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多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探索

多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探索李文钊【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挑战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出发,开始了其多中心之旅的探索.她早期利用公共经济理论,通过对大城市警察服务15年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大城市治理的多中心理论.此后,她通过开发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对渔业、森林、灌溉、地下水等公共池塘资源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证研究,并系统地提出了自主治理的八项"设计原则".当前,她最新的理论研究动态包括:思考开发一个更一般的基于人类行为的选择理论;将信任作为重要的考虑变量;思考人类集体行动的微观情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宏观背景,即人类的社会生态系统(SES),从而进一步推进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前沿进展.在这些研究中,多学科、多元研究方法和合作研究是其重要特色.【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6【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多中心理论;公共经济;政治经济学;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作者】李文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6在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上,有两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位是赫伯特·西蒙[1],他于1978年因为提出有限理性(Boundary Rationality)并将之应用于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而获奖,另一位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以下简称“奥斯特罗姆”)[2],她于2009年因在公共池塘资源治理(commons)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与西蒙相比,国内经济学学术界对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关注极其不够,很多经济学者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学者,也没有阅读过其文献。
奥斯特罗姆[3]在其自传中表明,高中时期她患有口吃(stutter),一个老师建议她通过参与辩论(debate)来提高表达能力,正是这种辩论训练使她明白任何一个论题都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立场,这使得她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视与传统理论的对话及挑战,并通过这种对话和挑战来增加学术知识,提升人类福祉水平。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关键信息项: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核心概念2、其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3、对传统治理理论的突破与创新4、面临的挑战与争议5、对未来公共治理的启示11 引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作为公共治理领域的杰出学者,其思想对传统的公共治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协议旨在深入剖析其公共治理思想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1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生平与学术背景简要介绍她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在学术领域的探索历程,为理解其公共治理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112 公共治理的传统理论与局限性回顾传统公共治理理论,如政府单一主导模式和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为凸显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思想的创新提供对比。
1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核心概念121 自主治理强调社群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打破了对政府或市场单一依赖的观念。
122 多中心治理阐述多个权力中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理念,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问题的解决。
13 其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131 自然资源管理以森林、水资源等为例,说明其思想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成功实践。
132 社区治理分析在社区发展、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如何运用自主治理和多中心治理模式。
14 对传统治理理论的突破与创新141 超越政府与市场二分法强调社会力量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更为多元和动态的治理框架。
142 重视制度分析与设计提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15 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51 实践中的困难如社群内部的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对自主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的影响。
152 理论的完善性探讨其思想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16 对未来公共治理的启示161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强调提高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162 创新治理模式鼓励探索多样化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思想之评述

类社会活动 #并努力保持学术界和实务界之间的联 系 ’在俄勒冈大学期间 #他曾担任教育部门的太平 洋西北合作计划项目副主任 . & $ ! ’ ’ $ ! ’ (年间 #他 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 还曾 以自然资源顾问身份参与了美国第一部就自然资源 做出专门规定的 + 阿拉斯加宪法 , 中自然资源条款 的 起 草 工 作# 并 为 田 纳 西 水 资 源 政 策 委 员 会 ! $ ! ’ (" 和 夏 威 夷 地 区 资 源 管 理 和 经 济 发 展 研 究 ! & "做过咨询服务 ’$ $ ! ’ * $ ! ’ ! ! ( # 年# 他成为华 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未来资源) 项目的研究员 ’ 此 外#文森特还担任过公共选择学会的会长 ! & $ ! ( ) "和 + 公共行政评论 , 的主编 ! & " ’ $ ! ( ! $ ! ( # $ ! ( ( 多样的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文森特的学术研究产生了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 # " # ! $ #! ! ) 公共行政和多中心* 一文的思考
瑞典移民 ’直到他高中毕业后 #家乡才有电力和供 水服务 ’在成长过程中 #文森特亲眼目睹了家乡农 民各种各样的合作活动 #例如修建校舍和重建烧毁 的农舍 ! " ’他分 V QV 1 [ . 6 6 . / ; 6 >S Q O / 0 5 , 7# % " $ % 别于$ 年 和 年 取 得 加 州 大 学 洛 杉 矶 分校 ! & % $ ! & ’ ! b J M A" 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 并成为怀俄明大学 政治学系的一名助教 ’在怀俄明大学 # 他开始研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1. 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
奥斯特罗姆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她的自主治理理论是对自主治理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强调了在特定领域内由群体自发形成的、具有合作性质的治理机制。
这一理论为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特别是在解决公地问题、理解个体理性与协作行为以及设计有效的治理原则和规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与启示。
2. 主要理论3. 实践评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深入实践应用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她的理论为现实世界中的公共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自主治理的框架显得尤为适用。
