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仿真模拟卷(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仿真模拟卷(四)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近70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理论资源。20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21世纪则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举例来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情怀和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的文学史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相信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

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理论资源与“内源性”理论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有助于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理论资源的必要性。

B.文章按时间顺序列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理论资源的影响之大。

C.文章对“外源性”理论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

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然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如果我们注重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这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摘编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材料二: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到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 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摘编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Hz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其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