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课件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 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总体辐射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站太阳辐 射能的比
例
7% (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50%
43%
波长/微米
小于 0.175
0.175—0.4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 层时发生 的情况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B.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 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雾霾
1 大气的组成成分
干洁空气
大气
水汽 (H2O)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氩气(Ar)
臭氧(O3)等
微小尘埃
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主 要
N2
干 洁
成 分 次
O2
空 要 CO2
气成
分
O3
水汽
微小尘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氧化剂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吸收 紫外 线,保护地球生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凝结核、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 散射太阳辐射;影响空气质量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千米)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温度
流星
极光
密度 运动状况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积雨云
对流层
-100
-60
-20
20
60
气温(℃)
(1) 对流层
高度/km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TC>TB:B、C海拔相同,大气疏
密相同,C距离地表近 A
(1) 对流层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B、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80~500千米
课堂小结
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
范 围 气 温 大气运动 天 气 与人类关系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50千米 先降后升
以上 12--50千米 升——臭氧
吸收紫外线
平流运动为主
电离层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 通讯有重要作用
天气晴朗
臭氧保护生物 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12千米 降——地面 是热源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状况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为什么大气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而降低呢?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大气成分有利于吸收长波辐射
17~18K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9KM
南极
赤道
地
面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对 流 层
厚 度
高纬:8-9千米 中纬:10-12千米 低纬:17-18千米
8~9KM
北极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0
50 100 温度/℃
(3) 高层大气 A、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大量吸 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同一地点,对流层夏季高,冬季低。
下列有两幅对流层高度的示意图,哪个正确?
因纬度 不同
因季节 不同
低纬度高
夏季高
高纬度低
冬季低
(2) 平流层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50~55
对流运动为主
天气复杂 多变
最为密切
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如何呢?
要求:文明用语 具有科学依据
3 大气对人类的影响
1、防弹衣 2、遮阳伞 3、保温被
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P1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P2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P3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几乎完 全被上 层大气 吸收
绝大部分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 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 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 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绝大部分可见光能直接
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 中的二氧化 碳、水汽、 云和浮沉, 可直接吸收 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1.表现形式 (1)吸收作用
太阳
平流层 对流层
高层大气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1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总体辐射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站太阳辐 射能的比
例
7% (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50%
43%
波长/微米
小于 0.175
0.175—0.4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 层时发生 的情况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B.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 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雾霾
1 大气的组成成分
干洁空气
大气
水汽 (H2O)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氩气(Ar)
臭氧(O3)等
微小尘埃
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主 要
N2
干 洁
成 分 次
O2
空 要 CO2
气成
分
O3
水汽
微小尘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氧化剂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吸收 紫外 线,保护地球生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凝结核、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 散射太阳辐射;影响空气质量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千米)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温度
流星
极光
密度 运动状况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积雨云
对流层
-100
-60
-20
20
60
气温(℃)
(1) 对流层
高度/km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TC>TB:B、C海拔相同,大气疏
密相同,C距离地表近 A
(1) 对流层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B、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80~500千米
课堂小结
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
范 围 气 温 大气运动 天 气 与人类关系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50千米 先降后升
以上 12--50千米 升——臭氧
吸收紫外线
平流运动为主
电离层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 通讯有重要作用
天气晴朗
臭氧保护生物 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12千米 降——地面 是热源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状况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为什么大气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而降低呢?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大气成分有利于吸收长波辐射
17~18K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9KM
南极
赤道
地
面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对 流 层
厚 度
高纬:8-9千米 中纬:10-12千米 低纬:17-18千米
8~9KM
北极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0
50 100 温度/℃
(3) 高层大气 A、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大量吸 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同一地点,对流层夏季高,冬季低。
下列有两幅对流层高度的示意图,哪个正确?
因纬度 不同
因季节 不同
低纬度高
夏季高
高纬度低
冬季低
(2) 平流层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50~55
对流运动为主
天气复杂 多变
最为密切
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如何呢?
要求:文明用语 具有科学依据
3 大气对人类的影响
1、防弹衣 2、遮阳伞 3、保温被
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P1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P2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P3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几乎完 全被上 层大气 吸收
绝大部分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 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 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 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绝大部分可见光能直接
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 中的二氧化 碳、水汽、 云和浮沉, 可直接吸收 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1.表现形式 (1)吸收作用
太阳
平流层 对流层
高层大气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1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