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合集下载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指由国家主导,依托于科学技术、教育和实践经验等资源,以农业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落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的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为全球供给农产品、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三个层级构成,分别是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地市县乡村层面。

各级层面共同协作,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质资源,带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同时针对各级层面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支撑体系。

国家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主要由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创新团队、国家创新平台、国家试验示范站等组成。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国家农业部建设的科技平台,具有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服务三大功能,起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的关键作用。

国家农业创新团队由国内顶尖农业科研人员组成,致力于解决农业产业技术瓶颈和难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国家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国家试验示范站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单位,具有综合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的功能,是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平台。

地市县乡村层面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主要由地市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特派员、村级科普站等组成,为农业产业提供基础服务和技术支持。

地市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中心负责制定地市县乡村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改革方案,提供农业专业指导和技术帮助。

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农民终端知识传递的关键渠道,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等形式,及时向农民传递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动态。

科技特派员通过定向服务、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一)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二)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三)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四)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五)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六)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七)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八)其他农业技术。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二)尊重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四)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注重生态效益。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作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吴卫成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尹训国]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又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等,任务十分艰巨。

这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起新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素质,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对科研管理进行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从事科技管理的干部。

因此,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素质。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水平高、业务强的管理队伍,为我国农业科研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加强。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并非都出自管理专业,而且农业科研管理自身的特殊性也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长年忙于具体日常事务性工作。

且常常处于应战状态,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只能是需要什么学什么;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加快。

要求科技管理人员眼界更宽,知识面更广,特别是对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

2、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管理队伍不稳定。

随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深入,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已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给予其高薪、住房等优惠待遇,而相对科技人才而言,科技管理人员则是被遗忘的群体。

