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ICD-11)一、慢性原发性疼痛(MG30.0)1.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00)2.慢性广泛性疼痛(MG30.01)3.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02)4.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03)4.1慢性偏头痛(8A80.2)4.2紧张型头痛(8A81)4.3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8A82)4.4灼口综合征(DA0F.0)5.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8D8A.0)5.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8D8A.00)5.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I 型(8D8A.01)二、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MG30.1)1. 慢性癌痛(MG30.10)2. 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MG30.11)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MG30.2)1. 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0)2. 术后慢性疼痛(MG30.21)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0)2. 结构改变相关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3.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五、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1. 机械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0)2. 血管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1)3.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2)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 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0)2. 慢性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2.1 三叉神经痛(8B82.0)2.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E91.5)七、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6)1. 慢性继发性口颌面痛(MG30.60)2. 慢性牙痛(MG30.61)3. 慢性头痛或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62)4. 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的头痛或颌面痛(MG30.63)5. 继发性头痛(8A84)5.1 颅脑创伤性急性头痛(8A84.0)5.2 颅脑创伤性持续性头痛(8A84.1)。

疼痛的机制

疼痛的机制

2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机制2.1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在脊髓的伤害性刺激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慢性广泛性疼痛时,脊髓背侧角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增加[8]。

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慢性广泛性疼痛中,重复酸性盐注射1周后,在脊髓的背侧角,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基础浓度升高,表明在脊髓水平有兴奋性神经递质持续的释放增加,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浓度的增加水平与痛觉过敏和中枢痛觉致敏的水平呈正相关[2]。

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模型中,阻断脊髓部位的谷氨酸受体,包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o-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红藻氨酸盐受体,能改善痛觉过敏;单纯阻断NMDA受体,还可以延缓痛觉过敏的发生,这一现象表明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在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9]。

纤维肌痛的患者应用氯胺酮阻断NMDA受体,可缓解高渗盐水肌肉注射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和牵涉痛[10]。

然而, NMDA受体兴奋剂右美沙芬不能加剧上述疼痛[11]。

因此,除NMDA受体之外,纤维肌痛可能另有机制。

2.2环磷腺苷(cAMP)通路的激活:脊髓cAMP通路的激活对伤害性疼痛的上传非常重要。

脊髓cAMP通路的激活引起脊髓水平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并加强脊髓丘脑束神经元对有害的机械性冲动的反应[3]。

当小鼠体内缺乏腺苷酸环化酶1和腺苷酸环化酶8时,痛觉过敏不会发生[12]。

阻断腺苷酸环化酶或蛋白激酶A(PKA),同样能够避免酸性盐肌肉注射或者辣椒辣素肌肉关节注射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过敏[3,13,14]。

PKA的催化亚基核转移引起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丝氨酸133位点磷酸化。

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后,双侧脊髓背侧角中的CREB和磷酸化CREB增加,阻断cAMP通路能抑制磷酸化CREB的生成[13]。

产生的磷酸化CREB并非只存在于脊髓,也存在于脊髓丘脑束和其他神经细胞[14],而且其生成具有时效依赖性,痛觉过敏发生后24小时内磷酸化CREB增加,1周后磷酸化CREB恢复正常[13]。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疼痛感觉,常常持续超过3个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劳拉西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静和抗焦虑的药物,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劳拉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产生镇静和抗焦虑效果。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还可以通过调节疼痛相关途径来产生镇痛作用。

研究表明,劳拉西泮可以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来发挥其镇痛作用。

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A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痛觉传导。

劳拉西泮能够增加GABA的活性,从而增强GABA-A受体的抑制效果,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产生镇痛作用。

研究发现,劳拉西泮可以抑制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以影响钙离子通道的活性,减少钙离子的内流,从而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

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劳拉西泮能够有效地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

然而,劳拉西泮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长期使用劳拉西泮可能会导致依赖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需要谨慎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和耐药性的发展。

其次,劳拉西泮的镇痛作用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患者对劳拉西泮的镇痛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疼痛类型和疼痛程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劳拉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除了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效果外,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通过增加GABA的活性、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钙离子通道的活性等机制,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持续超过3个月。

这种疼痛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为了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医学界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

劳拉西泮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药物,本文将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劳拉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抗癫痫。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还具有镇痛作用。

其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疼痛感觉。

在对劳拉西泮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时,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

一项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劳拉西泮在减轻慢性疼痛的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研究结果显示,劳拉西泮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强度和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劳拉西泮还被证实对特定类型的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劳拉西泮对于神经性疼痛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这可能与劳拉西泮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

尽管劳拉西泮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劳拉西泮是一种镇静催眠药物,可能导致嗜睡、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

此外,长期使用劳拉西泮还可能导致依赖和耐受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综上所述,劳拉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它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疼痛感觉。

然而,劳拉西泮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需要医生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监测。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应该综合考虑其疗效和潜在的风险,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_百替生物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_百替生物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田玉科安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慢性疼痛被广泛地定义为急性组织损伤修复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或与组织损伤有关的疼痛预计持续存在或加重。

其中神经性痛、炎症性痛以及癌痛均可引发慢性疼痛。

剧烈或长期的疼痛会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是靠给麻醉性镇痛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往往带来耐药、成瘾,并涉及许多器官、系统的其他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镇痛方法已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课题。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完善,基因治疗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干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研究。

正是基于对慢性疼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们才有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其治疗,为疼痛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疼痛的基因治疗途径有两种,现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1、间接体内疗法(Ex vivo Gene Therapy)该疗法也称作细胞移植疗法,是早期疼痛基因治疗最常用的,被认为是一种接近于生理的、有效的镇痛方法。

它是基因治疗与移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其要点是选择合适的基因、靶细胞及最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1.1机理基于疼痛时内源性抑制信息的不足,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GABA)、内源性阿片肽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以及内源性甘丙肽和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该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某些细胞株移植入体内,这些类似于“生物微泵”的移植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持续分泌、缓释多种抗痛蛋白分子、抗痛蛋白调控因子、酶类或信号转导因子,从而增强局部抗痛蛋白的表达,降低疼痛敏感性,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了全身给药带来的副作用,目前研究最多和最深入的是嗜铬细胞移植和基因工程细胞移植。

1.2嗜铬细胞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将同种或异种嗜铬细胞移植于机体的特定部位,可提高宿主对疼痛的耐受性,产生镇痛效应。