在实践中,自主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包括自然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许多社区和组织开始尝试建立自主治理机制,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监督行为、解决冲突等方式,实现对共有资源的有效管理。
这种自主治理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培养社区成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同时,自主治理理论也在社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发展中国家,政府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社区的发展需求。
此时,通过引入自主治理机制,社区成员可以共同规划和管理社区资源,推动社区的发展。
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公共卫生领域,自主治理理论同样具有应用价值。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往往难以迅速做出反应。
此时,通过引入自主治理机制,相关组织和社区可以迅速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危机。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社区通过自主治理的方式,实现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自主治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自主治理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条件,如社区成员的信任、合作意愿等。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1)

浅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凭借她自己的公共治理思想中的自主治理理论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荣获这一奖项。
传统的关于公共事务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困境。
从霍布斯的主权思想,到斯密的市场理论,都是仅从其中一方面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但历史上不断发生的悲剧向我们证明,这都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中展开研究提出她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最重要的自主治理理论,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验证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从中找到脱离政府和市场的“第三只手”从而为实现公共事务良治有着极大意义。
为世界各国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事务;自主治理一、绪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她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以1991年英国布里克斯汉姆港过度开采为例,引出关于对公共资源过度开发的思考以及对比三种常用的解决公共事物问题的模型提出不同意见并引发深度思考。
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采取了多种不同手段,从政府到市场都进行了相应的政策手段支持,但效果并不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单依靠政府或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无法对公共事务起到很好的治理作用。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治理思想给中国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作为她最为出名的理论,以此引出对她整个公共治理理论的学习。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来源背景;第二部分,集中介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将主要论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启示,研究其思想理论对中国当代的影响及借鉴价值以及各方面的学术研究;第四部分,结束全文,论述个人观点。
多中心治理理论_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

●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理论:一种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陈艳敏摘 要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治理和自主组织。
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现象、回避责任或机会主义诱惑,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 多中心治理 自主治理 公共事物治理 自由社会靠的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结构,它符合两项基本规则:一是古老的道德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格言可以发展为一种规范研究的方法,在此,人们考虑其他人,不因自爱而偏心,努力做到公平。
①另外一个规则就是W.R.阿什比得多样化法则:为了实现特定的效应,有效的策略也要像现有的条件那样具有多样性②。
因而,简单的制度安排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是不够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O str o m)教授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 O str o m)教授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是多元社会中公共事物的治理理论,包含了相应的分析单位、分析框架、经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知识;多中心治理提供了操作、集体和立宪三个层次的制度分析框架,发现了公共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打破了单中心制度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以承担一国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
作为公共事物自主治理的制度理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一、多中心的概念以及基本假设多中心作为一个概念,包含着一种审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独特方法。
③“多中心”(Polycent2 rity)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中使用的。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述评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述评于瑶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公共治理理论由来已久,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1990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出版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
该理论一经问世,就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和各种国际组织及政治领域流传开来并被广泛使用。
它强调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打破了传统思维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对于公共资源开发以及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进行简要地梳理与归纳,在分析其学术贡献的同时,思考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的局限与不足。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互动合作;公共资源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33-2012)是公共经济学研究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2009年10月12日,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颁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她对经济治理的研究,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奥氏公共治理思想对于政治学、行政学和经济学,乃至社会学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研究设计并提出的思想体系,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公共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制度设计、产权界定等集体行动问题。
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多中心理论、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一)多中心理论所谓多中心是与单中心相比较而言的。
