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
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longzizhai 的敦煌整理资料之六(敦煌壁画)我暂别敦煌资料的整理已经半月了,今天又重新拾起来半月前的提纲,收集了一些资料。
可惜我的时间太有限,当时列提纲时将网撒的太开了,竟然有些收不住了。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部分,其线条、色彩、技法、表现内容等都很值得结合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仔细研究,但是我无奈之余却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零散的收集了些资料。
以后有时间会一个窟一个窟的仔细收集资料,看得多了,自己的观点也就孕育胸中了。
以下的所有文字我甚至没有仔细读过。
先作为背景知识列出吧。
-----------------------------------------------------------------------------------------------------------------------------------------5 敦煌艺术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
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曾祥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贵州黔南558000)摘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是精妙绝伦的,由于其形成是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漫长而复杂,因而各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也不相同。
在兴起时期的北凉,飞天完全是模仿西域式,原始而拙朴;到西魏飞天变得轻盈,具有动感,隋代的飞天已经中国化,趋于成熟,灵动而富有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飞天艺术的鼎盛时期,飞天的精彩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五代时期开始直至元代,敦煌飞天艺术开始逐渐衰落,飞天的造型走向程式化。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灵动历了前期的学习以后,西魏时期的敦煌飞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由于道教的兴起,飞天形象中出现了道教羽人,在绘画形式上西域式飞天与中原式飞天并存,进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创新变化,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飞天造型上得以很好的体现。
西魏时期的西域式飞天在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造型和色彩运用上都更为自由和流畅,飞动感增强,其代表作品为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这种飞天吸收了中国道教的文化特点,瘦骨清像,灵活轻盈,不再像西域式飞天哪样笨拙,色彩的搭配上也较为清秀自然,西域式飞天的野性色彩在其间消失,整个飞天造型的感觉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
西魏以后的北周时期,鲜卑族统治者崇信佛教,与西域保持很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在此时期莫高窟再度大量的出现了西域式飞天,这种新出的飞天具有龟兹、克孜尔等石窟飞天的风格,飞天形象身躯短壮,动态朴拙,造型较北凉时期要丰富一些,不单单是静止、呆板的男性静态造型,飞天中出现了大量的伎乐场景,具有一定的动感。
最具有北周风格的飞天,是莫高窟第290窟和第428窟中的飞天。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的西域风格与造型特点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的西域风格与造型特点陈晓咚广西艺术学院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北凉属于五胡十六国之一。
北凉时期的壁画在历经千年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属于初创期。
当时佛教刚刚传入中国,随着佛教一起传入的还有西域的绘画风格与造型特点。
因此,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数量众多的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的内容、技法、颜料、赋色等都受到了西域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北凉敦煌三窟 西域风格造型特点 克孜尔石窟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22-03一、 北凉时期社会背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北凉,坐落于今甘肃省张掖市, 都城姑臧,统治时期从公元401到公元439年。
在西晋 以后,进入中原内地的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起 了多个不同政权,这些不同政权,相互征伐,连年战火 先后替代和更迭。
由于战乱的影响,北凉的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思 想也发生了变化,政局动荡不安。
人们需要精神支柱, 而统治者们也需要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佛教的传播,在这段时期得到统治者们的支持,以佛教为题材的艺术 作品大量涌现。
敦煌由于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更容易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北凉时期敦煌石窟,与其 他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同时期石窟壁画相比,多了一 份西域的特色。
二、 北凉时期三窟壁画与克孜尔壁画比较北凉时期是西域文化开始慢慢对本土文化产生影 响的初始期,西域文化对北凉时期敦煌壁画的影响,也 体现在了北凉敦煌三窟壁画的内容中。
在北凉时期敦 煌莫高窟中开凿的三窟,分别是第275窟、第268窟、 第272窟,时间大致是在421 —439年间。
这三个窟中 的壁画内容也受到了西域佛教壁画内容的影响,主要 内容包括佛像画、故事画、飞天和千佛等。
克孜尔石窟 又称克孜尔千佛洞,中国佛教石窟之一,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大致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是古代龟兹国 文化遗存,里面拥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如佛像画、故事 画等,对敦煌石窟壁画产生巨大影响。