农业科技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农业科技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农业科技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第一章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概述 (3)1.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 (3)1.2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定义 (3)1.3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3)第二章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 (4)2.1 农业数据资源整合 (4)2.1.1 数据资源梳理 (4)2.1.2 数据资源整合策略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2.1 数据预处理 (4)2.2.2 数据挖掘与分析 (4)2.3 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5)2.3.1 数据可视化 (5)2.3.2 数据应用 (5)第三章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 (5)3.1 物联网感知层建设 (5)3.1.1 概述 (5)3.1.2 传感器部署 (6)3.1.3 控制器与执行器部署 (6)3.1.4 数据采集与处理 (6)3.2 物联网传输层建设 (6)3.2.1 概述 (6)3.2.2 通信网络建设 (6)3.2.3 数据传输协议 (6)3.2.4 网络安全 (6)3.3 物联网应用层建设 (6)3.3.1 概述 (6)3.3.2 数据分析处理 (7)3.3.3 决策支持系统 (7)3.3.4 信息服务系统 (7)3.3.5 应用场景拓展 (7)第四章农业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 (7)4.1 农业研发 (7)4.2 农业无人机应用 (7)4.3 智能农业设备集成 (8)第五章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8)5.1 智能农业生产调度 (8)5.1.1 调度系统概述 (8)5.1.2 数据采集 (8)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8)5.1.4 调度决策 (8)5.2 农业生产环境监测 (9)5.2.1 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9)5.2.2 监测设备 (9)5.2.3 数据传输 (9)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9)5.3 农业生产决策支持 (9)5.3.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9)5.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9)5.3.3 模型库与知识库 (9)5.3.4 决策支持 (10)第六章农业服务云平台建设 (10)6.1 云计算技术选型与部署 (10)6.1.1 技术选型 (10)6.1.2 技术部署 (10)6.2 农业服务云平台架构设计 (10)6.2.1 整体架构 (11)6.2.2 功能模块设计 (11)6.3 农业服务云平台运营管理 (11)6.3.1 运营团队建设 (11)6.3.2 运营策略 (11)第七章农业电商平台发展 (12)7.1 农业电商市场分析 (12)7.1.1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12)7.1.2 市场竞争格局 (12)7.1.3 消费者需求与偏好 (12)7.2 农业电商平台建设 (12)7.2.1 平台架构设计 (12)7.2.2 技术支持 (13)7.2.3 产业链整合 (13)7.3 农业电商运营策略 (13)7.3.1 品牌建设 (13)7.3.2 营销推广 (13)7.3.3 用户体验优化 (13)第八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培训 (14)8.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14)8.2 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14)8.3 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14)第九章农业政策与法规保障 (15)9.1 农业政策制定与实施 (15)9.1.1 政策制定原则 (15)9.1.2 政策制定内容 (15)9.1.3 政策实施策略 (15)9.2 农业法规体系建设 (16)9.2.2 法规制定与修订 (16)9.2.3 法规实施与监督 (16)9.3 农业政策与法规宣传与普及 (16)9.3.1 宣传普及内容 (16)9.3.2 宣传普及途径 (16)9.3.3 宣传普及策略 (17)第十章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评估与优化 (17)10.1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17)10.2 评估方法与流程 (17)10.3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17)第一章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概述1.1 智慧农业发展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基地建设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基地建设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基地建设方案第一章总体规划 (3)1.1 建设背景 (3)1.2 建设目标 (3)1.3 建设原则 (4)第二章项目布局 (4)2.1 基地选址 (4)2.2 总体布局 (4)2.3 功能分区 (5)2.3.1 种植区 (5)2.3.2 养殖区 (5)2.3.3 加工区 (5)2.3.4 科研区 (5)2.3.5 仓储物流区 (5)2.3.6 生活区 (5)第三章技术体系 (5)3.1 智能感知技术 (5)3.1.1 光学感知技术 (6)3.1.2 气象感知技术 (6)3.1.3 土壤感知技术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6)3.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6)3.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6)3.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6)3.3 自动化控制技术 (6)3.3.1 自动灌溉系统 (7)3.3.2 自动施肥系统 (7)3.3.3 自动病虫害防治系统 (7)3.3.4 自动采摘与包装系统 (7)第四章设施建设 (7)4.1 栽培设施 (7)4.1.1 温室 (7)4.1.2 大棚 (7)4.1.3 连栋温室 (8)4.2 灌溉设施 (8)4.2.1 滴灌系统 (8)4.2.2 喷灌系统 (8)4.2.3 微喷系统 (8)4.3 环境调控设施 (9)4.3.1 光照调控 (9)4.3.2 温湿度调控 (9)4.3.3 CO2调控 (9)4.3.5 病虫害防治 (9)第五章种植资源管理 (9)5.1 种质资源库建设 (9)5.1.1 目标与任务 (9)5.1.2 建设内容 (9)5.2 肥料与农药管理 (10)5.2.1 目标与任务 (10)5.2.2 管理措施 (10)5.3 种植技术规范 (10)5.3.1 目标与任务 (10)5.3.2 规范内容 (10)第六章信息化管理 (11)6.1 数据采集与传输 (11)6.1.1 数据采集 (11)6.1.2 数据传输 (11)6.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1)6.2.1 数据存储 (11)6.2.2 数据管理 (12)6.3 决策支持系统 (12)6.3.1 数据分析 (12)6.3.2 决策支持 (12)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 (12)7.1 土壤改良 (12)7.2 水资源保护 (13)7.3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第八章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 (13)8.1 安全生产制度 (14)8.1.1 制定安全生产方针 (14)8.1.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14)8.1.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4)8.2 质量检测与监控 (14)8.2.1 质量检测体系 (14)8.2.2 质量监控措施 (14)8.3 食品安全追溯 (15)8.3.1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构建 (15)8.3.2 食品安全追溯实施 (15)第九章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5)9.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1.1 调研目的 (15)9.1.2 调研内容 (15)9.1.3 调研方法 (16)9.2 品牌策划与推广 (16)9.2.1 品牌策划 (16)9.3 市场营销策略 (16)9.3.1 价格策略 (16)9.3.2 产品策略 (16)9.3.3 渠道策略 (17)9.3.4 宣传推广策略 (17)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7)10.1 项目实施流程 (17)10.1.1 项目启动 (17)10.1.2 项目规划 (17)10.1.3 项目实施 (17)10.1.4 项目验收 (17)10.2 运营管理体系 (18)10.2.1 组织管理 (18)10.2.2 技术管理 (18)10.2.3 人力资源管理 (18)10.2.4 财务管理 (18)10.2.5 市场营销 (18)10.3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18)10.3.1 风险评估 (18)10.3.2 应对措施 (18)第一章总体规划1.1 建设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内容摘要: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涉及学科多、制约因素多、创新链条长、应用主体分散、外部性强等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大、综合技术集成要求更高、技术集成应用的组织难度更大、创新激励更为不足。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大国小农以及农业企业小而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模式选择、创新主体结构以及技术推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应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整合构建统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强化结点链接重塑全产业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提升农业科研与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不同于工业科技创新的特征,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与大国小农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走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因此,应认清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殊性、找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特定约束、抓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要害,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一)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更多,创新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工业科技创新主要在实验室等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创新成果在标准化工厂环境中应用。

而农业科技创新受动植物生长周期和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制约,研发周期较长,产品创新迭代速度慢。

工业产品创新迭代快,例如,汽车全新车型开发周期为1到3年,车型改款只需4到15个月,芯片和手机分别为1到3年和3到12个月更新一代产品。

而农作物生物育种平均需要13年,杂交育种也需要5到10年,家畜常规育种需要15到30年,采用基因组选育等新技术至少要7到15年。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受水土、气候和生物自身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创新成功率较低、不确定性较大。

生物育种前期基础性研究阶段成功率仅有5%,中期应用研究阶段成功率仅为25%。

(二)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学科更多、领域更广,对综合技术集成的要求更高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的学科跨度更大、技术交叉的领域更广。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主要内容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主要内容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引言罗荣渠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和政治家,以贡献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事业而闻名。

