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
追踪新中国电力的辉煌记忆
![追踪新中国电力的辉煌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c641fc0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7f.png)
核心提示:编者语:以新中国成立的60年为起点,向前拉开更长的历史卷轴。
史大桢说:“从过去的小机组、小电网,到现在的大机组、大电网,编者语:以新中国成立的60年为起点,向前拉开更长的历史卷轴。
从1882年开始,中国电力工业已经走过了127年历程。
在历史的坐标上,这段历程被清晰地划分成两个阶段:旧中国的67年,电力工业步履蹒跚,新中国的60年,电力工业大步前进,快速发展,造就一段传奇。
新中国成立的60年中,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奇迹,更成为新中国60年非凡巨变的一个缩影。
烟台龙口火电厂外景。
2006年12月12日,宁夏银川东75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
2009年1月6日,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
1981年,平武输变电工程投运。
图为湖北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员工在平武线所经汉江中山口大跨越铁塔上进行检修。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1962年6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丰满发电厂。
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力发电场。
1949年10月1日,17岁的士兵杨玉增作为开国大典阅兵式中的一员,雄赳赳地在天安门前走过。
在他的记忆里,秋天的北京,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天安门城楼上的灯光突然照亮,一串红橙色的灯下面,巨大的探照灯光射向全场,人们手里举的纸灯、纱灯也都点亮了,广场上灯光闪闪,好像阵阵波浪。
其实直到这一年的6月,跟随部队进驻天津塘沽区的杨玉增,才第一次见到电灯。
回忆起60年前的一幕, 杨玉增还是忍俊不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没见过电灯,到了塘沽后见到了这玩意儿,很好奇,就去戳弄它,结果一不小心触电了,把我吓了一大跳。
”根据记载,在60年前的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千瓦时。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电灯的主人虽然参加了开国大典,但杨玉增并不知道,在开国大典上负责升旗装置的总工程师是一个叫林志远的电力工程师。
电力公司国庆60年作文
![电力公司国庆60年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fa0fcb910ef12d2af9e7ab.png)
三一文库()〔电力公司国庆60年作文〕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满怀豪情迎接伟大祖国xx周岁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一个雄健豪壮的声音在古老苍穹,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扬眉吐气,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巨篇。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至今,我们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磨砺,沧海桑田。
回首国家电网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xx年,我们电力人一路走过,风雨兼程,共同成长,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用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发展壮大的凯歌,放飞着坚如磐石的信念。
君可见否,青山碧水间,崭新的电线整齐美观,闪着银光穿越田野、山川和村庄;君可侧耳倾听,电力人那匆忙的脚步,那骤起的锤声、线钳的剪线声汇聚成铿锵的交响乐,您可曾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君可知否,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在绿色掩映的田头,在崇山峻岭之间,到处都有我们可爱电力人的忙碌身影。
他们顶烈日,战酷暑,拉电缆,固螺丝,顽强拼搏,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他们成为我们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力军,他们演绎着半个多世纪中国电力发展和进步的精彩。
电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先锋和动力引擎。
电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真可谓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停四保三”黑夜漫漫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
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电力工业发展缓慢。
而电力又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实力的体现,象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趋势。
同时,它连接着寻常百姓,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1953年4月,**县第一家电厂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该县结束了全县无电的历史,但该电厂总装机容量只有12千瓦,当年发电1.4万度,仅供县城机关部分居民照明用电。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44e6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c.png)
中国电力发展简史总结中国电力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进行总结。
中国电力发展的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进程。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力资源极度匮乏,只有一些城市和富裕家庭才能够使用电力。
但是,中国政府一直将电力发展列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开始大力投资电力行业,并建立了一批大型水电、火电和核电站。
这些举措为中国电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解决了国内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发展迅猛。
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外资,推动了电力体制的改革和行业的开放。
此举为电力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和太阳能市场,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
同时,中国电力企业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当前,中国电力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电力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然而,任重而道远,中国电力行业仍需面对持续发展的挑战,积极应对并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电力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abcd0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a.png)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改革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几乎处于零起点。
1902年,中国的第一座电站——河南洛阳电厂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此后,中国陆续建成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和煤电站,但电力供应仍然非常有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阶段(1950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经济和集中投资来推动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发展了一些大型水电站,如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继续发展,建设了一些大型煤电站和核电站。
这些电厂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持。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供需矛盾、技术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电力工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力工业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和国际化。
1997年,中国电力工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电网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81a93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3.png)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27年,国立北平
工学院成立电机工程系,开设“电力工程”课程,展开了中国电力产
业的教育和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被列为支柱产业
之一。
1952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电力工业进
行规划和建设。
到1957年底,全国已有16个电业系统,电力总装机
容量达到364万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壮大。
1985年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机制和行业监管体系,推进了电力
企业的独立运营和市场化运作。
1994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全面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1997年,电力系统分为四个调
度分区: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
2002年,全国电力系统总装机容
量达到了3000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了10倍。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力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2009年,国家电
网公司成立,整合了全国电力系统的输配电网络,形成了全国统一的
电力市场体系。
2011年,中国电力产能超过了1亿千瓦,成为世界上
使用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
