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根据欧洲多中心研究报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
(-)诊断标准:L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可根据病史,及麻、凉、痛、痿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资料,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物理学检查、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才能确诊。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出现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④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为了给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定量判断的依据,近年来国外学者先后提出多个评分系统,较为简便和广泛使用的是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1.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21LImmOI/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21LlmnIO1/L(200mg∕dl)oL2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而定)临床症状有蚁走感、肢端麻木、疼痛或出现烧灼感,踩棉花,踏木板等感觉异常,大便干结或不干结而排便不畅。
临床体征可见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膝、腱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体感诱发电位提示周围神经病变。
2.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制定)。
口干咽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肢体麻木、肢端发凉、肢体疼痛,身痒、有蚁走感,便秘。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医药辩证论治:主症: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身痒、有蚁走感。
次症: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多食易饥、肢端发凉、便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操作规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操作规程,确保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2、范围适用于所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
3、责任人专业组负责人。
4、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2017)》5、定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
6、内容6.1前言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
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等相关。
6.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分型及诊断分层DPN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分型及相应的临床特征见表1。
近端运动神经病变既往难以诊断,但近些年由于检查方法的进步诊断率有所提高,通过行肌电图检查,神经根在肢体上的相应支配肌肉出现纤颤、正锐波可确诊。
表1:DPN分型表2: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诊断分层6.3 DPN诊断6.3.1.a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诊断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表现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⑤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DPN的5项筛查可简化为3项组合(踝反射、震动觉、温度觉),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效果等同。
6.3.1.b需要排除的诊断有:①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②脑梗死;③格林-巴利综合征;④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⑤鉴别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以上检查均不能确诊,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3.2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分类、表现及需要做的检查如下:6.3.3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1)勃起功能的治疗;(2)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可改善病情;(3)药物治疗主要为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可作为一线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素、海绵体内注射、真空装置和阴茎假体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DPN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统计,DPN的发病率高达60%~90%,DPN通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以下肢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冰凉或微刺痛,往往不被患者和医师重视。
进一步发展,疼痛可由微刺痛发展到深部刀割样痛或持续性剧痛,甚则夜不得眠,再甚者肢体溃烂发展成糖尿病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有效的防治DPN,延缓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PN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等范畴。