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刘佳利1,路雪芹1,鲍亚丽2,张广辉3,刘娜1,覃香平1,李丽丽11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开封475000;3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以慢性广泛性肌肉㊁骨骼疼痛为特征,伴有其他多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没有治愈的方法㊂本文归纳总结了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发现运动锻炼㊁物理治疗㊁神经调控治疗㊁心理和行为模式等非药物治疗及护理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今后临床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㊂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93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a n dn u r s i n g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L I U J i a l i1L U X u e q i n1B A O Y a l i2Z H A N G G u a n g h u i3L I U N a1Q I N X i a n g p i n g1L I L i l i11S c h o o l o fN u r s i n g a n dH e a l t h 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475004C HN 2H u a i h eH o s p i t a l o f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0C HN 3X i n x i a n g F i r s t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X i n x i a n g453000C HNA b s t r a c t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c h r o n i c g e n e r a l i z e d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 p a i n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 a v a r i e t yo f o t h e r 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t h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f f e c t t h e p a t i e n t s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a n d t h e r e i sn oc u r e f o r t h ed i s e a s e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 a r i z e dt h e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f o u n dt h a te x e r c i s e p h y s i c a l t h e r a p y n e r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 p a t t e r n s a n do t h e r 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m e a s u r e s a n dn u r s i n g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 p r o c e s s a n da n a l y z e s t h ed e f i c i e n c y e x i s t i n g i n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t u r e c l i n i c a lw o r ka n d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n u r s i n g纤维肌痛综合征(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F M S)是一种以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为特征,伴有疲乏㊁僵硬感㊁心理问题㊁睡眠和认知障碍等许多临床症状的疾患,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㊂F M S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2%~3%[2],女性患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ʒ2.3,多在40岁及以上年龄发病[3]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大,人口老龄化较严重,F M S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4]㊂F M S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往往只能提供一个中等的效果,部分患者会因为疗效欠佳或耐受性问题而停止治疗[5]㊂指南[6]建议,由于没有单一的治疗可以改善和减轻所有症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会取得良㊃76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收稿日期:2022-10-10作者简介:刘佳利(1993-),女,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临床护理㊂通信作者,E-m a i l:715567860@q q.c o m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好的效果㊂本文对非药物治疗和护理应用于F M S的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㊂1运动/功能锻炼国外相关研究[6]指出运动锻炼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具有可获得性㊁相对较低的成本和安全性等优点㊂在目前的研究中运动锻炼改善F M S患者症状的作用明显,但是关于运动锻炼的方式和强度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应用效果上可能存在差异,重要的是应注意避免运动相关的损伤㊂1.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肺的耐力㊁改善代谢㊁调节血压和血脂以及改善情绪等,主要运动形式有慢跑㊁快走㊁游泳㊁骑自行车等[7]㊂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㊁强度和时间,若运动强度不耐受则酌情减少运动量,维持运动频次不要间断,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㊂F e r n a n d e s等[8]在研究中将75名F M S患者分为游泳组和步行组,游泳组每周游泳3次,每次50m i n,持续12周,步行组进行同等时间和频率的运动㊂结果表明,12周的游泳干预使患者的疼痛显著缓解,降低了疾病对其身体功能的影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步行组患者相关症状也得到一定改善㊂国外一项针对有氧运动应用于F M S治疗的系统回顾[9]表明,总体上有氧运动治疗后能有效减轻疼痛㊁疲劳和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运动方案的坚持十分重要,每周至少进行2~3次有氧运动,坚持4~6周能取得较好效果㊂1.2力量训练(s t r e n g t h t r a i n i n g,S T)力量训练就是指利用肌肉的等长度㊁等张力㊁离心或者向心收缩从而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可利用弹力带㊁哑铃等作为负荷来进行抗阻力运动[7]㊂E r i c s s o n等[10]纳入130名F M S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发现,每周2次㊁持续15周的阻力运动显著缓解了F M S患者疲劳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状况和工作状态㊂有研究[11]表明,中高强度的抗阻力训练可以改善F M S患者疼痛㊁压痛和增加肌肉力量㊂2针灸针灸在中国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其副作用少,成本低,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㊂针灸疗法的目的是用热㊁压㊁激光和细针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获得治疗效果,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能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㊂已有研究者[12-13]将针灸运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㊂针灸治疗也可与其他多种疗法共同应用提高疗效㊂王凯等[14]使用头针针刺配合逍遥散加减来治疗F M S,在患者额中线㊁双侧额旁1线㊁双侧额旁2线㊁顶中线㊁枕上正中线给予针刺治疗,1次/d,治疗30次,配合逍遥散加减1剂/d,服用30d,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案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㊂李德华等[15]将32例F M S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16例,针灸组进行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药物组给予曲马多缓释片和阿米替林口服,干预时间4周㊂于治疗前㊁治疗后㊁4周随访结束后采用修订版纤维肌痛综合征影响问卷调查表(F I Q R)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量表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期F I Q R评分㊁V A 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在随访期结束后,药物组停药患者症状有反弹趋势,而针灸组仍呈持续改善趋势,证明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治疗F M S安全有效,其镇痛效果较曲马多缓释片有较好的持续性㊂除了改善疼痛,针灸治疗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精神症状㊂陈远芳等[16]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方案对F M S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针刺百会㊁印堂㊁合谷㊁太冲等6个以肝经或者与肝有关的主要穴位,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失眠㊁多梦症状改善,抑郁评分降低,随访3m o n未见复发㊂总体来说,针灸治疗F M S的疗效肯定,未来需要系统评价和大样本实验来支持其发展,凸显其优势[17]㊂3推拿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以局部摩擦生热,达到局部温煦㊁助机体气化为目的的治疗方法,要点是以指代针 ,讲究运用气力,能有效缓解纤维肌痛综合征症状[18]㊂在国内,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疗F M S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时多在痛点㊁压痛点㊁治疗穴位处施用点按法,提高痛阈;或是沿督脉㊁背部膀胱经等经脉施以揉法㊁推法或弹拨法来使肌肉放松,以达到治疗效果㊂而在国外,徒手治疗作为F M S的补充替代疗法也被广泛使用,其与推拿疗法形式相似㊂杨晓明等[19]在研究中对30例F M S患者给予为期6周的宫廷理筋手法配合疼痛部位穴位的点穴手法进行治疗,隔天治疗1次,㊃861㊃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每次30m i n,每周治疗3次,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评分㊁疼痛评分均降低,压痛点数量显著减少,证实推拿对F M S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㊂推拿也可与中药[20]㊁针灸[21]及心理干预[22]联合使用㊂戴京璋等[23]对197例F M S患者采用针刺穴位配合疼痛部位推拿按摩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降低,临床症状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㊂4水疗/水中运动F M S患者疼痛症状明显,静水压力和水的温度对人体神经末梢可产生影响,使肌肉放松从而缓解疼痛㊂水疗或结合一些水中运动皆可减轻F M S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㊂国外研究[24]表明,热泥浆浴能增加F M S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的水平,从而发挥其镇痛和抗痉挛作用,使相关症状得以缓解㊂B o t e等[25]的研究发现,在完成每周2次,每次60 m i n为期8m o n的水中运动项目后,F M S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身体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提示水中运动有助于调节F M S患者的免疫和应激系统㊂水疗方法易受客观条件限制,但若患者能够负担和接受,也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选择㊂5神经调控治疗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和脑成像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F M S病理生理中中枢功能障碍机制的作用㊂目前,应用于头皮的磁或电流调节大脑区域的技术被不断探索,其中经颅磁刺激(T M 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 E N S)能够调节皮质区域的活动,诱导持久的效应,已被用于研究和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和疼痛[26]㊂与国外相比,国内在F M S的治疗中应用神经调控治疗的研究较少,需给予更多关注,促进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㊂5.1经颅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r e p e t i t v e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n e t i c s t i m u l a t i o n,r TM S)是一种无创㊁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手段,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㊂F o r o g h等[27]纳入30例F M S患者进行1周的干预,比较r T M 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 D C S)对F M S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r T M S和t D C S都是安全的治疗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改善,但与t D C S相比,r T M S 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和持久㊂r T M S应用于F M S 效果明显,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须注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节治疗时间和频率,达到治疗目的㊂5.2经皮神经电刺激(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e l e c t r i c a l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i o n,T E N S)经皮神经电刺激在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安全㊁有效㊁经济易行的优点,在F M S 的治疗中可用于缓解局部疼痛㊂L a u r e t t i等[28]纳入39例患者对新型T E N S装置治疗F M 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对干预组患者下背部㊁C7和T1棘突周围区域应用新型T E N S装置进行治疗,间隔12h使用1次,每次20m i n,连续7d㊂结果表明, T E N S的应用使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进一步改善,且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㊂T E N S也可与运动联合应用,能较快缓解疼痛,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29]㊂6心理和行为模式6.1认知行为疗法(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C B T)C B T已被应用和整合到各种康复治疗中,在改善患者不良认知和情绪方面效果显著,在F M S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有研究[30]表明,C B T结合物理康复可帮助青少年患者改善其功能障碍,减轻疼痛,缓解焦虑㊂国外有学者在研究[31]中通过评估循环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来评估C B T对F M S患者的影响,对干预组21例患者提供每次2h的C B T,每周2次,为期10周,课程由一位心理治疗师提供㊂治疗不仅改善了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和疼痛等自述指标,还明显降低了F M S发病中的主要促炎介质I L-6㊁I L-8的血清浓度㊂国内学者[4]认为,C B T 的重点是转变思维所导致的负性情绪,可以提高治疗的中远期疗效,且治疗次数越多预后越好㊂6.2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m i n d f u l n e s s-b a s e d i n t e r-v e n t i o n s,M B I)正念减压(m i n d f u l n e s s b a s e d s t r e s s r e d u c t i o n, M B S R)是一种程序化的方法,包括呼吸㊁冥想和身体意识训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中,能有效帮助F M S患者减轻疼痛和相关症状,提高社交和情绪调节能力[32]㊂A n d rés等[33]在随机对照实验中将70例F M 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结合正念减压疗法组,正念减压课程为期8㊃96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周,每周1次,每次2.5h㊂治疗后正念减压组患者的疼痛和疾病影响程度㊁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感知压力较常规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㊂此外,正念减压组患者具有镇痛作用的抗炎细胞因子I L-4和I L-10水平保持稳定㊂研究结果表明,正念减压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F M S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并可能调节F M S病理生理相关的免疫-炎症通路㊂有研究[34]指出,正念冥想通过提高认知灵活性和调节情绪反应来减轻疼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与运动或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从而提高F M S的治疗效果㊂7延续性护理F M S的特点是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患者住院期间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较好,出院后也必须坚持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院外的延续护理非常重要㊂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和住院护理的延伸,以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持续的健康卫生服务㊂研究[35-36]表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㊂F M S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关注患者的状态,通过建立微信群㊁电话随访㊁家庭访视等途径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延续性护理,以巩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㊂8总结F M S为临床多发病,其临床症状多样且病因不明,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㊂综上所述,非药物治疗对治疗F M S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目前,相较于国外对F M S非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内相关研究仍存在欠缺,如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㊁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不够广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F M S非药物治疗的研究,促进非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A R N O L DL M B E N N E T TR M C R O F F O R DLJ e ta l A A P T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f o r f ib r o m y a l g i a J JP a i n2019206611-6282S A R Z I-P U T T I N I P G I O R G IV MA R O T T OD e t a l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nu p d a t eo n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e-t i o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J N a tR e vR h e u m a t o l20201611645-6603R U S UC G E E M E L A G A CÉC e t a l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s y n d r o m ea n df i b r o m y a l g i ai n C a n a d a p r e v a l e n c e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sw i t hs i xh e a l t hs t a t u s i n d i c a t o r s J H e a l t hP r o m o tC h r o n i cD i sP r e vC a n20153513-114朱谦纤维肌痛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10721-7275HÄU S E R W WA L I T T B F I T Z C HA R L E S M A e ta l R e v i e w o f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t h e r a p i e s i nf i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J 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41612016MA C F A R L A N E GJ K R O N I S C H C D E A N L E e ta l E U L A R r e v i s e d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f o rt h e m a n a g e-m e n t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J A n nR h e u m D i s2017762318-3287叶超群梁东风凌梦钰等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指南2021年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1428790-7978F E R N A N D E S G J E N N I N G SF N E R Y C A B R A L MV e t a l S w i mm i n g i m p r o v e s p a i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c a p a c i-t y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t r o l l e d t r i a l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20169781269-12759HÄU S E R W K L O S EP L A N G HO R S TJ e t a l E f f i-c a c y o fd i f fe r e n t t y p e s of a e r o b i c e x e r c i s e i n f i b r o m y a lg i as y n d r o m e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r a n-d o m i se d 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s J 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01237910E R I C S S O N A P A L S T AM A L A R S S O N A e ta lR e s i s t a n c e e x e r c i s e i m p r o v e s p h y s i c a l f a t i g u e i nw o m e n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61817611B U S C H AJ W E B B E RSC R I C HA R D SRS 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e x e r c i s et r a i n i n g f o rf i b r o m y a l g i a J C o-c h r a n e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132013121088412张勤勤毕诺张正斌等脐针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752313叶艺茹王舰针灸对纤维肌痛患者睡眠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81054-105614王凯张国永白玉等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339-4015李德华杨玲李季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2147-15116陈远芳符文彬疏肝调神针刺方案在纤维肌痛综合征应用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0㊃071㊃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6-13817王栩杜元灏熊俊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证据J针刺研究2011363230-23518刘妍辰高明利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77-8019杨晓明张洋刘长信等宫廷理筋手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 452-5420杨晓明刘长信纤维肌痛合剂配合推拿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4 689-69121熊学琼彭趣思钱俊辉针推结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症J四川中医2015336159-16322龙大福张晓刚理筋手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 20116323戴京璋王海彤王瑞平等中医药综合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197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519-2124B E L L OM E T T I S G A L Z I G N AL F u n c t i o no f t h eh y-p o t h a l a m i ca d r e n a la x i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u n d e r g o i n g m u d-p a c kt r e a t m e n t J I n tJ C l i nP h a r m a c o lR e s199919127-3325B O T E M E G A R CÍAJ J H I N C HA D O M D e t a l A ne x p l o r a t o r y s t u d y o ft h ee f f e c to fr e g u l a ra q u a t i c e x e r c i s eo nt h ef u n c t i o n o fn e u t r o p h i l sf r o m w o m e n 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r o l eo f I L-8a n dn o r a d r e n a l i n e J B r a i nB e h a v I mm u n201439107-11226B R I G H I N AF C U R A T O L O M C O S E N T I N O G e t a l B r a i n m o d u l a t i o nb y e l e c t r i cc u r r e n t s i nf i b r o m y a l-g i a a s t r u c t u r e d r e v i e wo nn o n-i n v a s i v e a p p r o a c hw i t h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J F r o n tH u m N e u-r o s c i2019134027F O R O G H B HA Q I Q A T S H E N A S H A HA D IT e t a l R e p e t i t i v e 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 n e t i c s t i m u l a t i o n r TM S v e r s u s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 t D C S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r a n-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J N e u r o p h y s i o lC l i n2021 514339-34728L A U R E T T IG R C HU B A C IE F MA T T O S A L E f f i c a c y o ft h eu s eo ft w o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E N Sd e-v i c e s f o r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p a i n J R h e u m a t o l I n t20133382117-212229MU T L UB P A K E RN B U G D A Y C I D e t a l E f f i c a c y o f s u p e r v i s e d e x e r c i s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 e-l e c t r i c a l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w o m e n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 J R h e u m a t o lI n t 2013333649-65530HA B I BS A L A T A S S IE U MA HMO U D A e t a l 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 t r e a t i n g j u v e n i l e f i b r o m y-a l g i a J C u r e u s20211311249631Z A B I H I Y E G A N E H M V A F A E EAS AM I N IK A e t a l T h ee f f e c t o f 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 o nt h e c i r c u l a t i n g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o ff i b r o m y a l g i a p a t i e n t s a p i l o t c o n t r o l l e d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G e n H o s p P s y c h i a t r y20195723-2832O K I F U J IA G A OJ B O K A T C e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o f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i n2016J P a i n M a n a g 201664383-40033A N D RÉSR L B O R RÀS X F E L I U S A e ta l I m-m u n e-i n f l a mm a t o r y p a t h w a y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c h a n g e s i n f i-b r o m y a l g i a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m i n d f u l n e s s-b a s e d s t r e s sr e d u c t i o n M B S R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B r a i nB e h a vI mm u n201980109-11934A D L E R N A L Z E I D A N F M i n d f u l n e s s m e d i t a t i o n f o rf i b r o m y a l g i a m e c h a n i s t i ca n d c l i n i c a l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s J C u r rR h e u m a t o lR e p20171995935张新春王义海葛玉红等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199-20236王红丽徐春艳张翠萍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93371202-1206责任编辑:时红㊃17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疼痛,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然而,当疼痛持续存在、反复发作或难以缓解时,就可能演变成慢性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慢性疼痛不仅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还会对心理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和康复领域的不断发展,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过去,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往往侧重于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然而,这些方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今,康复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综合性的治疗手段,正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是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新进展。

