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命教育的整理

合集下载

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

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

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作者:余伟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4期摘要:日本在遭受到9.0级大地震之后,国民甚至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与从容,震惊了世界。

这与日本从小就进行的生命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日本生命教育主要通过体验课程这一有效途径告诉学生怎样正确地保护自身安全,怎样正确面对死亡,怎样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主要以受灾地区为例探讨生死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当建议,启示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与推广。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验;生命意义感;受灾地区日本生命教育的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作为灾难多发国家,日本在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显著、典型,而我国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来多个地区地震频发,对于这些受灾地区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总结一些启示,对我国受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现状在日本,生命教育虽是一朵迟开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开花结果,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

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实相》中首次在世界上呼吁,要重视生命教育。

围绕这样的目的,日本在2010年重新修订了文部科学白书,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体”“富有人性”“确实的学力”为三大支柱。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生命教育,虽然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语,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却在全国环境营造中,展现其特色。

特别是其生命教育以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活动的体验课程为主,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形式多元化。

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与生命意义感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日本生命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的真正认识。

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

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

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首先概述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然后分析国外中小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特色,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国外生命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为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在世界各地,生命教育正逐渐融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这些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也为他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挑战的重要工具。

在美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健康教育、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

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生命历程的探讨,让他们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并教授他们如何预防疾病、避免伤害,以及如何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态度。

美国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教导他们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处理冲突,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权利。

英国的生命教育则更多地体现在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中。

学校会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英国还通过课程和活动,教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失去亲人或朋友时处理自己的情绪。

英国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日本,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社会科中。

学校强调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学校还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

这些国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日本:“生存力”培养是教育的必需

日本:“生存力”培养是教育的必需

19日本:“生存力”培养是教育的必需高益民 李宗宸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一起沉船事故引发的思考2020年11月19日,日本濑户内海发生了一起沉船事件。

一艘载有52名六年级小学生、5名教师、5名船员的游船在撞击暗礁后沉没。

船体触礁的那一刻,72岁的导游向孩子们下达了穿好救生衣的指令,不到10分钟,所有的孩子都穿戴妥当,安静地等待下一步指令。

这时,船体已经开始下沉,海水很快没过了脚面。

在船长的指挥下,孩子们依次跳入海中,有条不紊地离开正在沉没的船体,等到游船翻过来倒扣在海面上之后,一些孩子爬了上去帮助观望周边海面的情况,其他孩子则浮在海面上等待救援。

附近的渔民接到救援信号后,随即赶往事故现场。

当他们到达时,孩子们都在安静地等待救援。

由于渔船无法太靠近沉没的船体,孩子们又按照渔民的指示有序地游向渔船,先到的孩子上船后大声鼓励后面的孩子,等全体人员都登上渔船后,孩子们向前来救援的渔民们鞠躬并齐声致谢。

这起沉船事故发生后,所有人在一小时内获救,没有一人伤亡。

人们惊叹于事故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惊人生存力,同时也好奇究竟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这样的素养。

1996年,日本首次在《展望我国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提出了“生存力”这一概念,可以说,它是20世纪下半叶日本社会激荡和教育变革的产物。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经历了从经济高速发展到经济泡沫崩溃的巨大落差,“学历主义”导致填鸭式教育盛行、应试之风泛滥,人们不知该如何应对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应对时代的挑战。

“生存力”在日本被定义为“在今后剧烈变动的社会中能够克服困难坚强活下去的能力”,日本文部省分三方面阐述了生存力的内涵,即“主体能动地学习的能力”“充实、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性”和“身心健康的基础”。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日本大幅削减了主科授课时长,新增了“综合学习”“信息”等活动类和实践类课程。

这一改革下的“宽松教育”,被质疑降低了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对日本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日本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日本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作者:虞花荣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8期【摘要】日本每年居高不下的自杀人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针对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现象日本提出了生命教育。

本文对日本生命教育丰富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死观教育道德教育自19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以来,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认同。

在日本,生命教育虽是一朵迟开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开始结果。

虽然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语,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却在全国环境营造中。

一、日本生命教育的内容日本的生命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生死观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之中,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的内容,注重实践性,是一种为学生快乐而成功地生活作准备,并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渗透式教育活动。