中医药对本病认识较早,能够从整体、多层面、多靶点、多途径等方面进行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
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
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
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
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阴精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
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4]。
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
中 医治疗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概 况
王世伟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 ,天津 3 0 0 1 9 3 )
[ 中图分 类号 ]R 2 5 5 . 4 8 7 . 2 [ 文 献标识 码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4 — 2 8 1 4( 2 0 1 3 ) 0 8 — 7 0 3 — 0 2
卖用十医药杂志2 o 1 3 年8 月 第2 9 卷8 期( 总第 2 4 7 期)
J O U R N AL O F P R A C T I C A L T R A D I T 1 0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 V o 1 . 至 .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D P N) 属中医 “ 消渴病 ” 、 “ 痹证”、 “ 痿证”范畴。是 由于消渴病 日 久,肝 肾不足 ,气血两虚 , 络脉瘀 滞 ,筋 脉失 养所致 。主要病 机为 肾虚血 瘀 ,筋 脉痹 阻 。主要临床 特征 为肢体 感觉 和运动神 经功 能障碍 ,表现 为肢体麻木 、挛急疼痛 、肌 肉无 ) 丁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 可并发难治 溃疡 、急慢性骨髓炎乃至败血症 、肌 肉萎缩 、 瘫痪 、关节 畸形 等。 中医治疗糖 尿病周 围神经 病变具 有一 定 优 势 。概 述 如下 。 1 中药 内服 治 疗 何 颂华 … 认为 ,辨证重 点在痰瘀互结 、闭阻经脉 ,治 以化 痰 通 络 。药 用 桃 红 四物 汤 合 二陈汤 化 裁 的化 痰 通 络 方 。 当归 1 2 g ,川 芎 l O g ,生 地黄 8 g ,赤 芍 1 2 g ,桃 仁 1 0 g ,红 花 l O g ,水 蛭 6 g , 白芥 子 1 0 g ,茯 苓 1 5 g ,法半 夏 1 0 g ,陈 皮 1 0 g ,竹茹 1 0 g ,甘 草 5 变和血瘀有着 密切相关 的 联系 ,从血瘀 与 D P N的关系 、活血化瘀 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活 血 化瘀 药 在 D P N治疗 中 的应 用说 明 活血 化瘀 药 在 D P N 治疗 中的重要作用 。陈玉嫦 用 通痹汤 治疗 D P N,1 个月 后 症状 明显好 转 ,肌 电图显示 神经 传导速 度明 显加快 ,总 有 效率 8 8 . 4 %。王艳 芳等 采用健 脾活 血法 ,用 玉液汤 加 味。药用 山药 3 0 g ,黄芪 1 5 g ,知母 1 5 g ,天 花粉 9 g ,鸡 内 金6 g ,葛根 1 0 g ,五味子 9 g ,僵 蚕 1 0 g ,鸡血 藤 1 5 g ,当归 1 0 g , 川芎 9 g , 木香 7 g 。 并根据具体情况 随证加 减。杨春明 用苍术 1 5 g ,玄参 、生地 、黄芪 、丹参 各 3 0 g ,葛根 1 5 g , 蜈蚣 3 g ,知母 、黄柏 、当归 各 1 0 g 。联合 针灸 治疗 。对 照 组用 西药弥可保联合针灸治疗 。结果 治疗 组 4 8 例 ,痊愈 1 7 例( 3 5 . 4 2 %) , 显效 1 5 例( 3 1 . 2 5 %), 有效 1 1 例( 2 2 . 9 2 %) , 无效 5 例 ( 1 0 . 4 2 %),总有效率 8 9 . 5 8 %;对照组 4 8例 ,痊 愈 1 0 例( 2 0 . 8 3 %) , 显效 7 例( 1 4 . 5 8 %) , 有效 1 8 例( 3 7 . 5 0 %) , 无效 1 3例 ( 2 7 . 0 8 % ),总有 效 率 7 2 . 9 2 %。两组 总 有 效 率 比较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P<0 . 0 5)。庄小芳 等 在常 规 西 医治疗 的基 础上用 复方 芪鹰颗粒 治疗 ,患者运 动和感 觉 用 基础 治疗加梅 花针 叩刺 ,用消 毒的梅花 针沿患部 的络脉 叩刺至皮肤微红 或微 出血 , 干棉球反复擦拭 叩刺过 的皮肤 , 阴经和 阳经交替 使用 ,隔 日 1 次 。3 组均 1 O次为 一疗程 , 2个 疗 程 后 统 计 疗 效 。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Ⅲ 组 8 6 . 5 9 %, I I 组 7 7 . 3 9 %, I组 5 2 . 1 8 %。Z h a n g等 用针灸 治疗 D P N,总有 效率 8 7 . 5 %。 谢文 堂等 在基础治疗 的同时采用针刺治疗 , 取穴肝俞 、 脾俞 、 。 肾俞 、 肺俞 、 胰俞 、 足i里 、 合谷 、 阳陵泉 , 气 阴两虚加 气海 、关 元 ,阴阳两 虚加命 门 、气海 、关元 , 兼瘀血加膈俞 、血海。另外加用补 阳还五汤 ,3 周为一疗程 , 共 2个疗 程 。结果 疗效 明显 。针 刺与补 阳还五汤联 用可 改 善微循环 、营养神经 、促进局部代谢。 3 中 药 熏 洗 治 疗 孔彩霞等 。 。 用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赤芍 、乳香 、 没药 、地龙 、桂 枝 、花椒 辅助 中药足 浴后 ,临床 症状 明显 改善 ,浅表触 觉及感 觉 阈值 明显改善 ,表明 中药 药浴结合 西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 、 浅表触觉及感觉 阈值等。 王志兴等 临床 观察证 明黄芪 桂枝 五物汤熏蒸能较好 地改 善临床症状 以及深 浅感 觉。沈丽新 研 究证 明甲钻胺 联合 中药 泡 足治 疗糖尿 病周 围神经病 变疗效确切 ,可 明显改 善 症状及体 征 ,且 不 良反应少 。武淑梅等 引 在常规治疗 的基 础 上 ,另用 中药 当归 1 5 g 、黄 芪 1 5 g 、红 花 1 2 g 、川芎 9 g 、 桂枝 6 g 、鸡血藤 1 5 g 、艾 叶 3 0 g 、伸筋草 1 5 g 。加水煎 煮成 4 0 0 O aL r ,每 日 1 剂 浴足 。治 疗 3周后取得 较好临 床疗效 。 黄艳 用 生地 、黄芪 、牛膝 、白芥子 、透骨草 、当归 、川 芎 、赤芍 、地龙 、鸡 血藤 、苏 木等进 行封包 干热外 治 ,取 得 良好 效 果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皮分层 样结 构 。
中医学认 为 ,其 发病机 理 与消渴 病 日久 ,伤 阴耗 气 ,气 阴两虚 甚至 阴阳俱虚 ,气 虚血 瘀 ,脉络 痹 阻 , 气 血不 能濡养 四肢 ,阳气不 能布 达 四末 以及久 病损 伤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V . ) NO3 OL( 2 .