敦煌莫高窟
2.3.鼎盛时期
从初唐到晚唐(618~907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 唐朝时,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 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 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了。
2.3-1唐代前期的飞天
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 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 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 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 开放的国策、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 致的。 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特点的飞 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中的双飞天和 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2.3-2唐代后期的飞天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了前期那种奋发进取 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在艺术造型上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 为清瘦朴实;衣饰上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神态上已由 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 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 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
2.4.衰落时期
2.2-1西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 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 音神的乾闼婆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 飞翔;作为天乐神的紧那罗亦飞翔于 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 的敦煌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 天。其代表作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 方的四身伎乐飞天。
2.2-2中原式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期间,从洛 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这种飞天 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佛教飞天的融合: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 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 佛教飞天失去了头上的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 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 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伎乐飞天和两身 裸体飞天。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优秀敦煌壁画(课堂PPT)
3.面部晕染:采用表现明暗的凹凸法(西域式晕法)。 4.画面构图:采取散点、平列的装饰性构图形式。
20
尸 毗 王 本 生 (制 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西壁)塑 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扬掌交脚坐 狮子座上。而壁画中有很多本生故事, 体现着舍身求法的境界。壁画的绘画 手法为晕染法,也叫凹凸法,线条的 外侧颜色深,里面颜色淡,以此体现 出立体效果。
3.面部晕染:中原晕染法初步运用(在人物
面部晕染两团红色来表现两颊红润泽)。
28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29
285
-
莫 高 窟 第 窟 毗 瑟 纽 天 西 魏 护 法 诸 天
30
伏羲女娲和诸神(西魏)
31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西魏 天宫伎乐
32
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画。在窟北顶下部,画面描绘两名猎者骑马奔驰,前一人拉 满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猎三只黄羊。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 机敏,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画山峦树木,并画有青龙、白虎,以及神话中的东 王公、西王母。
弥守节自杀因缘,是敦煌石窟同一题材中最完美的。
15
16
六、故事画(佛教史迹故事)
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 成的故事,包括佛教 圣迹、感应故事、高 僧事迹、瑞像戒律画 等。包含着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是形象的 佛教史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初唐17)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 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 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 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 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 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 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 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 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 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
