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定稿版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完整版.doc
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
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
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
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
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
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
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
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
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及传统文化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种,其中“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里的“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据?易?:“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以下物也能使黑的是A.Na2S B.NaI C.NaBr D.NaCl.?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以下后来成熟的黑火配方中主要成分的法正确的选项是A.硫酸、硝石、木炭粉B.硫磺、芒硝、兜粉1C.硫磺、硝石、木炭粉D.硫磺、硝酸、兜粉11.?本草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凝淀如石,浣衣面,甚利也〞。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古代化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化学知识也就逐渐积累起来。
本文将就古代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化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历史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文献中,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化学知识也就逐渐开始形成。
从古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古代化学家有吕氏、鲁班、端木赤等。
吕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炼金术士,他在《吕氏春秋》中详细记载了很多炼金术的知识和经验。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木工大师,他在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而端木赤则是一位著名的药理学家,他在《淮南子》中详细记载了很多关于药物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说,这些古代化学家的成就为古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代化学的研究也逐渐由自然科学向实用科学转变。
在汉代,官方机构开始设立金石学官,专门负责研究金属和石头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另外,医学也开始蓬勃发展,药学科学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到了唐代,中国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火药技术、玻璃技术等也夺得了重要的成就。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化学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成熟,并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包括:1、炼金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炼金术是一种通过炼制金属来制造金属、宝石或药物的技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炉火、锅具等工具,加热某种物质,使其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得到所需的金属、宝石或药物。
古代炼金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属冶炼、宝石制作和药物提炼等技术的发展。
2、药学:古代中国的药学是古代化学的又一重要成就。
古代药学主要研究天然药物的收集、鉴别、加工和制作等技术。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古代化学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其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化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等。
1. 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化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金石学、火药学、药物学等。
在中国古代化学中,最为著名的是炼金术,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并在汉代得到发展。
炼金术包括金属冶炼和药物制备两个方面,对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药物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印度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后来与希腊古代化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化学体系。
印度古代化学在药物学、冶炼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对全球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希腊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阿那克西美尼斯、伊拉克里特斯、德摩克利斯等著名化学家。
希腊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希腊古代化学对欧洲中世纪以及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化学的理论古代化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子论、元素理论、炼金术等。
1. 原子论原子论是古代化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组成的。
古希腊化学家德摩克利斯、阿那克西美尼斯等提出了原子论的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独立的质量、形状和大小。
这一理论对后来现代化学的原子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元素,这就是元素理论。
希腊古代化学家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化学元素的研究基础。
3. 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将低级物质转化为高级物质,包括黄金制备、药物研制等。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化学的发展历史1. 古代化学的起源: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2. 中世纪的化学:阿拉伯化学、欧洲中世纪化学家3. 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帕拉塞尔苏斯、米歇尔·塞尔万多斯、约翰内斯·赫尔梅斯二、化学古书名家传世作品1. 《六经注文》 - 最古老的中医化学综合著作2. 《化学追求》 - 阿拉伯化学家叶鲁,该书内容涉及炼金术和化学基本知识3. 《混一经》 - 化学古籍,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知识4. 上古医道-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创作的古代医学著作三、古代的化学概念1. 《阴阳五行》 - 古代中国哲学理论对于事物发展的观念,与物质变化有重要关系2. 炼金术 - 古代欧洲的化学实践,追求金子的制备,是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3. 四元素学说 - 古希腊化学家从对自然界事物观察总结出的化学理论四、古代化学实践1. 化学药剂的制备和使用:古埃及的药物制备技术、中世纪欧洲的药物炼制2. 炼金术的实践:古代炼金术士对金属的实验和观察3. 火药制备:中国的火药制造技术及在军事上的应用五、古代化学知识成果1. 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铁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2. 药物学知识:古代各国的药物炼制和药物应用3. 自然矿物的探索:古代化学家对于自然界中的矿物的了解和利用六、古代化学理论1. 《无色气体》 -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气体的理论探讨的经典著作2. 质量守恒定律:古代化学家对于物质变化过程的认识和总结3.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对于事物的构成元素的理论研究七、古代化学对现代化学的影响1. 古代药物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2. 古代炼金术对现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影响3. 古代气体理论对现代化学气体理论的影响八、古代化学的局限性1. 实验条件的局限:古代化学家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受限2. 理论框架的局限:古代化学理论和现代化学理论的区别3. 实践方法的局限:古代化学实践方法和现代化学实践方法的差异九、古代化学的价值1. 古代知识的珍贵性:古代对于化学知识的总结和发现2. 古代思想的启发性:古代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科学的影响3. 历史的价值: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结语:古代化学知识的总结和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追寻和总结,更是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的启发。
