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含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d8c34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0.png)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2023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2023年4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了适应性测试,命制了三套作文,其中一套为读写结合类型:现代文阅读1《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
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
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
“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
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
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fb810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4.png)
3道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01模拟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审题指导】这道题目需要学会由实转虚的思维模式,并且要根据“本色”的内涵及作用,把“底色”的所指具体下来。
明确所指之后,就可以以递进的方式构思文章了。
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
同样,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绘事后素”:“先有……才能”油画:……会影响……人生:底色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底色与……”的关系论述中,要对“底色的作用”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分析。
不要用并列式结构,写出多个底色。
一篇文章中中心一定要明确,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底色应该是唯一的,或者说是多人生发展最为重要的。
【优秀范文】谈底色(一类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溪水之所以清澈见底,离不开源头澄澈的活水。
这就好比绘画作品成功与否,离不开先上的一层底色。
底色,是画之源,更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国家前进的根本。
孔子所言“绘事后素”,人亦如此。
只有选对了正确的人格底色,人生的画卷才会绚烂多彩。
有的人选择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拿起纯白的染料绘底。
战火纷飞中,特蕾莎修女不顾伤者的蓬头垢面、蛆虫满身,依然悉心照料伤员,仔细为其清理伤口;温州的“兰小草”15年坚持匿名捐款,为了帮助天下可怜的孤儿,无家可归之士……在人生画板上,他们用善心将白色做底,其人格所携带的缤纷色彩则如同彩虹般映照人世,温暖人间。
然而,社会中亦不乏有人为自己挑选了墨黑的底色。
早些年的“皮革月饼”“大头娃娃”“苏丹红事件”,再到如今“3·15”打假晚会上所揭发的种种欺诈事件。
黑心厂家的背后暴露的则是人们良心的泯灭。
2023高考押题作文预测----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等(审题立意指导+优秀范文)
![2023高考押题作文预测----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等(审题立意指导+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81abe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0.png)
2023高考押题作文预测----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等(审题立意指导+优秀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材料由对比鲜明的两段内容组成。
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
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
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
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
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固本强基。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
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究其本质,则是启示我们为人要踏实稳重。
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的工作。
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国家非遗传人数十年潜心躬耕,终成大器,也可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舍本逐末的危害,亦可将二者综合运用,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文章论证得更为严密。
立意: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优秀作文】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及审题立意(7篇)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及审题立意(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59fb766bec0975f465e2fa.png)
2021高考语文作文范文及审题立意(7篇)1.【作文】于时代之壑上架起理解之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
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爱好),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60、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一代?90、0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为他们解“惑”。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60、70后出生于物质匮乏年代、忧患意识、“贫穷动力”,追求“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90、00后出生在富足时代,自我意识、兴趣爱好,追求一路一歌式的生活方式”,两代人互不理解,时常困惑:60、70后困惑的是当年激励自己奋斗的忧患意识、“贫穷动力”激励不了年轻一代,90、00后困惑自己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上一代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这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
“两代人的困惑”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他们解惑”是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题目给出的具体任务是“为他们解惑”,要求考生不仅要为他们解释各自困惑产生的原因,更要为提出解除疑惑的方法。
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时时记得本次作文的出发点和终止点,不能脱离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考生在解惑时要结合“上述材料”展开。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材料中的两代人的追求都有自己的立足点和合理之处,吃苦耐劳式的奋进方式没有错,对兴趣爱好的追求亦属人的正常且合理的选择,无论是过去60、70后对成功的界定和现在90、00后对兴趣的追求,都是对国家发展和前行的一种贡献方式。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dbc6f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b.png)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原题呈现】【2024高考作文真题(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11: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以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一个启发思考的设问,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影响,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知识探索过程的影响。
