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设计人:杨惠珍审核人:八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知识链接】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3、写作背景。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全篇熔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作者把自己的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
(2)全文以“”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
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更在乎。
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感知琅琊山之美,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感知琅琊山之美,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知识拓展: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深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糅合在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环滁( ) 林壑( ) 饮少辄醉( ) 林霏( ) 山肴( ) 岩穴暝( )野蔌( ) 弈者胜( ) 阴翳( ) 晦明( ) 翼然( )酒洌( ) 琅琊( ) 伛偻( ) 觥筹( )2.一词多义。
也①环滁皆山也( ) 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②山之僧智仙也( )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乐乐其乐( )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②云归而岩穴暝( )谓①太守自谓也( )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 )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太守谓谁( ) ②佳木秀而繁阴( ) ②临溪而渔( ) 3. 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示范课)】强不息☆榆林八中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班级组号姓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篇二:28、--醉翁亭记-导学案答案】标】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琅琊山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味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1007—1072),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醉翁亭的由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
【字斟句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暝().伛偻()()携()酒洌()野蔌()觥筹()().......翳()晦明()颓然()...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划线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得之心而寓之酒:(6)云归而岩穴暝:....(7)野芳发而幽香:(8)佳木秀而繁阴:..(9)伛偻提携:(10)觥筹交错: ....(11)颓然乎期间:(12)阴翳:...(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14)太守自谓也:...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等关系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
《醉翁亭记》三步一体高效课堂导学案(含答案)
课题《醉翁亭记》导学案课时:2 教师:毛勇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虚实词,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导学方法阅读后积极讨论,品味感情、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导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0分钟)1.生字滁chú州林壑hè蔚wèi然琅láng琊yá潺chán潺辄zhé醉霏fēi霏岩穴暝míng 伛yǔ偻lǚ 山肴yáo野蔌sù觥gōng筹chóu 阴翳yì2.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教他读书习文。
24岁考取进士,开始登上仕途。
他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改革,反对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官僚,因此屡遭贬谪。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而趋向于保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他的文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散文创作方面,其政论文《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紧密联系现实政治斗争,体现了他的“切于事实”的文学主张;其散文《秋声赋》《醉翁亭记》明畅简洁,抒情委婉,更是脍炙人口。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诗话”这一形式。
作为史学家,他曾与宋祁一起编成《新唐书》,又独自编写了《新五代史》。
醉翁亭记导学案答案
28、醉翁亭记
(5)成语积累
❖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 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
❖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 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 山肴野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 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 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 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28、醉翁亭记
❖ 第四段----众人归
❖ 1.本段写了哪些乐?
❖ 三种乐:禽鸟 太守 游人
❖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 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8、醉翁亭记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 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 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28、醉翁亭记
(2)一词多义
❖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 趣”)
28.《醉翁亭记》导学案含答案
28.《醉翁亭记》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
【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晦明觥筹饮少辄醉琅琊林霏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泉香而酒洌③负者歌于途④树林阴翳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
他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__ 、_ 、、。
4、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
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 。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___________ ,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_________ 、_____ 、______ 。
④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____ 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_______ ______________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 。
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链接材料: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醉翁亭记导学案配答案
28 醉翁亭记“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
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饮少辄.(zhé)醉岩穴瞑.(míng) 伛偻..(yǔlǚ)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颓.然(tuí)阴翳.(yì) 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霏,雾气;开,散了。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
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动词)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记》 导学案及答案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与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得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子翻译。
,理解课文内容。
1、读准下列划线字得读音环滁( ) 林壑( )琅琊( )( )潺潺( ) 辄醉( ) 林霏( )暝( ) 晦明() 伛偻( )( )山肴( ) 野蔌( ) 颓然( )阴翳( ) 觥筹( )( )2、文学知识填空欧阳修,字永叔,号 ,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 (朝代) 著名家,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她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得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就是著名得“”之一。
3、本文结构与写景顺序第一段:写顺序: 、第二段:写顺序: 。
第三段:写顺序: 。
第四段:写。
4、主旨探究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但她还就是励精图治使“政通人与"、本文通过对得描写与对之乐得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得热爱与得情怀,抒发了作者得政治理想与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得复杂感情。
5、写出相关得成语(1)本意就是醉翁得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多含贬义)。
( )(2)本意就是本意就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
现在比喻事情得真相大白。