.9 .. 2.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临 床 分 析 与 中 医 中药 治 疗
Al ia n l sso N i c l ay i f n a DP i TCM n
李玉香 王文慧
如表 1 示。 所
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人血脂、血流变部分项 目 在治疗前后平均值的比较,如表 2 所示。
约l 2万元 人 民 币, 一旦 应用 于 临床 并 推广 可产 生不可
地区调查发现, 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 占9%, 0 而其 中有 周 围神 经 病变 者 占 8%,植 物神 经病 变者 占 5 5%。可见,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确实是糖尿病最为 6
常见 的并 发症之 一 。
估量的经济价值 。 2 中医中药治疗
加 重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症状 ,或 气血 不能 布达 于
在 综 合 降糖 治疗 的基 础 上 ,用维 生素 Bl0 mg 10 , 维生 素 Bl05 ,隔 日一 次肌 注 。以上两 组病 人均观 2. mg
察2 ~3个 疗程 ,每 个疗 程 为 4周 ,两 个疗 程 间隔 7
21一般 资料 . 9 %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病 人均 为 门诊和住 院病 0 人 符合 WHO糖 尿病 诊断 标准 ,同时 除外合 并眼底 出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 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 提高疗效。
中药治疗需遵循“调理脏腑、平衡阴 阳”的原则,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为目标。
0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
代医学研究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 ,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微循环,减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广泛应用将带动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生产、中医医疗 服务等。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公众健 康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轻炎症反应等。
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可直接作 用于病变部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 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和 中药注射液等途径给药。
中成药包括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剂型,使用方 便,可长期服用,但需注意药物成分及剂量。
针灸治疗
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四 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 减轻。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 速度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评估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进行 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细胞损伤。
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结构异常 和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细胞缺血、 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损伤。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分析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中医药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气滞血瘀、肾虚等病因有关。
肾主水,水液不运则为湿,湿阻络脉则为淤,湿淤相搏则为痹。
糖尿病患者常因肾虚导致气滞血瘀,湿淤痹阻,最终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着重于调理气血、祛湿通络、壮肾益气。
二、临床研究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如补中益气化痰汤、六味地黄丸等中药方剂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麻木等不适感,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推拿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一定的疗效。
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神经再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麻木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4. 中医药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联合治疗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前景。
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神经功能有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尤其是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疾病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能满足患者全面、个性化的治疗需求。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不断突破,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症 之一 ,发病率 为 3 %~9 %[。其 主要临床特征 为肢 0 0 1 ]
体远 端及躯干部分麻木 、疼痛 、异样感 ,呈袜子样 或手
疗 D N患者,取得较好疗 效,可 以改善肢体微循环 ,使 P 受损 的神经组 织得到充分 的营养并重新修 复,从而取得 良好的治疗效 果。有研究通过给予 D N 患者益气养 阴化 P 瘀通络方药 ,结果表明该法在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及 外周 神经传 导速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疗 效,明显优于对 照组【 。 l ”
理 因素 。 2 D N 的 中医治疗 P
药 ( 黄芪 、桂 枝、莪术、 肉桂 、川芎 、鸡血藤等 )治疗 D N,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 照组 。姜光 萍等 】 用黄 P 3 采 芪桂 枝 五物 汤合 四藤 汤加 减 ,结果 证 明观察 组在 改 善 D N 的临床症状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P
套样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属 中医学 “ 痹证 ” 血 痹 ” 、“ 、
“ 痿证 ”范畴。 中医药治疗 D N 具有较好 的临床疗效 , P 现将其 作一总结 。 1 中医对 D N 病因病机的认识 P DP 是在糖尿 病久 治不愈 、病程迁 延 的基础 上发 N
2 温 阳活血 通络 法 . 5
蒲翔【 D N 的动物研 究结果证实: 6 ] P 对
29 和营通络 法 刘成【] . "采用和营通络法治疗 D N, P 连
续服用 3 d后 ,发现 治疗后对照组血浆 E 、T 2水平 0 T XB
无 明显改善 ,而 治疗 组均有 明显改善 ,且较对照组有显
实验性 DM 大 鼠出现 D d后坐骨神经血流即 降低 ,为 M4 对照组 的 5 %,4周后达到 4 %。由此可见 ,中医 的瘀 1 0
疗 D N,结果表 明此方 能改善血液流变 学异 常,微循环 P 障碍 ,抑制血 栓形成 ,从而达到加速神经传 导速度 ,消 除肢体 麻木和感觉 障碍 等 。张文 风等[通过实验 以血液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 —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 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 DPN 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 DPN 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 ;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 ;《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 DPN 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 DPN 病机的认识。