2015年,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交流
可靠性评估,标志着中国电力系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在,中国电
力系统正在向着安全、高效、清洁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和改进。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9df2b3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主要由外国资本主导,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国内电力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然而,这一时期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重点是电力工业的国有化和电网的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电力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和电力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四、未来趋势中国电力工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电力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电力工业将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
总结: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起源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向清洁能源转型,并推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https://img.taocdn.com/s3/m/09408d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8.png)
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电力60年新中国电业这样走来——电力工业60年大事摘记(下)赵文图159,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原则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核工业部,水电部,成立能源部.4月13日,七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总理关于各部部长的任命,任命黄毅诚为能源部部长.同年7月,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正式成立.12月2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立.160,1988年12月6日,葛洲坝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运.至此,21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271.5万千瓦.葛洲坝工程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1981年12月27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91年11月27日,二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工程全部竣工.葛洲坝17万千瓦机组为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大低水头轴流式发电机组.161,1989年2月27日至3月7日,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召开第十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稿).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第一次论证产生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重新论证.14个专家组的412位专家和顾问参加论证.这个研究报告是根据重新论证的意见编制的.162,1989年9月18日,我国第一条_+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葛洲坝至上海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入运行,首次在华中,华东两大电网间实现了非同期联网.葛上线全长1052千米,双极送电能力120万千瓦.1985年10月25日开工,1990年8月20日双极投入运行.163,1990年6月,全国有109个县(市)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超额完成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计划.从1982年起,随着”自建,自管,自用”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的实施,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1983年,1990年,1996年,国家先后组织了三批共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164,1991年2月,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74号令,发布《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1991年3月,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77号令,发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7年1月,电力工业部颁发《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办法》.. 165,1991年7月,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1988年,能源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及粤桂黔滇4省(区),曾就合作开发红水河,澜沧江的水能资源向华南送电签订协议.1999年l2月18日,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改组为国家电力公司南方公司.166,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82年11月,秦山核电站批准建设.该核电站位于浙江海盐,容量30万千瓦,压水堆型.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1994年4月1日投入商业运行.167,1992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大坝长2335米,坝高185米,正常蓄3电力60年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容量224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168,1992年12月22日,能源部党组作出《关于加速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把多种经营摆到与能源生产,能源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超常规加速发展多种经营.1994年6月,在山东临沂召开的全国电力多种经营会议又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多种经营企业转换机制,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169,1993年1月,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宣告五大电力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五大集团公司连同华能集团公司,均列在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点的55个大型集团公司之中.同年6月,财政部下发关于这五大集团公司实行财务计划单列和税利分流办法的通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五大集团公司陆续改组为国家电力公司的分公司.170,1993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任命史大桢为电力工业部部长.5月28日,在电力部成立大会上,史大桢称电力工业部面临两大任务:改革与发展.171,1993年6月3El,电力部发布《关于表彰电力”三为”达标单位的决定》,授予山东青州供电局等102个县局为电力”三为”服务首批达标单位.自1991年开始,在全国农电系统开展的”三为”(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活动,在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解决无电农户用电,保证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172,1993年6月29日,李鹏总理签署国务院第115号令,正式颁布《电网调度管理条例》.该条例共8章33条,自1993年l1月1日施行.1994年1O月11日,电力工业部发出第3号令,发布《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73,1993年8月28日,电力部党组发出《关于立即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通知》.9月,电力部召开全国电力系统反腐败工作电话会议.9月13日,电力部发出《关于清理整顿乱收费的通知》,10月8日,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用电乱收费的通知》.10月15日,电力部党组又发布《关于在全国电力系统开展以电谋私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174,1993年9月25日,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电力部,国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出通知,正式颁发《全民所有制电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共38条.此前的9月22日,电力部印发了《电力行业股份制企业试点暂行规定》的通知.175,1994年3月12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竣工.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分一二期建设,各安装4台30万千瓦可逆式蓄能机组.一期工程1989年5月开工,首台机组于1993年6月投运.二期工程首台机组1998年12月21日投产,2000年3月14日最后一台机组建成,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176,1994年5月6日,广东大亚湾核电厂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至此,大亚湾核电厂全部建成投产.此前的2月1日,大亚湾核电厂1号机组投产.1985年1月18日,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大亚湾核电站合营合同.该核电站安装两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引进法国技术,1987年8月7日开工建设.177,1994年5月25日,”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启动.