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绍甘肃敦煌地处西陲,当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敦煌所受影响不大,且该地又当东西交通要道,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的必经之地。
据记载,早在西晋十六国时代,就有著名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来此,并号称"敦煌菩萨",东晋十六国北凉名僧昙无谶(chèn)也长住敦煌布道译经,这应是敦煌千佛洞的筆始时期。
敦煌千佛洞一名"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夹峙(zhì)的河谷断崖西麓。
关于石窟群的开凿和创始,根据唐人《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是始自十六国的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实际现存窟龛造像,因无文献和窟室造像题记可据,对于敦煌千佛洞最早的造像,一般都定为是北魏时代。
敦煌千佛洞有一个与新疆各石窟相同的特点,即在地质上同处于砂砾岩地带,石质松软,不宜于雕刻佛像,因此,只能作泥彩塑像,并把重点放在作造像背景的壁画上。
但由于新疆一带的石窟泥塑已遭毁灭,使得敦煌泥彩塑像与麦积山等地的泥彩塑像,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属于佛教的泥彩塑像就是从新疆、敦煌的石窟开端的。
敦煌千佛洞(莫高窟)现存有窟宣四百九十二个。
我国历史考古学家宿白教授把千佛洞的早期窟龛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般说来,早期的多表现为浓厚的牛建陀罗样式,有些佛和菩萨,薄衣贴身,肢体硬直,原始的拙朴气息毕现,但面容仍接近于中国人的形象。
这说明在佛像塑造上,虽受着外来的影响,但毕竟是在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基础上,并由中国的雕塑歴师所精心创制的。
如早期的编号为259窟正龛中所塑的释迦佛和多宝佛并坐谈道和右壁養中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以及257窟正龛中的释迦佛说法坐像,虽然全身穿着的都是印度式架装,但从俯身向前,面露浅笑的生动形象上,可以看出雕塑作者是结合当时的生活现实,从现实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出慈祥而又庄重的佛的身份、性格的。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
敦煌莫高窟泥塑作品欣赏介绍敦煌泥塑历史:魏晋南北朝敦煌泥塑制作工艺特色敦煌泥塑风格造型特点在塑像造型特征上,孝文帝改制以前的塑像,脸型长方,鼻挺额平,颈长,肩宽胸平,衣着式样为右袒式或通肩式,菩萨梳有高髻,上身半裸,神情端庄。
受外来影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重。
孝文帝改制以后,中原审美观念给敦煌人物从造型到服饰以全面影响。
南北门阀世族享有世袭的高官厚禄,并有家学,文化素养很高,思想上崇尚清淡玄学,过着孤傲独立,任性不羁的生活,并以清瘦为美,这也是“秀骨清像”审美意识的社会基础。
受之影响塑像形体扁平,脖颈细长,脸型瘦长,整体形象瘦而不失骨法,对形体结构的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塑像服饰部分也融入了中原汉式衣冠,佛像内穿交襦,后套对襟袈裟,腰围长裙,肩披裟巾交于胸前,南方洒脱的“秀骨清像”在这一时期得到体现。
莫高窟彩塑莫高窟被称为三位一体的艺术,即指洞窟形制、壁画与彩塑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游客到莫高窟必看的三个内容。
莫高窟是由何人所造?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建造所需时间多长?这些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莫高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3类:窟主(即洞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
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一)莫高窟的彩塑是如何制作的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现存上起东晋十六国晚期,中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下至西夏、元,历时一千余年间所造2000余身,其中基本完好和保存原貌者近半数。
彩塑的制作方法及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圆塑、浮塑和影塑。
莫高窟彩塑全面系统的反映了我国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部真实系统的彩塑史。
1.圆塑彩塑艺术之一,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造像。
敦煌石窟的圆塑制作根据所塑形像的大小,方法可分为三种:(1)小型塑像,先用木料削制成造像的大体结构,再在表面敷以细质薄泥进行塑造。
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形象演变及研究
一、飞天形象的由来在众多的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描绘飞天形象的壁画。
什么是飞天?简单来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就是飞翔在天空中并手捧各种鲜花、乐器等的仙人。
在印度的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飞天形象的故事,而与其有所不同的是,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画风受到了当时印度、西域以及中原文化等地域多元文化的影响,是这些元素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形象产物。
其艺术形象结合了“天人合一”和“羽化成仙”的典故寓意。
飞天擅长使用各种乐器,神姿轻灵而曼妙,在壁画中往往裙带飘逸,没有翅膀却可以在天空中飞翔,是中国版的“天使”。
飞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第一类是供养飞天,是专门献宝和散花的歌舞伎。
第二类是伎乐飞天,在壁画中又称伎乐天。
这些飞天形象一边飞舞,一边手持各种乐器演奏。