众所周知,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一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而采取行动,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心着自己的东西,而忽视公共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
多中心治理名词解释

多中心治理名词解释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产生于深刻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实证分析。
对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各类自组织模式的广泛考察,使得她具备超越一般经济学家的视野,承接英国社会学家波兰尼的“社会秩序理论”,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其核心就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
奥氏的研究证明:与政府强加各项规章以及纯粹的市场化方式相比,当地社区可以独自更好地管理森林、湖泊和渔场等公共资源。
一群相互依赖的个体“有可能将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续的共同收益。
”“多中心”一词现已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更成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之一。
首先,多中心意味着公共物品的多个生产者,公共事务的多个处理主体。
作为一种治理思路,多中心治理首先意味着在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着多个供给主体。
试图在保持公共事务公共性的同时,通过多种参与者提供性质相似、特征相近的物品,从而在传统中由单一部门垄断的公共事务上建立一种竞争或准竞争机制。
通过各个生产主体之间的竞争,来迫使各生产者自我约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强回应性。
并且,公民还可根据各生产者的相对优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选择。
其次,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
不论是政府垄断还是纯粹的市场提供,都没有跳出“政府vs.市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从其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思路,因而,也各有缺陷。
政府垄断公共事务会造成公共物品提供的单一,无法满足多种偏好,而且会导致政府扩大、效率的丧失以及寻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市场是以“成本—效益”为核心的处理思路,因此“私有化”策略在公共事务的处理方面,会导致公共性的缺失和公共利益的不足。
而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则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主张政府和市场既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物品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机制,主张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既充分保证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又利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的特点,综合两个主体、两种手段的优势,从而提供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范式。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述评多中心合作的网络状治理形式现已为政治形态研究、公共行政以及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的新思维模式。
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都在经历深刻而不同以往的变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据此也发展出更为适应新形势的应用模式与多样化研究思路,此种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尝试应用,是为了在传统的国家管理“超级利维坦”与极端私有化之间寻找平衡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
纵观多中心合作治理的研究脉络与成果,为现代化转型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探究与应用试验提供新的可选择途径。
标签:多中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多中心合作;研究述评一、治理理论与多中心合作治理之国外研究(一)研究现状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发展最初源头来看,“治理”(governance)一词与“政府统治”(government)英文词汇均派生自“govern”(统治、支配),政府的传统统治管理作为其最早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形态显著于“治理”之前,因此“治理”概念的派生與治理行为主体的早期研究对象以及理论构架也常以国家政府为多见。
作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社会领域自主多元治理的核心理论,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治理运动而逐步升温。
在治理理论基础、治理范式规范研究方面,1989年世界银行以“治理危机”一词的提出将治理带入非国家正式制度解决机制的观察视角以来,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没有政府的治理》与《21世纪的治理》明确将治理与政府统治区分开来,将治理视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未得到正式授权仍发挥效用的管理机制,其包含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内涵较政府的统治管理更为丰富。
治理行为的权力责任边界视角的概念研究体现于英国学者加里·斯托克(Gerry Stocker)对治理行为从政府权力、行为、责任边界确定与治理行为最终目的为研究导向提出了有关治理的五个方面的阐释思路。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

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_公共资源-论文网论文摘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资源自主治理思想,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和政府之外自主治理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拓宽了制度分析的视野,对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建立在自主治理思想基础上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激发公民意识以及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自主治理,制度一、引言2009年12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以其在经济管理分析,特别是在公共资源管理分析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斯特罗姆教授在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创作了20余部著作和近200篇学术论文,其中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已经于2000年译成中文出版。
此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奥斯特罗姆教授通过长达15年对美国各大洲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以及对警察服务的研究,发现了在斯密和霍布斯的主权理论之外存在“第三只看不见的手”,从而创建了自主治理理论。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解决公共事务困境,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和制度架构,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自主治理研究的热潮。
西方的治理思想最早集中在对政权形式的探讨,如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圣·西蒙的专家(技术官僚)治国理论。
但公共治理理论正式产生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主要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核心问题是权力的多中心化。
一般而言,治理是指“权力的运用”,其中权力是指责任和控制体系。
多中心理论综述-奥斯特罗姆

多中心理论综述-奥斯特罗姆多中心理论奥斯特罗姆夫妇多中心理论综述在全球化治道变革与学科交融的风云聚会中,多中心理论无疑是这个盛会上一颗闪着夺目光彩的明珠。
多中心理论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夫妇共同创立。
在二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并被统一标签为新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流派之中,这一理论以严谨的理论关怀、实践关怀精神展示了其颇具现实解释力的理论风采,以严密的制度分析、理性选择的逻辑论证展示了其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独到魅力。
然而,与跨学科的交融与汇聚相伴随的却是诺伯特?埃利亚斯(Nor bert Elias)指称的“封闭人”思考倾向以及学科“我群印象”的凸显,这一趋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多中心理论的影响走向。