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
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合成化学,化学一直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对古代化学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并探讨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
一、古代化学文化知识的梳理1、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黄金。
虽然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但炼金术士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化学原理,如水银的变化过程。
2、制药工艺:古代的制药工艺多依赖于天然药物,通过提取、蒸发、沉淀等简单化学过程制得药物。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碱和酸处理小麦,制得具有止痛疗效的麦角。
3、陶瓷工艺: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在制造陶瓷的过程中,陶工们掌握了火候、配料等基本化学知识,如粘土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坚硬的陶瓷器。
二、古代文化知识在现代生活的应用1、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中,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源于古代的化学实践。
例如,阿斯巴甜、糖精等甜味剂早在古代就被发现并使用。
这些添加剂为现代食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口感和保质期。
2、药物研发:古代的天然药物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古代药物进行现代化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新药,如青蒿素、紫杉醇等。
3、环保化学:古代炼金术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为现代环保化学提供了启示。
例如,通过研究炼金术中的元素转化过程,科学家们研发出了许多环保材料和绿色能源技术。
三、总结古代化学文化知识虽然简单,却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炼金术到现代合成化学,从制药工艺到现代药物研发,从陶瓷工艺到现代材料科学,这些知识都在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
在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中,考生们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古代化学文化知识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中将我国古代化学渗透进来,即陶冶了化学情操,也将古代文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一类题型,因为这是科学语言和古汉语言文学的碰撞,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外国科学思想的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一类题型不会太难,但是非常有趣。
做这一类题,其实主要依靠的还是化学基础知识,至于文言文的理解,倒在其次。
例如下面这道题:
并不需要知道通篇文章的意思,只要理解“朱”是大红色,就可以选择答案了。
A答案本来并不常见,我们可以利用排除法,B答案铜为紫红色,并且不能染色,不会出现“近朱者赤”的现象。
C答案氧化亚铜为砖红色。
D答案为三氧化二铁为红褐色。
这样可以将B C D都排除,所以大红色朱砂一定是A,硫化汞。
2024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精讲热点专攻1化学与传统文化
解析 “硫打豆粒样”过程是将固体粉碎,可增大固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A正 确。“下青柏叶”“看柏枯黑色”是为了指示油温,可推测麻油的温度较高,B 正确。“倒去硫上黄油”,冷水中硫呈固体,实现了固液分离,C正确。整个过 程涉及粉碎、固液分离等,不涉及蒸馏操作,D错误。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彰显了文化自信。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C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天工开物》中“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使用了过滤的操作 C.“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D.《本草纲目》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 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石碱溶液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解析 冰转化为水的过程会吸收热量,B正确;朱砂的主要成分是HgS,C正确; “飞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马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错误。
题型2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4.(2023·天津卷)《武备志》记载了古人提纯硫的方法,其中这样描写到具 体流程:“先将硫打豆粒样碎块,每斤硫黄用麻油二斤,入锅烧滚,再下青柏叶 半斤在油内,看柏枯黑色,捞去柏叶,然后入硫黄在滚油内。待油面上黄泡 起至半锅,随取起,安在冷水盆内,倒去硫上黄油,净硫凝,一并在锅底内者 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硫打豆粒样”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 B.“下青柏叶”“看柏枯黑色”是为了指示油温 C.“倒去硫上黄油”实现了固液分离 D.流程用到了蒸馏原理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选择题热点题文言描述型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3)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 ℃、沸点906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3.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
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 B )A.PbCO3C.Pb(OH)2 B.2PbCO3·Pb(OH)2D.(CH3COO)2Pb4.《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5.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A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6.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7.唐末五代时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高考化学古文题知识点
高考化学古文题知识点近年来,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高考化学科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文题。
很多考生对这类型题目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本文将对高考化学古文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古文题的特点高考化学古文题是指在试题的题目、选项或解答中引用了古代文献的原文或部分内容,考查考生对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类题目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在选择题或解答题的形式。
古文题的出现,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科学家的贡献和科学思想的理解,既考察了对科学史的知识掌握,又考察了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古文题的解题技巧1. 熟悉古人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古代著作以及相关专业书籍,深入了解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古代科学家的思想观点和实验方法,理解其科学思维方式和推理过程。
2. 掌握古文科学名词的解读古文题常常使用了一些古老的科学名词或表述方式,需要考生对其进行解读和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向老师请教,逐渐积累对古文科学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注重文句的细节分析古文题往往会通过一些细节来进行考查,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和分析文句的含义。
可以从句子结构、词义、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蕴含的化学知识。
4. 多做综合练习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多做一些综合练习题,提高对古文题的应对能力。
可以通过参考历年高考试题和模拟考试题进行练习,熟悉不同类型的古文题目,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常见的古文题类型1. 名词类题目此类题目常常是出现了一些古代科学家提出的名词或定义,要求考生根据古文中的描述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时需要理解名词的具体含义和相关概念,将其与现代化学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
2. 实验方法类题目古代科学家在实验方法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考生需要根据古文中描述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理解其实验目的,分析其实验步骤,把握实验结果及其涵义。
3. 思想观点类题目古代科学家在化学研究中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而这些思想观点常常被引用在古文题中。
word完整版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