考生应当认识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获取现成答案变得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会减少。
相反,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及对旧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深度,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
例如,可以强调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讨论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关系,亦或是预测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一、思考角度①正面视角:可以从技术如何促进知识传播、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探讨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面对和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②反思视角:可以探讨依赖即时答案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创新能力下降、深度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③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个人隐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未来展望: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结构安排建议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开头简明扼要地引入话题,中间段落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支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提出呼吁、建议。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共四则,附练习及范文分析)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共四则,附练习及范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85b709b90d6c85ec3ac6c8.png)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共四则,附练习及范文分析)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禅师说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何须我度?”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禅师说道:“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
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材料中的“信徒”弱点在于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而“禅师”给他的最大点悟在于“请自找伞”——自立,自强,自救。
孩子永远靠喂,是长不大的;输血只能维持一时,关键自身还要有造血功能;地震中的求生者,既需要外界的救援者,也需要通过自救(体力的和心理的)来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引进”,命运就永远操纵在别人手里,它必须有自身的原创力,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析】:本题材料属于比喻材料。
材料一共有三句话,最主要的命意在后面两句。
后两句,从关键词来看,“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鞋里的沙子”,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或前进路途中存在的困难”;“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比喻“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
悟出比喻义,就找到了理解材料的突破口。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从关联词的角度看,此句中的“不是……而是……”重在强调后者;从句意看“鞋里的一粒沙”是“使人疲倦”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此句用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即一定要倒掉鞋里的沙砾。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优秀范文:为他人着想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优秀范文:为他人着想](https://img.taocdn.com/s3/m/e7d47f99f7ec4afe04a1dfe3.png)
五、写作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及其弟子游学时突遇大雨,多次借伞不成,子路建议到子夏家去借伞。
孔子摇头并感慨地说:“子夏是个护财的人,如果我去,他会因为我是他的老师把伞借给我,但内心会很痛苦;如果他不借,别人就会说他吝啬、不尊敬师长。
我不去借伞,既可以让他不痛苦,又可以保全他的名声。
”一位知名主持人曾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如果你驾驶的飞机飞行时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答:“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在场的观众大笑,主持人却继续注视着孩子,发现他流下了热泪,其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小孩接着说:“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大家!”这句话惊得大家哑口无言。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军方要求厂家达到100%,厂家说99.9%已是极限。
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人活于世,重在与人相处,针对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思考或感受?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为他人考虑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渡河中的我们或许赤脚,或许全副武装,但我们决不能因自己所需的脱掉他人的鞋子,而套在自己的脚上,因为我们要为他人考虑,不能自私的只为自己。
社会是个群体的社会,我们与他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所以要为他人考虑。
战国时期著名的管仲、鲍叔牙二人是至交,管仲家中贫困,有老母奉养,二人皆为布衣之时,管仲总爱占鲍叔牙的便宜,管仲却从不恼怒自己的行为,鲍叔牙也不介意。
当别人对鲍叔牙说与管仲断交时,鲍叔牙却为管仲开脱,这就是鲍叔牙的仁义,能够为他人考虑,站在管仲的角度,所以结交了一个真挚的兄弟,一个过命的交情,成为战国时期的佳话,是流传久远的“管仲之交”。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审题指导及范文3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审题指导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6e85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6.png)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审题指导及范文3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美】谢尔·希尔弗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一首好诗,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
语文课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请你联系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及这首诗对你的启示,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诗歌,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哲理诗歌类的材料作文题。