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五扶贫攻坚计划》,电力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共同召开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提出”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两年之后,全国有14个省(市,4电力60年区)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大电网区域内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也取得成效,400多个县达到电气化标准.178,1994年6月28日,华能大连电厂被电力部命名为一流火电厂,是全国首家一流发电企业.1995年9月,山东德州电厂4号30万千瓦机组,被命名为全国首台基建移交生产达标投产机组.1997年3月,广州抽水蓄能电站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一流水电站.1998年7月,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成为全国首家一流管理的省电力公司.179,1994年8月4日,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在纽约上市最早的国内企业.1993年l2月,国务院证券委批复电力部,同意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外融资.1994年10月,华能国际电力的股票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着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在香港,2001年在上海上市,该公司成为我国首家在境内外三地上市的发电公司.180,1994年9月12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位于黄河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装机6x30万千瓦.经过漫长的勘测工作,主体工程前期准备工程于1991年9月开工.工程采用新的管理模式,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发电,2001年底基本建成.181,1995年7月,电力部发布《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规定》(试行),《电力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火电,送变电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1993年7月,电力部曾发布相应的暂行规定,试行办法.1995年9月,电力工业部又印发了《电力工程设备招投标管理办法》.182,1995年l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同Et,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60号主席令,公布了《电力法》.《电力法》共10章75条,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183,1996年4月11日,四川省内江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工程并网发电.该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能源环保科研项目,我国第一座循环流化床锅炉示范电站,1994年8月开工建设.184,1996年4月17日,李鹏总理签署第196号国务院令,发布《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该《条例》共9章45条,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电力部以第4号,第5号令发布《供用电监督管理办法》和《供电营业区划分及管理办法》,白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同年10月,电力部以第8号令发布《供电营业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85,1996年8月,广东省沙角C电厂3x66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沙角C电厂当时是我国单机容量最大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燃煤发电厂.该厂1993年1月开工兴建,建设采用总承包交钥匙方式,全套设备从英,法,美三国引进.186,1996年12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1996148号文,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的通知》.《通知》明确,该公司由国务院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600亿元,是国务院界定的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和国务院授权的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是经营跨区送电的经济实体和统一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法人.1997年1月16日,国电公司成立大会在人大会堂举行,史大桢部长兼任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187,1996年l2月7日,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7台机组全部投产.该电站位于闽江干流,装机7x20万千瓦,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大型水电站土建工程首次全部实行国际招投标的项目,华田联营公司以5.5亿元人民币标价中标.1987年3月,主体土建工程开工.1993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88,1997年5月,广东岭澳核电厂一期工程主体工程举行开工典礼.一期建设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2002年5月28日,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2005年12月15日,岭澳二期工程开工.该工程是”十5电力60年五”期间惟一开工建设的核电工程,总投资2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建设比例达到70%.189,1997年5月,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1.9亿股股票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我国水电施工企业第一支股票.2000年3月,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主要从事水电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上市公司.190,1997年12月,全国电力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到会.李鹏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今后电力发展要坚持优化火电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新能源发电,切实加强电网建设,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191,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电力行业已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工业部撤销,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职能并人国家经贸委.此前的1月17日,国务院曾召开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了”两步走”的改革思路.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经贸委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其中明确了国家经贸委电力司的职能与机构设置.192,1998年9月30日,国务院以国发[1998]32号文,下发《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关于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等有关规定意见的通知》,决定停止执行若干限制用电的规定,包括停止执行买用电权的规定,停止控制非生产用电的规定,停止超计划用电加价收费的规定.193,1998年1O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8]134号文,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要求在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村供电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力争用三年时间,统一城乡用电价格,实现同网同价.此前,国务院已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加上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全国共投入3700亿元资金.194,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8]146号文,发出《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该意见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厂网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坚持政企分开,省为实体的方针,深化省级电力公司的改革;加快实施全国联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力Ⅱ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195,1999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发[199912号文,下发《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1月22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话会议,部署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同年4月13日,国家经贸委印发《关于加快乡(镇)电管站改革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9月18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用电同价工作的通知》.196,1999年3月10日,我国首条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该线路自北京昌平500千伏变电站至房山500千伏变电站,全长82.5千米.1994年12月,首条22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北京安定门一河北廊坊)建成投产.197,1999年5月18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关于做好电力工业政企分开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下发.次年6月,中编办和国家经贸委又联合提出《关于调整电力行政管理职能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2000年继续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的改革,逐步撤销大区电业管理局和省级电力工业局.198,1999年9月7日,广东沙角B电厂在深圳举行移交典礼.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成功移交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项目.