DPN 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 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 DPN 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探究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 ol.(13) No.1-84-于脊椎小关节错位后,刺激相应脊神经、内脏神经及自主神经而引起,因此,针对相对脊椎节段小关节复位,配合邻近组织手指点穴后,效果立竿见影。
李师通过对颈源性疾病的总结和梳理,针对颈源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形成了以“辨证辨病相结合,精准定位定性诊断,分部分层理筋整复手法”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思想。
同时,李老师常强调手法的力度应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5]所言:“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筋喜柔,不喜刚”。
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因势利导、轻重结合、因人制宜,做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症状得到缓解或痊愈。
真正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李老强调医生必须精读中医经典,精读古代和现代的经典医案及诸家理论,借鉴各家经验,李师的伤科诊断、手法秉承于传统医学,又结合现代解剖有所发展,治疗时筋骨并重,后期注重脏腑辨证,内外同调,将伤科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吾当学之悟之。
参考文献:[1]周峻,熊振成,李文浩,等.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4):951-954.[2]王晓东,朱立国,于杰.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3):80-82.[3]张阳,李放,孙天胜.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8,7(5):373-376.[4]刘培太,张军,吴硕柱,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6):13-17.[5]吴谦等清.医宗金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翟双庆.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王荣宗(1993-),硕士研究生2018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一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疼痛麻木为突出特点。
近年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无论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现综述如下。
1、中医学对DNP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属于中医的“痹证”、“消渴”、“痛证”范畴,传统的观点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孙春英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本虚标实之疾,气阴两虚为本,气阴两虚、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基础。
屠庆祝指出“消渴”初期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结,脾郁不畅,气滞则血瘀;消渴日久,阴亏气损,血行不畅,津亏液耗,血涩不行,从而瘀血内生,则出现肌肤不仁、麻木、疼痛等症。
周铭认为本病在临床中除血瘀以外,气滞湿阻也是其常见的病因。
张苗海认为DPN 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肾、脾、气、阴之别,标实有血瘀、痰结、寒凝之异。
许成群从先后天的角度把DPN的根本原因概括为脾肾亏虚,认为阳虚络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穿整个病程的始末。
宋红梅等把DPN病机概括为阴虚燥热、血瘀、痰浊三端。
陈剑秋等认为可将本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阴虚为3型之共性,是导致其发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为其本,而热盛、湿浊、血瘀为其标。
任爱华认为,肾阳不足,阳不达于四末.则四肢不温,阴不化气,四肢失于温养,则麻木疼痛,元阳亏损温煦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本病的关键。
总之,DP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的瘀血相似,是在消渴基本病机的基础上出现的本虚标实之证,气阴两虚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并影响本病的发生发展。
2、中医学对DNP的辨证施治2.1专方专治益气活血通络法:糖尿病一般都有瘀血的特征,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循环瘀血更突出,因此活血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血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诊疗方案龙口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2011.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因病机1.发病因素本病是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
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有虚有实。
虚有本与变之不同。
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
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起作用,也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
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结并见。
临床上,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
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
常以虚为本,而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痰浊瘀血阻滞经络。
2.病机及演变规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夹瘀或阴虚夹瘀一气阴两虚夹瘀一阴阳两虚夹瘀的规律而演变。
阴亏是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麻木为主期多由于肺燥津伤,或胃热伤阴耗气,气阴两虚,血行瘀滞;或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或气阴两虚致瘀,脉络瘀滞,肢体失荣。
临床可见手足麻木时作、或如蚁行、步如踩棉、感觉减退等。
2.2疼痛为主期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迁延不愈;或由气损阳,或阴损及阳,阳虚失煦,阴寒凝滞,血瘀为甚;或复因气不布津,阳不化气,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不通则痛。
临床上常呈刺痛、钻凿痛或痛剧如截肢,夜间加重,甚则彻夜不眠等。
2.3肌肉萎缩为主期多由于上述两期迁延所致。
由于久病气血亏虚,阴阳俱损;或因麻木而肢体活动长期受限,血行缓慢,脉络瘀滞,肢体、肌肉、筋脉失于充养,则肌肉日渐萎缩、肢体软弱无力。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疼痛等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与萎缩等、(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与大纤维介导)得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得异常改变,QST与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与/或体征得其她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确得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得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得表现相符、(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她病因引起得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就是化疗药物引起得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得代谢毒物对神经得损伤。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得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得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断1。
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①气血亏虚【主症】四肢麻木疼痛,抬举无力,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萎黄无华,唇甲淡白,多汗或少汗,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心慌气短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调补气血【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当归12g,秦艽10g,桑枝10g,牛膝15g。