例如,脊髓刺激疗法通过在脊髓硬膜外间隙植入电极,发送电脉冲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无效的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深部脑刺激疗法则是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区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来缓解疼痛。

虽然这种方法相对较为复杂,但其在一些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潜力。

虚拟现实技术也为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患者可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知。

例如,对于烧伤患者在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让他们在虚拟现实中体验美丽的风景或有趣的游戏,能够有效地降低疼痛程度。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恐惧。

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康复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近年来其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功能训练和核心稳定训练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姿势、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减轻因肌肉失衡或姿势不良导致的疼痛。

此外,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身体重量对关节的压力,适合有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的管理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和应对方式,学会通过放松技巧、正面思考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疼痛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传统医学中,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疼痛管理中。

然而,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述。

一、神经调节机制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神经调节来缓解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

当针刺导引下体内特定穴位发出信号时,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大脑对于伤害信号的感知和处理。

1. 神经递质释放:多项实验证实,针刺能够促使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β-内啡肽、γ-氨基丁酸等,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并产生镇痛效果。

2. 神经环路调节:神经环路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可能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影响这些神经环路的活动,从而调节慢性疼痛的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

二、免疫调节机制近年来的多项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疼痛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对于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而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功能来改善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慢性疼痛的效果。

1. 调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免疫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它们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白细胞介素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身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

2. 调节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具有抗肿瘤和抗感染能力的免疫细胞,其功能被认为在慢性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实验结果显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天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对慢性疼痛的自我耐受能力。

三、内分泌调节机制内分泌失调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而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来缓解慢性疼痛。

以下是针灸通过内分泌调节来影响慢性疼痛的几种重要机制。

纤维肌痛症研究白皮书

纤维肌痛症研究白皮书

纤维肌痛症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纤维肌痛症概述 (2)第二部分纤维肌痛症的病因分析 (4)第三部分纤维肌痛症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6)第四部分纤维肌痛症的发展趋势分析 (8)第五部分纤维肌痛症患者的分布情况 (10)第六部分纤维肌痛症的鉴别诊断 (11)第七部分纤维肌痛症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3)第八部分纤维肌痛症的临床治疗方案 (15)第九部分纤维肌痛症的护理方案 (17)第十部分纤维肌痛症的科学管理 (19)第一部分纤维肌痛症概述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它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持续性疼痛、压痛点敏感以及体能和睡眠障碍。

本文将对纤维肌痛症的概况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一、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症的主要症状是全身性的、持续存在的疼痛,常常被形容为肌肉酸痛、针刺或牵拉感。

疼痛多见于颈、肩、腰、臀和四肢等部位,常伴随着关节的僵硬感。

此外,患者还常常出现疲劳感、睡眠障碍、头痛、腹痛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

纤维肌痛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二、流行病学特征纤维肌痛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全球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受到纤维肌痛症的影响。

然而,由于症状多样化,纤维肌痛症的确切患病率难以估算。

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活事件可能与纤维肌痛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联。

三、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许多理论与其相关。

其中,中枢敏化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之一。

该理论认为,纤维肌痛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产生了异常的敏感性,使得他们对轻微的刺激产生过度的疼痛反应。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患者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异常,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能参与了纤维肌痛症的发病过程。

四、诊断标准纤维肌痛症的诊断标准曾有多个版本,最常用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于2010年发布的“2010美国学院风湿学会诊断标准”。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 感染、精神压力、创伤等。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 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增加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 风险。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全身广泛性疼痛、晨僵、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疼痛通常呈对称性 分布,可涉及多个部位,如颈部、肩部、背部、臀部和四肢等。
胀。
与肌炎鉴别
肌炎患者常有肌肉无力、压痛和肌 酶升高等表现,而纤维肌痛综合征 患者肌肉无力症状不明显,肌酶一 般正常。
与感染鉴别
感染性疾病患者常有发热、白细胞 升高等感染表现,而纤维肌痛综合 征患者一般无感染症状。
辅助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这些检 查有助于排除其他炎症性疾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 纤维肌痛综合征概述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 药物治疗策略 • 非药物治疗方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01
纤维肌痛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广泛性疼痛综合征,以全身广泛性疼痛、晨僵、疲 劳及睡眠障碍等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多个对称性、广泛分布的压痛点。
慢性疲劳综合征
纤维肌痛患者常感到持续疲劳,可能发展 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
预防措施建议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保 持营养均衡;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
定期复诊检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 时告知医生新出现的症状或不适,以 便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心理健康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参加 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必 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肩周炎国内外研究进展