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don Alan Silverstein, 1932年9月25日——1999年5月9日),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于一身。
他的童诗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因为夜空中有很多星星看上去灰蒙蒙的,该是蒙上灰尘或者生锈了吧?连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了,可“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这可怎么办呢?作者想出的办法是,让人带上水桶和抹布去擦一擦。
哈哈,这个主意不错吧?你是不是也想去试一试?当然,怎么完成这个擦洗任务?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首小诗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在开怀一笑之余,也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立意方向1.“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想到“总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担当责任2.“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勤于擦拭,摆脱内耗与抱怨,方见明星荧荧3.“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不应与“八哥”之流为伍,当不惧风雨,勇往直前【优秀范文】1勤于擦拭,方见明星荧荧星星,作为夜空中独特的存在,不仅点缀了周身的黑暗,更指引着每一个夜行人。
然而,星星有时也会暗淡,灰蒙蒙的光影使前路重新陷入黑暗的漩涡。
此时,便需要伸手触碰、仔细擦拭,才能复现那一派明星荧荧、星河耀目的景象。
高考引语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典题+审题立意+范文)
![高考引语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典题+审题立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a293c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4.png)
高考引语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典题+审题立意+范文)【典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 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搅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 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你认为青春应该是怎样的模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指导】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述了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说明伟大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代代青春工作者的脚步和汗水,宏大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
正如快递小哥织就世界第一大快递网;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向高新技术发起冲锋;青年战士巡逻队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等等。
材料的重点在于讴歌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背后的青年姿态。
“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这句话引导考生必须从青年的责任、担当、使命等角度来谈青春的定义,及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我辈青年要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指引自己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写作时,考生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如何度过青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对此,第一部分(开篇)可转述材料,提出观点:在伟大时代建设中,青年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汗水,用奋斗拼搏,给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脚。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解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附优秀范文)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指导解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附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48c61658f5f61fb6366676.png)
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快意自然,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
但在某校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遭到了“冷遇”。
“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
”“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么多天,怕家长担心。
”“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面对各种不同理由,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高二全体同学书亲爱的高二全体同学:大家好!学校组织暑期赴省外研学之旅,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担心学习的,有担心安全的,有担心没人照顾的,但我想说,我们即将成年,成年人需要独立解决许多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踏上研学之旅,为成年献礼。
我们高二学生会借此机会与大家做以沟通交流。
第一,放松身心。
高三期间的假期少之又少,压力大,因此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为了更好地进入高三,迎接高三充实的学习生活。
第二,感悟生活。
山水研学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于山水之中亲自感悟生活,这种感悟是课堂学习所不能达到的。
第三,增长见识。
目前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眼界过小,仅仅停留在一方教室。
网络或许能遍观天下事,但绝没有自己亲身经历印象深刻。
第四,独立自主。
步入高三意味着成年,但不少学生在生活方面过分依赖父母,自理能力不足,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这次研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锻炼我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
第五,增进友谊。
就同学间关系而言,这种活动更能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行教给我们的并不只有知识,更有那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的信心与毅力。
第六,开阔眼界。
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何不坐在家中打开网络遍观天下呢?网络可以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但也只能是眼观而不能身临,我们和自然美景之间永远隔着屏幕,眼界决定了一个人内心的世界,领略过世间万物的多彩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0691d0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d.png)
谁不希望看到国与国之间,真诚相待、和谐共处呢 ?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愿景,也是我辈青年 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三分论点,联系现实,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在世界这条诺亚方舟之上,没有谁能独自掌舵。 我们所能做的,都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着眼于“相遇”,字面意义指双方在某一时空看见对方,加以抽象联想,“相遇” 其实可跳出时地、视野的限制,可以是思维、情感的碰撞。在真正、深层的交互中,我 们可以“看见他人”“看见自己”乃至“见众生和天地”,深化认知,健康成长。