①二、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演变特点及造像研究我们在壁画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按时期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初唐和盛唐)、五代及宋、西夏、元。
本文就依次按照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演变进行造型和色彩等方面的分析。
(一)不同时期的飞天造型1.北凉北魏时期北凉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75窟、272窟、254窟和260窟。
这四组洞窟内,都绘有飞天的形象。
其中第275窟中的飞天造像,由于受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当时的洞窟壁画增添了一些趣味性。
到了北魏时期,我们所看到的飞天形象在造型上有了些许的变化。
比如,飞天身上的飘带有所加长,这样可以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上带来一些流动的视觉效果,从而减少生硬感。
如我们在第260窟中所看到的,飞天形象的身体呈现出“V”字造型,上身半裸,下身有飘带环绕。
2.西魏时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第248窟、第249窟、第285窟。
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大致有十二种类型,他们有的手持各种乐器,有的双手合十在空中飞舞,有的手持莲花。
在第248窟中,飞天的形象全部使用了当时的中原式画风。
所谓的中原式画风的特点就是重视线描的刻画,在画面中没有了之前西域式的那种厚重的晕染特点,而体现出另一种特色———眉清目秀。
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这一切为奇变迭出、异彩纷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 画准备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上面2个原因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在正反两方面受到汉代的影响: 一.依循艺术本体规律的渐进,包括题材进一步拓宽,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创作队伍扩大,文人参 与绘事渐成风气,出现了第一批知名画家 二.东汉晚期以来的社会结构与思想变化,从反面给新 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并体现在绘画艺术之 中
新疆库车克孜石窟
库木吐喇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永靖炳灵寺石窟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今新疆库车、拜城、新河县一 带)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我国开凿 时间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该石窟成熟期的壁画题材主要是汉译说一切有部经、 律,这也是整个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题材。 其中菱格画最富有克孜尔特色。 菱格边缘呈麟甲状,实际上是装饰化的须弥山形象, 体现了小乘说一切有部思想。每个菱格都以单独画面代 表一个故事,只画出最关键性的情节。
造像和壁画装饰主要集中在前两类窟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殿堂窟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各石窟群的装饰 手法不尽相同
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 石窟(石质疏松。不宜雕像)
施彩石雕为主 壁画和彩色 泥塑为主
大同云冈
龙 门 石 窟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重要壁画遗迹: 新疆库车克孜石窟4~6世纪壁画 库木吐喇石窟5~6世纪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 北周壁画 永靖炳灵寺石窟东晋十六国时期秦壁画 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壁画 ……
北魏 九色鹿王本生(局部)
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经常运用西域的晕染法(即文献所 谓“凹凸法”),很可能受到过克孜尔的影响,但已经呈 现出衰退的迹象,变得程式化和粗糙,大笔涂刷。 人物的四肢,两侧用重色,中间用亮色,还大概像回 事;而眼部和面部经常出现的涡形重色笔触,几乎已经变 成一种装饰,当时看着可能还有点立体感,现在由于受潮 返铅,变成赭红色和黑色,活像古怪的脸谱。 究其原因,当时莫高窟的画匠以汉人为主,对西域辗 转流传过来的新技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全11册下载
系统维护中可能会给您使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全 11册下载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精选了莫高窟隋代壁画两百幅,包括了敦煌初期的经变画、众多的故事画、严谨的建筑 画、丰富的人像画、简略的山石花鸟画和灿烂多彩的装饰图案,并特别挑选了一批精彩的细部。书前有著名敦 煌艺术研究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的专论一篇,书后有详尽的图版说明。
敦煌莫高窟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
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
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
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
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
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并被列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题为《莫高窟》。
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题为《敦煌壁画》。
评价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
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
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
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路程地况从市区至莫高窟约有25公里,汽车行驶约25分钟左右。
莫高窟古称千佛洞,这里并不是指有一个千个佛或一千个洞窟,佛语泛指有许许多多的佛和洞窟。