1. 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死现象和生死关系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生死观其实就是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通过生死观,可以窥见一个群体或个体对于生与死的价值观。

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根源于日本人的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

日本人认为,人和其他生灵死的时候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彼世。

彼世是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在生活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人无论善恶,死后都去彼世,没有差别,没有审判。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

日本人的生死观教育正是建立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的基础之上。

2. 健康教育日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使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何抵制影响健康事物的诱惑,构筑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受教育者终身过充满活力的健康生活,是日本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日本学校围绕“身心健康的保持及增进”这一主旨进行了系统的策划和改革。

生活·实践教育的国际经验:日本的生存力教育

生活·实践教育的国际经验:日本的生存力教育

生活·实践教育的国际经验:日本的生存力教育作者:黄彬彬陈峥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9年第04期周洪宇教授认为,“生活”与“实践”是教育面向未来社会的必经之路。

研究、实践和推广“生活·实践教育”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促进社会与生活的完善”“培养阳光新人”。

在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下,“生活·实践”教育还强调了通过合育、实育(实践教育)和意商教育使个体获得自动力、生活力与创造力,并倡导“生命即成长”“生活即学习”“世界即学校”“生存即共进”的教育理念。

本文围绕“生存即共进”理念,借鉴日本“生存力”教育经验,为深入理解和推进“生存即共进”的教育理念提供素材。

“生存力”教育的内涵发展:复归生活,聚焦素养1996年日本文部省提出“生存力”教育的目标,其核心是学生的“资质和能力”。

“生存力”教育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明确提出“知识习得与活用能力”,要在知识活用的基础上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进一步说明了“生存力”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在任何社会境遇中,能够自主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和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2008年《新学习指导要领》首次对“生存力”的内涵做出修改,将“生存力”聚焦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此时的生存力就与国际上“素养”的定义非常接近了。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都提出要基于《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以及至今以来日本的学校教育经验,培养学生为开拓未来社会而必须具备的资质和能力,即“生存力”。

《新学习指导要领》概括了“生存力”教育的三个方面:(1)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灵活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的意愿或热情。

2013年3月,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在《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报告中再次更新“生存力”的概念为“21世纪能力”,以“资质和能力”为核心,具体包括“基础力”“思考力”“实践力”三个层面的含义。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戴 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我国大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几乎是处于萌芽的状态,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对此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尽快投入教育实践,使我国高校中不再有惨案发生,使大学生对生命不再漠视,而是都能对生命产生珍惜、尊重与敬畏的态度,并通过的努力,使白己的生命富有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完善,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超越。

关键词:生命 高校 生命教育一、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人类存在的状态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不断地发展科技与资本的文明,以为所创造的科技与资本文化会给人类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但讽刺的是,反而让人类的存在状态,陷入被科技文明所主宰的困境中。

以为“役物”,却反而“役于物”,人在科技与资本文明中被物质化、机械化、也被集体化,人非但无法控制物质与卜具,反而被物质与具异化。

面对生命逐渐被工具化,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受到质疑。

另外,人一直置身于无常的人生中,大灾、人祸以及战争、疾病带给生命焦虑不安。

遇见生命的困境,如失恋、失业、失去依靠时,或是处在生命的低潮时,感觉到白己不是必要、也不是被需要时,生命失去安全感与归宿感,很容易不再珍惜与重视白己的存在,以为自己和世界都没有人在乎白己的存在与否。

面对物化的社会文明、无常的人生处境,和种种生命的困境,以及对存在有所质疑、对人生有所徘徊、对生命有所仿徨时,甚至发觉生命是无趣、无助或无望时,最常引发人去思考白己存在,甚至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位。

2、我国教育的现状除了在生命的困境中,会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外,人也会主动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因此在正规的教育制度中应该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建立,也就是提供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的的探索的教育,以启发人对生命的尊严与珍惜,更积极帮助人创造与实现白己与生命存在的价值。

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是以重视功利与效益,以考试主导教学,忽略了对生命意义探索的教导。

生命教育的五个内容

生命教育的五个内容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的定义有很多,但不论何种视角的定义都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命”这一本体,以尊重生命的存在与尊严为前提,以实现人性的价值为最高价值追求,从教育视角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了生命的教育”。