由此,在针对材料信息的追问与思考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关键
对象、逻辑关系,作为自己行文的基础。
审读作文材料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 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原材料) 材料结构清晰,三个句子从提出议题,到切入角度,最后收拢观 点,层层深入。
首句划分议题范畴,即“与他人相处”。 第二句细化角度,聚焦到更具体的场景:人们在相处时“不愿表达自己 的想法”。 尾句揭示道理,也就是命题人的核心观点:要“坦诚交流”,才能实 现“真正的相遇” 材料内容贴近个人生活,态度倾向不难理解,但针对这类宽泛的话题如 想避免论述浮于表面、“千文一面”,则需要回归材料找线索,理清逻辑 链条,帮助自己形成更缜密、深入的观点论述。
审读作文材料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 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原材料)
首先关注材料第二句,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避免冲突”、“不愿表达想 法”。代入题目中的议题范畴“与人相处”,我们可以倒推、追问:
1.为什么会有冲突?——彼此存在差异,或是一方被误解…… 2.为什么回避冲突?——担心不被理解;沟通成本高;回避在短时 相对“轻松”。 3.回避、不愿表达有什么后果?——问题遗留;彼此依然不理解。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问题又来了”审题立意指导 (含答案)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问题又来了”审题立意指导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24cd1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a.png)
2024佛山高三二模作文材料“问题又来了”审题立意指导附范文【真题再现】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工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思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解读】本材料由现代文阅读引出关于“问题意识”的主题,强调在读书、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领域中,不断提问、追问“问题又来了”的重要性。
材料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话,进一步指出问题意识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而非仅仅寻找答案,强调在前人看似已解决的问题中,仍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并深入思考新的问题。
【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1、问题意识的价值与意义:探讨在各领域中保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其对深化思考、推动进步的作用。
2、提问的艺术与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如何通过追问“问题又来了”来推动思考的深入与创新。
3、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导向思维方式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影响。
4、挑战权威与创新思维:探讨在面对前人答案时,如何敢于挑战、善于发现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标题参考】《问题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提问的艺术:驱动思考与创新》《问题导向:引领个人与社会进步》《挑战权威,发现新问题:创新思维的源泉》《“问题又来了”:深度思考的催化剂》【行文构思】以“问题意识的价值与意义”为例,行文构思如下:开头:引述材料,指出在读书、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众多领域中,不断追问“问题又来了”对于深化思考、推动进步的重要性,提出文章将探讨问题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
![2024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指导+立意参考+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ab29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3.png)
第一题【模拟文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方式,甚至时间,所以你是自由的;但你又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走向你的目的地,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给出了一个情境“穿越沙漠”,并在对比中分别展现了穿越沙漠这一任务过程的自由与不自由性。
众所周知,沙漠渺茫无际、鲜有人烟、环境恶劣、不宜生存,而在沙漠中行走,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单调、无聊、乏味,这就像我们人生中有时候会经历的某一阶段困境,或者日复一日的沉闷和无趣。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穿越的生命历程。
所以材料中“穿越沙漠”的深层隐喻,就是走过人生或发展的困境,如人生中碰到的坎坷、苦难、挫折等等;或突破人生的局限性,如现代人碰到的各种冲突,必须要面对的矛盾和无奈等等。
这些困境与局限性必须突破,就像人困于沙漠中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材料才说我们是不自由的。
但是,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心态穿越沙漠,走出困境,却是我们可以有所选择或改变的。
比如可以徒步走或借助骆驼走,可以孤身一人走或结伴而行,可以边走边欣赏、边走边思考、边走边感悟,也可以诗意地有情趣地行走或者坚定地带有信仰地行走……所以,材料前半句指出对于选择穿越的道路和方式(做事的路径、方式和工具,行走的姿态、心态等),每个人都具有选择的权利。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分析出材料的整体逻辑关系:因为“必须穿越”——很多事是必须要去做的,不可缺少,需要直面,无法逃避,不具有选择性,所以我们“不自由”——受限制、受束缚,是一种枷锁,受到控制和摆布,带有强制性,表现为绝对服从。
但是,在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中,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姿态(不受拘束,不存在限制和阻碍;完全由自己掌握,不受他人摆布;可以自我支配,凭借独立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或积极或消极的各种姿态和方式,当然,由此达成的人生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2501f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5.png)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原题呈现】【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1.关键词句: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
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
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但是考生要有这个意识,以讲中国好故事为主,或者讲中国好故事为佳选择。
2.关键词句: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注意是“可以”,不是一定,故事虽好,若听故事的人听不进、参不透,再好的故事也是枉然。
3.关键词句: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
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
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①题目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人民日报》)。
讲故事,怎么就和“表达和沟通”联接起来呢?这里面有深意。
为什么要讲故事?是有故事要讲。