沙角B电厂1985年7月1日开工,两台35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87年4月和7月并网发电.由深能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合和电力(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兴建,合同期为10年.1999年8月1日正式移交.6电力60年199,1999年12月4El,四川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成为20世纪我国建成的最大水电站.该电站位于雅砻江上,抛物线双曲拱坝坝高240米,装机6台,总容量330万千瓦.1991年9月14日,二滩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2亿美元,工程建设体制与国际全面接轨,促进了我国水电管理体制改革.200,2000年1月1Et,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全国电力系统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领导小组组长陆延昌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电力系统顺利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顺利进入新千年. 201,20O0年7月,美国出版的《财富》杂志公布了2000年度全球企业500强,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入选.在500强中列83位,在我国入选的1O家企业中列第2位,在人选的全球电力企业中列第3位.在2000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最大的10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公司营业收入排名第1位,利润总额排名第4位.202,2000年9月28日,浙江北仑发电厂二期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北仑发电厂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于1994年9月建成,二期工程3台60万千瓦1996年6月开工.两期工程动态总投资177.5亿元,其中利用世行及联合融资银团贷款8.48亿元.203,2000年10月9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电力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当发展核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204,2000年10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的单位组成和牵头单位,对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内容做了调整,对政企分开,竞价上网及省为实体试点范围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12月12日,朱镕基总理在浙江考察”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试点情况.205,2000年10月19日,绥中发电厂一期工程2x80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投产.两台机组全套设备从俄罗斯等国引进,是当时我国最大的超临界机组.该电厂1993年5月9日开工,因苏联解体导致设备供应严重拖期和大量设备缺陷.施工队伍加强管理,精心施工,弥补了缺陷.1号机组于1999年12月13日并网发电,次年6月22日移交生产.206,2000年11月8日,全国瞩目的”西电东送”首批工程一——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等七项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朱镕基总理对此批示:”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部地区大开发拉开序幕,我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2001年11月23日,”西电东送”第二批9个项目同时开工.2002年8月20日,”西电东送”北通道7个项目正式开工.207,2000年12月26日,天生桥至广州北郊的天广正负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运,次年6月26日双极投运.该工程全长980千米,双极输送容量180万千瓦,是2O世纪我国投产的最大的直流输电项目.双极投运后使南网西电东送能力由120万千瓦增加到300万千瓦.208,2001年1月17日,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公司系统2001年开展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的活动,并公布了公司党组《关于向社会公开2001年供电服务承诺的决定》,向社会公开作出供电服务八项承诺.209,2001年3月12日,广西龙滩水电站197.58亿元银团贷款协议在京签署.该项目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国内银团贷款融资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是红水河流域最大水电站.同年7电力60年7月1日,龙滩水电站正式开工.2003年11月6日截流,2006年9月30日下闸蓄水,2007年12月26日,首批3台机组正式发电.210,2001年5月13日,华北电网与东北电网联网启动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华北与东北两大电网通过500千伏姜(家营)-_绥(中)线联网运行,联络线全长167千米,交换容量为60万千瓦,是我国第一次以交流方式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211,2001年6月,广东省决定实行电力体制厂网分开改革.8月8日,原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一分为二,分为广电集团公司和粤电集团公司,分别负责电网和电厂的经营管理.这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厂网分开改革.212,2001年10月1日,青海拉西瓦水电站前期工程开工.该电站装机420万千瓦,是黄河流域梯级开发中最大的水电站.2002年l1月8日,贵州构皮滩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300万千瓦,是乌江流域梯级开发中最大的水电站.213,2001年12月28日,500千伏万县变电站建成,陈家桥一长寿一万县500千伏线路全部投运.1997年3月,三峡输变电工程的第一个单项工程500千伏长万线及万县变电站正式开工.2002年5月25日,万县一龙泉500千伏线路正式与华中电网联网.一个东联三峡,华中,西接二滩,四川的川电东送中枢通道形成.214,2002年1月20日,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420万千瓦,是澜沧江中下游八个梯级的第二级,但具有龙头电站地位.2006年1月,云南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585万千瓦,为澜沧江中下游八个梯级的第五级.215,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中国电力体制将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直接供电的试点;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216,2002年4月,柬埔寨基里隆一级水电站修复及基里隆~金边115千伏送变电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根据中柬协议,中电技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用两年时间投产12兆瓦的水电站,同时建造从基里隆到金边约120千米长的输电线路.这是我国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第一个BOT项目,由中电技公司独立运营,商业运营期为30年.217,2002年4月27日,国家经贸委批准《高压电缆选用导则》等58项电力行业标准,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为强制性电力行业标准.这些标准将于2002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218,2002年6月,国家经贸委批复国家电力公司,同意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华中电业管理局,这是我国最后一个跨省电业管理局被撤销,它标志着在我国多年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219,2002年7月27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山西阳城电厂6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该厂6~35万千瓦发电机组全部投运.1996年8月,山西阳城电厂一期工程设备进口合同签订,1997年1月28日,工程正式开工.该电厂是中国第一座跨省区,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的大型坑口电厂,所发电量全部送往江苏省.220,2002年12月29日,在北京人大会堂召开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公司成立大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8电力60年洲坝集团公司正式宣布成立.221,2003年3月20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挂牌,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柴松岳出任电监会主席.2003年2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电监会是我国基础产业领域首家政府监管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监管的重大转变.222,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电力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峰谷电价,错峰用电,加强需求侧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力供应.2003年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电紧张,少数地区持续限电.全国用电量总计达到189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23,2003年6月12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东北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05年11月21日,南方电力市场模拟运行正式启动.224,2003年7月9日,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方案明确电价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方案提出,在进一步改革电力体制的基础上,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同时,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管理制度. 225,2003年9月14日,由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2002年度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结果揭晓,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1.71亿美元的国外营业额首次进入100强,位居第89位,2008年首次进人50强,位列第50位,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中国水电第一品牌”的形象.226,2003年11月8日,华j电网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至此,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全部组建完毕.227,2003年12月16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以2.27亿美元,成功竞标收购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发电厂权益的奥丝电力公司50%的股权,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新的一步.2005年7月28日,该集团公司又出资2942.3万澳元,收购了在澳大利亚蒙托煤矿项目25.5%的权益. 228,2004年3月30日,大渡河四川瀑布沟水电站开工,该电站装机330万千瓦,是大渡河22。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3b74e2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0.png)