肩周炎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肩周炎的定义与流行情况
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炎,是一种累及肩盂肱关节囊炎性粘连、僵硬, 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肩周炎在成人中普遍存在,尤 其是在50岁及以上的年龄段,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常因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而感到极度不适,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肩周炎的研究历史回顾
2、康复锻炼
(4)拉伸运动:站立或坐姿,患侧手臂向上伸直,然后逐渐向下拉伸,可以 缓解疼痛和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四、结论
四、结论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方法多样。在非手术治疗中,药 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物理治疗和中 医治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和功能恢复。
2、康复锻炼
(1)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沿墙壁向上爬行,逐渐提高肩部的高度, 可以缓解疼痛和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2、康复锻炼
(2)钟摆运动:站立或坐姿,双手自然下垂,患侧肘关节微屈,患侧手臂向 前摆动并逐渐向后摆动,模仿钟摆运动,可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减轻疼痛。
2、康复锻炼
(3)内外旋运动:站立或坐姿,患侧肘关节屈曲90度,患侧手臂紧贴身体, 然后向外旋转或向内旋转一定角度,可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减轻疼痛。
一、病因及病理机制
肩周炎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粘连,导致肩关 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刺激可引起局部水肿、充血和血管扩张,进而导致 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二、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1、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肩周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 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氨基葡萄糖等。物理治疗包 括热敷、冷敷、电疗、磁疗、按摩等,可以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和功能恢复。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纤维肌痛综合征典型表现、高发人群、发病原因和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

纤维肌痛综合征典型表现、高发人群、发病原因和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

纤维肌痛综合征典型表现、高发人群、发病原因和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纤维肌痛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也称纤维肌痛症,是以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病较为常见,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人群,随年龄增长,本病患病率也随之越高,50-60岁女性中患病率高达8%。

目前认为与睡眠障碍、神经内分泌变化、免疫紊乱、一些体内正常存在的氨基酸浓度改变及心理因素有关。

继发于外伤、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肿瘤等非风湿病者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

发病机制认为“中枢敏化”是主要发病机制。

典型表现1.特征性表现:慢性全身性广泛性疼痛,大多数患者伴有皮肤触痛,时轻时重。

13%的患者有广泛性肌肉疼痛,43%的有局限性疼痛,以中轴骨骼(颈部、胸、下背部)、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最常见,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头、肘、踝、足、上背部、中背部、腕、臀部、大腿和小腿。

2.其他表现:约90%的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及精神不振。

一半以上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疲劳,甚至感觉无法工作。

也可伴有晨僵,与睡眠和疾病活动度有关,也可以出现头痛、胸痛、头晕、腹痛、感觉异常、呼吸困难、抑郁或者焦虑等。

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诊断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包括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均疼痛。

2.压痛点:以拇指按压,压力为4kg,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18个(9对)压痛点的具体位置。

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其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81.1%。

治疗原则目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应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诊断要及时准确,具体治疗方案应医生和患者共同商榷制定。

首先是教育患者,即向患者提供基本的具体介绍,并且对患者的疼痛、体能和心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估。

治疗方面,基于实用性、费用、安全性和患者意愿等考虑。

进一步的治疗则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以下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多元化康复治疗。