在他的书籍《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他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罗荣渠的观点并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第一章: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在第一章中,罗荣渠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

他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国家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罗荣渠进一步强调,农业现代化不能简单地追求高产量,而应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在第二章中,罗荣渠明确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

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效、高质、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荣渠提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引领、农村改革推动的路径。

他主张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第三章中,罗荣渠深入探讨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罗荣渠详细介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方面,包括农业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他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略和措施,包括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等。

第四章: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在第四章中,罗荣渠重点探讨了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他详细介绍了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等。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

第一条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条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条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三)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维普资讯
加快推进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口 全 国政 协 委 员 中国农 业 科 学院 生 物技 术 研 究所 研究 员 黄大 8 方
党 中 央 提 出 了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只相 当于 世 界 低 收入 国 家平 均 水平
中国农科 院 、 热作 院和水 科 院原人 员
的工 作是 抓 好 国家农 业 科 技创 新 体 系 建设 。
提高农业 自主创新能 力的 根本途径 是加 快建设 国家 农业科 技创新体 系


应 当肯定 , 国的农业 科研为保 我
障我 国农村经济 的发展作 出过 巨大贡
献, 但是 ,目前仍 然存在一 些突 出问
题, 主要是:农 业科研 机构 的整体布
的做 法 已引起 农 业 科研 机构 新 的动 设 , 分别承担 国家层面 和我 国大 区域 并作 了明确 的 阐述 ; 国务 院主 要领
荡 , 成了科技骨 干流失 、 造 研究工 作
难 以为继等严 重影响 。 述情 况的存 础研究 、 上 共性 关键技术 与高新技术研 高 农 业 综合 生 产 能力 的一项 根 本措 农业试验 站则上与 国家农业 科技 施” ,要 求有 关部 门 “ 紧研究 并提 抓 在 ,反 映 出对 农 业科 学研 究 的 长期 究 。
农业部 和科技部 针对农 业科研工
作 的性质 和特 点 、 前一 阶段 农业 科 研机 构改革 中的经验与 不足 , 以及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 科技进 步的紧迫 需求 , 作进 一步
的 调 查 研 究 , 强 化 对 农业 科 研 以
社 会公益 性地位 的认识 。 只有认 识 真 正 到 位 ,问题 才 会迎 刃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引擎,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本文将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特点、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纽带,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支撑,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构建的一个涵盖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产业、市场等环节的综合性创新体系。

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调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不断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 跨学科、跨领域。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涉及农业、生物、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3.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4. 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既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技术培训等,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5.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既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又要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路径1.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2. 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扩大农业科技推广覆盖面。

4. 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效应。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种植生态圈构建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种植生态圈构建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种植生态圈构建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种植生态圈概述 (4)2.1 智能化种植生态圈的定义 (4)2.2 智能化种植生态圈的特点 (4)2.2.1 高度集成 (4)2.2.2 资源高效利用 (4)2.2.3 生态环境友好 (4)2.2.4 产品质量安全 (4)2.2.5 系统可持续发展 (4)2.3 智能化种植生态圈的构建目标 (4)第三章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 (5)3.1 农业物联网技术 (5)3.1.1 信息感知与采集技术 (5)3.1.2 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 (5)3.1.3 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 (5)3.2 精准农业技术 (5)3.2.1 土壤质量监测与改良技术 (5)3.2.2 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技术 (6)3.2.3 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技术 (6)3.3 农业大数据技术 (6)3.3.1 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 (6)3.3.2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6)3.3.3 农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6)第四章农业智能化设施设备 (6)4.1 智能化温室 (6)4.2 自动化控制系统 (7)4.3 智能化种植设备 (7)第五章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8)5.1 资源循环利用 (8)5.2 生态农业技术 (8)5.3 农业废弃物处理 (8)第六章农业产业链整合 (8)6.1 产业链延伸 (8)6.2 产业融合 (9)6.3 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9)第七章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 (10)7.1 农业生产管理 (10)7.1.1 概述 (10)7.1.2 智能化生产管理内容 (10)7.1.3 智能化生产管理实施策略 (10)7.2 农业市场分析 (10)7.2.1 概述 (10)7.2.2 农业市场分析内容 (11)7.2.3 农业市场分析实施策略 (11)7.3 农业政策制定 (11)7.3.1 概述 (11)7.3.2 农业政策制定内容 (11)7.3.3 农业政策制定实施策略 (11)第八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12)8.1 农业人才培养 (12)8.2 农业技术研发 (12)8.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第九章政策与法规保障 (13)9.1 政策扶持 (13)9.1.1 政策引导与激励 (13)9.1.2 政策支持与保障 (13)9.2 法规制定 (13)9.2.1 制定农业智能化种植相关法规 (13)9.2.2 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14)9.3 监管体系 (14)9.3.1 建立农业智能化种植监管机构 (14)9.3.2 完善监管制度 (14)第十章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种植生态圈实施策略 (14)10.1 项目策划与实施 (14)10.1.1 项目目标与定位 (14)10.1.2 项目规划与布局 (15)10.1.3 项目实施步骤 (15)10.2 资金筹措与管理 (15)10.2.1 资金筹措 (15)10.2.2 资金管理 (15)10.3 社会参与与推广 (16)10.3.1 社会参与 (16)10.3.2 推广与应用 (16)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现代化进程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7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农业污染,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民生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法所称农业,是指各类农业活动,包括农业生产、饲养、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活动。

