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咏物诗】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关键字】咏物诗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_模板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bgColor=#5fd6a6 width=“100%”>设计:汪振学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语文 -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
语文-咏物诗鉴赏_高三语文教案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课题:咏物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二、初步感知: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⒉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
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一、知识链接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
(1分)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古诗文阅读之咏物诗复习设计
古诗文阅读之咏物诗复习设计一、复习目标1、复习读懂咏物诗的步骤。
2、按步骤解读咏物诗,推求诗人所言之“志”,并能识别出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二、复习基础建构1、何谓咏物诗?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导入,古人观万物态,得感慨情,这个“得”就是咏物诗。
2、通过《红楼梦》元春的判词引领学生回顾咏物诗的鉴赏步骤。
出示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通过学生对判词的推测建立“榴花”和元春的联系,并通过榴花的图片以及元代张弘范、唐代韩愈的两首咏榴花诗,引导学生从榴花的外部形象特征深入挖掘其精神品质、个性特征,并进而推求三首涉及榴花诗歌的作品意蕴及作者情感。
附:榴花(元)张弘范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
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
题榴花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3、回顾咏物诗鉴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抓“物”的形象特征;第二步,挖掘内在精神品质;第三步,推求诗歌所言之“志”。
三、复习巩固训练运用咏物诗鉴赏三步走,解读咏物诗。
1、2011年山东卷真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形象特征:无名、有为、恬淡、自清。
精神品质:恬淡自然,清高自守。
诗所言“志”: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真题题目: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罗隐《春风》——表讽喻的咏物诗春风(唐)罗隐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形象特征:善吹拂,不善辨别精神品质:不辨善恶,盲目抬举。
诗所言“志”:诗人托春风象征言志,含蓄地对当权者随意抬举小人提出批评,委婉表达对世风的不满。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咏物诗的特点二、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感情类别三、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思路四、掌握咏物诗的常见手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咏物诗的感情类别。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说出这些诗歌分别属于什么题材的诗。
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2.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4.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物诗诗中描写了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赞扬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1.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区别咏物诗和一般的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高尚气节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咏物诗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园风光图热爱大自然,隐逸避世写景诗咏物诗与写景诗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手法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托物言志;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
高三咏物诗复习学案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三语文教学案——咏物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3、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回顾自己以前学过的咏物诗: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概念1 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重点)二)、考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全国高考卷I)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3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三)课堂讲练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考:诗歌是从哪些方面“咏梅”的?借“咏梅”表达了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解题思路提示)1、.形象分析:2、自身特点:3、作者处境:4、所言之志:5、手法分析:鉴赏思路归纳1、2、3、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问:这首诗题为“竹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生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喻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品质。
答题模式:1、2、3、四)实战演练(高考零距离)1、(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高考语文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鉴赏咏物类诗歌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特点,掌握鉴赏步骤和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阅读】鉴赏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
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
这类诗歌需要注意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体悟诗人所托之情和所言之志〔要联系是人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1. 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3〕见流水那么思年华易逝。
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闻雁思归。
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 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气氛。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气氛。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
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参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
〔4〕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咏物诗鉴赏教案人教版
咏物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1、2【教学方法】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与感悟回顾与感悟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点拨: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系列:6咏物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6、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咏物诗教案(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2。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执教:黎军红一、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把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三、学习过程一.课题引入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外形,各有性情,有些与人情相近、相像或相通。
看着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情;看到杨柳,少不了轻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顿生绵绵惜别之情;看到天空高悬的一轮明月,我们或许会不由想起了跨越千古的思念。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出示学习重点四、.考点扫描《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笼统言语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得思想内容和得观点态度。
近几年得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五. 示例感悟,归纳咏物诗的情感类型1、骆宾王的《咏鹅》2、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3、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描摹事物的情态,表达宠爱之情2)托物言志(对某种精神品德的赞誉或追求)3)借物讽喻,针砭时弊六、师生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方法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任凭移,山花红紫树凹凸。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拘束啼。
(1)“百啭千声任凭移”写出了画眉鸟的什么特点?(2)本诗三、四句次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百啭千声任凭移”写出了画眉鸟歌声美丽、自在拘束的特点。
(2)本诗三、四句次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受羁绊的“笼中鸟”与自在的“林间鸟”作对比。
表达了期望摆脱羁绊以及对自在生活的憧憬、追求。
写画眉实是写本人,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高考咏物诗复习学案汇总1篇
高考咏物诗复习学案汇总1篇高考咏物诗复习学案 11.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苏轼的《红梅》(2004年北京卷)、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张谓的《早梅》等。
2.咏物诗标题一般是“咏(题)+物”的格式,如贺知章的《咏柳》、黄巢的《题菊花》;或直接以所咏之物为题,如苏轼的《海棠》(2007年重庆卷)。
3.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本质特征,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
如虞世南的《蝉》(2002年京皖卷)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
李商隐的《咏蝉》中“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整个政治集团。