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
本 文就 其 现状 和进 展作 一综述 , 并对 各 种方 法 比较其 利弊 。 关键 词 神经 电刺 激 ;慢 性疼 痛 ;治 疗
ADVANCES I THE N RES ARCH oN E NE RVoUS ELECT CAL TI UL RI S M ATI oN CURI NG
体, 而且它的热效应能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 达到
协 同镇 痛效 果 J 。其 频 率 2~10 Hz 波 宽 9~3 0 6 、 5 s一 般 采 用 变 频 、 择 不 同 电流 强 度 , T N , 选 使 E S产
据 是 急性疾病 或 损伤 的治 愈 时间 为 2~ 6周 , 果治 如 愈 后 1 月仍 出现 疼 痛 , 认 定 为 慢 性 疼 痛 _ 。 它 个 则 l J
40 1 ) 1 0 1
Absr c Ne v u lcrc lsi l t n c n c r h o i an ef cie y,wh c sb i ge tn i ey印 - ta t r o se e t a tmu ai a u e c r n c p i fe tv l i o i h i e n xe sv l p id ci ia l le ln c l y.Atp e e t h o r s n ,t e c mmo t o so e o l crc lsi l t n i c u e ta s utn o n me h d fn r usee tia tmu ai n l d r n c a e us v o ee t c ln r e si l t n,p rp r l e e si l t n,d e b a n si a in,s n l o d si l - lcr a e tmu a i i v o e i hea n r tmu ai v o e p r i tmulto pia c r tmu a to in,ta s u a o ss i a lcr a ag sa a d mo o o e tmu ai n.Ea h h sisme t.Th y b n r n c tne u p n lee to n le i n trc r x si l t t o c a t r s i e r g i agi lmme fh pe frpai ns wh r u frn n u a l rd s b i g pan.Th sa il e i wst e c r ro o o te t o a e s fe g i c r b e o ia ln i i i r ce r ve h u — t r n o d t n n d a c s o e o l crc lsi l t n,a d c mp r s t e a v n a e n ia e tc n i o s a d a v n e fn r us ee ti a tmu ai i v o n o a e h d a tg s a d d s d. v n a e e we n d fe e tmeh d . a tg sb t e ifr n t o s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侯娜1aꎬ2aꎬ张力2bꎬ蒙臣2aꎬ李清1bꎬ2aꎬ胡扬根1a(1.湖北医药学院a.药学院ꎬb.麻醉学研究所ꎬ湖北十堰442000ꎻ2.十堰市太和医院a.麻醉科ꎬb.疼痛科ꎬ湖北十堰4420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5 023基金项目:十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17Y20)通信作者:李清ꎬEmail:liqing8801@163.comꎻ胡扬根ꎬEmail:huyg@hbmu.edu.cn中图分类号:R338.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5 ̄0950 ̄05㊀㊀摘要: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变化是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的关键ꎮ急性疼痛处置不当或损伤性因素持续性存在ꎬ会导致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性可塑性的改变ꎬ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ꎬ表现为自发性疼痛㊁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ꎮ此时ꎬ轻微的刺激甚至是阈下刺激就能发生更强烈㊁更持久的痛觉过敏ꎬ该现象称为 痛觉过敏引发 ꎮ在慢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ꎬ痛觉过敏引发的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ꎬ是疼痛外周敏化的重要机制之一ꎮ关键词:慢性疼痛ꎻ伤害性感受器ꎻ可塑性ꎻ痛觉过敏引发ResearchProgressofNociceptorPlasticityinChronicPainHOUNa1aꎬ2aꎬZHANGLi2bꎬMENGChen2aꎬLIQing1bꎬ2aꎬHUYanggen1a1a.CollegeofPharmacyꎬ1b.InstituteofAnesthesiologyꎬHubeiUniversityofMedicineꎬShiyan442000ꎬChinaꎻ2a.DepartmentofAnesthesiologyꎬ2b.DepartmentofPainClinicꎬTaiheHospitalꎬShiyan442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QingꎬEmail:liqing8801@163.comꎻHUYanggenꎬEmail:huyg@hbmu.edu.cnAbstract:Nociceptorplasticityplaysacriticalroleinthetransitionfromacutetochronicpain.Whenacutepainisnotproperlyhandledorinjuryfactorspersistꎬitwillleadtothecontinuousplasticitychangesofnociceptorꎬperipheralsensitiza ̄tionandcentralsensitizationꎬmanifestedasspontaneouspainꎬhyperalgesiaandallodynia.Underthisconditionꎬmildstimula ̄tionorevensubliminalstimulationcanleadtomoreintenseandlastinghyperalgesiaꎬwhichiscalled"hyperalgesictrigge ̄ring".Thenociceptorplasticitychangeinducedbyhyperalgesiaplaysakeyroleinthegenerationanddevelopmentofchronicpainꎬwhichisoneoftheimportantmechanismsofperipheralsensitizationofpain.Keywords:ChronicpainꎻNociceptorꎻPlasticityꎻHyperalgesictriggering㊀㊀疼痛被公认为世界第五大生命体征ꎬ目前全球至少有1/4的人口遭受慢性疼痛的折磨ꎬ超过了心脏病㊁肿瘤和糖尿病的总和[1]ꎮ慢性疼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ꎬ其发病率高ꎬ持续时间长ꎬ而且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ꎬ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ꎮ引起慢性疼痛的原因包括创伤或损伤㊁严重感染㊁神经系统疾病或病损㊁神经免疫反应等ꎬ其中急性疼痛处理不当导致疼痛迁延和慢性化是最主要和常见的原因[3]ꎮ慢性疼痛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类型ꎬ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来定义慢性疼痛ꎬ只是按照疼痛持续的时间来区分急㊁慢性疼痛ꎮ生理状态下ꎬ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是痛觉产生的基础ꎮ当组织发生损伤后(缺血㊁肌痉挛㊁创伤等)ꎬ损伤部位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如缓激肽㊁前列腺素㊁一氧化氮㊁组胺㊁5 ̄羟色胺)ꎬ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ꎬ将有害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ꎬ通过外周传入纤维进入中枢神经系统ꎬ经脊髓㊁下丘脑投射到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ꎬ通过各级中枢整合后产生疼痛[4 ̄7]ꎮ伤害性感受器上初级传入纤维持续激活后ꎬ诱发胞膜上受体和离子通道磷酸化ꎬ最终导致传入神经末梢阈值降低ꎬ兴奋性发生可塑性变化ꎬ表现为对同一刺激反应持续性增强ꎬ因此ꎬ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在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8]ꎮ现就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变化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ꎮ1㊀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与慢性疼痛伤害性感受器是非特化的游离神经末梢ꎬ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ꎬ包括皮肤㊁骨膜㊁血管壁㊁关节面㊁胸膜壁层㊁心包㊁大脑镰等结构ꎮ伤害性感受器可特异性地感知机体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信号ꎬ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电信号ꎬ是将伤害性刺激从外周神经末梢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站[9]ꎮ当机体遭受强烈而重复的机械㊁热和化学刺激时ꎬ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ꎬ在细胞水平上使其功能和神经化学性质发生改变ꎬ表现为受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对疼痛阈值降低ꎬ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增强ꎬ称为伤害性感受器的可塑性改变[10]ꎮ伤害性感受器的可塑性变化不仅可以理解为神经系统对 有害 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11]ꎬ而且是导致外周敏化㊁原发性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的根本原因ꎬ是慢性疼痛发生和发展的基础[12]ꎮ2㊀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与痛觉过敏引发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疼痛(类风湿关节炎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致病原因较明确ꎬ这些不良刺激使伤害性感受器敏化ꎬ表现出痛觉过敏和对初始伤害性刺激反应增强[13]ꎮ然而ꎬ有些慢性疼痛是间歇性或渐进性的(如偏头痛㊁纤维肌痛)ꎬ并没有明显的神经损伤ꎮ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在慢性疼痛中作用ꎬReichling和Levine[14]首次运用了 痛觉过敏引发 模型ꎬ该模型为研究伤害性感受器上复杂的分子修饰提供了工具ꎬ有可能解释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自身功能来适应外部环境有害刺激的机制ꎻ他们通过在大鼠后爪皮下注射极低剂量的角叉菜胶诱发短暂的炎症反应ꎬ由此产生急性痛觉过敏ꎬ7d后痛觉过敏完全消失ꎻ而后在同一部位注射低剂量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ꎬPGE2)ꎬ可引起至少持续24h的痛觉过敏ꎬ然而ꎬ在正常大鼠后爪同样部位注射相同剂量的PGE2只会产生不超过4h的痛觉过敏ꎮ这一研究模型与其他大多数疼痛模型不同ꎬ初始伤害性刺激后机体是可以完全恢复的ꎬ再给予第二个刺激ꎬ通常是亚阈值刺激ꎬ机体会产生更持久的痛觉过敏ꎬ这是痛觉过敏引发的最主要特征ꎮ该模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依据ꎬ而且解释了临床上一些最常见的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特点ꎮ因此ꎬ要解决慢性疼痛的关键问题就必须从细胞分子水平来了解痛觉过敏引发的过程[15]ꎮ3㊀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的表现形式3.1㊀Ⅰ型痛觉过敏引发3.1.1㊀Ⅰ型痛觉过敏引发的表现形式㊀经典的痛觉过敏引发(Ⅰ型)表现为机体在初次暴露于组织损伤㊁炎症㊁神经损伤后引起痛觉过敏ꎬ初始刺激消除一段时间后痛觉过敏消失ꎬ机体的痛觉阈值可恢复正常ꎮ然而ꎬ当机体再次暴露于致炎因子PGE2后ꎬ可导致机械痛觉过敏持续时间显著延长ꎮ3.1.2㊀Ⅰ型痛觉过敏引发的特点㊀通常单纯由PGE2诱导的机械痛觉过敏是通过伤害性感受器的第二信使腺苷酸环化酶 ̄环腺苷酸(cyclicadenyli ̄cacidꎬcAMP) ̄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ꎬPKA)介导的[16]ꎮ然而ꎬ在痛觉过敏引发形成后ꎬ由PGE2诱导的机械痛觉过敏对PKA拮抗剂不敏感ꎬ而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ꎬPKC)ε的选择性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这种机械痛敏[17]ꎬ证实PKCε在痛觉过敏引发中发挥重要作用ꎮPKCε几乎存在于所有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ꎬ但它从胞质到胞膜的转移仅发生在IB4(isolectinB4)阳性(IB4+)的非肽能伤害性感受器中ꎬ而在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阳性的肽能伤害性感受器中未发生此转移[18]ꎮ表明慢性疼痛的发生形式可能与伤害性感受器的亚型有关ꎮJoseph和Levine[19]通过鞘内注射选择性神经毒素IB4 ̄皂草素来损伤IB4+伤害性感受器ꎬ结果显示ꎬ在IB4 ̄皂草素处理的大鼠中ꎬPGE2诱导的痛觉过敏并未延长ꎬ说明IB4+伤害性感受器参与了经典的痛觉过敏引发ꎮ经典的痛觉过敏引发大多数由慢性炎症诱导ꎬ慢性炎症是两性双态的ꎬ即在雌雄不同性别中发生条件不同ꎬ研究发现雌激素可影响躯体感觉认知和疼痛敏感性ꎬ并对疼痛调节发挥重要作用[20]ꎮJoseph等[21]发现ꎬ在卵巢切除的雌性大鼠中ꎬ同样用角叉菜胶或PKCε激动剂做引发ꎬ能产生与雄性大鼠中相似的作用ꎬ而且这种作用能被雌激素逆转ꎬ而性腺切除的雄性大鼠对角叉菜胶或PKC激动剂诱导的痛觉过敏引发没有任何作用ꎮ因此ꎬ慢性炎症诱导的经典痛觉过敏引发仅发生在雄性大鼠中ꎬ性激素可能影响痛觉过敏引发的表达ꎮ3.1.3㊀Ⅰ型痛觉过敏引发可能涉及的机制㊀PKCε及其分子通路可能是Ⅰ型痛觉过敏引发的重要机制ꎮParada等[22]在角叉菜胶诱导的痛觉过敏引发产生后ꎬ鞘内注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使感觉神经元中PKCε的表达一过性降低ꎬ结果阻止了PGE2诱导的痛觉过敏增强ꎻ而单独注射PKCε激动剂却诱导了痛敏延长和痛敏引发ꎬ这是因为在炎症介导Ⅰ型中ꎬ机体不仅对PGE2反应增强ꎬ而且涉及细胞内从PKA到PKCε信号通路的转换ꎻ由PGE2诱导的痛觉过敏仍是cAMP依赖的ꎬ但它由传统的cAMP ̄PKA通路改变为cAMP ̄cAMP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 ̄PKCε通路ꎬPKCε是Ⅰ型引发的重要靶点ꎮPKCε从多个途径参与Ⅰ型引发ꎮ在炎症诱导痛觉过敏使机体处于引发状态下ꎬ持续的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导致G蛋白受体激酶2减少ꎬ进一步激活cAMP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ꎬ从而使cAMP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 ̄PKCε通路反应增强ꎬ参与痛觉过敏引发的维持ꎻ此外ꎬ在引发状态下ꎬPGE2作用后导致G蛋白αi亚型和磷脂酶Cβ激活ꎬ直接参与PKCε下游的信号转导[23]ꎮ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regulatedpro ̄teinkinasesꎬERK)是PKCε下游最主要的酶ꎬERK信号通路在急慢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ꎬPKCε的激活增加了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ꎬ这种作用能被ERK阻断ꎬ而PKCε进一步发挥作用需通过激活ERK来实现[24]ꎮChen等[25]在酸诱导肌肉痛模型建立后4hꎬ鞘内注射ERK抑制剂U0126抑制了痛觉过敏引发后的慢性疼痛发展ꎬ证明脊髓背角ERK活性是痛觉过敏引发形成所必需的ꎻ然而ꎬ进一步在模型建立后6hꎬ再次注射ERK抑制剂并未阻止二次注射引起的慢性疼痛ꎮ这表明ꎬERK虽然参与慢性疼痛的形成ꎬ但一旦神经可塑性形成ꎬERK抑制剂并不能逆转ꎬ它并未参与慢性疼痛的发展ꎮ另外ꎬ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也参与各种类型的慢性疼痛产生和维持ꎬ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是其中之一ꎮYang等[26]在大鼠足底注射CXC趋化因子受体4抑制剂ꎬ结果发现ꎬ其不仅抑制了蜂毒诱导的急性机械痛觉过敏ꎬ而且抑制了随后的痛觉过敏引发ꎬ并且CXC趋化因子受体4的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也有相同作用ꎬ表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趋化因子受体4信号在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转变中也发挥重要作用ꎮ3.2㊀Ⅱ型痛觉过敏引发3.2.1㊀Ⅱ型痛觉过敏引发的表现形式㊀反复运用阿片受体激动剂不仅会产生与阿片受体依赖㊁成瘾相关的症状ꎬ还表现为持久的机械痛觉过敏ꎬ称为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27]ꎮAraldi等[28]发现ꎬ当雄性大鼠左后爪反复暴露于阿片受体激动剂后ꎬ产生急性机械痛觉过敏ꎻ当急性痛觉过敏消失痛阈恢复基线后ꎬ再皮内注射PGE2ꎬ可引起比正常大鼠更长时间的机械痛觉过敏ꎮ机体伤害性感受器表现出与Ⅰ型对PGE2相似的反应ꎬ但涉及不同的机制ꎬ称为Ⅱ型痛觉过敏引发ꎮ3.2.2㊀Ⅱ型痛觉过敏引发的特点㊀不同于Ⅰ型痛觉过敏引发ꎬPKCε抑制剂并不能影响Ⅱ型痛觉过敏引发的过程ꎬ但PKA抑制剂H ̄89参与Ⅱ型的表达和维持ꎬ表明Ⅱ型痛觉过敏引发是PKA依赖性的ꎬ是与Ⅰ型最主要的区别ꎻ另一方面ꎬ两种痛觉过敏引发形成的时间和涉及的伤害性感受器亚型也有明显不同ꎬ从急性疼痛到神经可塑性形成ꎬⅠ型至少需要72hꎬ而Ⅱ型在暴露阿片受体激动剂后5minꎬ即可使机体处于痛觉引发状态ꎻ在Ⅱ型中ꎬ同样鞘内注射IB4 ̄皂草素来损伤IB4+伤害性感受器ꎬ对随后PGE2诱导的痛觉过敏显著延长ꎬ说明Ⅱ型痛觉过敏引发不依赖于IB4+伤害性感受器ꎬ这与Ⅰ型也明显不同ꎻ无论在雄性还是雌性大鼠中ꎬ反复运用μ阿片受体(mu ̄opioidreceptorꎬMOR)激动剂都能产生急性机械痛觉过敏ꎬ并延长PGE2引起的痛觉敏化ꎬ而经典痛觉过敏引发Ⅰ型仅发生在雄性大鼠中[28]ꎮ除了上述区别于Ⅰ型引起慢性疼痛的特点ꎬⅡ型痛觉过敏引发与MOR有关ꎮAraldi等[29]在提前用MOR激动剂引发的大鼠后爪再注射纳洛酮却抑制了机械痛觉过敏ꎬ而反复注射纳洛酮也能引发机械痛觉过敏ꎬ故认为MOR参与了Ⅱ型引发的表达和维持ꎻ进一步在鞘内注射MOR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ꎬ在基因水平降低MOR的表达ꎬ结果并未影响PGE2引起的痛觉过敏时间的延长ꎮ说明MOR并不是Ⅱ型引发的表达和维持所必需的ꎮ3.2.3㊀Ⅱ型痛觉过敏引发可能涉及的机制㊀PKA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是Ⅱ型引发的重要机制ꎮAraldi等[28]研究表明ꎬ用PKA抑制剂H ̄89预处理的大鼠ꎬ再暴露MOR激动剂后ꎬ不仅抑制了急性痛觉敏化ꎬ而且抑制了随后PGE2引起的痛觉过敏的延长ꎻ而用8 ̄bromocAMP(PKA的强大激活剂)则延长了暴露MOR激动剂后大鼠机械痛敏的时间ꎬ这是因为在外周给予选择性MOR激动剂诱导的Ⅱ型引发是通过腺苷酸环化酶 ̄cAMP ̄PKA途径使伤害性感受器敏化ꎬ其中PKA是Ⅱ型引发所必需的ꎮ研究发现ꎬPKA下游的第二信使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与黏着斑激酶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痛觉敏化的延长[29]ꎮ黏着斑激酶是一种重要的支架蛋白ꎬ主要存在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ꎬ衔接许多受体与信号蛋白ꎬ并参与突触可塑性的调节ꎮ黏着斑激酶发生自磷酸化进一步刺激ERK1/2ꎬ脊髓背角神经元内ERK1/2异常激活后通过磷酸化多种转录因子调控DNA的转录ꎬ继而促进多种激酶受体㊁离子通道受体的表达ꎬ使神经元兴奋性升高或阈值降低ꎬ突触可塑性改变ꎬ参与痛觉敏化[30]ꎮ此外ꎬ有研究证明ꎬToll样受体4(Toll ̄likereceptor4ꎬTLR4)也参与阿片类诱导的痛觉过敏引发ꎬTLR4作为一种天然免疫受体ꎬ分布于伤害性感受器的神经元上ꎬ是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受体[31]ꎮ阿片类药物可非选择性作用于TLR4ꎬ激活中枢系统的小胶质细胞ꎬ促进神经活性物质㊁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6㊁白细胞介素 ̄1β㊁肿瘤坏死因子 ̄α和白细胞介素 ̄10)的表达ꎬ产生痛觉敏化[32]ꎮAraldi等[31]研究证实ꎬ低剂量的吗啡能诱导雄性SD大鼠的痛觉过敏引发ꎬ当鞘内给予TLR4信使RNA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ꎬ从蛋白水平降低TLR4的表达后ꎬ吗啡的这种作用被抑制ꎬ进一步证实了TLR4是低剂量阿片类诱导Ⅱ型痛觉过敏的重要靶点ꎮ3.3㊀应激诱导的痛觉过敏引发㊀应激刺激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到镇痛的作用[33]ꎮ然而ꎬ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中可引起持续性的痛觉过敏ꎬ这一现象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了验证[34]ꎮ长期暴露在非习惯声音刺激下的大鼠ꎬ局部注射PGE2后引起机械性痛觉过敏显著增加[35]ꎮ该现象可能与在应激条件下ꎬ机体大量调动了位于外周感觉传入纤维上的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受体ꎬ使伤害性感受器上G蛋白偶联受体发生转变有关ꎮ在正常大鼠中ꎬPGE2诱导的痛觉敏化是通过Gs蛋白激活PKA介导的ꎬ而长期处于压力应激下的大鼠伤害性感受器介质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从Gs到Gi的转变ꎬ对PGE2的反应ꎬ除正常的PKA介导急性痛觉过敏通路外ꎬ还涉及PKCε蛋白及其信号通路的激活ꎬ导致痛觉过敏放大和延长ꎬ从而产生慢性疼痛[7]ꎮ3.4㊀其他痛觉过敏引发类型㊀疼痛慢性化的机制除伤害性刺激外ꎬ一些非疼痛性不良刺激(焦虑㊁抑郁等)也可通过改变情绪和注意力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ꎬ增加伤害性感受器的自发活动ꎬ改变对疼痛的感知[36]ꎮ焦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的超反应状态ꎬ在这种情况下ꎬ机体面对未来的压力甚至疼痛会产生夸大的反应[37]ꎮ焦虑会加重手术后或慢性疼痛患者痛觉敏化程度ꎬ这可能与大脑前扣带回皮质活化有关ꎮ研究显示ꎬ前扣带回皮质激活是产生疼痛情感反应至关重要的环节ꎬ长期疼痛状态下一些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6㊁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以激活前扣带回皮质ꎬ而活化的前扣带回皮质加重焦虑㊁抑郁又促进痛觉感知ꎬ导致正反馈参与慢性疼痛的形成[38]ꎮ4㊀小㊀结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在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ꎮ痛觉过敏引发是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ꎬ不同痛觉过敏引发模型的发现ꎬ可能帮助阐明慢性疼痛形成过程中一些复杂现象ꎮ然而ꎬ目前对于痛觉过敏引发模型的认识有限ꎬ只是简单认识了不同模型的特点ꎬ可能涉及不同分子机制ꎬ至于各个分子间如何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ꎬ如何参与慢性疼痛的信号通路还需进一步研究ꎮ只有认识到不同痛觉过敏引发类型在分子水平如何影响伤害性感受器的可塑性变化ꎬ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揭示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的原因ꎬ从根本上找到治疗慢性疼痛的办法ꎬ更好地运用于临床ꎬ服务于慢性疼痛患者ꎮ参考文献[1]㊀OkifujiAꎬNeikrugA.Updateandfutureperspectiveofbehavioralmedicineinthetreatmentforchronicpain[J].PainManagꎬ2019ꎬ9(2):161 ̄173.[2]㊀陈国良ꎬ王梅ꎬ陈继军ꎬ等.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4ꎬ20(9):658 ̄660. [3]㊀MoriartyOꎬTuYꎬSengarASꎬetal.Primingofadultincisionresponsebyearlylifeinjury:Neonatalmicroglialinhibitionhaspersistentbutsexuallydimorphiceffectsinadultrats[J].JNeu ̄rosciꎬ2019ꎬ39(16):3081 ̄3093.[4]㊀GatchelRJꎬReubenDBꎬDagenaisSꎬetal.ResearchAgendaforthePreventionofPainandItsImpact:ReportoftheWorkGrouponthePreventionofAcuteandChronicPainoftheFederalPainResearchStrategy[J].JPainꎬ2018ꎬ19(8):837 ̄851. [5]㊀GatchelRJꎬBeversKꎬLicciardoneJCꎬetal.TransitioningfromAcutetoChronicPain:AnExaminationofDifferentTrajectoriesofLow ̄BackPain[J].Healthcare(Basel)ꎬ2018ꎬ6(2).pii:E48. [6]㊀CairnsBEꎬArendt ̄NielsenLꎬSacerdoteP.PerspectivesinPainResearch2014:Neuroinflammationandglialcellactivation:Thecauseoftransitionfromacutetochronicpain?[J].ScandJPainꎬ2015ꎬ6(1):3 ̄6.[7]㊀SchnabelA.Acuteneuropathicpainandthetransitiontochronicpostsurgicalpain[J].PainManagꎬ2018ꎬ8(5):317 ̄319. [8]㊀LuoCꎬKunerTꎬKunerR.Synapticplasticityinpathologicalpain[J].TrendsNeurosciꎬ2014ꎬ37(6):343 ̄355. [9]㊀YuanSꎬBurrellBD.InteractionbetweenNMDAReceptor ̄andEndocannabinoid ̄MediatedModulationofNociceptiveSynapses[J].SciRepꎬ2019ꎬ9(1):1373.[10]㊀DubinAEꎬPatapoutianA.Nociceptors:Thesensorsofthepainpathway[J].JClinInvestꎬ2010ꎬ120(11):3760 ̄3772. [11]㊀FerrariLFꎬLevineEꎬLevineJD.Roleofanovelnociceptorauto ̄crinemechanisminchronicpain[J].EurJNeurosciꎬ2013ꎬ37(10):1705 ̄1713.[12]㊀PaceMCꎬPassavantiMBꎬDeNardisLꎬetal.Nociceptorplasticity:Acloserlook[J].JCellPhysiolꎬ2018ꎬ233(4):2824 ̄2838. [13]㊀KandasamyRꎬPriceTJ.Thepharmacologyofnociceptorpriming[J].HandbExpPharmacolꎬ2015ꎬ227:15 ̄37.[14]㊀ReichlingDBꎬLevineJD.Criticalroleofnociceptorplasticityinchronicpain[J].TrendsNeurosciꎬ2009ꎬ32(12):611 ̄618. [15]㊀KimJYꎬMegatSꎬMoyJKꎬetal.Neuroligin2regulatesspinalGABAergicplasticityinhyperalgesicprimingꎬamodelofthetran ̄sitionfromacutetochronicpain[J].Painꎬ2016ꎬ157(6):1314 ̄1324.[16]㊀PriceTJꎬInyangKE.Commonalitiesbetweenpainandmemorymechanismsandtheirmeaningforunderstandingchronicpain[J].ProgMolBiolTranslSciꎬ2015ꎬ131:409 ̄434.[17]㊀FerrariLFꎬBogenOꎬReichlingDBꎬetal.Accountingforthedelayinthetransitionfromacutetochronicpain:Axonalandnuclearmechanisms[J].JNeurosciꎬ2015ꎬ35(2):495 ̄507.[18]㊀FerrariLFꎬBogenOꎬLevineJD.Nociceptorsubpopulationsinvolvedinhyperalgesicpriming[J].Neuroscienceꎬ2010ꎬ165(3):896 ̄901.[19]㊀JosephEKꎬLevineJD.HyperalgesicprimingisrestrictedtoisolectinB4 ̄positivenociceptors[J].Neuroscienceꎬ2010ꎬ169(1):431 ̄435.[20]㊀张雨桐ꎬ王姿雯ꎬ杜佳蓉ꎬ等.雌激素参与慢性痛的性别差异[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8ꎬ24(7):536 ̄541. [21]㊀JosephEKꎬParadaCAꎬLevineJD.Hyperalgesicprimingintheratdemonstratesmarkedsexualdimorphism[J].Painꎬ2003ꎬ105(1/2):143 ̄150.[22]㊀ParadaCAꎬYehJJꎬReichlingDBꎬetal.TransientattenuationofproteinkinaseCepsiloncanterminateachronichyperalgesicstateintherat[J].Neuroscienceꎬ2003ꎬ120(1):219 ̄226. [23]㊀JosephEKꎬBogenOꎬAlessandri ̄HaberNꎬetal.PLC ̄beta3sig ̄nalsupstreamofPKCepsiloninacuteandchronicinflammatoryhyperalgesia[J].Painꎬ2007ꎬ132(1/2):67 ̄73.[24]㊀ChenWHꎬChangYTꎬChenYCꎬetal.SpinalproteinkinaseC/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kinasesignalpathwaymediateshyperalgesiapriming[J].Painꎬ2018ꎬ159(5):907 ̄918. [25]㊀ChenWHꎬChangYTꎬChenYCꎬetal.SpinalPKC/ERKsignalpathwaymediateshyperalgesiapriming[J].Painꎬ2018[2019 ̄03 ̄10].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351171.[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Jan.18ꎬ2018].[26]㊀YangFꎬSunWꎬLuoWJꎬetal.SDF1 ̄CXCR4SignalingContrib ̄utestotheTransitionfromAcutetoChronicPainState[J].MolNeurobiolꎬ2017ꎬ54(4):2763 ̄2775.[27]㊀Martínez ̄NavarroMꎬMaldonadoRꎬBañosJE.Whymu ̄opioidagonistshavelessanalgesicefficacyinneuropathicpain?[J].EurJPainꎬ2019ꎬ23(3):435 ̄454.[28]㊀AraldiDꎬFerrariLFꎬLevineJD.RepeatedMu ̄OpioidExposureInducesaNovelFormoftheHyperalgesicPrimingModelforTransitiontoChronicPain[J].JNeurosciꎬ2015ꎬ35(36):12502 ̄12517.[29]㊀AraldiDꎬFerrariLFꎬLevineJD.Hyperalgesicpriming(typeⅡ)inducedbyrepeatedopioidexposure:Maintenancemechanisms[J].Painꎬ2017ꎬ158(7):1204 ̄1216.[30]㊀ZhaoXꎬGuanJL.Focaladhesionkinaseanditssignalingpath ̄waysincellmigrationandangiogenesis[J].AdvDrugDelivRevꎬ2011ꎬ63(8):610 ̄615.[31]㊀AraldiDꎬBogenOꎬGreenPGꎬetal.RoleofNociceptorToll ̄likeReceptor4(TLR4)inOpioid ̄InducedHyperalgesiaandHyper ̄algesicPriming[J].JNeurosciꎬ2019ꎬ39(33):6414 ̄6424. [32]㊀贾泽军ꎬ吴飞翔ꎬ黄清海ꎬ等.Toll样受体4:神经病理性疼痛潜在的治疗靶标[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ꎬ2012ꎬ34(2):168 ̄173.[33]㊀LesniakAꎬChmielewskaDꎬPoznanskiPꎬetal.DivergentResponsetoCannabinoidReceptorStimulationinHighandLowStress ̄InducedAnalgesiaMouseLinesIsAssociatedwithDifferen ̄tialG ̄ProteinActivation[J].Neuroscienceꎬ2019ꎬ404:246 ̄258. [34]㊀ImbeHꎬIwai ̄LiaoYꎬSenbaE.Stress ̄inducedhyperalgesia:Ani ̄malmodelsandputativemechanisms[J].FrontBiosciꎬ2006ꎬ11:2179 ̄2192.[35]㊀KhasarSGꎬGreenPGꎬLevineJD.Repeatedsoundstressenhancesinflammatorypainintherat[J].Painꎬ2005ꎬ116(1/2):79 ̄86. [36]㊀MaoJꎬPriceDDꎬMayerDJ.Mechanismsofhyperalgesiaandmor ̄phinetolerance:Acurrentviewoftheirpossibleinteractions[J].Painꎬ1995ꎬ62(3):259 ̄274.[37]㊀MunCJꎬRuehlmanLꎬKarolyP.Examiningtheadjustmentpat ̄ternsofadultswithmultiplechronicpainconditionsandmultiplepainsites:Morepainꎬnogain[J].JPainꎬ2019[2019 ̄03 ̄10].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Examining+the+adjustment+patterns+of+adults+with+multiple+chronic+pain+conditions+and+multiple+pain+sites%3AMore+pain%2Cno+gain.[publishedonlineaheadofprintJun.12ꎬ2019]. [38]㊀TovotePꎬFadokJPꎬLüthiA.Neuronalcircuitsforfearandanxiety[J].NatRevNeurosciꎬ2015ꎬ16(6):317 ̄331.收稿日期:2019 ̄04 ̄14㊀修回日期:2019 ̄12 ̄14㊀编辑:郑雪。

