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③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④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 、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 、观察。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实践。
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合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导入】(时间 2 分钟):同学们 , 在晴朗的白天 , 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 在十五的夜晚 , 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精品】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知道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样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和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地球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图片、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呈现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样式。
接着,教师介绍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绘制、剪裁、组装等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其他学生观察、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及特点;2.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能力;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2.准备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3.准备地球仪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4.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如地球仪、地球仪模型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特点。
提问:“地球为什么是球形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地理位置。
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如何找到某个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等可能比较陌生。
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各个部分,并解释其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地球仪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等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基本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得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形的线外,再有没有圆形的线?
进课程进
展示幻灯片 4: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刚才所找到的
度。
线叫纬线
板书:(一)纬线 1、形状:圆圈
师问:所有纬线长度相等吗?长度有什么不 学生回答:不
同?
一样,赤道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总结
长,其它的越
板书: 2、长度:不相等,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向 两 极 点 越
递减。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 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 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 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七、课时安排:第一章第一节第 2 课时
八、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幻灯片 1目标
对已学知
复习导入 幻灯片 3:这些你们都记住了吗?(内容见屏幕) 回顾回答 识 的 掌 握
学生回答完屏幕问题后,教师指着地球仪询问
情况,并未
学生地轴、北极点、南极点等。
定……高纬度地区”,并让学地球仪上找出泰
国,并判断泰国所在的纬度地区。
展示幻灯片 11:提示学生自查。
板书:5、低、中、高纬度的界限:30º、60º、
90º。
通过染色,
过渡:下面同学们继续在地球仪上找一条标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课程标准】1、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标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在小学有所了解,但对于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不了解。
对地球仪不陌生,对经纬线比较陌生,学习难度较大,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课前准备】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新课讲解,研讨展示](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板书:1、认识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系统接触地理知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地球仪。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抽象的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理解经纬网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教具。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经纬网的意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经纬网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教具。
2.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问题。
3.准备PPT课件,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经纬网的介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地球仪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解释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展示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观察经纬网的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用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等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情感态度】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演示]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地球真正的形状应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见《探究在线》学生用书“预习导学”。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板图]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
你们可以照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优秀作品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设计意图]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认识,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
(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同学们看图,这就是1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度是多少呢?(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 和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同学们再想,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呢?(相等)
下面大家看书P6 1.6 低、中、高纬的划分。
(2)低纬中纬和高纬(板书)
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读题,找同学回答低、中、高纬所占的纬度范围)
好,纬度我们明白了,下面我们再看看径度(板书)
在地球仪也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
们也向纬度一样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方向度数,这就是经度。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经线,标出经度边讲边画)
同学们看图,地球仪的0°经线叫做(1)本初子午线(板
书)
那么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
惯上用“W”作代号。
同学们看一看,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愈向东愈大,愈向西也愈大)
现在我们一同来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两条,比如20°E和20°W,60°E和60°W,只有180°E和180°W相互重合为一条经线,这就是(2)180°经线(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图1:11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20°W和160°E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六、经纬网(板书)
我们学习了纬线和经线,那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经纬网呢?(找同学回答)对,经纬网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同学们看P9 1.12图,这就是经纬网,比如老师说东径60°E,40°N的位置,同学们找一下。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让同学填)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其中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是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一定要学懂学会,回去后仔细复习。
布置作业;做课后习预,练习册和填充图册宣布下课。
板书提纲
§1、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经线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五、纬度和经度
1、纬度
(1)赤道(2)低纬、中纬和高纬
2、经度
(1)本初子午线(2)180°经线(3)20°W和160°E。
六、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