第三条业生产要遵循科学理性、合理经济、合法合情、节约可持续的原则。

第四条家制定农业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管理,保障农业合理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补贴和农业信贷惠农政策,防止农业乱收费、乱收税和乱收运费等活动。

第五条家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和应用,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第六条家关心和保护农民的权益,推行进一步完善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业生产第七条业生产应当遵循科学可持续、科学农艺和科学养殖的原则,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作物和畜牧养殖的性状、品质和产量,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八条家推行农业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实行质量安全管理,建立正规市场监管机制,实行农产品追溯检测,开展农药及其它公害物质检测,防止污染农产品及危害人体健康。

第九条家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业自体发展,实施农业有机肥料和有机肥料混合肥等自然环保农药的推广,加强农牧兽防疫,动植物检疫,防控农业及牧兽疫病,保护作物和畜禽资源。

第三章业市场第十条家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维护农民的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农产品销售服务和信息系统。

第十一条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第十二条家建立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监管机制,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智能化,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运营,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维普资讯 IC &TCN OYNOMT: C NE EH LO FRAI E O l §Q . O Q N !
农业科技革命 与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
李其才 李强 王敏 张丽 冯润东 (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 11 ) 708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第一、二、三次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相互促进关系,及面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 第四次农业科 技革命 )建设新 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必要性 。并指 出 目 前农业科技创新 体制存在的弊端 。提出 了构建地方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暨构建 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主要包括 :目标 、坚持的原则和 新体 系的构成 ,建设 山东省 农业科技知识及技术创新
1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相互促进关系的历史回 .

农业科技革 命与农业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密切关 系, 二者 之 间是 互为促 进 、互 为制 约 、互为 因果 。 人类 历史上 第 次 农业科技革 命 ,即 “ 际引 种”在全 世界的兴 起和 发展 , 洲 有力地促进了当时世界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 的建立 。 自 19 年哥 42 伦布发现新大陆 ,洲际之 间商船 开始运营 ,许多作物被 引种 到 世界五大洲 。又 由于这一时期炼铁 技术的提高及铁 制新农具的 推广 ,在全世界 范围内粮 食产量迅 速增加 。农业科技革命的 兴 起 ,奠定 了农业 科技 创新 体制的基 础 ,很多国家政府及 民间都 建 立 了科研 机 构及 推广 机 构 。 如 印度 的 “ 农 所 ” 助 ,英 国 牛 津 大学 的 “ 学推 广 部 ”,法 国 的 “ 艺 站 ” 大 农 。对 作 物 新 品 种的 引进及推广 作出了很 大贡献 。我 国当时 的明朝朝廷在第 一 次 农业 科技 革 命期 间 ,也建 立 了 农业 科技 创 新体 制 的雏 形 。 18 0年 皇帝颁 诏 ,从 朝廷到各府 洲县都设 置了专 门的推 广人 7 员。此 外 ,在一 些 地方 也 出现 了民 间的 科技推 广机 构 ,如 J 一 八 世纪 末 湖北 建立 的 “ 农 乡士 会” 等 。 劝 第二次农业科技革 命促进 了农业科技创新体制 的完善和 改 革 。人们 常说 的第 二次 农业 科技革 命 也就 是 “ 油农 业” 的 石 兴起 。其引发点 为 1 9 2年 世界上第 一 台拖拉机 在美 国问世 , 7 14 年德国莱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 问世。15 年德 国合成氨工 7 8 0 8 艺研制 成功 ,l 6 8 9年美 国第一 口人 工石油钻井 出油 ,其 突破 性 技术为农业机械 化和灌溉技 术 、化肥广泛应用 。在此次农业科 技革 命 中,世界一些发 达国家农业教育 、 农业 科研 已经有 了相 当快 的发展 ,为了适 应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业科技 创新体制逐 步得到健全和完善 ,如欧美等 国家创立 的农业教 育、科研融 合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文献综述
相 关课题 研 究 、 文和 著 作 不断 涌现 , 柳卸 林 (9 8的 论 论 以 19 )
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 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 ,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建立强有力
的保 障支持体 系 。在 20 年又提 出建 立农业科 技创 新体 系 05
文“ 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冯之浚(99 , 19 )
科技 体制 创新 确保 粮 食安 全 增加 农民 收 入 ” 主题发 言 中 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人才的作用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 奉公 (o5 ̄出 :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中 , 2o ) 在 中央层 级之下的体系的构建方案有多种可能的选择; 对于跨省区域 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来说 。 应该考虑多样性 ; 根据绩 效考核 。 跨省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还可以具有变异性。 奉公教授这是辨正看 待戴小枫 (05 的观点 , 20 ) 认为应该科 学、 合理的规划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 结构设 计 与功能 定位
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可以预 期, 国家农业科技 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 的格局和农业 增长 、 农村发展将产生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1 理论 基础
戴小 枫 (00 ) 为农 业科 技创 新 的 主要任 务应 是 : 20b 认 深
2 世纪 9 年代后期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传入中国 , 0 0
钱克明(97 研究提出 , 19 ) 对农业科研投入具有很高的 回报率, 政府每增加 1 元农业科技投入, 可减少农牧 户 9 5 . 3 元投入 :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分配政策的优先序应 为: 科技> 教育> 基础设施。我们 当前在公共品投入方面 , 尤其是科技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解读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解读