虽然多中心理论的学术背景是政治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且在这些领域有着甚为广泛的影响,但这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跨学科的,其理论的内涵、实质与影响就远远超出其学术背景所及的领域,如在经济学领域,其影响就甚为惊人,这一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不仅获得了美国塞德曼政治经济学奖,而且还被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强有力竞争者。
应该说,多中心理论汲取了几乎遍及所有社会科学,甚至包括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智慧,与此同时,它也为众多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野。
基于此,也为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本文想就多中心理论作一全面逻辑梳理。
值得说明的是,本综述既是笔者学识范围的,同时又是笔者资料所及范围的,偏颇之处,肯定难免。
一、多中心的社会秩序理论在诸多有关社会秩序的理论中,最具影响的观点首推亚当.斯密的社会秩序观。
斯密认为,在人们相互认同的规则框架下,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利益,无数分散追求的努力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利益增长的洪流。
在这种秩序中,法律规则确定了开放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契约与产权安排,人们在其中寻找种种获利机会并为此相互竞争、相互刺激,从而促使较优趋向的形成与社会总体福利的增进。
多中心奥斯特罗姆

多中心奥斯特罗姆多中心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毛寿龙译第一节导言10年前,查尔斯·蒂伯特、罗伯特·瓦伦和我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可以把大城市地区的治理模式看作是多中心的政治体制(Ostrom, Tiebout and Warren, 1961;本书第一章)。
我们认为,多中心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存在许多决策中心,它们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
我们在使用“政治”一词时,与“政府”同义。
我们认为,政府的“事务”是生产(或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公益物品和服务。
“体制”则是指长期持续存在的一组有序的关系。
通过把大城市地区构想成多中心政治体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明一种有序关系的体制,它是权力分散和管辖交叠的基础,它往往被看作是“混乱的”,是大城市地区政府制度失败的主要根源。
如果提出了一种适当的理论,它就应该能够解释我们在大城市地区所看到的行为模式,并预测其行为趋向。
在确定了多中心体制行为的理论前提下,我们认为多中心安排效率方面的表现差于只有一个政府单位对任何特定的大城市地区进行排他性管辖的充分一体化的体制,这一观点并不存在不言自明的理由。
关心“效率和节俭”改革运动的人们根据效率的理由早就主张要把许多地方管辖权合并或者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全面政府单位来管辖任何特定的大城市地区。
他们的理由是交叠管辖引致服务或者职能的重复。
根据不言自明的理由,认为重复服务是浪费性的或者无效率的。
我们挑战这一预设。
如果许多机构在提供类似的但又有所区别的、有害于多样化的利益社群的服务,这一推理是不成立的,比如,联邦调查局的服务并不必然与州和地方警察力量的服务重复。
然而,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多中心体制必然是有效的。
任何特定多中心体制的效率取决于操作关系与有效表现的理论上明确条件相一致的程度。
这些有效表现的必要条件,一是不同政府单位与不同公益物品效应的规模相一致,二是在政府单位之间发展合作性的安排采取互利的共同行动,三是有另外的决策安排来处理和解决政府单位之间的冲突。
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理论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om and E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
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这样以来,既可以降低政府直接控制乡村的成本,减少政府管不胜管所带来的失效问题,也使得乡村社会内部充满了活力。
这种新的治理范式,基本目标是让乡村问题尽可能地内部化和社会化。
这一理论以严谨的理论关怀、实践关怀精神展示了其颇具现实解释力的理论风采,以严密的制度分析、理性选择的逻辑论证展示了其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独到魅力。
多中心治理是在多中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多中心是指借助多个而非单一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服务,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治理形态,其中自发秩序或自主治理是其基础。
多中心治理即把相互制约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数量众多的管辖单位,所有公共治理主体的官方地位都是有限但独立的,没有任何团体或个人作为最终的和全能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是美国政治学和经济学家,也是第一个因其对经济治理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奥斯特罗姆以其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自主治理思想的推崇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是建立在对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传统上,政府和市场被认为是管理资源的两个主要机构。
然而,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社区自发组织和协作也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资源管理问题,而不仅仅依赖政府或市场。
奥斯特罗姆研究了许多公共资源管理案例,包括渔业、林业、水资源等。
她发现,许多社区通过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制度,成功地解决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问题。
这些规则可以限制资源的使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公平分配。
奥斯特罗姆总结了自主治理的一些关键原则。
首先,她强调了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
她认为,资源管理需要广泛的参与,包括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协作。
其次,奥斯特罗姆强调了自治和自组织的重要性。
她认为,社区应该有权制定和执行自己的规则,而不仅仅依赖外部的权威机构。
第三,奥斯特罗姆强调了监督和惩罚的重要性。
她认为,社区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规则的执行,同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
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政府和市场并不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
社区自组织和协作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提供更加灵活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其次,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强调了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推动社会的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第三,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
通过激励和支持社区自发组织和协作,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我们的环境资源。
然而,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也面临一些挑战。
多中心治理

多中心治理具有如下优势: • (1)倡导公共事务处理主体与公共产品和 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 (2)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 理手段的应用。 • (3)意味着政府的新角色和新任务。 • (4)强调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
– – –
多中心治理的主体构成
政府 是多中心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 企业型组织 是以追求组织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营利性社会 组织。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型组织在地 方治理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非营利组织 – 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社会中自 发组织起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已经推动地方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 是地方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有力补充。