②气滞血瘀【主症】四肢麻木伴有郁胀疼痛,或痛如锥刺,按之则舒,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质可见紫色瘀斑、舌苔薄偏干,脉涩。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方药】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10g,枳壳实各10g,白芍15g,甘草6g,地黄15g,川芎15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③肝肾亏虚【主症】四肢麻木或酸痛,或有肌肉瘦削,或有颤抖,筋惕肉,步履踉跄,伴腰酸腿软,头目眩晕,爪甲枯脆,齿摇发脱,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补肝益肾宣痹和络【方药】虎潜丸加减:龟板10g,黄柏10g,知母10g,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5g,锁阳10g,木瓜30g,虎骨12g,狗脊15g,牛膝15g。
④湿热阻络【主症】下肢麻木伴有灼热疼痛感,或局部CA66红肿胀,患肢扪之发热,甚则两足喜踏凉地,舌质黯、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归12g,防己10 g,薏仁30g,龟板10g,黄芩10g,茯苓15g,泽泻10g,秦艽10g。
(2)经验方桂枝加术附汤加减:桂皮6g,芍药10g,干姜6g,白术6g,甘草5g,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
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
( 《济生方》)据日本报道:运用桂枝加术附汤合八味丸、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获得较好的疗效。
动物试验表明八味丸、济生肾气丸均有抑制大白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
经验方:菟丝子15g,枸杞子10g,补骨脂10g,全蝎4g,元胡10g,桃仁10g,牛膝15 g,桂枝6g,白芍15g,白术10g,荔枝核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详解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心陈苹副主任中医师一、概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
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二、DPN的临床表现1、周围感觉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早期最多见的神经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常有共济失调、踏棉絮感,四肢蚁走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 随后可伴有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即痛性神经病变,疼痛呈持续性、自发性或疼痛过敏。
病程少于6 个月至1年为急性,超过6 个月至1 年为慢性。
多见于下肢疼痛,常伴有其他感觉异常:如麻木,其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的C 型纤维损伤病变有关。
2、周围运动神经病变2.2.1单神经炎局部运动神经病变好发于老年人,起病突然,伴疼痛,与营养神经的血管堵塞有关。
好发部位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可发生腕管综合征;累及桡神经、股神经、大腿外侧皮神经、腓神经、足跖正中神经与外侧神经,可出现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累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
2.2.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也称糖尿病性肌肉萎缩,与慢性炎性多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蛋白漏出引起自身免疫有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病变。
它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与血糖紊乱、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以及气血运行受阻有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方案中,要从补脾胃、益气血、温肝肾、顺畅气血运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1.调养脾胃:首先要调养脾胃功能,改善体内的消化吸收功能。
可以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山药、黄豆、瘦肉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调理脾胃,如党参、黄芪、陈皮等,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
2.益气血:气血不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补气可以补肾,补血可以益肝。
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益气血,如黄精、党参、山药、鹿茸等。
这些中药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可持续一段时间。
3.温肝肾:中医认为,肝肾不足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温肝肾,如菟丝子、枸杞子、丹参、川芎等。
这些中药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具有温肝肾、活血化瘀的作用。
4.顺畅气血运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伴有血液循环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的情况。
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顺畅气血运行,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等。
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推荐一些辅助治疗方法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刺激穴位以达到益气血、温肝肾、活血化瘀的效果。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经络按摩来调理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
可以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按摩腿部、足底、手臂等部位。
3.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案主要包括调养脾胃、益气血、温肝肾、顺畅气血运行等多方面综合治疗。
谢春光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验案
中药与临床Phar m acy and C l i n i cs of C hi nese M at er i a M edw a2010;l(3)43谢春光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验案葛爱利1,谢红艳1,赵援援1,谢春光2[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变;谢春光;益气养191;活血通络[中图分类号1R249[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1674—926X(2010)03—0043—0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牛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N)是其所造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肢体麻木、疼痛、无力、发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引起多无醇代谢旁路的开放及周围血管的微循环病变是其主要的发病机理,归属于中医学“痹症”“血痹”“痿证”“不仁”的范畴。
导师谢春光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糖尿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特别是对D P N的治疗,颇有见解。
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深感导师对D P N的辩证施治和遣方用药经验独到,且疗效确切,现举医案如下。
1肺胃热盛案宋某,男,56岁,2009年8月10日初诊。
因口干多饮5年,双手足麻木、皮肤针刺感2月来诊。
糖尿病史5年,现皮下注射甘舒霖30R控制血糖,宅腹血糖在7m m 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1l m m oL/L左右。
现症见疲倦,口干口苦,全身瘙痒,双手、双足麻木,皮肤有针刺感,大便十结难解,纳莠眠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黄芪30g,山药15g,黄连10g,银花藤30g,生地15g,苍术15g,石膏30g,知母15g,葛根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酒军4g,红花15g,川芎15g,鸡血藤20g,滑石20g,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3次。