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力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电力工业还处于萌芽阶段。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曾设立过工、矿、电三总司,分别管理着不同领域的工业。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电力产业的发展极为缓慢。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力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
于是,在经济建设中,电力工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1949年后的头十年,国家对电力工业进行了大力投资。
这十年间,国内各地相继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电站,电力供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电力调整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应对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电力需求增加以及电力产业自身的问题,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调整。
以地级以上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电网已经基本建成,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放到了农村电工程建设上。
这期间,国家大力推行“小电站,大发电”的政策,致力于建设小型水电站,以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
四、电力行业的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力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
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之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趋势越发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电力发展的规划,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能源转型的新征程当前,随着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国电力行业已经进入能源转型的新阶段。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光能等,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电力工业也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模式,以提高发电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电力行业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迅速崛起,打造了中国电力工业强国的美好愿景。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c0aa7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3.png)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82年,当时上海的一台12千瓦蒸汽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电力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逐步发展。
1949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为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198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2000年突破3亿千瓦,2011年突破10亿千瓦。
截至2022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7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1万亿千瓦时,位居世界第一。
在电力技术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2006年建成投产的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
![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36598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b.png)
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电力行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本文将从电力的起源开始,依次介绍电力行业在技术、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里程碑。
一、电力的起源电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哲学家塔勒斯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的原理。
但直到18世纪末期,科学家们才开始深入研究电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二、工业革命和电力的应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
约瑟夫·斯瓦兹和米歇尔·法拉第等科学家们的发明,如电磁感应原理、直流电机和电灯,使得电力在工厂和家庭中得以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电力行业的基础设施开始建设,电力产业迅速崛起。
三、交流电的普及托马斯·爱迪生的直流电系统和尼古拉·特斯拉的交流电系统之间的竞争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后来,由于交流电的传输损耗较小,其在输电和分配中更加高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成为电力行业的主流。
四、发电技术的革新随着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发电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20世纪初,燃煤发电成为主流,随后,核能、水力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逐渐扩大。
近年来,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五、电力行业的产业化与国际合作电力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推动和国际合作的支持。
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投资于电力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研发。
国际间的电力互联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全球电力市场的格局,促进了电力技术的交流和合作。
六、电力行业的创新与未来如今,电力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智能科技的兴起,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同时,全球对于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的需求也促使电力行业加速转型,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经历了从起源、应用、技术革新到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电力行业未来的关键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合作的加强,电力行业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为人类提供更可靠、高效和清洁的电力资源。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a08794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a.png)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
新中国的发电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之初。
在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力供应非常不足,电网规模很小,主要依靠水力发电和少量燃煤发电。
1950年代,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中国开始大
力发展电力工业。
首先建立起一批小型燃煤发电厂和水力发电厂,增强了电力供应的能力。
1956年,中国第一台由中国自
主设计制造的汽轮发电机组在河北省饶阳发电厂投产,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迈上新的台阶。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大
型燃煤发电厂、水电站和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还引进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发电机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发电机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1980年代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一步加大对发电机的研发和
引进力度。
1995年,中国首台30万千瓦的超临界发电机组在
广东电厂试运行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少数拥有超临界发电机技术的国家之一。
199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30万千瓦核电机
组在浙江三门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电发电机技术实现了突破。
2000年代以后,中国电力工业加速推动清洁能源发电,并将
发电机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