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飞天伎乐望之云表展开全文▲敦煌飞天“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洛阳伽蓝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
如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即整个唐代,敦煌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
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飞天是如何产生的?从北凉、北魏、西魏至宋、西夏、元历经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绘画、雕塑都经历了哪些演变?隋时期:飞天最具艺术创造,基本为中原式女性造型隋朝立国短短三十余年,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均崇圣佛教,在这时期佛教如日中天。
莫高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建了百余个洞窟,是莫高窟这座历史遗迹中最闪光的一部分。
此时敦煌飞天数目骤增,满窟皆画飞天,敦煌飞天艺术出现高峰,与朝廷大力倡导画飞天也有重大关联。
据史籍载隋炀帝特别喜爱飞天,他在宫中曾让匠人为其创造“活动飞天”,在大门上挂帷幕锦幔,装饰木雕飞天,经过机械传导,飞天可上下升腾俯仰,卷动锦幔上升。
隋代敦煌飞天的绘制达到鼎盛。
飞天不仅绘制精美,色彩斑斓,而且无拘无束,任意飞翔,表现出一种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已完全摆脱了西域画风的影响,以中原技法取而代之。
飞天创作生动,布局多为群体,首尾衔接,各有姿态。
飞天基本上为中原式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长;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眉宇含情。
飞天的动态多变,俯抑斜正,腾飞俯冲,不拘一格。
有的洞窟四壁,环窟绘带状飞天一周,有天宫栏墙纹为界线,以飞天代替过去的天宫伎乐,如莫高窟244、390窟,这是隋代飞天变化的特征。
还有一种特殊形态,莫高窟276窟有反弹箜篌(音:空侯,古代传统弹弦乐,形似竖琴)飞天一身,在莫高窟反弹琵琶图形甚多,反弹箜篌仅见此例,反弹乐器有悖于人体自然规律,实属想象中的艺术造型。
莫高窟壁画的详细介绍
莫高窟壁画的详细介绍
莫高窟(Mogao Caves)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南郊的一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著名的壁画艺术宝藏。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包括492个洞窟和50万平方米的壁画,其中保存有我国唐宋时期之前最为丰富真实的文化艺术形态与生活资料,展现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取长补短。
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通过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佛教思想的深邃内涵和宏观气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和科技水平等诸多方面。
在莫高窟,可以看到情节丰富、制作精良的佛陀、菩萨、护法的形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场景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感受到线条优美、轮廓流畅、色彩斑斓、光影变幻的艺术表现形式。
除了壁画以外,莫高窟内还保存着大量的佛经经书、经文碑、佛像和服饰、雕刻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有较高的历史、文献、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价值。
21世纪初,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艺术爱好者和学术研究者前来探索和参观。
敦煌莫高窟之268、272、275、286窟壁画——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之268、272、275、286窟壁画——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
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
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
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
菩萨体形呈S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
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
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
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
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北凉三窟268、272、275
莫高窟——北凉三窟268、272、275莫高窟也好,榆林窟也罢,为保护窟内的彩塑、壁画,窟门都是紧闭的。
当打开窟门,进入这个窄小的入口,我们如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窟内的空间通常比我们从外面看到的大,有的像长方形的走廊,有的像宽敞的大厅,有的前后左右有套间,有的中间是四方塔柱可以绕行……抬头望去,有的是平顶,有的是穹窿,有的是人字披,有的是覆斗……窟外是一片单调的黄,窟内却有各种不同的色调,土红、石绿、石青、还有漫漫岁月后的灰,上面布满了图案,生动细腻的色彩搭配,流畅顺意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形象故事,那一铺铺蕴含着灵性与生机的画面让我们恨不得融入其中,看得清楚点,再清楚点……一尊尊造像或庄严、或妩媚、或宁静、或怒目……他们、我们、万物,众生以不同的方式穿插在一起,在这一个个寂静幽暗的洞窟中,无声诉说的、慈悲注视的,走马观花的、驻足不前的,茫然的、震撼的、顿悟的,不屑的、踟蹰的、虔诚的……世间百态,千年时光,都在这里上演……北凉三窟:268、272、275,这三窟为学术界公认敦煌石窟中时代最早的石窟,其洞窟形式和部分龛形在后代石窟中都找不到完全相同之例。
268为多室组合的禅窟,中央是一个纵长方形过厅,后壁开一小龛,内有一交脚佛像,窟顶是连续不断的浮雕平棋图案。
南北两侧各开两个小室,为僧人禅修之地。
可能这组禅窟最初仅作为坐禅修行场所,没有绘制壁画,后来才逐渐出现塑像和壁画,现存壁画大多经隋代重绘。
272、275均可称为殿堂窟。
272窟平面方形,窟顶近似覆斗形,覆斗顶洞窟内空间宽敞明亮,适于聚众讲经和瞻仰礼拜。
