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它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 例如,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知、思考等意识活动是基于这些物质存在而产生的。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则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发展的观点-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以科技发展为例,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个新的科技时代都是对旧时代的超越,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例如,在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一对矛盾。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这种矛盾关系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 例如,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来探索自然规律(认识)。
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这些试验过程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最终获得了对电灯制造技术的正确认识。
同时,这种认识又被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认识的目的),并且通过实际使用(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有效。
2020最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全书)
辩证唯物主义陈志强编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与环境有关的材料)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为什么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客观存在和规律性,反对宇宙万物的唯心主义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内部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五个方面: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 矛盾和对立面的普遍性:万物存在于矛盾之中,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3. 质量互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通过数量的积累,会引起质量的变化。
4. 反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存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性: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之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动和进步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2.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
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冲突形式,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关键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复习这两个原理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概述,并从不同角度论述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研究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对立统一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质量互变则强调事物的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变化的,只有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驱动力以及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不同社会形态的变革则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也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全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变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和趋势,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的根据。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武器。
正是基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既给人类带来“福祉”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汽车:速度——“马路杀手” 网络:信息、交往便利——“虚拟世界” 转基因:高产、新产品——安全问题 “克隆”技术:广泛用途——安全和伦理问题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认识论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认 识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唯心主义的认 识论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和联系的科学。 形而上学是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和理论发展水平。 (2)阶级根源 一般说来,历史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总 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和 社会集团总是倾向于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不同回答,是区 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 标准。因此,把握基本问题,可以使人们自觉坚 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不同回答,可以 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两个原理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组成,它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演进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眼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发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所创造的过程,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个体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而这种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人民群众与剥削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对立面,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们包含着对世界的不同解释和对社会历史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它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等基本范畴的分析,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这种矛盾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矛盾的主要形式有质量矛盾、量的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等等。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方向和历史进程。
2、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包含着不断的否定和超越,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新的阶段和质的变化,是事物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
3、质量互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数量增减,而是伴随着质变的过程,是从一种本质状态向另一种本质状态的转化。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事物进化的一种形式。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和趋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相应机构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总体框架。
2、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不同阶级的利益和矛盾。
阶级斗争是抛开阶级不存在的社会中产生的,是阶级不同利益相互对立的一种表现。
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
李秀林辩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典型题李秀林是中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中国哲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李秀林主张的哲学理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有机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整体。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而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发展的观点是“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的、冲突的、各自相斗争的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的原因。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李秀林另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历史是在阶级斗争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别的动物性社会到人类的文明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理论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必然的联系。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四、典型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普遍存在”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一切方面”?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3.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唯物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是认识的终点”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方面来看,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分别对它们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的水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等方面。
社会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则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矛盾的激化所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方向性。
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社会革命则是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方向的,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趋势和发展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包括对立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方面。
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包括对立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
事物内部的矛盾通过内部的斗争和变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中国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
这两个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对客观世界的辩证认识和对矛盾运动的观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主张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2. 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它强调了历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产生推动的。
它指出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势,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思想体系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汇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李秀林(第五版)唯物论部分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定义: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基本问题: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党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通过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物主义。
它强调对世界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有机的、发展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意识的形态和发展。
2.矛盾普遍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3.质量互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反作用于量变,形成一个循环的发展过程。
4.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发展都包含着前一次发展的否定和超越。
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变革引起的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的根本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而展开的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3.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逐渐更替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基本原理,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应用这些原理对社会历史进行具体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心理和精神状态)4.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①联系的含义(要处理好事物间,各环节、各个部分的联系)②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割裂事物的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虚假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修桥、路,网络,贸易等);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要分析条件(或者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状态的变化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例:优化经济结构)2.发展的观点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作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3.矛盾的观点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法,全面看问题。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向、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根本认识方法。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它强调对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认识。
2. 联回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维系和推动发展的。
矛盾存在、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3. 单纯的和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非平衡性和矛盾性,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推动事物发展。
4. 量变与质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种逐渐积累和变化的过程,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突变,即量变引起质变。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变迁规律的科学认识。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演进的规律,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和进步的关系。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阶级对立。
3. 社会革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持续,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的制度和阶级。
4.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否定的理论和实践,是解放人类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了具体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知识点和理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大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哲学(三个层次P3-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念、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哲学的物质P39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P4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P46 生产方式的决定力量)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由此可见,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是一种物质存在。
8、意识的产生P5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9、什么是实践P65、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0、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由于:首先,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11、社会的经济结构(什么是阶级、阶级的本质P107)所谓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本质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12、政治结构P109 及其核心P110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
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3、国家的本质、职能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
国家的对内职能一是政治职能,二是社会只,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14、文化结构(及其相对独立性)P118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文化结构对于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5、人的社会价值P136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在社会中体现的对于社会的意义,即人对于社会的价值,或者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
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对社会不作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没有社会价值的人。
人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表现,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人的社会价值还取决于其道德水准。
不仅简单取决于能力大小,更重要在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
运用社会的尺度来评价人的价值,即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就是要看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人的价值的社会尺度同时也就是历史的尺度。
16、人的个人价值P139人的个人价值即个人的存在和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或者说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
仁德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肯定。
人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政治活动,通过参加科学认识和艺术创造等活动来满足这种需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还表现在人有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需要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个人作为人所应有的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其根源就在于人有一种超越自身现实的理想追求。
17、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个人价值的关系P141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个侧面。
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人的个人价值则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
人的个人价值总是与人的社会价值想联系,并且在事实上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孤立的、绝对的个人和个人价值是不存在的,现实存在的只是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个人的自我的存在,个人的自尊自爱和自我完善,是与社会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归宿的,尊重社会和尊重个人是互为因果的。
个人的奋斗应以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为目标,才能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个人奋斗如果脱离开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基础,终将一事无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只有在社会中,并且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正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18、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P147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同时又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正是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但人的本质不在于与其他动物共同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正式人类的社会性使人不仅同不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同那些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动物区别开来,规定人的本质的是人类社会性即人类社会关系。
人的现实关系是人与世界全面的关系,既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人与世界具体的历史的关系中,人作为活动主题自觉的、能动的和创造的特性即人的主体性,集中地体现了人的本质。
从其现实性上说,人是一种具有理性意识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也与那些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动物区分开来,形成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
人是一种社会的实践的存在,在社会实践中,人把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
构成人的本质的人类社会性,就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规定性,具有具体的历史的特点。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第一,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因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本质;第二,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既继承了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又创造着新的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关系常常通过物来表现,或表现为物的关系,于是出现了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
物与物的关系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只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反映或折射着人的社会关系,必须始终把物作为对象性的存在,把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使物成为社会的对象,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样,人才能真正拥有和实现自己作为人的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