大规模的风电机和太阳能发电机的应用使得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大幅增强。
目前,中国的发电机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电力供应能力明显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发电机发展仍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61553e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a.png)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产业之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力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时期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电力工业基础薄弱,电力供应不足。
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农村电气化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建设了一批重要的水电站和火力发电厂,如白鹤滩水电站和大唐火力发电厂。
这些电力工程的建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84年,中国电力工业总公司成立,对电力行业进行整合和管理。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电源结构调整、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等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发展水电、火电、核电等各种能源形式,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市场化运作打下了基础。
三、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中国电力工业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同时,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推动电力市场化和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
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参与了许多国际电力工程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将成为关键。
同时,电力工业还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回复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427b22e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8.png)
中国电力发展历史-回复中国电力发展历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这一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时期,而电力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自那时起,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中国电力发展历史的问题。
第一步:中国电力行业的起步和初期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力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创立和初期的发展。
为了克服城乡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电力建设和改造工作。
这期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单位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电力供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步: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开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力行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此时,中国政府鼓励外资进入电力行业,希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电力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力产业结构逐渐调整,形成了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主导的电力供应体系。
第三步:中国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电力行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重点投向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以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电力科研和创新的投入,促进了电力技术的突破和提升。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的电力装备制造能力逐渐赶超了发达国家,成为了电力设备出口大国。
第四步:中国电力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转型。
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电力行业再次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行业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大规模建设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项目,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第五步: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合作和影响力提升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逐渐与世界电力行业融为一体。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d972e2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a.png)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一、前言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从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到现代化的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工业处于起步阶段。
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总装机容量仅为112万千瓦,电力供应极度不足。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苏联援助和国内自力更生的努力进行发展。
1952年,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鸭绿江水电站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三、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重组、电力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1980年,中国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亿千瓦,电力供应逐渐得到保障。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加快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电力装机容量,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四、现代化阶段(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中国电力工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五、未来展望中国电力工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电力供应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还将加强与国际电力工业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电力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六、结语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电力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信在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74d2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d.png)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自那时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繁荣发展的漫长历程。
以下是对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的详细概述:1.起步阶段(1882-1949年):中国的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当时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发电厂。
随后,中国各地的发电厂逐渐建立起来,但由于国家贫困和科技落后,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非常有限。
这一时期,发电厂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主要供应工业和军事需求。
2.发展阶段(1949-1970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195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设一系列水电站和火电站,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此阶段,国家实施了“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即同时发展水电和火电。
到1960年代末,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数百万千瓦。
3.核电发展阶段(1970-1990年):在197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核电。
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到198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功建设了几个核电站,并实现了商用化。