三位诗人均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
4.咏物明理是指凭借外物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和咏物明理共同点:表意依托于物而意旨含蓄蕴藉。
两者不同点:托物言志重在抒写主观情志;咏物明理重在说明客观道理。
如罗隐咏物明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
5.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拟人、比喻、双关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
如于谦的《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石灰来之不易,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以拟人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以拟人手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展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末句中“清白”一语双关,画龙点睛,既指出石灰外部色彩,又高度概括了诗人崇高清白的人格。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 “金络脑” 、 “锦襜” 、 “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 用。 问题: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译文: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 的新月。骏马啊,什么时候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 野上任意驰骋。 东栏梨花 苏轼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为: 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 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 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即时巩固: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 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 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马诗 李贺
装 订 线
高中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咏物诗
编制人:** 审核人:**
课时:1
教学目标: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堂笔 记 一、明确咏物诗概念 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 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 物的描写中。 2 特点: 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 摹。 如,写青松的“挺” “直” ,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 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 “凌寒” “出深山” “烈火 焚烧” ,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第三,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 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3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 对比、衬托、烘托等。 二、了解咏物诗的思想内容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2、借助物象,寄托志向、抒发情怀。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感受。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 坚贞不屈、 高洁脱俗 (不 同流合污)的气节。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 适等的生活。 3、借助物象,暗喻人类 4、借助物象,表现哲理 课
高三语文复习《咏物诗的鉴赏》学案
咏物诗的鉴赏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方法并会运用该方法。
知识链接:1、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主要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咏物诗中常见的写作技巧主要有: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
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松、竹、梅、荷、莲、柳、菊、兰等。
课前学习: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探究:咏物诗的赏析方法。
目标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蝉虞世南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
蝉头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②此诗作于作者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
③西陆:秋天④南冠:囚徒⑤玄鬓:蝉(1)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蝉表达自己的心声,属于古诗文中写法。
虞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点睛之笔,一“自”一“非”形成,相互照应;骆诗以“露重”“风多”喻意在言外。
(2)诗人地位、遭遇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课后巩固:比较两首诗词,找出两首诗词的异同点?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物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正式版
咏物诗鉴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课时第4-6一.授课目的和要求1、认识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授课重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述和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意愿。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三.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比较、比兴、联想和想像四.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内在风范、品德2、联系诗人自己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推断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五.答题技巧总结:1.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特别要分析出内在风范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分析所托之情。
模式:经过什么+抒发(寄寓、揭示)什么感情。
六.代表作品举例《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生入死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心,歌唱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崇拜清白的人格。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清香浮动月夜晚。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写梅影、梅香。
“疏”与“横斜”跟“清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友善的境地:横斜的枝影是稀罕,淡影映衬在浅浅的清水中,疏斜与清浅相映衬。
“暗”形容香,本意是说香气缕缕,既不隔绝,也不浓郁,这个“暗”字与“月夜晚”“浮动”等词组合,用以描述月下梅香:“暗”字自己与“月夜晚”所特有的迷惑之境相吻合,而只有月色迷惑中的“暗香”才给人以“浮动”的感觉。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平和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执教:黎军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性情,有些与人情相近、相似或相通。
看着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情;看到杨柳,少不了轻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顿生绵绵惜别之情;看到天空高悬的一轮明月,我们也许会不禁想起了跨越千古的思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重点
四、.考点扫描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得思想内容和作者得观点态度。
近几年得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五. 示例感悟,归纳咏物诗的情感类型
1、骆宾王的《咏鹅》
2、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描摹事物的情态,表达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对某种精神品格的赞美或追求)
3)借物讽喻,针砭时弊
六、师生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的什么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作者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歌声优美、自由自在的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受羁绊的“笼中鸟”与自由的“林间鸟”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希望挣脱羁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
悦耳的音韵流转。
方法:
1
2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挖掘物象内在蕴含的精神,揣摩诗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
七、特点总结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 或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咏物诗特点归纳如下: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八.学生探讨设题类型
1 描述形象有什么特点?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3、寄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九、牛刀小试: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本诗借写了木芙蓉的什么特点,抒写了什么情志?
注:吕本中,南宋诗人曾避难广东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题古松苍藤图蓝仁①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
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注释:①蓝仁:明朝诗人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古松怎样的特点?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1)写出了古松经受风霜仍能独立山中的坚韧与高洁。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善于攀附的藤萝与独立山中的古松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归附权贵现象的鄙视,以及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霜天晓角·梅萧泰来
千霜万雪。
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
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
影也别。
知心惟有月。
原
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10“金鸡蛋”P18_5)
(1)这首词中的“梅”有什么个性特征,请分点概述(2)诗中的“梅”有何象征意义?
(1)不畏风霜、清丽脱俗、孤傲。
(2)词人以梅自比,梅的清高,象征的高洁孤傲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