为什么要讲?是因为我们有好的故事,这些精彩故事不为人所知。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人情世故”审题立意指导 (含答案)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人情世故”审题立意指导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3043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a.png)
2024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作文材料“人情世故”审题立意指导附范文【真题回放】三、写作70分25.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
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本材料围绕“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观点1、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这一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并熟练运用人情世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可能是建立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观点2、不以为然:另一观点则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人情世故并非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可能暗示着过度依赖人情世故可能导致道德滑坡、公平缺失等问题,或者强调现代社会更看重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其他因素。
材料提到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另一种则对此不以为然。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情世故是否重要,是否应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考生需要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1、人情世故的价值与局限: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如增进人际和谐、推动问题解决等,同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等。
2、人情世故与个人成长:分析人情世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探讨其对人格塑造、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掌握人情世故的同时保持独立人格。
3、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探讨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应弱化人情世故的作用,更加注重规则制度、公平竞争等。
4、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探讨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分析如何在人情世故中坚守道德底线,弘扬社会正气。
【标题参考】《人情世故:现代社会的双刃剑》《人情世故:个体成长的必修课》《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一种动态平衡》《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如何坚守底线》《理性看待人情世故:在适应与超越之间》【行文构思】以“人情世故的价值与局限”为例,行文构思如下:开头:引述材料,指出社会上对人情世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提出文章将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高考作文以“生态位”为话题写作练习(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高考作文以“生态位”为话题写作练习(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ca522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b.png)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在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位,但受资源所限,会出现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
是坚守生态位,还是寻求生态位的新发展,这是每个物种都无法回避的选择。
以上材料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启示意义。
请以“生态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材料首先对“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它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的关系和作用。
接着提到由于资源有限会有生态位竞争,然后引出物种面临坚守或寻求新生态位发展的选择。
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位”类比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角色、职业等,以及社会群体在发展中的定位和方向。
在审题时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生态位”?2.是坚守现有的“生态位”,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是在竞争中寻求新的“生态位”?3.选择坚守或寻求新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4.人的“生态位”选择与社会环境、资源等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参考立意】个人层面:1.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找到并坚守自己的生态位,实现个人价值。
2.讨论个人在面临资源限制和竞争时,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态位以适应环境变化。
3.分析个人坚守生态位与寻求生态位的新发展之间的平衡。
社会层面:1.分析社会中不同群体、组织如何合理竞争和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态。
2.探讨社会变迁中,组织和个人如何适应新环境,寻求新的生态位发展。
3.讨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如何组织与引导个体和群体合理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写出一篇关于“生态位”的文章,阐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在文章中,既要分析生态位的概念和竞争现象,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论述生态位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高考作文写作模考练习:用智慧之光照耀变迁之路(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模考练习:用智慧之光照耀变迁之路(审题指导+参考立意+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ff9e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诗经·十月之交》有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思是高岸会变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
我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也是这样充满变化和不确定因素。
以上诗句给身为青年学子的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1.以不变应万变,坚定自我,坚定目标。
2.摆脱迷茫焦虑,勇敢披荆斩棘。
3.保持平常心态,从容应对变化。
4.认识世界本貌,笑对人生风雨。
5.接受变化,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优秀范文】用智慧之光照耀变迁之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经典中,一句诗句犹如沧海一粟,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那就是《诗经·十月之交》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它意味着高岸会变为深谷,而深谷又可能崛起为高峰。