选择题热门题文言描绘型1.《本草经集注》记录:“鸡屎矾 (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 )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 (醋 )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响C.碱式碳酸铜不稳固,受热易分解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复原反响2.据《天工开物》记录,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 ZnCO3)来升炼倭铅 (即锌 ),其原理如图 2。
已知锌的熔点 420 ℃、沸点 906 ℃。
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B )A.升炼倭铅过程包括分解反响和氧化复原反响B.冶炼时锌变成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备获得的锌被氧化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焚烧3.《周易参同契》中:“胡粉投火中,色坏”,表示胡粉溶于水,加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的湿气。
胡粉的主要成分( B )33·Pb(OH)2C.Pb(OH)2D.(CH3COO)2Pb4.《四川法志》了煮的程,当煮近于和,往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水澄,蒸干即可得”。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C )A.煮的程属于化学化B.豆汁的主要成分淀粉C.利用豆汁生的泡沫除D.加入豆汁能够降低NaCl 溶解度5.明朝《本草目》了民酒的工:“凡酸坏之酒,皆可蒸”,“以酒复二次,⋯⋯,价数倍也” ,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别 ( A )A.丙酸甲和甲醇B.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C.硝酸和化D.化和碳酸6.陶弘景硝酸有以下:“先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 )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阻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 )也。
”以下有关法的是( A )A.朴硝和消石加都不分解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解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又含有共价D.“紫青烟起”是因为消石中的K +在火焰上灼呈出特别色7.唐末五代期丹学著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之,焰起手面及烬屋舍者”。
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
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引言: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考试科目繁多,其中包括了化学。
化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深刻的学科,它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和理论。
在这些知识点中,有一部分借鉴了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高考化学文言知识点。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点,并解释其含义。
一、酸碱指数古代人民对于酸碱性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
而在文言文中,对酸碱指数的表达是“酸力”和“碱力”。
其中,“酸力”指的是酸的强弱程度,如果“酸力”越大,则表示酸的浓度越大,反之亦然。
同样地,“碱力”指的是碱的强弱程度,影响因素与酸性相似。
在化学实验当中,我们会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一个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二、混合物和化合物混合物和化合物在化学中是两个核心概念。
在文言文中,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表达是“并”和“和”。
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起时,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即处于混合物的状态,这时我们常用“并”来表达。
而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时我们会用“和”来表达。
例如,当铁和硫发生反应时,生成了硫化铁,我们就可以说铁和硫反应生成了硫化铁。
三、浓度在化学中,浓度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含量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文言文中,对于浓度的表达是“积郁”。
积郁的含义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正比于溶质的物质量或摩尔数。
我们知道,溶液的浓度越高,其中溶质的物质量或摩尔数越多。
四、反应程度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程度是指该反应达到的程度。
在文言文中,对于反应程度的表达是“熟”。
熟的含义是指反应的程度或速度。
当一个反应达到了最终的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说它达到了熟的状态。
反应活性高的物质会更容易达到熟的状态。
五、饱和和过饱和在溶液中,当溶质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溶液是饱和的。
而当溶质的含量超过了最大溶解度时,就形成了过饱和溶液。
在文言文中,我们用“饱”来表示饱和,用“过饱”来表示过饱和。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外界的干预。
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点高考
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点高考中国古代化学知识点对于高考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在化学科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古代,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化学体系,对于不少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古代冶炼技术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自西周时期起,中国开始使用青铜器,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冶炼技术。
相传西周时代的匠人炼铜时,会在铜矿中加入一些铁粉,因为铁能吸附硫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减少铜矿中的硫含量,提高冶炼的效果。
这种冶炼技术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中药学中的化学成分中药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中草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很多对于感冒、发热等症状有疗效的中草药,而这些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如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够抵抗病毒和抗炎,对于治疗感冒等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这说明中国古代人民早已发现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且通过煎煮、提取等方式来提取出这些化学成分,并应用于医疗。
三、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发明了火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火药的国家,而火药的发明也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火药是由硝石、炭和硫磺组成的,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爆炸力可以用于战争、烟花爆竹等方面。
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对于现代化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炸药、火箭、火车等的发明提供了基础。
四、中国古代瓷器的制作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闻名于世的工艺品,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术。
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将一定的物质烧制成陶瓷,这就需要对于物质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比如在瓷器的釉料中,会加入一些氧化物,目的是改变颜色和光泽。
此外,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混合、造型、上釉和烧制等工序,这都需要一定的化学技术。
五、颜料的制作和应用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在色彩上有着丰富的表现,这与古代制作的颜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考化学 古代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古代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在高考化学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古代化学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古代化学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化学考试。
一、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炼丹术和金石学,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毛冶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制造技术,以及汉代的制墨术和制瓷术等。