7天后二诊,诉双手双足麻木减轻,口干口苦减轻,大便1彬l_2天,效不更方,再进7剂。
7天后三诊,诉双手双足麻木明显减轻,皮肤针刺感消失,无口干口苦,无皮肤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稍暗苔薄,上方去石膏、黄连、地肤子、白鲜皮、滑石、酒军加麦冬15g,丹参15g,路路通15g,山茱萸[作者单位] f作者简介]1.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08级硕士,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葛爱利(1983年.),女,河南濮阳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厅向:内分泌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收稿日期]2010-05-3015g,连服15剂,以巩固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 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1 )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 5 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 1 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 5 项检查中任 2 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 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断1. 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 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 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 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 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 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 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6. 湿热阻络证:肢体灼热疼痛,或重着乏力,麻木不仁,脘腹痞满,口腻不渴,心烦口苦,面色晦垢,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川芎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针灸治疗: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2. 阴虚血瘀证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注射剂)<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3. 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
针灸治疗: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 1 次,14 次疗程。
4. 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推荐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血塞通软胶囊、丹参注射剂)。
针灸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 1 次,14 次为1 个疗程。
5. 肝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推荐方药:壮骨丸加减。
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
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 1 次,14日为 1 疗程。
6. 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苦参、黄连、黄芩、桃仁、萆薢、泽泻等。
针灸治疗:湿热阻络证取穴大椎、阴陵泉、曲池、内庭、合谷、三阴交、太溪、养老等。
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 1 次,14 次为 1 个疗程。
(艾灸取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山、委中、太冲、行间等,用于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 熏洗(蒸)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寒凝血瘀证尤为适宜。
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
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C,浸泡20〜30 分钟,14 日为1 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2. 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 穴〜3 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 〜30 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1 日 1 次,14 次为 1 疗程。
3. 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
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4 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15〜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4. 离子导入治疗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各个证型,可以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药,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5. 推拿疗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穴位和手法分开描述)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 次为 1 疗程。
禁忌症: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三)西药治疗根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规范应用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药物,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
(四)护理调摄要点1. 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
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2. 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3. 加强足部护理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可选用震动觉检查仪。
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可选用频谱仪。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7C,时间20〜3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⑤预防外伤:指导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及时治疗。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 .证侯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90%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2.症状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 年)。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w 30%(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 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肌电图评价-神经反射评价可以参考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 1.临床症状积分(—)临床症状积分表(表1)注:主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症状积分方法为轻:1分,中:2分,重:3分2.Toronto临床评分(表2)表2: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针刺感轻触觉无力震动觉共济失调位置觉上肢症状注:症状分:出现一项记1分,无为0分;反射分:每一侧反射消失2分, 减退1分,正常0分,最高分4分;感觉试验分:每出现一次异常记1分,无异常0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