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更是对我们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生动写照,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这句诗句启迪我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应以何种态度去应对?我的回答是:用智慧之光照耀变迁之路!在学习上,我们要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过程中,每一次的挫折与困难都仿佛是深谷,然而,勇敢地面对它们,努力攀爬,深谷便能化身为高峰,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正如宋濂,在寒冬里艰难跋涉也要去向老师请教,即使没有鲜衣美食依然心悦于读书,并以此为乐。
无论学习内容、学习场景有怎样的变化,谦虚谨慎,努力汲取知识的甘露,是学习永远不变的法则。
在生活中,这句诗句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的确,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让我们陷入低谷,但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努力寻找走出低谷的路径,低谷就能变成高峰,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
你看江梦南,你看张桂梅,你看华为,你看我们的航天团队。
谁的人生也不可能总是高岸,无论遇到高岸还是深谷,只要我们坚定信仰,积极应对,总能走出深谷,攀上高岸。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指导及范文:传承优秀文化,铸就美丽中国
![高考模拟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指导及范文:传承优秀文化,铸就美丽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6c6db7fbc281e53a5902ff26.png)
十、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①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
从1945年至今,胡家四代人出了20名乡村教师,“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家传”是胡清汝一家的写照。
在这个大家庭里,尊重文化、重视教育,成为传统。
②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50多年间,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不断传承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血液,让我国航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③某大学老师利用线上平台,让昆曲的韵味在“云”上流转;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拍摄短视频、重走长征路、寻找身边红色宝物……党史学习教育在新颖的形式中更加走心。
学校青藤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高谈阔论”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传承”,栏目编辑向你约稿,并提供了三则素材。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完成约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例文:传承优秀文化,铸就美丽中国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文化,首当传承优秀的家风。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造诣高的学者们往往出自书香门第,如叶嘉莹,叶家文化之风甚浓,全家族信奉儒学,热爱诗词,这必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了迦陵先生,以致她后来一生致力于传承、发掘、发扬诗词之美。
不仅如此,文化之家常扎堆出名人,如梁启超的三个儿子,个个成就不凡;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胡清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教育世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尊重文化、重视教育,成为传统。
由此观之,传承文化,优良的家风影响尤其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含优秀范文)作文题目: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字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要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的把剩下的全部。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题目说明今年的广东一模作文题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而题干中又明确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的思考的限制。
我们要写的是两者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开来只做一个的分析思考。
二、审题分析1、关键词句的理解考生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提示语来分析,具体来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意思是希望永远存在,我们在生活中有机会改正错误,可以在明天把事情做得更好;(附:关键词是“明天”,“明天”代表着未来、机会、希望,从这一关键句中,可以立意为:明天可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不灰心不丧气,明天会更好;等;)“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意思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是“如果今天把握不好就没有明天的美好,今天是明天的基础,容不得我们犯错,所以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今天。
(关键词是“今天”,“今天”代表着现在、当下、眼前,从这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不要因为有明天的存在,忽视今天的努力等)“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意思是今天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能实现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成功的基石。
(“巅峰”代表着幸福、成就、梦想的实现,“攀登险阻”代表着付出、努力、进取的过程。
从第三句关键词来说,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明天的幸福是因为有了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创造幸福比明天的拥有幸福更幸福等。
)2、写作任务要求:“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考生围绕“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来展开思考,只写今天或明天都是片面的,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关系”,关系有很多,涉及两者或多者,重点要写出某种逻辑关系,通常有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层递关系等,本题重点是要针对“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在感受和思考中写出某些(某种)关系,这样才符合题目的任务驱动。
3、写作角度: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今天与明天来分析。
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写作,都要扣住材料含义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4、今天与明天’两者关系思考:可以从今天看明天,也可以从明天看今天,还可以看整个今天和明天的过程。
这是两个时间词,时间是相续的,又是相互影响的。
另一方面,当然,还可以是割裂的:没有关系也是一种关系,他们的关系就是没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今天不一定能决定明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红楼梦》说的多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今天和明天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不大,今天设计的挺好,但明天千变万化。
这就是马尔克斯说的:如果我们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总之,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有关系和关系不大。
