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 附加答案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一、默写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3.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山东省2003年)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02年荆州市,上海)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2004年玉林市)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

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

(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8.亲戚畔之9.天下顺之10.舜发于畎亩之中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12.管夷吾举于士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4.人恒过15.而后作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解释下列通假字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3. 衡于虑4. 入则无法家佛士三、解释下列一字多义1、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咨诹善道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先帝不以臣卑鄙以牒为械臣以王吏之攻宋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之:三里之城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环而攻之宋何罪之有5、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6、则:入则无法家拂士那么汉室之隆7、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8、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10、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无义固不杀人固以怪之矣四、词类活用1.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3.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所为5.所以动心忍性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章开头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突出的重要性,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结论句是3、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强调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完整版)孟子二章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双休作业《孟子》二章(一)荣华不可以淫1.解说以下句中斜体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2.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

( 《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D.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3.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诵停留。

(2 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解说一词多义的词语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邻近?7.孟子以为,大丈夫如何才能做到“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由?(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基础知识1 / 51 、加点字解说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 放弃 )尔后喻(认识)..B固国(国家)空匮其身(资财缺少)..C举于市( 推选 )饿其体肤(饥饿)..D域民(限制)威天下(威慑)..2、 . 对下边语句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可以曾:同“增”,增添。

.C.衡于虑,尔后作.作:发生D.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出:在外面,指外国。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___,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指城墙;___:指城墙外的空地;环:包围。

B.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___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指城池周围的护城河;坚利: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坚固而锋利;委:放弃。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到达;畔:背叛;顺:追随。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___答案:D。

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故:因此;降:赋予;大任:重要的任务。

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征:表现;色:面色、神情;发:表达。

C.___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畎亩:田地;喻:比喻。

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答案:D。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畔:背叛。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___:称量、权衡。

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属:让、交给。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曾:曾经、曾经有过。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成功的人;“道”指正确的道路、方法;“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2.“道”的得失决定了人们得到帮助的多少。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修辞手法:排比句。

统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阅读考题练及答案汇集

统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阅读考题练及答案汇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荣华不可以淫,贫践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此之谓大丈夫。

(《荣华不可以淫》)【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匮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

人恒过而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尔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

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B. 得志,与民由之(因为)C. 衡于虑(堵塞,不顺)D. 入则没法家拂士(辅弼)11. 以下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例句:行天下之大道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汝心之固C. 驴不胜怒,蹄之D. 已而之细柳12.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 分)A.【甲文】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案例,说明担当重担的人并不是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辛的磨炼、引出论题。

B.【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一定经历劫难的一般意义。

C.【甲文】“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国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单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乙文】对大丈夫的论述精华是“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1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 2)而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南宋民族英豪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胁利诱,一身正气,冷静就义,正表现了孟子“大丈1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荣华不可以淫的例子。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习题一:《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性。

【参考答案】1.《鱼我所欲也》儒家仁政本善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参考答案】2.(1)祸患,灾难;(2)不丢掉;(3)益处;(4)感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生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4)故患有所不辟也3.(1)“乡”通“向”;从前。

(2)“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翻译下面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答案】4.(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课后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父命.之(教导,训诲)C.以顺为正.者(正确)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5.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 ,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B.有些人官可以不当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 )(4)而后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二章答案

(一)1、D 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

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二)1.《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2.见课下注释3.(1)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逆境治理国家(3)治理国家的重任(4)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5)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7)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8)主要论述了人常常处于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论证方法上运用对比论证,一正一反,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9)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1)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jìyú)。

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C. 死于安乐 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孟子两章复习题

孟子两章复习题

孟子两章复习题孟子(372年-289年BC)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章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两章是讨论人性和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的重点章节。

本文将通过复习题形式来帮助读者对这两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回顾。

一、《告子上》复习题1. 孟子在《告子上》一章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观点?2.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什么特质?3. 孟子在《告子上》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教育理念?4.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什么来培养和发展?5. 请简要概括《告子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尽心上》复习题的本性是什么?2. 孟子提到了什么重要的观点来说明人类的本性?3. 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到了什么重要的教育方法?4. 孟子认为人类的本性可以通过什么来修养和改善?5. 请简要概括《尽心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回答上述复习题,读者可以加深对《告子上》和《尽心上》这两章内容的理解和回顾。

这些问题涉及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思想。

理解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告子上》一章中,孟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良善特质,并提倡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这种善良。

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养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的本性是善的,并通过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解释这一观点。

孟子还提出了通过修养和追求道义来提高人性的倾向。

孟子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通过修养和追求道义来培养人性的善良特质。

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复习《告子上》和《尽心上》这两章的内容是理解孟子思想的重要一环。

通过回答上述复习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关于人性、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核心思想。

孟子二章 习题

孟子二章 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

《孟子二章》中考题汇编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

(13分)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3分)答: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理解题集锦
1.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4.作者让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这样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原文和自己的话作答。

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自己的话: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10.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请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原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自己的话: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11.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实质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实质是无原则是顺从。

12.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12.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答: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非大丈夫。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文章的气势,论证更充分。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事例说明一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出生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

说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举例论证;阐述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逆境能成才”。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遭受宫刑,经受磨难仍能坚持写作,最终完成历史巨作《史记》。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不怕困难,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

我认为“顺境能成才”。

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何愁不成才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呑噬,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