农业科技发展政策解读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农业科技发展概述 (3)1.2 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3)2.1 生物技术 (3)2.2 信息技术 (3)2.3 农业机械化 (3)2.4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3)1.3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3.1 生物技术 (3)3.2 信息技术 (3)3.3 农业机械化 (4)3.4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4)第二章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4)2.1 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4)2.2 农业科研机构创新 (4)2.3 农业科技企业创新 (4)2.4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5)第三章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与规划 (5)3.1 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5)3.1.1 政策法规概述 (5)3.1.2 政策法规体系构成 (5)3.1.3 政策法规作用 (5)3.2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 (5)3.2.1 发展规划概述 (6)3.2.2 发展规划制定原则 (6)3.2.3 发展规划制定流程 (6)3.3 农业科技政策实施与评估 (6)3.3.1 政策实施概述 (6)3.3.2 政策实施策略 (6)3.3.3 政策评估 (6)第四章农业科技投入与支持政策 (7)4.1 农业科技投入规模与结构 (7)4.2 农业科技财政支持政策 (7)4.3 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政策 (7)第五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8)5.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8)5.2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8)5.3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奖励 (9)第六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9)6.1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9)6.2 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9)第七章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10)7.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10)7.1.1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0)7.1.2 优化农业科技服务结构 (10)7.1.3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 (10)7.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1)7.2.1 政策支持体系 (11)7.2.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1)7.2.3 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 (11)7.2.4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1)7.3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 (11)7.3.1 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11)7.3.2 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 (11)7.3.3 创新服务机制 (11)7.3.4 强化服务评价与监管 (11)第八章农业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 (11)8.1 农业科技扶贫政策 (11)8.2 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2)8.3 农业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12)第九章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 (12)9.1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政策 (13)9.1.1 国际合作政策背景 (13)9.1.2 政策内容 (13)9.1.3 政策实施效果 (13)9.2 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平台 (13)9.2.1 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13)9.2.2 平台作用 (13)9.3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成果 (14)9.3.1 科技成果转化 (14)9.3.2 国际合作项目 (14)9.3.3 人才培养与交流 (14)9.3.4 国际合作机制 (14)第十章农业科技发展前景与展望 (14)10.1 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14)10.1.1 资源环境约束 (14)10.1.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14)10.1.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14)10.2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预测 (14)10.2.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14)10.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5)10.2.3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加深 (15)10.3 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15)10.3.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5)10.3.3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15)10.3.4 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15)第一章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1.1 农业科技发展概述农业科技发展是指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3章 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困境_OK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3章 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困境_OK
18
缺水国家的代表:以色列
缺地国家的代表:日本
缺人国家的代表:美国
19
缺钱国家的代表:乌干达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一般模式
美国式道路——资本集约型:美国、加拿大等国 日本式道路——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国 普鲁士道路——中间型: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美国式道路
20
普鲁士道路
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动力机制
现代农业始终承担着两个基本使命:一个是为 不断增长着的人口提供食物保障;另一个是为 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加多样化和质 量优良的食物及其可供再加工的工业原料。
12
古埃及农业
历史上的农业
两河流域农业
13
农业大国的中国:南北朝发明的耙和唐代的曲辕犁
创新源:供给者与接受者
➢ 农业技术创新是以获得收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农业系统性的技术变革。
高端猪市 场的巨大
空间
专门的养殖基地+ 优良猪种+绿色饲 料+放养模式相结 合→培育出高端的 绿色猪肉,→投放 高端市场
32
3. 联合驱动型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该模式除了指主体包括政府 和非政府机构、动力来自市场需求的拉力和技术发展机会的推力外, 还特别强调非完全市场诱导情况下不同主体间的各种合作技术创新 模式以及各种主体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决策的行为。
7
3.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源于1911年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约 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 Schumpeter)的著作——《经济 发展理论》,该书标志着创新经济学的建立。
8
(1883——1950)
熊彼得创新理论
创新有五种情况,包括生产技术和 组织管理技术: 采用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 获得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 实现工业的新组织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农田建设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农田建设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农田建设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现代化农田建设规划 (3)2.1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2.2 农业生产布局优化 (3)2.3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4)第三章智能化农业技术体系 (4)3.1 智能化农业技术概述 (4)3.2 关键技术分析 (4)3.2.1 农业传感器技术 (4)3.2.2 农业大数据技术 (5)3.2.3 智能农业装备技术 (5)3.2.4 农业信息化服务 (5)3.3 技术集成与应用 (5)3.3.1 技术集成 (5)3.3.2 应用案例 (5)第四章农业物联网建设 (6)4.1 农业物联网概述 (6)4.2 网络架构设计 (6)4.2.1 感知层 (6)4.2.2 传输层 (6)4.2.3 平台层 (6)4.2.4 应用层 (6)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6)4.3.1 数据采集 (7)4.3.2 数据处理 (7)第五章精准农业技术 (7)5.1 精准农业概述 (7)5.2 精准施肥技术 (7)5.3 精准灌溉技术 (8)第六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8)6.1 农业机械化概述 (8)6.2 农业机械化设备选型 (9)6.3 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9)第七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10)7.1 农业信息化概述 (10)7.2 信息资源整合 (10)7.2.1 资源整合目标 (10)7.2.2 资源整合措施 (10)7.3 农业大数据应用 (10)7.3.1 农业大数据概述 (10)7.3.2 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 (11)7.3.3 农业大数据应用策略 (11)第八章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11)8.1 农业科技创新概述 (11)8.2 创新体系建设 (11)8.3 人才培养与引进 (12)第九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2)9.1 农业政策概述 (12)9.2 政策体系构建 (13)9.2.1 宏观政策指导 (13)9.2.2 产业政策支持 (13)9.2.3 资金政策保障 (13)9.2.4 法规政策配套 (13)9.3 法规制度建设 (13)9.3.1 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13)9.3.2 加强农业执法监督 (13)9.3.3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14)9.3.4 推进农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制度改革 (14)9.3.5 加强农业法规宣传和培训 (1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4)10.1 项目实施策略 (14)10.2 项目进度管理 (14)10.3 项目效果评估与调整 (15)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计划