• 经典模式
政治家政府公民3来自• 合作模式政治家
政府 中介组织
公民
4
• 多元模式
政治家 团体 政府 团体 团体
团体
公民
5
• 多中心模式
政治家
企业
NGOs
公民
6
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多中心治理模式有如下特征: • 一是存在自治与自主管理的力量。这些力量,在 各自可以发挥优势的领域,按照一定的规则,采 取较为灵活的理性的方式,寻求公共问题解决的 高效途径。 • 二是社会参与条件成熟,参与机会增多,参与意 识增强。 • 三是各主体利益更加多元。多重利益经过冲突、 对话、协商、妥协达成一定的平衡。 • 四是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根据公众的偏好,在 多种独立主体间进行选择提供,即“多中心服务 体制”。
•
–
– – –
多中心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 政府不是全能的,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缺陷。在不 稳定因素凸显的今天,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政府失灵”,所以,首先必须实现多元治理主 体的角色转换,才能稳步地推进地方公共管理的 多中心治理。 (1)政府应从单纯使用权力到注重树立法理权威 (2)企业型组织应从注重利润索取走向回报社会、 担当社会责任。 (3)非营利组织应从依赖走向自治。
多中心治理理论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3 Mar. 2012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
刘文婷
(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作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词语,是理解该理 论的逻辑起点。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 权威而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可以理 解为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 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 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 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 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 一致地运作[1]。在他的《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一书中, 始终贯穿了多中心治道的思想理念。他和他的妻子都是多 中心治理的积极推广者。他们的目的就是使得人类更加对 对多中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多中心更加深如我们的 生活,让人类理解多中心的实质的内涵就是多个权力中心 和组织集体对公共事物就行管理,为人类提供服务。多中心 其实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 的参与。 虽然“多中心”可以简练精确的概括该理论,而“多中 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理,所以“治理”也是一个很重要 的词语。它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新 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治 理”是人类政治生活变革的产物,这一变革使人类政治生活 的重心正在从强权统治走向积极治理[2]。治理理论从一个新 的高度上强调了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主张用善治 代替强权统治,以治理机制应对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失败, 认为治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协调和调控 过程中的某些不足[3]。治理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是个人 与组织、国家与公民治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和手段的 总和。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出现之前,主要存在着亚当·私密的 市场理论(强调市场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及托马斯· 霍布斯的国家主权理论(强调政府的绝对主导作用)两种社 会秩序观。但市场出现的失灵及政府出现的失灵让我们看 到这两种秩序观的明显不足。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 心”理论正是在这两个著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是一位政治学家和环境科学家,以其对自主治理理论的贡献而闻名。
自主治理理论是一种基于民主原则和合作的概念,旨在解决全球面临的复杂环境和社会挑战。
本文将对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
奥斯特罗姆对自主治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她对共享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行了广泛观察和研究,如渔业、森林等。
基于观察结果,她提出了“多重层次的自主治理”概念。
奥斯特罗姆认为,有效的自主治理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和政府。
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责任,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
奥斯特罗姆还认为,自主治理需要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
她认为,参与决策和资源管理的各方都应该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和机会。
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公平的决策过程,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自主治理。
因此,在自主治理的框架下,奥斯特罗姆强调重视社会正义和公平性,以确保所有人的利益得到平等的考虑。
在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中,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
她认为,共享资源的管理需要各方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奥斯特罗姆指出,通过建立彼此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各方可以共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治理规则。
在实践中,她还研究了一些成功的自主治理案例,如瑞典的水管理和日本的灌溉系统。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积极的合作,共享资源的管理可以取得显著的成果。
此外,奥斯特罗姆强调了学习和适应的重要性。
她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条件,自主治理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她提出了“反思性实践”概念,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她认为,通过建立适应性的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在今天的全球挑战中,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她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共享资源管理问题的新思路。
在气候变化、生态退化和资源短缺等严峻的现实威胁下,自主治理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合作和民主原则来实现共同目标。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迪与警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政治学思考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迪与警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政治学思考刘峰;孔新峰【摘要】@@ 200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68-72)【作者】刘峰;孔新峰【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
值得注意的是,奥斯特罗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四十年来第一位获奖的女性,还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政治学家,这在该奖项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奥氏以多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理论为代表的学术创见,既昭示着金融危机下制度主义的再度回归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科际整合趋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也不乏启迪意义。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方向的调整动向;二是梳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三是探讨该理论对于我国政府治理的有益启迪;四是指出该理论价值前设与实践运用中可能蕴含的危险成分。