三、立意方向符合题意:(一)侧重于“今天”来谈两者关系①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或“今天是明天的准备”)②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未来;(或“今天可以为明天努力”)③理想很重要,但把握现实更重要;④现实是理想的土壤;⑤没有现在就没有将来;……(二)侧重于“明天”来谈两者关系:①明天是今天的希望;(或“明天是今天努力的动力”)②把握当下,是为了实现理想;③今天错失了,明天还有希望;④明天可以弥补今天的遗憾;⑤有了明天才能认知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三)两者并重谈关系:①既要把握当下,又要憧憬未来;②既要现实追求,又要梦想情怀;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④不要因为今天存在就忽视明天的意义,⑤不能为了今天而忘记明天,⑥今天的幸福容易被明天遮住,……(四)其他说明:①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②只谈今天或只谈明天;或者只谈今天和明天,但未揭示二者关系,都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③跳出“今天和明天”这一话题,而空谈其它关系的,属于不符合题意。
教师下水作文1今天诚可贵,明天价更高邹天顺小涵,你好。
昨天,大伯我把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告别信》中的一段话“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所剩的全部。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放在“一家亲”微信群里,请你谈谈对这段的理解以及你的感触和思考,没想到,今天一大早我就看到了你发出来的答复文章。
你说:马尔克斯这段话阐明了“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即今天是明天的前提和基石,明天是今天的延续和展望。
但你认为今天更重要,只有把握好了今天,这样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明天。
只有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才避免碌碌无为地活在明天的欲望里。
否则,就难免会留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遗憾。
确实,“今天”非常重要,李大钊曾说“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希望你好好地珍惜今天,人生成功路,走好每一步。
不过,针对你的看法,大伯也想做几点补充。
也就是说,我们在把握好今天的同时,还要关注好明天,要“用今天去点亮明天!”,毕竟今天很短暂,明天才是“诗和远方”。
千万不要犯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得过且过,只顾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的错误思想。
你应该知道高晓松吧,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他经常怒批当今一些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而迷惘的名校学霸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著名史家司马迁正是因为有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他才能忍辱负重地坚持活着,最终克服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
反观我们当今一些青少年,却像温室里的豆芽,见不到明天的灿烂阳光,被老师或者父母批评几句就失去了活着的希望。
原因何在?我想正是因为他们只有今天的苟且而没有看到明天的“诗和远方”!可见,明天就像一道生命之光,让迷惘困境中的人们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相对于现实的今天,明天就是目标和理想。
五年前,我国提出了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由于民族振兴有了努力方向,仅仅几年时间,我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地提升。
如果只有脚踏实地努力,而没有“中国梦”这样仰望星空的宏伟蓝图,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很可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因此,明天犹如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指引着贫穷落后的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小涵,你认为今天比明天更重要,你的理由是:一个没有明天的目标但肯努力实干的人或许会有所成就,但只有目标而于今天不付诸行动者将一无所有。
我看这也没错,今天的确重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也要明白:如果没有找到明天的规划与方向而在今天漫无目的地实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也将留下太多的遗憾!总之,我认为,今天和明天都很重要。
明天代表了对未来的展望,对梦想的规划,是一种思维的高度;而今天只是从眼前开始努力实干。
凡事不能不思考未来,不能没有理想,当然,如果只有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其理想也将成为空想。
因此,正确处理好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就是:今天很现实,明天更美好,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小涵,“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祝你拥有充实可贵的今天,更有美丽理想的明天!你的大伯2018年3月21日教师下水作文2今日当珍惜,明日必更好大亚湾第一中学黄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往事不回首,大步向前走!这是我对昨天和今天的态度。
那么,明天呢?我始终认定:今日当珍惜,明日必争取。
珍惜今天,珍惜奋斗的过程,享受为梦拼搏的幸福。
年轻的我们,谁不渴望成功?谁不梦想拥有巅峰体验?在我们这个时代,书店里最畅销的是“成功学”;生活中最受拥趸是“速成法”;网络上点击量最高的还是那些“神操作”……可是,又有几人真正懂得“今天”的价值?又有几人真正明白过程的可贵?正如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所言:“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是的,为梦拼搏、攀登险阻的每一个今天,都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以梦为马,抓住今天的每一刻为梦拼搏,不管今天的路有多坎坷。
因为“永远有一个明天”,明天就是“下一次”。
这次没做好,下次来订正。
马尔克斯将“明天”看作“生活给我们的另一个机会”,是让我们“将事情做好的一个机会。
所以,“明天”是我们的备胎,是生活安排给我们修正错误的机会。
太多大器晚成的人给我们鼓舞,古有姜尚、刘邦、冯唐等诸公数不胜数,近世则有大师齐白石、企业家任正菲、董明珠等堪为表率。
年轻时,他们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最终他们还是找到了最卓越的自我。
他们的事迹无不在向我们证明,“明天”是条天赐的“修正带”。
有了“明天”,在面对今天的歧途与挫折时我们将从容得多。
然而,我们也应明白,“明天”的路建立在“今天”的基石上。
“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这也是马尔克斯给我们的启发。
多么痛的领悟啊!“明日”,这个天赐的备胎并不必然存在!多少人在人生的关键处一步错、步步错!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退休后,撰写了一本医治心理疾病的专著,多达一千多页。
而当他谈论这本书时却说:“这本书里面有治疗方法三千多种,药物一万多样,但所有内容总结起来,只有四个字——如果、下次。
”他解释说:造成人们精神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年我不放弃学业”,“如果我当年不伤害这个朋友……”而最终解决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进修”,“下次我会弥补对朋友的伤害……”。
诚然,人生的有一些错误是可以修正的,的确可以留给“下次”,留给“明天”。
可是,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往往只能做出单项选择。
人生是一趟单程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下一次!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今天”已经决定了“明天”,“今天”错了,“明天”就没有了。
所以,不能总想着“明天”这个备胎。
明天是备胎,有了它,我们不怕今天的挫折与错误;明天源于今天,我们更应珍惜今天,谨慎地走好今天的每一步!今日当珍惜,明日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