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计划

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计划第一章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概述 (3)1.1 农业智能化发展背景 (3)1.2 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意义 (3)第二章农业物联网技术 (4)2.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4)2.1.1 引言 (4)2.1.2 应用领域 (4)2.2 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4)2.2.1 传感器技术发展 (4)2.2.2 网络传输技术发展 (4)2.2.3 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发展 (5)2.3 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 (5)2.3.1 培养目标 (5)2.3.2 培养途径 (5)第三章农业大数据技术 (5)3.1 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5)3.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5)3.1.2 数据分析与挖掘 (5)3.1.3 智能决策支持 (5)3.2 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 (6)3.2.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融合 (6)3.2.2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6)3.2.3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结合 (6)3.3 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 (6)3.3.1 培养目标 (6)3.3.2 培养途径 (6)第四章农业云计算技术 (7)4.1 云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7)4.2 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7)4.3 云计算技术人才培养 (7)第五章农业人工智能技术 (8)5.1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8)5.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8)5.3 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8)第六章农业无人机技术 (9)6.1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9)6.1.1 农田监测与评估 (9)6.1.2 喷洒作业 (9)6.1.3 精准农业 (9)6.1.4 农业保险评估 (9)6.2 无人机技术发展趋势 (9)6.2.1 无人机功能提升 (9)6.2.2 无人机智能化 (9)6.2.3 无人机网络化 (9)6.2.4 无人机政策法规完善 (10)6.3 无人机技术人才培养 (10)6.3.1 设立无人机相关专业 (10)6.3.2 开展无人机技术培训 (10)6.3.3 加强校企合作 (10)6.3.4 构建无人机技术交流平台 (10)第七章农业智能设备与控制系统 (10)7.1 智能设备在农业中的应用 (10)7.1.1 引言 (10)7.1.2 智能设备类型及应用 (10)7.1.3 智能设备应用案例分析 (11)7.2 智能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1)7.2.1 技术融合与创新 (11)7.2.2 系统集成与协同 (11)7.2.3 个性化与定制化 (11)7.3 智能设备与控制系统人才培养 (11)7.3.1 人才培养目标 (11)7.3.2 人才培养途径 (11)7.3.3 人才培养政策支持 (12)第八章农业智能化技术标准与政策 (12)8.1 农业智能化技术标准制定 (12)8.1.1 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12)8.1.2 标准制定流程 (12)8.1.3 标准实施与监督 (13)8.2 农业智能化政策支持 (13)8.2.1 财政支持 (13)8.2.2 税收优惠 (13)8.2.3 人才培养 (13)8.3 农业智能化技术监管 (13)8.3.1 法律法规建设 (13)8.3.2 监管体系构建 (13)8.3.3 监管措施实施 (14)第九章农业智能化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 (14)9.1 国际农业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 (14)9.2 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 (14)9.3 国际农业智能化技术人才培养 (15)第十章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实施计划 (15)10.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5)10.2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5)10.3 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 (16)10.4 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6)第一章农业智能化技术创新概述1.1 农业智能化发展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智能化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技术创新体系”文件汇总