慢性疼痛患者述情障碍的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患者述情障碍的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患者述情障碍的研究进展裴菊红牛冰冰马英萍陈海霞南锐伶王兴蕾豆欣蔓[摘要]述情障碍在不同亚型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发病率普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文围绕慢性疼痛患者述情障碍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测评工具和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医护人员在此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疼痛;述情障碍;护理评估;心理护理;综述[中图分类号]R47[DOI]10.3969/j.issn.l672-1756.2021.02.031A review of alexithymia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PEI Juhong,NIU Bingbing,MA Yingping,CHEN Haixia,NAN Ruiling,WANG Xinglei,DOU X inman//La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N ursing,Lanzhou,730000,China III 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21,21⑵:311-315[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alexithymia in different subtypes of chronic pain is generally high,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occurrence,influencing factors,evaluation tools and interventions of alexithy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omestic medical staff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 this area.[Keywords]chronic pain;alexithymia;nursing assessment;mental nursing;review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间歇性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是全球普遍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叫据统计,慢性疼痛在成人和儿童中的发生率分别约为11%和31%1。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明星分子TRPV1受体参与慢性疼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明星分子TRPV1受体参与慢性疼痛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明星分子TRPV1受体参与慢性疼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明星分子TRPV1受体参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的、超过正常伤害修复时间的疼痛感觉。