其中,毛冶术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古代冶金学的基础,而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则对后世的火药和炼钢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化学的重要理论1. 五行学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古代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自然界和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化学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反应的解释和理解。
三、古代化学的重要发明1.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
古代的火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组成,主要用于军事上的火器制造和战争中的攻城拔寨。
火药的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后来炼金术和火药爆炸等领域的基础。
2. 炼钢技术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古代中国人发现,铁矿经过高温冶炼可以得到纯净的铁,这一技术被称为炼钢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制墨术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制造墨汁的方法,被称为制墨术。
制墨术通过将植物煮炼和研磨,加入胶水等成分制成墨汁,用于书写和绘画。
制墨术的发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古代化学知识在现代的应用1. 金属冶炼技术古代中国人的金属冶炼技术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三化学常考古代知识点
高三化学常考古代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学科。
在古代,虽然人们对于化学的认识远不如现代那样完善,但是古代的科学家们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点。
这些古代知识点在高三化学考试中经常出现,对于考生们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在高三化学考试中常考的古代知识点。
1.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阿拉伯数字是现代数字系统的基础,它由古代的阿拉伯数学家发明。
在古代,人们使用罗马数字进行计数,但是罗马数字繁琐且不便于计算。
阿拉伯数字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使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数学运算。
在高三化学考试中,探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非常有意义。
2. 磁性的发现与应用磁性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物性。
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一些磁性材料,如天然磁铁。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磁性可以转化为电能,从而开创了电磁学的研究领域。
此外,磁性还应用于指南针的制作,对于古代航海以及现代导航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化学考试中,探索磁性的发现和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磁性的本质和影响。
3. 古代冶金技术冶金技术是古代人类控制物质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出了许多高效的冶金技术。
例如,古代人类利用火和炉子,探索出了炼铁和冶金的方法,从而推动了金属工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了解古代冶金技术不仅有助于理解金属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古代药物研究古代人类对于草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许多重要的中药材和草药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例如,古代的中医药学以及埃及的阿斯匹林等药物的发现都对人类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古代药物研究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有助于加深对于化学与药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5. 古代色素的运用在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探索了不同颜色的色素,并广泛应用于绘画、染料和纺织品等领域。
例如,古代的埃及、中国和印度等文明都使用了丰富多彩的天然色素进行艺术创作和装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
专题1.9 化学高考中的古文【考纲要求】1.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试题以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科技发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过程、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信考点一经典史料中的化学物质【核心知识梳理】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5.《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6.《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7.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8.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
9.《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10.《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
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12.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13.《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
学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选择题热点题
文言描述型
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
3
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 ℃、沸点906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3.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
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 B )
A.PbCO
3B.2PbCO
3
·Pb(OH)
2
C.Pb(OH)
2D.(CH
3
COO)
2
Pb
4.《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
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
5.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A )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
6.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
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
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
7.唐末五代时期丹学着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描述的的制作过程是( B )
A.铝热剂
B.黑火药
C.木炭
D.丹药(硫化汞)
8.明代诗人于谦作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诗中所写“乌金”的主要成分是( D )
A.金
B.铁
C.锰
D.炭
9.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0.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D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11.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
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B )
A.金
B.硫黄
C.黄铜
D.黄铁矿
12.漆器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常以木材(炭)、金属为胎骨,在胎骨上层层髹红
漆。
漆的主要成分是含有15或17个碳原子的烷基邻苯二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收藏漆器工艺品应注意避免阳光暴晒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的钻石和漆器中的木炭均由碳元素组成
C.铜做胎骨的漆器,掉漆后长时间放置,铜的表面仍能保持光亮
D.漆的烷基部分碳原子数越多越难溶于水
1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C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4.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B )
15.《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
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B )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
D.稀硫酸、食醋
16.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记载中蕴含了湿法炼铜的原理
C.由记载得出铁单质是赤色(红色)
D.每生成1 mol铜转移2 mol电子
1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D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18.《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着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B )
A.CuSO 4·5H 2O
B.FeSO 4·7H 2O
C.KAl(SO 4)2·12H 2O
D.Fe 2(SO 4)3·9H 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