在2009年经济学奖颁奖声明中,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对经济治理研究做出的卓越分析”,使经济管理学从“边缘”到“前沿”,证明了公共资源怎样成功地由利用它的企业所管理。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证明了用户组织(userassociations)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新制度经济学专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学院的主任Sandervander Leeuw对她如此评价:“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开创性地将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打开了制度经济学和公共决策研究的新视角,作为一名科学家,她不仅才华卓越、具有革新精神,并且十分谦虚和慷慨,始终如一地与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同行共享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多中心治理理论——基于对奥斯特罗姆著作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8T16:09:09.26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万隽
[导读]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打破了以往学者认为只有国家或市场是解决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定式思维,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之外新的可能性方式,即在政府、市场两个中心之外引入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
该理论模型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未必一定能够提供理想的政策选择方案。
关键词:多中心;囚徒困境;信任;合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当今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理论之一,“多中心”一词是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及和阐释的。
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深刻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证分析,共同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传统的观点一般有市场派和政府派。
市场派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人们会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
面对“强市场、弱政府”的治理模式所带来的“市场失灵”困境,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派强调,政府理应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实现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一只“看得见的手”以“强势政府”的身份进入公共事务治理的诸多领域中。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容
由于市场或政府在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失灵,奥斯特罗姆夫妇基于长期的社会实证调研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应该摆脱市场或政府“单中心”的治理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依靠市场或政府的不足。
“‘多中心’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采用分级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多样性制度设置,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协同共治。
该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叠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遏制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实现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一)理论假设
任何一种治理理论都有其理论预设前提,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治理理论的一种也不例外。
为了科学地论证多中心治理的逻辑与内涵,奥斯特罗姆夫妇预设了如下理论前提:(1)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其生产函数方面不同于其同时受到影响人数方面;(2)对公共物品和服务偏好接近的人在聚居方面倾向于抱团;(3)公民通过观察或耳闻的方式来比较相关管辖单位解决问题的绩效;(4)在多个不同组织范围和规模的管辖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服务,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向其他地区迁居;(5)多个管辖单位有利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使服务的受益者共担成本,再分配最好由州或者中央政府等大的单位负责;(6)选任官员可以根据公民需求在大城市地区选择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潜在生产者,并通过签约外包的方式限制低效生产;(7)鼓励续约的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提倡有效的团队协作生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二)基本内涵
中心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的主体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各主体相对独立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职责。
多中心治理实质上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1)政府维度:政府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同时存在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与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其中,政府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政府与市场、社会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主体不再是政府单一垄断,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促进公民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好的服务。
对于公共事务的治理,政府不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或采取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借助市场、社会的协调和合作,实现治理目标。
(2)市场维度:市场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
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公共事务的治理不仅仅有政府的参与,同样也需要市场的协同参与。
现代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进步促进了公共物品生产体系和供给体系的分离。
在市场机制下,由于严格地按照供求关系生产公共物品,基本达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另外,在市场机制下,企业在生产公共物品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生产,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效能。
这些都使得市场成为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维度:社会作为第三个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
奥斯特罗姆夫妇在系统地分析了公共事务的治理典型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之后得出结论:每个个体的理性行为可能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后果,个体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导致往往会忽视公共事务的利益。
奥斯特罗姆夫妇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否定了前人认为公共事务的治理或彻底私有化或强化中央
集权的观点,提出了政府与市场以外的解决方法,那就是,人们通过自筹资金与自主合约可以达到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
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
5][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8.
作者简介:万隽(1994-),男,吉林长春市人,在读研究生,管理学学士,单位:海南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