此类疼痛常常对药物治疗无效,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慢性疼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然而,直到最近,我们才对慢性疼痛的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领域中,TRPV1受体作为一个关键的分子,正在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TRPV1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属于转膜受体家族。

这种受体主要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传入神经元末梢,如皮肤、肠道和内脏器官。

当体内发生损伤或炎症等刺激时,TRPV1受体会被激活,引发疼痛信号的传导。

TRPV1受体的特点是它的选择性敏感性,对于热刺激、低pH值和辣椒素等物质都具有高度敏感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进食辣椒时会感受到灼热感。

同时,TRPV1受体也参与了一些其他生理过程,如体温调节和感觉神经元的发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RPV1受体在慢性疼痛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慢性疼痛常常是由于神经元对伤害信号的过度敏感而引起的。

而TRPV1受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皮肤或组织中TRPV1受体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当TRPV1受体被激活时,会导致神经元的舒适阈值下降,即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增加。

此外,TRPV1受体的活化还会导致神经元释放炎症介质和增加痛觉传导的效果。

因此,TRPV1受体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潜在靶点。

基于对TRPV1受体在慢性疼痛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科学家们开始寻找针对该受体的药物。

早期的研究发现,将辣椒素或TRPV1受体拮抗剂注入体内可以显著减轻慢性痛觉感知。

然而,由于辣椒素在体内的副作用,这种治疗方案并不理想。

最近,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TRPV1受体拮抗剂,其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新药物能够有效地减轻慢性疼痛的症状,而且不会产生辣椒素的副作用。

《纤维肌痛诊疗中国心身-风湿专家共识(2023)》要点

《纤维肌痛诊疗中国心身-风湿专家共识(2023)》要点

《纤维肌痛诊疗中国心身-风湿专家共识(2023)》要点1 概述1.1 定义FM是以持续性和广泛性疼痛为特征的疾病,与侵扰性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和躯体功能受损以及心理困扰相关。