核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电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高速发展阶段(1990-201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电力工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政策方面,国家实施了“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的重大工程,大大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还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升级。
在此阶段,中国还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5.清洁能源转型阶段(201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力工业开始进入清洁能源转型阶段。
国家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研究与应用,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中国还加快了核电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核能的安全、高效利用。
6.创新与智能化阶段(2020年至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电力工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a092f29453610661ed9f436.png)
一、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1、新中国电力工业背景(1949-1978)新中国电力工业是在传承解放前的“中共中央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组建了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但燃料工业部组建的初期,直接领导的仅有部分地区的电力工业,大部分电力工业由于建国初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均由各地军事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管理。
到1952年,全国的电力单位才被基本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图1为1952年时的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组织系统。
图1 1952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1952年12月10日,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燃料工业部决定,对电业管理总局进行改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华北、华东,扩大为全国,并先后成立华北、华东、中南电业管理局,管理地区电业基建和生产。
1953年月1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正式实行。
“一五”计划确定电力工业计划是,装机205万千瓦,期末(1957年)年发电量159亿千瓦时。
同时明确了“一五”电力建设方针:以建设火电(包括热电联产)为主,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水力电站的建设,并大力地进行水力资源的勘测工作,为今后积极地开展水电建设准备条件。
1953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
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4月27日,我国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吉林丰满电厂安装竣工。
丰满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上,1937年开始兴建,二战后我国接管时容量13.25万千瓦。
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1953年开始安装新机组,至1959年共安装6台,总容量达55.375万千瓦,为当时我国最大水电厂,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电建设人才。
后扩建为百万千瓦电厂。
中国电力技术发展史
![中国电力技术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3cdd6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3.png)
中国电力技术发展史引言: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史。
一、中国电力技术的起源中国电力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动,而电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形式,被广泛认识到其巨大的潜力。
1902年,中国第一座电站——大沽电厂在天津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电力技术的起步。
二、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历程1. 初期发展阶段(1902-1949)在初期发展阶段,中国电力技术主要受到外国技术的影响。
1907年,上海第一座现代化电厂——南洋电厂建成,引进了德国的电力设备。
此后,电力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和普及,电网逐渐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事业,大力推进电力技术的自主创新。
中国电力工程院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为电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近现代化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力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1年,中国第一条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在河南安阳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技术进入了高压输电时代。
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力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投产的第一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在辽宁锦州投入运行,实现了中国电力技术的自主化。
3. 现代化阶段(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技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电力技术在规模化、智能化、清洁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超高压输电技术成功实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力技术也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中国电力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电力需求的不断上升,中国电力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1d6f6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c.png)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史第一阶段(1882年-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882年,福州的一个水力发电站开始了首次电力供应试验。
1895年,上海也建立了第一座公共电灯厂。
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力发电站逐渐兴起,比如王家坝发电站和彝陵发电站等。
在20世纪初,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外国投资者开始在中国建设电力设施。
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中国电力工业进展缓慢。
第二阶段(1949年-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实行开放政策,电力工业也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
1985年,中国成立了华能集团和国家电力公司,并进行了电力体制。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和消费国。
1994年,中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超高压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电力体制再次进行了,国有电力企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同时,中国电力工业也开始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了核电、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
此外,中国对外投资也逐渐增加,通过在其他国家建设电力工程,推动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起步阶段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电力工业不断前进,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力工业有望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电力的需求,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d6383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e.png)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1.1951年-1959年:起步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发电机的制造和发展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主研制和引进消化相结合,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开始起步。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发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也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然而,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在初期,中国主要依赖从苏联等国家引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对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逐步掌握了发电设备的基本制造技术。
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发电设备,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1959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6千伏水轮发电机,这标志着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水力发电设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2.1967年-1972年:自主创新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自主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开始自主创新发电设备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火电和核电设备。