( )(3)本意就是前面得人在呼喊,后面得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4)本意就是酒杯与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人相聚饮酒得热闹情景、( )6、解释下列划线得字词环( )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 )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 ( )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 (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 (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2)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2)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2、想一想太守欧阳修到醉翁亭游玩,喝醉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醉”的?答案:颓(tuí)然乎其间喝酒喝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陶醉了:陶醉于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陶醉于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由“人游”和“太守宴”说明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过着和平宁静而富足和谐的生活3、议一议到醉翁亭附近游玩的人和鸟,他们的感受可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是禽鸟乐、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有什么不同?答案:乐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因人感到快乐而快乐,乐民之所乐,即与民同乐(三)悟亭1、读一读本文题目是《醉翁亭记》,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齐读第四段,回答答案: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感情2、辩一辩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醉和乐的关系怎样?答案:“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3、谈一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字、词、句、文章中心、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均可)例: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4、悟一悟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我们有何教益?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答案: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去尽其所能作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黑体 (小四)1.“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子的用法A表判断B表陈述C表感叹①环皆山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溪深而鱼肥(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环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答案:1.①B②A③C 2.① D②C ③B ④A 3. B【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①环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句写景的顺序是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6.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答案1.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2.视觉,听觉3.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布置好环境4.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5.①第一层(①~④)亭的环境②第二层(⑤~(11))亭名由来6.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加点已而上下谓2.译下面语句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4、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答案:1.不久阴暗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是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禽鸟人人太守与民同乐二、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醉翁亭记》 导学案及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28《醉翁亭记》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预习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环滁()林壑()琅琊()()潺潺()辄醉()林霏()暝()晦明()伛偻( )()山肴()野蔌()颓然()阴翳()觥筹()()2、文学知识填空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朝代)著名家,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著名的“”之一。
3、本文结构和写景顺序第一段:写顺序:。
第二段:写顺序:。
第三段:写顺序:。
第四段:写。
4、主旨探究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但他还是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
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和对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和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5、写出相关的成语(1)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
(多含贬义)。
()(2)本意是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
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3)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4)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
()6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环( )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醉翁亭记
5.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
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8、醉翁亭记
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化”。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 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 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 眼,主线)。
28、醉翁亭记
2.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 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8、醉翁亭记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 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 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1.本段写了哪些乐?
三种乐:禽鸟 太守 游人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28、醉翁亭记
2、再读课文,根据提示边读边圈画出写“山水 之乐”缘起的句子,体悟醉翁亭所处的环境之 美。
(1)山水相映之美:(第一段)
山蔚然深秀 林林壑尤美
环境秀美
泉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
环境清幽
亭翼然临泉
外观飘然
28、醉翁亭记
(2)朝暮变幻之美:(第二段)
早:日出而林霏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导学案
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
【自学环节】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必要时可以在书上注音。
环滁( chú ) 林壑( hè) 琅琊( lángyá) 林霏( fēi ) 颓然( tuí) 潺( chán ) 僧( sēng ) 饮少辄( zhé)醉 岩穴瞑( míng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8、醉翁亭记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 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 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28、醉翁亭记
【讨论环节】
1、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四周环境和亭名由来 。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 乐无穷。
第三段: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 面。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写作主旨。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 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 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 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 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 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28、醉翁亭记
) 伛偻( yǔlǚ) 酿( niàng ) 弈( yì)者胜 朝( zhāo )而往 酒洌 ( liè) 山肴( yáo )野蔌( sù ) 觥筹( gōngchóu ) 阴翳( yì) 射者中( zhòng )
28、醉翁亭记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雾气;开,散了。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晚:云归而岩穴暝
(3)四季变幻之美:
春夏秋冬相关语句。(第二段)
(4)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深秀的狼牙山
静态
水声潺潺的酿泉
动态
树林阴翳
静态
鸣声上下
动态
28、醉翁亭记
【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 两层:
28、醉翁亭记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 趣”)
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 发荣滋长,动词)
佳木秀而繁阴(
谓:太守自谓(称谓) 太守谓谁(是,为)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 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众宾宴饮之乐(……欢也。段----众人归
28、醉翁亭记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 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 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2.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 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8、醉翁亭记
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 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 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