日本的生命教育意藴更为丰富,体系较为庞大,包含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注重从身到心两个层次的教育,首先教育要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身体的安全,其中防灾和逃生是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接受以“丰富人性”为核心理念的心灵教育。

“丰富人性”的心灵教育要完成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生命、自然和崇高事物的敬畏之心,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不轻易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并认识到人的生命存在于与一切生命的关联与协调之中,从而形成对所有生命、事物的感恩之心,通过这些进一步充实他们的心灵;另一方面是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保持自律的道德品质、坚定生活信念并能为之付诸具体行动的人。

作为世界上较早开展生命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重点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由于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他杀等青少年不良行为明显增多,激烈的考试竞争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加大,学生对生死问题的困惑等问题让生命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命”一词开始频出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中。

日本如今实行的生命教育政策,是基于80年代的教育大纲调整而来,2005年日本文部省又提出了“活出生命力的心与身”的新政策。

2008年文部省在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再次突出强调生命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日本的生命教育不仅在政策层面日趋完善,在具体的实施中也真正做到了符合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

日本在做“把握生命发展规律的生命教育”有层次的生命教育日本生命教育主要围绕“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大主题展开,在内容的衔接上,从小学到初高中直至大学的层次性很强。

日本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日本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日本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摘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带来人们的精神富足,反而出现了“教育荒废”现象。

日本对此开出了“生命教育”的药方。

日本生命教育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生死关系、身心健康、生存发展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能比较真实、清楚地展现其面貌。

关键词:生命教育;身心健康;维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经过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性的相应发展,反而使日本陷入了“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局面。

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荒废”: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辍学现象频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这关系到日本的发展和未来。

生命教育就是日本教育界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出的“良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日本生命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包涵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

本文尝试对日本生命教育建构维度进行分析,探寻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力图展现原生态的日本生命教育。

一生死关系的维度“生”“死”是任何生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日本民族对于生死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根源于日本人的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

日本人认为,人和其他生灵死的时候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彼世。

彼世是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在生活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人无论善恶,死后都去彼世,没有差别,没有审判。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

日本生命教育体系中关于生死关系的认识正是建立在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的基础之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死与生并非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续日本人通常认为,生死并非完全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延续。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

而应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人们通 过记录生活点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命, 体会生命的真谛;其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经历和教育背景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但不可忽视科学的教育在此 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因而,教育者应该认真
不是单纯地对“生命”或“生命教育”进
思考怎样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整合成一
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 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明确指出,当下 日本社会盛行物质中心论,人们精神空虚, 只重眼前利益,认识不到人生的价值,教育 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并提出 教育改革的基本设想:要改善教育环境,培 养学生丰富的知识、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 魄。1989年,日本文部省修订了新的《教学 大纲》,增加了培育“敬畏生命的理念”的 内容,规定要以“培养儿童美好的心灵和 丰富的社会性”为重要原则施行青少年学校 教育。20世纪90年代,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 提出了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思想。生存 能力包括“智、德、体”三种能力,其中 “德”的内容详而述之为:“对美好事物和 大自然的感动之心,铭记良好行为、憎恶不
1 本文系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基础教育类项目“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师范类专业建设改革研究”(课题编号: LSJGJC1807)的研究成果。 * 郑晓华,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李晓培,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授。
114 2020. 02(合)
2020.02期内文4-120(合).indd 114
2020/1/16 下午3:30
域外教育
套完整的体系,使它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二)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二
战”后最困难的时期,开始重整旗鼓,大步 迈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但物质经济 的迅猛发展却没有带动美好人性和优良品质 的相应发展,反而使日本陷入了民殷财阜但 道德迷失的矛盾局面。在教育领域,自残自 杀、校园欺凌、谋害他人、刑事犯罪、奢侈 浪费、逃学辍学等现象层出不穷。中小学教 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整个社会 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界要大刀阔斧地改革才 可以改变日益颓废的人心。

日本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

日本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

日本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作者:崔淑慧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年第12期摘要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这片国土上开展生命教育十分有必要。

日本的生命教育从幼儿时期开始,直到成年仍在进行。

日本的生命教育主要有尊重个体差异、直面死亡禁忌、注重实操性和价值性等内涵。

借鉴日本生命教育,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体系建构与发展,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基于现实环境与日常生活,设计生命教育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状态打造相关活动;在校内提供生命教育的实践环境与契机;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课与安全急救训练等。