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其归类为慢性原发性疼痛。

1.2 流行病学FM在普通人群中常见,是继腰痛和骨关节炎之后第三常见的肌肉骨骼疾患。

1.3 风险因素1.3.1 心理因素1.3.2 睡眠障碍1.3.3 遗传1.3.4 年龄1.3.5 肥胖2 发病机制F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一些公认度较高的与发病机制有关的假说。

2.1 可塑性疼痛与中枢敏化临床上,FM具有可塑性疼痛的特征,且与中枢敏化的许多特征一致。

2.2 神经递质失衡2.3 认知-情感敏感3 临床表现3.1 疼痛和压痛FM的疼痛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慢性广泛性疼痛,主要涉及肌肉骨骼系统。

疼痛可以累及全身,包括肌肉、关节、骨骼、皮肤和皮下部位等,以肩胛带、上背、颈、腰、髋等部位最为常见,其次为四肢。

患者可能不主动报告广泛疼痛,当被问及时可能只报告目前最突出的或其认为有意义的局部疼痛,如疑诊“椎间盘突出”的腰背部疼痛或“强直性脊柱炎”的髋部疼痛,因此询问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疼痛很重要。

另外,患者反复因局部疼痛就诊也可能暗示存在广泛疼痛。

疼痛性质多样,常表现为酸痛、尖锐痛、坠痛、冷痛和麻木等,以酸痛最为常见[20]。

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严重时影响患者情绪和睡眠,休息常不能缓解疼痛,不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可使疼痛症状加重。

劳累、应激、精神紧张以及寒冷、阴雨天气等均可加重疼痛症状。

与其他风湿病不同,除了体检可发现某些特定部位(压痛点)对压力极为敏感,女性尤为明显外,FM无明显的其他临床体征。

3.2 疲劳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疲劳症状,包括身体疲劳(精力下降或疲惫)、认知疲劳(无法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差等)和情绪疲劳(动力下降),这些类型的疲劳可能同时发生。

3.3 睡眠障碍90%的患者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和无恢复性睡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氰
后。双侧脊髓背侧角中的CREB和磷酸化CREB增加。阻断 cAMP通路能抑制磷酸化CREB的生成¨“。产生的磷酸化 CREB并非只存在于脊髓。也存在于脊髓丘脑柬和其他神经 细胞u“。而且其生成具有时效依赖性,痛觉过敏发生后24小
时内磷酸化CREB增加,1周后磷酸化CREB恢复正常¨“。
中图分类号:R 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567(2011)03一0015103 过敏和中枢痛觉致敏的水平呈正相关r2]。 霞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
的模型中.阻断脊髓部位的谷氨酸受体.包括N一甲基一D一
慢性疼痛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反应。世界疼痛学会提
出.”凡足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
prevents necessary
result in central sensitiz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widespr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development of hyperalgesia.
Chronic widespread pain;fibromyalgia;centraI sensitization;Hyperalgesia
on
number of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decreases in inhibitory modulation
to
spinal cord
level and supraspinal level.Increases in excitatory
pathways were observed in supraspinal level.These alterations drive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and hyperalgesia.Peripherally。activation of acid—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is muscle pain.and neurotrophin--3 Key words
bilateral.1()ng—lasting
hyper—
algesia。UusCle NerVe.2001。24:37—46.
[3]slUka KA.StimUlatiOn Of deep SOmatiC"tiSSUe
Cin
with CapSai— and
prOdUCeS long——laSting meChaniCal all()dynia
经性疾病和炎症引起的疼痛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 胞和小胶质细胞都有被激活u7“”。然而。重复酸性盐肌肉注 射引起的非炎症性疼痛中,痛觉过敏不能被的神经胶质细胞
通路的的失衡在脊髓水平上表现为相应的改变.例如环磷腺 苷通路与谷氨酸的变化,导致中枢致敏与痛觉过敏。外周水
平七。ASIC3的激活是慢性广泛性疼痛发生的必要条件,神经
氨酸的基础浓度升高。表明在脊髓水平有兴奋性神经递质持
续的释放增加,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浓度的增加水平与痛觉
万方数据
・16・
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叁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2011,V01.19,No.3
酶C通路的激活不发生在脊髓水平¨“。 2.3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中。 神经胶质细胞对伤害性疼痛的信息处理有关键作用H“。神 经胶质细胞上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包括谷氨酸受体。在神
药罗哌卡因24小时后,能够预防酸性盐注射引起的机械性痛 觉过敏;即使痛觉过敏已经发牛,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的罗
[4]崔阳。张晓.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 志。2006。(02):114一116. [5]Price DD.StaUd R.RObinSOn ME。et a1.Enhanced temporal
而cAMP通路阻滞也具有时效依赖性。于深部痛觉过敏后24
小时内发生,l周后恢复・““・。由此,可得出结论:深部组织受
酸在脊髓的伤害性刺激传导中起荤要作用。慢性广泛性疼痛 时.脊髓背侧角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增
加18】。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慢性广泛性疼痛中,重复酸性 盐注射l周后,在脊髓的背侧角,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
肉局部缺血或功能障碍L4 o;中枢致敏_“j;内在的疼痛调节系
PKA的催化亚基核转移引起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的丝氨酸133位点磷酸化。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
统障碍一:等。其中中枢致敏理论被广泛认町。中枢致敏时疼 痛感受阈值降低.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产生继时性叠加.并伴 有大面积牵涉性痛口“]。同时,痛觉下行抑制性通路与痛觉下 行易化性通路之间的调节失衡,内在的保护性机制一痛觉下 行抑制性通路调节能力下降。7一。 2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机制
损后。cAMP通路发生时效性激活.从而引发痛觉过敏・此反
应与磷酸化CREB的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其他蛋白激酶参与慢性广泛性疼痛与痛觉过敏也有报
道。PKC通路的激活剂巴豆油酯能够导致痛觉过敏。然而.脊 髓水平的PKC通路阻滞不能抑制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 非炎症性痛觉过敏,这一现象表明:非炎症性疼痛中。蛋白激
SUmmation Of Second
pain
哌砖因微注射也能够将其完全阻断。此结果表明:双侧中缝 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对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尤其机械性 痛觉过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纤维肌痛 患者的痛觉下行抑制性通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7]。而痛觉 抑制性通路与痛觉易化性通路如何保持平衡有待进一步研
in
fibro—
myalgia patients.pain.2002.99:49—59.
[6]staudr。Carl KE。vierckcj.etal.Repetitivemuaele stimuli
in
result
enhanced
wind—Up
Of
fibromyalgia
patients.Arthritis
疼痛”,临床卜一般认为慢性疼痛多数持续6个月以E。慢性 广泛性疼痛是一类原冈不明。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分布广
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理性疼痛。其典型病症为纤维肌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0一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红 藻氨酸盐受体.能改善痛觉过敏;单纯阻断NMDA受体。还可
以延缓痛觉过敏的发生.这一现象表明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在 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纤维
痛,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广泛性疼痛.在特殊部位有敏感
的压痛点,伴有晨僵、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1]。目前对慢性
广泛性疼痛的认识正进一步深入,已成为医学界探讨的热点 问题之一。
l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模型与假说:当伤害性刺激存在时。
肌痛的患者应用氯胺酮阻断NMDA受体。可缓解高渗盐水肌 肉注射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和牵涉痛¨…。然而,NMDA受 体兴奋剂右美沙芬不能加剧E述疼痛…]。因此,除NMDA
营养因子3能预防痛觉过敏的发生。随着对慢性广泛性疼痛 机制更深入的r解.将会有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控制 这种难治之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楚万忠.李晓光.纤维肌痛综合征[j1.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
(11):846—849.
代谢抑制剂白介素一l或白介素一lo阻断。而且,免疫组化试 验娩示:这种非炎症性疼痛中。在脊髓水平没有神经胶质细胞 激活¨…。因此神经胶质细胞在慢性广泛性疼痛中发挥的作
究。 4慢性广泛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4.1神经营养因子3的保护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包 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 经营养因子4/5。临床证明:纤维肌痛的患者常伴有神经生长 因子的增加[2“。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因子发挥作用时,必须 [9]
and
its
central modulation
activation
heat
发性痛觉过敏与痛觉F行抑制性通路改变有关,具体改变的
部f诳集中在中枢的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口“2“。非炎性慢性
hypOalgeSia that depends On early
Of
the CAMP
pathway.J NeurOsci.2002.22:5687—5693.
广泛性疼痛试验中,在双侧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应用麻醉
rheum.200l。44:S395.
[7]Julien N,Goffaux P。Arsenauh P,et a1.Widespread
bromyalgia
is
pain in
fi—
related
to

deficit Of
endogenous pain
inhibition.
Pain.2005.114:295—302.
用尚未有定论。
[2]SIUkaKA.KalraA,M(x)reSA.Unilateral intramUSCUlarinjeC—
ti()n鲺)faCidiCSaline
prOdUCe

3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卜机制:当机体内部的痛觉下 行抑制性通路与痛觉F行易化性通路的作用失去平衡.痛觉
的内部调节系统失控,就可能发生痛党过敏。有证据显示:继
或者辣椒辣素肌肉关节注射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一“““j。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广泛性疼痛,近年来己建立炎性和非 炎性的模型.模拟了广泛持续的痛觉过敏。模型中,炎性或非 炎性的刺激会引起刺激部位疼痛与牵涉痛。并伴有刺激部位
的原发性痛觉过敏和牵涉痛部位的继发性痛觉过敏嵋’3]。
慢性广泛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存有多种假说:例如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