“技术创新体系”文件汇总

“技术创新体系”文件汇总目录一、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二、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三、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四、转型背景下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模式研究五、产业技术变迁与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空间演化六、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些新型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农机、精准农业系统等,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链条也在不断完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学以及农业科技企业等在内的创新主体逐渐涌现。

尽管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不足。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很多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导致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建立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接,提高转化效率。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经验借鉴
主体口 。 。 ,农 业 技术 推广 则 以国家 级 “ 全 国农 业 发 展 协 会” 与省级 的 “ 技术推 广委 员会 ” ,以及 县 级农 业
委员会 ,专 门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工作信 息传递及成 果推荐 的协调 、沟通工作。另外,荷 兰建立有多种 农业经济组织 、行业组织或协会 ,负责农业生产经
服务技术重 点实验 室 北 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农业科 技创 新 体 系是提 升农 业科技 水 平 ,推 动现 代农 业发展 的重要 支撑 。本 文 梳 理 了发 达 国家农 业科 技创 新体 系的 实践和 经验 ,针 对 中 国农 业科 技 创新 体 系存 在 的
突 出问题 ,提 出相 应政 策 建议 ,包括 明确主 体 分 工与 定位 、 注重 制度 保 障 、完善 经 费 投 入机 制 、加 强 中介服 务 组织 建设 、创 新人 才培 养 机 制 、强化 企 业主 体培 育等 ,为提 升 中国农业 科技创 新 体 系建设提 供参 考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 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4 1 2 0 1 5 9 9 ) ,中国农业 科学
院科技创新工程。 作者简介 :吴 建寨 ( 1 9 7 9 一) ,男 ,山东 博 兴人 ,博 士 研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农 业 经 济 管理 ,E - ma i l :wu j i a n z h a i @c a a s . c n 。
要进行 跟踪 进行 检查 和 评估 ,决定 后 继 经 费 的支 持 与否 ;推广 经费 往 往 直 接拨 给州 立 高 校 ,高 校 按 农 业 区划 选择农 场 作 为 试验 基 地 进行 农 业 技 术 试 验 和 推广 。荷 兰成立 了 国家农 业 研 究 委 员会 与专 业 咨 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注创新主体的总体效能和创新、增长所需的 各类要素。
2)注重互动合作引发的创新活动,强调创新知识 资源的多样性。
3)完善并强化农业研究、推广和教育之间的协调 支持机制,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构建创新 伙伴关系和联动机制,创造农业发展的能动环境。
4)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商企业,通过“农 业合作组织+农户”或“农商企业+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等形式加强产业协调和农业和食品产业的 一体化,使农商企业成为政府投资的真正伙伴, 巩固农商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价值链中的 地位。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
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鉴定的方法,这种新方法不 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甚至可以存 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 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 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个新 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 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 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败一种垄断地位。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只考察技 术的变动性,强调的是以技术解决问题; 技术创新则不仅关注技术活动,更关注技 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 经济。
2.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
3.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内生性”农业创新体系尚未建立 2)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对接”机制有
待完善。 3)技术的可应用性尚待提升。 4)各类创新主体相互联动的机制和模式尚
未形成
4.中国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政治走向
2004,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增收 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指出许多决策。
前者指基于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或对既有知识 和技能加以补充和完善创新,后者则指那些导致 既有知识和技能淘汰货过时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现,比较需要产品创新的相关知识, 而且需要一些过程技术。技术集成是技术商业化 的必备条件,一项技术的商业化成功,即技术创 新需要许多补充性技术。一些技术创新活动之所 以没有成功,多半是因为缺乏相关的补充技术。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 个组织过程。对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 进行集成整合,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企业竞争 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 术的突破。
3.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 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 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 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 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国 家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一国境内不同企业、大学 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科学技术发展形成一种相互 作用的网络机制,以及各种不同行为主体在这种 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之下为发展、保护、支持和 调控哪些新技术而进行的各种各样技术的、商业 的、法律的、社会的和财政的活动。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 二、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三、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四、主要国家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五、中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
1.创新及其含义
“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 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 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 包括以下内容。