关键词日本生命教育小学教育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生命教育的价值,并且尝试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日常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中来。

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对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较为重视,多年来独树一帜的生命教育观培养了学生在危机来临时的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推进了一代人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1]。

借鉴日本小学生命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不仅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提升生命教育的课程水平,丰富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还可以提高生命教育的维度[2],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提供发展空间。

一、日本小学的生命教育1. 日本小学生命教育的内涵(1)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日本是一个注重集体感和融入感的国家,但是在生命教育层面,日本又是一个注重个体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国家。

如日本小学低年级阶段设置的生物观察课,对学生饲养动物、观察动物的要求实际上就比较低,对于一些居住在公寓、不方便饲养动物的学生,学校允许他们观察蚂蚁、蜘蛛、蚊子等类型的生物,甚至是允许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种植的盆栽鲜花,并不会为了统一课程而强迫学生选择小鸡、小鸭、兔子等常见的动物。

不少学校对学生饲养动物的要求也不高,为了应对学生饲养动物、观察动物的需求,学校专门设置了向学生开放的公共动物饲养园地,允许学生亲近动物、了解动物、观察动物。

日本生命教育探析

日本生命教育探析

日本的生命教育是指日本在教育中所强调的生命价值观和生命道德观。

日本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生命的尊严和重要性。

日本的生命教育强调人类生命的尊严和重要性,认为人
的生命是最大的财富,应该珍惜和保护。

2.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日本的生命教育强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身心健康是人生
的基础。

3.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日本的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的多样性,认为各种生命形态都是独
特的,应该尊重和保护。

4.提倡环保意识。

日本的生命教育提倡环保意识,认为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以维
护生命的健康。

日本的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和道德观,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大的财富,应该珍惜和保护。

同时,它也注重身心健康和环保意识,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

看日本托育,20 个细节发人深省!

看日本托育,20 个细节发人深省!

看日本托育,20 个细节发人深省!"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战后的日本。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身体素质是孩子成长阶段最重要的环节。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民族复兴,立于幼学!日本托育教育好在哪里?这里有20 个细节,带你一探究竟!1、简朴的环境托育中心不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他们的课室都极为简朴,看不到一点" 豪华" 和" 现代化" 的影子,除了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手提式的收录机,是显得稍微" 高级" 一点,其硬件均比起国内要求的" 五机一幕" 相差较远。

日本有很多托育中心没有大大小小的玩具,没有明亮堂皇的教室,有的只是一个最接近自然的环境:小木屋、沙地、泥塘...... 大家管它叫"enrich 环境"。

至于幼儿的玩具,则是一些硬纸皮、大小各异的包装箱、报纸、尼龙绳、木或竹制筷子、还有大量的图书,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玩弄,只见幼儿乐在其中。

殊不知,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能变为" 成品" 的奴隶。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形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营造" 适者生存" 的氛围,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2、所有包,孩子自己整理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托育中心就要妈妈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

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等,而且对于包的大小也有规定,有的托育中心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

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常此以往从小开始锻炼做事的条理性。

日本人对垃圾分类极为严苛,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这也从小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关的。

第十一章 生 命 教 育

第十一章  生 命 教 育

第一节

生命教育概述
1. 美国
二、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状
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 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 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成 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死亡教育与咨商学会”,出版了《生 死学》《死》等特别的杂志,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更是不计 其数。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 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 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第一节
生命教育概述
5. 新西兰
二、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状
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始于1988年,其目标是将生命教育精神传送
至每所小学和中途学校。新西兰的生命教育基金会,虽然和其他国 家的生命教育中心名称不同,但两者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内涵其实
第一节
生命教育概述
4. 英国
二、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状
英国的生命教育当初是由查尔斯王子鼓励Ted Noffs先生将生命教
育传至英国,他认为:青少年吸毒所带给社会的负面结果,更显得生
命教育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后来Ted Noffs还受邀至英国演说预防 教育的议题,以及它在减低毒品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到了1986年初, 英国第一个流动教室在Varity Club的赞助下产生了;到了1987年, 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英国基金会,它是一种慈善信托机构,在Rock Group Dire Straits的赞助下,于1987年3月诞生了第二个流动教室。 直至1995年时,20多个流动教室普及至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 特等区。
部分,生命教育中心的教学人员会事先评估学校的需求和协助老师的

