期,也可称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5.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为城墙与其他东西南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6.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以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7.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8.商代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9.“商君书”更多的是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10.秦统一中国,发展“相天法地‘的理念11.元大都时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12.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称“雅典大纲‘13.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第三章1.城乡规划体制是通过规划法规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以及规划运作系统共同构建的2.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综合3.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的一部城市规划法4.城市规划的法规系统包括主干法和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5.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6.英国的中央集权型美国的地方自治型7.广义层面的立法形式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8.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9城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以下职权:行政决策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10.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1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1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的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2.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3.在市场经济体质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空间环境4.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的永续,和谐发展第五章1.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2.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3.城市环境特征1界限相对明确2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3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4影响和制约因素较5具有脆弱性多4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容许限度5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筑容量等内容6.城市环境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木屑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7.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8.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第六章经济和产业1.第一产业指以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资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各门类,计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2.在城市经济中,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基础产业以区内市场为中心称为非基础产业3.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阶段作如下判断:当一产比重大于10%时,表示尚停留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当一产比重大于10%,且二产比重大于三产比重时,表明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当一产比重小于5%,且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至相当时,表明已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当一产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并达到70%以上时,表明已进入后工业阶段第七章人口与社会1.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及停留在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人口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常住人口--- 知识及居住在目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第八章历史与文化1.城市历史是以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群,城市类型为对象,包括了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作用,地位和发展过程,个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及变化,以及城市发展的规律等2.城市历史研究包括;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机制2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3城市体系与城市文化特征4针对更新改造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3.根据城市文化的功能目的和实施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所涉及的城市文化,也可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三种类型第九章信息与技术1.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的应用2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与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3城市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2.城市规划的模型可大致分为三类: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基于GIS模型3.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和编制内容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3.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1现场勘查2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分析研究4.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两个层面5.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6.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2.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经济属性3.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为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才能修建的用地。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城市规划原理中,有许多考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功能区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政府机构区等,以便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考试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区划问题。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及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便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

在考试中,需要着重关注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三、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考点。

绿化规划涉及到城市内的所有绿色区域,包括公园、绿带、广场、街道绿化等。

在规划绿化时,需要考虑到绿地率、绿地分布及绿地类型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指规划城市内的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住宅、商业楼、特色建筑等。

建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文化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是规划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观规划需要关注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以便为城市营造更加多元化和有特色的生活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考试也需要关注到法律、政策、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在考试前,需要仔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流程,以便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

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1)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

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

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4。

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

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一.名词说明1.都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备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都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都市与农村的要紧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进展建设空间布局,爱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社会公平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都市规划区:都市市区、近郊区以及都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都市建设和进展需要实行规划操纵的区域。

4.都市建成区:都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差不多具备的地区。

5.新都市主义:是都市规划中新的一个都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

是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进展起来的。

新都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进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

一样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耀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冰冷地区能够考虑太阳能照耀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一化——都市化水平;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进展轴;进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8.田园都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都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都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治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畴内的中心都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同时与中心都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都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都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确实是为各项都市活动查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有序,相互依存。

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

决定城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38.城市规划方法:●综合:总体,系统方法论,综合、总体、长期性。

●分离渐进:理性、实用,局部小规模,就事论事。

●混合审视:结合综合与分离渐进。

●连续性:过程理论,批判终极状态,强调动态。

39.雅典宪章:现代建筑运动中建筑师的规划思想,物质空间决定、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突破了图面、空间效果。

40.马丘比丘宪章:二战以来的总结,肯定雅典宪章、强调人与人关系,提出功能依赖、关联性、动态系统、公众参与。

41.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我们共同未来,全面阐述):●满足当代,不危害后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

●联合国,全球21世纪议程,人类共同纲领。

●中国21世纪议程。

42.知识经济特点:科技、信息、服务、人力。

43.可持续原则认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资源,目的是控制人类土地利用的消极环境影响。

44.环境规划:英国研究小组,可持续环境规划对策。

45.环境规划特征:预警、整合、战略性。

46.环境规划原则:公共交通节约土地,减少破坏消耗自然,减少浪费再生能源,减少排放再生废弃。

47.经济全球化分为城市体系和城市内部层面结构重组,表现为:●发达新兴国家,全球区域经济中心,主导显著。

●跨国制造业资本促进发展国家,制造装配基地。

●发达国家高科技基地,传统工业衰退,少数转型。

48.都市村庄,美国可持续住区:形态紧凑,密度适当,混合用地,公交主导,街面步行,建筑适应。

49.产业园区,城市规划重要实践:发达国家高科技园,发展国家出口加工区,我国开发区。

50.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城市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修正市场失败,支持土地房产市场。

●保证土地分配、使用、开发的总体利益。

●政府干预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51.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实施工具的目的:●实现国家发展政策。

●为政府提供发展控制导引。

●协调公共、私人开发。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52.城市规划未来空间架构的表现:●主要对象是空间系统。

●在预设价值观下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化体现。

53.城市规划主要任务:●从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空间资源。

●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确保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增强可持续性。

●建立引导控制机制,确保建设与城市目标一致。

●提供信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运作。

54.我国当前规划任务:●深入开展研究。

●完善编制,提高质量。

●加强立法,完善法规体系。

●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55.城市规划体系:法规(核心依据)、行政、编制。

56.法规体系:法律、行政、技术法规。

纵向:中央、地方。

横向:基本法(规划法)、配套法。

57.规划编制体系:●城镇体系: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市县域。

●总体规划:先由政府组织制定纲要,为重要依据。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

58.规划行政体系:●中央集权、地方自治。

●我国: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主管部门。

●我国各级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上级指导监督。

59.区域规划是地区国民经济社会总体战略部署。

60.区域规划特点:复杂综合、战略性、政策性。

61.区域规划任务:生产力合理布局、各事业协调。

●掌握经济社会资料,确定发展基本方针。

●拟定人口和居民点体系发展规划。

●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重视环保,建立生态良性循环。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社会经济效果最优。

62.区域规划源于原苏联,分类:●经济地理:城市、工矿、农业、风景疗养、流域。

●行政:省、市、县。

63.区域、城市规划关系密切,都在长远目标的基础上综合部署建设,地域、重点、深度不同:●面、点关系,城市与区域联系,区域有相应中心,区域经济决定城市,城市发展促进地区。

●区域规划将项目布点,城市规划落实、修订补充。

6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流通、消费积累、指标基建、部门地区、资源开发生产布局等。

●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就业、住宅福利、环保等。

●由部门、地区规划体系交织,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科技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发展。

65.经济社会计划是城市规划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反之是经济社会计划年度、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66.经济社会计划和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有生产布局、人口、城乡建设、环保方面。

规划据此确定发展规模、速度、内容等。

67.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计划不涉及的长期发展内容应作长远预测。

6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土整治环保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建设需求,制定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目标计划,是土地利用总体战略部署。

6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级:对现状、需求、潜力综合分析,确定目标方针,协调矛盾,统筹安排,逐级分解指标,重点确定城镇指标,落实重点项目、农田等布局,提出政策措施。

●省级:内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地级:重点安排城乡接合部,确定城镇用地。

●县级: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地特点,分解落实指标,划分用地,重点在城、镇、村、工矿、农田等,为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乡级:按照上级要求落实指标、规模、布局,在总图上落实农田、村镇、整治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