印度现有38所农业大学,分布在各个邦。
印度地方可以协调包括60多家研究机构, 由各邦农业部门领导,主要从事地方性课 题,着重于经济作物和畜牧、兽医等应用 研究。
印度的农业阶段推广体系包括行政管理部 门所属的推广体系、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 所属的推广体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和私人企 业所属的推广体系三部分。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是以农业推广法(日文 全处《农业改良助长法》)为依据逐渐建立和完 善起来的。
依照《农业改良助长法》的规范框架,日本整个 农业技术体系包括主体组织和协同支援组织两部 分。
一些专家分析说,日本农业推广体系实现的是政 府和农协的双规体制,这两个体系各自独立又彼 此联系。
总体而言,日本协同农业普及推广体系以 解决农业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为吃法点, 注重培养和提高农户自身发现和解决实际 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增产增收技 术的传授和推广。
在推进知识系统改进的同时,农业生产经 营的知识含量在学生变化,促使农业创新 的动力急剧变化。
20世纪90年代,聚焦研究、教育和推广之 间的联系,重视农民对新技术需求影响的 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AKIS)的概念开始进入 许多国家的农业决策话语中。
2.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基础架构
农业创新体系作为指导农业知识和应用体制设置 的理论框架具有如下基本要点:
5)推进公立机构进行创新试验,强调开发的结果 和来自技术、知识生产与采用而导致的增长,而 不仅仅世界研究体系及其产出,通过渐进方式和 试验探索建立起反应灵活的、高效能机构创新机 制。
3.基于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政府选项
促进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政府选项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1)优先建设多个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研究、 教育和推广或培训体系联动协调,突出其在能动 性环境中的作用。
2)优化机制设置和环境条件。 3)促使文化转型。 4)建立多样化、开放性的、需求导向的持续研究
体制和服务体系,对建立伙伴关系和合作提供经 常性的融资支持。
5)增加整体投资,特别是在组织、个体和 创新能力及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来促进农 业研究、教育和技术推广的一体化,支持 能动性环境建设,重点包括商业发展支持、 知识和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必要的政策和立 法改革。
1)以法律为基础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运 行的制度环境。
2)以农学院为节点构建整个农业创新体系 的能动机制。
3)以合作为纽带形成覆盖全美的农业创新 网络。
4)以满足农场主地生产经营需求为宗旨构 建农业研究和推广服务体系。
2.荷兰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荷兰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自然资源管理 和渔业部,其目标定位是为农业创新提供 合适氛围和政策激励,对多个创新主体的 创新活动进行协调。
荷兰已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专业设置齐全 的全国农业科学研究网络。
开发农业人力资源,造就世界一流农民, 始终是荷兰农业政策的出发点。
荷兰政府设有全国性农业科研、教育和推 广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荷兰农渔部下 设的国家研究会委员会。
3.日本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日本的农业研究与开发体系包括中央级的研究机 构和地方级的研究机构。
4.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1)非独占性 (2)互补性 (3)局域性
三、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1.国家农业研究系统和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 20世纪80年代,旨在提高国家层面的基础
上设施改善、能力培养、管理和政策支持 来增加研究供给以促进农业发展的国家农 业研究系统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旨在促进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性话语。
2.模式创新,是指一个农业子系统的某些关键性 的组分要素及其核心设计概念被替代,但组分要 素之间联动的总体结构未实质性变化的农业技术 创新。
3.结构创新,指那些以新的方式重组既有农业子 系统的组分要素之间联动机制的农业技术创新。
4.根本创新,指那些涉及全新的核心设计概 念和技术原理的农业技术创新。
(2)沿着生物技术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活 动,包括动植物品种的培养与改良,化肥、 农药的发明及其施用方法的改进等,日本 人少地多,土地供给缺乏弹性、价格高主 要通过生物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3.农业技术创新的类型
1.渐进创新,是指一个农业子系统主要的组分要 素、组分要素及其结构设计的主导概念和原理均 为方式改变的农业技术创新。
四、主要国家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1.美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美国的农业创新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由
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学、农民合作社、 私人企业、各类非营利组织和农户等多个 创新主体组成的、多层次的创新系统,各 创新主体之间无隶属关系,相互独立但又 相互渗透、依存、合作和竞争。概括讲, 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发明。
2.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活动虽 然形式万千,但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技术 方向:
(1)沿着机械技术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活 动,包括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工具及发明和 改进、新型动力的引进等,如美国人少地 多,土地供给缺乏弹性、价格高昂,主要 通过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率。
4.印度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 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农业研究和 开发体系基本上有中央政府所属的印度农业研究 理事会(简称ICAR综合大学和政府所属的农业大 学以及非政府研究组织三部分构成。
ICAR是印度农业部农业也给予教育所属的自治性 组织。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重视经济农业生产 中的根本性问题,其设置布局具有分散和因地制 宜的特点,主要职能是对全国包括园艺、水产、 和动物科学在内的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进行统 一协调、指导和管理。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 加强农村工作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组 成的意见》中也提出许多做法。
还有2006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的《关于积极 发展做法农业扎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等
国家创新系统制约着单个企业应对机会和 挑战的技术选择范围,对单个企业的创新 方向和创新活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农业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1.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研究成果如新知识、
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成果应用。 农业技术创新不同于农业研究与开发。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同于现代农业技术
印度各邦农业大学均建有农业推广部,其 职能包括农业咨询服务、农民培训和农业 信息服务等。
印度农村地区活跃着1000多个非政府组织,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央政府和邦政府 或国际组织的资助开展农业推广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