日本生命教育初探

日本生命教育初探

作者: 虞花荣
作者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20-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生命教育 日本社会 热爱生命 工业文明 教育理念 自制力 责任感 同情心
摘要:近代工业文明使日本社会富裕了.但是也导致了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培养起来的自制力、责任感、同情心、感恩之心、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等衰退的集结。

自杀、杀人、暴力、辍学等“教育荒废”现象频现。

为此.日本提出了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国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日本生命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

日本生命教育的整理

日本生命教育的整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尝试从人与自身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对日本生命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理清其内部关系,展现原生态的日本生命教育。

一、从人与自身关系的层次看生命教育呵护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生命教育在人与自身关系层次就是要解决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守护生命、延续生命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

1.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死现象和生死关系的看法。

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根源于日本人的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

日本人认为,人和其他生灵死的时候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彼世。

彼世是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在生活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人无论善恶,死后都去彼世,没有差别,没有审判。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

日本人的生死观教育正是建立在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的基础之上。

(1)死与生并非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日本人通常认为,生死并非完全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延续。

人死后去往彼世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

而“灵魂”能够回到祖国和故乡,守护“活着的人们”,灵魂不灭。

(2)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死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是“落花之美”,是留驻瞬间美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死正如美丽樱花的速开速落。

人生下来就面临着死亡,生死是相通的,是连为一体的。

“生命诚可贵,死亡亦美丽”。

这种观念已经深入日本人的心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3)生死循环。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生也绝不是新生,生出来的生命是某个先祖的复活因此,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在死后能够得到活人的追赠,以获得在灵界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尊严和荣誉感地去死,不能让世人以为耻而死后不得安宁2.健康教育日本学校将“健康”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依据学生各年龄段的发育特点实施健康指导。

日本的学校健康教育突出“保健体育模式”,把保健教育融合在体育学科中,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结合,并具有专门的保健领域的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日本自然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冒险教育

日本自然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冒险教育

日本自然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冒险教育“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案例:问小孩鸡这种动物是怎么样的,结果孩子们想象的是,一块一块的鸡肉在地上跑,鱼应该是一片一片的生鱼片在水里游。

”邹滔说,日本自然学校注重生命教育,因为日本已经非常发达,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了很多人和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简单的表现比如不知肉从何来,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 那日本的自然学校怎样促进人和自然的链接?邹滔说,吃的东西和生活息息相关,从食物教育开始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比如whole earth 露营课程的时候,就会让参加活动的孩子养鸡,每天照料动物,到最后这个动物成为他的食物、他身体的一部分。

黄海琼则提到“雪地冬令营”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孩子们中午吃完牛肉,下午去牧场之前引导员会提问,牛能活十几年,牧场的牛只能活几年,为什么不能活那么长时间?它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吃牛肉、喝牛奶?“教育一个孩子,你是希望他成长为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在讲述雪地冬令营之前,黄海琼还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喂小牛、追踪动物痕迹、雪上运动会、寄宿牧民家、建雪屋⋯⋯黄海琼说,雪地冬令营是冒险教育,14 天里,这些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日本孩子,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关于生存能力的体验。

“对于这些小孩来讲,这些活动超出了他的Czone(心理舒适区)”当你成长了,你的Czone也会长大。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并不是让孩子成长为听别人讲话才行动的孩子,是希望他成长为大人。

”有九年中小学教学经验的黄海琼,以雪地冬令营的故事回答自己的提问:自然教育是助人成长,孩子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给他们的应该是帮助,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北京什么时候能办类似“雪地冬令营” 的亲近自然的活动呢?这是不少网友关心的问题。

黄海琼说,今年冬天会组团再去日本参加冬令营。

不过如果总去日本,中国孩子的受益人群会比较小,所以正计划在国内找到合适的场地,组织培训引导员,“比如说东北,只要有足够雪的地方,也可以做这样的活动。

2英国、美国及日本生命教育实践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2 修改后

2英国、美国及日本生命教育实践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2 修改后

F-2082527英国、美国及日本生命教育实践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李曦1黄鸿鑫2(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英国、美国和日本生命教育实践的内容各有特色,成效斐然。