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多种新型的发电设备,如高温高压火电机组、核电机组等。
这些设备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水平,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开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虽然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掌握了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3.2007年-至今: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发电设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设备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
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
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
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
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
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20XX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
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
20XX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1倍,居世界第二位。
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改革开放初的4.5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改革开放初的13.5倍,居世界第二位。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大型能源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工业的栋梁。
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年保持年均煤炭产销量增长千万吨以上。
旗下拥有被誉为“世界第一矿”的大柳塔煤矿、世界上一口井一个采掘面产量最高的矿井之一的榆家梁煤矿、世界首个百人千万吨级煤矿的哈拉沟煤矿和集矿井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及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煤矿等数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20XX年共生产原煤2.82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世界第七大石油公司,20XX年共生产原油1.08亿吨,天然气617.5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25亿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石油和石化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20XX年生产原油4180万吨,天然气8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3亿吨;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
目前已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1190万千瓦,20XX年发电808.12亿千瓦时,创20XX年三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发电量历史纪录;1991年建成投产的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90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独立研制建造核电站的国家;20XX年建成投产的田湾核电站是目前我国现有4座核电站(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中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按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总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
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着国家电力供应重要使命,是我国最大电力供应企业,经营区域覆盖88%国土面积,供电人口达10亿。
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特大型能源基地相继建成投产。
全国第一个亿吨级安全高效绿色煤炭基地——神东矿区,20XX年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树起一块崭新的历史丰碑;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自1976年开始连续27年高产稳产,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胜利、辽河、塔里木油田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源运输大动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能源运输建设成为能源供应保障的重要环节。
1988年修建完成的西起山西大同东至秦皇岛港的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重载铁路,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线。
20XX年煤炭年运量达2.5亿吨,20XX年又成功实现3亿吨煤炭年运量,创下铁路运营密度、运输效率、干线运量3项世界之最;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和国家能源进出口重要港口——秦皇岛港,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型煤炭码头群,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全长4000公里,是我国目前建成的距离最长、管道最大、压力最高、输气量最大、技术含量最多输气管道工程,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建设完成,极大缓解了东部经济发展与能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网建设进入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总投资达5265亿元的西电东送工程,是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使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形成北、中、南三路送电格局。
北线由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向华北电网输电;中线由四川等省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南线由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向华南输电。
此项工程的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我国电力输配能力。
(二)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运输等较为完整的能源技术体系。
煤炭工业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已超过80%。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成为我国具备先进科技装备、专业配套的现代化能源生产部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电力方面,60万千瓦、百万千瓦大容量高参数火电发电机组得到广泛应用。
20XX年9月底,全国已有10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运。
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幅度提高。
电力装备制造业也取得长足进步。
超超临界机组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核电已具备百万千瓦级设备自主制造、压水堆自主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三峡机组全部国产化,标志着中国电力装备制造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达到新的水平;水电站设计、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小水电行业技术主要输出国之一。
电网建设已经具备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
六十年来先后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
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有序开发了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水力资源。
到20XX 年,全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年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
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提高到7.4%。
核电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截至20XX年,我国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达88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近年来,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我国风电发展迅速,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实现翻倍增长,到20XX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同时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能够批量生产单机容量1.5兆瓦级的风电机组。
太阳能利用在光伏产品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20XX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的显著增加使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XX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76%下降为69%,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17%提高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9%。
(四)能源节约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