因此在石窟修建过程中,从北凉到元代一直被大量采用,是莫高窟中最多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石窟空间形式。
顶部中央为方形藻井,浮雕叠涩式井心,莲花火焰飞天图案,方井中的绿色区域表示莲池,正中央是一朵状如车轮的大莲花。
外层四角绘有飞天。
从最外层方形边框到中心,每层边框转45度,共三层叠进,内层比外层超微上升一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介绍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点城镇。
誉有“千佛洞”美称的莫高窟,就在敦煌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现存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每个洞窟都有编号,其中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为古代僧侣信众礼佛的地方。
一进入第268窟,只见左边有一尊交脚佛坐像,右边是一个菩萨的壁画。
导游介绍道:“这个洞窟是在北凉420年到439年间建好的,它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三层,北面与272、275窟相邻。
”听完导游的解说,我又发现,这尊佛像的眼睛轻轻地闭着,嘴角微翘,它的造型精巧,颜色鲜艳,我真佩服古代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游览完268窟,我们又来到了249号窟,这个洞窟和上一个可不一样,这个主要的是壁画。
第249窟满壁都是风动的神仙图,导游指着西面墙上那个壁画问我们:“西披中央的阿修罗有什么特征啊?”我仔细的看了看,只听有人回答:“他有四只眼睛和四只手臂。
”“对,他还手托着日月立在大海中呢!”导游补充道。
我问导游:“古代人就有画画的颜料了吗?”导游笑笑,告诉我:“那是的颜料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人们需要去悬崖上采一些珍贵的植物,然后提取精华,混合在一起,才能制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染料,这些染料的颜色不容易脱落,所以至今还这么鲜艳。
”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敦煌莫高窟是先人智慧的一个证明,我们不禁啧啧赞叹!。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基本介绍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基本介绍在古代佛教没传来之时,因道家崇尚自然,所以很少为了刻像毁山裂石,而在中国的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
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类神仙。
战国甚至更早期墓葬中就有升仙场景,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传播更为流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
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
敦煌飞天指的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
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
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
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
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
菩萨体形呈S 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
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
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
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
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飞天西壁主尊背光中北凉此图供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婀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白衣菩萨西壁龛内南侧北凉白衣菩萨,因身着白裙,肩披白巾故称。
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
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莫高窟二七五窟毗楞竭梨王本生北壁中层北凉本生之意,即佛的前生。
有个名叫劳度叉的婆罗门自称如有愿以千钉钉其身者,即为之说法。
毗楞竭梨王心好妙法,他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
这位毗楞竭梨王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画面突出“斩钉”这一主题。
着重渲染了毗楞竭梨王一超人的忍耐力承受着肉体的极大痛苦。
痛苦的眷属更增加了画面的悲剧气氛。
莫高窟二七五窟尸毗王本生北壁中层北凉一只饿鹰要吃鸽子,鸽子求救尸毗王。
鹰向尸毗王表示,救了他就得饿死我。
尸毗王愿割己肉喂鹰而赎鸽。
鹰又要求割肉与鸽同重才能答应。
尸毗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于是举身做秤盘内,以示牺牲决心。
画家选择了割肉,过秤两个连续情节,概括故事的全过程,表现方法。
莫高窟二六八窟窟顶平基北凉这是莫高窟唯一的仿木构平基装饰,为泥塑叠涩式,毎方约九十厘米见方,共套叠三层,中心饰莲花,内层岔角画火焰与化生,外层岔角画四飞天,造型朴拙。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飞天,敦煌壁画代表作之一。
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
此二身飞天面相丰圆,
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姿势大方但略生硬,呈“V”字形。
变色后面部圆圈叠晕,小字脸特别显著,但与印度西域晕染不同,具敦煌本土特色。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此二身飞天位于该窟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中的尸毗王头光左上方、劳度叉前上方,北凉纶制。
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姿势呈“V”字形,腰裹长裙,面部晕染,具有敦煌本土特色。
莫高窟二七五窟飞天北壁阙形龛下北凉此飞天位于该窟北壁阙形龛下的尸毗王本生故亊画中,北凉绘制。
此身飞天面相丰圆,躯体短壮,戴花鬘,披大巾,飘扬如鼓双翼,腰裹轻裙,呈“V”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