它们的成功之处都在于制订了相关的法令法规、采取了以渗透性为主要形式的生命教育实践、以多种形式拓展和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参考和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生命教育实践经验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实践的发展,对民族进步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启示;The Enlightenment of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on Lif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Li Xi,Huang Hong-Xin(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330013, Jiangxi)Subjec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each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but all achieve great success. Their success is to establish th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ake the permeability as the main form of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to expand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with a variety of forms. To take example by the UK, USA and Japan's experience of life education can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 progress and social stability.Key words: life education;practice;enlightenment;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命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的本国特色,它们都在生命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国外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

国外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

摘要:生命教育源自美国,其后又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传播并逐步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但通过对国外生命教育发展与实践的考察,可总结出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启示一、国外的生命教育(一) 美国的生命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

1968年,在人本主义影响下,世界级大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村、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1](二)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ve.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现状,提出了hefdeucation(生命教育);并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也是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它后来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宗旨是“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其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帮助年青人消除不合法的药物使用,促使他们避开或延迟使用酒精;同时以最新的研究为根基,提供高品质的药物教育。

(三) 英国的生命教育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

[2]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

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 日本的“余裕教育”“余裕教育”,亦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尝试从人与自身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次对日本生命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理清其内部关系,展现原生态的日本生命教育。

一、从人与自身关系的层次看生命教育呵护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生命教育在人与自身关系层次就是要解决如何对待生死,如何守护生命、延续生命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生死观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

1.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死现象和生死关系的看法。

生命永久循环的世界观是“日本人的灵魂”,它根源于日本人的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

日本人认为,人和其他生灵死的时候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去了彼世。

彼世是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和现在生活的世界并没有太大不同,人无论善恶,死后都去彼世,没有差别,没有审判。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

日本人的生死观教育正是建立在彼世观念和循环观念的基础之上。

(1)死与生并非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日本人通常认为,生死并非完全对立,死作为生的一部分延续。

人死后去往彼世以另外一种方式生存。

而“灵魂”能够回到祖国和故乡,守护“活着的人们”,灵魂不灭。

(2)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死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是“落花之美”,是留驻瞬间美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死正如美丽樱花的速开速落。

人生下来就面临着死亡,生死是相通的,是连为一体的。

“生命诚可贵,死亡亦美丽”。

这种观念已经深入日本人的心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3)生死循环。

人的死不是消失,而是等待下次复活的循环,生也绝不是新生,生出来的生命是某个先祖的复活因此,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在死后能够得到活人的追赠,以获得在灵界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尊严和荣誉感地去死,不能让世人以为耻而死后不得安宁2.健康教育日本学校将“健康”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依据学生各年龄段的发育特点实施健康指导。

日本的学校健康教育突出“保健体育模式”,把保健教育融合在体育学科中,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结合,并具有专门的保健领域的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1)防止乱用药物与艾滋病的教育. 学校为此制定了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偏见和歧视的指导对策,通过保健体育、特别活动和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2)学校供餐教育。

日本中小学的学校供餐制度由来已久,并将其视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营养饮食安排看作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部省希望通过学校供餐达到以下目的:第一,通过摄取营养平衡的食物增进健康,提高体质,强健体魄;第二,通过供餐,形成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三,通过集体进餐,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照顾,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供餐制度具有劳动实践的作用,能提高学生自我饮食管理能力。

3)性教育。

日本的性教育一般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的。

第一是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以医疗保健为核心,通过课程、道德教育和一些特殊活动进行性教育。

第二是民间团体如“日本性教育协会”“人与性教育研究协会”等开展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性教育活动。

第三是学术团体开展的研究活动。

其中,教育系统开展的性教育活动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学校中的性教育包括“性的学习”和“性的指导”两部分。

“性的学习”顾名思义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性知识,使他们理解生命的宝贵性,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性行为的自我决定能力等,一般通过保健科目、生活科、社会科、“道德时间”等方式进行教学。

“性的指导”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处理、解决自身存在或面临的有关性的问题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般通过特别活动来实施,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等。

3. 安全教育日本的安全教育主要起源于消除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

在日本,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灾害安全、生活安全和交通安全等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是防灾教育。

除开设防灾课程外,日本的学校几乎都配有防灾心理辅导员,定期接受防灾咨询。

除此之外,政府还常常派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灾救灾知识。

学校常常进行针对地震、火灾、水灾等的防灾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冷静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二、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次看生命教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人与社会关系层次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

日本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第一,开设专门的道德课。

第二,渗透到各学科中的道德教育。

日本教育基本法要求在所有的科目中都要做到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结合。

第三,特设道德时间、特别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第四,与家庭、社区合作开展的道德教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

小学低年级的课程称为生活科,小学高年级称为社会科,初中一二年级是道德科和社会科。

初中三年级开始增加公民科的教育。

高中开设《伦理》课,大学开设《教养课》。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实施,而且还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如国语科,数理学科,音乐和图画科等。

为了取得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弥补课程教育的局限,日本非常重视体验活动和实践的作用。

日本已经形成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体系:开展特别活动,如运动会、文化节、郊游、各种庆典庆祝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态度和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开展社区体验活动,如“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触摸自然科学计划”等,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国家的感情,丰富其生活体验,提高其生存能力;设立“自然教室”,使学生对生命和自然产生热爱之心、敬畏之心,并在其中形成刻苦、忍耐、自制、自立的良好品德;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如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等,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如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及生存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灵教育教员”,编发《心灵教育指导》丛书,推出“心灵小册子”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另外还特设“道德时间”来补充、深化和统合道德教育。

日本非常注重与家庭和社区的联合。

为此,设立了社区儿童教室、“综合型社区运动俱乐部”和“运动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混龄运动、文化活动,以此增加儿童与社区居民交流的机会。

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层次看生命教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人体生命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如资源耗尽、生态失衡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重建人与自然关系,这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层次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为环境教育。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糅合在各学科的相关章节中,通过“自然教室”手段进行。

所谓“自然教室”就是引导儿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教育。

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去感受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环保意识,达到善待环境的教育目的。

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则是让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对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对流经市区河水中的氮、磷、氯等离子进行检测,了解水污染的状况等等。

通过对身边的环境问题的调查,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环境,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

除了学校环境教育外,还有企业和社会环境教育。

企业环境教育体现为提倡环保理念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推广环保产品,引导公众尽量选择和使用环保产品;编制环境报告书,向社会及广大消费者报告自己的环境经营状况;开展企业内环境教育,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地区环境活动。

社会环境教育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在社区设置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发环保宣传单,在宣传栏上刊登环保内容;二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广泛进行环保教育宣传。

四、从生存与发展的层次看生命教育1、生存维度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

日本中央审议申答委员会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勤劳观,在传授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对自我个性的理解力,培养主动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态度的教育。

”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日本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883 年,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3 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共职业训练。

学校中的职业教育中体现为初中的技术、家政课教育,高中的综合学科教育,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学校”教育,专修学校教育,高等专门学校教育以及短期大学教育。

企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对职工进行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的教育和职业训练。

日本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其教育训练的内容为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经营教育、提高能力的教育及品质的教育等。

公共职业训练是社会办的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在国家层面和47 个都、道、府、县都建立了相应的公共培训管理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预算,对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校毕业生开展免费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

从1992 年日本高中(包括职高) 毕业后的流向来看,“升入大学本科者占19. 2%,升入短大者占13.2%,进入专修学校者占16.4%,进入各种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者占13.8%,就业者占33%。

由此可见,2/3 的高中生升入高中以后各类学校,可以说日本的职业教育的重心已转到高中后阶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从教育内容上充实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如强化外语教学、设置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程等;重视对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派遣教师带领学生赴国外进行修学旅行、海外进修和留学,并组织教师参加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水平;传递终身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2、发展维度的生命教育———环境教育。

从发展的维度来看,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我的生活环境,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

发展维度的生命教育主要体现为环境教育。

学校环境教育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亲近自然教育、学习和理解自然教育、守护自然教育。

这 3 个阶段分别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日本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糅合在各学科的相关章节中,通过“自然教室”手段进行。

所谓“自然教室”就是引导儿童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的教育。

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去感受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的价值,形成环保意识,达到善待环境的教育目的。

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则是让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对周围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对流经市区河水中的氮、磷、氯等离子进行检测,了解水污染的状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